心电信号去噪设计报告

心电信号去噪设计报告
心电信号去噪设计报告

基于MATLAB的心电信号

去噪设计报告

摘要

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源泉,而心脏病作为一种多发慢性疾病,却是威

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对于心脏基本功能诊断和病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临床上的作用无可替代。

研究开发具有心电信号采集、预处理、自动诊断、远程监护等功能心电监护

诊断系统,可以及早发现心脏病征兆,可以给予心脏病患者实时监护,因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和应用价值,满足人们对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心电图设备的发展方向。

心电信号在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心电信号在采集、放大、检测、记录过程会受到多种噪声的干扰,包括由电力系统引起的工频干扰,人体呼吸引起的基线漂移、肌肉震颤引起的肌电干扰、电极脱落引起的电极接触噪声以及运动伪差等。由于生物电十分微弱,存在的噪声会对心电信号分析产生很大影响,所以采集心电信号后的首要任务便是滤波。

心电信号相对于存在的环境是一种微弱信号,极易受到噪声的干扰。针对现

有算法的不足和心电信号去噪的具体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MATLAB的心电信号

去噪算法,可以很好的去除心电信号中的高频噪声,分别利用不同滤波器处理非稳态信号的优势,算法复杂度减小,信噪比提升大,实时性好。结合小波分解与重构算法可以完美地去除心电信号中的噪声。

本文对三种不同滤波器用于工频干扰、基线漂移和肌电干扰问题作了研究,

重点解决工频波动和基线漂移导致ST段频率重叠问题。分别使用Butterwort滤波器、切比雪夫滤波器和零相移滤波器对工频干扰、肌电干扰和基线漂移等噪声进行初步滤除。由于三种滤波器的局限性未能将噪声完全滤去,所以我们最后采取小波变换对初步滤波后的心电信号进行改善和修复,得到较为纯净的心电信号。

关键词:心电信号小波变换Butterwort滤波器切比雪夫滤波器零相移滤波器

一、问题的重述

1.1问题背景

心电信号十分微弱,在某些采集过程中,比如运动心电,由于受到仪器、人体等多方面影响,心电信号会受到强干扰的影响,引起心电信号畸发。具有高信号质量心电信号对心电特征参数提取和进一步分析诊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必须对心电信号进行预处理,以便获得具有高保真度的心电数据。常见的心电信号干扰包括 50Hz/60Hz 工频干扰,由人体肌肉颤动引起的肌电干扰以及由病人在采集过程中呼吸,活动所引起的基线漂移等类型。

1.2问题的提出

请根据提供的心电信号数据,使用Matlab,设计并实现滤除所提到的噪声滤波算法。方案设计清晰明确,算法简洁高效,能滤除心电噪声,滤波过程不使心电信号产生畸发。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2.1心电图介绍

心脏规律的搏动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根本?,心脏的电活动是心脏规律性搏动的起因。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就是在人体体表描记的体现心脏电活动的曲线

自1887年,Waller用毛细血管静电计描记出人类第一份心电图,到1903

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生理学家Willem Einthoven,用弦线性心电流计描记出满意的心电图波群HJ,并推广到临床,再到1957年Holter发明了磁带连续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这一次次飞跃使得心电信息学根深叶茂。心电图对于诊断心肌梗塞、心室心房肥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律失常等疾病,有重大的价值,并且是迄今为止分析和鉴别各类心律失常最精确的方法。

窦房结(SA node)是心脏电活动的起始点,它是位于右心房上壁的一组神经肌肉纤维组织。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细胞膜外主要分布正电荷,膜内分布负电荷,这个状态称作细胞的极化状态。当处于极化状态的细胞受到刺激,内外的电荷分布就产生变化,膜外分布负电荷,膜内分布正电荷,这就是除极过程。此时细胞膜内外分别形成电位差,电流就沿着心脏的传导途径流向所有细胞,最后细胞复极后又恢复成原来的静息状态,准备接受下一个激动。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如图2-1所示。

图 2-1 心脏的传导系统

正常的心电图是近似周期信号,在每个心动周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一个心电周期的心电波形如图2-2所示,它主要由波、段、间期组成。各波依其发生的先后次序称为P波、QRS波、T波,有时一个小的U波会出现在T波后。心电图中的“段”,是前一个波终点到后一个波起点间的距离,一个正常的心电波形包含PR段和ST段各一个。各波间的距离则称作“间期”,一个正常的心电波形通常包含PR间期(或PQ间期)、QT间期各一个,外加一个QRS复波。

图2-2心电图各段名称

窦房结产生的电流会依次传到两个心房,首先传到右心房,再传到左心房。

P波是每个心动周期出现的首个波形,是由两个心房除极形成的,持续时间一般在0.6—0.12s。

P—R段,是在心房除极后,激动传到房室结、希氏束和左右束支的这一段间期,在心电图中呈现的是一条水平线,这条水平线称之为基线。

P-R间期包括P波和P-R段这两部分,它表示激动由心房传到心室所需的时间,正常的P-R间期约为0.12—0.20s。

QRS波群是由两个心室除极形成的,正常的心室除极间期最长约为0.1s。波群中最初向上的波称为R波,它是在基线之上的正向波。在R波之前的向下波称为Q波,它是在基线之下的负向波,在R波之后的负向波为S波。

ST段是指S波结束到T波开始前一段波形,它是两个心室复极的早期。ST 段在正常时是等电位的,即波形在静止电位基线上,一般持续时间大约为0.08s。

T波是由心室快速复极产生的电位变化。

Q-T间期,包括QRS波群、ST段和T波,它反映心室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总时间,正常的Q-T问期大约是0.4s。

U波一般被看作是浦肯野纤维的复极化产生的,在个别人的心电图中会出现。

一个正常的心动周期持续时间一般在0.6-1.0s,它代表了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因此,正常人的心跳次数一般在60-100次/分范围内。

2.2心电信号中的噪声干扰

心电信号中噪声的分析与抑制是该学科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心脏功能诊断之前核心环节。在心电信号的采集过程中,通常会受到以下几种噪声干扰的影响:1.工频干扰

工频干扰是工程设备中普遍存在的干扰,它是由人体与大地分布电容引起的位移电流。工频干扰在心电信号中主要表现为正弦信号的叠加,由于各国的工频频率不同,其频率主要集中在50/60Hz及其谐波。工频干扰会使心电信号的信噪比大大下降,是心电信号分析前首要要去除的噪声。工频干扰影响的心电信号如图2-3所示。

图 2-3受工频干扰的心电信号

2.基线漂移

基线漂移是由人体呼吸或者电极移动引起的,在心电信号的采集过程中它的幅度和频率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基线漂移的特性类似于缓慢变化的正弦曲线,频率在O.05—2Hz之间。它的频率与心电信号中ST段的频率部分重叠,而ST段是用来判断心肌梗塞和心肌缺血的重要依据。为了避免误诊,基线漂移是心电信号分析前必须去除的噪声。受基线漂干扰影响的心电信号如图2-4所示。

图 2-4基线漂移的心电信号

3.肌电干扰

肌电干扰是由肌肉震颤引起的,持续的时间通常为50ms左右,它的频率范围从直流可以延伸到几千Hz以上,表现为快速变化的不规则的曲线。受到肌电干扰影响的心电信号如图2-5所示。

图 2-5 受肌电干扰的心电信号

2.3去噪意义及难点

人体的心电信号一般采用无创体表的采集方法获得,尽管心电信号经过了成千上万倍的放大,其幅度仍停留在毫伏级,十分微弱。由于受人体、仪器等多方面的影响,在采集、放大、检测、记录心电信号的过程中,会引入工频干扰、基线漂移、肌电干扰和系统噪声等。微弱的心电信号受到这些噪声的影响,原来波形中含有的特征信息被淹没,对心电疾病和心脏功能的识别和诊断造成困扰。其中工频干扰会使心电信号的信噪比大大下降,尤其在采集环境较差时,工频干扰会掩盖所有有用信息。随着心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便携式以及可穿戴心电采集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设备中往往存在基线漂移较严重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在心电信号特征波形分析之前对其进行去噪处理,以便获得纯净的心电信号,进行准确的心电分析和诊断,而工频干扰和基线漂移的抑制尤为重要。

