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醮的有关概念

斋醮的有关概念

1、斋与斋法

“斋”的原意是齐和净。古人祭祀之先,秘要沐浴更衣,禁止劳酒,不居内寝,以接鬼神,叫做“斋戒”。道教尊从礼,祈禳之先,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庄子〃人间世》最早提出了心斋的概念(借颜回和孔子对话——,“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心。”《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杂斋法》说: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可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祀之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斋,谓疏瀹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

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盖上士所行也。

可见道教修斋,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最高“心斋”则是为了“专道”、“乐道”、“合道”,这才是修斋的最高目的,修斋即为修道。因此道教十分重视修斋,陆修静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认为: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决世罪,灭凶咎,却怨家,修盛德,治疾病,济一切,奠过乎斋转经也。夫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

《云笈七签》卷三十七引《三天内解经》夫为学道,莫先乎斋。外则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降真至神,与道合居。

能修长斋者,则道合真,不犯禁戒也。故天师遗教,为学不修斋直,冥如夜行不持火烛,此斋直应是学道之首。

道教斋法,经两晋、南北朝以后上清、灵宝等派道士的推演,逐渐完善,名目众多。主要斋法有:

(1)两种斋:指拯道斋和济度斋《见〈本相经〉》。

(2)六种斋:指上清斋、灵宝斋、洞神斋、太一斋、指教斋、涂炭斋等《见〈云笈七签〉中〈斋戒〉》。

(3)七种斋:指金录大斋、黄录大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涂炭斋、自然斋

等《见〈唐六典〉卷四》。

(4)十二种斋:指金录斋、玉录斋、黄录斋、上清斋、明真斋、指教斋、涂炭斋、三元斋、八食斋、三皇子午斋、靖斋、自然斋等《见〈玄门大论〉》。

(5)三录七品:三录指金录斋、玉录斋、黄录斋,七品指明真斋、自然斋、三元斋、八节斋、洞神斋、指教斋、涂炭斋等《见<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含义,如金录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兼为师友”。上清斋“求仙念真,炼形隐景。”自然斋“为百姓祈福”等,现在许多全真派的老道长,都以自己保持素口为自豪。还有部分道士,不吃油盐或者不食人间烟火。以及民间流行的"吃花斋",即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节日吃素,等等。都是斋法遗留的痕迹。

2、醮与斋醮

“醮”的原意是祭,即祭祷。我国古代就有“冠醮”和“亲醮”的制度,因为都是祭礼,道教就是“醮”字代替了“祭”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古谓醮者,祭之别名也。降天帝致万神,莫大于醮。”

斋指祭祷中必须清整身心,醮指祭祷活动;斋法注重心理,醮法注重仪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关联。后来斋与醮的界限逐渐打破,斋法逐渐包溶于醮法之中。隋唐以后,便以“斋醮”并称。沿袭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传统名词。俗称“道场”或“法事”。

道教举行斋醮,称为“建醮”、“修醮”,或“打醮”。一般叫做“做道场”或“做法事”。

3.坛

道教建醮,必先设坛。所谓“坛”,就是在平坦的地上,用土筑的高台,古代以坛作为祭把天神及祖先之场所。道教称为“醮坛”,又称“法坛”。

斋醮设坛,原为露天,后来改在殿内。据《道书授神契》:“古者祭皆有坛,后世州郡有社极坛。记曰:坛而不屋。古醮坛在野,今于屋下,从简也。”

不同形式的斋醮,筑有不同规模的醮坛。大型斋醮活动,往往筑有若干个坛,其中一个是主坛,叫做“都坛”,其他的坛,叫做“分坛”。如在解放前,杭州玉皇山道观修建“金录斋”《上海叫“订金录”》。总共设有4个坛,一是都坛,即上表奏章的总坛;一是度人坛,诵《度人经》;一是皇坛,诵《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一是诸神坛,

供奉几百神位。

全真派醮坛,称为,“混元宗坛”,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戒坛,称为“玄都律坛”。正一派醮坛,称为“万法宗坛”。天师之印,为“阳平治都功”印,沿袭至今。斋醮有一定的规范仪式,叫做“斋醮科仪”,简称“醮仪”。讲述科仪的经书,称为“科书”,所谓“照本宣科”,就是按照科书举行科仪。斋醮要全部符合科仪进行,称为“如仪”。

