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合集下载

艺术与政治

艺术与政治

艺术与政治不可否认,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政治了,我们身边的每件事都会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不懂得中国的政治,你会觉得周围很多事情都不可思议,或者说你很难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你会很难融入这个社会。

乔治·奥威尔曾极端地讲:“所有的事务都是政治事务”所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工作恰恰也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国当代社会的结构是政治至上,政治决定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事情。

作为当代艺术,不可能对政治视而不见。

严格地讲,当代艺术并不因为取材政治而自动获得强度和政治性,而是因为当代艺术与当今政治的格格不入才让当代艺术获得强度和政治性。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艺术与政治的格格不入,也许比政界内部人士的歧见更为深刻。

在中国历史上,艺术实际干预政治,总会遭到政治的强势镇压,艺术从未退却,屡败屡战,明代学者吕坤说:“故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

虽然,理又尊之尊也。

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

即夺焉,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

”吕坤所言,属于文人的自我安慰,学术、道理在世俗的政治权势面前从来都是不堪一击。

对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干预政治无异于螳臂当车,《庄子·人间世》言:“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艺术难以胜任对政治的干预,政治权势能够轻易地将艺术碾得粉碎。

可螳臂当车虽然悲壮,价值却无限高。

对古人来说,政治的镇压越残酷,艺术的声望越高。

中国当代艺术因为对政治的干预,也遭遇政治的惩罚。

艺术家在受到惩罚的时候,可以选择从容赴难,也可以选择委曲求全。

我们不能强求艺术家都选择从容赴难,不能强求艺术家都成为义士,但站在同情艺术家处境的立场,姑息艺术家委曲求全,也会陷入反动的思维。

齐泽克曾举例说,纳粹分子曾以这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如果你在20世纪30年代是一名德国人,将意味着什么?艺术对政治的干预需要国家提供生存的条件,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文人的风骨尤盛:“一事过举,议论蜂起,章奏交上,往往以死争之”,应归功于宋代“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的基本国策。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试重点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试重点

1、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82)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2、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82)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3、联系实例,解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互相吸取、配合与结合的现象。

(140)答: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本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这是它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特点,这也是它们能够联系的因素,艺术门类联系与结合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①吸收与借鉴;②配合;③结合。

艺术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

艺术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

艺术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和联系1.二者的区别(1)含义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为实现其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而对人们有意识、有计划地施加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成才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和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审美活动。

审美是其教育的核心内容,它使学生在艺术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中,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水平逐渐提高,使学生成为懂得美、认识美、追求美,达到一定审美标准的人才。

(2)目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艺术教育虽然不提出具体的政治目标,但它决不是单纯的艺术技巧教育,而是蕴涵着道德评价、价值导向的功能。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产生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并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与进步。

2.二者的联系虽然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就本质论,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统一的。

人的发展和完善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但对人的教育除了考虑社会对个人的整体要求外,必须充分考虑个性发展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造就完美的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使人格得以完善和发展的基础,艺术教育也能促使个体形成符合社会利益的心理定向。

因为人在审美中所感受到的愉快,不是一种纯生理意义上的愉快,而是融合了人的感知、想象、情感和思维等因素,具有社会内容的愉快。

它会同时作用于人的各种心理功能。

使它们处于一种自由和谐、平衡统一的状态。

它使每一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又兼顾整体的有机统一。

可以说,艺术教育实际是对人的一种完整反应方式的训练,这种反应方式无论对个体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无害的。

艺术与政治经济关系

艺术与政治经济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P30王)1、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

艺术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

一种艺术,如果在其时代的经济基础中有着深刻的根源和力量,则是任何一种政治也不能将其消灭的。

法西斯、文革。

2、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他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一种关键的地位,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极为密切,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应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

因此艺术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它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在有政治的社会中,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任何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曲折的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观点或倾向性。

如元代的倪云林、清初朱耷等。

32页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P32第二段)4、不能把艺术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艺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艺术作品的政治倾向性在表现方式上也不一样。

(P32第三段)艺术与经济的关系(P25王)1、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原始社会、青铜艺术、扬州画派、希腊艺术。

2、艺术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

即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而且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改变后,旧的艺术形态并不一定会随之消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影响。

3、艺术具有独立性,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

(P7彭)19世纪的俄国。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通过对十七年文学现象的深入了解与学习,我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政治影响艺术,艺术反映政治。

