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现在社会许多人患有心血管疾病,人类甚至将其称为危及生命的“第一杀手”。如今人类普遍了解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因情绪反应或心理应激导致心脏病加剧的病例时有报道。本文主要探讨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标签: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ENG Hui,YU Dong-dong,WANG Li-yu,SONG Cheng-jie,DING Ju-hui,WANG Mei-l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Anhui 230038,China)

【Abstract】Many people now social suffering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people even called it “the first killer life-threatening”. Now people generally underst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because of the emotional or psychological stress reaction and led to cases of disease exacerbated heart have been reported. The thesis will use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Psychological factors;Cardiovascular disease

现如今,我国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死亡的首位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死因分析中,心理行为因素已超过传统的生物因素(45.70:29.00)。现在心血管疾病以及精神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可以发现,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了世界第四大疾病。传统医学认为心为一身之主,主血脉和主神志,认识到心在精神和思维活动方面的作用。如《素问》说“心主身之血脉”和“诸血者,皆属于心”,因此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反应和心理行为防治来探讨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1 心理因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刺激物被大脑皮层接受,通过认知评价等中介因素的作用得到加工处理和储存,从而现实刺激转换成抽象观念。在此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较多,比如观念、人格特征、应对资源以及社会支持等。大脑皮层联合区的信息加工,对于传入的信息,联合区将和边缘系统联络,并转化成为富含情绪色彩的内脏活动;通过和运动前区联络,构成随意行动传输出来。情绪的抑郁、焦虑或慢性应激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增加肌体交感活动,自主神经功能也会出现障碍,心率变异性会消失,出现压力反射功能异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我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 %,尤其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增加最为迅猛。1998年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在中老年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尤以冠心病和卒中为重,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风险。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死亡率高达336.5/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 mmol/L,收缩压下降5.1 mm Hg(1 mmHg =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 ,20%和12%。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死亡率平均下降了20%~40%。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疾病及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ACC/美国卒中学会(ACC/ASA)联合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我国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均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以此为契机,为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使我国尽快实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下降拐点的目标,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1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索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2006年为183.7/10万,2008年为241.0/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3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且呈不断上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之令狐文艳创作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令狐文艳 2012.7 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有综合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_张玉传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 张玉传李宗清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滨州256603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抑郁障碍;焦虑障碍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9510(2012)03-0220-04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持续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约占每年总死亡人数的40.27%。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肥胖、血脂异常、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精神心理问题可加重这些危险因素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国内外众多研究发现焦虑抑郁与多种疾病都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更为密切[1,2]。 2011年8月24日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双心医学”(心脏与心理)学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学组组长胡大一指出:“双心医学”作为一个由心血管科和精神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平台,旨在研究和阐释医学实践的目的和价值,寻求对生命的科学理解和对个体的人文理解的综合。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更多关注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不关注精神心理问题,导致许多有心理疾患的患者常以“心脏病”症状就诊于心内科门诊。许多患者不重视也不接受“精神心理障碍”诊断,拒绝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辗转在心内科重复诊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医疗资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普及,二级预防的规范化,控制不良生活方式,纠正代谢综合征等措施已使冠心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但部分患者躯体疾病虽然得到有效缓解,客观检查指标恢复正常,仍认为自己有未治愈疾病或认为有异物在心而反复就诊,对这样的患者,心血管科医生常感束手无策。本文针对心脏与心理共病的发病机制、识别与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1心脏与心理问题共病多见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理问题和包括心律失常在内的心血管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剧病情恶化,二者的共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目前,在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超过半数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除了部分患者是冠心病伴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外,大多数患者的症状是由精神心理障碍造成的焦虑、抑郁情绪所致。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复杂,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心血管系统变化对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有多个生物学途径可解释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预后之间的联系[3]。 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问题的现象在临床非常常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心血管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抑郁症,焦虑抑郁是高血压或血压升高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5]。1995年Leung对8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研究发现,合并焦虑症者94%,抑郁者34%,4%存在重症抑郁。2005年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进行调查显示,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刘梅颜等[6]报道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5.6%和78.9%,稳定冠心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5%和26.9%。在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中,共病的发生率可达40% 60%。2004年Interheart研究显示,精神应激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7]。一项经典研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年发现,即使轻度抑郁(Beck抑郁评分5 9分)也增加患者心肌梗塞死亡率,且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而增加[8]。李曦铭等[9]对673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随访1年发现,无论接受PCI还是CABG治疗,与无抑郁症状患者比较,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4倍。 在心理异常的患者中,初发和再发心血管疾病并发心理疾患的患者相关症状并不典型,这部分共病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其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活性改变引起血液的高凝状