国传道教

演讲稿 P1 开场 P2 道教,又名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至今已有道历4700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P3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P4 目录我们将从学术定义、基本教义、重要经典及神系、道门历史四个方面为大家展示国传道教这一文化模式。 P5 1 “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 2 “道教”概念今日指宗教。区别与历史的是,魏晋时代,人们用“道家”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同时用“道教”指称儒家或儒教。 3 道家和黄老一直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4 从汉代开始,人们用黄老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 5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 6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7 严格区别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学术界对古代情况的误解,实则两者有承继关系。 8 汉初黄老并称,是由于在当时的道教神系里,轩辕黄帝是的五方天帝之首。汉末张角、张鲁等为首之道,乃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承。今天所说之道教是汉初黄思想的发展延续。 9 道教不只是求长生的方术之教,而是有一套颠破不灭的哲学理论,以“道德”教化天下为己任,和儒佛并列的伟大的宗教。[2]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3]。

文化概论

1.文化的概念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孔颖达:“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 筑的东西。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 非文也。”——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 2.文化的一般特征 1).人化或人类化2).后天习得 3).多样性(民族性、地域性、国度性)与共同性4).伸展性 3. 中国古代对历史地理环境的研究方法:历史文献法 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近5000年来,虽然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冷。 温暖期与寒冷期更替图 4. 特殊的集市形式:草市,夜市,连市,鬼市(黑市) 5.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2)封邦建国制(3)宗庙祭祀制 6.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 7. 丧服:丧服制是古人居丧期间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服饰。共分五个等级,俗称“五服”。五服是丧礼生人给死者穿孝,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穿孝,称为“遵礼成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实际上往往用来指代血缘亲疏。 8. 丧礼背后的原则:男女有别长幼有序 9. 玉琮:沟通天地的礼器 10. 考古资料的发现与证明: 夏文化:河南二里头遗址反映中国古人对方位:河南濮阳 11. 诸子百家的概念:概举其成数而言,《汉书·艺文志》按其记载的著作归类,共有189家。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有西汉司马谈列举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说和刘歆再加上纵横、杂、农和小说四家的十家之说。这六家或十家,大体上是发端于春秋末期,鼎盛于战国中期,总结于战国后期,而每一学派自身又各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12. 孔子的学说:“礼”、“名”、“仁”、“中庸”等概念,是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体系。其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为后来儒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基本的方向和道路。(具体见笔记) 13. 孟子的人性观:性善孟子认为,善源于人内在的“不忍人之心”,即一种排除了任何外加因素的不忍人遭受痛苦的爱心。如果将此心扩展开来,则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四心”。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仁义礼智既为人所固有,所以说人性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上》)。至于现实中人不能皆善乃至为恶,则是因为受环境影响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本性的缘故。性善论肯定人的本性即人的社会道德属性,肯定善是人的基本价值追求,歌颂了人性的美好,同时也能对恶的社会存在作出解释,因而在先

