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时辰表

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时辰表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有两种,一为按天干开穴,又称纳干法,或称日干子午流注;一为按地支开穴,又称纳支法,或称时支子午流注。
(一)时支子午流注时支子午流注,也称纳子法,纳支法。
这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地支时辰,病症之虚实,配合五行生克穴位,取穴治病的方法。
有两种取穴法:一种是按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各配一经,在这个时辰内,该经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腧穴都可以选用。
例如,肺经病,每日寅时都可取肺经从中府到少商的任何腧穴针刺治疗。
此方简便易行。
另一种是根据气血流注到某经的时辰,再结合五俞穴,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进行针刺治疗。
纳子法是依据"日周期",用本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气血流注本经的时间,在每日的十二个地支时辰按时开穴。
开穴的原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在气血流经本经的时辰,本经气血最虚,取母穴用补法,可以扶正补虚,使气血通畅。
若本经为实证,则取子穴以泻之。
气血于寅时由肺经流注,卯时流注大肠,依次为胃、脾、心、小肠、膀胱、肾、胃、心包、三焦、胆,丑时流注肝经,再至肺经,周而复始。
可记歌诀。
见下表。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经脉胆肝肺大肠胃脾时辰子丑寅卯辰巳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经脉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时辰午未申酉戌亥时间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举例:在气血输注本经的时间,实证取本经所属"五行"之子穴泻之。
如肺热咳嗽的实证,于寅时泻尺泽(水)。
即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虚证取本经所属"五行"之母穴补之。
如肺虚气喘,于卯时补太渊(土),土生金,土为金之母。
如果补泻时间已过,或不虚不实证,或遇有急症,可取本经本穴或原穴。
见下表。
时支子午流注补泻腧穴表经脉补泻本穴原穴腧穴时辰腧穴时辰肺(金)太渊(土)卯尺泽(水)寅经渠(金)太渊大肠(金)曲池(土)辰二间(水)卯商阳(金)合谷胃(土)解溪(火)巳厉兑(金)辰足三里(土)冲阳脾(土)大都(火)午商丘(金)巳太白(土)太白心(火)少冲(木)未神门(土)午少府(火)神门小肠(火)后溪(木)申小海(土)未阳谷(火)腕骨膀胱(水)至阴(金)酉束骨(木)申通谷(水)京骨肾(水)复溜(金)戌涌泉(木)酉阴谷(水)太溪心包(相火)中冲(木)亥大陵(土)戌劳宫(火)大陵三焦(相火)中渚(木)子天井(土)亥支沟(火)阳池胆(木)侠溪(水)丑阳辅(火)子临泣(木)丘墟肝(木)曲泉(水)寅行间(火)丑大敦(木)太冲在纳子法中,还有一种按时循经取穴,以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属一经,即寅属肺,卯属大肠,辰属胃,巳属脾,午属心,未属小肠,申属膀胱,酉属肾,戌属心包,亥属三焦,子属胆,丑属肝。
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应用(2) 2007-09-13 18:54②他经取穴:即在相表里的经脉上取穴进行针刺。
如以肺病而言,不但可取尺泽鱼际、太渊。
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经脉大肠经上的输穴,合谷穴进行针刺。
以胃病而言,不但可取足三里、内庭穴。
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经脉脾经上的输穴公孙穴进行针刺。
③在相关经脉上取穴。
如仍以胃病而言,不但可取本经的足三里,内庭穴,以及表里穴脾经的公孙穴,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关经脉的输穴进行针刺,如手厥阴心包络的输穴内关穴。
雨如,以面部疚患而言,可取合谷穴以收其而口,目赤肿痛,可取行间穴,以泻其肝火3、随证取穴又称对症取穴,辨证取穴。
这一原则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以及输穴的特性,主治功能不同而提出来的。
如前之所言,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应于病变性质明确,部位确定的疾患,但临床上有许多疾患,难以明确其病变性质及病变部位,如失眠多梦,盗汗等对于这一类两不明确的疾患,可川本法随证取穴。
如失眠多梦,可取手少阴心经的输穴神门穴及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穴。
盗汗可取手阳明人肠经的原穴合谷穴和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复溜穴等。
二、配穴方法1、常用《针灸学》中的配穴法,共五种。
①本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就取某脏腑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胃有病,可取足三里、内庭穴进行针刺治疗。
②表里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除取本脏腑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外,还可以取与本经脏腑经脉相表里的脏腑经脉上输穴进行针刺。
如仍以胃病而言,如前之所言,除取足二里、内庭穴外,还可以取与胃经相表里的经脉脾经上的输穴公孙穴进行针刺,再如肾病,除取肾经输穴外,还可以取与。
