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

(完整版)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
(完整版)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行动研究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小学韩敏

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教学评一致性”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它既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为我们在推进有效教学中顺应课程视域的这种专业化诉求,建立以目标为灵魂的“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而矫正种种偏差、建立专业自觉提供了依据和可能。“教学评一致性”理论体系基本形成,那么具体行动问题就上升到了我们教育教学的议事日程:

一、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研究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应考虑在以下五个维度上构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1.目标制定所谓目标制定就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先前的知识、兴趣和经验共同选择学习目标。通过对身边老师的观察,我们认为他们有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良好愿望。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完美,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忽视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一意照搬教参的目标,一意照仿别人所上的目标来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造成事倍功半,课堂效果差。例如在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

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给出了底和高的数据。)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生:我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

(拿着一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

师:小组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面积呢?

生:(讨论、汇报略)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

生:底乘以高。

2.教学策略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策略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合作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又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鲜明的特点,教师和学生有机的结合,最终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发挥出教师和学生在这知识点教学上所应起到的作用。在平时我们所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那些教师设计好整个剧本而让学生顺着剧情来表演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老师们经常提到的“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这类教学忽视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老师当成课堂教学的主宰,绝对权威,这样一来,课堂上的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学生学到的往往是知识的结果,而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而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单单“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生自定步骤,为个别性学习而设计所谓学生自定步骤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某些知识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真正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经验,每位学生都有各自原有的水平,每位学生都有怎样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着个性的差异,他们不可能都以一种同样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力,让他们有计划的自定步骤、自我支配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张扬个性,体现自主,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同时,教师也在这适当的“放”的过程中,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各有所长,体现出教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例如《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A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拿出你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面又有什么特征呢?(生观察,并汇报)

师: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何特征呢?(生继续观察汇报)师: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

生:8个。师:谁来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B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好!同学们都认识了长方体,那你能用橡皮泥做出一个长方体吗?(生动手做,并展示、汇报和交流)

师:大家的长方体作品真漂亮。(出示一长方体框架)这是一长方体框架,你们有本事,也能把它给做出来吗?(生动手做,并展示、交流。)

师: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刚才用了几根小棒,用这些小棒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生汇报交流,师板书棱的有关特征。)

师:冬天到了,你能象老师这样,给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生操作、汇报、交流)师:刚才剪出的纸片又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观察去认识与通过体验去认识,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参与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的。

3.教师角色对教师角色这一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思考,我们认为:教师在一节课中所承担的某种角色往往决定这节课的成败好坏。许多专家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有多种:

(1)教师是学生的亲密伙伴,扮演合作人的角色,帮助学生访问和处理信息;

(2)教师扮演“总设计师”、“舞台总导演”的角色,为学生的登台表演作准备。

(3)教师的“服务者”角色,所谓服务者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访问信息的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我们通过对周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经过分析,发现当前教师特别一些老教师在对教师角色这一问题没有很好的把握,延续着以往教师作为课堂主宰,绝对权威的角色,课堂中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教师的这一角色使自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的这一角色定位注定了整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正确合理的角色定位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

例如《简单的统计》教学其间有让学生走下座位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刚才已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荤菜口味的统计,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吃炸鸡腿。可是同时吃饭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呀,成人的口味是不是和我们儿童的口味一样呢?大家说怎么办?(学生马上建议去采访老师)

4.学生角色

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中的学生角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何种身份,以怎样的形式来获取知识的。根据对部分教师的了解,他们对学生在课堂中以怎样的角色出现都有着较正确的认识,都认为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有责任,也就是说学生应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动的加以学习的,他们是主动的知识寻求者,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有获取知识,重新建构知识的需求和能力,他们有着对知识的自我理解,

是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体。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老师认识归认识,实际课堂教学中却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储存知识的“容器”,学生很少以其原有的真正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搞请学生的角色,忽视学生的主体角色,将会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在多元空间和连续时间内进行,因此,评价的主体和方式必然也是多元化和多样的评价化的。

1.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是指教师把自我当作听课者的角色,以“他人”的身份来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数学课堂教学的优缺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务必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各方面能力也务必提高(包括文化专业素质、政治道德修养等),其中教师对自我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越来越被广大教师看重。通过观察以及开展校内公开课,在我们周围的广大教师经常对自身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分析优缺点,以此来改正自身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等,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本课题组规定所有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每一节课课后都来一次反思,以此来改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我们发现,这一方面已被大部分教师接受。他们认为,教师加强自我评价是时代的要求,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素质,只有正确审视自身每一节课的教师才会在教育事业上有的发矢,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2.教研组评价

