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有些 数 学 应 用 题 单 凭 字 面 理 解 十 分 抽 象 , 只 凭 口头 讲 解 很 难 解 释 清 楚, 而 如果 创 设 一 些 学 生 熟 悉 的 有 利 于 数 学 学 习 的 思 维 情 景 , 则 可 起 到 事
能 促 发 强 烈 的 问题 意 识 。 利 于 引 发 学 能 够 将 数 量 关 系从 应 用 题 的情 节 中 抽 象 出 来 纳 入 到 已 有 的 概 念 中 去 。从 半 功倍 的效 果 。 一 个 好 的 生 活 情 景 , 生的探究情感 , 培养创新意识。就要 求应用题 的素材是 学生 自己熟悉 的, 而避免小学生仅 仅依靠 对题 中某些 词语 的臆 断或 盲 目尝试来 选择算 法。 理解的 , 与他 们 的 生 活 世 界 密切 相 关 。 这 种 呈 现 方 式 , 既 培 养 了 学 生 的解 题 能 力 , 又发展了学生的分析 、 推理能力 , 为今 后 解 更 复 或 是 自 己感 受过 的 、
具有亲切感 , 更容易理解 和接 受, 并产生 浓厚 的学习兴 趣, 激 杂 的 应 用 题打 下基 础 。例 如 , 在教学“ 学校买来粉笔 5 4盒 , 每 天 用 去 6盒 , 对学生来说 ,
几 天 用 完? ” 个别学生抓住了“ 用去” 这 个词 , 就 用 减 法 解 答 。每 次 出现 这 样 发 他 们 的学 习动 机 , 更 重 要 的 是 能 使 他 们 把 学 到 的知 识 运 用 干 实 际 生 活 , 的 问题 , 我都让学生分析数量关 系, 明确正确 解法 , 并引导学 生讨论 , 原 题 培 养 他们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能 力 。 同时 , 呈 现 方 式 也 要 打 破 以往 纯 文 字 的 形 怎 么 改 变 才能 用 减 法 解 答 。 又 如 , “ 李 师傅 要 做 7 2个 零 件 , 已 经 做 了 8个 , 式, 采 用 图文 并 茂 , 这 不 仅 有助 于 摆 脱 纯 文 字 的枯 燥 说 教 , 也 有 助 于 学 生 在 再做 多 少个 可 以全 部 做 完 ? ” 因 为那 段 时 间 常 做 除 法 , 有 五 分 之 一 的 学 生 见 学 习 过程 中渗 透 数 形 结 合 思 想 , 为 以 后 的 学 习做 好 铺 垫 。 如 “ 将 两 个 周 长 到7 2和 8, 马上列出 7 2÷8的 式 子 。通 过 分 析 数 量 关 系 , 学生知道 错了, 我 是 8厘 米 的 正 方 形 拼成 长 方 形 , 求 这 个 长 方 形 周 长 。这 道 题 就 可 以 引 导 学 接 着让 学 生说 , 这道题的条件和 问题怎 么样变 , 才 能 用 除 法 解 答 呢 ? 这 样 生 用 纸做 题 中 的 图形 , 把 较 抽 象 的 问题 具 体 化 。 当 学 生清 楚 的 “ 看到” 两 个 的 判 断 和分 析 , 对 提 高 学 生 解 答 应 用题 的能 力也 很 有 帮 助 。 正 方 形 拼成 的长 方 形 图 失 去 2条 正 方 形 边 长 时 , 解 法 自然 产 生 。 二、 教 授 学 生 学 会 分 析 数 量 关 系 五、 引导 学 生 用 化 归 法解 应 用 题 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 的数量 关系 , 绝不能因为应用题 简单 化 归 法是 数 学 中最 普遍 使 用 的一 种 方 法 , 基 本 思 想 就 是 把 甲 问题 的 求 而 忽视 对 数量 关 系的 分 析 。 分 析 清 楚 题 里 已 知 条 件 和 问 题 之 间 存 在 着 什 解 化 为 乙 问题 的 求 解 , 然后通过 乙问题 的反向 , 去 获 得 甲 问 题 的 解 答 。 基 么样的数量关 系, 才好确定解决问题 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 的数量 关系 本方法, 在考察待解决问题 时, 能意识到与对象 有内在联系的诸 多对象 . 将 是 明显 的 , 学生容易弄清的。例如, “ 有 5只 黑 兔 , 又 跑 来 3只 白 兔 , 一 共 有 对 象 化 归 为一 个 较 为 熟 悉 的 另 一 个 对 象 , 最 终 达 到 对 原 问 题 的解 答 。 如 : 几 只 兔? ” 学生很容易弄清, 把 原 有 的 5只 和 跑 来 的 3只 合 并 起 来 , 就 可 以

