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观念论”和“经验性实在论”试析——兼谈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误读[1]
理解之难——从《中庸》“喜怒哀乐未发”句看

理解之难——从《中庸》“喜怒哀乐未发”句看(一)《中庸》第一章中“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句,向来是古代哲学家讨论的热门主题,历代儒者对它留下大量的解读和阐释,足以看出上述这段经典表述对于中国哲学的关键意义。
然而,进入现代后,人们对它反而不那么重视,部分原因是现代学者往往从心理学上去理解这句话,即喜怒哀乐未生时人的精神一片空白,毫无成见,无一己之私欲,此即为中,如徐复观和劳思光,还有陈来等人。
(1)这样理解的话,似乎紧扣文本,合情合理,但也的确平淡无奇,不值得多说。
但这与古人对这句话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反差。
古人对“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这句话,极为重视。
朱熹的老师李侗在谈到《中庸》时说:“圣门之传是书,其所以开悟后学,无遗策矣。
然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又一篇之指要也。
”这句话若真像现代学者所理解的那样,李延平就不免有点故作高深了。
事实上古人大多认为此句蕴含丰富,殊难理解。
船山对“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之艰深,有足够的清醒认识,说它“是儒者第一难透底关”。
的确如此。
此句之难,在于不能单纯从表面的文字意义上去理解,而要将它置于《中庸》本身的思想语境,尤其是其第一章的思想语境中去理解。
当然,古人也不都像宋明儒那样,能深入到《中庸》义理深处去理解这句话。
孔颖达的《礼记正义》便是将“喜怒哀乐未发”简单理解为“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
然而,这种理解似是而实非。
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一针见血指出:“但未喜、未怒、未哀、未乐而即谓之中也,”乃“其说之必不可从者”。
道理很简单:“乃夫人终日之间,其值夫无可喜乐、无可哀怒之境,而因以不喜、不怒、不哀、不乐者多矣,此其皆谓之中乎?”显然不能,因为作为天下之大本的“中”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不是普通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中庸》第一章以“天”(天命、天道)为主题,“‘天命之谓性’三句,是从大原头处说到当人身上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二句,是从人心一动一静上说到本原去”。
哲学考博试题及答案

哲学考博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笛卡尔D. 康德2. 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是指:A. 简单的否定B. 事物的自我否定C. 否定的否定D. 事物的自我肯定3. 在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形而上学”这一概念的是: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托马斯·阿奎那4. 庄子的“庄周梦蝶”寓言主要探讨的是:A. 认识论问题B. 伦理学问题C. 政治哲学问题D. 美学问题5.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A. 理性存在B. 社会存在C. 在世存在D. 抽象存在6. 下列哪位哲学家不是存在主义者?A. 萨特B. 海德格尔C. 尼采D. 洛克7.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区分了先验与经验,他认为先验是:A. 后天获得的知识B. 先天的知识C. 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D. 通过理性获得的知识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A. 社会意识B. 社会制度C. 社会关系D. 社会生产力9.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哲学的混乱源于:A. 语言的滥用B. 逻辑的混乱C. 思维的混乱D. 知识的缺乏10. 下列哪位哲学家主张“知识即德性”?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斯宾诺莎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
12. 解释康德的“先验范畴”及其在认识论中的作用。
13. 阐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4. 论述尼采的“超人”理念及其对现代哲学的影响。
15. 分析并评价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特别是其“正义即公平”的观点。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2. C3. C4. A5. C6. D7. B8. A9. A10. A二、简答题11.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认为,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并非来自于理性的推导,而是基于习惯和经验的归纳。
