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积商的变化规律--《举一反三》四年级奥数教案

最新积商的变化规律--《举一反三》四年级奥数教案
最新积商的变化规律--《举一反三》四年级奥数教案

《举一反三》四年级奥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举一反三P48--P51

二、教学目标:

1 、两个因数同时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

2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时,商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理解两数同时变化时,积、商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设计:

1、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讲解作业(疯狂操练5(2))。

【分析】:被减数+减数+差=90,被减数=减数+差

所以被减数=90÷2=45。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2×减数=(1+2)×差=45

减数=45÷(1+2)=15,差=2×减数=2×15=30。

当被减数不变,差增加7,则减数减少7,所以减数应变为30-7=23。

2、新课内容

I、我们知道两数相乘,积的最基本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因数不变,积随另一个因数的扩大(缩小)而扩大(缩小);积与因数的扩大或缩小的数量都是相等的。

下面我们要讲的积的变化规律都是以此为基础演变的。

【例题1】: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3倍,要是积扩大9倍,另因数应该怎么变化?

【分析】: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3倍-↑3倍

积:↑3倍→↑9倍

积先扩大3倍,要使积扩大9倍,只要积再扩大3倍。积扩大3倍,所以另一个因数也扩大3倍。

练习:疯狂操练1(1)、(2)、(3)

总结:

【例题2】:两数相乘,积是96。如果一个因数缩小4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

倍,那么积是多少?

【分析】: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6

↓4倍-↓4倍(96÷4=24)

-↑3倍↑3倍(24×3=72)

积先缩小4倍(96÷4=24),后扩大3倍(24×3=72),积是72。

方法二:见书P49 (例题2【思路导航】)

练习:疯狂操练2(1)、(2)

总结:

II、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来看看商的变化规律。我们知道商最基本的变化规律是:如果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扩大(缩小)而缩小(扩大);如果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扩大(缩小)而扩大(缩小);差与除数、被倍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等。

那么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时,商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

【例题3】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缩小3倍,除数扩大2倍,商将怎么变化?

【分析】:被除数÷除数=商

↓3倍-↓3倍

-↑2倍↓2倍

商先缩小3倍,后缩小2倍,所以商将缩小3×2=6倍。

练习:疯狂操练3(1)、(2)、(3)

总结:

【例题4】两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0倍,要使商扩大60倍,除数应该怎样变化?

【分析】:被除数÷除数=商

↑30倍-↑30倍

商:↑30倍→↑60倍

商先扩大30倍,要使商扩大60倍,只要使商再扩大2倍即可。商扩大2倍,则除数缩小2倍。

练习:疯狂操练4(1)、(2)

总结:

3、能力提升。

【例题5】两数相除,商是4,余数是1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50倍,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分析】: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所以商=4。

下面我们看看余数怎么变。

被除数-余数=除数×商,所以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50倍↑50倍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50倍,即等式右边同时扩大50倍。要使等式成立,则等式左边,即余数,也需要扩大50倍。所以余数=10×50=500。

练习:疯狂操练5(1)

4、总结

加、减、乘、除各算式内部各量的变化关系:

(1)加法:加数部分与和的变化方向是一样的,加数怎么变,和就怎么变。

(2)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变化方向相同,被减数增大或减少,差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减数与差的变化方向相反,减数增大或减少,差反而会减少或增大。

(3)乘法:因数部分与积的变化方向相同。因数扩大或缩小,积随之扩大或缩小。

(4)除法:被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相同,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也随之扩大或缩小;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相反,除数扩大或缩小,商反而缩小或扩大。

5、作业:

P50疯狂操练2(3)

P50疯狂操练3(3)

P51疯狂操练4(3)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和商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第16周周练积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题。 1.写得数并发现规律。 16×17= 32×17= 16×34= 48×17= 16×51= 64×17= 我发现了: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积也()。请在上面的横线上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20×18= 20×18= 10×18= 20×9= 5×18= 20×3 = 我发现了: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积也()。请在上面的横线上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2.根据以上的发现填空。 (1)42×56=2352 42×112=()21×56=() 42×28=()7×56=() (2)5×14=70 5×28=()5×42=() 5×56=()5×70=() 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 4.两个因数的积是3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变为()。 5.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6,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 6.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560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7.两个数相乘是75,如果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除以7,积是()。 8.已知A×B=400,如果A乘3,则积是(),如果B除以5,则积是()。 9.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 10.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 )。 11.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积()。 12.两个因数的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是()。 1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也除以2,积是()。 14.芳芳在计算乘法时,把一个因数末尾多写了1个0,结果得到800,正确的积是应该是()。 二、判断题。(把错的地方圈出来) 1.一个因数变小,另一个因数变大,积不变。() 2.一个数乘6再除以6,结果还是这个数。() 3.一个因数乘8,要想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也要乘8. () 三、实际应用 一块长方形草坪宽是8米,面积是200m2。如果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四年级奥数-找规律(教案含答案)