由于电力系统不稳定,工频干扰一般会在主频周围出现±1Hz的波动,并且由于各地电力系统的差异,波动范围甚至会达到+3%Hz。当工频干扰的频率产生波动时,常用的工频干扰滤波器,就失去了作用,这时工频干扰将会掩盖心电信号中的有用信息,对工频干扰波动的去除是心电信号去噪中的难点。

虽然滤除基线漂移的方法众多,但是对于ST段和基线漂移频率重叠这个现象,还没有较好的滤波方法。而心电信号中的ST段,是诊断心肌缺血等疾病的

重要依据,所以怎样较好的滤除基线漂移,同时又不对ST段产生影响,一直是心电信号滤波中的热点和难点。没有较好的滤波方法。而心电信号中的ST段,是诊断心肌缺血等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怎样较好的滤除基线漂移,同时又不对ST段产生影响,一直是心电信号滤波中的难点。

三、心电信号去噪的研究现状

3.1 传统去噪方法

1.工频干扰

从心电信号出现,工频干扰去除就一直是心电信号滤波中的热点。去除工频干扰的

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滑滤波

虽然平滑滤波算法简单,并且处理速度较快,但是对于QRS波有比较大的削峰作用,会使心电信号出现较大衰减,无法达到临床诊断的要求。

(2)陷波滤波器

陷波滤波器即带阻滤波器,为了尽量减少滤波器对心电信号本身的影响,陷波滤波器通常具有很窄带宽、尖锐特性,但是尖锐特性必然导致延时较大。

(3)小波变换法

小波变换能够将频率细化,通过对细化后的频率进行处理,达到去除噪声的目的。小波变换能较好的去除心电信号中的工频干扰,但是计算量较大,运行时间较长。

(4)Levkov滤波法

Levkov滤波是1984年由Levkov提出的,在1988年CHristov对其进行了改进。Levkov滤波法能够跟随噪声频率的变化,便于实时处理。但Levkov滤波算法,要求心电信号的采样频率是工频频率的整数倍,以及要求在一个工频采样周期内工频干扰采样点幅值的代数和为0,而一般的心电信号都达不到这些要求,此外Levkov滤波法对QRS波也有削峰影响,会造成信号失真。

(5)自适应滤波器

自适应滤波不会使心电信号产生失真,对工频干扰波动有一定作用,滤波后能有较高的信噪比。但是自适应滤波的缺点是需要参考信号、算法较复杂。

2.基线漂移

由于基线漂移会使心电信号中ST段有较大的改变,对于心电信号中基线漂移噪声的研究也一直都层出不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通滤波

通常采用的滤除基线漂移的高通滤波器,截止频率设定在0.7Hz左右,对0.7-2Hz的基线漂移没有效果,但若将截止频率的值设定的较高,则会对ST段产生影响。

(2)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去基线漂移法是通过利用一定窗宽的中值滤波器来提取基线漂移,然后用受污染的心电信号减去提取的基线漂移,从而得到纯净的心电信号。中值

滤波算法简单,计算速度快,效果明显,对ST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只适用于精度要求较低的场合。

(3)曲线拟合法

一般用曲线拟合的方法是从心电信号中拟合出基线漂移,效果取决于拟合方法的选取和拟合的基准点选择。滤波的效果与信号的长度有关,处理的信号长度越长,效果越好。

(4)形态学滤波

形态学运算是在形态学开、闭运算,以及由这两种运算组合成的腐蚀、膨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结构元素,对ECG信号产生削峰、补谷的作用,从而实现从ECG中去除基线漂移或者提取基漂移的作用。形态学滤波对基线漂移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缺点是结构元素固定,会使ST段产生抬高的现象。

(5)小波变换

小波变换去除基线漂移的原理与前面去除工频干扰的相同,即利用小波基函数将待处理信号分解成不同尺度上的近似信号与细节信号,基线漂移集中于低频部分,所以通过将某一尺度上的低频分量置零,重构后的信号就是纯净的心电信号。小波变换虽然将频率细化了,但是依然采用的是将某一频率段信号滤除的方法,对ST段与基线漂移的频率重叠段没有效果,并且小波变换的处理时间比较长。

(6)自适应滤波器

基线漂移类似于缓慢变化的正弦曲线,通过采用模拟的基线漂移或者从心电信号中提取的基线漂移,作为自适应滤波器的参考信号,根据噪声和心电信号统计特征不相关,自适应滤波能较好的起到滤除基线漂移的作用。

3.肌电干扰

肌电干扰的特性类似于白噪声,在白噪声背景下提出的小波滤波算法包括:阈值法、空域相关法、模极大值法对于去心电信号中的肌电干扰都有较好的效果。通常对心电信号进行处理前,都会进行100Hz的低通滤波,高频段的肌电干扰已被去除。

四、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和使用

心电信号中的工频干扰会使心电信号的信噪比大大下降,基线漂移的频段与ST段有重合,而ST段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重要依据,而肌电干扰会引起心电信号的不规则变化,对心电图分析造成很大的困难。这三种噪声对ECG信号的分析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三种不同的滤波器用于心电信号中的工频干扰、基线漂移和肌电干扰的去除做了研究。重点解决工频波动、基线漂移与ST段频率重叠和肌电干扰的问题。

4.1 MIT—BIH心电数据

心电信号的分析方法,在使用标准数据库的心电数据进行实验时,才会被得到认可,现在公认权威的心电数据库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Technology,MIT)提供的。本文采用的心电信号主要选取MIT-BIH

心率失常数据库(MIT-BIHArrhythmia Database,mitdb)中形态较好的数据进行实验。Mitdb心电数据库中心信号的采样频率是360Hz,它包含48条数据,每条数据的长度是半个小时。图4-1中是mitdb数据库中的118号数据的时域图。

图4-1原始118号心电信号

4.2MIT—BIH心电数据使用方法

通常在验证滤除滤波算法时,将mitdb数据库中的数据近似看做是纯净的心电信号,向这些数据中加入人工噪声来做实验。这些人工噪声可以采用MIT-BIH 噪声数据库(MIT-BIH Noise Stress Test Database.Nstdb)中提供的噪声。因此,将噪声加入原始118号心电信号中,得到包含干扰信号的心电信号时域和频谱图如下图4-2:

图4-2加入噪声后的心电信号

五、基于心电信号去噪的滤波器

5.1巴特沃斯滤波器

巴特沃斯滤波器的特点是通频带内的频率响应曲线最大限度平坦,没有起伏,而在阻频带则逐渐下降为零。在振幅的对数对角频率的波特图上,从某一边界角

频率开始,振幅随着角频率的增加而逐步减少,趋向负无穷大。

一阶巴特沃斯滤波器的衰减率为每倍频6分贝,每十倍频20分贝。二阶巴

特沃斯滤波器的衰减率为每倍频12分贝、三阶巴特沃斯滤波器的衰减率为每倍

频18分贝、如此类推。巴特沃斯滤波器的振幅对角频率调下降,并且也是唯一

的无论阶数,振幅对角频率曲线都保持同样的形状的滤波器。只不过滤波器阶数越高,在阻频带振幅衰减速度越快。其他滤波器高阶的振幅对角频率图和低级数的振幅对角频率有不同的形状。

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可用如下振幅的平方对频率的公式表示:

其中,n=滤波器的阶数

Ws=截止频率 =振幅下降为-3分贝时的频率

Wp=通频带边缘频率

为在通频带边缘的数值。

因为从某一边界角频率开始,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的振幅对角频率单调下降,所以归一化角频率的选取应使过渡带小(Wp、Ws如下)。为了更加逼近理想低通

滤波器,低通滤波器的技术指标选取如下:通带上限频率是 Wp=0.2π,阻带下限频率是 Ws=0.3π,通带波纹是Rp=1dB,阻带最小衰减是As=60dB.其中,Rp的选取为经验值;而对于阻带的衰减值的选取在一定范围较大,则在阻频带振幅衰