肾经相表里的经脉膀胱经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灵枢》中言:“邪在肾,则病骨病……可取涌泉、昆仑”,③上下配穴法:一般《针灸学》中对上下位置的划分方法,是以腰为界,腰以上者为上部腧穴,腰以F这者为下部腧穴。
而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中的上下配穴法,不同于一般的《针灸学》中上下部的划分方法。
子午流注纳甲法

子午流注纳甲法
摘要:
一、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概念
二、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基本原理
三、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应用
四、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注意事项
正文: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人体经络中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子午流注纳甲法中的“子午”指的是时间,而“流注”则是指气血的流动。
纳甲法则是根据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进行治疗的。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人体经络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气血流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了人体经络的气血流注规律,以及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通过调节气血的流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失眠、肠胃病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通过针灸,可以有效地调节气血的流动,改善患者的病情。
在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
灸。
2.注意针灸的时机:针灸的时机非常重要,要在气血流注的旺盛时期进行针灸,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3.针灸的深度和频率:针灸的深度和频率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以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总的来说,子午流注纳甲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法,它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改善患者的病情。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应用子午流注的起源,由来已久,它是以《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基础,注重气血流注,按时取穴,以此为针治的必要条件。
它可分为纳甲法和纳子法。
而五代徐凤的《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1]属于纳甲法,它不但拥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而且是后世针灸医家所推崇的治疗方法。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运用可分为病人就诊时按时取穴和根据病人病情预先确定应开穴位,然后按穴推时,预约病人的定时取穴。
而依《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按时开穴,每日十二个时辰只开六、七个穴位,就造成了有的时辰内无穴可开。
本文所论述的就是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开穴的运用方法及增补穴位的方法。
1.时间的计算方法1.1日干的计算只要知道当年元旦天干,再算出元旦至本日的总天数,除以10求出余数,再从元旦天干数向后数,当数到余数位,即本日的“天干”。
例:求2009年5月12日的天干2009年元旦为丙日,则总天数为31+28+31+30+12=132;132除以10余2;故从“丙”开始向后数“2”即“丁”,所以2009年5月12日为丁日。
1.2时干支的计算一天十二时辰,十二地支与之相合。
始于“子”而终于“亥”,始终不变。
而时辰的天干则需首先推出“子时”的天干,然后依次推出其他时辰的天干。
对于每天子时的计算可用五子建元歌[2]:“甲己起甲子,乙庚起丙子,丙辛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
例:2009年5月12日为丁日,由“丁壬起庚子”可知5月12日子时为“庚子”时,则丑时为“辛丑”时,其余时辰以此类推。
1.3时间也分阴阳天干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其余属阴。
阳干开头的时间属阳,阴干开头的时间属阴。
如甲日为阳日,乙日为阴日;甲戌时为阳时,乙亥时为阴时。
1.4时辰也分区时因为一昼夜12时辰,24小时。
而地球经度有360度,故每个经度为4分钟。
如:我国通用北京时间(东经120度),而郑州约为东经113度,所以4*(120-113)=28,即表示郑州时间比北京晚约半小时。
