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经方论治糖尿病

经方论治糖尿病
分析 :患 者年 近半 百 ,更兼 消 渴 EI久 ,耗 伤 真 阴 ,日 久 阴损及 阳 ,而 致 肾 阴 阳两 虚 ,气 阴双 亏 ,而现 腰 膝 酸 软 ,夜尿频 多 ,阳事不举诸症 。故 治 以肾气 丸加 黄芪 ,干 地 黄 、山茱 萸 、山药 、茯苓 、泽泻 、牡 丹皮 滋补肾 阴 ;肉桂 、 附子 各 3g,取 其微 微 生 火 之 义 ,阴 生 阳长 ,加 黄 芪取 其 补气 效捷 ,且 现代 药理研究 其有 降血糖作用 。
肾 气 丸 《金 匮 要 略 》:男 子 消 渴 ,小 便 反 多 ,以 饮 一 斗 ,小 便 一 斗 ,肾气 丸主之 。处方 :干 地黄 20g,山茱 萸 、山药 、茯 苓 、泽泻 、牡 丹皮 各 10g,肉桂 3g,附子 3g。此 方之 适应 证 为消渴 而肾气衰 惫者 。症 见 :多尿 而疲 劳 倦 怠 ,腰 膝 酸软 ,性欲减退 等 ,为糖 尿病 之 常用 方 。但 因地 黄 可 引
大 柴 胡 汤 处方 :柴胡 12g,半 夏 10g,黄芩 6~ 10g,芍 药 6~ 10g,大枣 2枚 ,枳 实 10g,干姜 、生 姜各 3g,大黄 3~6g。 此 方 清 泻 少 阳 兼 有 通 腹 之 效 ,适 用 于 糖 尿 病 症 见 肥 胖 , 腹 满 膨 隆 ,胸 胁 苦 满 ,体 力 尚好 者 ,无 便 秘 可 去 大 黄 。 病例 :患 者 ,男 ,27岁 。新 发糖 尿 病 ,体 胖 ,体 力 尚 可 ,口干 渴 ,多 尿 ,胸 胁 苦 满 ,大 便 秘 结 ,舌 红 苔 黄 。患 者 以胰 岛素控制 血糖 ,运 用 大 柴胡 汤 合 白虎 汤治 疗 ,可喜 的是 除血糖控 制 良好 外 ,患者 便秘 、胸 满症状消失 ,体重 减 轻 ,效 果 满 意 。 分 析 :患者 年轻 ,体格壮实 ,口干渴 ,胸胁苦 满 ,为少 阳 郁 热 ,宜 用 柴 胡 剂 清 泻 少 阳 ;兼 见 大 便 秘 结 ,阳 明 腑 实 症 状 ,故 用大柴 胡汤和 解少 阳同 时泄 阳明腑 实 ;因其 口 干 渴 内热 较 甚 ,故 用 白 虎 汤 泄 阳 明 气 分 之 热 。两 方 合 用 清解 少 阳阳明 ,故 患者诸症 得减 而取效 。 白虎 加 人 参 汤 处方 :知母 10g,石膏 30g,粳 米 10g,甘 草 3g,西 洋 参 10g(人参性 温 ,而 以西洋 参代之 )。此 方用 于糖 尿 病 初期 ,体力壮 实 ,而 面赤 ,口渴 ,多尿 明显者 。 病例 :患 者 ,男 ,23岁 。新 发糖 尿 病 ,体格 壮 实 ,平 素嗜饮 可乐 ,面赤 ,身热 汗 出 ,烦 躁 ,口大渴 ,饮 水 多 ,脉 洪 ,舌 红 ,苔 薄 黄 。胰 岛 素控 制 血 糖 ,投 以 白虎加 西 洋 参 ,患 者 3 日后 口渴 、汗 出 症 状 大 减 。 分 析 :患 者 年轻 体壮 ,症 见身 热 、汗 出、烦躁 等 阳 明 气 分 大 热 症 状 ,同 时 热 甚 则 伤 阴 ,故 口 渴 引 饮 ,属 阳 明 气 分 大热 ,故 以 白虎汤清热 泻火 ;西 洋参益气 养 阴而止渴 。 麦 门冬汤 处方 :麦 门冬 30g,西 洋 参 (或 太 子 参 )10g,半 夏