当今中国社会主流意识错乱

当今中国社会主流意识错乱 社会主流意识指的是:社会内部的绝大多数人,拥有社会认同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基本共识。当今的中国正面临着缺少社会主流意识的窘境。中国共产党宣传部门称之为“意识形态真空”问题。 ( 当代西方的社会主流意识有五大要素:(1)认同披着宗教外衣的普世道德;(2)认同科学;(3)认同社区主义,亦称“社会资本”;(4)认同民主为主,法治为辅的各类自由民主政体;(5)认同爱国主义(在欧洲则有正在增长着的泛欧民族主义),辅之以“民主新帝国主义”。 ( 欧陆上的社会主流意识有两个支柱,政府与基督教,呈现出半宗教、半官方的特点。美、英社会的主流意识几乎不靠政府,全靠强大的中产阶级和宗教支撑。 ( 中国传统时代的社会主流意识有三大要素:(1)认同普世道德;(2)认同乡村宗法关系;(3)认同皇帝领导下的文官政体。在这个社会认同体系的基础上,我国产生了一整套社会行为规范,如君臣父子,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 ( 儒家精英集团是支撑上述认同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核心。儒家精英集团之所以成为精英,因为他们自己信奉更高标准的道德,如“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高级教化始于官办的科举考试,考《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第一部是《大学》,大学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是说,大的学问旨在:(1)光大高尚的品德,(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追求“至善”这一理想境界。熟读《四书五经》方能入官场。中国传统时代的社会主流意识由官家支撑,是官本位的。 ( ) 共产党并没能割裂中国历史。中国改革以前的社会主流意识也由五个要素构成:(1)认同普世道德;(2)认同科学;(3)认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社会主义道德;(4)认同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政体;(5)认同爱国主义,辅之以对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同情和支持。在这个社会认同体系下,也形成了一套既符合普世道德,却有很强政治性的社会行为规范。 ( 在有家庭,无社会的中国现实中,政府和政府官员必然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支柱。共产党之所以成为精英,因为他们自己信奉更高标准的道德,即“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换言之,改革前的社会主流意识靠党政干部支撑,也是官本位的。党员模范构成的群体是这套行为规范的化身。共产党的精英是支撑这套认同和行为准则体系的核心。 改革以来的二十五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社会主流意识逐渐消解,乃至陷入错乱。普世的社会公德被金钱主义瓦解,媒体公开宣扬自私自利的合理性。社会上每天都听到见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的事。科学精神衰落了。基础科学成为冷门,大量党政官员好玄学,笃信斋醮,频访庙宇和尚,让传统迷信在城市和乡村死灰复燃,而且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集体主义精神衰落了。大、中、小学忽视集体主义教育,倡导集体主义的言论在公共媒体上遭到冷嘲热讽。实践集体主义精神的行动孤立无援,甚至被诬为独裁专制的残渣余孽。同时,否定爱国主义行动,批判爱国主义精神,甚至歌颂帝国主义强权的言论,由私下转向公开。对爱国主义的共识居然演变成关于爱国主义正当性的舆论混战。借着教育、新闻和出版事业的改革,彻底否定共产党历史成就的言论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 社会主流意识错乱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内因是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的腐化蜕变。 (

斋醮的有关概念

斋醮的有关概念 1、斋与斋法 “斋”的原意是齐和净。古人祭祀之先,秘要沐浴更衣,禁止劳酒,不居内寝,以接鬼神,叫做“斋戒”。道教尊从礼,祈禳之先,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庄子〃人间世》最早提出了心斋的概念(借颜回和孔子对话——,“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心。”《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杂斋法》说: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可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祀之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斋,谓疏瀹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 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盖上士所行也。 可见道教修斋,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最高“心斋”则是为了“专道”、“乐道”、“合道”,这才是修斋的最高目的,修斋即为修道。因此道教十分重视修斋,陆修静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认为: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决世罪,灭凶咎,却怨家,修盛德,治疾病,济一切,奠过乎斋转经也。夫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 《云笈七签》卷三十七引《三天内解经》夫为学道,莫先乎斋。外则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降真至神,与道合居。 能修长斋者,则道合真,不犯禁戒也。故天师遗教,为学不修斋直,冥如夜行不持火烛,此斋直应是学道之首。 道教斋法,经两晋、南北朝以后上清、灵宝等派道士的推演,逐渐完善,名目众多。主要斋法有: (1)两种斋:指拯道斋和济度斋《见〈本相经〉》。 (2)六种斋:指上清斋、灵宝斋、洞神斋、太一斋、指教斋、涂炭斋等《见〈云笈七签〉中〈斋戒〉》。 (3)七种斋:指金录大斋、黄录大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涂炭斋、自然斋

道教与魏晋六朝鬼故事

道教与魏晋六朝鬼故事 一道教脱胎于原始宗教,以道家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后又杂糅神仙方术思想和民间信仰,于东汉末年正式形成本土宗教, 因此与民间鬼神信仰和巫术有着天然联系。早在秦汉时期,有关神仙方术的思想就已相当发达,后来在迎合历朝君王求长生愿望下,得到迅速的发展。《后汉书·方术传序》云:“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矣。” 至东汉中后期,道教正规的组织逐渐形成。东汉末年,社会混乱、疫病流行,道教形成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教主动迎合民众的需求,在民间得到迅速发展,其势力“连接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魏晋时期,道教接受统治阶级的招安,与其建立良好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一批道教人物,通过这些知名人物对道教内部的改革、整修,道教逐渐从原始的民间宗教团体发展成为较为完备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同时,为了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和民众的信仰,道教积极吸收儒家的忠孝思想,主动向统治政权靠近。如道教提出“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的教义,使道教褪去原始巫术色彩的民间宗教,成为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迎合社会上层需求的宗教,成为统治者的御用 工具。 1/ 11

