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发展史

合集下载

坦克发展史

坦克发展史

坦克发展史1916年6月,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向德军展开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一次战役索姆河会战打响了。

交战中,德军依靠构筑的堑壕、铁丝网等坚固防线,抵挡住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双方你来我往,伤亡惨重。

在1个月的攻、防战斗中,英、法联军伤亡62万余人,德军也损失了约60万人,但仍难分胜负,结果进攻战变成了一场阵地战MKⅠ坦克第一种参加实战的坦克——MKⅠ9月15日凌晨,已露寒意的战场上大雾弥漫,四周也一片寂静,被阵地战拖得疲惫不堪的德军正在堑壕中昏睡。

突然,他们被阵地前传来的一阵阵轰鸣声惊醒,脚下的大地也似乎在颤抖,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涌上了德国士兵心头。

不一会儿,德军士兵们看到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怪物”出现在眼前,它们穿过清晨的浓雾,开着炮冲了过来,顿时德军阵地上一片混乱,爆炸声、叫喊声连成一片。

惊恐之余的德军拼命用枪、炮向“怪物”射击,但“怪物”不但丝毫未损,并且像被激怒了一样,更加猛烈地开着枪、炮横冲直撞。

它们摧毁了一个个向它射击的火力点,并冲过堑壕、压平了铁丝网,还有不少德军被它发射的炮火打死。

在一片混乱中,其余的德军纷纷停止了无谓的抵抗,开始丢弃阵地四散逃跑。

而这道横在英军面前、经过长时间激战未能攻克的阵地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这些初战告捷的“怪物”不是别的,正是英国制造的MKⅠ型坦克。

虽然当时投入使用的几十辆坦克中只有18辆真正参加了战斗,但它们为突破久攻不下的德军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

索姆河战役也因历史上首次有坦克参战而被载入史册。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称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从二次大战起至今一直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称为“陆战之王”。

它是所以装甲车辆中最基本的车种,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

坦克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全天候条件下担负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用于与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炮兵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中国坦克发展历程

中国坦克发展历程

中国坦克发展历程中国坦克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在这之前,中国军队主要使用苏联和美国的坦克。

但是由于冷战的影响,苏联不愿意将最新的坦克技术转让给中国,因此中国决定自主研制坦克。

在1958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代坦克的研制。

这一代的坦克名为“59式”,它采用了苏联T-54A坦克的设计,但在防护、火力和机动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

59式坦克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力坦克,并在与越南、印度等国家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之后,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坦克。

在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了“69式”主战坦克。

与第一代坦克相比,69式在火控系统、动力装置等方面进行了升级。

此外,中国还研制了一系列的衍生型号,如自行火炮、指挥车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又开始研制第三代坦克。

这一代的坦克代表作是“98式”主战坦克。

98式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采用modular式设计的主战坦克,它具有更好的火力、防护、机动性和信息化能力。

98式坦克的研制标志着中国坦克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国继续推进坦克技术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研制出了更先进的第四代坦克,其中最著名的是“99式”主战坦克。

99式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性和信息化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被视为中国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之一。

中国坦克发展历程的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的坦克产品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同时,中国逐渐在坦克技术领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拉近差距,成为了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拥有自主研制坦克能力的大国。

坦克的发展历程(特选内容)

坦克的发展历程(特选内容)

优选内容
21
一、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产生 ➢ 战场变化和技术成熟; ➢ 轮式装甲车的兴起; ➢ 问世缘由
优选内容
22
1、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战场变化和技术成熟
1914年~191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 次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即第 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蒸汽机技术、 履带推进技术、火炮技术和装甲技术已趋 于成熟。
优选内容
23
1.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轮式装甲车的兴起
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研制当时称 为装甲汽车的轮式装甲车。轮式装甲车是汽 车、装甲、枪炮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坦克 诞生的前奏曲。
优选内容
24
1、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问世缘由
战争的需要
关键人物: 斯文顿中校、温斯顿.丘吉尔、克劳姆
普顿上校。
优选内容
优选内容
31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时速低,行程短,机动性差,火力弱,只 用来引导步兵冲击,装甲兵还没有形成一 个独立兵种。
➢基本任务是伴随步兵作战,破坏障碍物和 压制机枪火力点,突破敌人防御。
优选内容
32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 20~30年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在战场上的
使用取得了初步成功。战后,各国的军事 专家和设计人员设计和制造了多种类型的 坦克。从重量上看:轻型、超轻型、中型 和重型;从结构上看:除了普通的履带式 行动装置和单炮塔式结构外,还出现了轮 履互换的结构;从使用上看:出现了伴随 步兵作战的步兵坦克和用于机动作战的巡 洋坦克。
坦克的发展历程
优选内容
1
优选内容
2