减速度较快,从而使得滤波器在阻带有更好的下降性能。

对于本心电信号,用Wp和Ws表示分别将通带,阻带截止频率的角频率表示,在分别计算阶数n1和截止频率Wn,再设计低通Butterworth型模拟滤波器,然

后采用双线性法将模拟滤波器系数变为数字滤波器系数,画出滤波器频谱图,调用filter实现对工频干扰的滤波,用plot函数画出滤除噪声后的时域图和频谱图。由于信号处于频段的低频部分,而工频信号的频谱在整个上是呈对称分布的,与源信号的频段分布是相似的,采用低通滤波器将噪声信号的高频部分滤掉,滤波后时域图的幅值比原来变小了,滤波后的频谱图频率在0-10Hz和90-100Hz之间的幅值变化较大,而在10-90Hz的区间,频谱图基本趋于直线。

5.2切比雪夫I型数字低通滤波器

切比雪夫滤波器在过渡带比巴特沃斯滤波器的衰减快,但频率响应的幅频特性不如后者平坦。切比雪夫滤波器和理想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之间的误差最小,

但是在通频带内存在幅度波动。根据频率响应曲线波动位置的不同,切比雪夫滤波器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I型切比雪夫滤波器

在通带(或称“通频带”)上频率响应幅度等波纹波动的滤波器称为“I型切比雪夫滤波器”;

“n”阶第一类切比雪夫滤波器的幅度与频率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II型切比雪夫滤波器

在阻带(或称“阻频带”)上频率响应幅度等波纹波动的滤波器称为“II 型切比雪夫滤波器”。也称倒数切比雪夫滤波器,较不常用,因为频率截止速度不如I型快。II型切比雪夫滤波器在通频带内没有幅度波动,只在阻频带内有幅度波动。

II型切比雪夫滤波器的转移函数为:

根据心电信号的特性,用Wp1,Wp2,Ws1,Ws2表示分别将通带,阻带截止频率的角频率表示,算出频带宽带,计算阶数n1和截止频率WN,再设计切比雪夫I 型模拟滤波器,采用双线性法将模拟滤波器系数变为数字滤波器系数,画出切比雪夫I型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响应,调用filter实现对肌电干扰的滤波,再最后调用plot函数画出滤除肌电干扰后的时域图和频域图。

由于肌电干扰在整个频段上都存在,对与源信号共存的低频信号用选频滤波器是无法滤除的,故而采用低通滤波器将噪声的高频部分去掉。

5.3 IIR零相移数字滤波器

零相移滤波器是指一个信号序列经过该滤波器滤波后,信号序列的相位不发生变化,即该滤波器的系统函数的相位响应为零,对于因果系统来说是不可能实现零相移滤波的,零相移滤波只能是对于非因果系统来说的。具体而言,零相移滤波器使用了当前信号点前面和后面的信号点所包含的信息,即使用了“未来的信息”来消除相位失真。

在一般的推导中信号序列被延拓至整个时间轴,而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只能使用有限长的信号序列,在信号序列的首尾部分,即信号序列被截断的地方不能利用该处信号点以前的或未来的信息来消除相移,因此是不可能实现绝对的零相移滤波器,而零相移滤波器的实际的频率响应与理论计算的频率响应也不一致,将无限长的信号截断成为一个有限长的信号序列,相当于在信号序列上加了一个矩形窗,这个窗在滤波后的信号序列上叠加了一个衰减的振荡波,导致滤波后信号序列失真,零相移滤波需要经过两次普通滤波,使得这种失真在信号序列的起始和结束处积累,本文采用两种办法来消除这种失真:一是求解滤波器的初始状

态,并将它作为滤波时的初始条件;二是在信号序列的开始和结束处进行拓展,对信号序列进行平滑。

图 5-1零相移滤器的原理图

5.4小波变换

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 ,WT )是一种新的变换分析方法,它继承和发展了短时傅立叶变换局部化的思想,同时又克服了窗口大小不随频率变化等缺点,能够提供一个随频率改变的“时间-频率”窗口,是进行信号时频分析和处理的理想工具。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变换能够充分突出问题某些方面的特征,能对时间(空间)频率的局部化分析,通过伸缩平移运算对信号(函数)逐步进行多尺度细化,最终达到高频处时间细分,低频处频率细分,能自动适应时频信号分析的要求,从而可聚焦到信号的任意细节,解决了Fourier 变换的困难问题,成为继Fourier 变换以来在科学方法上的重大突破。

六、滤波器滤除三种干扰的优势

6.1 巴特沃斯数字低通滤波器的特点及优势

工频干扰在心电信号的采集过程中始终存在,并会使心电信号的信噪比大大下降,所以工频干扰的去除是心电信号滤波中首要解决的问题。电力系统不稳定,会导致工频干扰出现波动,波动的范围可能会达到工频主频的±3%。带阻滤波器是常用的去除工频干扰的方法,但是带阻滤波器具有频率固定的特点,并且为了不使心电信号受到影响,带阻滤波器通常具有很窄的带宽。当工频干扰产生的波动超过带阻滤波器的带宽时,带阻滤波器就不起作用了。因此我们采用了巴特沃斯低通数字滤波器,该滤波器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1) 对所有的n,都有当w=0时,|H (j 0)|2=1;

(2) 对所有的n,都有当w=w c 时,|H (jw c )|2=0.5;

(3) |H (jw )|2是单调递减函数,即不会出现幅度响应的起伏;

(4) 当趋向于无穷时,巴特沃斯滤波器趋向于理想的低通滤波器;

(5) 在w=0处平方幅度响应的各级导数均存在且等于0,因此|H (jw )|2

在该点上取得最大值,且具有最大平坦特性。

(6) 阶数n 越高,其幅频特性越好,低频检测信号保真度越高,过渡带变窄,

即衰减加剧,但半功率点不变。如图6-1:

图6-1巴特沃斯滤波器的幅度平方函数

巴特沃斯数字低通滤波器的低频特性对频率集中在50-60Hz及其谐波的工频干扰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使心电信号的信噪比得以提高。

6.2切比雪夫I型数字低通滤波器的特点和优势

心电信号在采集过程中肌电干扰是不可避免的,在mitdb中的心电信号中也含有较严重的肌电干扰。为了更好的观察和分析心电信号,我们首先采用切比雪夫I型数字低通滤波器方法对心电信号中的肌电干扰进行去除。

切比雪夫滤波器特点:误差值在规定的频段上等波纹变化。切比雪夫滤波器在过渡带比巴特沃斯滤波器的衰减快,但频率响应的幅频特性不如后者平坦。切比雪夫滤波器和理想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之间的误差最小,但是在通频带内存在幅度波动。对于频率范围延伸很广,变化速度快的肌电干扰切比雪夫I型数字低通滤波器可以大幅减小干扰对心电信号的影响。

6.3 IIR零相移数字滤波器的特点和优势

ST段是诊断心肌缺血等疾病的重要依据,基线漂移会对ST段的分析产生影响。本文用IIR零相移数字滤波器去除心电信号中的基线漂移,重点在解决基线漂移与ST段的频率重叠问题,保证在对心电波形进行分析前ST段不会发生变形。

对于IIR零相移数字滤波器在Matlab上的实现,Matlab软件有一个m文件filtfilt.m,可以实现零相位数字滤波。它先将输入序列按顺序滤波(forward filter),然后将所得结果逆转后反向通过滤波器(reverse filter),再将所得结果逆转后输出(reverse output),即得精确零相位失真的输出序列,为方便起见将这种滤波方法取名为FRR滤波。FRR滤波的原理可作如下推证:

通过上式可以得到:

Y(e jw)=X(e jw)|H(e jw)|2没有发生相位失真。

基线漂移是一种类似于缓慢变化的正弦曲线,其频率在0.05-2Hz之间,IIR 零相移数字滤波器在心电信号的频率内对基线漂移和ST段的部分重叠问题

能有效解决。

七、对心电信号去噪的结果和分析

7.1滤波效果展示

针对心电信号干扰的滤波方法很多,但本文选择最简单、快捷、效果较好的滤波器进行去噪。采用巴特沃斯型低通数字滤波器主要针对工频干扰在50-60Hz 的频率滤波;采用切比雪夫I型数字低通滤波器主要针对类似于白噪声的肌电干扰滤除范围较广的不规则曲线;最后使用IIR零相移数字滤波器对频率在

0.05-2Hz之间缓慢变化的基线漂移。

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疾病的有效手段,心电图是在人体体表采集得到的,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曲线,心脏的电活动产生的电流是十分微弱的,所以在心电信号的采集过程中,要经过成千上万倍的放大。在采集放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种噪声的干扰,如基线漂移、工频干扰、肌电干扰等噪声。本文采用的三种滤波器及小波变换可以抑制极大部分干扰。结果展示如下图组7-1:

图组 7-1 滤波结果图

7.2 滤波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Matlab编程实现对含有三种不同噪声的心电图像进行滤波处理,从滤波结果看来对心电信号噪声的滤除基本实现,大部分的工频干扰、基线漂移和肌电干扰已经由Butterwort滤波器、切比雪夫滤波器和零相移滤波器滤除,最后我们使用小波变换法提取系数,分解重构滤去干扰。

课题二基于MATLAB平台的心电信号分析系统设计与仿真

课题二基于MATLABDE的心电信号分析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一、本课题的目的 本设计课题主要研究数字心电信号的初步分析及滤波器的应用。通过完成本课题的设计,拟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了解MATLAB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熟悉基于Simulink的动态建模和仿真的步骤和过程; (2)了解人体心电信号的时域特征和频谱特征; (3)进一步了解数字信号的分析方法; (4)通过应用具体的滤波器进一步加深对滤波器理解; (5)通过本课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任务 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电信号分析系统。对输入的原始心电信号,进行一定的数字信号处理,进行频谱分析。采用Matlab语言设计,要求分别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仿真,即直接采用Matlab 语言编程的静态仿真方式、采用Simulink进行动态建模和仿真的方式。根据具体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程序编写、调试及功能测试。 (1)对原始数字心电信号进行读取,由数字信号数据绘制出其时域波形。 (2)对数字信号数据做一次线性插值,使其成为均匀数字信号,以便后面的信号分析。 (3)根据心电信号的频域特征(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应的低通和高通滤波器。 (4)编程绘制实现信号处理前后的频谱,做频谱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5)对系统进行综合测试,整理数据,撰写设计报告。 三、主要设备和软件 (1)PC机一台。 (2) MATLAB6.5以上版本软件,一套。 四、设计内容、步骤和要求 4.1必做部分 4.1.1利用Matlab对MIT-BIH数据库提供的数字心电信号进行读取,并还原实际波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MIT-BIH数据库是一个权威性的国际心电图检测标准库,近年来应用广泛,为我国的医学工程界所重视。MIT-BIH数据库共有48个病例,每个病例数据长30min,总计约有116000多个心拍,包含有正常心拍和各种异常心拍,内容丰富完整。

心电图信号放大器

实验三心电图信号放大器 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顺序,一般设计过程为: 1)确定总体设计目标; 2)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调试;5)印刷电路板设计;6)整机测试。每个步骤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各个步骤经常是交叉进行,特别是2)、3)、4)步。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Pspice对设计方案和具体电路进行分析的过程,通过仿真计算,可发现设计上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然后重新调整设计方案或修改电路元件参数,再仿真,直到设计电路的技术指标满足要求为止。 设计一个心电图信号放大器。 已知: (1)心电信号幅度在50μV~5mV之间,频率范围为0.032Hz~250Hz。 (2)人体内阻、检测电极板与皮肤的接触电阻(即信号源内阻)为几十千欧。 (3)放大器的输出电压最大值为-5V~+5V。 1) 确定总体设计目标; 由已知条件1)可知该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属于微弱信号,所要求的放大器应具有较高的电压增益和低噪声、低漂移特性。由已知条件2)可知,为了减轻微弱心电信号源的负载,放大器必须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另外,为了减小人体接收的空间电磁场的各种信号(即共模信号),要求放大器应具有较高的共模抑制比。因此,最后决定的心电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如下:差模电压增益:1000(5V/5mV) 差模输入阻抗:>10MΩ 共模抑制比:80dB 通频带:0.032Hz~250Hz 2) 方案设计: 根据性能指标要求,要采用多级放大电路,其中前置放大器的设计决定了输入阻抗,共模抑制比和噪声,可选用BiFET型运放,本设计采用了LF4111型运放(其 Avo=4?105,Ri≈4?1011Ω,Avc=2),由于单极同相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无法达到设计要 求(可通过Pspice仿真波形看出),本设计采用了由三个LF411型运放构成的仪用放大器。 第二级放大器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使总增益达到1000。其次为了消除高、低噪声,需要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因为滤波器没有特殊要求,本设计可采用较简单的一阶高通滤波器和一阶低通滤波器构成的带通滤波器。

十一组心电信号放大器设计完整版

设计报告书 时间:2015-7-30 设计题目:心电信号放大电路

目录 一、方案论证与选择 (3) 1、心电信号前置级放大电路 (3) 2、滤波器电路 (3) 二、设计总体方案 (4) 二、电路设计 (4) 1.心电信号前置放大电路 (4) 2. 高通滤波器 (5) 三、低通滤波器 (6) 四、50Hz 陷波器 (6) 五、测试方案和结果 (7) 1.proteus仿真结果图 (7) 2.测试仪器 (8) 3.测试条件和结果 (8) 2.测试结果分析 (9) 五、设计总结 (9) 附录 (9) 参考文献: (10)

心电信号放大器设计报 摘要:心电信号等各种生理参数都是复杂生命体发出的强噪声条件下的微弱信号,其幅度在10uV-5mV 之间,经过放大1000多倍才能被观察出来。频率范围为0.05Hz -100Hz,淹没在50Hz的工频干扰和人体其他信号之中。本设计根据心电信号特征设计一个性能良好的心电放大器,能够满足心电信号检测的要求。首先从人体体表采集心电电位的变化,经前置后,通过滤波和放大,得到的心电信号能够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比较清晰的波形。在设计中采用低功耗、高精度的仪用放大器,即AD620作为放大器的前置级。经前置放大器后,运用低通和高通滤波器的串联,对心电信号有效频率外的干扰进行滤波。并且采用双T网络构成的陷波器,对50Hz的工频干扰进行抑制。最后通过一个主放大将心电信号进一步放大,便于后面波形的显示。 关键词:心电信号;前置放大器;滤波;50Hz工频干扰 一、方案论证与选择 1、心电信号前置级放大电路 由于心电信号属于高强噪声下的低频微弱信号,所以要求前置放大器应具有高输入阻 抗、高共模抑制比、低噪声、低漂移、具有一定的电压放大能力等特点,选择仪表放大器即可满足要求。考虑到要求高共模抑制比、高输入阻抗和调试方便,不使用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仪表放大器,而是直接使用集成仪表放大器,本设计选用低成本集成仪表放大器AD620实现。 2、滤波器电路 正常心电信号的频率范围为0.05~100Hz,而90%的心电信号频谱能量集中在0.25~35Hz之间。噪声信号来源主要有工频干扰、电极接触噪声、人为运动肌电干扰、基线漂移等,其中50Hz的工频干扰最为严重。为了消除这些干扰信号,在心电信号放大器电路中,应加入高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和50Hz工频信号陷波器。 1)高通滤波器 高通滤波器选择典型的压控电压源二阶滤波器。集成运算放大器选用高精度、低漂移运算放大器OP07。 2)低通滤波器

