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 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肝对胃病的影响

哎哟胃原创2016-03-25懒兔子懒兔子我们这些天来一直在讲肝儿,肝儿是“万病之源”,实在是因为肝儿的疏泄功能对身体的影响太大。
今天,我们就聊聊肝对脾胃的影响,其实有很多胃病,不是胃本身病了,而是肝病引起的。
比如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生气以后吃不下饭;一生气就胃疼;长时间学习工作压力大,就各种胃病。
好吧好吧,我承认,这条不适用于吃货。
《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意思就是,能治未病的了不起的大夫,一定是发现肝有病了,就知道会传给脾,然后先调理脾胃再治疗肝病。
如果那时正好在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里(此时五行为土),脾土得到生旺,则可以不用急着补脾。
一般的医生不懂得传病的道理,看见肝有病了,就盯着肝病治疗,不知道要先保护好脾胃,只知道治肝。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肝的五行为木,脾的五行为土。
它们之间的木与土靠生克关系相互制衡和约束。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这就是说五脏之间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即“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意思就是五脏有病,第一个传给的就是自己克制的那个脏腑。
因为木克土,所以肝病之后就传给了脾胃。
其实肝和脾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就可以不断地把五谷营养传送给肝,让肝的疏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可以调理气机帮助脾升胃降,同时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帮助脾胃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职影响到脾的升清,就会出现胁肋胀痛、腹满肠鸣、腹泻等,一般称为“肝脾不和”。
如果肝的疏泄失职影响到胃的降浊,则会出现嗳气、食欲不振、胃痛反酸、呕吐等。
我之前讲过一次肝气郁结对脾胃影响的医案,是我的一个侄女,她是一名高中生。
由于高考压力大,学习负担太重,她一直有很严重的胃病,不按点吃饭就立刻饿的胃疼,可是吃一点儿就饱了,然后就不停的打嗝反酸。
黄芪与黄芪建中汤

黄芪与黄芪建中汤从仲师“抠门”说起[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此方以“黄芪”冠名,而方中“黄芪”的用量却只有“一两半”,远小于桂枝、白芍等药。
如果按汉代一两等于现在3克计算,[黄芪建中汤]的现代剂量为:黄芪4.5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饴糖30克(饴胶40毫升)、大枣3枚(7.5克)。
经方大多“药物味数少、单味用量大”,为何仲师开立[黄芪建中汤]时却如此“抠门”呢?“黄芪体质”与黄芪的“药势”黄芪“体质用药”的经验,医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清朝的邹润安,及当代的岳美中教授、黄煌教授都有相关的论述。
《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中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的“骨弱肌肤盛的”的“尊荣人”。
“腹大而肢体血痹”的“胖人”是“内充而外不充”,自然宜用“补气而升发走表”的黄芪。
朱丹溪说:“本品功专补气,肥白多汗者多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误投之,令人胸满。
用三拗汤泻之可解”《本经疏证》为清代邹澍(润安)撰,约成书于1832~1840间,书里的{饴糖}条目中说:“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资助之……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