糖尿病的中医食疗

糖尿病的中医食疗

糖尿病的中医食疗发布时间:2022-09-26T02:49:30.95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4月4期作者:魏成金[导读]魏成金(泸州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泸州646000)今年67岁的张大爷,患糖尿病多年,在有一次血糖升高到医院复查后,医生推测血糖之所以会升高,可能和日常饮食相关,推荐张大爷试试中医食疗方法,起到控制血糖的效果。

那么糖尿病中医食疗的药膳方主要有什么呢?1 中医如何认识糖尿病?我国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研究由来已久,不过同样的病症,在古代并不被叫做糖尿病,而是认为其属于“消渴”和消瘅疾病范畴。

针对消渴疾病的定义,最开始在《内经》中可查到相关记载,《内经》认为五脏柔弱的人,容易患消瘅疾病。

而在《素问·奇病论》中,翻译成现代语言,认为患者通常对于珍馐佳肴不加节制,而且易于暴饮暴食。

若摄入过多油脂肥肉,会在患者体内积聚较多内热,摄入甜食过多,会损伤中气,无法顺气就会向消渴疾病过渡。

《金匮要略》中,针对消渴疾病进行了专门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治疗药方。

《外台秘要》则记载,若患者小便次数较多,经常饮水,且尿液相对偏甜(证明其含糖量较高),则属于消渴疾病,且病人体型消瘦焦枯,异于常人。

2 中医对糖尿病发病的认识如果患者饮食不规律,或者有偏食、暴饮暴食的习惯,就会导致脾胃失运,内热积聚。

此外,若患者承受较大压力,大喜大悲,导致情志失调,可能会导致气机失调。

而劳伤过度,也容易损耗阴精,导致虚火上升。

总体来说,糖尿病病机和阴虚燥热相关,阴虚和燥热两种病机互为表里,会在患者胃部积聚内热,导致患者肾虚。

若病程迁延日久,可能会导致阴阳俱虚,或者气阴两虚,脱疽、水肿、中风和胸痹等疾病,也极有可能并发。

在疾病不同阶段,病情可能存在不同表现。

病情初期,患者会亏耗阴津,内蕴燥热,饮水量和排尿量都会有所增加。

尽管食量较大,但是体型却日渐消瘦,日常轻微活动即容易感到疲乏。

病情中期则会发展至气阴两虚,患者会感到周身乏力,胸闷气短,口干舌燥,患者此时食量、饮水量和排尿量依然居高不下,多数患者也可能合并肢体麻木疼痛、心悸胸痛、尿浊水肿,并导致视物模糊,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中风偏瘫等症状。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1月·临床应用·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新世界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又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2]。

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1历史沿革与发展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而“消渴”又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备受历代医家重视。

《黄帝内经》比较早的记载了此病,并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其中《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此有专篇讨论,记载有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等。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步,《外台秘要》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了明确的论述。

从宋代开始用上中下三焦分型来指导该病的辨证论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提出三消燥热学说。

元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说:“夫消渴着,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3]。

清代发展的特点则侧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也越来越重视,进一步阐述了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

同时近代名医施今墨对本病有特别见解,不仅注重滋阴清热,而且主张健脾补气。

现代西医学也不断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方案,结合消渴的临床表现,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它如尿崩症等,如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也可以根据消渴病辨证论治。

2病因病机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因。

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长期积热,燥热伤津,津亏液少,引起消渴。

情志失调,脏器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发消渴。

房事过度,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而化火,终致肾虚肺燥胃热而发消渴。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肾、胃,以肾为关键,三脏虽有偏重,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糖尿病中医治疗经典病案

糖尿病中医治疗经典病案

糖尿病中医治疗经典病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素有“富贵病”之称的糖尿病也成为了现代高发病之一。

目前医学界对糖尿病尚无根治的方法,唯有控制饮食配合药物治疗,以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国医大师王绵之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经典病案吧!糖尿病远在《内经·素问》和《灵枢》已有记载,谓之“消渴”、“消瘅”。

历代医家不但在症候方面有所阐述,而且对病因病机更有深刻的剖析。

《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外台秘要》认为:“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千金方》谓:“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痈。

