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与粤商的全方位比较
浙商与粤商的全方位比较

浙商与粤商的全方位比较浙商与粤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商人群体。
在比较浙商与粤商重商文化的历史溯源和构成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两大商帮的商业文化、商业精神、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
通过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浙商和粤商的优势和不足,使两大商帮在融合中成长壮大。
标签:浙商粤商比较融合浙商、粤商和徽商、晋商、苏商曾被称为我国“五大商帮”。
其中,浙商和粤商是中国近代和现代最具实力和影响的两大区域商人群体,也是改革开放后颇具活力的两大商帮,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创造出了无数的辉煌。
而两大商帮自古至今都有着相同和各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比较浙商与粤商的历史溯源、构成特点、共同点、特色和发展前景,对浙商崛起与创造的今天,显得特别有意义。
一、浙江与广东重商文化的历史溯源浙江和广东的商业文化都源远流长,而且都有着明显的重商求利的传统文化,这有别于儒家中重义轻利的思想。
浙江在唐代就已是全国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杭州、宁波和温州均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两宋以来,浙江更成为了全国工商业的重要中心。
明代以后,浙江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强烈的求富意识和趋利尚贾的社会习俗逐步形成。
而远在秦汉岭南文化萌发时,粤人就已经出现了较浓厚的“重商”文化。
早在西汉时期,广州已是南方珠玑、犀角、果品、布匹的集散地;宋时,广州已是“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著名对外贸易港;明时设立了“十三行”;清时更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通商之地。
二、浙商与粤商的构成特点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地域特点及经济发展特点,浙商与粤商中形成了富有独特区域特点的商帮。
粤商由客家、潮汕和广府商人组成。
这三大不同特色的商业群体与广东三大方言及居住区域有着密切关系。
其中,客家人作为历史上从中原南迁的一大汉系人群,保留着黄河文化中稳实的传统,同时因为在历次迁徙中为了生存,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从曾宪梓身上可明晰地看到客家商人永不服输的特性。
潮商则涌现出李嘉诚、陈弼臣等世界级巨商,冒险开拓、独立进取、营商谋略独特。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1杭州(或其他城市)零售企业公司竞争力研究2某某零售企业(如银泰等)竞争力分析3浙江民营企业团队授权的实证研究4平台企业主导型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模式研究:案例分析5某某制造企业的生产质量提升分析6浙商企业(某家企业、某类企业均可)的国际化调查研究7大学生创业动机分析8社交型电子商务企业商业模式分析(如:拼多多、云集等)9浙商的经营哲学与管理研究之道研究10浙商的商会及其作用研究11浙商的伦理问题及其有效性对策研究12浙商的人文精神与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13浙商成长的误区与对策研究14浙商成长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研究15浙商文化的历史溯源与现状调查研究16浙商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17浙商、粤商、苏商等的比较性研究18浙商、晋商、徽商的比较性研究19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中的经营与管理相关问题研究20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的经营与管理相关问题研究21汽车行业召回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22零售企业公司治理与竞争力研究:基于国内上司公司数据23O2O模式下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24企业危机处理中社交媒体作用探讨25高新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以海康威视为例(或者其他高新企业)26家族企业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27家族化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28食品行业产品危机事件对于企业品牌的影响研究29某某企业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30消费者维权策略与企业危机公关模式的关系研究31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经营策略分析32论浙商形象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33社交媒体与产品伤害危机事件应对策略34消费升级背景下零售企业经营战略转变分析35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36中小企业战略转型和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37家族企业传承的路径选择及影响因素38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39专业化管理导向的家族企业管理再造40民营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再造41企业战略联盟、战略网络和虚拟价值创造42职业经理人引进与民营企业(家族企业)成长43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传承研究44民营企业(家族企业)组织变革45民营企业(家族企业)竞争力培育46产业演进与民营企业(家族企业)成长47企业核心能力识别与培育48民营企业品牌培育问题49企业贴牌生产(OEM)与其成长的关系50信任环境构建与企业成长51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上市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52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文章(以浙江企业为具体研究对象)53现代流通业管理领域54商业零售业