7.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常见并发症应急预案(10种)

7.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常见 并发症应急预案(10种)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应急预案 一、总则 1.各项手术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设备的运行情况、物品的准备、抢救药品的准备等。 2.术者应于术前充分考虑患者手术的风险性,制定出详实的手术方案,做好应急的特殊物品的准备和 心理准备。 3.一旦出现紧急意外情况按照如下流程进行抢救工作: ⑴第一时间,术者为主要负责人(有特殊安排者除外)指挥现场人员进行抢救,抢救效果好的,待 患者病情稳定后,据情况继续手术或终止; ⑵如在场人员自己处理有困难,应立即提出紧急会诊要求,邀请相关科室人员协助抢救,同时通知 医务处; ⑶如有必要,应报告给主管院长、院长; ⑷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通报患者病情和抢救情况,以征得家属理解; ⑸抢救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记录医嘱和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当时记录不全的抢救结束后立即补 记。 ⑹处理完后召开讨论会,分析出现紧急情况的原因、抢救是否及时、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出教训、 以及改进方案等,并详细记录备案。 二、实施细则 1、介入诊疗术中可能因导管钢丝等器械引起血管或心肌穿孔导致心包积液,需要立即行心包穿刺和引 流。 2、介入器械、药物干扰心脏敏感区域可能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室速、室颤或心 脏停搏),情况危急时需要药物、电复律或起搏器植入。 3、病情和病变性质决定介入术的策略,有时于介入术中临时改变计划,会向家属交待。 4、介入术中心脏、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脱落,以及器械的断裂或脱落可能造成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 死、中风、肺栓塞或其他部位缺血,情况危急时会考虑中断手术。 5、部分介入术需联合应用抑制血液凝固的药物,可能诱发或加重出血,包括伤口、消化道、腹膜后、 胸腔、眼底、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时需要输血、压迫、腔镜、外科手术等处理。 6、患者可能对消毒剂、对比剂或其他药物、材料过敏,出现皮疹、头晕、呼吸困难、休克、溶血等, 予相应处理,情况不能控制应终止手术。 7、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会出现再灌注综合征如:血压下降、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可予多巴胺、

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doc

冠心病的健康宣教 一、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 危险因素包括男性、中老年人、有家族史、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二、预防冠心病的措施: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宜消化,每周最多只吃三个鸡蛋。多吃水果及蔬菜,饮食要均衡。盐量低可以降低血压(每日≤6g),减少冠状动脉病的危险。 经常运动,但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来开始实行你的运动计划。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定时检查身体并遵照医嘱。 三、饮食习惯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四、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三个与冠心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 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 五、冠心病病人在冬春季节中要注意什么: (1)除坚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还要备好保健盒、氧气等急救药品。 (2)及时卧床休息,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天气 变化时,注意保暖。 (4)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 (5)提高皮肤的抗寒能力,同时要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锻炼: 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尽量避免奔跑、纵跃,气温高时,或湿度高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 七、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紧缩样疼痛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 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为及早发现冠心病,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做以下的检验: 如果检验结果不正常或有其他的易患危险因素,应该每五年作一次或更多次血胆固醇化验。 每年作一次血压检查。 每年作一次血糖检查。 若属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看是否需要接受心电图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最肯定的方法。 八、冠心病是遗传性疾病吗?