康德名词解释和简答

康德名词解释和简答康德自在之物:指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但是不可知的本体先验的:指普遍经验所形成的条件,是先于经验的(先天的)又是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
如感性形成时间空间与知性的范畴是运用于杂乱经验而区别在于先天的只说他独立于经验而形成普遍经验的条件,因而是先验的。
超验的:超出一切可能经验之上,非人的认识能力所得到的,如上帝,不朽的灵魂等此岸性:指经验界限之内,彼岸指经验界限之外纯粹理性:指纯粹的(即不依赖任何经验内容的)认识能力。
包括感性直观(或知觉)“知性”和“理性”二律背反:指规律中的矛盾,指两个互相排斥但同样是可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先验综合判断:指既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又能提供真实知识的判断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哲学史上通常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是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康德理论哲学概述前批判时期科学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宇宙图式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精神与物质成反比,离宇宙的中心越近,则引力越大,理性也就越弱,反之,则越强。
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生活在这一行星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的纯粹的理性人只是理性存在者中间的一类,而不是唯一的或者完全的理性动物提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他还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受时空形式和知性概念的统摄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纯粹理性批判》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造成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的原则是纯理性的,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经验的界限,也就不能再被任何来自经验德的试金石加以检验了(3)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教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
哲学引论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3)

哲学引论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3)简答题〔请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体会,简要答复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哲学是人类的一门思想探索性活动?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或区别是什么?4.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有何异同?5.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什么?6.如何理解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促进作用?7.为什么说“‘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8.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9.“是论”的意义是什么?10.“在论”的意义是什么?11.“道论”的意义是什么?12.“自我”的特征有哪些?13.试述儒家认识论的内容。
14.什么是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15.什么是非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16.请谈谈在美学上“客观论”和“主观论”的主要区别。
17.试述道家认识论的内容。
18.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最有影响的艺术定义,并简述其内涵。
19.请谈谈冯友兰先生的四种境界说。
20.请谈谈你对牟宗三先生“三统说”的理解。
参考答案1.答题思路: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
2.答题思路: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但从整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3.答题思路: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包括数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到达“科学的哲学”。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家,诸如,逻辑实证〔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北大哲学考研试题