”案1芦某,男,53岁,1994年9月23日。

空腹血糖24.5mmol/L,舌胖有齿痕,色红而嫩,苔薄,脉弦滑而劲。

生黄芪25g,生地18g,枸杞子12g,天麦冬各9g,丹参15g,怀牛膝10g,桑螵蛸9g,枣仁12g,炒杜仲12g,肉苁蓉12g,生龙牡各15g(先煎),覆盆子9g。

注:此方是先生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个经验方。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其核心病机为阴虚燥热,近年来研究还有血瘀,所以阴虚燥热血瘀是糖尿病的核心病机。

从先生的组方看,本案的治疗还应当结合补气,因为血糖高表示糖不能正常地为人体使用,人的能量生成不足,容易疲乏,相当于中医的气虚;从该患者的舌象看,舌胖有齿痕,色红而嫩,也是气虚的表现。

如果到了糖尿病合并肾病阶段,还有肾的功能异常,导致肾脏不能正常蒸腾气化和固摄,造成尿中精微物质的外流,出现蛋白尿等。

故方中以生黄芪、生地、天麦冬益气养阴润燥,丹参养血安神且活血化瘀,枸杞子、怀牛膝、桑螵蛸、炒杜仲、肉苁蓉、覆盆子补肾而固摄下元,枣仁养心安神,生龙牡重镇安神。

用此方出入,对糖尿病患者甚至糖尿病肾病者有效。

案2彭某,男,25岁,1994年9月20日。

糖尿病,舌胖色白欠津,两侧厚腻如条,脉弦滑劲,尺细。

枸杞子12g,天麦冬各9g,怀牛膝10g,生熟地各10g,炒杜仲12g,红花9g,桃仁9g,丹皮6g,茯苓18g,生黄芪20g,生龙牡各15g,砂仁5g(后入),肉苁蓉12g,莲心3g。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3 . 4 气 阴 亏虚 型
治法: 生津止渴 , 益 气健 脾。 方药: 七 味白术散加减 。 木香 、 藿 香醒睥行 气散津 ; 葛 根升清生津 ; 白术 、 茯苓 、 党参 、 黄芪 、 甘草等 健脾益气 ; 麦冬 、 天冬养阴生津 。气 短汗多者 , 加 山萸 肉、 五味子 等敛 气生津 ; 腹胀 食少加砂 1 _、 = 鸡 内金 健脾 助运 ; 肺有燥 热加 黄 芩、 地 骨皮 等清肺 。
3 . 2 阴 阳 两虚 型
病, 并有 “ 五脏 皆柔 弱者 , 善病 消瘅” 之论 , 其 中《 素问・ 奇病论 》 中 提到: “ 此人必数食 甘美而多肥也 。肥 者令人热 , 甘者令人 中满 , 故其气 上溢 , 转 为消渴 。” 汉代张仲景 的《 金 匮要 略》 对 此有 专篇 讨论 , 记载 有。 肾气 丸 、 白虎加 人参汤 等 。隋代 巢元 方《 诸 病源候 论》 沦述其并发症 。庸代《 备 急千金要 方》 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 步, 《 外 台秘要 》 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 了明确 的论述 。从宋代开 始 用上 中下 焦分型 来指 导该病的辨 证论治 金元 四大 家之一 的 刘 完素在 《 i消论》 中提 出j消燥 热学 说。元代 张子 和《 儒 门事 亲》 说: “ 夫消渴着 , 多变聋肓 、 疮癣 、 痤痱之类 ” 1 3 1 。清代 发展的特 点则侧重 治肺 , 对 肾的病机地位也越 来越重视 , 进一步 阐述 了命 门火微不 克蒸腾的病机 。同时近代名医施今 墨对 本病有特 别 见 解, 不仅 注重 滋阴清热 , 而且 主张健脾 补气 。 现代西 医学也 不断研究治疗 糖尿病 的方 案 。结合 消渴 的临 床表现 , 主要指 西医学的糖 尿病。它如尿崩症 等 。 如具有 多尿 、 烦 渴的I 临床 特点 ,与消渴病有某些 相似之处 的 ( 乜 可 以根据 消渴病 辨证 论治 。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其中糖尿病的发病率非常高,患者以老年群体为主,糖尿病从中医角度分析,属于“消渴”之症,因患者个体差异,以及患者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患者患病的因素也不同,患者临床表现症状也有差异。