心血管病与危险因素管理

心血管病与危险因素管理 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Sta n dards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9)刚刚正式颁布。该指南中关于心血管病防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做出以下推荐建议: 一.高血压 1. 每次患者就诊均应测量血压,非同日重复测量血压≥140/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2. 所有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均应在家中监测血压; 3. 为每位患者确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 4. 若能安全达标,应将心血管高危患者(确诊ASCVD者或10年心血管风险>15%的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mmHg; 5. 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较低(10年心血管风险<15%),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

6. 合并糖尿病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 120~160/80~105 mmHg范围内; 7. 血压>120/80 mmHg的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体重控制、合理饮食(低钠高钾)、减少酒精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等; 8. 血压≥140/90 mmHg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以保证血压达标; 9. 血压≥160/100 mmHg的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及时启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或应用单片复方制剂,以期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10.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降压药物可应用ACEI、ARB、利尿剂或CCB; 11. 为使糖尿病患者血压达标通常需要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但不宜联合应用ACEI与ARB或ACEI/ARB与直接肾素抑制剂;

12. 尿蛋白排泄量增高(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的患者,应该首选最大耐受剂量的ACEI或ARB治疗; 13. 应用ACEI、ARB或利尿剂治疗的患者,每年至少应监测一次血肌酐、eGFR和血钾; 14. 应用包括利尿剂在内的三种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不能达标者应考虑加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二.血脂管理 15.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基石; 16. 对于甘油三酯升高(≥1.7 mmol/L)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1.0、女<1.3 mmol/L)的患者应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并优化血糖控制; 17. 建议未应用他汀或其他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检查血脂。年龄40岁以下者至少每5年检测一次,必要时增加监测频度;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木胡牙提 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人类健康无可争议的“第一杀手”。2003年世界212dz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670万人死于CVD,占总死亡人数的1/3;每年至少2000万的心脏病和卒中生还者需长期医疗护理;每年全世界用于CVl)治疗的费用高达3300亿美元。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的心脏病和卒中统计—2010更新数据显示,近50年美国CVD所致死亡率持续下降,但2006年美国CVD致死人数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3%。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CVD的人数约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2008年,CVD所致死亡人数仍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因此,正确认识CVD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是当务之急。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自1961年公布的FraminR—ham随访6年报告首次提出“危险因素”概念以来,欧洲、美国和亚洲开展的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致证明了CVD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吸烟。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高潮,不仅发现了新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三大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1、传统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时间增加,患CVD的可能性增加。近年的研究显示,男性的CVD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致死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 (2)家族史:研究表明一级亲属出现早发CVD时,个体患CVD的危险增加。而男性在55岁前或女性在65岁前患CVD即为早发。 (3)高血压:大量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CVD密切相关,50岁以上成人,与舒张压(DBP)相比.收缩压(SBP)更显重要。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25T14:41:49.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战翠玉[导读]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异常心理的护理措施。 战翠玉(朝阳市中心医院循环一科病房辽宁朝阳 122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220-02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异常心理的护理措施。方法对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异常心理特征的观察及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与护理干预。结果病人的心理特征有明显的改善,缩短住院日,有效率达98.5%。结论心理治疗、心理护理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环节。现将我院68例患有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存在的心理状态特征进行系统观察与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及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护理 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42例,女26例,年龄45岁至85岁,冠心病2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心肌梗死4例,治愈31例,好转36例,死亡1例,住院时间最长58天,最短15天,平均26天。 2 病情观察 2.1症状观察 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痛、心悸、气短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舍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2体征观察 定时测量脉搏、心率、呼吸和血压,对危重患者应使用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 2.3心理特征 2.3.1焦虑心理焦虑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经常自觉心慌、胸闷痛、气短、头晕、失眠、出汗等症状,患者有难以忍受的全身不适感,并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坐立不安,导致身心疲惫呈现虚弱无力状态,对疾病失去治疗信心。 2.3.2抑郁心理常表现为疲劳、精力减退、失眠伴胸闷气短,对周围事情非常敏感,认为自己的病情比较严重,导致身体出现无力状态。 2.3.3绝望心理由于病情加重,医疗中的特殊检查、特殊护理及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患者承受力低下,出现神志不安、恐慌,日常行为难以自理,陷入困境,不愿与人交流,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 3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3.1由于心理失衡,患者防御能力低下,导致疾病加重。 3.2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平衡失调,引起病情发展,紧张的信息刺激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4 心理护理特点 4.1控制心理应激因素应激心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威胁较大,轻者病情加重,重者可引起猝死,在护理方面应减少应激心理刺激的发生,这就要求:(1)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2)杜绝与患者谈论和疾病有关的问题。(3)医护人员语言和蔼、耐心细致、动作轻柔、敏捷。 4.2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患者在住院期间,护士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向患者宣传心理、生理病情的相互转化及作用,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耐心劝导,以解脱心理上的压力[1]。 4.3做好信息反馈掌握心理状态在对心血管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有些患者心理状态难以察觉,需要通过对周围患者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作出分析,从中发现和掌握患者的内心世界,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要认真做好记录。 4.4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讲解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四大危险因素,鼓励患者戒烟戒酒,予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根据病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 小结 目前,我国受医疗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影响,由于长时间疾病的折磨,多数患者变得固执、急躁、内心孤独,需要别人同情和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心理措施。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看电视、听音乐、读书,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使患者感到生存的价值,而更好的体现出心理护理的作用。参考文献 [1]孟玉芝.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5):1659.