北大哲学考研试题2010中国哲学部分(25*2)1.荀子“正名”学说答:1,名词是与外部世界事物相对应的一种表达,词的种类与事物的种类是相对应的。
2,对名称的分类。
分为别名和共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专名和通名。
3,对三类谬误的批判。
(晕啊,没被完整……)2.周敦颐有关“诚”的学说答:“诚”是天地阴阳交合所生,是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根源,是至善。
是一种状态,一种圣人的状态。
(我决定去拜周敦颐为师……)现代西方哲学部分名词解释(5*5)证伪主义:1,波普针对实证主义提出的证实原则而提出的一种针锋相对的科学研究方法。
2,指通过找到特称的伪判断来否证已被证实的全称判断,即通过发现科学中的一个否证的个例来否定所谓的科学真理。
3,方法是试错法,本质是演绎法。
家族相似:1,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哲学概念。
2,游戏是一种复杂的重叠交错的相似性的网络,有时是整体的相似,有时是细节的相似。
他把这种相似性称为家族相似。
逻各斯中心主义:1,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观点。
2,认为西方哲学传统,由柏拉图一直到索维尔,是一个以理性主义、逻辑、语音为中心的哲学传统,为了维护主义传统,排除非理性主义、文本、文字。
主观真理说:祁克果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不确定性对最为激情的内在性的适应过程的依附。
范畴错误:赖尔哲学概念。
指用适用描述一种言语的范畴去表达另一种范畴的事实。
范畴就是定义域。
论述题(25*3)1.试分析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真理观与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异同2.简述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区分”(ontological difference)3.分析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这个世界是我的世界,其显示在这样的事实中;语言的界限,即只有我能理解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下午西方哲学史简答题(今年很变态,中国哲学部分就出2道大题,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该为简答题。
出题不全面了,但要求考生准备全面!)(5*10)阿那克西曼德:爱利亚派哲学家,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之一。
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

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自从康德以来﹐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一直是人类知识的可能性和普遍有效性问题。
康德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一直是我们探究认识论问题的最重要的源泉。
按照对于康德的某种理解﹐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要被看作人类理性对于经验的构造﹐亦即经验对象在人类知性中的先验综合构成。
给出对于'先验性'的某个合适理解﹐现代科学似乎极好地示范了康德的思路的基本合理性。
但是﹐这种状况在目前已经发生了急剧变化。
现代物理学在其方法论和认识论上都与经典物理学颇为不同。
其中﹐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它超越了可观察的宏观世界﹐进入了人类没有直接的观察接近的微观领域中。
这个变化产生了这个尖锐的问题﹕我们能够声称有对于不可观察的东西的确定知识吗﹖如果我们在达到这样的知识上没有保证﹐那幺什么是科学的恰当目的﹖这是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比如说﹐建构经验论)的争论产生的一个主要背景。
毫无疑问﹐对于现代物理学的深入分析对于Bas van Fraassen建立他的反实在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果﹐比较于科学实在论者﹐van Fraassen声称﹐科学目的不是在于给予我们世界是怎么样的一个实际上为真的叙述﹐而是在于"拯救现象"﹐亦即给予我们世界是怎么样的经验上恰当的描述。
因此﹐在van Fraassen看来﹐我们决不可能超越我们可得到的经验证据的总体而把握一个超验的实在。
van Fraassen对于他的建构经验论(constructive empiricism)论证高度精致﹐而且在某些方面是相当有说服力的。
然而﹐在我对van Fraassen的读解中﹐我发现一些他的主要思想并不是与某种形式的实在论﹐即我所信奉的关于理论实体的实在论不兼容。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明这如何是可能的。
在我看来﹐这个"调和"关键取决于找到一种方式来辩护van Fraassen所坚定拒斥的达到最佳说明的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我将简称IBE)。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读书笔记