包容性、迎合性是道教的最大特点,也是其谋取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道教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原始宗教、神仙方术、民间信仰等民众熟悉的各类宗教信仰。虽然思想杂乱,但很容易渗透到民众的思想意识当中。道教及时行乐、羽化成仙的思想,迎合了中国人的本质,消解着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抚慰着贪恋享乐的心理。“中国道教乃至中国人的内在特质是对自由、长生、享乐的不懈追求”。⑷积极迎合统治者和民众的传统心理,主动吸收儒家伦理道德等,成为道教获得更多社会上层人物支持的重要手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生灵涂炭,儒教式微,各种思想迅速兴起,思想学术处于高度自由时期,道教趁势利用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主动迎合社会需求和民众心理,在与佛教的“斗法”中发展壮大。这一时期,道教名家辈出、宗派林立、经典剧增。道教徒通过努力传播自己的理论,使其不断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对民众的思想意识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积极利用鬼话来宣扬教义和道术,在自神其术的同时也促进了鬼故事的繁荣。 二道教通过鬼故事宣扬的教义,主要有房中术和阳精崇拜,这类题材在鬼故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主要体现在“人鬼婚恋”故事中,女鬼复生情节多与吸收男人阳精有关。 在女鬼“复生”母题中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情节,即女鬼和阳间 2/ 11

斋醮科仪基本知识

齋醮科儀基本知識 1、醮壇執事 醮壇之上,參加科儀的道士,都有一定的稱謂和職能,統稱“醮壇執事”。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主要有: 高功:一名左闡道,也稱主壇、中尊法師;指醮壇為主的法師。“其職也,道德內充,威儀外備。天人歸向,鬼神共瞻。躡景飛章,承領宣德。惠週三界,禮絕眾官。” 都講:一名右闡道,是高功的副手,主管唱贊導引。“其職也,洞輔該通,法度明煉。贊唱儀矩,領袖班聯。玄壇步趨,升座講說。昭符人望,默契人心”。 監齋:一名左輔教,是高功的副手,主管科儀典法。“其職也,總握憲章,典領科禁。糾正壇職,振肅威儀。周密察非,從容受簡。有嚴有翼,毋濫毋隳”。 其他道士,亦各有所司: 侍經:一名右輔教。“其職也,嚴潔幾案,整齊卷軸。開函啟奏,收櫝敷陳。” 侍香:一名左拱宸。“其職也,精飾鼎彝,潔嚴案席。巡行焚柱,始終芬芳。” 侍燈:一名右拱震。“其職也,整辦缸篝,嚴潔燈燭。高下照徹,內外輝華。” 、 煉師:“其職也,內外貞自,心若太虛。德體好生,誠推測隱。” 攝科:“其職也,嚴格威儀,宣揚玄範。端臨幾席,密邇道前。” 正儀:“其職也,通貫科儀,整肅玄綱。” 監壇:“其職也,激濁揚清,攝邪輔正。” 清道:“其職也,肅清雲路,蕩滌塵氛。” 知爐:一名左司儀。“其職也,玄教成儀,仙班領袖。” 知普:一名右司儀。“其職也,籲詠洞章,歌揚玄範。” 詞懺:“一名左直隸。"其職也,宜堅正念,對越天皇。” 表白:一名右直隸。“其職也,奏陳虔格,注念精專。” 2、醮壇清規

道教講究威儀,更因為醮壇之上,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此立有清規,“戒其情僅,檢其懲違,察其行藏,觀其誠志,若有過失,隨事糾舉。蓋不欲便其因齋獲罪,故升到罪之門,知過能改,罪亦消焉。庶得弘整綱紀,恢宣玄化。”《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載有《醮壇清規》列下: “若登壇之士,備齎中褐簡履,不得臨時交換,彼我公事有闕,勿得牽引非己之服。 若登壇起居,皆當關白法師一拜,禮香一拜而去,還人如之。 若升壇履屨不整,罰二十拜。 若坐起不庠序,罰五拜。 若倚斜不正坐,罰五拜。 若臨壇唱贊法事,與外人交言,罰二十拜。 若翻覆燈火,罰十拜。 若講及世務,罰二十拜。 若言語戲笑,罰二十拜。 若倚言互晤,罰五拜。 若翻覆燈油,罰五十拜。 若中褐不整,罰十拜。 若都講贊唱失儀,罰二十拜。 若執糾見過,不彈私隱,罰六十拜。 若侍經不整飾高坐,觸物有闕,罰十拜。 若侍香香煙中絕,罰四十拜。 若侍燈燈火中滅,罰二十拜。 若醮主內外不相檢,叱音聲高厲,罰五十拜。 若聽經倚據不執簡,罰十拜。 若不注念清虛,心想意倦,為眾所覺;罰三十拜。 若出入醮壇,不關白監齋,罰二十拜。