第一讲:规律性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从简单问题入手找规律 2、能够利用数论、几何等专题解周期性问题 3、归纳找规律问题的解题思想 知识点拨 一、知识点说明 同学们在探索某一类事物的性质或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经常从观察具体事物入手,通过分析、猜测、验证,找出这类事物的一般属性。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叫做归纳法,或者称之为找规律,很多人也称之为周期问题。 二、考点总结 找规律问题在小升初考试中几乎每年必考,但考题的分值较低,多以填空题型是出现。这是为了考验我们是否能在最短时间里找到数字间的奥秘,即是在考察我们的数感和归纳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和我们日常积累分不开的,正所谓见多识广吧。所以找规律这类题目,需要同学们养成细观察、勤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归纳能力。 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规律的找寻既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提炼思想 找规律是奥数里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很多难题都是靠这种方法解决的,要求我们能够观察数列或数表中每一个数自身的特征(如奇偶性,整除性,是否为质或者合数等等)、相邻数之间的差或商的变化特征(常见的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复合数列等

等),有时候还需要考虑连续多个数之间的和差倍关系,甚至对于某个自然数的余数数列等等,所以同学们要好好的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争取在奥数的学习中能够克服难题,取得进步。 例题精讲 模块一、数论部分 【例 1】下面各列数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数,请将它们找出来: (1)3,5,7,11,15,19,23,…… (2)6,12,3,27,21,10,15,30,…… (3)2,5,10,16,22,28,32,38,24,…… (4)2,3,5,8,12,16,23,30,…… 【解析】这四个与众不同的数依次是:15,10,5,16。因为:(1)除了15其余都是质数;(2)除了10其余都是3的倍数;(3)除了5其余都是偶数;(4)相邻两数 之间的差依次是1,2,3,4,5,6,……,成等差数列。注:本题答案不唯一, 只要学生说明白道理就算正确。 【例 2】在下面的一串数中,从第五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四个数字之和的个位数字,那么在这串数中,能否出现相邻的四个数依次是2,0,0,8 ? 1,9,9,9,8,5,1,3,7,6,7,3,3,9,2,7,1,9,9,6,……【解析】运用奇偶性进行分析,这些数的奇偶性依次是:奇,奇,奇,奇,偶,奇,奇,奇,奇,偶,奇,奇,奇,奇,偶,奇,奇,奇,奇,偶,……四个奇数一个偶数循环 出现,而2,0,0,8均为偶数,必定不会出现在相邻的位置上。 【例 3】数列1,1,2,3,5,8,13,21,34,……一共2005项,其中共有多少个是6的倍数? 这串数从第三个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所以这是一个菲波那契数列,这串数除以6的余数依次是:1,1,2,3,5,2,1,3,4,1,5,0,5,5,4,3,1,4,5,3,2,5,1,0,1,1,2,3,……,注意:计算余数的时候不用把原数计算出来,可以直接用菲波那契数列的规律计算余数,如前两个数是5,2,则下一个数是(5+2)÷6的余数为1 。余数数列从第一个起,每24个循环一次,每一次循环中有两个数是6的倍数,而2005

小学五年级奥数精讲等积变形求面积(含答案)

小学奥数精讲:等积变形求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与高的积的一半”这个结论是大家熟知的,据此我们立刻就可以知道: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这就是说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可以不同,但只要底与高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当然这个问题不能反过来说成是“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底与高一定分别相等”. 另一类是两个三角形有一条公共的底边,而这条底边上的高相等,即这条底边的所对的顶点在一条与底边平 行的直线上,如右图中的三角形A 1BC 与A 2BC 、A 3BC 的面积都相等。 图形割补是求图形面积的重要方法,利用割补可以把—些形状不规则 的图形转换成与之面积相等但形状规则的图形,或把不易求面积的图形转 换成易求面积的图形. 利用添平行线或添垂线的办法,常常是进行面积割补的有效方法,利 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个性质则是面积割补的重要依据,抓住具体的图形的特点进行分析以确定正确的割补方法则是面积割补的关键. 进行图形切拼时,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计算,算好了再动手寻找切拼的方案.不要盲目 地乱动手.本讲中.的几个例子都是经过仔细计算才切拼成功的。 例1、已知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1,BE = 2AB ,BC =CD ,求三角形BDE 的面积? 例2、如下图,A 为△CDE 的DE 边上中点,BC=3 1 CD ,若△ABC(阴影部分)面积为5平方厘米,求△ABD 及△ACE 的面积. 例3、 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会标如下图所示,它是由四个相同的直角 基本概念 例题分析