“腹瘪而肢枯”的“瘦人”是“内外皆不充”,当先充里,故宜用“补气而守中”的“人参、大枣、炙甘草”。
黄芪升发气血,阴虚体瘦者多用易腹胀阴血亏虚的体瘦之人,用大剂量的黄芪之后会引起腹胀,原因是腹部的气血被黄芪提升到胸部头部,发散到四肢肌肤之后,中焦脾胃气血空虚,造成的胃肠蠕动减慢、消化能力降低。
用于阴虚瘦人的处方,宜加“补中气”、“充内”的“人参、大枣、炙甘草”之类的药来与黄芪配伍,以制约黄芪升发气血的“副作用”。
比如[补中益气汤]就是这样配伍的,但这个方子黄芪是主药,用量不算小,此方对于“下焦肾气亏虚”及“体瘦阴虚过于严重“的人来说,仍然不适用。
黄芪固表敛邪,内有邪热者用之宜斟酌黄芪是补药,虽然它能够在补气的同时将气血从内脏发送到肌肤四肢,但它不仅不能“解表散邪”,反而有“固表闭邪”的作用。
黄芪建中汤医案

黄芪建中汤医案痞满案【黄煌】姚某,男,40岁,河间市九街人,患胃脘胀满一年余,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
经用吗叮林等多种西药治疗无效。
转来我院治疗,刻下:胃部痞满,纳少,稍进寒凉食物,则肠鸣腹泻,舌苔黄腻,脉缓带弦意,余投以半夏泻心汤治疗,迭进数剂竟无寸效,后又转他医以理气消食之方治之也无效果。
几经辗转又来我处求治,余观其黄腻舌苔而一筹莫展,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进退维谷中请教黄煌老师,师诲曰:此乃黄芪建中汤证,余不解,请教老师为何使用此方,师答请看该病人体质是否瘦弱?再看舌质淡否?余详查病人后,恍然大悟,老师所言极是,遂毅然投以黄芪建中汤:黄芪25肉桂10白芍20饴糖30生姜3片红枣20甘草6七剂药后,病人复诊,面带笑容,言前证已失七八,守方再进七剂,病人痊愈。
按:从此例病人治疗经过中,余深深体会到,先辩体质再辩方证的实用性和科学性,领悟到体质辨证乃临床中一有效便捷的法门! 老师运用黄芪建中汤的病人体质多为:面色黄,肌肉松弛或有浮肿。
另外老师经验:体质比方证重要,舌质比舌苔重要。
慢性胃痛【黄煌】金某某,男,60岁,河间市七街人。
2008年12月6日初诊。
半年来胃脘时有隐痛,夜间加重,喜暖,食粗粮烧心,纳呆,曾服斯达舒,温胃舒等西药无效。
又服他医理气消食之药,前证更剧。
面黄,腹肌紧张,舌淡,脉沉弱。
处方:黄芪25肉桂10桂枝10白芍20干姜5大枣20炙甘草6五副水煎服结果:药后胃痛明显减轻,再服十五副,诸恙尽失。
按:此病人没有做胃镜或钡餐,没有西医诊断,余只是根据其黄芪体质和方证运用了黄芪建中汤,因药房没有饴糖故未加。
此病方证非常典型,无奈他医不识,以致病人病情缠绵不愈,套用理气消食之方反而加重。
经方应用方证相应则效如桴鼓。
从此则病例效果来看,有力而正确的说明了这一点。
黄老师经验运用黄芪建中汤首先要找准黄芪体质,如面黄,肌肉松软,浮肿等。
临床上多用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腹痛等病。
证见疼痛隐隐,饥饿遇冷则加重。
中医防治胃溃疡讲座内容

中医防治胃溃疡讲座内容1.中医食疗里怎样利用食疗治疗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2.通辽市季长喜中医特色胃病三法(胃炎.胃溃疡)介绍3.胃溃疡应该怎样预防和保健?4.胃溃疡虚寒症的调理方法——黄芪建中汤——罗大伦5.中医对胃溃疡如何认识?中医食疗里怎样利用食疗治疗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消化性溃疡俗称“胃气痛”,其中95%以上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故又称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发病的原因可能与神经精神紧张、饮食失调、长期进食刺激性食物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利血平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引起胃黏膜损伤和胃液分泌(尤其是胃酸、胃蛋白酶)功能失常有关。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但童年并非罕见。