有关数字的对联_对联大全

有关数字的对联 上联: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七十何言老, 下联:一个儿习文,一个儿习武,合家上下敬慈颜。 注:此联为【清】范文甫所作以寿联,上联刚写完,别人便莫名其妙。主人也说自己的生日不是这,范文甫说这是寿星的生日。待作出下联来众人方称妙。 上联:二万里山河,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 下联: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这副庆贺乾隆皇帝50岁的寿联 千手观音千手千眼千姿百态千年古佛千古不朽 三贤苏氏三贤三高三杰一祠三绝文豪三文长存 上联: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下联: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上联:趵突泉啸八声,石上四声,石下四声,声绕一池春水; 下联:寒山钟声十响,寺内五响,寺外五响,响传百里客船。 上联:一品太夫人,备三从四德,五世同堂,恭值二官齐介寿; 下联:六旬都御史,统七宾八师,九畴献寿,欣逢十月好称觞。 贺寿巧联。 上联:五转汞,七转铅,九转丹,万像皆清,红炉中有真人诀。 下联:一分屋,二分竹,三分水,纤尘不染,蜀国南来小洞天。 此为四川叙永灶神庙联。 上联:一阳初动,二姓克谐,庆三多,具四美,五世其昌征凤卜; 下联:六礼既成,七贤毕集,奏八音,歌九如,十全无缺羡鸾和。 贺婚联。 上联: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下联: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登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此联为纪昀贺乾隆八十寿。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

命。 上联:一封书,二进宫,三击掌,四进士,五福堂,堂堂都摆千秋剑, 下联:六追车,七剪梅,八件衣,九莲灯,十王庙,庙庙皆立春秋碑。 上联:溉汾西千倾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 下联: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洌洌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晋祠“圣母殿”联 上联: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下联: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九华山十八罗汉来五台大小二乘三心一静六根圆满四大皆空 七巧板三四拼图造百画万千一把五颜六色十窍九通双优在手 上联:三秋桂子香,七星影月,九洲四海,大陆两岸八月十五一家齐团圆,(无下) 上联: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倍娇, 下联: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小乔一人娶。 注:此联为一乔老有二女,出上联征婚。结果来了七个进士,到了半夜尚无人对出,其中的六个纷纷退出,剩下的一个临机一动,应口对出下联。 上联:五十新郎,十五新娘,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乘,莫笑枯杨占大过; 下联:三两好土,两三好友,益者三,损者三,三生有幸,聊将罂粟请同人。 此联嘲某开烟室者娶少妻。

精选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 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 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 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 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 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 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

有关繁复的反义词近义词

有关繁复的反义词近义词 【繁复解释】:多而复杂:手续~ㄧ~的组织工作。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繁复的,和造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繁复的反义词 【单纯】形容词。简单纯一;不复杂。含褒义。单一,只顾,含贬义。 繁复的近义词 【反复解释】: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思考ㄧ~实践。②颠过来倒过去;翻悔:~无常ㄧ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决不~。③重复的情况:斗争往往会有~。 繁复造句 一、天才就是使纷繁复杂的事物化为简。阿诺德 二、书能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帮助你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它会指引你尊重别人和自己。 三、天才就是使纷繁复杂的事物化为简单平易的本领及能力。 四、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白岩松 五、当你被喧嚣的城市所围绕,被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当你觉得已被生活所抛弃时,不要忘了还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不会抛弃你的,那就是大自然。 六、金融创新的迷人之处在于标新立异和纷繁复杂。 七、我们应该把所有繁复的过程,都当做是简单回归,把一切凡尘的荣辱,当做是云烟过眼。 八、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能做到头脑冷静,措置裕如,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九、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利朗响亮的提出了鲜明的生活态度,掷地有声。 十、脚下简洁大方的拼木地板与繁复的装饰相得益彰。 十一、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光怪陆离,却伴随着无限的遐想和