三角形拼成(直角边长为2和3),问:大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例4、下图中,三角形ABC和DEF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边长等于9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1、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60平方分米,E、F分别是AB、AD边上的中点,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右图中的长方形ABCD的长是20厘米,宽是12厘米,AF=BE,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厘米? 练习提高

(完整)四年级上册_积与商的变化规律_练习题

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则积()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8,则积() 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9,则积是()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65,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则积是() 5、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则积() 6、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则积() 7、两个因数的积是3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变为()。 8、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6,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 9、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560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10、两个数相乘是75,如果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除以7,积是()。 11、已知A×B=400,如果A乘3,则积是(),如果B除以5,则积是()。 1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积()。 13、两个因数的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是()。 1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也除以2,积是()。

15、两数相除的商是15,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如果被除数不变,只把除数扩大5倍,商是()。 16、150÷30,如果被除数增加300,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17、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18、1400÷7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那么商应该()。 19、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商应当()。 20、两个数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与除数都除以2,商是()。 21、两数相除,商是80,如果去掉除数个位上的0,商是()。 22、两个数的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以3,除数不变,则商是()。 2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6,商()。 24、在一个除法算式里,除数除以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 25、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20,除数(),商不变。 26、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 27、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 )。 28、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扩大4倍,商( )。 29、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缩小2倍,商( )。 30、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缩小2倍,除数扩大4倍,商( )。 31、两数相除,被除数缩小12倍,除数缩小2倍,商()。 32、小科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70,正确的商应该是()。

四年级奥数找规律数列数表专题

数列与数表 一、知识与方法归纳 1、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 (1)通项公式:末项=首项+(项数-1) ×公差 (2)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3)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 ×项数÷2 2、本讲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规律较复杂的数列以及简单的数表 二、经典例题 例1.1,100,2,98,3,96,2 ,94,1,92,2 ,90,3 ,88,2,86,1, 84,…,0。请观察数列的规律并回答一下问题: (1)这个数列中有多少项是2? (2)这个数列所有项的总和是多少? 解: 例2. 1,2,3,4, 4, 5, 6, 7,7, 8,9 ,10,…,97, 98, 99, 100.请观察数列的规律并回答一下问题: (1)这个数列一共有多少个数? (2)50在数列中是第几个数? 解: 体验训练1 1, 2, 2, 4, 3, 6, 1, 8, 2, 10, 3, 12,…,100.观察数列的规律,请问:(1)数列中有多少个2? (2)数列中所有数的总和是多少? 解:

例3.有一列数,第一个数是3,第二个数是4,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的个位数。从这列数中取出连续的50个数,它们的和最大是多少? 解: 例4. 如图所示,将从5开始的连续自然数按规律填入下面的数阵中,请问: (1)123应该排在第几列?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 (2)第2行、第20列的数是多少? 5 10 15 … 6 11 16 … 7 12 17 … 8 13 18 … 9 14 19 … 解: 体验训练2 将从1开始的自然数按某种规律填入方格表中,请问: (1)66在第几行、第几列? (2)第33行、第4列的数是多少? 解: *例5.如图所示,将自然数有规律地填入方格表中,请问:

小学四年级奥数 第44讲:等积变形(二)

等积变形(二) (★★) 【动手算一算】 ⑴如图,BD长12 厘米,DC长4 厘米,B、C和D在同一条直线上。 ①求三角形ABC的面积是三角形ADC面积的多少倍? ②求三角形ABD的面积是三角形ADC面积的多少倍? ⑵如图,E在AD上,AD垂直BC,AD=12 厘米,DE=3 厘米。求 (★★★) 三角形ABC的面积是三角形EBC面积的几倍? 如图,三角形ABC的面积是40,D、E和F分别是BC、AC和AD

的中点。求:三角形DEF的面积。 1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C=8 厘米,高是6 厘米,E、F分别为AB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B的中点,AF=2CF,三和AC的中点,那么三角形EBF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角形AFE(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0 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 (★★★) 如图,三角形ABC被分成了甲、乙两部分,BD=DC=4,BE=3,如图,三角形ABC的面积为1,其中AE=3AB,BD=2BC,三角形AE=6,乙部分面积是甲部分面积的几倍?BDE的面积是多少? 2