教研组评价在现实教学中应用最广、指教师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对他人的课堂教学来作一番评价,扬长补短,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大部分教师在评价时往往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考虑:

(1)教学目的与内容上分析 A、目的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大纲、切合实际。 B、内容是否正确,层次分明否。 C、重难点关键把握方面。

D、课堂上能否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 (2)教学过程与方法上分析 A、教学环节是否紧凑、详略是否得当。 B、教法是否切合实际,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C、是否善于启发学生思维。 D、是否在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同时重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3)教师基本素养分析 A、教态是否认真、负责、亲切、和谐。

B、教学准备是否充分,课堂上应变能力怎样。

C、板书设计是否合理,书写是否规范、工整。

D、是否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表达上是否简练,逻辑性强,学科术语、符号使用是否准确。

(4)教学效果 A、课堂气氛,纪律如何。 B、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得到一定提高。 C、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否收到好的效果。

3.学生参与评价过去很少有老师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来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许多教师思想上认为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客体,学生是未成年的人,认为学生不具备课堂评价的能力,他们没有资格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这一体系中。但现实告诉我们,忽视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个错误,我们知道学生虽是知识的接受者,但他们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他们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学生身上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他们有能力也有权力对课堂教学作出自己的定论,我们认为,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有时出乎上课老师或其他听课老师的意料,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所以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之中正越来越被教师接受,认可。我们课题组也注重对学生参与评价这一方法的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或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课堂教学作一番评价的。通过调查,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在其年龄阶段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可大致把小学阶段的学生分为高段和低段两大类,高段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辩析能力的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较低年级学生来得理性、客观、公正,看问题讲究实效,不被课堂教学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中较多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作出评价:

A、本节课的教学对我学习起到怎样的效果。

B、教师的讲解是否精练,重难点是否突出。

C、教师教学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D、教师课堂教学对我以后的成长有哪些作用。

E、教师因材施教,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把握如何。

而低段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就没有高年级学生来得准确、来得全面,他们往往注重对表面现象的评价,主要表现在:

A、教师是否亲切。

B、教师普通话是否准确。

C、教师板书是否合理、书写是否工整。

D、课堂气氛,纪律如何。

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参与评价这一方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真正占一席之地,还需要教师做许多事,一方面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愿意接受学生对自身教学所作的评价;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怎样正确地去评价课堂教学,从而收到评价效果,教学相长。

4.家长参与评价我们通过调查得出: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来源于学生在考试中所取的分数,他们认为孩子得了高分老师就是好老师,孩子成

绩下降教师教学就有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对学生的影响,忽视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忽视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等,他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是错误的,片面的。因此,我们教师要想使家长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家长进行各方面的指导、培训等,我们学校就通过家长会、个别家长、座谈家访等全方位的接触学生家长,使他们学会评价、善于评价。教师也只有让家长参与自己课堂教学中,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自身。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行动必须落实到实处,应该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教学评一致性学习感悟

停课不停研教改进行时 ——“教学评一致性”线上学习心得体会 安丘市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组刘爽 为深化课程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潍坊市教科院组织召开了全市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网络会议。 安丘实验小学张宝成校长在会上作了题为《以标准引领课改以评价促进提升》的典型发言,重点从教学评价的价值与作用、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的策略与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昌乐特师附属小学陈校长通过实际案例,对单元整体教学做了剖析:明晰单元概念,构建整体框架;立足教材与课标,寻求方法突破;依托研究路径,推进全科发展。高密第三实验小学高校长从“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单元要素,提取相关核心素养;纵览各学段目标,明确单元目标站位;层级细化分解,定准三级目标;评价任务设计,促进目标达成;策略总结与提升”六方面交流核心素养统领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与分解。 潍坊市李庆华院长以《在坚守与改变中砥砺前行》为题,指出要坚持聚焦立德树人,深化学教改革,并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李院长提出落实教学管理的三个关键:学习力、执行力、合作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制度性保障。 潍坊教科院逄凌晖副院长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继续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的目标和努力方向。通过线上观看会议回放,我受益良多,对“教学评一致性”又有了新的认识。要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真正践行好“教学评一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 学习目标规定了我们在课堂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也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因而,设计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应有之意。 第一,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在宏观层面上规定了国家对该学科质量标准的要求,是我们“基于标准教学”之本,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它是学习目标制定的大方向。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没有学科“课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很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水平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水平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很多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作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实行重新理解,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很多”——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水平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绝大部分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水平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注重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实行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仅仅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很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协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点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但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