教学解分数应用题几点感受

教学解分数应用题几点感受

教学解分数应用题的几点感受分数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

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个难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弄清实际数量与分率的含义这类题目在叙述一个数学情境的过程中,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叙述数据的,如30千米,0.5千克等等,这都是实际数量;而1/5 、20%等则是分率。

前者比较具体,容易接受,而后者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从表面上区分,实际数量带有单位,而分率则没有。

从内涵上区分,实际数量是一个“独立体”,一个数据就能简单明了地表明数量的多少;而分率则还要涉及一个整体“1”的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弄清是占哪个整体“1”的分率。

如“今年比去年增产1/5”,其中1/5的含义是:把去年的产量看作整体“1”,而增产的部分相当于这个整体“1”的1/5。

就是说,在讲某个分率的意义之前,必须弄清它是相对于哪个整体“1”来说的。

为了达成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两题,并说说它们的区别。

1.一堆煤重10吨,烧了1/5吨,还剩多少吨?2.一堆煤重10吨,烧了1/5,还剩多少吨?二、弄清分率与实际数量的对应关系上文已经说过,数量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表示,即用实际数量表示和用分率表示。

每一个数量都可以用这两种层面来表示。

而解分数应用题,需要把用两种不同表示方法表示的同一数据对应起来,它们之间对应而且必须对应。

弄清这种对应关系对解分数应用题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这种训练,使学生习得这种能力。

以上题为例,说明训练的方法。

(设计表格)请同学们读题目,完成下表。

题目:一堆煤重10吨,烧了1/5,还剩多少吨?■当然,这里只是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来阐述方法,经过多次训练,学生自然就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这种对应关系。

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之后,即使遇到复杂的问题也不至于不知所措,而能冷静分析,镇定应对。

三、整体“1”的转换一道分数应用题,如果明确了实际数量,再知道它所对应的分率,利用“已知量÷对应分率=整体‘1’的量”就能求出整体“1”的量。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关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杨林镇张官营小学 杨绍琼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一部分,很多同学在应用题方面缺少分析能力,在应用题方面丢分较多,老师在应用题的教学方面也感到非常棘手,我觉得应用题教学虽然难,但只要方法得当,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读清楚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教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在“导”上下功夫,对于学生要做到正确的引导。

对于一道应用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读清楚题目中蕴含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有些同学做题的习惯极差,一道应用题的题目粗略看一遍之后,甚至于条件和问题都还没有看清楚就开始乱列式子,导致做题出现失误而丢分。

准确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首要条件。

其次是做好应用题的分析工作,应用题的分析是应用题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步骤。

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方法,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解决应用题的信心。

一道应用题只有方法正确了,最后解答出来才有可能是对的。

那如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呢?要分析一道应用题,我认为要做到以下方面:1、从应用题的条件入手,采用分析法解决问题。

对于两步以上的应用题,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一堆煤,第一天烧了总数的41,第二天烧了总数的52,还剩下490千克,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千克?这是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很多同学在计算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分析,感到非常的吃力。

其实,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解决此类的应用题根本不难,根据前边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呢?学生马上就会想到可以求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烧了这堆煤的几分之几?烧了的和剩下的加起来就可以求出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千克?解的时候可以设这堆煤为X 千克。

