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临床路径含子宫内膜炎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优质参考)
(流程管理)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

(流程管理)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胎膜早破(足月)行阴道分娩(ICD-10:O42伴Z3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主诉有阴道流液。
2.阴道窥器检查见羊水自宫颈口流出。
3.石蕊试纸测pH值>7。
4.显微镜下阴道液干燥涂片见羊齿状结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观察临产征象。
2.引产。
3.剖宫产。
(四)标准住院日4-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O42伴Z37胎膜早破(足月)疾病编码。
2.无阴道分娩禁忌症。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3)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孕期未做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心电图、B超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时间为阴道流液12小时后。
2.宫缩诱导药物:胎膜早破12-24小时内未自然临产者,应积极引产,终止妊娠。
(八)分娩方式的选择。
1.无阴道分娩禁忌症者采用阴道分娩。
2.有剖宫产指征者行剖宫产。
(九)产后住院恢复1-3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产后用药: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良好。
2.无感染征象。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妇产科疾病临床路径

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N80.003)行子宫切除术(ICD-9-CM-3:68.3/68.4/68.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
3.辅助检查:盆腔B超及血CA1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经腹腔镜、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0.003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宫颈细胞学筛查:TCT或巴氏涂片;(5)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等。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子宫腔粘连(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临床路径【2020版】

子宫内粘连(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临床路径一、子宫内粘连(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子宫内粘连(ICD-10:N85.600),需要行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ICD-9-CM-3: 68.21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病史:月经量减少、闭经等妇科检查:一般无特殊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经阴道三维超声等提示(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手术方式:宫腔粘连分离术手术途径:经宫腔镜(四)标准住院日≤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5.600宫腔粘连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白带常规、血尿粪常规;2.生化全套、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宫颈TCT、HPV;5.妇科彩超(三维),胸片、心电图;6.其他根据病情:血HCG、Ca125等;7.血性激素(必要时);8.宫颈分泌物培养(必要时)。
(七)预防性抗生素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天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须用药。
3.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3日1.必须复查的检查检验项目:无,必要时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等。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止吐、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3.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详解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月经不调等症状。
妇科临床路径工作流程

妇科临床路径工作流程一、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工作在医院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指导下,由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具体实施,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任组长,组员包括科内医疗人员、护理人员、临床药师和其他相关责任人。
二、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要组织科室相关人员学习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相关知识。
三、临床科室的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每月对本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评价,医院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每季度进行评估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各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督促整改落实,保证质量持续改进。
四、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控制指标:(一)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二)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三)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四)经济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耗材费用。
五、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的科室建立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单病种管理的相关信息。
六、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对每个纳入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每季度汇总分析,上报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的相关卫生工作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合实施小组上报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科室落实。
七、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定期对患者进行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依从性检查,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对我科工作人员进行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的依从性检查,每个季度分析评价依从性检查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
宫颈炎临床路径

宫颈炎临床路径宫颈炎门诊基本诊疗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宫颈炎(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乳白色粘液状,有时呈淡黄色脓性,伴息肉形成时可有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
炎症涉及膀胱下结缔组织时,可出现尿急、尿频。
炎症沿宫颈韧带扩散到盆腔,可有腰骶部疼痛、下腹坠痛。
还可以造成不孕。
2.妇科检查见宫颈有不同程度糜烂、肥大、充血、水肿,有时质较硬,有时可见息肉、裂伤及宫颈腺囊肿。
3.对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妇女,应做淋病奈瑟菌及衣原体的相关检查。
4.由于宫颈糜烂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或早期宫颈癌从外观上难以鉴别,需常规做宫颈刮片,阴道镜检查及或组织检查。
5.B型超声检查可诊断位置深在的宫颈腺囊肿。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宫颈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慢性宫颈炎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慢性宫颈炎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1.禁性生活3月。
2.物理治疗。
3.药物治疗治疗,宫颈局部上药,阴道栓剂应用。
4.手术治疗。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宫颈炎以局部治疗为主。
1.宫颈糜烂(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最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常用的有激光、冷冻、红外线凝固、微波及超声治疗等。
(2)药物治疗:适用于糜烂面较小和炎症侵入较浅的病例。
常用的宫颈局部上药,药物有聚甲酚磺醛等。
(3)手术治疗:对于糜烂面较广、较深或累及宫颈管者,常用环形电切术(LEEP),建议转诊上级医院治疗。
2.宫颈息肉手术摘除,术后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3.宫颈腺囊肿对于小的宫颈腺囊肿,无临床症状可不予处理;若囊肿大,或合并感染,可用激光、微波及超声治疗。
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宫腔镜手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