憧憬。 十二、报告对目前错综繁复的国际形势宋画吴冶,高瞻远瞩,使大家顿开茅塞。 十三、这些传统建筑大多雕梁画栋,装饰繁复的天花板和图案华丽的四壁令人目不暇接。 十四、人生犹如一个百味瓶,任你怎么闻辨终不知其味。纷繁复杂的气味混杂一起让我们难以澄清难以解释,这就是人生。 十五、华胜曼公司的帐簿虽然也很繁复,但是在法兰克看来却是轻而易举的玩意儿. 十六、要热爱读书,它会使你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十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亘古不变的生活真谛,却在逐渐被现代的我们所遗忘。置身于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我只愿揽一弯如水的心境,(源自造句网)让淡雅成为一种美丽…… 十八、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时间;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十九、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每件事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多想多练慢慢的积累和掌握学习的要领才能使我们更加轻松的面对繁复学习课程,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十、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高尔基 二十一、一个人若想拥有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回转自如的真实性情,该需要多么繁复艰难的提炼。逐渐开始这样理性,心冷如冰潭。看到时间尽头的虚无。 二十二、黑白小球结成奇异诡秘的勾连,像一扎紧紧的玫瑰花束,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小序注析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小序注析 摘要: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小序的注释和分析,略窥“道家”类分并改隶的历史轨迹,同时也对小序本身作一些考证、补充。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道家;小序 《钦定四库全书》卷首凡例第十则云“四十三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由此可知,“小序”对于各类目的研究价值不可低估。现仅从子部“道家”类小序入手,以期能够借助《四库提要》小序之功而略窥道家类“分并改隶”的历史轨迹。 一、标点问题 要辨“道家”类小序,首先要用现代标点来断句读,现试标点如下: 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于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U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

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于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一一可稽也。 对于标点,需说明的是:小序前两句话,据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王伯祥先生是在“道家”处断开,而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重刊本《四库提要叙讲疏》中,张舜徽先生则在“自矜其异”处断开。据现代汉语语法对“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进行划分句子成分,可知此句主谓宾齐全,句意完整,当为一句话,故笔者更倾向于王氏的断法。第五句“韩子”后是否有逗号的问题,据现代中文标点符号用法,知道逗号放在简短主语后只是起着强调作用,与句义并无太大关联,因此有无逗号皆可。第六句“长生之说”和“神仙家”乃并列关系,已有连词“与”来连接,无须再用逗号。而“服饵”和“导引”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二者为并列词语,据现代汉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所以二者之间需用顿号断开,以免产生歧义。“导引入之”后句号与分号之争,通过“入之”、“亦入之”可知前后两句为并列关系,依据现代的标点习惯,中间用分号断开更恰切一些。至于“近于神仙者”属定语后置,修饰前面的“房中一家”,即与前者联系更紧密,而且“……者,”在古汉语中亦是点句读的标志之一,故此处应用逗号断开,使句义更明了。第九句话是在主语后是否要用逗号断开,一般而言,如果主语过长就需要用逗号隔开。“北魏寇谦之等”说明不止一人,用逗号断开可起到强调作用,同时也更便于读者阅读。最后一句“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作为“一一可稽也”的主语,关系紧密,

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

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 道教分成两个系统,属于哲学的系统是老子和庄子,称为道家;属于道术的系统则有金丹派和符录派。金丹派在于练丹、练气,又分内丹和外丹。内丹是练气功,外丹是谏金术,也就是把金属练成丹药,他们相信人吃了金丹能够羽化升天、长生不死;符录派则利用符录的方法,驱遣鬼神的力量来解决人间的问题,这被称为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但在世界性的学术上则有道家这么—门思想。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这句话是对道教文化地位与作用的高度评价。 实际上这是鲁迅对中国文化认识上的一个基本观点. 那篇参照文章的观点认为: 这是鲁迅"是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它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流行的一种学术偏见,即儒家文化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文化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甚至主张予以彻底消灭." 这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从历史地位的角度来谈道教的作用, 而"道教根柢"就是中的"道".之所以称为"道教",就是因为中将"道"作了极为系统的阐述.而作为一个宗教,他的信仰对象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东西,而所阐明的道,老子认为"道",不见头,没有尾,看不见,但有实际存在,发生决定作用.所以"道"就是一个永恒. 总之,道教是在对"道"的信仰中建立起来的."道教根柢"就是"道". 另外,"无中有,有中无。识浮沉,明主客"源自道教的内丹修炼思想,实际上还是讲个人精神境界的修养. 所谓道教的内丹,就是讲人的三个重要因素,即"精,气,神".道教认为通过一定的修炼过程,就可以使人的"精,气,神"达到协调统一,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就可以实现完美. 而西方的心理学实际上也是在讲这个东西,心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即“灵魂之科学”.目的也是想寻求一种保持完美的状态的方法.但西方心理学是用平衡这个概念来表达人在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理想状态.所以,西方心理学肯定对道教的观点感兴趣. 大体就是这些... 中国的道教