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第一作者:王旭玺,E -m a i l :1249619563@q q.c o m 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王旭玺1尚艳杰2,钱雨彤1(1.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2.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ʌ摘要ɔ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㊂方法:将符合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手法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㊂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消化功能评分,并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57%(24/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消化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㊂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㊂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且安全有效㊂ʌ关键词ɔ 子午流注纳甲法;苍龟探穴;脾胃湿热;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嘈杂;胃脘痛中图分类号:R 246.1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617功能性消化不良(f u n d a t i o n a l d y s p e ps i a ,F D )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表现为餐后饱胀㊁早饱感㊁上腹部疼痛㊁上腹部灼烧感等,是当前临床诊治消化病的重点之一[1]㊂研究显示,F D 的全球发病率为11%~29.2%,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1.8%~23.29%[2]㊂F D 症状易持续且反复发作,因现代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工作㊁生活压力与日俱增,F D 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㊂子午流注以 人与天地相应 的观点为理论基础,选取适当时间治疗疾病,苍龟探穴属于针灸手法的一种,能增强治疗疗效㊂本院针灸科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脾胃湿热型F D 患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病例均为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门诊就诊并诊断为脾胃湿热型F D 的患者,共70例,按就诊号通过系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0.23ʃ11.18)岁,平均病程(18.49ʃ6.71)个月㊂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38.31ʃ12.24)岁,平均病程(18.46ʃ6.61)个月㊂两组患者性别㊁年龄㊁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伦理要求[4]㊂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Ⅳ诊断标准制定,具体如下: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部烧灼感;⑤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符合①②③④其中1项或多项,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5]㊂(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拟定脾胃湿热型中医辨证标准,具体如下:主症为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次症为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脉为舌红㊁苔黄厚腻,脉滑;符合主症1项加次症2项,或符合主症2项加次症1项,再参考舌脉即可诊断[6]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脾胃湿热型F D 的中医辨证标准;符合F D 的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进行本研究前2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治疗,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4 排除标准 对针刺手法不能耐受者;有严重心脑血管㊁肝肾功能㊁呼吸系统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有传染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者;近半年内有生育要求或孕期㊁哺乳期女性;正在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㊂1.5 剔除㊁脱落㊁终止标准 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完成研究,中途需退出者;数据与结果记录不全者;研究期间未遵从医嘱,影响研究结果者㊂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 采用普通针刺手法治疗㊂取穴中脘㊁足15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4,V o l.32N o.6三里(双)㊁内关(双)㊁天枢(双)㊁梁丘(双)㊁丰隆(双)㊁胃俞(双)㊁脾俞(双)㊂操作方法:嘱患者取合适体位,对针具及穴位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待针灸针刺入穴位得气后,保持直刺状态留针30m i