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

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 基地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确保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是根据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规范》的要求,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工作。培训基地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推荐,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专家考核评审后确定并公布。 第三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导师(以下简称“培训导师”)是在卫生部确定的培训基地内承担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化培训的医师。由各培训基地推荐,由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专家评审培训后确定并颁发聘书。 第四条培训基地和培训导师应根据卫生部制定下发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规范》等文件的要求,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化培训工作。 第二章培训基地管理 第五条培训基地须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三级甲等医院; (二)具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500例。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导管消融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病例不少于7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70例; (三)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床位总数不少于150张; (四)有至少4名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 (五)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六)近3年在国内核心专业杂志或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发表有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或出版临床专著; (七)举办过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或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第六条培训基地自身规范化工作的要求:培训基地应制定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 2015-02-10 16:04来源:中华内科杂志作者:常翠青 字体大小 -|+ 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人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可减少LDL-C 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因此,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医学专业学会或协会都膳食干预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一、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鱼和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蔬菜和水果(包括浆果)、富含亚油酸和钾的食物、植物甾醇,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与减少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饱和脂肪酸(豆蔻酸和棕榈酸)、反式脂肪酸、高钠摄人、大量饮酒、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维生素(Vit)E 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无关联。 α- 亚麻酸、油酸、膳食纤维(非淀粉多糖)、全粒类谷物、无盐坚果、叶酸很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膳食胆固醇和未过滤的熟咖啡很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硬脂酸与心血管疾病没有关系。摄人类黄酮和大豆制品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富含月桂酸的脂肪、 B- 胡萝卜素补充剂和胎儿营养不良可能增加其风险。膳食营养因素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证据水平见表1。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强调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整体危险评估和危险分层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初筛工具,包括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欧洲SCORE危险评估模型、WH0/ISH风险预测图、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模型等。Framinghtim危险评估模型应用最广泛,但该模型高估了我国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建立了国人缺血性心血管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表1),危险因索包括年龄、性别、血压、总胆固醇水平、超重与肥胖、糖尿病和吸烟。该量表适用于35~59岁人群,预测该人群未来lO年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年龄≥60岁人群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使用该量表常低估其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危险。 上述危险评分工具计算的是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由于年龄是预测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年轻个体来说,尽管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低,但相对于同龄人,可能患病风险增加了数倍,因此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共同制定了“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图1),强调与同龄健康个体比较,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增加的倍数。健康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平均危险见表1,相对危险量表使用方法见图1。 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避免了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2002年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建议: ·危险因素评估: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年龄(男>45 岁,女>55岁)、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胆固醇或低HDI.-c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的个体,应每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 ·危险评估推荐使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综合危险评估模型,所有40岁以上个体应该了解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绝对风险。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了解其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程度。