创新体系分析55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分析56生产性服务业的商业模式57浙商产品与技术转型研究58浙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59基于开放的生产体系的百货零售企业服务质量管理研究60主题百货业服务创新研究61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关系研究62顾客忠诚度形成机理分析(以汽车服务业、金融、保险或家政服务业为例)63我国专业市场成长阶段的实证分析: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例64专业市场转型研究65基于顾客知识管理的服务产品创新研究66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67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行为研究68基于公司治理的投资者关系69博弈论框架下的高管人员行为70企业竞争能力的层级结构71浙江家族企业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融合路径分析72企业集群共生演化73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策略74连锁董事理论及其应用75企业组织结构演进中的社会资本因素76标准竞争战略77浙江民营制造企业定价策略实证研究78论供应链的有效管理81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机制82微博情感与股票市场表现研究---以“万达被抹黑事件”为例83企业家与家族企业治理84基于知识扩散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评价——以浙江为例85中国商贸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研究86汽车产业创新87零售企业创新战略研究88零售企业竞争战略研究89零售企业并购战略研究90零售企业多业态战略研究91家族所有权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92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绩效评价研究93企业形象战略的理论与方法研究94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模式的选择95公益品牌策略运用的案例研究96企业捐赠的行为与策略分析97社交媒体沟通在产品伤害危机中的作用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98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99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模式研究100企业捐赠非营利组织的案例分析101企业慈善捐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102浙江省某类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与对策103家族企业代际传承104基于品牌价值提升的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研究---以杭州万事利丝绸集团公司为例105杭州百货零售企业实施差异化市场竞争策略研究---以杭州银泰百货公司为例106“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大型制造企业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及策略研究。
粤浙两省外贸发展模式比较

特区实践与理论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对外贸易直接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不同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在面对由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外部风险时,抵抗能力有所不同。
通过比较广东和浙江两省的外贸模式,分析金融危机以来两省的外贸表现,总结区域外贸发展模式的优劣,可以为区域外贸发展提供思路。
一、广东和浙江外贸发展模式比较地区经济发展在主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会形成特定的模式。
广东和浙江同属于我国外贸大省,但两省的外贸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
(一)外贸主体上,广东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
广东与浙江的外贸主体结构差别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启动是港资出于产业转移,此后其他外资逐步进入,因此,外商投资主体在外贸中扮演重要角色。
民营企业发展之初主要围绕外资企业进行配套生产,此后虽然民营企业的外贸份额逐步增加,但外商投资主体仍占据外贸主要份额。
2008年,广东外贸出口总额上,国有企业占15.0%,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占63.3%,其他企业占21.7%。
与广东不同,民营企业在浙江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民营企业国内外两个市场并举,在浙江的对外贸易中也是居于主导地位。
浙江外贸出口总额上,国有企业占12.9%,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占35.2%,其他企业占51.7%。
其中,私营企业更是占了当年出口总额的43.7%。
(二)外贸方式上,广东的加工贸易比重较高,浙江的一般贸易占有重要位置。
2008年,广东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28.8%,加工贸易占64.7%;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29.5%,加工贸易占55.8%。
浙江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79.0%,加工贸易占20.0%;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60.5%,加工贸易占26.4%。
广东与浙江对外贸易方式差异源于各自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
广东的经济发展是较为典型的外资拉动型,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也控制了外贸主渠道,“两头在外”的模式一直是外贸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比重保持较高水平。
现在的徽商、浙商、晋商、闽商、粤商、潮商、豫商...