n,每日1次,每周5次,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㊂2.2观察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手法治疗㊂选用安迪牌0.30mmˑ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㊂取穴百会㊁四神聪㊁胃区(双)㊁中脘㊁足三里(双)㊁内关(双)㊁天枢(双)㊁梁丘(双)㊁丰隆(双)㊁胃俞(双)㊁脾俞(双),同时取按照患者就诊时间算出的当日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穴位㊂操作方法:先针刺头部穴位(百会㊁四神聪㊁胃区),嘱患者取合适体位,对穴位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针灸针与头皮成30ʎ角,用夹持进针法刺入帽状腱膜下,达到该区应有的深度后,固定不提插,捻转时用拇指掌面和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掌指关节连续伸屈,使针身左右旋转,每次2~3转,每分钟捻转200次左右,以得气㊂针刺其他穴位时,对针具及穴位局部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待针灸针刺入穴位后,行苍龟探穴手法㊂如针刺中脘时,向下直刺约35mm,得气后将针身退至皮下,再向左斜刺约35mm,得气后将针身退至皮下,再向上斜刺约35mm,得气后将针身退至皮下,再向右斜刺约35mm,得气后将针身退至皮下,再向下斜刺约35mm,得气后保持直刺状态留针30m i n,每隔10m i n用苍龟探穴手法行针1次,其余穴位行针手法同中脘㊂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㊂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㊂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6]进行评定,根据症状轻重程度,采用4级分级标准进行积分,主症计分为0㊁2㊁4㊁6分,次症计分为0㊁1㊁2㊁3分,积分越高表明证候越严重㊂②消化功能评分㊂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6]中总症状评分评价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包括餐后饱胀不适㊁早饱感㊁中上腹痛㊁中上腹灼烧感㊂观察治疗前后每个症状的程度及频率,程度计分为0㊁1㊁2㊁3分,频率计分为0㊁1㊁2㊁3分,评分=ð(症状严重程度ˑ发作频率),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㊂③安全性评价㊂治疗期间记录患者出现晕针㊁滞针㊁断针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㊂3.2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疗效指数ȡ95%;显效:70%ɤ疗效指数<95%;有效:30%ɤ疗效指数< 70%;无效:疗效指数<30%㊂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ˑ100%㊂3.3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㊂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采用M a n n-W h i t n e y U㊁W i l c o x o 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㊂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3.4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㊂见表1㊂(2)消化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消化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㊂见表2㊂表1两组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M(P25,P75)]组别例数时间胃脘痞满或疼痛积分口干或口苦积分口干不欲饮积分纳呆积分恶心或呕吐积分小便短黄积分观察组35治疗前4(4,6)4(2,4)2(2,3)3(2,3)2(2,3)2(2,3)治疗后2(0,2)әһ2(0,2)әһ1(0,1)әһ1(0,1)әһ1(0,1)әһ1(0,1)әһ对照组35治疗前6(4,6)4(4,6)2(2,3)2(2,3)2(2,3)2(2,3)治疗后4(2,4)ә4(2,4)ә1(1,2)ә1(1,2)ә1(1,2)ә1(1,2)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25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4,V o l.32N o.6表2两组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消化功能评分比较[分,M(P25,P75)]组别例数时间餐后饱胀不适评分早饱感评分中上腹痛评分中上腹部烧灼感评分观察组35治疗前6(3,9)6(3,6)6(4,6)6(3,6)治疗后1(0,3)әһ1(0,3)әһ2(1,3)әһ1(0,3)әһ对照组35治疗前4(3,9)6(3,9)4(3,6)4(3,9)治疗后3(2,4)ә4(2,6)ә3(2,4)ә4(2,6)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3)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57%(24/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3㊂表3两组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临床痊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观察组3541216391.43һ对照组3529131168.57注:与对照组比较,һP<0.05㊂(4)治疗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㊁滞针㊁断针等不良事件,其中有个别患者出针后出现局部皮肤淤青,但在2~3d后自行消失,未影响后续治疗㊂4讨论F