胃溃疡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约大10年。
而在临床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于胃溃疡。
这多半是由于十二指肠球部或球后部紧接幽门,胃中酸性食糜尚未与小肠内碱性物质中和,所以十二指肠球部更容易患溃疡。
胃溃疡多见于胃小弯和幽门前区,多伴有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多数,而偶见于球后部,可伴有十二指肠炎或胃炎。
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溃疡者,称为复合性溃疡。
溃疡病临床表现以上腹痛为主,有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三个特点:起病多缓慢,一般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本病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多数在晚秋、早春复发,也可因气候突变、过度疲劳或饮食失调而引起发作。
发作期可达数周至数月不等。
如病情逐渐发展,则发作次数增多,发作时间延长,缓解时间缩短。
本病之疼痛呈隐痛、灼痛或钝痛。
有时可仅感上腹不适或心嘈而与饥饿感不易区别。
有时在进食、呕吐或服用制酸药后。
疼痛可暂时减轻或消失。
疼痛与饮食密切有关,胃溃疡疼痛多发生在饭后半小时一1小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则在饭后3~4小时,有时还出现半夜疼痛。
因此,胃溃疡病人常害怕进食,怕食后疼痛发作;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以进食来缓解疼痛。
其他症状,如常有泛酸、嗳气、口水增加等。
溃疡病的病灶,就在胃和十二指肠内膜上,随时都受着胃液和食糜的刺激,它的发生、发展和症状轻重及愈复,与饮食均有密切关系。
小健中汤

我的孩子是双胎。
2006年4月出生,从一出生开始,就因为早产住温箱,体温反复不正常,接受了一个多月抗生素的洗礼。
出院才一个多月,2个月大时候发烧,肺炎住院2周;出院时是白细胞非常高,以后每天下午开始发低烧,持续了十几天,所幸的是没有再去医院治疗。
5-6个月大时,发烧轮状病毒腹泻10天;07年春天,10 个月大时,发烧支气管炎+哮喘,用了许多抗生素和激素,断续一个多月才好。
期间数次打疫苗都引起发烧,每次都要抗生素,不太记得就不写了。
07年夏天只一次扁桃体发炎,一吃抗生素就好了,还以为体质改善了。
但那个夏天吃太多酸奶,水果,清火宝等寒凉之品,孩子表面上是没事,但玩耍的时候虚汗非常多,夜里也盗汗,每天夜里睡不好都要哭,还便秘。
于是2007年秋天一开始,马上又开始每个月感冒不断。
无助之下我接触到三七养生论坛,了解到孩子抵抗力差的真正原因在于过用西药。
从此开始了纯中医调理之路。
在网上有人推荐了一个经方派的老中医,每次孩子一生病就去看中医,平时在家则学一些中医入门知识,用小建中汤给孩子调理。
08年上半年还没开始喝小建中汤,孩子仍然是每一个半月就发烧一次,都是吃老中医的药退下来的。
下半年,开始给孩子喝小建中汤。
09年上半年,孩子只发了2次烧,这时候开始自己摸索用药,也在网上认识了现在的中医老师,开方得到他的指导,中医长进不少。
09年下半年新入幼儿园,我自己身体不好又经常照顾不过来,所以孩子们总因蹬被子而感冒,频率为2周一次。
总之全是吃中药。
没有退不下来的烧,咳嗽也调理得越来越少了,以前从来没断过,即使没生病时也是经常玩耍中就要咳几声。
调理仍在进行,虽然过程很累。
期间也经历过家人的不认同,在孩子高烧时候,我父亲甚至指着我的鼻子说:你连自己的父亲也不信,信网上的游医!期间也有买到无效的小柴胡冲剂,导致高烧五天不退,很想带去西医院的时候。
毕竟还是坚持下来了,三年多没让孩子碰过抗生素。
孩子的身体好了很多。
来三七养生网也很久了,也是老会员了。
黄芪建中汤加味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黄芪建中汤加味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
量