如图,已知三角形ABC 面积为1,延长AB 至D,使BD=AB;延长如图,D 是三角形ABC 一边上的中点,两个长方形分别以B、D 为顶BC 至E,使CE=BC;延长CA 至F,使AF=2AC,求三角形DEF 点,并且有一个公共顶点E,已知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是100 和的面积。120,则三角形BDE 的面积是多少? 【大海点睛】⑵若两个三角形的底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高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一、重要结论 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1.结论㈠: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二、技巧方法 结论㈠拓展:夹在平行线间的一组同底三角形面积相等 如下图,△ACD 和△BCD 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且有公共底 边CD,那么S△ACD=S△BCD 1.平行线的来源 ⑴平行四边形 (包括长方形 和正方形)和 梯形 ⑵已知平行 ⑶并排摆放的正方形的同方向对角线

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

一、积的变化规律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则它们的乘积不变。 (1)42×5= (2)48×16=768 42×15= (48×4)×(16÷4)= 420×15= (48÷8)×(16×8)= 840×15= (48×5)×(16○□)=768 (3)7本作业本摞起来高25毫米,全班56本作业本摞起来有多高? (4)一个宽为9米的长方形菜地,面积是252平方米,如果把这块长方形菜地的宽增加到36米,长不变,扩建后的面积是多少? 二、商的变化规律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3、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1)80÷16=(80○□)÷(16÷4) 200÷40=(200÷20)÷(40○□) 180÷15=(180×3)÷(15○□) (2)1400÷7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那么商应当()。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商应当()。 两个数的商是8,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乘4,商就变成()。 一个除法算式,被除数乘15,要使商不变,除数也要()。 两个数相除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2,商是()。 一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都除以3后,商是20,那么原来的商是()。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商店里卖衣服,29元/件,49元/2件,王阿姨有185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件?还剩多少元? 2、小李家距离学校520米,小李每分钟走65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从家到学校小红比小李多走5分钟,小红家离学校多少米? 3、每条裤子75元,商店推出优惠活动,买4条送一条,90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条这样的裤子? 4、12箱蜜蜂一年可以酿900千克蜂蜜,林叔叔家养了8箱这样蜜蜂,一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5、学校组织四年级的540名学生去植树,要分成9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6、从山顶到山脚共998米,王林爬了14分钟,距山顶还有260米,他平均每分钟爬多少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拓展应用题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拓展应用题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拓展应用题(一)求棵数: 有一条长 800 米的公路, 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 20 米 栽一棵杨树, 需多少棵杨树苗? 练习: 1. 在一条长 500 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 每隔 50 米架设 一根, 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多少根? 2、在一条长 50 米的跑道两旁, 从头到尾每隔 5 米插一面彩旗, 一共插多少面彩旗? (二)求间距: 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 800 米, 在它的一侧从头到 尾等距离地放着41 个垃圾桶, 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多少米? 练习: 1. 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坚电线杆, 共用电线杆 86 根, 这条绿荫大道全长 1700米。 每两根电线杆相隔多少米? 2. 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 200 米, 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 共栽种美人蕉 82 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多少米?(三)求全长: 街心公园一条直甬路的一侧有一端原栽种着一株海棠树, 现每 隔 12 米栽一棵海棠树, 共用树苗 25 棵, 这条甬路长多少米? 练习: 1. 在一条公路上两侧每隔 16 米架设一根电线杆, 共用电线 杆 52 根, 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公路的每边相隔 7 米有 1 / 3

一棵槐树, 芳芳乘电车 3 分钟看到公路的一边有槐树 151 棵, 电 车的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四)封闭一个圆形池塘, 它的周 长是 300 米, 每隔 5 米栽种一棵柳树, 需要树苗多少株? 练习: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 2 米栽一棵杨树, 共栽了 40 棵, 水 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一个圆形养鱼池全长 200 米, 现在水池周围 种上杨树 25 棵, 隔几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 (五)、锯木头例 1、有一根木料,打算把每根锯成 3 段,每锯开一处,需要 5 分 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练习、 1.有三根木料,打算把每 根锯成 4 段,每锯开一处,需要 3 分钟,全部锯完需多少分钟? 2、一个木工锯一根长 19 米的木条。 他先把一头损坏部分锯下 1 米,然后锯了 8 次,锯成许多 一样长的短木条。 求每根短木条长多少米? 3.、一根木材,锯成 4 段用 6 分 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材以同样的速度锯, 18 分可锯多少段? (六)、爬楼梯和敲钟例 1: 业务员小李爬一层楼要 18 秒,他爬到 4 楼需要几秒? 练 习、 1.业务员小李要到六楼联系工作,他从 1 楼到 4 楼用了 54 秒,照这样计算,小李走到 6 楼还需要几秒? 2.、挂钟 6 点 钟敲 6 下, 10 秒敲完,那么 9 点钟敲 9 下,几秒敲完? 反馈练习: 1、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在一条长 120 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 每隔 6 米栽一棵。