教学评一致性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研修心得体会2018年12月22日-24日,我参加了全国教研工作转型与创新研修班,聆听了七位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学习了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过程中我聆听了浙派名师、浙江省生物高考命题专家吴江林老师的精彩报告《基于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引导我们对“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吴老师提出三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是否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学习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让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评价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呢?我做了深深的反思。 一、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 学习目标规定了我们在课堂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也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因而,设计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

学设计”的应有之意。 第一,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在宏观层面上规定了国家对该学科质量标准的要求,是我们“基于标准教学”之本,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它是学习目标制定的大方向。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没有学科“课程标准”意识,学习目标的设计往往会迷失方向。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 第二、要正确看待、使用教材。在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时,要正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意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是设计学习目标的参考,也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但教材中的内容绝非教学任务,也绝非教学过程应该达成的目标,而只是为了实现目标的载体。这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直强调的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的教育思想。忽略了这一点,学习目标的设计会偏离主题。 第三、把握好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原点。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依据学情设定,了解学生一开始的认知起点、认知原点,知道学生“在哪儿”,这是其一;其二,还要注意搜集不同学生学生经过自主学习、预习所达到的“新原点”证据,把握学生“到哪儿了”。不弄清这些,学习目标的设计也会偏离方向,讲课时就会多讲或漏讲,可能讲了一些没有必要的知识,也可能有些该讲的知识却没有讲到,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行动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行动研究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小学韩敏 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教学评一致性”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它既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为我们在推进有效教学中顺应课程视域的这种专业化诉求,建立以目标为灵魂的“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而矫正种种偏差、建立专业自觉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教学评一致性”理论体系基本形成,那么具体行动问题就上升到了我们教育教学的议事日程: 一、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应考虑在以下五个维度上构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1.目标制定 所谓目标制定就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先前的知识、兴趣和经验共同选择学习目标。 通过对身边老师的观察,我们认为他们有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良好愿望。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完美,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忽视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一意照搬教参的目标,一意照仿别人所上的目标来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造成事倍功半,课堂效果差。 例如在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 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给出了底和高的数据。)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生:我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拿着一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 师:小组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面积呢? 生:(讨论、汇报略)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 生:底乘以高。 2.教学策略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策略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合作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又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鲜明的特点,教师和学生有机的结合,最终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发挥出教师和学生在这知识点教学上所应起到的作用。在平时我们所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那些教师设计好整个剧本而让学生顺着剧情来表演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老师们经常提到的“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这类教学忽视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老师当成课堂教学的主宰,绝对权威,这样一来,课堂上的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学生学到的往往是知识的结果,而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而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单单“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学生自定步骤,为个别性学习而设计 所谓学生自定步骤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某些知识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真正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经验,每位学生都有各自原有的水平,每位学生都有怎样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着个

教学评一致性培训学习心得

教学评一致性学习心得 听完专家老师的讲座,我的确有一些感受,我想这些感受应该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会议中他提到这样一句话:在实践中提升,在提升中反思。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思想,特别是有关于教学的问题,更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让学生更快速、透彻的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 专家老师还提到了“规范的养成”,什么是规范的养成呢?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的好习惯,和希望学生能够具有的好品格带入课堂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身上,成为他们的习惯,他们的品格。 专家老师概括了一下现阶段改革前的教育现状,我回忆了一下自己学习经历,确实如专家老师所说,学校只看成绩,所以老师只讲试卷考的,考试考的学生又不一定全部能理解记住,就需要老师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的灌输已经学过的,枯燥无味,又不得不学的知识,从而形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局面。 这就不得不说专家老师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重要作用了。当今社会已经不能再培养那些所谓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了,不能再考试么就讲什么了!我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好好地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让学生能够更全面的掌握知识。那么问题就来了,老师要怎样灵活的把课程标准运用到课

堂中呢? 首先,我们要正确准确的了解所教科目课程标准的内容,不要投机取巧,只讲考的,别的一带而过。其次,需要我们老师认真的进行课堂备课,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渗透到教课的每一个环节,追求课堂的高品质。最后,在期末的评价中,全面、综合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这样做,那我们的教学活动,我们的教育体制都会有很大的改观,会为我们的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综合性人才!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努力向那方面发展。

