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
最新《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习题答案完美版第三单元 学前儿童疾病的预防

第三单元学前儿童疾病的预防1. 名词解释:传染病、传染源、易感人群、病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免疫、疫苗、预防接种、计划免疫。
【参考答案】①传染病,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
②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一般可分为三种: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③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受感染的人。
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越多,则该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就越大,流行范围也越大。
④病原携带者,包括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及病后携带者。
健康携带者:是指无传染病临床症状,过去也未患过此病,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通过实验室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体。
潜伏期携带者: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至出现最初症状前,潜伏期末就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病后携带者:是指主要症状消失、机体恢复后仍继续排出病原体的人。
⑤健康携带者:是指无传染病临床症状,过去也未患过此病,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⑥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⑦能够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制品,统称为疫苗。
⑧预防接种又称人工自动获得免疫,指将特定的疫苗通过适当的途径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对该传染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该传染病的目的。
⑨计划免疫是指根据国家对消灭传染病的要求,按规定程序,对易感人群有计划地进行生物制品的预防接种,以提高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最终达到消灭相应的传染病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在现代,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大的有利于社会和人类健康的工作。
2.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是什么?托幼园所应该如何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参考答案】(1)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2)传染病预防措施重点抓好三个环节:管理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传染过程
恢复
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和休息后,部分患者会逐渐恢复健康,即恢复阶段。在这个阶段,患者 的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身体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或 慢性疾病
PART 2
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 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流行过程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传播 传染病的宿主。不同 传染病的传染源各不 相同,但通常都是被 感染者或携带者。传 染源会不断地排出病 原体,通过各种方式 传播给其他人
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传 播到易感人群的途径。不同传染 病的传播途径各不相同,但通常 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 传播等。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 过空气传播,艾滋病病毒可以通 过血液传播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预防传 染病的活动,如集体消毒、卫生检查等, 共同维护社区卫生环境
强化法制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传 染病患者和携带者进行强制隔离和治疗, 对违法者进行处罚,以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方法
总之,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包括政府、医疗机构、社区、个 人等。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除了上述提到的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其他的策略和建议
04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治疗某
些传染病有效,但过度使用会导致 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因此,需要在 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
06 做好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预防传
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持良好的 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 避免接触患者等,有助于减少感染 风险
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方法
如何区分传染病暴发和传染病流行(二)2024

如何区分传染病暴发和传染病流行(二)引言概述:传染病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通过污染的物体传播。
在防控传染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两个不同的阶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围绕如何区分传染病暴发和传染病流行展开,通过分析两者的特点和表现,提供相关的指导建议。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暴发的特点和表现1. 突发性:传染病暴发通常以突然并快速的方式发生,通常由于病原体的突变或传播途径的改变而引起。
2. 局限性:传染病暴发往往局限在特定的区域或特定的人群中,并且在短时间内传播范围有限。
3. 高发率:传染病暴发时,患病人数会快速增加,并出现相对较高的发病率。
4. 新发现的病毒株:在传染病暴发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新的病毒株或变异株,这加大了防控的难度和风险。
5. 突出症状:传染病暴发时,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如高热、呼吸困难或消化系统症状等。
二、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和表现1. 持续性:传染病流行的时间较长,通常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2. 蔓延性:传染病流行具有较广泛的传播范围,可以跨越不同地区和人群。
3. 逐渐增长的发病率:传染病流行时,发病率通常逐渐增加,但增速较缓慢,呈现逐渐累积的趋势。
4. 病原体稳定性:传染病流行时,病原体的特征和性质通常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变异。
5. 隐匿性症状: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这增加了传播的风险和难度。
三、如何区分传染病暴发和传染病流行1. 对疫情的监测和分析:通过对疫情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评估传染病的传播速度、范围和趋势,以判断是暴发还是流行。
2. 人群感染率的变化:观察人群感染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传染病是处于暴发还是流行的阶段。
3. 病例报告的来源:了解病例报告的来源,特别是是否来自特定地区或特定人群,可以为我们判断传染病的传播模式提供线索。
4. 病原体变异的情况:通过对病原体的基因序列分析和比对,我们可以了解传染病是否出现了新的变异株,从而判断传染病的阶段。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1。
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5。
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二、感染的类型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第1章