心电信号采集电路实验报告.doc

心电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一概述 心脏是循环系统中重要的器官。由于心脏不断地进行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活动,血液才能在闭锁的循环系统中不停地流动。心脏在机械性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心肌激动所产生的微小电流可经过身体组织传导到体表,使体表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如果在体表放置两个电极,分别用导线联接到心电图机(即精密的电流计)的两端,它会按照心脏激动的时间顺序,将体表两点间的电位差记录下来,形成一条连续的曲线,这就是心电图。 普通心电图有一下几点用途 1、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而且还可确定梗塞的病变期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 3、对房室肌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4、能够帮助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和电解质紊乱对心肌的作用。 5、心电图作为一种电信息的时间标志,常为心音图、超声心动图、阻抗血流图等心功能测定以及其他心脏电生理研究同步描纪,以利于确定时间。 6、心电监护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用药观察、航天、体育等的心电监测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 二系统设计 心电信号十分微弱,频率一般在0.5HZ-100HZ之间,能量主要集中在17Hz附近,幅度大约在10uV-5mV之间,所需放大倍数大约为500-1000倍。而50hz工频信号,极化电压,高频电子仪器信号等等干扰要求心电信号在放大的过程中始终要做好噪声滤除的工作。下图为整体化框图。 三具体实现 电路图如下: 1 导联输入: 导联线又称输入电缆线。其作用是将电极板上获得的心电信号送到放大器的输入端。心脏

ECG信号分析与处理系统设计

***************** 实践教学 ******************* 某某理工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2015年春季学期 信号处理课程设计 题目:ECG信号分析与处理系统设计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摘要 系统的研究心电信号处理对疾病的早期预测及家庭医疗保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生命的最主要威胁之一,而心电(Electrocardiogram),ECG信号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主要依据,心电信号是心脏电生理活动在体表的表现,提供了心脏功能等生理状况的有重要价值的临床医学信息,是临床心脏病诊断的基础。因此,设计心电信号处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综合运用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对心电信号进行分析与处理,实现ECG信号的频谱分析,基线漂移检测等,设计滤波器实现心电信号的滤波,滤去高频和低频干扰,实现ECG信号的增强。同时使用陷波器对50Hz的工频干扰进一步滤除,得到比较纯净的心电信号。 关键词: 心电信号,工频干扰,基线漂移

目录 摘要····································I 一、前言 (1) 二、心电信号 (2) 2.1 原始心电信号分析 (2) 2.2 心电信号中的噪声 (3) 2.3 系统总体设计框图 (4) 三、设计原理及方法 (5) 3.1 数字滤波器简介 (5) 3.2 IIR滤波器的设计原理 (5) 3.3 IIR滤波器的设计 (5) 3.3.1 IIR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过程 (5) 3.3.2 IIR数字带通滤波器设计过程 (9) 3.4 FIR滤波器 (10) 3.4.1 FIR滤波器的设计 (11) 3.4.2 FIR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过程 (11) 3.5 陷波器 (13) 3.5.1陷波器的基本原理及作用 (13) 3.5.2双T法设计陷波器 (13) 四、MATLAB简述 (15) 五、总结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心电信号放大器设计

成绩: 2015-2016学年01 学期 “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技术(1)”BUCK变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2015 年12 月

一、设计用于检测人体心电信号的放大器,要求如下: 1、输入阻抗≥10MΩ。 2、共模抑制比≥80dB。 3、电压放大倍数1000倍。 4、频带宽度为0.5Hz~100Hz。 5、放大器的等效输入噪声(包括50Hz交流干扰)≤200μV。 二、设计方案分析 1、心电信号的特点及检测 人体的各种生理参数如心电、脑电、肌电等生物电信号都是属于强噪声背景下微弱的低频信号,是由复杂的生命体发出的不稳定的自然信号。心电信号是人类最早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医学的生物电信号之一,与其他生物电信号相比,该信号也比较容易检测同时具有直观的规律性。一般人体心电信号的幅值约20μV~5mV,频带宽度为0.05Hz~100Hz,由于心电信号取自于活体,所以信号源内阻较高,且存在着较强的背景噪声和干扰。 在检测人体生物电信号时,需要采用所谓的生物电测量电极,

又称引导电极来实现的,通过引导电极将生物电信号引入到放大器的输入端。对于心电信号的检测,临床上为了统一和便于比较所获得心电信号波形,对测定心电信号(ECG)的电极和引线与放大器的联接方式有严格的统一规定,称之为心电图的导联系统。目前国际上均采用标准导联,即将电极捆绑在手腕或脚腕的内侧面,并通过较长的屏蔽导线与心电放大器相连接。标准导联有Ⅰ、Ⅱ、Ⅲ。其具体联接方法如图。 LA Ⅰ 导联Ⅱ 导联Ⅲ导联 图1 标准导联联线方法 2、心电信号放大器设计要求及组成 根据心电信号的特点,对心电信号放大器的要求是高输入阻抗、高增益、高共模抑制比、低噪声、低漂移、合适的通频带宽度和输出较大的动态范围等。典型的心电信号放大器的组成如图所示,主要有前置放大、高通滤波、低通滤波、50Hz陷波器、电压放大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摘要 针对心电信号的特点进行心电信号的采集、数据转换模块的设计与开发。本文设计一种用于心电信号采集的电路,然后进行A/D转换,使得心电信号的频率达到采样要求。人体的心电信号是一种低频率的微弱信号,由于心电信号直接取自人体,所以在心电采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混入各种干扰信号。为获得含有较小噪声的心电信号,需要对采集到的心电信号做降噪处理。本文通过滤波的方法将噪声从信号中分离。并将采集到的小信号放大约1000倍,送入数模转换模块,让单片机处理。 关键词:心电信号采集,降噪,A/D转换放大

目录 1. 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1) 1.1 设计任务 (1) 1.2 设计要求 (1) 2. 理论设计 (1) 2.1 方案论证 (1) 2.2 电路原理框图说明 (2) 2.3 单元电路设计 (2) 2.3.1 前置放大及反馈电路 (2) 2.3.2 带通滤波电路 (3) 2.3.3 50Hz陷波电路 (4) 2.3.4 电压放大电路 (4) 2.3.5 电平抬升电路 (5) 2.4 整体电路图仿真 (6) 3. 硬件调试 (6) 3.1 焊接及调试过程 (6) 3.2 心电信号采集 (7) 3.3 故障分析 (7) 4. 嵌入式软件设计 (7) 4.1 开发软件CCS简介 (7) 4.2 软件总体设计框图 (8) 4.3 软件分步配置: (9) 4.3.1 配置ADC12: (9) 4.3.2 配置LCD: (9) 4.4 软件主程序 (9) 5. 整体效果 (14) 6. 结论 (15) 7. 参考文献 (16)

心电信号检测电路的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心电信号检测电路的设计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 引言 (2) 2 心电信号的特征、检测电路的要求以及心电图导联 (3) 2.1 人体心电信号的特征 (3) 2.1.1抑制干扰的措施 (3) 2.1.2 降低噪声的措施 (4) 2.2 心电信号检测电路设计要求 (4) 2.3 ECG导联方式 (4) 3 心电信号检测电路的整体制作 (6) 3.1 ECG前置放大器 (6) 3.1.1 AD620AN实际放大倍数以及共模抑制比的测量 (8) 3.1.2 有源低通滤波电路 (9) 3.2陷波电路 (10) 3.3 安全隔离 (13) 3.4 补偿跟随 (15) 4 总结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6)

心电信号检测电路的设计 摘要:心电信号检测电路是各种心电监护仪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心脏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因此心电信号检测电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心电信号具有的特殊性、微弱性和易受干扰等特点,本心电信号检测电路由高性能单片集成的仪器放大器AD620组成的前置放大电路、50HZ双T 陷波电路以及以6N136为核心的光电隔离电路构成 ,从而使该电路具有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低噪声、低温漂和高信噪比等特点,很好地满足心电采集设备的要求,电路简单可靠,可行性强。 关键词:心电信号检测;前置放大;陷波;光电隔离 The Manufacture of ECG circuit design Abstract: The Manufacture of ECG circuit is the core component of the ECG monitor, the quality of the system directly impacts on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 about heart diseases, therefore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ECG detection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and weak and easily distracted of ecg signals, we use high-performance single-chip AD620 formed the ECG preamplifier circuit, double T-notch filter circuit and high speed data transmission photoelectric isolation circuit to design the Manufacture of ECG circuit,which make this circuit has high input impedance, high common mode rejection ratio, low noise, low temperature drift and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wel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cg acquisition device, with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and feasibility. Key words: ECG detection; preamplifier; filter;Photoelectric isolation