最新第九单元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数量关系。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厘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在环节1中,借助观察、比较、演示和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根据理解,小组内交流、分享,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新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 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高中教学教学评一体化心得体会

立足有效追求高效形成特色 ——我校新课标解读活动总结 2014年11月14日—16日,在北大青鸟集团和张志强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邀请到来自河南的四位知名教育专家莅临我校进行新课标解读活动,并对我校的课改工作做了全面而细致的指导。 历时两天半的活动主要包括听评课及专家讲座两部分。14日、15日两天,专家以两人为一小组分别听了我校文理学科各11节课,并对每节课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评价。16日上午,来自郑州市教研室的卢臻老师做了一场精彩的专题报告,使我校全体一线教师明确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程式。 活动期间,学校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所有一线教师全程参与,认真听讲,积极与专家互动交流,获益匪浅。现将此次活动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校高度重视,全体师生热情高涨,确保了此次活动圆满完成并达到了预期效果。 1、学校成立了以王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此次活动的组织协调,同时成立四个职能小组,由副校长任小组组长,处室主任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王校长多次召开专题办公会,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与班子成员和相关处室年级主任反复斟酌,最终敲定了活动的具体方案。在此前一周的“教-学-评一体化”讲课

及活动期间,班子成员和学校部分中层领导全程参与,彰显了学校对于此项活动的高度重视。 2、教导处多次组织协调会,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职责,确保各职能小组有序开展工作,为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做了充分保障。各级部班级也积极行动起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在班级安排、卫生扫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各教研组、备课组多次组织集体教研,每学科精心选拨4名拟讲课教师,并会同学校安排的学科督导人员听每位教师的课不少于两节,最终由教研组长和学科督导人员确定讲课教师。 4、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根据学校要求,同学科教师参与本学科听课,欢迎听其他学科的课。广大教师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凡是没课的教师基本都来到活动现场,根据教导处统计,我校专任教师听课共听课921节,均达到6节,并有12名教师听课节数超过10节。在评课环节,老师们认真听,虚心向专家请教,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高素质的专家队伍不仅给我们带了先进的课改理念,还以踏实敬业的高尚品质感染着我们每一位教师。 此次莅临我校的四位基础教育教学评一致性课题研究专家的专业功底深厚,治学态度严谨,他们曾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教学成绩突出,在理论研究上师从名师,立足国内教育现状,关注世界教育前沿理论。作为业内的权威人士能够来到我校,这得益于北大青鸟集团和张志强老师的鼎力相助,得益于王校长率领的我校赴河南学习小组的虚心与专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课要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课要点 一、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制定 (1)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是否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2)教学目标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学生个性差异。 (3)目标陈述是否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是否体现认知的层次性。 2.教学目标的达成 (1)教学目标是否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是否体现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3)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能否得到巩固和强化,对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 二、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1)教师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知识的理解、教授是否准确无误。 (2)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思想方法是否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2.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1)能否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2)能否自觉渗透两个纲要的教育。 3.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 (1)是否突出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是否有利于形成概念的网络系统,使教学内容结构化。 (2)内容的呈现形式或调整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一致性程度。是否突出问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评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的结构 (1)数学知识教授的顺序与学生认识的顺序是否一致。 (2)教学过程的脉络、层次是否清晰;各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是否自然。 (3)每一项活动的开展关联目标的程度如何。 2.课堂教学的环节 (1)导入环节能否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环节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建立概念、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力求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 (3)练习环节能否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技能,能否体现基础性、渐进性和发展性;能否通过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多角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小结作业环节能否引导学生回顾概括、重点强化本课所学、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对本课学习加以评价、鼓励,对课后继续探究加以点拨,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3.课堂教学的调控 (1)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学生即时学习的任务的关联程度。 (2)教学节奏是否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 (3)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资源,教师的临场应对是否灵活、合理。 四、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切学生的学习内容,合理和谐地使用接受式或探究性等方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 学 评一致性学习心得

“教-学-评一致性”学习心得 今天下午我们学习了“教-学-评一致性”,我从中领悟到,“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 “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 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前者是指老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后者是指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第三、“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老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博雅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素养则表现为坚持育人理念、确定清晰的目标、设