一、引言牟宗三是20世纪著名的我国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我国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在其著作《我国哲学史纲》中,牟宗三详细阐述了我国哲学的特质,这些特质对于我们理解我国哲学的本质和特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根据牟宗三对我国哲学特质的论述,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分析。
二、我国哲学的重要特质1. 周易哲学的独特性牟宗三指出,我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周易哲学的独特性。
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思想内容包括了哲学、宇宙观、时间观等多个方面。
周易哲学所强调的变通思维和“易”与“不易”的关系,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我国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牟宗三认为,我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那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而是更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我国哲学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一种辩证的、综合的理解方式,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整体性的思考。
3. 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我国哲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
我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深刻体现了我国哲学的特质。
4. 道德修养与哲学思辨的关联牟宗三指出,我国哲学与道德修养有着紧密的关联。
我国哲学重视人的修养与品德,并将哲学思辨与道德修养相结合。
在我国哲学中,哲学思辨和道德修养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5. 凝结历史与文化的智慧我国哲学凝结了我国千百年的历史和文化智慧。
牟宗三认为,我国哲学在思想内容上融合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智慧,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三、我国哲学特质的价值和意义1. 深化对我国哲学的理解牟宗三详细阐述的我国哲学的特质,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我国哲学的理解。
理解我国哲学的独特特质,可以更好地揭示我国哲学的本质和深层次的价值。
2.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我国哲学特质的论述有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哲学的特质,可以增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构建更加和谐的文化交流关系。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早期形而上学派
黎尔: 批判的实在论:知识的客观实在性不应与主观观念形成问题不加区别, 康德的决定性成就在于区分了“先验的”和“心理的”这两个问题,把 知识的客观意义从知识起源的发生中区分开了。在黎尔看来,时空、范 畴纯形式只给被经验到的实在以普遍的、必然的形式,而其内容必须通 过直接的感性直观。这样后者就构成我们确信事物的实在特殊的根据。 黎尔把这种观点称之为“批判的实在论”。他进而认为,物自体与认识 的先天要素相结合,才是康德学说的结论。
作者中又极乏能干之才。十九世纪初期, 首先是那些伟大的唯心主
义体系, 以后是自然--哲学体系, 把康德哲学淹没了, 于是就发出了 回到康德去的庄重呼声, 以脱离那种在康德看来是不可能的哲学---这种哲学, 与促进自然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繁荣的唯物主义相 比较, 已越来越不能对德国文化生活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了。
念因素的秩序联系。“概念”是先定的,因为将表象的联结和秩
序联系加在某些东西上面时,那个概念就已经存在了。以同一个 经验既可以说是主观的又可以说是客观的,而它们又都是思维, 由此得出了“思维决定存在”。 所以他们认为认识的立足点应该 建立在思维上面,应当用思维来揭示规律。
先验方法
先验方法就是对科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寻找 出论证科学事实所必要的和充分的构成因素和逻辑条 件。 而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于揭示一切科 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的统一在于逻辑结构, 先验方法可以通过数学关系研究这种逻辑结构。
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
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又称价值学派或