课题三基于LABVIEW的心电信号分析系统设计与仿真报告

课题一心电信号分析系统的设计 一、本课题的目的 本设计课题主要研究数字心电信号的初步分析方法及滤波器的应用。通过完成本课题的设计,拟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了解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熟悉采用LabVIEW进行仿真的方法。 (2)了解人体心电信号的时域特征和频谱特征。 (3)进一步了解数字信号的分析方法; (4)通过应用具体的滤波器进一步加深对滤波器的理解。 (5)通过本课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任务 利用labVIEW设计一个基于虚拟仪器的简单的心电信号分析系统。对输入的原始心电信号,进行一定的数字信号处理,进行频谱分析。根据具体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程序编写、调试及功能测试。 (1)对原始数字心电信号进行读取,由数字信号数据绘制出其时域波形。 (2)对数字信号数据做一次线性插值,使其成为均匀数字信号,以便后面的信号分析。 (3)根据心电信号的频域特征(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应的低通和带通滤波器。 (4)编程绘制实现信号处理前后的频谱,做频谱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5)对系统进行综合测试,整理数据,撰写设计报告。 三、主要设备和软件 (1)PC机一台。 (2)LabVIEW软件一套,要求最低版本8.20。 四、设计内容、步骤和要求 必做部分: 1. 利用labVIEW读取MIT-BIH数据库提供的数字心电信号,并还原实际波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MIT-BIH数据库是一个权威性的国际心电图检测标准库,近年来应用广泛,为我国的医学工程界所重视。MIT-BIH数据库共有48个病例,每个病例数据长30min,总计约有116000多个心拍,包含有正常心拍和各种异常心拍,内容丰富完整。 为了读取简单方便,采用其txt格式的数据文件作为我们的原心电信号数据。利用labVIEW提供的文件I/O函数,读取txt数据文件中的信号,并且还原实际波形。

心电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

电子线路CAD短学期设计报告 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学号:15041523 班级:15040211 姓名:卢虎林 日期: 2017年3月11日

一、实验目的 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Pspice对设计方案和具体电路进行分析的过程,理解电路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 设计一个心电图信号放大器。已知: (1)心电信号幅度在50μV~5mV之间,频率范围为0.032Hz~250Hz。 (2)人体内阻、检测电极板与皮肤的接触电阻(即信号源内阻)为几十千欧。 (3)放大器的输出电压最大值为-5V~+5V。 1、确定总体设计目标 由已知条件(1)可知该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属于微弱信号,所要求的放大器应具有较高的电压增益和低噪声、低漂移特性。由已知条件(2)可知,为了减轻微弱心电信号源的负载,放大器必须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另外,为了减小人体接收的空间电磁场的各种信号(即共模信号),要求放大器应具有较高的共模抑制比。因此,最后决定的心电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如下: 差模电压增益:1000(5V/5mV); 差模输入阻抗: >10MΩ; 共模抑制比:80dB; 通频带:0.05Hz~250Hz。 2、方案设计 根据性能指标要求,要采用多级放大电路,其中前置放大器的设计决定了输入阻抗,共模抑制比和噪声,可选用BiFET型运放,本设计

采用了LF4111型运放(其中Avo=4 10 ,Rid≈4 10 Ω,Avc=2),由 于单极同相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可通过Pspice 仿真波形看出),本设计采用了由三个LF411型运放构成的仪用放大器。 第二级放大器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使总增 益达到1000。其次为了消除高、低噪声,需要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因为滤波器没有特殊要求,本设计可采用较简单的一阶高通滤波器 和一阶低通滤波器构成的带通滤波器。 3、详细设计 根据上述设计方案,确定了心电放大电路的原理图,如图5-1所示。A1、A2、A3及相应的电阻构成前置放大器,其差模增益被分配 为40,其中A1、A2构成的差放被分配为16,其计算公式为: Avd1=(Vo1-Vo2)/Vi=(R1+R2+R3)/R1,Avd2=Vo3/(Vo1-Vo2)=- R6/R4=1.6。 为了避免输入端开路时放大器出现饱和状态,在两个输入端到地 之间分别串接两个电阻R11、R22,其取值很大,以满足差模输入阻 抗的要求。第二级由 A4及相应的电阻、电容构成。在通带内,其 被分配的差模增益应为(1000/40=25),即 Avd3=vo/vo3=1+R10/R9=25 取R9=1KΩ,R10=24KΩ。C1、R8 构成高通滤波器,要求 f =0.05Hz。取R8=1MΩ,则可算出C1=4.58μF,取标称值电容 C1=4.7μF,算得fL=1/(2л C1 R8)=0.034Hz。C2,R10构成低通滤 波器,要求f =200Hz。取R10=24KΩ,可算出C2=0.03316μF,取标称 值电容C2=0.033μF,最后算出f =1/(2л C2 R10)=251.95Hz。可 见满足带宽要求。

十二导联心电信号放大器设计

十二导联心电信号放大器设计 摘要:本文介绍了心电图机及标准十二导联,根据“YY 1139-2000 单道和多道心电图机行业标准”,提出了心电信号放大的技术指标。并采用以AD620及OP2335为核心的信号放大器来实现心电信号的放大,还设计了右腿驱动电路、低通滤波放大电路、0.05Hz高通滤波器电路及50Hz陷波电路,是一种实用的心电信号前端采集放大电路。 关键词:心电图;前置放大;YY1139-2000 标准 1 引言 1.1心电图介绍 在当今社会中,心脏病等心血管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疾病,号称“头号杀手”。由于心脏病有突发性以及长久性,对心脏病人也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监护。 心脏是循环系统中重要的器官。由于心脏不断地进行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活动,血液才能在闭锁的循环系统中不停地流动。心脏在机械性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心肌激动所产生的微小电流可经过身体组织传导到体表,使体表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如果在体表放置两个电极,分别用导线联接到心电图机(即精密的电流计)的两端,它会按照心脏激动的时间顺序,将体表两点间的电位差记录下来,形成一条连续的曲线,这就是心电图。 图2.1 标准的心电图 心电图是检查心脏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其应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 2) 查明冠状动脉循环障碍。

3) 指示左右房窜肥大的情况,协助判别心瓣膜病、高血压病、肺源性及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4) 了解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5) 心电监护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用药观察、航天、体育等的心电监测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 心电图机是诊断心脏病的重要仪器之一,能够为医生提供最直观的心电波形。欧美国家已经普遍使用十二导心电图机。十二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能客观表达各波、段和间期,可以对早博、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束支阻滞及分支阻滞等进行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将心电数据存入数据库,可以进行各种电参数的统计学处理,为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根据目前的微电子、单片机和计算机技术成功研制出一种便携式心电图机,它可通过液晶显示器显示心电图,同时将数据在计算机上显示并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远传,是一种新颖的临床和家庭兼用的心电图机。 1.2标准十二导联简介 人体是一个导体,心脏壁收缩引起的动作电势使电流由心脏传播至整个人体,所传播的电流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电势,可以通过电极在皮肤表层感应得出。为了完整地记录心脏的电活动状况,常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十二种不同导联作记录,称为标准十二导联,即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导联。测量时须在人体上安放10个电极,分别为:右手电极VR、左手电极VL、右腿电极RL、左腿电极VF、胸部6个电极C1~C6。根据国家标准,由这些电极可以合成标准12导联心电图,合成方式如下: 1) 标准肢体导联: 导联I=VL-VR; 导联II=VF-VR; 导联III=VF-VL; 2)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VR-(VL+VF)/2; aVL=VL-(VR+VF) /2; aVF=VF-(VL+VR)/2; 3) 常用的胸导联:胸导Vi=Ci-(VR+VL+VF)/3,式中,VR、VL、VF和Ci(i=1~6)表示右臂、左臂、左腿和胸壁的电位。