D是一种慢性迁延性消化疾病,易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影响㊂段姝婷等[7]认为,胃肠运动异常㊁内脏高敏感㊁幽门螺杆菌感染㊁脑-肠轴功能紊乱㊁精神心理因素等是造成F D的主要原因㊂现代医学治疗F D以经验治疗为主,如抗酸治疗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㊁应用促胃动力药物等,但因F D易反复发作,西药不良反应较多,故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8]㊂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药治疗F D更丰富安全,其中针灸治疗不仅疗效明显㊁不良反应少,且较为便宜,在F D的临床治疗方面有独特优势㊂严开伟等[9]认为针刺治疗F D的机制是多途径的,对于治疗受限的患者,针刺更加有效㊂中医学中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 痞满 嘈杂 胃脘痛 等范畴,该病病位在胃,与肝㊁脾关系密切㊂ 痞满 病名最早出现于‘素问㊃至真要大论“,其曰: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 心痛痞满㊂ 古医籍中多认为痞满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10]㊂‘素问㊃“载: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 塞㊂ 说明内伤饮食㊁生活起居无规律,会使邪入五脏,导致脘腹部出现胀满不适㊂‘兰室秘藏“载: 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㊂ 认为脾湿易致痞满㊂郭生明[11]分析F D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发现脾胃湿热型F D患者占13.83%㊂子午流注针法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是以子午流注理论为基础,以五输穴结合阴阳五行,再运用干支推算经气流注㊁盛衰㊁开阖,按时取穴的针刺方法㊂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自然的年㊁月㊁日的节律变化,在不同的时期针刺能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12]㊂子午流注包括纳甲法㊁纳子法和时刻注穴法[13]㊂刘星怡[14]认为,子午流注的机制有以下方面:人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气血起源于水谷精微,经络输布于全身;疾病有时间性变化;人体存在生物节律变化㊂子午流注纳甲法首载于‘子午流注针经“,‘针灸大全“对其进行了修改,单列‘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并广泛流传,成为现代临床常用的纳甲法[15]㊂‘针灸学“中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开穴原则如下:阳进阴退;经生经㊁穴生穴,开其他五腧穴;返本还原(遇输过原)和气纳三焦,开穴生我,血归包络,开我生穴[16]㊂此外,还可参考‘子午流注:传统时间针法集粹“中逐日按时开穴表,计算出每日不同时辰的开穴穴位和不同日不同时的穴位[17]㊂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患者就诊时间算出当日当时所属的天干地支,再查开穴表确定当日开穴的腧穴,进而推算患者就诊时间的腧穴,因此必须准确知道当地真太阳时㊂全国是以北京时间(东经120ʎ)为标准,哈尔滨为东经126ʎ,按照多1个经度多4m i n,计算出哈尔滨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4m i n,即北京时间8:00,哈尔滨当地时间为8:24㊂苍龟探穴为针刺手法名,是飞经走气四法之一,出自‘金针赋“,其曰: 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㊂ ‘针灸问对“强调: 得气之时,将针似龟入土之状,缓缓进之,上下左右而探之㊂上下,出内也,左35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4,V o l.32N o.6右,捻针也㊂下针用三进一退,将两指按肉,持针于地部,右盘,提而剔之,如龟入土,四围钻之㊂盘而剔者,行经脉也㊂ ‘医学入门“指出: 苍龟探穴,以两指扳倒针头,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㊂ 苍龟探穴具有刺激强度大㊁范围广㊁得气强等优势㊂苍龟探穴手法不仅可以 过关过节 ,而且能使经气由浅入深㊁扩散四周,从而行气补气㊁通痹止痛[18]㊂吴怡和[19]认为,苍龟探穴一针多向的手法,有利于针感向多方传达,起疏通经络的作用,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使气血运行通畅㊂苍龟探穴手法的关键在于 剔 和 钻 , 剔 是指随着针深入皮下,同时用针体带动周围组织, 钻 是指针刺缓慢且深入,两者需同时进行㊂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狄金涛[20]认为,苍龟探穴手法能对不同部位和层次的针感加以刺激,是高强度㊁大面积的行针手法,对局部病灶疗效好,也更适用于对全身症状的治疗㊂百会为百脉汇聚之所,总督一身阳气㊂四神聪为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针刺时多刺向百会方向,使头部阳气聚集于百会,二穴相配调养元神㊂胃区位于瞳孔直上,以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取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c