两者对立又统一,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

十七年文学中,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都明显表露出在题材上的政治化特征,在题旨上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文学的生产流通也时时隐含着一种政治权力运作的机制。

因为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是非常崇拜的,国人整体意识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了各种艺术创作中。

例如作品《红岩》就时时刻刻地灌输给读者的“党”与“光明”的必然联系;以及其它的一些红色经典,如《红日》《创业史》等,都能体现出政治对文学艺术的领导与影响。

电影《武训传》本是一部极富教育意义的电影”,武训也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

但仅因为毛泽东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就掀起了全国对电影《武训传》的极力反对与批判。

可见政治对艺术发展的限制与约束。

而历史剧《海瑞罢官》由起初毛泽东的大力赞扬到最后江青等人联手策划的批判,这种“由好到坏”的巨变,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政治对艺术控制的主动地位的绝对性。

然而反过来看这些十七年文学现象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这同样是艺术对政治的一种反映。

如上文提到的那些红色经典,其实都反映了全民相信共产党的那样一种政治气候;而无论是对电影《武训传》或者《海瑞罢官》的批判或者赞扬,都反映出了当时政治领导人物的某种政治主张。

包括十七年间中国戏剧对外推广之深远,对世界戏剧的影响之广泛,也都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尤其是艺术的对外交流方面。

所以说艺术同样也是反映政治的。

由此看来,艺术与政治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

但它们的关系并非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对政治有着绝对的体现。

《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

《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

《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第一章艺术本质论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 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P23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P34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摘要:早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之前,文艺与政治之的关系问题,就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话题,直至今日,仍然争论不休。

我们认为,文艺与政治相互统一,文艺不能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艺政治脱离独立一早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拉开帷幕之前,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说法就有三种,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工具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从属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服务论”。

[1]其中,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明确的说出了文艺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仅如此,在整个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也一直倡导文艺服务于政治。

“1924年,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为革命而艺术’的口号,要求‘革命文学家应当成为民众的代言人,成为民众意识的综合者’。

1927年至1929年,鲁迅先后发表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现今的新文学的概况》等论及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文章,鲁迅认为,文艺与政治有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惟政治是要维持现状,自然和不安于现状的文艺处在不同的方向’。

另一方面,‘文艺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倒有不安于现状的同一’。

文艺不能超越政治,‘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特别是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见解,代表了40年代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论的最高成就和最权威的意见。

毛泽东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有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的、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文艺的批评应将政治标准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2]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强调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就是指文艺与政治相互统一,艺术依附于政治,存在于政治的基础之上,却并不独立。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二者的关系紧密而不可分。

文学与艺术不是远离政治,而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就处于这样一个宽松的政治背景之下,文学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即使是闲话风月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于作者处于如此祥和的环境中。

从公共艺术看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从公共艺术看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术品做媒,或化干戈为玉帛Biblioteka 的,或锦上添花, 可谓成功的政治推手。
转向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很强调艺 术家为政治服务,他的理想国就对艺术进行谨慎 而严肃的“清洗”,只保留歌功颂德、充满激昂 斗志的艺术形式,用以教育统治者及民众。亚述 帝王壮丽的宫殿建筑、古埃及浮雕纳米尔石板、 古罗马图拉真记功柱、凯旋门、奥古斯都像、法 国凡尔赛宫,都不啻为各统治历史时期的实体纪 念碑。19 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公共性纪念雕 塑《加莱义民》以创造性的开敞空间的艺术手法 纪念了了六位英勇赴义的爱国英雄,以至于加莱 市民称罗丹为“第七位英雄”。二战期间,希 特勒对现代艺术的厌恶是闻名遐迩的,并斥之为 “颓废艺术”,因为纳粹认为抽象、晦涩的形式 难以为大众理解,对大多数民众起不到任何宣传 作用。同时深陷战争,在苏联,列宁的“纪念碑 宣传计划”成功实现了艺术服务于革命的目的。 20 世纪的欧洲美术早已走向现代主义,而同时, 与其隔海相望的美国则把现代主义看作是外来、 危险和病态的,“工业进步政府当局”在大萧条 时期受到了墨西哥政府的纪念性壁画启发,制订 了“联邦艺术计划”,以工代赈,不仅使艺术家 获得资助得以生存,而且大批写实、易懂的公共 壁画作品在当时都起到了鼓舞人心、稳定社会的 积极深远的政治作用。今天,以美国为例,罗斯 福总统纪念园、华盛顿特区的越战老兵纪念碑、 洛杉矶的《比迪·梅森》等等,依然作为成功的 公共艺术作品,与各自那段历史一起被纪念着。
在国家掌握资源、拥有话语权的公共艺术 领域,美术与政治二者的互涉关系尤为明了,也 更加敏感。本文将就此命题所涉及的部分问题进 行提示性的简要梳理与说明。
一、公共艺术与政治的天然联姻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 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资源的权威性分 配的过程”。[3] 可见,“公共”与“权力”是“政治” 的两个核心语汇。不难想象,一个人的政治,本 身就不存在逻辑或现实的可能,只有当群体、社 会存在时,“政治”一词才成为可能。因此可以 说,“公共”与“政治”二者互为题中应有之义。 那么,公共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之紧密也就不难解 释了。抛开内容、题材不论,仅就公共艺术这一 形式本身而言就与政治天然相联。因为首先在公 有制国家,公共空间的所有权在政府、国家、人民, 其使用权的实施也会通过公民权力的方式加以落 实,此外支撑公共艺术的社会资源也掌握在国家、 公众手中。而在私有制国家,虽然大多数物理空 间属私,但面向公众的公共艺术也已因“公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他的事物的内部联系。