导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疾病的困扰,那么面对疾病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呢?遇到疾病应该怎么办?又要如何调理?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种中药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疾病的困扰,那么面对疾病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呢?遇到疾病应该怎么办?又要如何调理?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种中药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下哦。
【处方】黄芪24克,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5克,当归7.5克,甘草4.5克,生姜6克,大枣3枚。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主机体伤损,正气虚弱。
(胃癌术后发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林如金方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黄芪建中汤加味功效和用法等。
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到虽然黄芪建中汤加味的好处很多,但是还是要在充分了解它的情况下再去服用。
生活常识分享。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2012-10-08 10:11:13)以下为网络所载,如百度百科等。
组成黄芪30克、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擘),胶饴(饴糖)30克汤剂:煎汤取汁,兑入饴糖,再以文火缓缓溶化,分2次温服。
【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方论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
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
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
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se)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
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组成】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经方中医泰斗倪海厦老师推荐:真正要做到滴水不漏的防疫程度,必须要从每一个人开始,如果全民从小时候开始,一旦感冒立刻吃中药,平时健康时,小朋友多吃些小建中汤,成人常吃些桂枝汤,远离骗人的维他命与害人生病的牛奶制品,抗生素只有在紧急状况时可以被使用,平时都禁止。
黄芪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黄芪建中汤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常用中药方剂。
它是由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数味中药组成。
黄芪建中汤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包括调理脾胃、益气健脾、祛湿化痰、补中益气、增强体质等。
黄芪建中汤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黄芪。
黄芪,又称黄芪、人参。
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草药,属于豆科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补中益气、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可增加人体膜导电率和细胞内钠离子含量,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黄芪还可促进人体血红蛋白的合成,改善贫血状况。