m长直线,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㊂中脘属于任脉,有清除胃肠瘀滞㊁强壮脾胃之效㊂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亦为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㊁补中益气等作用,可治疗腹部疾病㊂内关对气机阻滞的脏腑病变疗效显著㊂天枢能减轻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不适㊂梁丘为足阳明胃经郄穴,有通经利节㊁和胃止痛的功效㊂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可调和胃气㊁健脾止痛㊂胃俞㊁脾俞常配合治疗各种胃肠病㊂本研究采用子午流注钠甲法与苍龟探穴相结合治疗F D,既能发挥传统时间疗法取穴少的优势,减轻患者痛苦,又能用苍龟探穴手法加强针刺效果,两法协同应用,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减轻,同时也为针灸治疗F D提供新的治疗方案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消化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提示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治疗脾胃湿热型F D较常规针刺治疗效果显著,有推广应用价值㊂参考文献[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8-399.[2]E N C K P,A Z P I R O Z F,B O E C K X S T A E N S G,e ta l.F u n c t i o n a ld y s pe p s i a[J].N a tR e vD i sP r i m e r s,2017,3:17081.[3]周凯,王忠平,袁德培.浅谈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现状[J/C 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111-112.[4]王頔,杨竟,陈仲林,等.2013版‘赫尔辛基宣言“的修订及其意义的分析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4):618-621.[5]S T A N G H E L L I N IV,C HA N F K,HA S L E R W L,e ta l.G a s t r o d u o d e n a l d i s o r d e r s[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6,150(6): 1380-1392.[6]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95-2598.[7]段姝婷,刘文滨,丁瑞峰,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19,34(10):958-960. [8]董晓晨,许芝林.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1,27(6):1165-1169.[9]严开伟,赵凌,杨洁,等.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5,35(9):973-976. [10]郑旭仙.原络配穴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1. [11]郭生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的特点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7):294-295. [12]白云来,刘汉山,邓江华.浅谈‘内经“中针灸的时间疗法[J].江西中医药,2006,37(10):45-47.[13]肖进顺,肖素平.子午流注针法入门(修订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4-39,93-98.[14]刘星怡.子午流注穴位温灸包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 [15]李磊.传统时间针法[M].香港:灵兰阁图书国际公司, 2008:86-98.[16]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353-354.[17]王凡.子午流注:传统时间针法集粹[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1-22.[18]王富春.刺法灸法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2.[19]吴怡和.苍龟探穴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20]狄金涛.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循经感传出现的影响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20.(收稿日期:2022-12-03)[编辑:郝利珍]45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
子午流注纳甲纳子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

泻 , 四 、 五 不宜 补 。故 我们 选 择 子 午 流注 纳 甲( ) 和 十 十 干 法
病程最短 2 , 4h 最长 3 年余 ; 侧瘫 5 左 6例 , 右侧瘫 4 4例 。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 药 治疗 ,O例 中男 4 9 2例 , 4 女 8例 ; 年
龄 2  ̄5 5 0岁 ; 程 最 短 2 , 长 3年 ; 侧 瘫 4 例 , 病 4h 最 左 9 右
关 、 正 、 香 、 白、 白 、 池 等 ( 3 5个 穴 ) 牵 迎 阳 四 风 选 ~ 。风 寒型加 艾灸 风池 、 三 里 、 仓 、 车 , 足 地 颊 或局 部 灸 。风 热 型 , 曲池 、 加 大椎 、 风池 、 冲等 。血气虚 型加 足三里 、 太 气 海 、 元 、 白、 溪 、 肾俞 等 。 关 太 太 脾