四年级第五讲等积变形(下)

【动手算一算】 ⑴ ⑵ ⑴如图,BD长12厘米,DC长4厘米,B、C和D在同一条直线上。 ①求三角形ABC的面积是三角形ADC面积的多少倍? ②求三角形ABD的面积是三角形ADC面积的多少倍? ⑵如图,E在AD上,AD垂直BC,AD=12厘米,DE=3厘米。求三角形ABC的面积是三角形EBC 面积的几倍? 如图,三角形ABC的面积是40,D、E和F分别是BC、AC和AD的中点。求:三角形DEF的面积。 等积变形(下) (★★) (★★★)

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BC =8厘米,高是6厘米,E 、F 分别为AB 和AC 的中点,那么三角形 EBF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为AB 的中点,AF =2CF ,三角形AFE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0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 ABCD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如图,三角形ABC 被分成了甲、乙两部分,BD =DC =4,BE =3,AE =6 ,乙部分面积是甲部分面积的几倍? 如图,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1,其中AE =3AB ,BD =2BC ,三角形 BDE 的面积是多少? 如图,已知三角形ABC 面积为1,延长AB 至D ,使BD =AB ;延长BC 至E ,使CE =BC ;延长CA 至F ,使AF =2AC ,求三角形DEF 的面积。 (★★★) (★★★★) (★★★) (★★★★) (★★★)

(★★★★★) 如图,D是三角形ABC一边上的中点,两个长方形分别以B、D为顶点,并且有一个公共顶点E,已 的面积是多少? 知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是100和120,则三角形BDE 一、重要结论 1.结论㈠: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结论㈠拓展:夹在平行线间的一组同底三角形面积相等 如下图,△ACD和△BCD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且有公共底边CD,那么S△ACD=S △BCD Array 2.结论㈡ ⑴若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 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⑵若两个三角形的底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高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 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二、技巧方法 1.平行线的来源 ⑴平行四边形(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和梯形 ⑵已知平行 ⑶并排摆放的正方形的同方向对角线 2.已知做底边,等高优先找 三、经典例题 等积变形(上):例3,例5,例6,例7 等积变形(下):例2,例4,例5,例7 课后练习题 题1:如右图,已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9平方厘米,且BE=EF=FC,ED=2DA,求阴影部分面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奥数试题-等积变形(无答案)(人教版)

第3讲等积变形 一、知识点 等积变形一般指三角形的等积变形,就是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变化,经常用到的结论有: 1.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两个三角形的底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且相等,底所对的角顶点是同一个,则面积相等;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底(高)相等,一个三角形的高(底)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几倍,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4.几个三角形的底相等,都在两条平行线的同一条直线上,且同样长度底边所对的顶点在两条平行线的另一条上,则这几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二、例题精讲 例1 两条对角线将梯形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已知图中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则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多少? 例2 如图,三角形ABC中D、E分别为各边中点.若阴影部分面积为1,则三角形ABC的面积为__________. 例3 如图,把三角形ABC的一条边AB延长1倍到D,把它的另一边AC延长2倍到E,得到一个较大的三角形ADE,三角形ADE的面积是三角形ABC面积的________倍.

例4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C=8厘米,AD=6厘米,E、F分别为AB和AC的中点,三角形EBF的面积是____________平方厘米. 例5 如图,已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56平方厘米,是平行四边形DEFC面积的2倍,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平方厘米. 例6 如图,长方形ABCD中,AB=24厘米,BC=36厘米,E是BC的中点,F、G分别是AB、CD 的四等分点,H为AD上任意一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例7 在梯形ABCD中,若AB=8,DC=10,三角形AMD的面积是10,三角形BCM的面积是15,则梯形ABCD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 例8 如图,三角形ABC的面积为10平方厘米,AE=ED,BD=2CD,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四年级几何三角形的等积变形学生版

知识要点 三角形 的等积变形 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发现: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取决于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 如果三角形的底不变,高越大(小),三角形面积也就越大(小); 如果三角形的高不变,底越大(小),三角形面积也就越大(小); 这说明当三角形的面积变化时,它的底和高之中至少有一个要发生变化。但是,当三角形的底和 高同时发生变化时,三角形的面积不一定变化。比如当高变为原来的3倍,底变为原来的1 3 ,则 三角形面积与原来的一样。这就是说: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变化与否取决于它的高和底的乘积,而不仅仅取决于高或底的变化。同时也告诉我们:面积相同三角形有无数多个不同的形状。 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我们还会常常用到以下结论: ①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② 若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若两个三角形的底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高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③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的等积变形,如下图,ACD ?和BCD ?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且有公共底边CD 那么ACD BCD S S ??=;反之,如果ACD BCD S S ??=,则可知直线AB 平行于CD 。 A C D B