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 认识与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原理,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逆向思考;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烦琐走向有序开放;对学习信息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也就是说,“教-学-评一致性”其实是给我们带来了理念的变革,让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建立在原理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层面。

“教学评一致性”授课反思

“教学评一致性”研讨课的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一节复习课,主要目的是归纳第二章知识点,并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本章知识,建立章知识结构图。 2、运用本章所学知识,能正确解答与之相关的类比教材难度的题目 一、建立章知识结构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解决复杂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心中有知识,对于解决问题,启发解题思路的展开有作用。 议课时候有不同的看法:有老师说:刚开始复习,没有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可以调整一下:以题目为凭借,来贯穿知识,这也是一个方法,可以尝试;但是我自认为,没有上述表现,只是课堂没有热闹的氛围,但是课堂进程很顺利,我想,数学课堂不一定就是热闹的,数学是严密的思维,是眉头紧锁的思考,不一定要出现积极地场面!也有老师说:建立章知识结构图这一个环节太高深,学生可能接受不了?我想一个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基本都是从小学生都开始了总结归纳,七年级应该没有问题,还是值得研究。 二、教学环节安排,本节课只有二个,先复习知识结构,后运用,简单明了,议课时候,有老师说,看不懂这节课的思路,我想那是没有看学案,不过本节课设计也有亮点,运用数学到实际生活中的某汽车标志“W”,其中涉及到补角、互为余角;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同时在教学中我又加入了自编试题这一环节。这个题综合较好!是个难得的题目。 三、教学评价,在教学每一个环节,我加入了“要求、提示、评价”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有老师评价说:分不清那是评价,我想这是被评价所迷惑,所限制造成的,我认为其实评价就是提示,就是要求,卢臻老师说,以促进学生的避免错误学习为主,教学评一致性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们要看课堂效率是不是提高了?要不然,做这项活动的初衷就偏了。 总之来说,通过上这一节课,我还是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要改正的地方,继续努力吧!

教-学-评一致性学习心得

今天下午我们学习了“教-学-评一致性”,我从中领悟到,“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 “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 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前者是指老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后者是指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第三、“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老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博雅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素养则表现为坚持育人理念、确定清晰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 认识与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原理,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逆向思考;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烦琐走向有序开放;对学习信息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也就是说,“教-学-评一致性”其实是给我们带来了理念的变革,让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建立在原理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层面。

学习“教学评一致性”小结

学习“教 - 学- 评一致性”小结 陕西省神木县矿区第一小学王春艳 课堂教学作为单位时间内的活动,它的有效性非常重要,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非常希望我们的教学活不光有效,而且要做到高效。所以,作为教者的老师,我们在教学活动前,就要根据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即“为什么教” 、“教什 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而且这些问题都必须在教学活动前贯穿在教学三维目标中,让教学活动从头到尾都将“为了孩子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成长。”的理念贯穿整堂课。 在学习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根据学习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促进目标的实现。平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因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等内容而偏离了最初的学习目标,导致学习效果与学习目标时不时的就不对等了。读了“教- 学- 评一致性”后,收获颇丰。 教: 崔允漷教授说,真正的教育永远伴随着灵动的生命、不确定的情境、复杂的关系的因素。我作为教书二十多年的老师,我知道,同一课内容,不同的老师授课,相同的学生都会感知到不同的知识、情感、能力等。教的环节会因老师和 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的随机生成而更具生机。所以,老师如何利用文本、学生、教学环境进行灵活、生动的教,就非常关键。

学: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完成这个主要任务的方法不同,孩子们所接收的知识、能力等的多寡就非常不同。如我们过去的“满堂灌”,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是现在课堂教学改革所摒弃的方法,我们在努力割除这种教学模式。换之于小组学习法,再加上我们正在积极融合的真爱梦想的体验式学习法,孩子们以学习的主人感受着求知的乐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分享展示,将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分享给他人,同时去倾听他人的收获,使得不同观点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碰撞,搜寻精华吸收,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死板的知识在这样的求知中变得生动有趣。 评: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以老师教完教材,学生听好课就算完成任务。而当今社会要求,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评价者教、学、评三者互为一体。这对于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理念:文中说:教学、学习、评价逐渐被看做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学、学习应当是数据驱动的,而数据就来自于评价;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不只在教学、学习终结之后实施;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目标。所以,教者就应该负责任地、清楚地知道或监控学生真的学习学会了什么。加上形成性评价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想实现可以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的愿望也就有了可能。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任务设计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任务设计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任务设计 目录 01 什么是评价任务 02 评价任务的制定 03 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 一、什么是评价任务? 所谓评价任务指向学习目标的、可评价的学习任务。 举例:《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通过概括段意,理清游记的线索。 评价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段落内容并写在学案上。(2)小组交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游记的线索。 分类: (1)传统的测试题,包括纸笔测试,口头问答,动作测试等