我国坦克发展史

我国坦克发展史

我国坦克发展史坦克,作为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具有强大的火力、高度的机动性和良好的防护力。

在我国的军事发展历程中,坦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坦克的仿制和生产工作。

当时,我国从苏联引进了 T-54A 中型坦克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成功仿制出了 59 式中型坦克。

59 式坦克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初步具备了独立生产坦克的能力,为我国坦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0 年代,我国开始自主研发坦克。

62 式轻型坦克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主要用于南方水网稻田地区的作战。

虽然在火力和防护力上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适应性。

70 年代,我国又研制出了 69 式中型坦克。

69 式坦克在 59 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提高了火力和防护性能。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69 式坦克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80 年代,我国坦克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80 式主战坦克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坦克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80 式坦克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如新型火炮、火控系统和动力装置等,其综合性能有了较大提升。

进入90 年代,我国坦克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96 式主战坦克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坦克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96 式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多样化需求。

而 99 式主战坦克的研制成功,则使我国坦克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99 式坦克拥有强大的火力,装备了先进的 125 毫米滑膛炮,能够发射多种弹药。

其防护性能也极为出色,采用了复合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

在机动性方面,配备了高性能的动力系统,具备良好的越野能力和战略机动性。

在坦克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还注重坦克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加装先进的通信、导航和战场感知系统,使坦克能够更好地融入信息化作战体系,提高了作战效能。

我国坦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挑战。

中国坦克发展史

中国坦克发展史
3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d例正yg文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
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
3 小标题小w标题
4 正文案例a正h文案例e正文案例sd请替换此处文字案
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
小标题小wk标题
点此输入标题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h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小标题小标a题
正文案例正f文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12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9
小标题小5标题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76例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 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
案例
点此输 入标题
点此输入标题
小标5题 小标d题
正文案例正87文案例正s文案例请替换6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 字案例
小标题5 小标ds题
正文案例正00文案例正文案a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 案例
小标题小 5d标题
小标题小d标题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d请替换此处文字案 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点此输入标题
小标题小e标题:请替换此处文字案
小标题小g标题:正文案例jy请替换此
dg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
处文字案例请替换56此处文字案例请
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替换此处文字案例
小标题j小标题:请替换此处文字gg 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 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78文案fd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正8文案例
小标a题小标题7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a例正a88文2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7例正文案例
点此输入标题
5 6
点此输入标题
7
小标5题小标题
正文案例正87文案例请 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 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

99式主战坦

99式主战坦

99式主战坦99式主战坦克简介及发展历程引言:99式主战坦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一款第三代主战坦克,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重要军事装备之一。

该坦克以综合作战能力、先进的火力系统和强大的防护能力而著称,并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中国军队的主力战车。

本文将介绍99式主战坦克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发展历程:1999年,99式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这是中国在推进装甲兵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初期的研制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资金、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然而,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克服了这些问题,并于2001年开始进行99式主战坦克的试验。

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99式主战坦克在2006年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并开始装备中国军队。

此后,中国不断改进和升级99式主战坦克,形成了不同的改进型号,以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和作战需求。

技术特点:99式主战坦克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使其在战场上具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首先,它装备了一门125毫米滑膛炮,具备较长射程和精确打击目标的能力。

此外,99式主战坦克还配备了一对7.62毫米机枪,用于对抗近距离目标。

99式主战坦克采用了先进的防护系统,包括复合装甲、爆炸反应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等。

这些系统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敌方的攻击,并提供高水平的防护能力。

此外,99式主战坦克还具备优秀的机动性能,可以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灵活机动。