烧了的为(41+52)X ,从而列出方程(41+52)X +490 = X ,从而可以解出X 是多少。

还可以用算术方法求解,找出本题的“单位1”为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千克。

小学分数混合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小学分数混合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小学分数混合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分数混合应用题;教学方法本人多年担任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发现学生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思路不清晰,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此,本人经过反复总结和反思,总结出了分数混合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画线段图透彻理解线段图指的是由一定意义线段、箭头、数字符号等构成的图式,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直观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般使用直观教具或实物演示。

画线段图分析讲解数量关系,可以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既符合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图、分析图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分析题意”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学会。

可我认为,学生难学会的原因在于教师重视不够,教师没有分阶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平常的教学,教师只注重画好图后,应用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而不注重怎样应用已知条件画线段图的过程。

多数学生初学线段图时,不知道先画哪个量,后画哪个量,以及各画多长。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人列举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应用题线段图的画法加以说明。

例1.五年级有学生120人,六年级学生是五年级学生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首先,根据题意要找准先画哪个量。

教学中让学生先画单位“1”的量。

此题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所以先画五年级的线段图。

五年级的线段图画多长呢?可以根据■的分母来确定,分母是4,五年级的线段图就应画4个单位线段,单位线段的长度可以由自己决定,比如单位长度为1厘米,五年级的线段图就应画4段,然后根据六年级学生是五年级的■,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线段图应在五年级学生人数线段图上截取3段,如下图所示。

五年级■六年级■通过线段图,学生可以直观地分析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了。

例2.六年级有学生100人,比五年级学生少■,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此题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学生,所以先画五年级学生的线段图,根据分数■,所以应画五个单位线段。

浅谈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能得 出 甲是 多少 ,得 出 甲是多少 后在 转化 为求 乙数 。又如 :一 张长 习应 用题 的信心 。
方 形纸 ,长是 1 5 分米 ,长 比宽 多3 分米 ,里 面剪 一个 最 大 的圆 ,圆 的 面 积 是多 少 ? 我 认 为教 学 这 类 应用 题 ,教 师要 先 让 学 生 动脑 动 积 ,让 学生 想一 想 ,怎样 剪才 能剪 出最 大 的圆 ,圆 的直径 是多 少 。

般 练 习 ,掌握 了解题 方 法 以后 ,深 化 主题 ,教 师 设计 问题 ,I 、
规 律 ,实现 由易 到难 ,由浅 到深 ,由具 体到 抽象 的认 知 过程 ,就要
圆 的面 积 是 长方 形 面 积 的 几 分之 几 ? 长方 形 面 积 比圆 的 面积 大 多 学 会抽 象 的概括 。如 求 5 1 : L 3 多的数 ,用 加法 计算 。求8 比5 少 的数 ,
2 . 引导 概 括 达 到共 识
在 应用 题教 学 中 ,要 培养 学 生应 用数 学知 识解 答简 单 的实 际 问 展抽 象 的逻辑 思 维能力 。因为应 用 题反 映 的是一个 实 际 问题 ,学生
手 ,准 备一 张长 方形 纸 ,求 出它 的面积 ,再 用化 归法 转变 求 圆的 面 题 的能 力 ,不能让 学 生只停 留在 情 景感 知 的基础 上 ,还要让 学 生发
点看 法 :
一பைடு நூலகம்
总 之 ,应用 题教 学 的主要 任务 是 培养 学生 解决 简单 实 际问题 的

引导学生用化归法解应用题
能力 ,发展学 生 的思维 能力 ,从 而 还要 培养学 生 的解题 技 巧 。作为
化归 法是 数学 中最 普遍 使用 的一 种方 法 ,基 本思 想就 是把 甲问 数 学老 师 ,在 应用 题教 学 中必 须重 视 以下几个 环节 。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点认识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点认识