扒一扒现在的徽商、浙商、晋商、闽商、粤商、潮商、豫商...历史上的商帮大多崛起于明清时期,在明清之际曾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相继崛起了我们日常所说的十大商帮,山西商帮、徽州商帮、陕西商帮、山东商帮、福建商帮、洞庭商帮、广东商帮、江右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等。
其中公认的是,晋商、徽商、潮商的势力最大,实力最强,产生的影响力最大。
不过,现在嘛,还是广东、浙江一带的商帮最强大。
不过放到现在的商界来看,有些商帮已经比较薄弱,大企业家比较少,产业也不是很大,而有些商帮还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实力相当强大,出现了一些世界闻名的商人。
晋商俗称“山西帮”,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后来进入金融业汇兑业务,到1851年的时候,山西票号独占全国市场,执全国金融牛耳。
晋商里面的代表人物比如介休县的范家、平遥县西达蒲李家、介休县北贾村侯家、祁县乔家堡乔家、祁县城内渠家、太谷县北洸村曹家、榆次县聂店村王家等等,尤其是乔家的乔家大院,远近闻名。
现代企业界里,从山西走出的成功企业主要有郭台铭、陈峰、李彦宏、李秋喜等。
另外就是,山西的煤炭等能源促成了很多富人,但就本地来讲,一个可持续的产业还没有形成。
不过,徽商的创业精神现在也正不断提及,可能要重振多年前的士气,楼主身边一个山西的朋友前不久代理了3A环保漆,而且据说现在山西籍的创业者也在增加,这可能是一个徽商再起的征兆。
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当时这个徽商主要是徽州,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主要经营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徽商有一些老字号,比如张小泉剪刀、胡开文墨业、曹素功墨业、胡庆余堂、胡玉美酱园、王致和豆腐、谢裕大茶行、张一元茶庄、汪恕有滴醋、同庆楼菜馆。
广东电商和浙江电商的区别

广东电商和浙江电商的区别从浙江回到广东已经2天,这2天一些朋友推荐或者自己找的一些公司的面试去了好多个,拿到的offer也不少,自己想做的确基本没有。
下面有一些个人对广东电商业和浙江电商业的区别的看法,仅仅是个人吐槽,不对的地方咱们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专业程度一个做TP的朋友原本是在浙江做了很久,今年初的时候搬到了广东。
我们问他为什么愿意舍弃一些浙江已经发展好的客户资源,(PS:虽说TP常说距离不是问题,但是大家就当是说说吧,实际影响非常大的。
)搬来广东。
他告诉我们广东传统企业很多,大部分适合电商的传统企业都是很想去做,所以他们的客户源就多很多,而广东本地电商行业的专业水平远远低于浙江,对于他们的业务压力也低很多。
在此之前我是非常不同意他的说法,毕竟广东还是有很多知名的电商公司。
这2天面试下来,印象最深的有2个公司,我们暂时称呼他们为公司A、公司B。
公司A的规模不小,独立工业园,占地应该有5亩以上,我估计员工也有500以上吧,服装行业,位于深圳布吉;部门负责人是一个50多岁的大叔,面试的时候他告诉我,他们公司的电商部隶属市场部下面,部门要受市场部经理节制;当我们谈到运营时,他说,照片就用他们给客户的产品资料内的图片就OK,站内推广却是帮派广告群发软件,除非要有大的动作,不会考虑到付费推广。
站外却要求运营(也就是我应聘的职位)平均2天一篇软文,做病毒营销,SEO优化得把公司官网做到百度女装等关键词第1、2页。
顿时我感觉我要做好这样一份工作,我就必须变魔术和变超级赛亚人。
至于公司B,规模应该在深圳来说是一个小工厂,员工应该在200左右,(谈到产品时,很荣幸参观了他们的生产车间)化妆品行业。
直接对话的是公司老总,他给予我的职权其实不小,部门直接对他负责,他只看我的结果,不管我的操作。
但是他给我的要求确是在3个月内,也就是商城试运营结束,做到收回投资成本,并且盈利,收回成本前部门规模不能超过6人,项目资金100W,包括货品成本,上浮最多20%。
中国古代四大商帮

中国古代四大商帮,泛指晋商、徽商、浙商(包括湖商和宁波商帮)、粤商(包括广州商帮、潮州帮和客家帮)。
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
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
晋商的经济实力,可以从这个事情反映出来。
晋商成功的根源在于“诚信”和团结的商帮政策。
晋商的辉煌人物有乔致庸等。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州府之外的松散的安徽各地区商人个体,一般称之为“皖商”,与徽商对应。
浙商为中国古代四大商帮之一。
浙商包括湖商和宁波商帮。
现代宁波帮更是涌现了船王包玉刚和香港董建华之父董浩云等代表。
粤商为中国古代四大商帮之一。
广义上的粤商包括潮州帮(潮商),广州帮,客家帮。
狭义的粤商指广州帮。
粤商是诞生和发展于岭南地区,然后扩散到国内各地区、世界各国家的商帮。
岭南的历史文化滋养了粤商;近代中国的开放推动了粤商的崛起;20世纪前期民族工商业的振兴,使粤商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粤商在成长、发展、壮大和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1。
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题目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任课教师王心月姓名黄星瑞上课时间周一第6-8节作业完成时间2014.11.24学号3140100065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黄星瑞摘要: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时,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如今所说的商帮。