作用及应用:99式主战坦克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作为中国军队的主力战车,具备了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能够有效地执行各类任务,包括进攻、防守和维持地区安全稳定等。

此外,99式主战坦克还可以与其他装备和兵种协同作战,形成有力的联合作战能力。

它可以与步兵、装甲车辆和直升机等配合,实现任务的全面完成。

总结:99式主战坦克作为中国军队的主力战车,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款重要军事装备。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99式主战坦克逐渐成为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战车。

坦克发展历程

坦克发展历程

坦克发展历程坦克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装备,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科技进步和战争需求的不断变化,坦克从最初的原始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下面就坦克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战争气氛的膨胀和战争指挥官对新型武器的需求,坦克被发明了出来。

当时的坦克并不如现代坦克那样强大和复杂,它们只有一些基本装备,比如履带、装甲和火炮。

这些坦克在战场上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远远称不上是战争的决胜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坦克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升级。

各国积极探索和研发新的坦克技术,希望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随着内燃机、液压系统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坦克的机动性、火力和防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坦克已经成为主要战争装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坦克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场战争中,各国不断改进和完善坦克技术,尤其是苏联和德国在坦克领域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苏联的T-34坦克和德国的虎式坦克都成为战争的“王牌”,具有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这些坦克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对于推动坦克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后,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技术竞赛推动了坦克技术的发展。

两国相继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型坦克,如美国的M60和苏联的T-72。

这些坦克在机动性、火力和防护能力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装备。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战争特点的改变,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坦克不仅承担着传统坦克的作战任务,还具备了更强的信息化能力。

比如,坦克的战场管理系统、火控系统和通信系统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得坦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目前,坦克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国不断研发新型坦克,如美国的M1A2和俄罗斯的T-90。

新型坦克在机动性、火力、防护和信息化能力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主战坦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主战坦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主战坦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主战坦克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引进阶段:建国后,我国拥有少量坦克,如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95式轻型坦克等,这些坦克基本是收缴国民党和日本的坦克,且都是轻型坦克,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从苏联采购了T-34-85坦克,并在朝鲜战争中得到应用,中国自1950年-1955年进口该坦克1800辆。

- 仿制阶段:为了拥有自主制造坦克的能力,我国在获得苏联T-54A中型坦克的图纸后,开始仿制我国第一辆中型坦克,即59式主战坦克。

该坦克于1957年开始研究,1958年12月25日下线,1959年开始列装部队,我国至少生产了1万辆该型号坦克。

- 自主研制阶段: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以及各国坦克的不断升级,我国开始自主设计坦克,研制出69式主战坦克。

69式主战坦克由59式主战坦克改进而来,于1963年开始研制,1974年设计定型,主要以外贸为主,该坦克生产了约4500辆。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主战坦克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坦克发展史1916年6月,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向德军展开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一次战役索姆河会战打响了。

交战中,德军依靠构筑的堑壕、铁丝网等坚固防线,抵挡住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双方你来我往,伤亡惨重。

在1个月的攻、防战斗中,英、法联军伤亡62万余人,德军也损失了约60万人,但仍难分胜负,结果进攻战变成了一场阵地战MKⅠ坦克第一种参加实战的坦克——MKⅠ9月15日凌晨,已露寒意的战场上大雾弥漫,四周也一片寂静,被阵地战拖得疲惫不堪的德军正在堑壕中昏睡。

突然,他们被阵地前传来的一阵阵轰鸣声惊醒,脚下的大地也似乎在颤抖,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涌上了德国士兵心头。

不一会儿,德军士兵们看到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怪物”出现在眼前,它们穿过清晨的浓雾,开着炮冲了过来,顿时德军阵地上一片混乱,爆炸声、叫喊声连成一片。

惊恐之余的德军拼命用枪、炮向“怪物”射击,但“怪物”不但丝毫未损,并且像被激怒了一样,更加猛烈地开着枪、炮横冲直撞。

它们摧毁了一个个向它射击的火力点,并冲过堑壕、压平了铁丝网,还有不少德军被它发射的炮火打死。

在一片混乱中,其余的德军纷纷停止了无谓的抵抗,开始丢弃阵地四散逃跑。

而这道横在英军面前、经过长时间激战未能攻克的阵地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这些初战告捷的“怪物”不是别的,正是英国制造的MKⅠ型坦克。