对病原微 生物的影 响
对传播媒 介的影响
对动物的 影响
1、夏秋季节:细菌性疾病 较多 2、冬春季节:病毒性疾病 多件 3、口蹄疫每2-5年流行一次
(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 1、对传染源 • 2、对传播媒介 • 3、对易感动物
社会因素
• 1、对传染源 • 2、对传播媒介 • 3、对易感动物
第四节 动物环境卫生
一、动物环境卫生的概念
环境:作用于家畜机体的一切外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 方面。
动物的环境:是指动物周围空间对其生存和生产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种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群体四个方面 动物环境卫生:动物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发生的 影响。 动物环境卫生学: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规律,
(三)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
1、机械性损伤:固着、移行、压迫、阻塞、破坏 2、营养消耗:抢夺营养、干扰代谢、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3、毒素作用 4、引入病原性微生物
(四)寄生虫感染宿主的途径
经口感 染
经皮肤 感染
接触感 染
经胎盘 感染
(五)影响畜禽寄生虫病的因素
1、宿主的防御能力 2、营养因素 3、年龄因素
某肉鸡场某鸡舍有30000只鸡,出现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第一天发现患病 100只、感染200只、死亡20只;第二天新增病鸡300只、感染500只,死 亡100只;第三天新增病鸡500只、感染1000只、死亡300只。计算各天的
发病率、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
第二天发病率=(300+100)(第二天新发病例数)/(30000-20-100)(畜群动物平均 数)×100% 第二天感染率=(300+500+100)(感染传染病的动物数)/(30000-20-100)(检查总 数)×100%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地方流行性:
指动物发病数量较多,但传播的范围不广,仅局限于某一地 区。
3、流行性:
指在一定时间内, 一定动物群体中出现比平常为多的病例。
暴发:指传染病在一定局部地区或一定动物群范围内,在该
病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出现很多病例。
4、大流行:
指动物发病的数量很大,传播的地区很广,一个国家、几个 国家甚至整个大陆。
16
(二)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1、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指某些传染病在第年一定季节里发病率升高。
原因:
(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有影 响;
(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 (3)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17
2、流行过程的周期性:
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周期性的上升和下降(即经过一 定间隔,可看到同一传染病再度发生)
原因:
易感动物减少(死亡、淘汰、康复后获得免疫),使得流 行逐渐平息,但经一定时间,免疫力消失,或新一代易感动物 出生或从外地引进易感动物,使动物群易感性再度增高。
18
五、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分析:
(一)流行病学的调查:
1、定义: 指应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掌握和了解传染病发生的
原因和流行情况,从而掌握其流行规律,制定出有效 的措施。
19
2、内容:
➢ 平时调查:了解某地区影响传染病发生的一切条件,考 察一些预防措施的效果
➢ 发病时调查:在疫区进行系统的观察,查明传染病发 生、发展过程,弄清传染源、易感动物、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等。
3、方法:
➢ 询问调查:动物主人、管理人员、当地居民
➢ 现场查看:卫生、地理等(疾病不同查看重点不同)
(1)患病动物(主要的传染源):排毒量大、毒力强 传染期: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染病

名解
1、赫氏反应:合适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它抗生素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
2、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支链氨基酸
3、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出血的防治
H2受体阻滞剂
血浆,凝血因子
肝性脑病的防治
氨中毒的防治
支链氨基酸
离子,酸硷平衡
脑水肿的防治
感染的防治
肝肾综合征的防治
人工肝支持系统
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灌流、灌流、吸附
3、有少数患者阳性率出现较迟,或者效价较低,约有10%~30%的患者肥达试验始终为阴性。
4、评价肥达试验的结果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1)、“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可确诊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
(2)、若只有“O”抗体上升而“H”抗体不上升,可能是发病早期,若只有“H”抗体上升而“O”抗体不上升,可能是不久前患过伤寒,或经伤寒菌苗,预防接种,或因其他发热性疾病所致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②冲洗伤口: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季胺类与肥皂水不可合用;
③消毒伤口:用70%酒精擦洗及浓碘酒反复涂拭;
④不需缝合: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防止病毒传入神经纤维;
⑤严重咬伤:若咬伤头颈部、手指或严重咬伤时,除用疫苗外,还需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在伤口及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伤口如能及时彻底清洗消毒,可明显降低发病率;
传染病发生及流行ppt