关键词:商帮;发展;兴衰;相同与不同一、商帮的分类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时,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如今所说的商帮。
其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中国十大商帮,具体为龙游商,宁波商,徽商,洞庭商,晋商,陕商,鲁商,闽商,粤商,江右商。
其中晋商,徽商,粤商,以及以宁波商为代表的浙商最为出名,接下来就要讨论他们的发展与异同。
(一)晋商“晋商”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山西是古晋国的封疆,简称“晋”,凡山西从事商业工作,经营商品交易的商人,都可泛称“晋商”,包括从事国营(工)商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
另一方面是专指古代晋国经营商业和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
但是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山西居中原之中,是沟通四方贸易的要冲,又与帝都长安、开封、北京相邻。
山西又是地接边塞,为历代与塞外民族通商的桥梁。
因此,山西所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经商。
加上当时明清期间商品经济发展加速,晋商识时务地积极与当时政权相结合。
晋商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商帮。
就连清王朝都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得力于晋商的赞助。
当时1720年西北准噶尔叛乱,清政府调集重兵征剿,当时因路途遥远,运输粮秣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中国现代五大商帮

中国五大新商帮新商帮的分布及其特征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目前已形成三大经济发展活跃区域。
在这些区域形成了一批新的商帮,它们创造了目前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如珠三角的电子信息、浙江的纺织、皮鞋和五金、闽南的运动鞋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浙江商帮、山东商帮、苏南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被并称为中国新五大商帮。
1、山东商帮: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内的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地。
既有北方人的务实,也有南方人的精明。
特点是受国营模式影响较大,企业与政府的荣损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苏南商帮:主要分布在苏州、无锡,常州等地。
苏南模式的文化背景是吴文化。
吴文化重格物致志,强调均衡、集体、等级。
其特点是集体所有制模式。
3、浙江商帮:主要分布在温州、宁波、台州、杭州等地。
受永嘉文化(也叫浙东文化)影响较大。
永嘉文化重经世致用,强调个性、个体、能力。
浙江商帮吃苦耐劳,有着强烈的事业心。
其特点就是温州模式。
温州的原始积累靠的是勤奋吃苦,在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边缘完成了资本积聚,并逐渐从分散的家庭作坊过渡到现代私营企业。
4、闽南商帮:主要分布在泉州、漳州、厦门等地。
受闽南和吴越文化共同影响,是一种典型的客家商业文化,特点是“爱拼才会赢”,但多为家族企业。
5、广东商帮: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东莞、顺德、中山等珠三角地区。
受岭南文化影响较大。
特点是胆大务实、精明灵活、擅长贸易,并与港澳及海外资本有紧密联系,同时对市场策略、产品策略的研究很重视。
.中国新商帮改变了什么?从体制来看,在最北段的山东商帮,很有国有企业特色,苏南商帮具有集体企业的色彩,愈往南,民营企业的特色愈浓烈。
新商帮的种种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寻找本土生存通道的努力。
随着区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目前中国存在看可以地域识别的商人群体。
浙江商帮、山东商帮、苏南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引起世人关注可并称为中国新五大商帮。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明清时代的十大商帮山西商帮、宁波商帮、徽州商帮、龙游商帮等只能象征着那个时代中国商业的荣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商与粤商的全方位比较
作者:刁宇凡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05期
[摘要] 浙商与粤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商人群体。
在比较浙商与粤商重商文化的历史溯源和构成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两大商帮的商业文化、商业精神、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
通过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浙商和粤商的优势和不足,使两大商帮在融合中成长壮大。
[关键词] 浙商粤商比较融合
浙商、粤商和徽商、晋商、苏商曾被称为我国“五大商帮”。
其中,浙商和粤商是中国近代和现代最具实力和影响的两大区域商人群体,也是改革开放后颇具活力的两大商帮,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创造出了无数的辉煌。