常 , 额 运 动 微 弱 , 用 力 时 可 完 全 闭 合 , 明 显 不 对 上 眼 口 称 。无 效 : 部 静 止 时 不 对 称 , 额 无 运 动 , 不 能 完 全 面 上 眼
闭合 , 口仅有轻 微运 动 。
两 组均观 察 4 疗程 , 个 结果 治 疗 组 1 0例 , 愈 5 0 痊 5 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 属于 中医的“ 面瘫 ” “ 、 口眼 歪 斜” “ 、 口僻 ” 等范 畴 。周 围性 面 神经 麻 痹 又称 贝耳 麻痹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分纳干法、纳支法两大类,分别介绍如下。
(一)纳干法纳干法又称纳甲法,是运用天干配脏腑的一种按时开穴的子午流注针法。
应用时,在熟悉上述多种配属关系的基础上,先推算患者来诊当天的天干和开取井穴的时辰,再按阳日阳时开阳经穴,阴日阴时开阴经穴的规律,结合十二经脉的流注和五输穴的相生规律依次开穴。
运用时,需要掌握下面的基本内容:1.阳进阴退,开井穴井穴的开取是根据日、时干支,阳进阴退的规律。
阳进是指天干(为阳)主进,即按甲、乙、丙、丁……的顺序推算,阴退是指地支(为阴)主退,即按戌、酉、申……的顺序推算。
戌是地支中最后一个阳支,故阴退从戌开始。
阳进阴退是推算次日的干支取井穴时辰的方法。
如甲日戌时开窍阴,根据阳进阴退原则,次日天干从甲进为乙,地支从戌退为酉,故乙日应在酉时开井穴为大敦,余可类推。
2.经生经,穴生穴,开其它五输穴纳甲法的开穴,先从值日经的井穴开始,该日的天干与值日经的天干相同。
开井穴之后,下面就按时生时、经生经、穴生穴的规律开五输穴。
如甲日是胆经主气,甲(木)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然后按相生的顺序,下个时辰丙子时(甲木生丙火),开小肠经的前谷穴,因为小肠属火,胆属木,木生火;窍阴属金,金生水,故开小肠经的水穴前谷。
根据这一规律,下一开穴时辰应是戊寅(丙火生戊土),小肠经属火,胃经属土,火生土,前谷属水,水生木,故开胃经的木穴陷谷,水生木。
按时、经、穴相生,再下一个开穴时辰是庚辰,当开大肠经阳溪穴;再下当开膀胱经委中穴。
3.返本还原(遇输过原)运用纳甲法经穴相生顺序开穴,当开的穴是输穴时,同时要开值日经的原穴,这一规律称为“返本还原”。
如甲日胆经值日,当穴位开到足阳明胃经输穴陷谷时,应同时开胆经原穴丘墟。
“本”指的是本日的值日经,“原”指的是值日经的原穴。
一般开原穴的时辰,是在开井穴以后的4个时辰。
若为阴经,则以“输”代之,称遇输过原。
4.气纳三焦,开生我穴,血归包络,开我生穴五输穴依次开完后,阳经最后都要纳入三焦而开三焦经的穴位,称“气纳三焦”;阴经都要纳入心包络而开心包经的穴位,称“血归包络”。
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痛经是许多女性在月经期间常见的问题,给她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原发性痛经是由于子宫经络气血不畅所引起的。
艾灸和子午流注纳甲法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痛经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通过临床观察,探讨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一、原发性痛经的概述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腹痛、腰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子宫收缩能力增高,导致子宫缺血,并伴随着炎症反应和促进痛觉产生的物质释放。
传统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是由于子宫经络气血不畅所引起的。
二、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原理中医药学认为,艾灸可以通过热量和药物成分的刺激,调节经络和脏腑的功能,促进气血循环,达到舒筋活络,调经止痛的目的。
艾灸疗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淤、调理脏腑的作用,对于改善子宫和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三、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原理子午流注纳甲法是一种中药外治法,使用铁针扎入穴位后配合药物渗透,刺激穴位局部,达到调气血、通络止痛的效果。
该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的滋补养生作用和针刺的刺激作用,调整子宫和盆腔的气血流通,改善痛经症状。
四、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本次临床观察共选择了100名患有原发性痛经的女性,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治疗组采用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两组治疗周期为3个月。
观察指标包括痛经的疼痛强度、疼痛持续时间、月经周期、月经量等。
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痛经疼痛强度明显减轻,疼痛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月经周期和月经量也有所改善。
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较差,痛经症状没有显著的改善。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讨论与总结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该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原发性痛经的症状,减轻疼痛强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调整月经周期和月经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的起源,由来已久,它是以《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基础,注重气血流注,按时取穴,以此为针治的必要条件。