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宫腔镜手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宫腔镜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ICD10:N85.0/N85.1/N85.9)主要手术为宫腔镜手术(68.12)无宫腔镜手术的禁忌症(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异常子宫出血,或无症状查体发现,无严重合并症。
2.体征:子宫正常或子宫增大。
3.辅助检查:超声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考虑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有宫腔镜手术指证:1)异常子宫出血;2)超声发现宫腔占位;2.无手术和麻醉禁忌症。
3.术前检查齐全。
4.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85.901子宫内膜病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3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
3.生化检查(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4.凝血功能。
5.输血相关感染性疾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6.心电图。
7.胸部X线检查。
8.超声检查。
9.宫颈癌筛查。
10.阴道感染相关检查。
11.其他情况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CA125、hCG等)(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2.术后48小时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3天。
1.麻醉方式:静脉全麻。
2.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包括阿托品、速尿、缩宫素、垂体后叶素等)。
3.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石蜡切片,免疫组化。
妇科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2009年版)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ICD-10:D27)行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ICD-9-CM-3:65.22/65.24 /65.25/65.29/65.4/65.6)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妇科检查提示。
2.盆腔超声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方式: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腔镜或开腹。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27卵巢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血清肿瘤标记物;(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宫颈细胞学筛查:TCT或巴氏涂片;(6)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
3.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炎临床路径
一、子宫内膜炎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炎(ICD-10 N71.001/N71.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急性子宫内膜炎(ICD-10 N71.001)
1.病史多见于产后、有宫腔或宫颈手术史、有不洁性交史等。
2.症状发热、下腹疼痛、脓性或血性白带。
3.体征体温升高,子宫压痛,子宫颈口见大量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流出,严重者出现败血症。
对宫腔积脓者,以探针进入宫腔后见大量脓液流出可确诊。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和/或C反映蛋白增高。
5.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无菌操作下吸取宫腔分泌物行病原学培养,寻找致病原因。
6.影像学检查可见子宫增大、内膜肿胀、增厚、中等回声;宫腔积脓者可见液性回声。
慢性子宫内膜炎(ICD-10 N71.101)
1.病史及临床表现卵巢功能衰退的妇女、胎盘长期残留、输卵管炎、阴道宫颈炎症和子宫粘膜下肌瘤、息肉等患者,出现下腹坠痛、子宫不规则出血或分泌物增多、子宫压痛。
2.影像学检查有胎盘残留、输卵管炎、子宫肌瘤、息肉及宫腔积脓者可见到相应的影像学变化。
3.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内膜组织中有大量浆细胞及淋巴细胞,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急性子宫内膜炎(ICD-10 N71.001)
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应取半卧位以利宫腔分泌物引流,并使炎症局限在盆腔内。
(2)饮食以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为宜,不能进食者应予静脉输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3)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
(4)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检查,以防炎症扩散。
2.药物治疗根据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感
染药物治疗,重症者不必等培养结果,先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静脉点滴,如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喹诺酮类等。
因女性生殖道炎症常伴厌氧菌感染,可加用甲硝唑静脉滴注。
用药方案可参见急性盆腔炎治疗。
3.手术治疗
(1)宫腔内如有胎膜、胎盘残留或放置宫内节育器者,应在应用抗生素48-72小时后去除残留组织或取出宫内节育器。
(2)宫腔积脓者须扩张宫颈口引流脓液,并应进一步排除肿瘤恶变。
4.中药治疗主要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药物,可提高其他疗法的效果。
慢性子宫内膜炎(ICD-10 N71.101)
1.抗生素控制感染。
2.手术取出节育器、残留胎盘,子宫粘膜下肌瘤、息肉。
3.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可扩宫口以利引流,亦可加服少量雌激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子宫内膜炎(ICD-10
N71.001/N71.101)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血沉、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血清肿瘤标记物;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宫颈细胞学筛查:TCT或巴氏涂片;
(6)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7)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阴道微生态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心、肺功能测定等。
3. 半卧位、必要时物理降温、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检查。
4.必要的告知:子宫内膜炎感染难以控制,出现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进展为慢性子宫内膜炎(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药敏试验结果决定抗菌药
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如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
因女性生殖道炎症常伴厌氧菌感染,可加用甲硝唑静脉滴注。
用药方案可参见急性盆腔炎治疗。
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应尽可能留取相关标本送培养,获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依据。
有手术指征者应进行外科处理,并于手术过程中采集病变部位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根据情况予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
宫腔内如有胎膜、胎盘残留或放置宫内节育器者,应在应用抗生素48-72小时后去除残留组织或取出宫内节育器。
宫腔积脓者须扩张宫颈口引流脓液,并应进一步排除肿瘤恶变。
(八)出院标准。
1.无发热、连续3天腋温<37.5℃、症状明显缓解。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3.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检查结果正常,阴道微生态、宫腔分泌物检查阴性。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复查病原学检查并调整抗菌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