(2)表现性任务,比如完成一个作品,设计一个实验,朗诵一首诗歌等。 二、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区别 学习目标描述的是预期学习做到怎么样。 评价任务描述的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以确保做到怎样。 学习目标评价任务 做的结果,做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做,做什么(操作性) 描述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结果性)描述的是过程 (过程性) 目标:能找出文章的提示语,明白提示语的重要性任务:根据教师的示范,找出文中的提示语,说说这些提示语的用处。

(二)评价任务的要求 (1)评价的任务要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与学习目标一致) (2)评价任务要与学习目标要对应。 明确两点: (1)评价任务要与学习目标要对应,但不一定是“一一对应”(2)评价任务是“任务”,不是“目标”,“学会”“能”之类的词汇不要用于评价任务。 三、评价任务的特点: 1、指向性 2、明晰性(可执行性) 3、空间性 指向性 所谓的指向性,就是评价任务要指向学习目标,即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a、确保“一致”的策略之一:逆向设计 传统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任务 逆向设计: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设计模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 成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原理的基本要求,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规律,是国家的课程设计最终转化为学生实际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自然也必须符合这样的要求,依据这样的规律,遵循这样的原则。“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变革,是从“方案设计”到“课堂实施”全方位的 专业探索。 一、“教学评一致性”试图解决的问题 1.“教学评一致性”试图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国家意志如何转化为“成了怎样的人”的问题。 在任何国家,教育始终是一个国家行为,体现着国家意志,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总是要有自己的期待与要求。在当下,我们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与图景,其实质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待与要求。这些“核心素养”的理想描述怎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追求“一致性”,即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理想描述与学生的实际素养之间的“一致性”。学生实际素养的获得,要经过不同学段,要经历不同的课程,但最终应该与国家意志保持“一致性”,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完成学校教育的国家使命。课堂是国家意志转化为学生实际素养的“前沿阵地”,“教学评一致性”,说明白些是“教”“学”“评”相一致于“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应相一致于“课程目标”(表现为国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应相一致于国家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才说,“教学评一致性”试图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国家意志如何转化为“成了怎样的人”的问题。 2.“教学评一致性”试图解决课堂教学改革眼花缭乱但不能切实解决课程“基本问题”的问题。

课程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课程基本问题即“一致性”。课程经典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的基本问题即“四要素的一致性”。所谓“四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并不是有了这“四要素”就是符合逻辑的“课程”了,课程的逻辑乃是这“四要素”的“一致性”。这“四要素”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即围绕学习目标所进行的教、学、评的一致性。所谓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要警惕的是不要为了漂亮、好看、热闹、轰动,而忘记了“回家的路”,家在哪里?家就是“课程的基本问题”,就是“四要素”的一致性。不考虑“一致性”问题,就会导致所教非所学、所学非所评、所教非所评,课堂变成“滑冰场”,滑到哪里是哪里,如此课堂再怎样“貌似出彩”,都是令人担心的。 3.“教学评一致性”试图解决课程改革理念纷呈而技术路径缺失的问题。 在大量的理念洗脑之后,人们总是责怪教师们改革步伐太小,总是责怪学校不能领会,总是责怪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速度太慢。殊不知,对于当下学校现场,理念固然是极其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与理念相一致的技术路径。我们所说的“技术路径”,应是体现对课程专业理解的实施“一致性”的路径,而不是指将所有学校武装成高度新科技的“技术路径”。我们也不要指望将所有学校用高科技武装起来,课程的“技术路径”就能找到。“教学评一致性”的技术,最主要体现在专业方案的设计与课堂实践中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方案设计 可以说,专业方案的设计是专业活动的起点。“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是从专业化地设计教学方案开始的。“教学评一致性”方案的设计,要能够解决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三个问题。“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方案的基本格式如下:

(完整word)教学评的一致性(提高备课质量)