那从中医角度如何认识糖尿病呢?下面咱们就跟随文章内容来详细了解中医角度下认识的糖尿病。

一、中医认识糖尿病的过程1.理论奠基阶段我国中医对糖尿病的记载时间非常早,在《黄帝内经》中有“消渴”“消中”等名称的记载,主要针对消渴症的病理、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有详细讲述,中医记载消渴症是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导致的。

除了《黄帝内经》记载之外,《灵柩·五变篇》、《素问·阴阳别论》中都有“消渴症”的相关记载。

其中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消渴症的专门讲解篇章,并提出了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治疗措施。

可见,我国中医对消渴症的记载时间非常早,人们对消渴症的认识历史悠久。

2.中医对糖尿病认识发展阶段我国中医历史悠久,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从晋到清朝,期间一千六百多年,不同时期对消渴症的认识也不断完善,其中,隋代《诸病源候论·消渴症诸侯》中将消渴症分为八种证候类型,可谓分类详细,并且提出了导引和散步治疗消渴症的方法。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消渴》中记载了除了糖尿病患者普遍的“三多”以外的症状,如消渴症患者“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软,食乃皆倍于常”,并提出了食疗控制法。

而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中将消渴症分为了“上中下”三消,根据患者病症记载了不同的病症表现、并发症、预后效果。

金元时期,将三消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养阴为主的消渴症治疗体系。

明代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肾气丸、六味丸、参苓白术散等治疗配方。

清代吸取了前人对消渴症治疗的精华,在治疗方法上有新的发展,对上消、中消、下消的认识更加深入。

糖尿病中医诊疗指南

糖尿病中医诊疗指南

糖尿病中医诊疗指南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可能伴随有血脂异常等。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可能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全球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约1.94亿,到2025年将超过3.33亿。

在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约有4,000万人患病。

糖尿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或血管等全身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这些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肥胖”等范畴。

糖尿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禀赋异常、五脏柔弱、素体阴虚、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久坐少动、运动量减少等因素。

过食肥甘厚味及饮食结构或质量改变是主要的饮食因素。

长期久坐少动,活动减少,可能导致脾气呆滞,运化失常,脾胃虚弱。

情志失调可能导致肝失疏泄,形成肝脾气滞、肝胃气滞,从而导致饮食壅而生热,滞而生痰,变生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机演变基本按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发展。

发病初期以六郁为主,病位多在肝,在脾(胃);继则郁久化热,以肝热、胃热为主,亦可兼肺热、肠热;燥热既久,壮火食气,燥热伤阴,阴损及阳,终至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受损,病邪人络,络损脉损,变证百出。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3 DM病位和病性DM的病位主要在五脏,其中以脾(胃)、肝、肾为主,同时也涉及心肺。

阴虚或气虚是DM的本质,而痰浊和血瘀则是DM的标志,多数情况下是虚实夹杂。

在初期,情志失调会导致痰浊化热伤阴,此时标志以实为主;接下来,气阴两虚出现,最终会出现阴阳两虚,同时伴随痰浊和瘀血,此时本虚成为主要表现。

阴虚会导致血脉运行涩滞,气虚会导致鼓动无力,痰浊会导致阻塞,血脉不畅通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瘀血的形成。

痰浊是瘀血形成的病理基础,而瘀血则是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基础;同时,痰浊和瘀血也会损伤脏腑,消耗气血,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基于《金匮要略》探讨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

基于《金匮要略》探讨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

基于《金匮要略》探讨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
李旭;崔鹏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24(33)8
【摘要】文章探析《金匮要略》方栝蒌瞿麦丸、金匮肾气丸、五苓散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阅读古书籍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三则经方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成果。

栝蒌瞿麦丸、金匮肾气丸与五苓散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5页(P1-5)
【作者】李旭;崔鹏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
【相关文献】
1.基于循证医学《金匮要略》方治疗前列腺炎的治疗规律研究
2.基于《金匮要略》探讨经方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3.基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探讨糖尿病肾病络瘀的病机特点及辨治启示
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5.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疾之一,仲景先师在《金匮要略》中设有专篇对其进行了详尽论述。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以口渴、多饮、多食、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表现。

久病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其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祖国医学中当属“消渴”范畴。