道教音乐艺术风格及民间音乐融合.docx

道教音乐艺术风格及民间音乐融合 一、道教音乐的起源 道这一概念首先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被提出。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逐渐融合一体。我国著名作家在《致许寿堂》的信中就提到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而后在短文《小杂感》又再一次指出:“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音乐文化的形成需经过长期的、不断丰富、持续的博采众长。道教音乐的形成与古代宗教仪式所用的奏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古代人们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一般会用奏乐、舞蹈的形式向神灵表达心愿。古人有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北魏时期出现的“华夏颂”、“步虚声”,被史学者认为是道教音乐最早的书面记载。据此,学术界普遍认为:道教音乐发端于于南北朝时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寇谦之自称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乘云驾龙,亲临嵩山授其“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20卷,由此制定了第一部道教音谱:《乐章诵戒新法》、“步虚声”等。 二、道教音乐的艺术风格 1.“步虚声”据南朝宋时期学者刘敬叔的《异苑》所述:“陈思王(曹植)

游鱼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因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之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因而,步虚声的形成是需要大量的实践基础。这里所说的步虚声其实就是道士斋醮时的腔调,斋醮在古书记载上是神仙在云游时之所吟唱声,其音清通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在对道教音乐的解读上老子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进行描述,也是对道教音乐极佳的赞美。希声在音乐上表现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对于靡靡之音这种音乐可称得上为大音,它融合了自然中的声音,吟唱时犹如天籁。“故为阴阳者,动则有音声。故乐动辄与音声俱。刑者太阴者,无音而作,故少以阴害人。无音而作,此之谓也。”大音希声所表达的就是对于自然界音乐的欣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乐,小具小得其意者,以乐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乐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乐天地。天地和,则凡物为之无病,群神为之常喜,无有怒时也。”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对老子无为、清净、自然思想的感性表达。 2.情感表达据《吕氏春秋》所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先王定乐由此而生。”这表明音乐是用于表达内心情感。道教经典《太平经》上说:“五音乃各有所引动,或引天,或引地,或引日月星辰,或引四时五行,或引山川,或引人民万物,音动者皆有所动摇,各有

道教之真精神

道教之真精神 幽兰 中国古典乐欣赏 华语群星 00:00/07:36 国学讲座之二:《道教之真精神》 文/卢国龙 作为中国本土的唯一宗教,道教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过重大而且深远的影响。一百多年来,仁人志士们都在思考中国的富强之路。在这条路上,人们不仅考量的是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还需要考量的是在这两种制度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来支撑中国在未来的发展。道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去了解道教的真精神。中国社科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卢国龙先生给我们带来他的思考。 道教文化结构里的两个层面:一个是“道”的层面,一个是“术”的层面。“道”的层面是道教之所以成为一门宗教的立身之本,是它精神层面的追求;“术”的层面是道教实现它的信仰,继承它的教育的方式方法,包括养生术。养生术里面有很多,比如内丹、外丹、服食、导引等。从广义上来讲,道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谋求它自身发展所采取的那些措施,那都是“术”。一系列的“术”背后,还有一个“道”。如果没有这个“道”,道教不成其为道教,而只是一个个方术的积累。 可是人们对“术”的关注程度远远地超过了“道”。于是,道教研究走入了一个怪圈,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以后,道教的方术先是被认定为迷信,需要国人破除的;后来又被认定为科学包含着生命科学、人体科学,甚至包括宇宙科学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圈呢?道教作为一个文化,它的“道”和“术”是不可分割一个整体。而人们的研究,却把“道”撇在一边,专门去研究它的