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是文德尔班与李凯尔特。弗 莱堡学派着重在价值论、社会历史科学、哲学史 等方面的研究有重大进展。这一派有影响的人物 还有闵斯特贝尔格、拉斯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邓晓芒批评牟宗三在《会通》中误读了康德,这一批评是正确的。
牟宗三没有恰当区分先验与超验、经验性与经验。
其误读之源在于误解与误译。
他的误读对康德哲学是致命的。
先验观念论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立场。
在批判哲学的背景下,这一立场同时意味着经验性实在论。
康德提出先验观念论的目的是要面对休谟去捍卫经验的实在。
关键词:先验观念论经验性实在论经验的实在牟宗三0、引言:牟宗三误读了康德?在康德研究方面,牟宗三几为华人学术界公认权威。
然而邓晓芒(2001)指出,牟宗三误读了康德。
其表现在,将经验性实在性与先验观念性[2]“这两个共同构成人类知识而不可分割的观点割裂开来”,“并为康德编造出了一个‘超绝的观念性’”。
邓认为这是一个“硬伤”。
[3](邓晓芒2001,pp41-42)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分析。
需预先指出的是,这一“硬伤”并非牟宗三发明,之前有康蒲·斯密(参见:康蒲·斯密,p153,p332等处)。
1、康德术语的区分通过考察康德文本,本节希望得出与本文密切相关的几个术语的典型意义。
1.1经验性(empirisch)与经验(Erfahrung)“经验性”,或(庞景仁)译“经验的”。
但这个词之修饰别的词不同于“经验”,康蒲·斯密将其区分为“empirical”与“of experience”。
为行文方便,凡引文译为“经验”或“经验的”,一律改作“经验性”,以<>标明。
[4]经验性的,就是必须“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A20/B34,杨-邓本[5],p83)。
感觉是对象刺激我们时“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A20/B34,p83),如此“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是感性(A19/B33,p83);故经验性意为:包含有对象(此处为物自体)对我们感性的刺激。
这种刺激使我们与对象发生了直接关系(直观);这一直接关系,是一切思维作为手段以之为质料的(A19/B33,p83),从而“经验性的”意为包含有物自体对我们感性的刺激并且这种“如果其中包含有感觉(它以对象的现实的在场为前提),刺激作为质料。
无论是直观还是概念,那就是经验性的。
”(A50/B74,p106)。
因此“经验性”的正相反对者必定不包含有物自体对我们感性的刺激并且不作为质料而作为形式。
这样,“经验性”就区别于“纯粹”(rein)和“先验”(transzendental)。
康德对“纯粹”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知识不和它无关的东西掺杂;二是知识不和任何经验或感觉相混且又是完全在先天成为可能的,此即“绝对纯粹的。
”(A11,韦p53)此处为后义。
绝对纯粹无关于物自体的刺激而是纯粹形式。
“经验性”之对立于“先验”,乃是因为先验知识“不和对象有关而和人们知道对象的方式有关,而这方式又是限于<先天>有其可能的”(A12/B25,韦p53),也正好是不与物自体的刺激相关而是形式的。
至于经验,则是指“对象知识”(B1,p68),“经验就是通过联系起来的知觉而来的知识”(B161,韦p173)。
作为一种知识,它是有关于物自体刺激所引起的感性质料的,所以经验是一种经验性的知识。
“经验性的知识也就是经验。
”(B165,韦p175)经验概念(Erfahrungsbegriffe)“不过是具体的知性的概念”(A567/B595,韦p510)。
显然,经验(A86/B118,“包含两个极其不同性质的要素”:经验性的质料和纯粹直观及纯粹思维的形式。
p130)作为知识,经验正相反对于不包括任何经验性要素的纯粹知识。
同时,由于“范畴在事物的知识上除了应用于经验对象外没有别的运用”(B146,p146),时空直观形式也“只是指向那些被视为现象的对象”(A39/B56,p96);故作为一个范围,经验的正相反对者是超验(transzendent)。
超验超出了经验范围。
(A296/B352,p196)[!--empirenews.page--]因经验与经验性的这一不同,康德说:“一切经验判断都是<经验性>判断,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以感官的直接知觉为根据的,但不能因此就反过来说,一切<经验性>判断都是经验判断。
”(《导论》,p63)因为经验作为经验性知识,除开经验性质料外还有先天形式。
[6]令人不解的是,牟先生对经验性与经验这一对重要概念根本不作区分,无论是在译文中还是在相关论述中,他极为粗糙地将empirisch看成Erfahrung的形容词形式。
1.2先天(a priori)、先验(transzendental)与超验(transzendent)先天,或译“验前”(韦卓民)、“先验”(牟宗三)。
康德约定:“我们在下面将把先天的知识理解为并非不依赖于这个那个经验、而是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所发生的知识。
”(B3,p69)可见“先天”意为“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
这种不依赖,是不依赖于经验中的经验性质料。
一个掺杂有经验性内容的命题,只要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性的东西而成立,也可以是先天的,比如“红花是红的”。