科技信息2008年第28期SCIENCE &TECHNO LO GY INFORMATION (上接第253页)语的被动句。

用被动语态来翻译汉语无主句,可以让原句里的动词宾语充当英语句子里的主语,使该动词转变为被动式的谓语,由此构成英语被动句。

例如:(18)首先要保证质量Quality mu s t be guaranteed first.(19)远处还隐约地听到矿上机器的嗡嗡声。

The hum ming of the mine machinery could be heard in the distance.此外,在翻译汉语无主句时,还可以用it 作形式主语,用不定式或that 分句作真实主语。

例如:(21)最好空腹服此补品。

It is y our best cho ice to take the to nic o n an empty stomach .(22)要求倒换一下阴极与阳极。

It is required that the po larities o f catho de and ano de should be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在《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指出,“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语言学家Co rder 也曾说过:“学习外语主要是学习它跟母语的差异”。

通过对比英汉语言各自的特点来进一步了解并掌握英汉主语的翻译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1]杨莉藜.英汉互译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孙万彪.王恩铭.高级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Sapir,ngua ge [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1921.[5]刘宓庆.“思维方式、表达法和翻译问题”,中国当代翻译百论[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6]王力.“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7]徐层珍.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及其翻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责任编辑张慧]●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主要课程。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的应用题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如何开展小学应用题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够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创新在中国的教学体系中,小学数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小学教学中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是基础性的,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不可小觑的。

为此,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在寻找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一向是学生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应用题包括了很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对应用题的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下面笔者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关于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的一些内容。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所谓的应用题,就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生活中出,并作出实际而具体的解答。

小学数学应用题不单单是单纯的我们所了解的表层意义上仅仅用文字表述出来的题目,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几何证明题、方程求解题、综合计算题等类型的题目,所以老师要对应用题有个全面的认识,才能让学生掌握和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老师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塑造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能力以及认知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查询、辨别、整理、列式解答、检验等多个环节,循序渐进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

通过学生对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性认知和理解。

从应用题的实际整体出发来进行组织教学,从而扩展和提升数学教学问题。

二、多积累解题方法,选取最佳解题途径小学生们均有这样的体验:数学应用题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只要符合数学原理,则一切方法均能尝试和采用。

为了提高解题速度,也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有必要在应用题教学时,让学生树立“一题多解”的理念,根据题目条件和题干的要求,有选择性地决定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体会
西藏林 芝地 区察 隅县 完 全 小学 罗秀英
摘 要 :小学数 学应用题题材 广泛,题型丰 富,能够锻 炼学生分析 问题 、理解 问题 的能力,对 小学生以后 的学习具有很 大作用 ,本文基于 自主探究的教 学模 式 ,结合教学 实例 ,分析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 学的有效 策略 , 旨 在 为教 学工作提供借鉴 。 关键词 :小学 数 学 应用题 教 学
应用 题是小学数 学课程 中的关键部分 ,学习应用题 可以培养学 生 自主决 解 问题的能力 ,可以让 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 当中,新课程 改革要求培 养学生 的 自 主 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自主探究 的教 学模式 符合这些要求,但 综上所述 , 通 过创 设情景可 以激发学生们 的学 习热情, 调动 学生的注 意力 , 该实例 中主要是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电脑游戏来创 设情 景, 使学生们热情高涨 , 都积极 的去 思考 问题 ,同时通过课 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发现 自己的错误,抓 住解
生:好。
师:第一种 答案错就错 在没有计算 出张师傅和王师傅 每天一共制 作多少 钢笔,同学们以后再遇到这类问题 时,一定不要 再犯这样的错误 了。 由此可 见,通过课堂讨 论可以充分利 用学生的 自主思考能力 ,让 学生们 意识到 自身存在的错误 ,在该实例 中,如果教师 不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直接指 出错误 ,那么学生们在 以后的学 习中很可 能再次出现这样的错误,因为他们心 中对这类 问题没有深刻的印象,只有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才 能记忆深刻 , 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 的错误。 三、总结 应用题是 小学数学课程 中的关键部分 ,学习应用题可 以培养学生 自主决 解问题的能力,可 以让学生将所学 的知识运用 到实践当中,然而在小学应用题 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导致学生们 学习不认真,学习效 果不佳,也有一些教师忽视 了学 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没能让学生充分的进行 自 主探究,制约了学生 自主思维能力 的发展 。为了提 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数 学应用题教学应该采用 自 主探究 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现 自己的错 误,抓住解题重点,并且要大 力培养学生 的自主思维 能力 。笔者基 于 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例, 阐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 略,以后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还需 要广大教师职工继续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15-07-08T15:22:26.03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8月总第83期供稿作者:孙艳玲[导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进行应用题选材。