而两大商帮自古至今都有着相同和各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比较浙商与粤商的历史溯源、构成特点、共同点、特色和发展前景,对浙商崛起与创造的今天,显得特别有意义。
一、浙江与广东重商文化的历史溯源
浙江和广东的商业文化都源远流长,而且都有着明显的重商求利的传统文化,这有别于儒家中重义轻利的思想。
浙江在唐代就已是全国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杭州、宁波和温州均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两宋以来,浙江更成为了全国工商业的重要中心。
明代以后,浙江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强烈的求富意识和趋利尚贾的社会习俗逐步形成。
而远在秦汉岭南文化萌发时,粤人就已经出现了较浓厚的“重商”文化。
早在西汉时期,广州已是南方珠玑、犀角、果品、布匹的集散地;宋时,广州已是“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著名对外贸易港;明时设立了“十三行”;清时更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通商之地。
二、浙商与粤商的构成特点
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地域特点及经济发展特点,浙商与粤商中形成了富有独特区域特点的商帮。
粤商由客家、潮汕和广府商人组成。
这三大不同特色的商业群体与广东三大方言及居住区域有着密切关系。
其中,客家人作为历史上从中原南迁的一大汉系人群,保留着黄河文化中稳实的传统,同时因为在历次迁徙中为了生存,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从曾宪梓身上可明晰地看到客家商人永不服输的特性。
潮商则涌现出李嘉诚、陈弼臣等世界级巨商,冒险开拓、独立
进取、营商谋略独特。
广府商人中主要包括毗邻港澳的广州、惠州、东莞、顺德、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商人,都很好地承继了岭南文化中务实的传统和海派的开放性。
浙商由温商、台(州)商、宁波帮、义乌商人、杭嘉湖商人等构成。
不同地域的浙商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如鲁冠球、徐冠巨、南存辉等为代表的浙商主体都体现市场经济原发性和国民性的“个众”特性,浙商的“个众”主体具有对市场获利机会的敏锐性和竞争性,以及个性与共性、刚性与柔性统一的“方圆”特性。
三、浙商与粤商的商业文化比较
浙商与粤商文化都是在不同地域、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铸就的特殊文化现象,是商人们在工商业行为进行过程中的思想、情感、价值观、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的总和。
1.浙商鲜明的民间工商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代浙江经济非常流畅地继承了历史上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民间工商文化传统。
这种浙商文化主要内涵特征表现在:积极稳健的政治态度;机智敏锐的战略眼光;个人自主的文化观念;以小搏大的务实精神;勤俭刻苦的人生态度;和气生财的处世态度;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诚为本的商业道德;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责任意识等方面。
2.粤商中原与海派文化的融合。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 客家人从中原的五次迁徙,使岭南文化较完整地吸纳了中原文化的优秀成果。
明清时期,粤商踊跃地参与了海外贸易活动,大量劳动力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谋生,改革开放后众多华侨归国投资,因此,岭南文化不排斥海外异域文化, 表现出开放与灵活的特点。
3.浙商与粤商的商业信用。
改革开放初,由于失信成本太低,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浙商与粤商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造假行骗现象。
而随着企业的二次创业,品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理性回归商帮以诚为本的商业道德,这将极大地推动两大商帮的可持续发展。
四、浙商与粤商的商业精神比较
1.地理劣势对商业精神的影响。
由于七山一水两分田,资源缺乏,浙江人磨练出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乐于拼搏的精神。
岭南山地多平原少,襟山带海的地理环境则培育了岭南人坚韧大胆、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精神特质。
2.浙商开拓创新而务实的“草根”精神。
近代浙商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实业兴国、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矢志不渝和敬业的“浙商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浙商成为中国第一创富集团的原因则在于其内源性民间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草根”精神。
浙商始终把持“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开拓创新了无数城乡市场,从而出现了“无浙不成市”的“浙江现象”。
而浙商创富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牢记“先下手为强”
的古话,“船小好掉头”的众多浙江企业“嗅觉”灵敏,善抓市场机遇,很好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所以虽然只是“草根”,但由于其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如今已蓬勃发展成“参天大树”。