等底等高 【例 1】 如图,在ABC ?中,D 是BC 中点,E 是AD 中点,连结BE 、CE ,那么与ABE ?等积的三角形 一共有哪几个三角形? E A B D C 【例 2】 如图,长方形ABCD 的面积是56平方厘米,点E 、F 、G 分别是长方形ABCD 边上的中点, H 为AD 边上的任意一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H B D F 【例 3】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F 平行AC ,连结BE 、AE 、CF 、BF 那么与BEC ?等积的 三角形一共有哪几个三角形? A B C E D F 【例 4】 如图,ABCD 为平行四边形,EF 平行AC ,如果ADE ?的面积为4平方厘米。求三角形CDF 的 面积。 F A B C D E

小学五年级奥数 等积变形

奥数拓展:等积变形 (一)故事导入: 有一个富翁留了一块三角形的土地给两个儿子,两个儿子要求平分这块地,这可伤透了他们的脑筋,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测量、平分。同学们,你们能想出多少种方法将这块土地平分成2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根据这个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一:。 (二)即学即练: 1.你有什么方法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3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如图,把△ABC的底边BC四等分,那么甲、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谁大,为什么 如图.三角形ABC中.D是AB的中点.点E、F.G、H把BC平均分成五份.阴影部分的面积占三角形ABC面积的几分之几? (三)思维探索: (平行线间的等积变形)如下图,△ACD和△BCD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且有公共底边,那么△ACD和△BCD的面积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四)即学即练: 1.如图,在梯形ABCD中共有8个三角形,其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哪几对 (五)结论总结: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变化与否取决于它的高和底的乘积,而不仅仅取决于高或底的变化。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三角形在面积不改变的情况下,可以有无数多个不同的形状。为便于实际问题的研究,我们还会常常用到以下结论: (1)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底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该底所对的角的的顶点是同一个点或在与底平行的直线上,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若两个三角形的高(或底)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或高)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六)例题梳理 【例 1】等积变形的等分点应用 1.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如果△AED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求△ABC的面积 结论2:夹在间的一组同底三角形面积相等

2 积与商的变化规律

嗨!同学们经过上一讲的学习对火星教育沙龙数学讲义的形式有所了解,认识了新朋友或新同学,体验不同风格的老师的教学理念,在新环境上课。似乎一切都在悄悄的改变,而我们也在慢慢的适应,为新五年级做准备,更为小升初打基础,我们要赢在起跑线上! 大家都有这样的认知,在乘法计算中只要一个因数变化积就发生变化,在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变化一个商就发生变化。想知道具体怎么变化的请看下面的例题。 【典型例题】 例1、两个因数相乘,积是12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那么这时的两数之积是多少? 例2、两个数相除,商是84.如果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缩小3倍,那么这时的商是多少? 例3、小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540末尾的“0 例4、一个学生做两个整数相乘的乘法时,把其中一个因数个位上的4误写为1,得出的乘积是525;另一个学生也做这道乘法,他把这个因数个位上的4误写为8,得出的乘积是700.这道乘法计算的正确结果应该是多少? 例5、计算两个两位数相乘的积,小马把其中一个因数个位上的2看成了7,而小虎把这个数十位上的5看成了3,结果小马算出的得数比小虎多475.正确的得数应该是多少?

例6、某同学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把被除数137错写成173,这样商比原来多了3,但余数正好相同.求原来的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考点讲解】 在近几年的小升初考试中像上面例题这样的没有出过,但有涉及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差倍问题。在这里主要让同学们熟悉a ÷b =c ……d ,a =bc +d ,a -d=bc 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方法小结】 在乘法运算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有如下规律: 1、如果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 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在除法运算中,被除数、除数的变化引起商的变化有如下规律: 1、如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 2、如果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被除数不变,那么商反而缩小(或扩大)同样的倍数. 3、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商不变. 4、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商不变,但余数扩大(或缩小)了同样的倍数. 【练习题】 1