情绪与心脏病解读

情绪与心脏病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不同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由于在与生活方式因素有关的死亡率中,心脏病位于首位,所以本文主要谈论负性情绪对心脏病的影响及相关研究。例举了一些检查心脏病征兆的简单方法和保护心脏的一些小方法,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如喜悦、开朗、笑口常开可延年益寿。【关键词】:心脏病;心脏病征兆;保护心脏方法;保持积极健康情绪;笑;减压方法 【正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绪对身体及心理的影响。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许多疾病,如癌症的发生,甲亢等都与人们的心情密切相关。在精神科临床中,经常见到由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的心理性疾病。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保持良好的情绪是维持健康之重要因素。 情绪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人们的情绪不仅是变化的,而且是可以计算的。按心理学家的用语,就叫做情绪指数,其计算公式知下:实现值/期待值=情绪指数。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人们情绪的高低,当实现值超过期待值的时候,情绪指数>1,由于内心欲望得到满足,人们的情绪就呈现兴奋状态。而且,情绪指数越大,人们的情绪越兴奋。相反,当情绪指数<1,实现值比期待值小的时候,由于内心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人们的情绪就会出现压抑状态,不高兴。而且情绪指数越小,情绪越低落。 人们的情绪不仅受“实现值”的影响,而且受“期待值”的制约。 1 情绪引发疾病的生理机制 病从口入,人人皆知,但病由心生,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心理社会因素之所以能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一般认为是通过情绪活动而实现的,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而引起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方面的变化。 1.1 情绪与肠胃 有人研究了植物神经所控制的器官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认为肠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当情绪不畅时,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部肌肉的剧烈收缩而致胃部疼痛,在易感素质倾向上,发生消化性清疡。 1.2 情绪与皮肤 情绪的不稳定可以引起荨麻疹,长期的情绪不稳定,干扰了大脑对皮肤的调节功能。引起皮肤阵发性剧痒,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而发生神经性皮炎。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标准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 (2011年版) 为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制定本规。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或血管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心血管科。 开展心血管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

40。 2.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30。 3.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检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5)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主动脉球囊反搏仪,以及心血管有创压力监测仪;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开展心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

心血管疾病营养治疗原则(内容充实)