3.粤商变通而务实的“敢为天下先”精神。
粤商成功的文化基因及商业精神源泉在于岭南文化商、新、实、活、变等特征。
其中,粤商“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使曾经的“蛮荒”之地成为如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改革开放之后,借助于优惠的政策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广东人在观念、意识和行为等方面先知先觉,如最早从事第二职业、将跳槽和“炒鱿鱼”视为平常。
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缺乏的情况下,粤商发挥“借鸡生蛋”的变通精神,充分利用外资、技术和人才,促进经济长足发展。
灵活变通的同时,粤商重利不务虚而敏于行,使其摒弃了“耻言利”的传统意识,强烈的功利主义使其更倾向于实在的内容和价值,更看重行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办事节奏快、效率高。
由上可见,浙商将传统的吃苦耐劳精神与大胆敏锐的商业意识融会贯通,粤商则将传统的趋利务实精神与灵活开放且高效的商业意识相结合,推动了商帮的快速发展。
但由于浙商与粤商的历史、商业文化的不同,使得两地的发展模式不一样。
五、浙商与粤商发展模式比较
1.浙商的内源性民间发展模式。
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模式是内源性民间力量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浙江的经济潜力和实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
目前,浙商逐渐从分散的家庭作坊过渡到现代私营企业,但家族企业运做模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规制和监管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凸现出如管理效率、接班人等问题;而家族企业的相对封闭性使他们难以和国际资本对接,视野不够开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2.粤商的外源推动型发展模式。
与浙商不同的是,粤商更多地依靠港澳及海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一步到位的外源型经济。
广东率先改革对外贸易体制,确定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形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而成为全球瞩目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但以外资驱动的大规模产业转移为特征的外源型经济,发展易受制于人,抗风险能力较弱。
而且由于劳动力、土地、能源成本等原因,很多外资撤离广东而选择了内陆。
可见,纯粹的外源型发展模式不能长久而需另辟蹊径。
六、浙商与粤商的发展前景
1.责任文化的推进。
目前,热衷慈善事业、关爱员工、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打造“世界公民”的崭新浙商形象已经开始显现。
2007年2月,西子集团控股公司公布了中国首家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起到了履行社会责任的示范作用。
广东是我国通过SA8000社会责任标准
最多的省份,“血汗工厂”现象在政府的严惩及企业家的努力下逐渐减少。
从“功利文化”到“责任文化”的演进,对于浙商和粤商来说,都是商帮整体品牌塑造的关键。
2.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浙江和广东都存在外向依存度偏高,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外部风险,产业发展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等瓶颈问题。
扬长避短,外源与内源互补互动以相协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以小搏大,以传统产业为支柱的浙江产业,目前已经开始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态势。
而因为资源短缺等原因,使浙商外迁日益增多,这促使浙江经济发展经历从“浙江经济”到“浙江人经济”的深刻变革,同时,在外浙商也增加了“反哺”浙江的各种举措。
在继续推动外源型经济的同时,为了实现长足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粤商以专业镇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从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扩展,更以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了广东经济的转型。
3.浙商与粤商合作共赢。
应该说,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浙商和粤商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而各有千秋。
但在各大商帮融合的今天,浙商与粤商互相学习合作,日益兼容,其中,两地资源的整合和项目的合作都加强了浙江实用文化与广东开放文化的融合,这将有利于两大商帮的壮大发展,更有利于两地及国家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吕福新:论浙商的“个众”特性——具有中国意义的主体性分析[J].中州学刊, 2007(1)
[2]章剑鸣:刍议浙商文化的内涵特征[J].商业时代, 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