心电信号放大器设计

心电信号放大器设计

成绩: 2015-2016学年01 学期 “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技术(1)”BUCK变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2015 年12 月

一、设计用于检测人体心电信号的放大器,要求如下: 1、输入阻抗≥10MΩ。 2、共模抑制比≥80dB。 3、电压放大倍数1000倍。 4、频带宽度为0.5Hz~100Hz。 5、放大器的等效输入噪声(包括50Hz交流干扰)≤200μV。 二、设计方案分析 1、心电信号的特点及检测 人体的各种生理参数如心电、脑电、肌电等生物电信号都是属于强噪声背景下微弱的低频信号,是由复杂的生命体发出的不稳定的自然信号。心电信号是人类最早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医学的生物电信号之一,与其他生物电信号相比,该信号也比较容易检测同时具有直观的规律性。一般人体心电信号的幅值约20μV~5mV,频带宽度为0.05Hz~100Hz,由于心电信号取自于活体,所以信号源内阻较高,且存在着较强的背景噪声和干扰。 在检测人体生物电信号时,需要采用所谓的生物电测量电极,

又称引导电极来实现的,通过引导电极将生物电信号引入到放大器的输入端。对于心电信号的检测,临床上为了统一和便于比较所获得心电信号波形,对测定心电信号(ECG)的电极和引线与放大器的联接方式有严格的统一规定,称之为心电图的导联系统。目前国际上均采用标准导联,即将电极捆绑在手腕或脚腕的内侧面,并通过较长的屏蔽导线与心电放大器相连接。标准导联有Ⅰ、Ⅱ、Ⅲ。其具体联接方法如图。 RA LA LL RL RA LA Ⅰ导联 RA LL Ⅱ导联Ⅲ导联 LA LL 图1 标准导联联线方法 2、心电信号放大器设计要求及组成 根据心电信号的特点,对心电信号放大器的要求是高输入阻抗、高增益、高共模抑制比、低噪声、低漂移、合适的通频带宽度和输出较大的动态范围等。典型的心电信号放大器的组成如图所示,主要有前置放大、高通滤波、低通滤波、50Hz陷波器、电压放大等

心电信号采集与调理电路

心电信号的采集和调理电路 1概述 1.1国内外发展现状 心电图机就是用来记录心脏活动时所产生的生理电信号的仪器。由于心电图机诊断技术成熟、可靠,操作简便,价格适中,对病人无损伤等优点,已成为各级医院中最普及的医用电子仪器之一。 在国外,心电图机的研制和生产,占主要地位的是以德国、日本、加拿大、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相对而言国内心电图机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落后,心电图机的研制和生产是在1904年荷兰的爱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制造的第一台弦线式电流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50年代之前,心电图机的发展主要解决了小型化和提高灵敏度的问题。1960年第一个专用心电图波形自动识别系统建立起来,自1978年美国Marquett公司首次推出数字化12导同步心电图机,便开创了心电图记录、分析与诊断、保存与管理的新纪元,从此心电图机进入数字化发展新时代,特别是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数字化信息处理为医学界进步和深入研究提供了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常规的心电图机有单道和多道,虽使用方便,但体积庞大、价格高,主要适合医院,并且对许多偶发、短暂心律失常无法进行监测;动态心电图机(HOLTER),虽然可用于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记录,但是HOLTER价格昂贵,使用不方便,并且不能实时处理。 在国内,截至2007年10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530家,而专业生产心电图机的企业仅有20几家,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产品技术水平较低,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所需的器件、材料、工艺,水平低基础差。目前我国心电图机主要生产厂家在广东、山东和上海,但在国内市场上均形不成主导地位。1985年上海医用心电图机的产品约占全国的80%,产品畅销;但自1989年12月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与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签约合资成立上海光电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后,中国几家心电图机生产企业便开始滑坡,而光电公司的产品却更加稳固地占领了中国市场。我国心电图机产品数量尚远低于国际上已有品种,技术水平同样偏低。国产设备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低科技产品,特别是由于基础研究弱、创新能力差、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目前仅能解决中小医院的基本装备需求,高档设备主要靠进口。 由于心电图已应用于各个层次的医疗机构的临床和科研中,特别是人们对其的深入认识和广泛用于临床中的各个疾病。由于心电图机的非创伤性和多功能化,使心电图不局限于心脏疾患的范围,而且可用于临床电解质监测,非心脏疾病的鉴别诊断等等。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心电图也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更现重要。心电图机正向着多通道,数字智能型,网络共享型等方向发展。 1.2心电信号的形成

心电数据处理与去噪

燕山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心电数据处理与去噪 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11级仪表一班 学号: 110103020036 学生姓名:张钊 指导教师:谢平杜义浩 教师职称:教授讲师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基层教学单位:自动化仪表系 说明:此表一式四份,学生、指导教师、基层教学单位、系部各一份。 2014年7月 5 日

摘要 (2) 第1章设计目的、意义 (3) 1.1 设计目的 (3) 1.2设计内容 (3) 第2章心电信号的频域处理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4) 2.1小波分析分析 (4) 2.2 50hz工频滤波分析 (10) 第3章 GUI界面可视化 (14) 学习心得 (15) 参考文献 (15)

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已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尤其是数字计算机的出现和大规模集成技术的高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心脏周围的组织和体液都能导电,因此可将人体看成为一个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容积导体。心脏好比电源,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的总和可以传导并反映到体表。在体表很多点之间存在着电位差,也有很多点彼此之间无电位差是等电的。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这些生物电的变化称为心电 它属于随机信号的一种,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和Matlab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对于诊断疾病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字:信号处理心电信号Matlab

第一章设计目的、意义 1 设计目的 进行改革,增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塑造自己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 (1)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特别是如何利用Internet检索需要的文献资料。 (2)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的电力电子技术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maltab处理图像与数据的能力。 2 设计内容 2.1 设计要求: 要求设计出心电数据处理的处理与分析程序。 (1) 处理对象:心电数据; (2) 内容:心电数据仿真,心电数据处理(仿真数据,真实数据); (3) 结果:得到处理结果。 2.2 设计内容: (1)心电数据仿真; (2)心电数据处理; (3)分析处理结果。 (4)可视化界面设计 2.3 实验原理 2.3.1心电产生原理 我们常说的心电图一般指体表心电图,反映了心脏电兴奋在心脏传导系统中产生和传导的过程。正常人体的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各部分兴奋过程中

心电信号采集及系统设计(荟萃内容)

微弱信号检测课题报告 心电信号采集 —噪声分析及抑制 指导老师:宋俊磊 院系:机电学院测控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摘要】 (3) 第一章 (4) 1.1人体生物信息的基本特点[1} (4) 1.2 体表心电图及心电信号的特征分析[4] (5) 1.3心电信号的噪声来源[7] (6) 1.4 心电电极和导联体系分析 (7) 1.4.1系统电极选择[8] (7) 第二章硬件电路设计 (8) 2.1 心电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要求 (8) 2.2 心电采集电路总体框架 (9) 2.3采集电路模块 (11) 2.4 AD620引入的误差 (11) 2.4.1 电子元件内部噪声 (11) 2.4.2集成运放的噪声模型: (13) 2.4.3 AD620的噪声计算 (14) 2.4.4 前置放大电路改进措施 (15) 2.5 滤波电路设计 (18) 2.6电平抬升电路[14] (21) 2.7心电信号的50Hz带阻滤波器(50Hz陷波)设计[15] (21) 结论 (23) 附录:参考文献 (24)

【摘要】 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心脏的活动是由生物电信号引发的机械收缩。在人体这个三维空间导体当中,这种生物电信号可以波及人体各个部分,在人体体表产生规律性的电位变化。在人体体表的一定位置安放电极,按时间顺序放大并记录这种电信号,可以得到连续有序的曲线,这就是心电图。 针对心电信号的特点进行心电信号的采集、数据转换模块的设计与开发。设计一种用于心电信号采集的电路,然后进行A/D转换,使得心电信号的频率达到采样要求。人体的心电信号是一种低频率的微弱信号,由于心电信号直接取自人体,所以在心电采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混入各种干扰信号。为获得含有较小噪声的心电信号,需要对采集到的心电信号做降噪处理。运用一个心电信号检测放大电路,充分考虑了人体心电信号的特点,采用前置差动放大+带通滤波器+50Hz陷波器(带阻滤波器)组成的模式,对心电信号进行测量。 关键词:心电信号采集,降噪,A/D转换放大,噪声分析