此外,黄芪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黄芪建中汤的另一味重要成分是白术。
白术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属于菊科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地区。
白术具有益气健脾、渗湿化痰、止泻止汗等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白术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加食欲;白术还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黄芪和白术的药理作用相辅相成,对调理脾胃、益气健脾具有协同作用。
黄芪建中汤中的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属于石斛科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茯苓具有祛湿化痰、利尿排浊、调和脾胃等作用。
研究表明,茯苓可减少体内的水肿,改善湿热症状;茯苓还具有降低血压、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并且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茯苓与黄芪、白术的药理作用相辅相成,对祛湿化痰有着良好的协同作用。
此外,黄芪建中汤中还包含了甘草。
甘草是古老的中药之一,也是备受广泛使用的中草药。
甘草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舒肝理气等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胃肠道反应,缓解胃痛、腹泻等症状;甘草还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等作用,并且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甘草与黄芪、白术、茯苓的药理作用相辅相成,对调和脾胃、增强体质有着良好的协同作用。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调理脾胃、益气健脾、祛湿化痰、补中益气、增强体质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2010-11-1018:55:39)相关的主题文章:•••那大便不好的另一个形态,腹泻,已经是生病的范畴了,我们日常调理的,不谈这个。
大家看木棉写的家庭主妇学经方学习一下怎么处理。
第四:小便第五,手脚温暖很多孩子冬天都是无论穿多少衣服,小手摸到都是冰冷的。
这是被抗生素所毒,伤害到心阳所致。
不用中医黑话说,简单就是心脏能量不够了。
这种孩子经常会发现地图舌,舌为心之表,也是心脏受抗生素所毒的表现。
脾胃与免疫力的关系,大家都知道。
流感来了,总是脾胃差的人先感冒。
所以喝小建中汤调理脾胃,自然就提高了。
特别是感冒刚好的时候,为了怕孩子再次重感,我通常会快快给孩子喝小建中汤。
八珍糕原粉是博士推荐的,效果也是许多人试过了都反应有效果的。
所以要想孩子少感冒,这两样配合吃。
少感冒就能让孩子少打针,就是最好的保护。
第三点:大便第六点:虚汗盗汗便秘,温病派就只知道说是上火了。
他们只知道用凉药来通便。
其实虚寒也会便秘。
很简单,因为太寒冷了,所以大肠没有能量蠕动,大便就一直堆积在那里,几天都没有便意。
要怎么判断孩子的便秘是寒的还是热的?你天天给他吃香蕉,苹果等寒凉的水果,(香蕉非常寒大肠),天天喝凉茶,他还是便秘,你就知道你错了嘛,孩子是被你搞成寒结性便秘的。
如果真的是热的便秘,一天两天不拉,孩子会肚子涨到很难受,用手帮他摸他会不喜欢,而且,小便会是颜色偏深黄的,比较浑浊。
这样的真上火便秘,给孩子可以适当吃一点香蕉什么的下火痛便。
但也不能一直吃,吃通了就可以停了。
寒凉东西不能当保养吃,只能用在真生病的时候。
同道理,很寒凉的抗生素一个月打一次,你当你孩子身体里面有那么多火可以泻啊!宝贝的手脚都冰冷啦~~本来小孩子应该是阳气很足的,我们农村古老话说:小孩屁股三把火,就是小孩子总是处于阳多,阴少的状态,这才是常态。
现在的孩子滥用西药,都没有这种体质了,手脚冰冷,可老是这里“上火”,那里出红疹之类。