教学评的一致性——提高备课质量(听后感) 张美霖 开学培训的第一天,我们全校老师们一起学习了王祥主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有些教师在备课或上课时总把学生设想为“天才”,总以为“我教过了,学生一定学过了,学过了一定是考得出来了”。因此,总是关注自己“是不是教过了,是不是讲过了,有没有讲完,有没有讲漏了”,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真的在学习吗?学生真的听懂了吗?真的学会了吗?缺乏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 给我的最初印象,教学评的一致性是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任务”的一致性。通过今天的共同学习,自己头脑中对于目标的认识与理解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指航灯,那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没有精准的目标,所有的评价和教学活动越花样百出会偏离轨道越远。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因此早几年我们一直都在做细化目标的工作,让每位老师都真正明白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在目标细化时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定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一致性。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上还不够。有时觉得自己设计的课很好,应该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上完课后,还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回想一下还是自己从教师出发的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教学目标的设计总是先于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它总归是教师主观意识的体现,如果没有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如果不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根本无法察觉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否相适应。因此只有明确自己教学评的目标的一致性,一切都从目标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课程的角度出发,才能呈现出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思考不仅表现在教什么,学什么和评什么的整体课程管理中,更要落实每节课的实际教学中。也就是要在备课中努力体现教学评的一致。 当前,很多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状况不同,在教案的撰写上尤其是形式呈现上下功夫,但是收效甚微,表现在老师更多抄教案、网上下载或教师间共享教案电子版打印,然后加上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就算复备了。于是我们说,这样的教案有什么作用?它离真是的备课少了什么?其中最核心的的就是少了思考和创造性劳动。

教学评一致性百课千人活动听课体会---于湖波

教、学、评一致性 奎文区百课千人活动心得体会 ---奎文区孙家小学于湖波 2018年5月23日下午参加了潍坊市奎文区组织的数学“百课千人”活动。本次活动由日向友好学校的刘老师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德信现代小学的潘老师执教《包装的学问》。 刘老师通过一个游戏的形式开始本节课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老师让学生自制长方体模型,因此课上老师提问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制作,你认为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然后几个学生分别谈了谈自己的发现,这个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的板书学生的发现,课后进行辩课的时候,孙科长指出,如果这个地方能及时的把学生的发现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发现,这些发现都正确吗?还有没有遗漏的呢?怎么样验证你们的发现是对的呢?下面让

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通过这样的改进,是不是会让探究活动更有意义呢?孙科还指出,教师们在备课的时候,要有大观念,这节课除了让学生要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外,还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其实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从宏观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而这节课要从微观上、细节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刻画,就如我们描述一个人一样,因此本节课在导入的时候,可不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一个人,然后引出如果让你介绍长方体,你会怎么样和你的同伴说呢?进而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最后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再回头说一说如何介绍长方体,帮助学生构建起长方体的模型。 再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不可以设计一份探究单让学生更加明确探究的方向呢?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有没有必要四个人都上台呢?因为看上去四个人都上去,其实只有一个人在讲解,而其他三个人站在那里有些尴尬,在台上的孩子我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想快点结束这样的汇报呢?孩子真心愿意上去吗?所以我觉得在汇报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选择组里的一名代表或者组内商量是不是都需要上台汇报。还有老师在设计挑战你的想象力这个环节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去掉一条棱,再去掉一条,最后至少要剩下几条的时候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这个环节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拿着实物进行拆分,这样的话会更形象直观一些呢?而不是仅仅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就行了,鬼知道孩子们到底是不是在按照我们说的那样在想象。 潘老师执教的《包装的学问》,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通过如何包装6包牛奶的现实生活问题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

最新小学数学综合评价方案

一年级数学综合评价方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评价与考试方式必须改革。在评价与考试领域对学生发展性评价进行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在课改的每一阶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评价保障。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发现和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建立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课程评价的功能已经发生转变,既重视学生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强调评价的真实性、情景性;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倡导建立评价主题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二、评价目的 小学生综合评价既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教学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知识能力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多元化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完善教学过程,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三、评价内容 学习习惯、课堂参与、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学实践活动、期末测试。 学习过程评价,40%,(形成性评价20%;课堂参与10%;平时作业10%);期末笔试60%。 四、评价办法 1、学习过程(40%)。 (1)它包括形成性测试评价20%,即数学的各单元测试成绩占综合评价的20%。数学每上一个单元教师都要及时检测,及时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