当其“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经验性的东西”时,就是纯粹的,或者完全先天的;若有掺杂,就是先天非纯粹的,如“每一个变化都有其原因”――其中的“变化”这一概念是从经验中取得的。
(B3,p69)不过康德对此不十分肯定,他有时又说这一命题是纯粹先天命题。
(B4-B5,p70)与“先天的”正相反对的是“后天的”(a posteriori),即要依赖经验的。
“单从经验借来的知识就是我们所谓<‘后天的’>或‘在经验上’才知道的。
”(A2,韦p39)先验,或(牟宗三)译“超越”。
康德解释说:“(先验)这个词并不意味着超过一切经验的什么东西,而是指虽然是先于经验的(先天的),然而却仅仅是为了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东西说的。
”(《导论》,p172)这表明,先验只是先天的一部分。
先验知识是指“凡一切知识不和对象有关而和人们知道对象的方式有关,而这方式又是限于<先天>有其可能的”知识(A12/B25,韦p53),这就进一步表明,“‘先验知识’是从先天方面来研究认识论问题所得到的具有真理性的认识论知识”,它区别于“关于经验对象的,并不一定涉及认识论问题”的“一般的‘先天知识’”。
(杨-邓,1996,p70)先验知识不与对象有关,则不掺杂经验性质料,先验的正相反对者是作为质料的经验性。
超验,或(牟宗三、庞景仁、韦卓民)译“超离”、“超绝”、“超越”。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其的典型使用是:“我们可以把那些完全限定在可能经验范围之内来应用的原理称为内在的原理,而把想要超出这一界限的原理称为超验的原理。
”(A296/B352,p197)可见,“超验”大致意味着“完全超出可能经验的范围”。
在此范围内是内在,超验是外在。
超验的正相反对者既是内在也是经验。
经验是经验性知识,超验既非知识又非经验性的。
解释者最易在以下两处混淆“先验”与“超验”。
一处是“先验运用”与“超验运用”。
康德提醒道:“先验的和超验的并不是等同的。
”超验原理是“一些现实的原理,它们鼓励我们拆除所有那些界标,而自以为拥有一个在任何地方都不承认有什么边界的全新的基地。
”它们不是(A296/B352,范畴的先验运用。
范畴只有内在的运用,即经验性的运用或内在于经验的运用。
p198)当其想运用于与经验性无关的东西时,将导致自相矛盾:既想超出可能经验,又想获得关于对象的经验实在的知识。
“思维无内容是空的”(A51/B75,p107),纯粹知性原理作为“纯粹知性概念永远也不能有先验的运用”整理经验性质料的先验原理,离开经验什么也不是。
(A246/B303,p187),它的先验运用“只不过是未受到本应由批判而来的束缚的判断力的一个错误”(A296/B352,p198)。
而范畴的超验运用,则是一个现实的威胁,它由于并不自相冲突而鼓励人们跨越可能经验的边界,不是要获得某个对象的经验知识,而是要证明一切知识[!--empirenews.page--][1][2][3][4]下一页的绝对无条件的最高条件。
另一处易混淆的是“先验理念”。
理念由推理而来:直言推理而有灵魂,假言推理而有世界,选言推理而有上帝;“事实上它们就不能和任何可被给予出来而与它们吻合的对象有其关系”(A336/B393,韦p338),可见它们的客观运用“任何时候都是超验的”。
理念是理性本身所给予我们的,而不是任意虚构出来的,“因而是与全部知性运用必然相关的”(A327/B384,p210),理性“要超越到把每一个对象的一切知性活动都总括在一个绝对的整体之中”(A327/B383,p209)。
先验是指不和对象有关而和人们知道对象的先天方式有关,在此意义上,理念因与对象整体或经验整体有关而被说成是“先验理念”,其运用被称为“内在的”,也就是仅仅被当作经验知识的扩展的一种“调节”或“范导”原理。
一旦理念被视为已达到了绝对统一或最高条件,这就是“超验的”运用,在认识上构成幻相,但有用于实践(道德、信仰)。
1.3小结讨论完这些概念,可知“先验观念性”不能换作“超验观念性”。
康德的“先验观念性”与“经验性实在性”是基于形式和质料的对举,牟宗三的“经验实在性”(误译)和其生造的“<超验>观念性”是基于不同范围的对举。
(这也正是牟先生所讲的“内指”与“外指”的区别。
)若将“先验观念性”换作“超验观念性”,则不但取消了范畴对经验知识的内在运用,而且取消了理念的现实运用。
因此,无论是康蒲·斯密还是牟宗三,当其为康德生造一个“超验观念性”时,都是对康德的双重误解。
牟宗三处处讲“一心开二门”,借“<先验>观念性”与“<经验性>实在性”大讲中西对智思界(超验)和感触界(经验)的不同态度及其会通,说明他没有领会康德“先验观念论”的认识论性质以及超验理念在实践和道德上运用的“现实性”(而非“观念性”)。
那么,什么是康德所谓的“先验观念论”呢?2、先验观念论作为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立场为了回答“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这一纯粹理性的一般课题(B19,p79),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依次考察了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先天能力,一方面(先验方面)认为正是这些能力使“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另方面(观念方面)认为它们作为形式,若不运用于经验性质料就是空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先验观念论是《纯粹理性批判》在知识论上的基本立场。
2.1先验观念论(der transzendentale Idealismus)的涵义2.1.1先验的(只)是观念康德把先验观念论叫做“形式的<观念论>”(《导论》,p174)。
a.先验的只是形式。
它不是自在现实的,只是使现实事物可能的条件:“凡在直观里和在概念里与经验的形式条件一致的东西就是可能的”(A218/B265,韦p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