,是真寒,那些所谓上火都是假热,是虚火,你再给他消炎药,寒凉中药,就是彻底的搞破坏了。
虚火,该用热药引火归元啊!看到这大家就会晓得了,小建中汤+八珍糕原粉,其实就是小孩子调理身体最好的食疗。
提高免疫力不是光吃什么高营养,小心照顾就能很快见效的。
特别是本来就很虚弱的孩子,身体的六大指征你不把他调好,不管怎么小心,都还是很容易中招。
“过敏性体质”只是西医不晓得调理,给你的孩子说成是天生的体质,让你以为就没办法了。
其实你只要把六大指征调理好,你再看你的孩子还是不是过敏体质!作者:内经养生居竖琴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开始就是冲着调理孩子的身体而来,最后,中医成了我的终身爱好。
现在我想学以致用,跟大家分享一下调理经验。
第二点,即使去掉附子,理中汤类仍然是比较燥烈的。
有些孩子刚喝的时候会大便更干燥,我会觉得这是比较激烈的排病过程。
小便的次数,上面5-7次一天的标准是成人的,大孩子的标准。
小孩子很不好把握。
经过抗生素洗礼的孩子,小便一般不太好。
表现是夜尿多,容易尿床。
有的是白天尿也很多,容易尿裤子。
小便颜色比较偏白。
小便出现这样的异常,这是肾功能受损的表现。
昨天有个妈妈问我,为什么孩子老夜尿,白天不怎么尿裤子,但每个晚上都尿4-5次。
我一问,大便不正常,每天1到2次,还是不成型的,里面还能看到没有消化的食物。
这孩子尿床的原因找到了,脾胃是很虚寒的,然后脾胃这个“土”就克到肾这个“水”,你看他大便里面能找到未消化的食物,肾阳很虚的表现啊!所以特别到了晚上就会遗尿。
这下子我建议她给孩子吃附子理中丸了,肾阳不够,附子也要适当吃吃。
在没有抗生素和很多寒凉下火药的年代,孩子的肾阳是很够的,附子是禁药。
现在的孩子呢,则多了很多机会要用到……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啊……唉……下回我再来讲一下咳嗽的调理经验。
请关注的最新更新。
无助之下我接触到三七养生和民间中医论坛,了解到孩子抵抗力差的真正原因在于过用西药。
从此开始了纯中医调理之路。
在网上有人推荐了一个经方派的老中医,每次孩子一生病就去看中医,平时在家则学一些中医入门知识,用小建中汤给孩子调理。
08年,,孩子仍然是每个月发烧一次,都是吃老中医的药退下来的。
09年上半年,孩子只发了2次烧,这时候开始自己摸索用药,也在网上认识了现在的中医老师,开方得到他的指导,中医长进不少。
下半年由于入幼儿园,我自己身体不好又经常照顾不过来,所以孩子们总因蹬被子而感冒,频率为2周一次。
总之全是吃中药。
没有退不下来的烧,咳嗽也调理得越来越少了,以前从来没断过。
原帖地址:我孩子的便秘是停掉生水果,寒凉的牛奶,平时饮食注意,然后喝喝小建中汤,就不经意间好了。
现在每次上厕所都是1分钟,就叫妈妈我好了。
大便是一长条黄色的。
供大家参考哦。
出汗多,其实问题是蛮严重的。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多容易伤到心阳。
时方中医一看虚汗多,就用玉屏风散来调,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因为黄芪固表,小建中补到心阳,心脏功能恢复,虚汗情况就会慢慢好转。
现在便秘的孩子很多,家长是什么招都用过了,就是不见好。
香蕉水果天天吃,什么畅优碧优的,广告上还有儿童用的清火宝,说清火就可以保持通畅。
可是一停就马上不行了。
以前我的孩子就一直便秘。
我一直给他们喝清火宝。
多吃苹果啊什么的。
还买过合生元吃了半年,说是补充肠道益生菌。
有什么用,到秋天发秋季腹泻!喝完奶一喝水,过一分钟就拉,拉的都是蛋花汤,一天十几次,屁股都洗到要烂掉了。
那次腹泻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深刻,唉,半夜担心孩子腹泻过多脱水,带到医院去补液的经历,可能许多父母都曾有过吧!什么石榴皮的偏方也试过了,医院开的药也一直在吃,可是就是不好!真是太无助了!现在知道了,是天天给喝清火宝,吃寒凉的乳制品,造成脾胃虚寒造成的腹泻。
其实只要1粒理中丸就能搞定的事!哎!是让孩子连续发烧腹泻一周,几次半夜挂急诊去补水,花这么大的价钱才能够深刻记住,努力反省才得到的教训。
那小建中和八珍糕原粉,大人可以吃吗?当~然~可~以~!不管是年轻人,老人,只要觉得肠胃不好,身体差很容易感冒,感冒了老长时间也好不了。
人家只要1周就好,自己则拖拖1个月也不见好。
肠胃平时容易腹泻,吃一点就不消化,都可以用这两样或者其中一样来保养。
我就是这样,当给孩子熬小建中的时候,总是多熬一点自己也喝喝。