小学四,五年级奥数找规律讲解与答案

第1讲找规律(一) 一、知识要点 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 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 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 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 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4,7,10,(),16,19 【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是3,即每一个数加上3都等于后面的数。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的数为:10+3=13或16-3=13。 像上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 练习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10,14,(),22,26 (2)3,6,9,12,(),18,21 (3)33,28,23,(),13,(),3 (4)55,49,43,(),31,(),19 (5)3,6,12,(),48,(),192 (6)2,6,18,(),162,() (7)128,64,32,(),8,(),2 (8)19,3,17,3,15,3,(),(),11,3.. 【例题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2,4,7,(),16,22 【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前4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由此可以推算7比括号里的数少4,括号里应填:7+4=11。经验证,所填的数是正确的。 应填的数为:7+4=11或16-5=11。 练习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0,11,13,16,20,(),31 (2)1,4,9,16,25,(),49,64 (3)3,2,5,2,7,2,(),(),11,2 (4)53,44,36,29,(),18,(),11,9,8 (5)81,64,49,36,(),16,(),4,1,0 (6)28,1,26,1,24,1,(),(),20,1 (7)30,2,26,2,22,2,(),(),14,2

小升初奥数等积变形

一、学奥数到底有什么用 对目前绝大部分学奥数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来说,那就是通过各种杯赛获奖得到一个上 重点中学试验班的机会,因为现在的升学制度决定了奥数已经成为升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实我们目前学的某些内容,比如抽屉原理等,可能以后在初中甚至高中的课本里我们都根本 不可能接触到的,但是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些思想方法,更具体的说,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把小学奥数学好的同学,我相信学习中学的知识的时候,至少在理科方面,那绝对是游刃有余的。 二、怎样学好奥数 学奥数最佳的起步时间应该是三年级,这个时间启蒙教育特别重要,能不能尽快入门, 或者说“开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五年级的时候最好就应该把六年级的内容学的差不 多了. 下面具体谈一下奥数的学习方法学奥数有诀窍吗?根据我学习奥数的经验,答案是没 有。但如果非要我说一个的话,那就是“做题”。 那么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了,一是我该做哪些题呢?二是我该做多少,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先说一下做哪些题,现在市面上的奥数书种类繁多。我觉推荐《华罗庚学校数 学课本》,这本书内容不难,适合入门学习。《华罗庚思维训练导引》是一本分类习 题集,每个专题15个题目,虽然有的题目偏难,但这本书选题都非常有代表性,值 得一做(做三星题目为主)。 除了专题训练外,大量的综合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学数学ABC》《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试题详解》和刘京友编写的《题库》这3本书非常好。 通过做综合练习找出自己问题所在,再集中的有针对性的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达到差漏补缺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每次做完题,不会的或者做错的一定要弄明白为 止。有的同学可能一天做好几套题目,做完了对对答案,每套错的都不多,自我感 觉也不错,做了半天也累了就把书扔下不管了。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你 原先会的还是会,不会的那些呢?还是不会! 因此题目不在于你做了多少,关键是你遇到的每一道题目无论你当时是否会做,事后你是否都真正理解了,再遇到类似的题目还会不会做。如果我真正能做到做一 套题就把里面所有的题目吃透,那么我学习的效果要比刚才提到的一天做好几套但 不注意总结的同学好的多。 其实你好好把题目总结一下花不了太多时间,而且对自己的帮助真的很大。希望同学们也能做到这点,至少,对于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引起重视。每天学习完或者做 完题,自己都问问自己,我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的方法,我哪个题目思路上有问题以

四年级 积和商的变化规律

第1讲计算与规律 1. 掌握乘法中积的位数快速确定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 2. 掌握除法中商的位数快速确定方法和商的变化规律。 一. 积的变化规律 1. 积的变化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积不变的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另一个因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 判断对错 两个因数(均不为0)相乘,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不变。() 1.如果让“48052 ?”的第一因数除以5,第二个因数不变,则积() A.不变B.乘以5 C.除以5 2.两个数相乘(非零数),把这两个数同时扩大到它们原来的10倍,积() A.不变B.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C.不确定D.扩大到原来的10倍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要使积不变,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 A.扩大10倍B.缩小10倍C.扩大100倍D.不变 4.在1508012000 ?=中,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不变。(判断对错)

5.几个数相乘,改变它们原来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不变。(判断对错) 6. 两个数相乘(非零数),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5倍,积() 7. 两个数相乘(非零数),一个乘数扩大3倍,另一个乘数缩小12倍,积() 二.商的变化规律 1. 没有余数 (1)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要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 (2)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简便记法:商与除数的变化方向相反,商与被除数的变化相同。 2. 有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或都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但余数也随着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已知30 ÷=,如果A除以6,B不变,则商是;如果A不变,B乘6,则 A B 商是。 1. 32040 ÷的结果与算式()的结果相等。 A.(3205)(402) ?÷?B.(32010)(4040) ÷÷÷ C.(3208)(408) ?÷? ÷÷?D.(32020)(4020) 2.a÷b=8······5,如果a和b都乘100那么商是,余数是。 A.8 B. 800 C. 5 D. 500