孙艳玲辽宁省朝阳县古山子镇中心小学122644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使学生更牢固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还可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培养学生树立“数学生活化”的思想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进行应用题选材,创设教学情境,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树立“数学生活化”的思想。

例1:某校买来7只篮球和10只足球共付248元。

已知每只篮球与三只足球价钱相等,问每只篮球和足球各多少元?教师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
师:买一只篮球的价钱可以买到几只足球呢?生:3只足球。

师:现在学校买了几只篮球呢?生:7只篮球。

师:买7只篮球的价钱可以买多少只足球呢?生:7×3=21(只),21只足球。

师:学校买了7只篮球和10只足球的钱,相当于可以买多少只足球呢?生:21+10=31(只),31只足球。

师:学校买了7只篮球和10只足球,一共花了多少钱呢?生:248元。

师:足球多少钱一只呢?
生:248÷31=8(元),8元一只。

师:每只篮球与三只足球价钱相等,那篮球多少钱一只呢?
生:8×3=24(元),24元一只。

诸如此类的问题将所学知识紧紧结合生活实践,所选内容来自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动机。

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应用题的表述应回避“纯文字化”的,通过纯文字描述,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题目的意思,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陷入僵局,难以表述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于表格、情境图和漫画等方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和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为达到这个目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将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转化为开放性的数学题,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对题目信息的判断、选择和处理,理顺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解题方法多样化,从而使学生在发散性、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条件开放类题目。

条件开放性题目包括条件欠缺、条件多余、条件被隐含、条件未知等情况,就需要学生主动地补充条件、筛选条件、发现条件、求出未知的条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寻求所需条件。

例2:将例1的题目改编为:“已知篮球24元一只,足球8元一只,某校需花248元购买篮球和足球,你能帮助设计几种买球的方案吗?”有的同学设计了一、二种方案,有的则设计了七种方案。

同学们就是不知不觉中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方法开放性题目。

方法开放性题目是指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解答题目。

用多种方法解答相同的题目,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力,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能力。

例3:学校买来4个足球用去220元。

一个篮球的价钱比一个足球贵8元,买4个篮球要用多少钱?这道题可以根据两种思路来解题:(1)先求出足球的价钱,再求出篮球的价钱,最后求出4个篮球的总价。

(2)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8元,那么4个篮球就比4个足球贵32元。

4个足球用去了220,那4个篮球就要用去252元。

从两个不同的着手点出发去解答这道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论开放性问题。

结论开放性问题是指相同的问题但得到的结论多样化。

这类题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例4:四年级25人去看电影。

门口的“购票须知”上写着:门票每人10元,30人开始可以享受团体8折优惠。

利用以上信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购票方案。

(1)全班只有25人,不足30人,不能享受团体8折优惠,所以要买25张,需要付10×25=250(元) 。

(2)买30张,可以享受团体8折优惠,只要付10×30×80%=240(元)。

钱付得少,且多得5张票。

(3)然后把多余的5张票以每张8元的价格卖给其他的游人。

这样只用320-8×5=280(元)就够了。

从中发现后两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好。

这类问题旨在营造一种结论开放的情境,但结论的真实性、合理性和优劣性必须进行多方比较,选择合适的。

4.综合开放性题目。

综合开放性题目指问题的情境条件、结论、方法等至少有两个方面是同时开放的,包括条件散乱的数学问题、含多种知识的应用题或实践活动等等。

这类题型对学生富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和大胆想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和处理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都不相同,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处理已有信息、应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