虽然当时投入使用的几十辆坦克中只有18辆真正参加了战斗,但它们为突破久攻不下的德军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

索姆河战役也因历史上首次有坦克参战而被载入史册。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称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从二次大战起至今一直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称为“陆战之王”。

它是所以装甲车辆中最基本的车种,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

坦克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全天候条件下担负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用于与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炮兵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坦克的发展对其他装甲车辆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法国“圣沙蒙”坦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蒸汽机技术、内燃机技术、装甲和履带推进技术和火炮技术等都已基本成熟。

1906年,英国人曾制造出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曾出现轮式战斗车辆,英国军队也在试图改装一些履带拖拉机,以便用于战争。

这些都为坦克的出现在技术上铺平了道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但很快交战各方即陷入了僵局。

因为当时由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组成的防御阵地遍布整个欧洲战场,任何一方想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暴风雨一样的枪弹、炮弹面前,人的血肉之躯是如此不堪一击,有的战役甚至被称为“绞肉机”。

因此从1914年冬天起,战局急转,各方都由运动战转为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而且谁都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

在这种局势下,研制一种即具有防护力以抵挡敌人的机枪子弹,又具有一定机动能力以突破敌人的铁丝网引导步兵冲锋,还要有一定的火力以消灭敌阵地上的有生力量和火力点的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要。

再加上前面说到的技术条件也日趋成熟,坦克便应运而生了。

可是坦克的诞生也并非一帆风顺,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出现的同时都会加杂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坦克也不例外。

当时英国有一位名叫斯文顿的陆军上校,他首先提出了用履带式拖拉机加装钢板以抵抗机枪的火力,这也就是最早的坦克的设想,斯文顿后来因此被称为“坦克之父”。

可惜,由于当时英国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斯文顿的这个提案没能在帝国防御委员会上通过,这项重大的发明眼看着就要因为没有研制经费而流产。

关键时刻,时任英国海军大臣、后在二战中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慧眼识英雄,看到了这个提案的前途,下令海军成立了一个“陆地战舰委员会”,拨出经费开始研制坦克。

为了保密,该项目的代号被称为“Tank”(即“水柜”的意思),这个代号也就成了坦克的名字并沿用至今。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陆战之王”由海军支持诞生有些可笑,但这在当时也的确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1915年12月,“陆地战舰委员会”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样车“小游民”。

它的外形的确和一个大水柜差不多,行动部分有两条履带,车体方方正正并焊有6毫米厚的装甲,转向轮像条尾巴一样拖在后面,车内有乘员6人,装有1门火炮和几挺机枪。

不过“小游民”还只是一种试验品,越野行驶能力、过壕能力和可靠性都很差,不能在战场上使用。

所以在它之后不久,英国就研制出第二种坦克“母亲号”。

1916年1月16日,这种新型坦克进行了第一次行驶试验,并顺利通过了模拟的“战场障碍跑道”。

它越壕沟宽度达到了2.24米,通过垂直墙高1.37米,试验取得成功。

从此,世界上第一辆真正能够实用的坦克诞生了,装备英国陆军后,被正式命名为Ⅰ型坦克。

1916年,英国共生产Ⅰ型坦克150辆。

Ⅰ型坦克车体庞大,外廓呈菱形,安装过顶履带,车尾装一对转向尾轮,装甲厚度6~12毫米,最大行驶速度6千米/小时。

有趣的是Ⅰ型坦克有“雄”、“雌”之分:“雄性”坦克战斗全重28.45吨,武器为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坦克战斗全重27.43吨,武器仅为5挺机枪,用来对付步兵。

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使用的就是Ⅰ型坦克。

坦克的问世和使用,开始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军事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法国雷诺FT17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又在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Ⅱ至Ⅴ型坦克,其中Ⅳ型坦克生产得最多,约1200辆,参加了费莱尔、康布雷等著名的战役,并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坦克等。

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2C重型坦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雷诺”FT-17轻型坦克。

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装有可360度旋转炮塔的坦克,而且动力舱后置、车体前设驾驶席,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绝大部分现代坦克都沿用了这一设计。