传染病的特点
毒、立克次体、寄生虫等。
传染性
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与人、动 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
流行性
传染病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迅速传播,形 成流行。
免疫性
传染病对感染过该病原体的人具有一定 的免疫保护作用。
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经济影响
模型拟合和预测
根据疫情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拟合和预测,如ARIMA模型、 指数平滑等方法。
疫情空间分布分析
01
空间数据获取
收集疫情空间分布数据,如各地区、各人群的疫情数据等。
02
空间数据可视化
通过地图等方式将空间分布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疫情传播的空间特
征和分布模式。
03
空间统计分析
生物媒介传播等。
传播途径阻断
03
针对不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阻断措施,如空气消毒、饮用
水消毒、个人卫生防护、灭鼠灭蚊等。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定义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被感染发病。
易感人群特点
易感人群通常具有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免疫状态等方面的特点。
易感人群预防
针对易感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卫生保健、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社会影响
传染病爆发和流行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 响,如医疗费用支出增加、交通阻断、商业 活动停滞等。
传染病流行会导致社会恐慌、人际隔离、生 活秩序受影响等,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
健康影响
国际影响
传染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严 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国际旅行为传染病跨国传播提供了便利,对 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或终身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种病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和病 程经过。
3、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条件
(1) 具有一定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2)具有对该传染病有感受性的畜禽。 (3)具有可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畜禽机体内的外界条件。
1、传染源
有某种传染病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 体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1)病畜禽 (2)带菌者
病原携带者分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类。 a: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感染后到出现症状这段时期的动物。只有能排出病原体,才能发挥传染源作 用。大多数传染病此阶段不能排出病原体,少数传染病此时可以排出病原体, 如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等。 b: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指疾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体内仍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很多传染病这时已不向 外排出病原体,或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很少,毒力很弱,传染性很弱甚至没有 了,但有些传染病此时仍能排出具有感染性的病原体,如布鲁氏菌病、猪气 喘病等。
4.大流行性 指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大致全国,甚至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 率显著上升的现象,此即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注:出现季节性的主要原因是:
(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 (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节肢动物)的影响; (3)季节对家畜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三)明显(发病)期 表现特征性症状的时期。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 (四)转归期 明显期过后到疾病结束这段时期。如病原体致病性增强,动物体抵抗 力减退,则动物以死亡为转归;如相反则动物以康复为转归。
在疾病结束后一定时间内,康复动物体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在。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某些规律性
(一)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1.散发性 散发性发病数目不多,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只有个别地发病,各病例在 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
2.地方流行性 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疫病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并且流行规模较小。 地方流行性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病数稍超过散发性,二是带有地区局限性。 3.流行性 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中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它没有一个绝对数量界限, 而且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多的一个相对名词。因此任何一种病当其称为流 行时,各地各畜群所见的病例数是很不一致的。 注:“爆发”属流行性范畴的另一个名词,指一种传染病在一个畜群单位或 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例。
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传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 1、传染
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动物机体与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相互斗争所 表现的不同程度的感受过程。
(1)带菌现象
(2)隐性传染
(3)显性传染
2、传染病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 疾病称为传染病。
注:传染病的五个共性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微生物从病畜体内排出,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畜体 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这一性质称为传染性。在条件适宜 时,传染病可以在一个易感动物群中传播蔓延,这一性质称为流 行性。
c:健康病原携带者 指没患某种传染病但体内携带该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一般是隐性感 染动物,病原多是条件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体经常隐居在动物体内 的某个局部,并不生长繁殖,一旦机体抵抗力降低,便趁虚而入,大 量增殖,毒力增强,并向外排出,发挥传染源的作用,如巴氏杆菌等。
2、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 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由传染源 直接传给易感动物的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是经交配、舐咬等方式传播,以直接接触为主要传 播途径的传染病为数不多,在家畜中最为典型的是狂犬病,这种传染 病的流行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不易广泛流行。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
家畜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发展的过程,或者是 传染病从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群体发病的过程。
传染病要在畜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群,通称为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只有这三个基本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传染病才能流行。去除 某一个环节或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2)间接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 传播媒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传给易感动物所经过的外界环境因素。传 播媒介如是无生命的物体称媒介物,如是活的生物称媒介者。
3、易感动物群(易感畜群)
易感性指动物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畜群的易感性指 整个畜群对某种传染病感受性的大小,它取决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 例和易感程度的高低。
(一)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起,直到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各种 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但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大致有一个范围。 多数传染病在潜伏期不向外排出病原体,但少数传染病可以排出病原 体,如狂犬病、猪瘟等。 (二)前躯期 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症状仍未明显表现出来。前躯期 一般较短(数小时至1~2天),主要表现一般性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 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等。
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气候、气温、湿度、阳光、雨量、地形、地理环 境等。
(2)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经济、文化、科技水平、法 规等因素。
注:影响畜群易感性的因素如下: (1).畜群的内在因素 包括动物种类、品系、年龄、性别等。 (2).畜群的外在因素 包括饲养、管理、应激等。 (3).特异免疫状态 一个畜群流行过某传染病后,余下的动物在一定时期内具备特异 性免疫力、可以不再感染此种传染病。免疫接种预防传染病,也是这个 道理。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