《金匮要略》设消渴病篇论述其辨证论治,然而本病病机复杂,变证丛生,并发症较多,远非一法一法所能治。

以下之法仅为抛砖引玉,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清热生津法: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

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

正如《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中自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亦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温阳化气:《金匮要略》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

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

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通腑止渴法:《金匮要略》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博,即为消渴” 。

阐述了胃热气盛,逼迫津液偏渗膀胱而形成的中消证。

其以消谷善饥,小便数,大便坚为主症。

谨守此病机,采用仲景调胃承气汤加减以通腑泻热,生津润燥以止渴。

滋阴泄热法:《金匮要略》消渴篇首条即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蜕,下之不肯止。

”此条仲景置于消渴篇之首,当为消渴病之纲领。

厥阴乃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若木郁生热,则风火相煽,燔烁津液则成消渴。

治当选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以解木火内炽,而方中乌梅、人参更能生津以止渴,故用治消渴,甚为确当,尤适用于糖尿病伴慢性腹泻者。

活血化瘀法:《金匮要略》十六篇有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

糖尿病为一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病程较长,
缠绵难愈。

中医认为久病多瘀,久病人络。

加之本病以热淫津伤为总因,日久必致气虚不
运,津亏血瘀,瘀热阻滞,脉络不通。

临床及实验研究,提出了加味桃核承气汤能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消渴症状,并有防治及减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故临床凡见病程较久,伴有明显血管病变者,可采用本法治疗。

化气利水法:《金匮要略》不仅论述了消渴的证治,对消渴并发症也有论述。

如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四条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

第五条:“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十三条:“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三条原文详尽论述了消渴患者感受外邪致水热互结膀胱,气化不行并发小便不利的证治。

外感病邪客膀胱,固然可致口渴欲饮之消渴症,内伤杂病中的消渴病,亦可因兼感外邪,而使已伤之津液更加难以周流,从而表现为小便不利”。

临证时初感外邪而兼见发热,小便不利者,宜用五苓散加味化气利水以止渴。

但消渴毕竟是阴虚内热之病症,若水热互结日久,则阴更伤,故当用猪苓汤加减以育阴利水而治之。

温肾健脾法:《金匮要略》十三篇云:“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文中“若渴”据校勘当为“苦渴” ,即苦于口渴不解。

消渴之病本为阴虚,日久不解必及于肾,阴损及阳而致肾阳衰微,气化不行,则既不能化津上承以润燥,又不能助膀胱气化以行水,故成上燥下寒之候。

栝蒌瞿麦丸乃肾气丸之变剂,方中附子、山药、茯苓温肾健脾为主药,栝蒌根生津润燥以治本,瞿麦利水以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健脾利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

此法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肾病型水肿患者。

化瘀通淋法:《金匮要略》消渴病篇第十一条日:“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自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

简述消渴所并发之淋证,虽均为日久病及下焦,瘀热、湿邪阻络,气机不利所致,然多有偏重,机理不一。

临证时当谨守病机,随证而治。

若湿热偏胜而致小便不利,尿道涩痛,小腹急痛者,可用蒲灰散加味,化瘀利窍以泄热。

若热胜血瘀所致之血淋,以血尿,小便淋涩不畅,尿道刺痛,少腹胀满为主者,则用滑石白鱼散加味以化瘀止血,凉血利尿。

如以中焦脾虚,下焦湿盛所致之小便滴沥不畅,尿后余
沥不尽,当用茯苓戎盐汤健脾利湿
益肾为宜。

三方临证应用时均可酌加生津止渴之品以收标本同治之效。

此法适用于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者。

宣痹通络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消渴日久不愈,气血阴
阳俱虚,血脉失充,脉络空虚,极易遭受#1-邪侵袭,以致营卫失和,血行涩滞,不能濡养肢体肌肉筋脉,故有肢体麻木疼痛等症。

临证时选用治疗血痹之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活血通络,益气生津之品治疗本病。

此方现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

由于糖尿病病机十分复杂,涉及到免疫、代谢、内分泌、血流变等现代医学多个领域。

而其后期并发症更是累及多个组织器官,且在不同阶段、不同个体上症状表现及病机症候各不相同,以上诸法诸方也并非能尽愈临床诸疾。

故须认真研读《金匮要略》,遵仲景先师之法.谨守病机,活用经方,以期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水平,为患者排忧解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