煮八珍糕稀饭的时候也多放一勺粉,多煮一碗自己吃,真爽~~围绕这六大原则,一旦身体出现异常,马上就能够发现。
心脏能量够,手就温暖。
心热移于小肠,小肠的热够,下沉到脚下,脚就温暖。
所以上面手冷,下面脚冷,你就知道孩子心中这把火不够了。
小建中汤里面的桂枝和炙甘草都是能够补充心脏能量的,坚持喝手脚就暖回来了。
脚如果冷到很厉害,冬天会生冻疮的地步,冷过膝盖了,要用更强的厥阴经的方子。
那个得辨证开药了。
倪海厦先生关于阳起反应的是成人才有的症状。
小孩子没办法判断这点,我就把这第六点改成“出汗情况”了。
每天我从幼儿园经过的时候,看到幼儿园晨练的孩子,背上大多有一块毛巾。
虚汗多啊!今天我送安乐去幼儿园,生活老师跟我说,你家安安出汗很少的,有的孩子不行,出汗太多了。
我心里偷偷地乐,是我给喝黄芪建中汤调理好的嘛~~2周岁以前还不是一样,动一下就浑身湿透,不管冬天还是夏天,都很容易出汗。
晚上睡觉也阴虚盗汗,连枕头都湿透。
若不是给安乐调理好了,我也调不出“止汗汤”的配方来。
调理仍在进行,虽然过程很累。
期间也经历过家人的不认同,在孩子高烧时候,我父亲甚至指着我的鼻子说:你连自己的父亲也不信,信网上的游医!期间也有买到无效的小柴胡冲剂,导致高烧五天不退,很想带去西医院的时候。
毕竟还是坚持下来了,三年多没让孩子碰过抗生素。
孩子的身体好了很多。
我的孩子是双胎。
2006年4月出生,从一出生开始,就因为早产住温箱,体温反复不正常,接受了一个多月抗生素的洗礼。
出院才一个多月,2个月大时候发烧,肺炎住院2周;6个月大,发烧轮状病毒腹泻10天;10个月大,发烧支气管炎+哮喘,持续一个月才好。
期间数次打疫苗都引起发烧,不太记得就不写了。
07年夏天只一次扁桃体发炎,一吃抗生素就好了,还以为体质改善了。
但那个夏天吃太多酸奶,水果,清火宝等寒凉之品,孩子表面上是没事,但玩耍的时候虚汗非常多,夜里也盗汗,每天夜里睡不好都要哭,还便秘。
于是2007年秋天一开始,马上又开始每个月感冒不断了。
当然停掉牛奶,少吃生水果,冷饮也很关键,不要一边补一边搞破坏。
第一点:睡眠睡眠不好,与心,肝,肺,胆有关。
心脏发生问题,会整夜睡不好。
比如受到惊吓,“心里那一滴血没有了”,就会失眠。
(见“倪师国学堂对话梁东”关于黄连阿胶汤的讲解)。
举我孩子的例子,三个多月大的时候,有一天他睡午睡,一个大东西滑落发出巨响,把他吓到哇哇哭,当夜就开始发作,每睡半个小时就手脚忽然抖动,然后哇地大哭起来。
小孩子受惊我推荐一样宝贝,叫“青鹿墨”。
香港产的最好。
我老公的伯母曾送我们一根,开始我很不以为然的。
那次孩子受惊,用点温水磨了一些,灌喝了几口,再睡着就不哭了。
才知道这是个宝贝。
最近发生一次是孩子半夜哭,我老公脾气大,用手扇他的脸,半梦半醒间猛然被这样搞一下,之后就不好睡了,睡一阵哭一阵。
老公没办法,只好又爬起来磨给他喝了。
所以,受惊很容易发生在半梦半醒之间,如果孩子赖床,半梦半醒之间,叫孩子起来避免采取过激行动。
否则以后造成受惊后遗症,他会对起床这件事总是心里不喜欢?(这点是我的主观想象,大家忽略吧)。
肝,肺,胆三者发生问题造成的睡眠不好,可以根据时间来判断,是哪一个脏出了问题。
胆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肝为1-3点,肺为3-5点。
如果孩子在胆的时间发生问题,我考虑小柴胡汤处理,但还没有机会实验过。
我的孩子从出生到2岁半,一直处于睡眠很不好的状态,他们每晚总是在1-3点之间哭醒,两个孩子都差不多的,往往是这个闹完就到那个闹。
那两年把我折磨得够惨。
我现在睡眠也是这个时段不好,是以前长期被他们给哭出来的。
现在我回想,应该是头几年抗生素用太多,毒到肝脏造成的。
小孩子睡眠开始好转,是从我家保姆全部走掉,我开始全职带孩子开始调好的。
是用。
小建中汤JT讲,是可以舒肝柔血的,因为里面加了大量的白芍,所以实际上建中汤类是最好的保肝药。
当然,开始用的时候我没想到孩子睡眠会变好。
小建中汤是补虚第一方,倪师和皮沙士都很推荐给小孩子的保养吃,我给他们喝小建中是为了“建中”,补中土,也就是增强脾胃运化能力,以。
之后睡眠好转,实在是非常让我高兴的事。
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经常会很难受,整夜都是睡睡哭哭的。
当妈的都体验过抱着孩子走一夜的经历。
我也一样。
采用中药治疗以前每次他们一感冒,我就瘦一大圈,走路腿都发软。
后来发现采用中药治疗,只要是对证的,虽然病还没好,但孩子睡眠通常都很好。
所以这点可以帮助判断给孩子用的药对不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