心血管疾病营养治疗原则 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是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营养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脂、血压、血糖和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同时,增加保护因素。鼓励内科医生自己开营养处方,或推荐病人去咨询临床营养师。对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营养师作为多学科小组(包括医师、心理医师、护士和药剂师)的成员,通过提供医学营养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减少再入院和住院天数、提高对限制钠及液体摄入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等心衰患者的治疗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营养治疗和咨询包括客观地营养评估、准确地营养诊断、科学地营养干预(包括营养教育)、全面地营养监测。推荐首次门诊的时间为 45- 90 min,第 2-6 次的随访时间为 30-60 min,建议每次都有临床营养师参与。从药物治疗开始前,就应进行饮食营养干预措施,并在整个药物治疗期间均持续进行膳食营养干预,以便提高疗效。 医学营养治疗计划需要 3-6 个月的时间。首先是行为干预,主要是降低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即减少肉类食品、油炸油煎食品和糕点摄入;减少膳食钠的摄入量,清淡饮食,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其次是给予个体化的营养治疗膳食 6 周。在第 2 次随访时,需要对血脂、血压和血糖的变化进行评估,如有必要,可加强治疗。 第 2 次随访时可指导患者学习有关辅助降脂膳食成分(如植物甾醇和膳食纤维)知识,增加膳食中的钾、镁、钙的摄入量,此阶段需对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进行监控。在第 3 次随访时,如果血脂或血压没有达到目标水平,则开始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当血脂已经大幅度下降时,应对代谢综合征或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 校正多种危险因素的关键是增加运动,减少能量摄入和减轻体重。通过健康教育和营养咨询,帮助患者学会按膳食营养处方计划合理饮食、阅读食品营养标签、修改食谱、准备或采购健康的食物,以及外出就餐时合理饮食。 极低脂肪膳食有助于达到降脂目标。在二级预防中,这类膳食也可以辅助药物治疗。这类饮食含有最低限度的动物食品,饱和脂肪酸 (<30/0)、胆固醇(<5 mg/d) 以及总脂肪(<10%) 的摄入量均非常低,该类膳食主要食用低脂肪的谷物、豆类、蔬菜、水果、蛋清和脱脂乳制品,通常称之为奶蛋素食疗法。对于有他汀类药物禁忌证的患者可以选择极低脂肪膳食进行治疗,或由临床医师根据病情选择。 (一)总原则 1.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平衡膳食。 2.总能量摄入与身体活动要平衡:保持健康体重,BMI 在 18.5-<24.0 kg/m2。 3.低脂肪、低饱和脂肪膳食: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 30%,其中饱和脂肪酸不超过总能量的 10%,尽量减少摄入肥肉、肉类食品和奶油,尽量不用椰子油和棕榈油。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 20 -30 g。

