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复习概述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复习概述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复习概述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的

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基本部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四、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挂起原语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全面的,具体的,

历史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六、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个体。个人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对社会发展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指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②他们也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

组织者。③杰出人物对某些具体事件不仅有深刻影响,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有时甚至是起了决定性作用。④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但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他们的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

概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主要内容

1.理论意义。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2概述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 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部分均以总体的体系的方式存在。要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出发,从对象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从对象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唯物史观知识归纳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不同。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人生价值观 ⑴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时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⑵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李景源 2006年07月04日13:21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坚持三个还原,即还原历史、还原问题、还原我们党解决中国命运和发展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从中学到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1.历史观的变革是近代思想史的主旋律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以来哲学观念的变革,最主要的表现是历史观的变革。历史决定理论的命运,历史观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历史任务所决定的,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天崩地裂般的社会变动和亡国灭种的残酷现实,救亡图存和追求现代化的客观需求成为哲学观念变革的深层历史根据。中国社会出现了从“借思想文化来解决问题的思潮”转向了“社会改造论”的思潮。“社会改造”成为取代“伦理革命”、“文学革命”的纲领性口号。各种进步社团、进步报刊,纷纷举起社会改造的旗帜。陈独秀表示:“我敢说最进步的政治,必须把社会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别的都是闲文。”由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支持的少年中国学会,把注重社会改造作为共同的社会目标。 要改朝换代,要改造中国,首先要解决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发展道路问题。随着改造社会现实呼声的出现,历史观的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和主题。中国到底向何处去?这是当时的志士仁人挥之不去的大问题。梁启超率先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针对当时一些人停留在社会生活的表层,对历史动力的寻求停留在观念、精神和宗教层面,李大钊指出:“唯物史观就站出来反抗那些历史家和历史哲学家,把他们多年所推崇为非常重要的外部的社会构造,都列于第二的次序;而那被历史学家蔑视的,对于研究社会生活有莫大的价值。”包括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三民主义者,甚至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无政府主义者都对唯物史观情有独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从唯物史观中看到了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改造的方向和途径。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不是一个外在的过程,不是一个形式主义的吸收东西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民族形式和传统内在生成的过程,是几代人艰辛探索的结晶。从梁启超的“民史论”和“新民说”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和“三民主义”;从蔡元培的“劳工神圣”到李大钊的“群众时代、劳农主义和唯民主义”;从陈独秀的“我们所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的社会改造”到毛泽东把“民众的大联合”看作是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其间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从观念史观和圣贤史观到民众史观和群众路线,使历史主体一步步得到澄明。解决了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命运的主体问题,便从历史主体的层面勾画出中国思想界从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2.唯物史观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贡献 从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来把握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毛泽东思想观的转变实质是历史观的转变,从这里可以得到启示,即历史观问题是世界观的核心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观点整理

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注意:如果考查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关知识或者人民群众的相关知识,答题要点主要体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郑州大学马原题库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167.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之所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C) A.政治因素的作用 B.认识论的影响C.生产方式的落后 D.阶级立场的限制168.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它不能够……。(D) A.科学地揭示社会的内部结构 B.科学地说明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C.正确理解生产方式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恰当地说明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6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的对立。(A)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70.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得……。(C)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证明 171.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7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B)A.精神生活的总和 B.物质条件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环境 173.历史唯物论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指……。(D) A.生产关系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17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的观点。(D)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社会达尔文主义 D.具有合理因素的历史唯心主义 175.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穿住行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社会交往活动 176.使人与自然界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C)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177.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B) A.人类自身的存在 B.人类的劳动实践C.生态平衡 D.科学技术178.在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二者同时都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造,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带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一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

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的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矛盾的性质不同。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 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 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 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的特点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和他人需要。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贡献)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自我价值(索取)。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 观点的答案 篇一 :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受其客观规律支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分别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且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是,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 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主要作用。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

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历史上的每个个人,都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只是作用有大有小、作用的性质有促进和阻碍。但是,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谈谈对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之间关系的理解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和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价值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 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机和决定目的,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二,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 类社会的进程; 2 .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 .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 .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

历史唯物主义

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发出了全国动员令,提出了“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武装警察部队十万余人立即奔赴灾区,各省、市立即派出了救援团,成千上万自愿者从各个方向进入抗震第一线,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共同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辉乐谱,唱响了一首“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雄伟赞歌。 材料二财政部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要科学安排,合理分配使用资金,优先安排重灾区,优先安排因灾生活困难群众的紧急抢救、转移安置,做好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和遇难人员善后处理工作,解决受灾群众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截至7月15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90.5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36.96亿元,地方财政投入53.63亿元。目前,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安排,灾后恢复重建正在逐步展开,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谈谈取得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给你的哲学启示。(10分) ①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导向作用,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 发点,号召团结一致,才夺取了抗震救灾的胜利。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战胜自然灾害的主要力量。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活动中,才夺取了抗震救灾的胜利。③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和发展。正是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这场战斗的伟大胜利。)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科学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社会履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灾后重建。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简要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10分) 2.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3分)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3分)③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反映了人民利益,是正确的价值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积极意义。(4分) 3 。下面是一位法律专业大学生“村官”的日记摘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逐渐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 2006年01月15日 我选择到最基层——农村去工作。这是一个别人没做过的“吃螃蟹”的决定。我想人是要有点理想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2006年09月14日 在农村,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2007年10月20日 为使更多人学法、用法,我在村里办起法律夜校、法律咨询室……从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2008年12月28日 3年过去了,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收入翻番,不少村民喜迁新居,村里时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说明大学生应该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聪明才智?(12分) (2)假如你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就业困难?(5分) 、(1)①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才能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聪明才智。该“村官”选择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与应用(历史唯物主义) 一、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唯物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唯物史观):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

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群众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与人生观):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要求我们(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框架

历史唯物主义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人民群众: 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6.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7.价值观: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8.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称为价值判断。9.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称为价值选择。 10.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二、基本框架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3.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①总的来说: ②具体来说:A.在阶级社会里:B. 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改革:①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总体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 学历史唯物主义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的含义 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的含义 ——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受其客观规律支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 规律分别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且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是,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与经济基础;(3)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主要作用。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历史上的每个个人,都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只是作用有大有小、作用的性质 有促进和阻碍。但是,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谈谈对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之间关系的理解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和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1)价值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价值规律。(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3)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机和决定目的,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从雇佣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追逐尽可能多的剩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学历史唯物主义 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的含义 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的含义 ——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

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部分均以总体的体系的方式存在。要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出发,从对象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从对象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11.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和革命的两种形式。 12.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它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矛盾。 13.在客观历史行进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14.社会历史研究不是一个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