换句话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这种事情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什么其他的事物。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之一,那么,它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门类,它与其他的上层建筑,如政治之间有何关系呢?它们互相之间又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影响、作用、渗透呢?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艺术是属于政治的,是政治的附庸品;二是认为艺术是完全独立的,不受政治影响与控制。

这两种观点在不同的政治条件和历史背景下都有所表现。

这两种表现都没有找到艺术与政治的正确关系,我们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运用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科学理论才能正确理解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从中外的社会发展史来看,政治对于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而不是一种谁决定谁,谁控制谁的影响。

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作为“中间环节”的政治对于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最终决定艺术兴旺发达的显然是经济而不是政治。

因为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本身也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承认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力,同时又能区分艺术
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只看到政治对艺术的影响,而看不到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中国古代的儒学家说的,大部分都是在强调政治对艺术的影响作用,“成教化,助人论”,“明劝戒,著升沉”,“文以载道”等观点与学说无一不是讲政治对艺术的影响的。

政治与艺术虽然在上层建筑领域属独立的两种意识形态,但它们的关系又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中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一种住的地位,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不可分割。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而艺术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则是处于一种与政治相反的,远离经济基础的地位,它并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是通过政治作为中介才能联系经济基础,因此,艺术注定要是受到政治的强烈影响,它绝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

任何艺术家或艺术品,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现地表现出的一定的政治观点或政治倾向,例如古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神庙建筑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掷饼者》希腊化时期的《米洛的维纳斯》、《拉奥空》等雕塑对人体表现的崇高、细腻、和谐、完美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和同一时期的古埃及刻板平直的法老雕塑相比,古希腊的人体雕塑更带有人性化,这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雕塑作品显然与当时它们各自不同的政治体制有重大的关系。

古希腊在公元前7~6世纪时就进入了奴隶军事民主制度阶段,而古埃及则是专制的奴隶制度
中国元代四大家中的吴镇、倪瓒与清初四僧中的石涛、八大山人
的山水花鸟画中潜藏着巨大的政治倾向和对异族入侵之后的愤懑情怀的抒写。

石涛《墨荷图》中有题款诗:“韩园虽好梵宫荒,歌伎游归恨杳茫,堤外莲花千万朵,不知谁是旧人香。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的形象总是形影孤吊、卓尔不群,仿佛是画家一生国破家亡悲惨孤独的人生写照。

如八大山人《安晚帖》类似的作品所流露出来的政治倾向是十分明显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蒙克的作品如《呐喊》等流露出的对西方现实政治的深度厌恶。

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战争的诱惑》更是从潜意识出发创作出一张惨烈的人类面孔,这两次大战在人类心灵的投影,类似的作品均有对政治、战争的强烈控诉。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积极进取的艺术总是与上升的经济基础相吻合,但这一定是通过积极进取、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政治来决定的,并反过来对政治及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古希腊的艺术如此,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如此,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如此,中国20世纪的“新木刻运动”如此,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艺术同样如此。

从总体上来说,艺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但艺术除了阶级斗争之外,同时还表现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生活。

参考文献:
《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
《艺术的历史与事实》 20世纪中国艺术史文集编辑委员会编《美术概论》陈美渝编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