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心理因素在心脏病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心脏病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心脏病中的作用在探讨健康与疾病的话题时,我们往往会聚焦于生理层面,如遗传、生活方式、饮食和环境等因素。

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因素在心脏病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心脏病,作为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胆固醇水平、血压、血糖以及血管的病理变化等生理指标。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状态的失衡可能在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

压力,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因素之一。

无论是工作上的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还是经济负担的沉重,都可能让我们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当压力持续存在且无法得到有效缓解时,人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激素短期内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紧急情况,但长期的高水平分泌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它们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的负担。

血管也会在长期的应激状态下变得僵硬,失去弹性,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

同时,应激激素还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为心脏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样与心脏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焦虑状态下,人们常常感到不安、紧张和恐惧,这种情绪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影响心脏的节律和收缩功能。

抑郁则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而且,抑郁的人往往缺乏运动的动力,饮食也不规律,更容易养成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这些都增加了患心脏病的风险。

性格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脏病的发生几率。

例如,具有“A 型性格”的人,通常表现为急躁、好胜、富有攻击性和紧迫感。

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使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

相比之下,“B 型性格”的人则较为温和、宽容,心态相对平和,患心脏病的风险相对较低。

心理因素对心脏病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那些能够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自信的患者,往往能够更好地遵循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摘要】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应激、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心脏健康,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应激与心脏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抑郁和焦虑也与心血管疾病有着明显的关联。

心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脏健康。

心理健康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继续探索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以实现更全面的心脏健康管理。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心脏健康、应激、抑郁、焦虑、心理干预、发展机制、健康重要性、研究方向、临床意义1. 引言1.1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这是多年来广泛研究的一个领域。

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健康,包括影响自律神经系统、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管痉挛和炎症等。

心理因素可以包括情绪状态(如抑郁、焦虑)、个体心理特征(如人格特征)、应激反应等。

研究表明,长期的应激状态和抑郁情绪可以导致心脏负担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正面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则可以减轻心脏负担,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视心理健康对于维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探讨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1.2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绪状态、应激、抑郁、焦虑等,它们与心血管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情绪状态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忧郁、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在情绪不稳定或负面情绪下,体内会释放出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物质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522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特点制定护理方案。

2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疾病的治愈虽然有赖于正确的治疗,但是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效果.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其耐受力,减轻痛苦。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常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护士应当给予必要的解释和一些卫生知识的宣教。

对患者要亲切和蔼,具有同情心。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有问必答,绝不能冷若冰霜.对待危重患者应当平静自若,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不能惊慌失措,使患者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需要,帮助患者提高疼痛的阈值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保持环境的安静与舒适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当安置在比较安静的单人房间。

保持环境的安静和清洁,以利于患者的休息和睡眠.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影响.在卧床4~6周内谢绝探视。

治疗处置时间要集中,尽量少打扰患者的休息和睡眠。

2.3尽量减少疼痛的刺激在检查、治疗和护理时,动作应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由治疗护理带来的疼痛刺激。

2.4加强护患的密切配合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家属一旦知道亲人的病情,会表现出焦虑不安,这种情绪会反过来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病情加重。

要向家属交待病情,对家属和陪护进行卫生健康和心理学教育,争得家属的配合.因为家属对患者亲近、最了解,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会更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5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护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要随便议论患者的疾病程度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患者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以防病情加重。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和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我们除了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和熟练的技术操作外,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早日康复。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

以往,人们更多地关注生理因素,如遗传、饮食、运动等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因素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心理因素究竟是如何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呢?首先,长期的压力和焦虑情绪是常见的心理因素。

当我们处于高压力状态下,身体会释放出一系列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激素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长期如此,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

想象一下,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就像一条河流,正常情况下水流平稳,但长期的压力就如同暴雨倾盆,使得河水暴涨,河岸承受巨大压力,久而久之,河岸可能就会出现裂缝甚至崩塌。

抑郁情绪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

抑郁会影响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失去对饮食和运动的兴趣,导致体重增加、身体活动减少,这些都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且,抑郁还可能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使得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再来说说性格特点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比如,具有“A 型性格”的人,往往表现出急躁、好胜、富有竞争性和攻击性等特点。