第十一章 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十一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学背景 领会: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学基础(P270~P273待补) 1)心脏易发疾病 i.心肌病:扩展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 ii.心律失常:心脏内的神经冲动起源或传导不正常,引起的心脏整体搏动或部分搏动变得不规则,活动顺序或节奏发生紊乱,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 变化。 iii.心绞痛:冠状动脉受阻致使心肌供养和氧气消耗失衡,所引起的。 iv.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冠心病:①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导致心脏肌肉的氧气供应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是心肌缺血。②心肌梗死是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缺血 区域心肌细胞坏死③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 或心肌梗死等病症的统称。 2)动脉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疾病,是由于血液中过多的脂肪球团粘附与动 脉内壁,形成动脉斑块,影响动脉舒张,因而导致血液受到阻碍,进而引起血压升 高。 3)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运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主要由①血容量和外周 血管阻力两个因素直接影响血压。②体内的本体感受器参与调解血压。③激素和神 经系统活动影响血压变化。④身体生化环境也会影响血压变化。 识记: 1.心脏的正常生理特征:心脏是一个有四个腔室的器官。(详见P268) 2.心血管系统的病理性改变:风湿热、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 血管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 3.心房:位于心脏上部,其功能是接受回流到心脏的血液。 4.心室:下部两个是负责将血液泵出,成为心室。 5.房室瓣:心房和心室之间有个瓣膜(功能是使得血液可以从心房流到心室,但不能从心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29T15:06:54.6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4期作者:尹素萍 [导读] 文章针对ASCVD、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展开了分析。 昌邑市人民医院 261300 摘要: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在世界疾病之中具有较高死亡率,其中IHD(缺血性心脏病)、卒中为主要原因,在2013年的临床数据中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247.9人病死,据WHO的预测直至2030年其抑郁症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致残的又一原因。基于此现状,文章针对ASCVD、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障碍;分析 Abstract:ASCV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world of disease with high mortality,which IHD(ischemic heart disease),stroke is the main reason,in 2013 the clinical data average per 100000 people have 247.9 people died,according to the who predicted until 2030 the depression will be another cause of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ased on this situation,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obstacles of ASCVD,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Key words: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ntal disorder;analysis 在2015年对其精神障碍的病群死亡实施“Meta”分析,相关结果显示为:他们比非精神类障碍病群死亡率高出2倍多,占是全球患者死亡的14%以上,平均每年因精神障碍死亡的患者约达80万。基于心血管疾病、抑郁症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患病机率,它们是可以进行预测的,然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产生抑郁症远远比预期中要常见得多。在研究中发现二者在相关性方面为双向,心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结果都是抑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务必要分析患者精神心理上的障碍。 一、双心医学在临床中的发展 国内双心医学是在1995年由其胡大一所提出,而后一直将其致力在精神心理的卫生中作为心脏疾病予以整体性防治的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在不断发展中加快了双心医学应用的步伐。尤其是在2015年的ESC上,更有力说明了双心医学在国内发展的实况。在近20余年中伴随研究的深入,其双心医学获取了较大发展,不单单是临床医生就双心问题的认知得到提升、患者接受心理问题的程度有所增加,还体现在它的构建及其在其中获取的医学利益。 二、分析精神心理障碍为ASCVD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它和血脂、其它异常代谢存在相关性,尤其是在血管炎症类疾病中,是产生心血管疾病一个重要原因。其病理十分复杂,经常和低密度的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细胞的渗透性改变、血管壁的损伤存在相关关系。经过数据的分析结果,证实了焦虑或是抑郁症在普通的精神障碍中比正常群体要高很多,对心血管存在的危险因素调整依旧存在,提示了焦虑或是抑郁症和亚临床的动脉粥样硬化实际加速有关。其精神障碍和继发性卒中产生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在吸烟之后患者的抑郁症、卒中产生明显的变化。此外,另一批学者针对台湾人群实施了对照性分析及研究,其结果也显示心理障碍带来的疾病风险比较高。 独立因素 双心医学证明了患者精神心理的障碍为ASCVD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此同时对其ASCVD的预后有不利的影响。在2004年进行了“Meta”分析,其结果为抑郁症是冠心病的患者出现死亡最危险的因素。针对于中年男性存在很多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试验,显示抑郁症和全因的死亡率间存在相关关系,其心血管疾病存在较高的死亡风险,特别是卒中比较明显。此外,在“Meta”分析中发现了焦虑患者中冠心病不仅增高了风险,还令心源性的死亡增加了危险。在2011年国内调查数据的评估显示,重度的抑郁症和躁狂症以及焦虑症类患者较早产生心血管类疾病死亡主要风险。在后期上的随访中,抑郁患者IHD的死亡率风险矫正值是3.7,明显比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基于重度的抑郁症、企图自杀、自杀致使IHD死亡率存在的风险其男性约占13%,而女性约占65%,故其在危险因素中表现最强。在2014年发表的建议类文章,也就是ACC提出要将抑郁视为ACS在预后不良后果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它也是此次正式提出的危险重要因素,在之前一直觉得抑郁是一种“可能”,而现在作为里程碑进行认知。 三、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在临床上的表现及其识别 精神心理障碍在临床上经常表现为:和心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症状,它包括心脏疾病的临床症状,例如:胸痛和心动过速及其心悸;在呼吸系统方面的症状有呼吸困难和窒息感等;在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有:头痛和头晕以及出汗甚至发抖等。这些症状在临床上会难以分辨,在耐心倾听基础上,要借用量表实施评估。此外,依照精神疾病相关诊断及其统计标准的手册对患者精神心理上的障碍进行诊断,包含抑郁和焦虑及其双相的障碍,这足以彰显出多学科下协作进行诊治的临床优势。 总结: 心血管医师在双心医学治疗中属于最佳的启动者、推广者,需要增强心理卫生的培养,并在实践的工作之中,努力诊断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且实施综合的临床诊治。此外,医院相关体制还需进行深化性改革,增强社区医疗的一体化临床服务,其三甲医院可以在条件允许状况下增设一些心理咨询的机构,进而完善科室间诊治协作,更好的从患者利益去出发,诊治并互治双心。各级医院、社区医院都需完全认知到双心医学在临床领域中具有的意义,令双心理念走向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魏万林,张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10(5):579—581. [2]夏春晨,段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治疗[J].医学综述,2014,20(22):4101—4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