“术”。没有一个整体,就不见道教的根本精神。陈寅恪先生对此有一个提法叫做,“道教之真精神”。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下册,对这句话有一个解释:一方面尽量吸收外来之文化、外来之思想学说,另一个方面又坚持本来民族之地位。陈寅恪先生说,宋代的新儒家之所以在中国代表了哲学思想发展一个制高点,就是因为继承了道教的真精神。用道教之真精神主导中国的思想体系,来建构中国社会模式,制度模式。在陈寅恪先生看来,我们如果不发扬道教之真精神,只是照搬外来的文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比如,玄奘的“唯识学”,虽然在唐初的影响很大,但是传了四十年年,最终归于歇绝。就传不下去了。国民党在大陆执政的时期,已经证明北美的资本主义是行不通;从改革开放以来,也证明了东欧的共产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的。中国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制度模式,必须有一个中国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来提供支持。现在我们再来回想陈寅恪的见解,称之为洞见。 那么,道教之真精神在哪里?我把我的体会、理解归结为两条:一条就是道教的“道法自然”的理念;另一条是道教的“随方设教”的文化原则。 “道法自然”概念是来源于老子《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究竟什么叫“道法自然”呢?就是一切顺其自然,不要用人的小作为去妨碍了自然的大作为。道教认为,天地之间最有创造力的是自然,人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去破坏了自然的意志。它本身是一种无限开放的。《道德经》第一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这句话有很多注家的注解,我认为都不太准确。“名”在古代只是一个概念,就是指我对这个事物所获得的知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对道的理解和获得的知识永远是不完整的。在道的面前,人始终要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要以为我掌握了绝对真理,就可以来安排一切秩序,那正是“道法自然”所反对的。因为道法自然本身就包含这样一个理念,道是无限开放的、具有吸收各种外来思想文化的可能性。 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看道教在历史上是如何吸收的。

道诗词 有关道的诗

道诗词有关道的诗 1.有关道字的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岁颇好道,晚家男山陲.王维 明日巴陵道,秋山有几重.李益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李商隐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诗经·谷风》)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大东》) 顾瞻周道,中心怛兮。(《诗经·匪风》)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汉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汉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 希望能帮到你 2.关于“道”的古诗词有哪些 1、《蜀道难》 唐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一作: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4、《南陵道中 / 寄远》 唐代: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5、《蜀道难·其二》

2017闽文化概念多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如()及演出习俗繁多等。 A. 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 和中原古剧 B. 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 C. 保留不少稀有剧种 D. 赴东南亚演出频繁【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寿山石雕艺术特色是石,即根据()和石色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题材,也称因势造型, 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A. 石材 B. 石质 C. 石纹 D. 石形【参考答案】BCD【答案 解析】 闽台经济贸易的特点主要如( )。 A. 双方长期互补在贸易初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B. 多渠道的贸易 C. 多港口的对渡 D. 郊行的兴盛【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地处僻壤、消息闭塞的福建竟能在文论上经久不衰,其原因,正是与闽地特有的文化有关, 具体如:() A. 严羽受禅宗“顿悟”影响而创立了“诗禅之说” B. 刘克庄 因崇尚理学而在诗论中强调诗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C. 出身航海世家通外语的李贽因受海 外文化的冲击而具有反叛性格 D. 写文学批评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原 因【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清至民国,福建总志有五部,即()、陈寿祺等人修纂的《福建通志》、陈衍等人修纂 的《福建通志》(也称《福建新通志》。) A. 郑开极等人修纂的<福建通志(六十四卷)> B. 谢道承等人编纂的<福建通志(七十八卷)> C. 沈廷芳等人主撰的<福建续志(九十二卷)> D. 徐景熹等编纂的<福州府志(七十六卷)> 【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 清代是福建戏曲的繁荣时期,其标志为()。 A. 戏班众多 B. 流播国外 C. 剧 种繁多 D. 演出更加普及【参考答案】ABD【答案解析】 寿山石雕分圆雕、()等类,有花果、人物、动物、古兽、山水等陈列品,也有印章、文具、烟具、花瓶等用品,品种近千种。 A. 浮雕 B. 镂雕 C. 薄意 D. 印钮【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照书本 莆仙十音主要形式有文十音和武十音两种,文十音演奏时()。答案:1,2,3 福建寺藏佛学经典浩繁的原因是()。 A. 刻经历史悠久 B. 朝廷多次向各寺颁 赐经书 C. 海外寄赠 D. 寺院购买【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 闽文化的形成的形成与()、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A. 古越文化的遗风 B. 中原文化的传入 C. 宗教文化的传播 D. 海外文化的冲击【参考 答案】ABCD【答案解析】 对于闽学,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如()。 A. 闽学即朱熹学说 B. 闽 学即理学 C. 闽学是与濂学.洛学.关学相并列的一个流派 D. 闽学即闽中之学【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