小学奥数——三角形的等积变形(附答案)

小学奥数三角形的等积变形 我们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角形面积=底×高÷2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取决于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如果三角形的底不变,高越大(小),三角形面积也就越大(小).同样若三角形的高不变,底越大(小),三角形面积也就越大(小).这说明;当三角形的面积变化时,它的底和高之中至少有一个要发生变化.但是,当三角形的底和高同时发生变化时,三角形的面积不一定变化.比如当高变为原来 角形的面积变化与否取决于它的高和底的乘积,而不仅仅取决于高或底的变化.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三角形在面积不改变的情况下,可以有无数多个不同的形状.本讲即研究面积相同的三角形的各种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便于实际问题的研究,我们还会常常用到以下结论: ①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②底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该底所对的角的顶点是同一个点或在与底平行的直线上,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高(或底)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或高)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它们所对的顶 点同为A点,(也就是它们的高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同时也可以知道△ABC的面积是△ABD或△AEC面积的3倍. 例如在右图中,△ABC与△DBC的底相同(它们的底都是BC),它所对的两个顶点A、D在与底BC平行的直线上,(也就是它们的高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例如右图中,△ABC与△DBC的底相同(它们的底都是BC),△ABC的高是△DBC高的2倍(D 是AB中点,AB=2BD,有AH=2DE),则△ABC的面积是△DBC面积的2倍.

积和商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奖 励 卡 因积变化、商不变 规律 1 1.根据15×24=36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5×72=( ) 30×24=( ) 5×24=( ) 15×12=( ) 15×(24× )=3600 15×(24÷10)=( ) 1、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 2、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缩小5倍,积( )。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那么积( )。 4、两个因数的积是60,这时一个因数缩小4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现在的积是( )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 ) 6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 7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 8、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9、两个因数的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是( )。 10、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也除以2,积是( )。 11、两数相除的商是15,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 )。如果被除数不变,只把除数扩大5倍,商是( )。 12、150÷30,如果被除数增加300,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 13、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 14、1400÷7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那么商应该( )。 15、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商应当( )。 16、两个数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与除数都除以2,商是( )。 17、两数相除,商是80,如果去掉除数个位上的0,商是( )。 18、两个数的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以3,除数不变,则商是( )。 19、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6,商( )。 20、在一个除法算式里,除数除以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 )。 2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20,除数( ),商不变。 22、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 23、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 )。 24、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扩大4倍,商( )。 25、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缩小2倍,商( )。 26、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缩小2倍,除数扩大4倍,商( )。 27、两数相除,被除数缩小12倍,除数缩小2倍,商( )。 28、小科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70,正确的商应该是( )。

(完整word版)小学四年级奥数找规律

小学四年级奥数第五讲找规律(一)一、知识要点 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做数列。如自然数列:1,2,3,4,……双数列:2,4,6,8,……我们研究数列,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数列中数排列的规律,并依据这个规律来填写空缺的数。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只要从连续的几个数中找到规律,那么就可以知道其余所有的数。寻找数列的排列规律,除了从相邻两数的和、差考虑,有时还要从积、商考虑。善于发现数列的规律是填数的关键。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3,6,9,12,(),() (2)1,2,4,7,11,(),() (3)2,6,18,54,(),() 练习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2,4,6,8,10,(),() (2)1,2,5,10,17,(),() (3)2,8,32,128,(),() (4)1,5,25,125,(),() (5)12,1,10,1,8,1,(),() 【例题2】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15,2,12,2,9,2,(),() (2)21,4,18,5,15,6,(),() 练习2:按规律填数。 (1)2,1,4,1,6,1,(),() (2)3,2,9,2,27,2,(),() (3)18,3,15,4,12,5,(),() (4)1,15,3,13,5,11,(),() (5)1,2,5,14,(),() 【例题3】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5,14,41,()(2)252,124,60,28,()

(3)1,2,5,13,34,( ) (4)1,4,9,16, 25,36,( ) 练习3:按规律填数。 (1)2,3,5,9,17,( ),( ) (2)2,4,10, 28,82,( ),( ) (3)94,46,22,10,( ),( ) (4)2,3,7, 18,47,( ),( ) 【例题4】根据前面图形里的数的排列规律,填入适当的数。 (1) (3) 练习4:找出排列规律,在空缺处填上适当的数。 (1) (3) 【例题5】按规律填数。 (1)187,286,385,( ),( ) (2) (2)9437148428164 (2)489276 82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