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更容易出现强烈的生理反应,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与之相反,“B 型性格”的人则相对温和、淡定,他们在应对压力时,心血管系统所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

心理因素还会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来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可能会借助吸烟、酗酒来缓解压力,而这些不良习惯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减少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不良影响呢?首先,要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

这包括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

当感到压力过大时,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比如听音乐、读书、散步等。

其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积极的方面。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干预策略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干预策略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干预策略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策略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心血管疾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的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

同时,不良情绪还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进而影响血液流动和心血管的健康。

焦虑和抑郁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促进炎症反应等机制,加速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此外,性格特点如 A 型性格(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急躁、易怒等)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二、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担心疾病的复发、治疗效果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表现为紧张不安、心悸、手抖、出汗等症状。

2、抑郁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经济负担等,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自罪等抑郁症状。

3、恐惧对疾病的严重后果(如心肌梗死、猝死等)的恐惧,以及对医疗操作(如手术、介入治疗等)的恐惧,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4、否认与逃避一些患者可能不愿意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采取否认或逃避的态度,不积极配合治疗。

三、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干预策略1、心理评估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通过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为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2、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以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为主要症状。

除了生物学和生活方式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也被认为与冠心病有密切关联。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1. 压力与冠心病:压力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因素,它对心血管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压力可能导致生活方式不健康,包括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这些行为习惯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压力还会导致心脏病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和心脏负荷增加等,进一步加速冠心病的发展。

2. 忧虑、焦虑与冠心病:忧虑和焦虑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它们也与冠心病有关。

研究表明,焦虑等心理状况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

焦虑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血压升高,加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焦虑还可能导致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吸烟、饮酒过量等,进一步加剧冠心病的风险。

3. 抑郁与冠心病: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它同样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抑郁与冠心病患病率、死亡率有显著正相关。

抑郁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炎症反应增加、心脏功能异常等生理变化,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抑郁还影响患者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锻炼等,进一步增加冠心病的发生率。

4. 社会支持与冠心病: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网络的情感、信息和物质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对心脏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适度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降低冠心病风险。

研究表明,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和冠心病的关系可能受到性别的影响,女性对社会支持的依赖更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不可忽视。

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以及缺乏社会支持都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为了预防冠心病,除了注意生物学和生活方式因素外,也需要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管理压力、控制焦虑和抑郁,同时寻求社会支持,以保持心血管健康。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摘要】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对心血管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但是人们通过有效的应对心理因素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注心理因素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深入探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心理因素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以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心理压力、焦虑、抑郁、作用机制、预防、重要性、治疗、研究方向、挑战。

1. 引言1.1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心血管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都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不健康,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

研究发现,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心脏功能和血管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焦虑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焦虑状态下人体释放的压力激素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脏病发作。

而抑郁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抑郁状态下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了解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时应对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因素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2. 正文2.1 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在探讨健康问题时,我们往往首先关注的是饮食、运动、遗传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因素在心血管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和预后中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心血管健康呢?首先,长期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会导致身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

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时,体内会释放出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

如果这种应激状态持续存在,长期的高心率和高血压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

抑郁也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抑郁情绪不仅会使人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积极性,还会影响身体的生理机能。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其原因可能与抑郁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失调、炎症反应增加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有关。

性格特征也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例如,具有“A 型性格”的人往往表现出急躁、竞争意识强、容易激动和愤怒等特点。

这种性格类型的人在面对压力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更为强烈,更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

相反,“B 型性格”的人通常较为随和、心态平和,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低。

心理因素还会通过影响生活方式来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当一个人处于紧张、焦虑或抑郁状态时,可能会通过吸烟、酗酒、过度饮食或缺乏运动等不良行为来缓解情绪。

这些不良生活方式无疑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呢?首先,要学会有效地管理压力和情绪。

可以通过运动、冥想、深呼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也非常重要。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积极应对,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关键。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不仅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还能改善心理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现在社会许多人患有心血管疾病,人类甚至将其称为危及生命的“第一杀手”。

如今人类普遍了解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因情绪反应或心理应激导致心脏病加剧的病例时有报道。