心电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

电子线路CAD短学期 设计报告 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学号: 15041523 班级: 15040211 姓名:卢虎林 日期: 2017年3月11日

一、实验目的 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Pspice对设计方案和具体电路进行分析的过程,理解电路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 设计一个心电图信号放大器。已知: (1)心电信号幅度在50μV~5mV之间,频率范围为0.032Hz~250Hz。 (2)人体内阻、检测电极板与皮肤的接触电阻(即信号源内阻)为几十千欧。 (3)放大器的输出电压最大值为-5V~+5V。 1、确定总体设计目标 由已知条件(1)可知该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属于微弱信号,所要求的放大器应具有较高的电压增益和低噪声、低漂移特性。由已知条件(2)可知,为了减轻微弱心电信号源的负载,放大器必须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另外,为了减小人体接收的空间电磁场的各种信号(即共模信号),要求放大器应具有较高的共模抑制比。因此,最后决定的心电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如下: 差模电压增益:1000(5V/5mV); 差模输入阻抗: >10MΩ; 共模抑制比:80dB; 通频带:0.05Hz~250Hz。 2、方案设计 根据性能指标要求,要采用多级放大电路,其中前置放大器的设计决定了输入阻抗,共模抑制比和噪声,可选用BiFET型运放,本设计采用了LF4111型运放(其中Avo=4 10 ,Rid≈4 10 Ω,Avc=2),由

于单极同相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可通过Pspice 仿真波形看出),本设计采用了由三个LF411型运放构成的仪用放大器。 第二级放大器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使总增益达到1000。其次为了消除高、低噪声,需要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因为滤波器没有特殊要求,本设计可采用较简单的一阶高通滤波器和一阶低通滤波器构成的带通滤波器。 3、详细设计 根据上述设计方案,确定了心电放大电路的原理图,如图5-1所示。A1、A2、A3及相应的电阻构成前置放大器,其差模增益被分配为40,其中A1、A2构成的差放被分配为16,其计算公式为:Avd1=(Vo1-Vo2)/Vi=(R1+R2+R3)/R1,Avd2=Vo3/(Vo1-Vo2)=- R6/R4=1.6。 为了避免输入端开路时放大器出现饱和状态,在两个输入端到地之间分别串接两个电阻R11、R22,其取值很大,以满足差模输入阻抗的要求。第二级由 A4及相应的电阻、电容构成。在通带内,其被分配的差模增益应为(1000/40=25),即 Avd3=vo/vo3=1+R10/R9=25 取R9=1KΩ,R10=24KΩ。C1、R8 构成高通滤波器,要求 f =0.05Hz。取R8=1MΩ,则可算出C1=4.58μF,取标称值电容 C1=4.7μF,算得fL=1/(2л C1 R8)=0.034Hz。C2,R10构成低通滤波器,要求f =200Hz。取R10=24KΩ,可算出C2=0.03316μF,取标称值电容C2=0.033μF,最后算出f =1/(2л C2 R10)=251.95Hz。可见满足带宽要求。

一种心电信号采集放大电路的简单设计方法.

1 人体心电信号的特点 心电信号属生物医学信号,具有如下特点: (1)信号具有近场检测的特点,离开人体表微小的距离,就基本上检测不到信号; (2)心电信号通常比较微弱,至多为mV量级; (3)属低频信号,且能量主要在几百赫兹以下; (4)干扰特别强。干扰既来自生物体内,如肌电干扰、呼吸干扰等;也来自生物体外,如工频干扰、信号拾取时因不良接地等引入的其他外来串扰等; (5)干扰信号与心电信号本身频带重叠(如工频干扰等)。 2 采集电路的设计要求 针对心电信号的上述特点,对采集电路系统的设计分析如下: (1)信号放大是必备环节,而且应将信号提升至A/D输人口的幅度要求,即至少为“V”的量级; (2)应尽量削弱工频干扰的影响; (3)应考虑因呼吸等引起的基线漂移问题; (4)信号频率不高,通频带通常是满足要求的,但应考虑输入阻抗、线性、低噪声等因素。 3 采集电路设计分析过程 3.1 前级放大电路设计 由于人体心电信号的特点,加上背景噪声较强,采集信号时电极与皮肤间的阻抗大且变化范围也较大,这就对前级(第一级)放大电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前级放大电路应满足以下要求: 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低噪声、低漂移、非线性度小;合适的频带和动态范围。 为此,选用Analog公司的仪用放大器AD620作为前级放大(预放)。AD620的核心是三运放电路(相当于集成了三个OP07运放),其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该放大器有较高的共模抑制比(CMRR),温度稳定性好,放大频带宽,噪声系数小且具有调节方便的特点,是生物医学信号放大的理想选择。根据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原则,前级的增益不能设置太高,因为前级增益过高将不利于后续电路对噪声的处理。 根据上面的分析,前级放大电路按图2设计,并先运用Multisim 2001仿真。 仿真过程采用O.5 MV,1.2 Hz的差分信号源为模拟心电输入来模拟电路的放大过程,结果满足要求。 3.2 次级放大电路(信号放大) 第二级放大电路主要以提高增益为目的,选用普通的AD OP07即可满足要求。 3.3 高通滤波器(消除基线漂移) 在电路部分加上简单的高通滤波环节,对隔断直流通路和消除基线漂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部分电路置于预放大与信号放大电路之间,一个简单的无源高通滤波电路如图3所示。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200501

医学仪器与设备课程设计题目: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戴启军 时间:2008年12月29日——2009年1月6日

心电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一、系统概述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组成:心电电极;导联线;缓冲放大器;威尔逊电阻网络;差动放大;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50Hz陷波器;光电隔离器;增益可调电路;调零电路 (1)心电电极 生物电引导电极实际完成人体和测量系统之间的界面作用。为了把生物电信号引入信号处理模块中,引导电极必须具备电流的传导能力。在人体内,电流靠离子导电,而在测试系统内是电子导电。通过引导电极,把离子电流变为电子电流,所以电极实际上起了一个换能器的作用。提取心电信号,采用的是皮肤表面电极(体表电极)。 (2)导联线 此设计中心电采集模块由4个电极组成导联线,包括三个肢体电极和一个右腿接地(右腿驱动)电极。电极获取的心电信号仅为毫伏级,所以导联线均用屏蔽线。 导联线的芯线和屏蔽线之间有分布电容存在(约100pF/m),为了减少电磁感应引起的干扰,屏蔽线可直接接地,但这样会降低输入阻抗。也可以采用屏蔽驱动,这样可减少共模误差和不降低输入阻抗。 (3)缓冲放大器 缓冲放大器保证心电放大器的高输入阻抗要求,起到阻抗变换作用。生物信号源本身是高内阻的微弱信号源,通过电极提取又呈现出不稳定的高内阻源性质。不稳定性将使放大器电压增益不稳定。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应至少大于1MΩ。 (4)威尔逊电阻网络 威尔逊电阻网络是按照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定义组成的电阻网络。 (5)差动放大 差动放大是心电前置放大的主要部分,和缓冲放大器一起组成心电图前置放大。差动放大的作用是将幅度仅为毫伏级的微弱心电信号进行放大。同时必须有高抗干扰能力,即具有高共模抑制比。 (6)低通滤波器 心电信号的高频响应界限为100Hz,由100Hz低通滤波器完成。 (7)高通滤波器 心电信号的低频响应界限为0.05Hz,由0.05Hz高通滤波器完成。 (8)50Hz陷波器 50Hz陷波器用于加强滤除50Hz干扰。有的心电图机还设有40Hz低通滤波器用于滤除肌电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