它可分为纳甲法和纳子法。
而五代徐凤的《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1]属于纳甲法,它不但拥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而且是后世针灸医家所推崇的治疗方法。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运用可分为病人就诊时按时取穴和根据病人病情预先确定应开穴位,然后按穴推时,预约病人的定时取穴。
而依《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按时开穴,每日十二个时辰只开六、七个穴位,就造成了有的时辰内无穴可开。
本文所论述的就是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开穴的运用方法及增补穴位的方法。
1.时间的计算方法
1.1日干的计算
只要知道当年元旦天干,再算出元旦至本日的总天数,除以10求出余数,再从元旦天干数向后数,当数到余数位,即本日的“天干”。
例:求2009年5月12日的天干
2009年元旦为丙日,则总天数为31+28+31+30+12=132;132除以10余2;故从“丙”开始向后数“2”即“丁”,所以2009年5月12日为丁日。
1.2时干支的计算
一天十二时辰,十二地支与之相合。
始于“子”而终于“亥”,始终不变。
而时辰的天干则需首先推出“子时”的天干,然后依次推出其他时辰的天干。
对于每天子时的计算可用五子建元歌[2]:“甲己起甲子,乙庚起丙子,丙辛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
例:2009年5月12日为丁日,由“丁壬起庚子”可知5月12日子时为“庚子”时,则丑时为“辛丑”时,其余时辰以此类推。
1.3时间也分阴阳
天干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其余属阴。
阳干开头的时间属阳,阴干开头的时间属阴。
如甲日为阳日,乙日为阴日;甲戌时为阳时,乙亥时为阴时。
1.4时辰也分区时
因为一昼夜12时辰,24小时。
而地球经度有360度,故每个经度为4分钟。
如:我国通用北京时间(东经120度),而郑州约为东经113度,所以4*(120-113)=28,即表示郑州时间比北京晚约半小时。
2依《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按时开穴
2.1在天干配脏腑的基础上“日干同见”[3]开值日经井穴
“日干同见”开井穴是指日干与时干相同时开值日经的井穴。
例:甲日甲戌时、乙日乙酉时、丙日丙申时……癸日癸亥时,均为“日干同见”。
如甲日甲戌时开甲日值日经胆经的井穴。
2.2经生经,穴生穴
在开过井穴后,依次开荥、输、经、合,但不是本经的五输穴,而是依五行相生的顺续依次传注。
阳经传阳经,阴经传阴经。
如甲日甲戌时开胆(阳木)井穴,隔一时辰开小肠(阳火,阳木生阳火)荥穴,即“经生经”。
因为阳经或阴经五输穴依次均五行相生,故称“穴生穴”。
如上例,开胆井窍阴(井金)后隔一时辰开小肠荥前谷(荥水,井金生荥水)。
2.3阳日阳时开阳穴,转入阴日继开阳;阴日阴时开阴穴,转如阳日继开阴。
[4]
因为阴阳相间,故隔一个时辰开一五输穴。
“阳日阳时开阳穴,转入阴日继开阳”指的是阳日阳时开值日阳经井穴,而后依次在阳时开荥、输……在转入阴日后仍按“经生经,穴生穴”的
规律,继续在阳时开阳穴。
例:丙日小肠经值日。
丙日从丙申时(日干同见)开始开小肠井穴;至丁酉时(阴时)不开穴;至戊戌时(阳时)开胃荥穴;至己亥时(阴时)不开穴;转入丁日(阴日)庚子时(阳时)开大肠输穴……
“阴日阴时开阴穴,转入阳日继开阳”的原理同上。
2.4逢输还原
“逢输还原”又叫返本还原,是“纳甲法”开穴中,每逢开五输穴的“输穴”时,必须返回值日本经并同时开其经“原穴”。
2.5气纳三焦,开“生我穴”;血归包络,开“我生穴”
“气纳三焦,开生我穴”中的“我”指值日阳经。
因三焦为“阳气之父”,主持诸气,故阳经开过合穴后,下一“日干同见”之前的阳时便要“气纳三焦”。
根据开值日阳经五行属性,开三焦经五输穴中的“生我穴”。
包络为“阴血之母”,一身之血皆归于包络。
故“血归包络,开生我穴”原理同上。
3.从甲日甲子时到癸日癸亥时,共10日120个时辰,但只有60个时辰有穴可开。
这就需要增补开穴
3.1“夫妻相济,合日互用[5]”的方法增补开穴
“夫妻相济”中的夫代表阳经和阳日,妻代表阴经和阴日。
“合日互用”指阳日和阴日的配合,也是依据十天干相互配合(五门十变[6])的原则,即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
故“夫妻相济,合日互用”指的是阳日阴时无穴可开,可以开与之相合的阴日同一时辰的穴位。
例:甲日乙亥时(阳日阴时)无穴可开,就取与甲日相合的己日乙亥时(同为乙亥时,但为阴日阴穴)所开的肝经中封穴。
3.2在依《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按时取穴和用“夫妻相济,合日互用”后仍有一些时辰无穴可开,可用单玉堂的“一、四、二、五、三、零反克法[7]”取穴,或郑魁山的“依时干支,增补开穴[8]”取穴。
对于这两种方法,本文不加详述。
4.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时的注意事项
4.1应首先选用依《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按时开穴,无穴可开时再选用“夫妻互用”的方法,对仍然无穴可的时辰,才可用“一、四、二、五、三、零反克法”或“依时干支,增补开穴”法。
4.2在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时,同样要辩证疾病的虚实,在开穴得气后使以迎随补泻等补泻手法。
4.3治某种疾病时要先依“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再取治其疾病的穴位,但对于治急症时,不要因考虑开穴而错过抢救时间,要马上对症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