本文主要探讨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标签: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ENG Hui,YU Dong-dong,WANG Li-yu,SONG Cheng-jie,DING Ju-hui,WANG Mei-l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Anhui 230038,China)
【Abstract】Many people now social suffering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people even called it “the first killer life-threatening”. Now people generally underst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because of the emotional or psychological stress reaction and led to cases of disease exacerbated heart have been reported. The thesis will use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Psychological factors;Cardiovascular disease
现如今,我国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死亡的首位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死因分析中,心理行为因素已超过传统的生物因素(45.70:29.00)。

现在心血管疾病以及精神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可以发现,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了世界第四大疾病。

传统医学认为心为一身之主,主血脉和主神志,认识到心在精神和思维活动方面的作用。

如《素问》说“心主身之血脉”和“诸血者,皆属于心”,因此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非常密切。

本文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反应和心理行为防治来探讨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1 心理因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刺激物被大脑皮层接受,通过认知评价等中介因素的作用得到加工处理和储存,从而现实刺激转换成抽象观念。

在此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较多,比如观念、人格特征、应对资源以及社会支持等。

大脑皮层联合区的信息加工,对于传入的信息,联合区将和边缘系统联络,并转化成为富含情绪色彩的内脏活动;通过和运动前区联络,构成随意行动传输出来。

情绪的抑郁、焦虑或慢性应激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增加肌体交感活动,自主神经功能也会出现障碍,心率变异性会消失,出现压力反射功能异
常的情况[1]。

2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反应
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心理反应对疾病发展起着很大作用。

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的心理和心理变化有着直接关系,比如患者会担心自己被遗弃,突然死亡等。

尤其是在入院的前两天较为明显,严重者甚至出现情绪混乱。

因此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非药物治疗是干预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的手段来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另一方面可以让患者提高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2]。

和其他疾病相比,心肌梗死的康复期有一定区别,没有严格指标。

心肌梗死后医生强调患者静养休息,心理暗示导致患者难以从病态的阴霾中走出来,许多病人出院后2个月左右都会出现顾虑、忧郁等这些心理因素。

由于患者长期缺乏锻炼,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无力感加重,无力感又被认为是心脏损害的前期表现,这也会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使心肌梗死的预后较差。

2.1 否认机制在临床的意义
患者一旦被确诊是心血管疾病,很容易出现抑郁或者焦虑的情绪,会给治疗效果造成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否认机制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否定、漠视、淡化和回避应激事件的存在,是一种心理应对方式[3]。

现在,许多患者面对一些难诊治的疾病(如心肌梗死、癌症等),首先采取的心理应对机制是否认,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等疾病到后期严重阶段才去医院治疗,从而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期,延误病情,后期治疗不理想。

3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防治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支持,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情况进行,做好相应的治疗工作。

刘智等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措施。

所以对心血管患者要及时、合理地进行心理咨询。

外国专家常使用的咨询方式是集体咨询,取得良好的效果。

3.1 矫正A型行为
A型行为的人有很大的机率患上心血管疾病,其基本特征是竞争意识强,对他人的敌意过分报复,易紧张和冲动。

现在的矫正主要针对“匆忙症”和“好胜心过强”两种训练方案。

3.1.1 针对“匆忙症”的训练
(1)对于自己匆忙事件要每天记录下来,吾日三省吾身,并制定解决方案;(2)在他人发言时不要轻易打断,尊重他人;(3)做事要不急不躁,按部就班,这样才能解决每一件事。

3.1.2 针对“好胜心过强”的训练
(1)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时刻怀着感恩的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所有认识的人微笑,微笑能容易打开别人的心扉,与人更好的相处;(3)常与朋友交流,可以多说些自己的糗事,不感到别扭,他人开心时,自己也很开心。

3.3 克服依赖性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讲,自身患病就认为需要他人照顾,从而产生依赖性。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来决定运动的增减,在实施计划时,要掌握好一个度,使患者身体早日康复。

4 结论
1.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医护人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干预,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尽快康复。

3.心理因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确切机制并不是很明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阐释。

4.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师相对缺乏,政府应加大力度培养更多的心理咨询师为百姓谋福利。

参考文献
[1] 王丽.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6):522-523.
[2] 籍振国.情感障碍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不容忽视[J].医学与哲学,2014,35(7):505.
[3] 吴辉,刘壮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身医学机理与防治[J].黄山理工学院学报,2006,22(1):33-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