德国在遭到英国坦克的沉重打击后,在匆忙中开始设计自己的坦克,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坦克的国家。

1918年初,德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A7V被投入实战,但还没等它发挥什么作用德国即战败。

美国、俄国也都在这一时期研制生产了自己的坦克,但此时它们的产品无论在性能和数量上均不如英国。

一战期间的这些坦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其火力、机动性、防护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乘员的工作环境也很恶劣,只能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

尽管如此,由于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并在战场上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坦克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篇章。

由于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地面作战部队的主要突击力量,其巨大的威力无人可敌,因而登上了“陆战之王”的宝座。

同时,也造就了如德国的古德里安、隆美尔,美国的巴顿,苏联的朱可夫,法国的勒克莱尔等一批以运用装甲兵著称的名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看到了坦克的前途,纷纷根据各自的作战思想,研制装备了多种形式的坦克,其中轻型和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也出现过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履式轻型坦克及多炮塔结构的重型坦克。

这些坦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都有了明显提高,它们的战斗全重一般在9~28吨之间,最大行驶速度20~43千米/小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有的达到了75或76毫米。

各大国均组建了装甲部队,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已经形成。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的坦克已有约2万余辆。

其中前苏联已成为第一坦克大国,拥有坦克15000余辆,德国跃居第二坦克大国,拥有坦克3500辆,原来的老牌坦克王国英国和法国发展坦克的势头已经减弱,分别拥有坦克1150辆和2200辆。

此时的美国陆军由于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没有认识到坦克的强大突击作用,因而没有引起重视,只有470辆轻型坦克。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垄断集团支持下当上了德国总理。

这个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中被吓得丧魂落魄、躲在堑壕中瑟瑟发抖的原德军下士上台后,在德国推行法西斯主义,重整军备,开始为侵略扩张做准备。

希特勒对坦克可谓是情有独钟,在看了陆军研制的几种坦克为他所做的表演后曾兴奋地大叫:“这正是我所要的!这正是我所要的!”因此,坦克在德国陆军中的地位简直就是如日中天,得到了迅速发展。

苏联ИС-2“斯大林-2”重型坦克1939年1月,德军集中2800辆坦克向波兰发动“闪电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波兰,接着又占领了比利时和法国,在欧洲战场横扫一切,把英、法联军逼得在敦刻尔克来了个大撤退(其实就是大溃败)。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又集中118个步兵师、19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约4300辆坦克、4900架飞机,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德军以装甲集群为先锋,再次用入侵波兰、法国时的“闪电战”,使毫无准备的苏军损失惨重。

开战第一天,德军就向苏境内推进了50~60千米,在此后十几天内,又推进了300千米。

在大战中、后期的苏德战场上,双方的陆战几乎演变成了坦克战,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屡见不鲜。

特别是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只1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德双方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竟达到13000多辆,创造了至今没有被打破的“世界纪录”。

仅1943年7月12日这一天,双方在普罗霍罗卡地域参战的坦克就有1200多辆。

库尔斯克一役,双方共有3000余辆坦克被击毁,德军伤亡50余万人,装甲部队精锐尽遭重创。

苏军取得了会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另外在北非战场和远东战场,各国也都有大量坦克参战。

1945年苏军进攻德国柏林,集结了250万兵力,包括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共6250辆坦克、7500架飞机,一举突破奥得河以西德军防线,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

战至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畏罪自杀,德国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坦克为首的装甲车辆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交战各方共生产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约30万辆。

其中前苏联制造了10.4万辆,主要有T-34中型坦克、ИС-2重型坦克、T-70轻型坦克等。

战争刚开始时并不重视坦克的美国也后来居上,超过德、英、法等国,共生产了9万辆,主要有M3、M4中型坦克,M24轻型坦克和M26重型坦克等。

德国制造了4.2万辆,主要有“黑豹”、“虎”式和“鼠”式坦克,另外还有“猎虎”、“猎豹”和“象”式坦克歼击车等。

英国制造了2.6万辆,主要有“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等。

二战时期的坦克与以前的坦克相比,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其结构已基本定型,与现代坦克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