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剂--中药外用贴剂的新宠
中药新剂型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随着制药工业和新药开发的不断进展,我国中药制剂水平已从传统经验型逐步上升到科学制药水平,现代制药设备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使一批现代中药新剂型显现。
1 滴丸剂滴丸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
滴丸剂是在中药丸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多种特点。
如天津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已为人们所熟悉,该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和急救。
复方丹参滴丸中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目前已达到分子水平,减少了冰片用量,并由口服改为舌下含服,从而大大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
因为滴丸是在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以极微小的晶粒存在,因而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的特点。
复方丹参滴丸舌下含服经舌粘膜吸收,直接进入血循环,3分钟起效,可迅速缓解心绞痛,解除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
临床资料表明,在冠心病的长期治疗中,复方丹参滴丸可更有效地减少缺血发生次数,尤其是缩短心电图ST段下移的持续时间.且无头痛、头胀等副作用,为一种治疗冠心病ST段改变的有效药物。
2 膜剂膜剂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进展很快的剂型,临床很受欢迎,可用于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创伤科、烧伤科、皮肤科及妇科等,—些膜剂尤其是鼻腔、皮肤用药膜亦可起到全身作用。
故在临床应用上有取代部分片剂、软膏剂和栓剂等的趋势。
黎国梓等研制了复方养阴生肌双层膜.底层(缓释层)以PV A(聚乙烯醇类)为成膜材料,因其融化慢,作用时间长,具长效作用;面层(速释层)以白及胶为成膜材料,因其在体液中熔化快,具速效作用,将二者制成双层膜,分别加入止痛消炎药物,经两年多的临床应用,治疗口腔溃疡362例,有效率100%,疗效较好,深受欢迎。
贵州六枝大华制药厂生产的中药博性康速溶膜可有效杀灭常见性病及引起妇科疾病的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能有效防治各种阴道炎、宫颈炎。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中药巴布剂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外用贴敷剂。
此制剂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开发成功,在中国起步较晚,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附录中才将其正式收载。
巴布剂作为外用贴剂,具有使用简单、既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反应,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等特点;与传统的黑膏、橡胶膏相比,具有生产中无“三废”,透皮效果较好,对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并能反复揭贴等诸多优点。
有专家预测,巴布剂将成为21世纪药品中的新宠。
一、中药巴布剂的基本构成中药巴布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涂布于无纺布上而制成的外用贴剂。
从构成上来看,主要包括支持层、膏体层、背衬层三层结构。
支持层又称底层或裱褙,主要起承载膏体的作用;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是巴布剂的核心,在贴敷中产生适度地粘附性使之与皮肤密切接触,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背衬层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起到保护膏体、防止膏体粘连的作用。
二、中药巴布剂基质的研究1.基质常用原料及用量基质对主药和巴布剂的成型影响很大,所以基质原料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通则附录所载,巴布膏剂常用的基质原料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粘性剂、骨架材料、保湿剂、填充剂四部分。
粘性剂:外用贴剂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粘附性,才能满足临床需要。
目前,最常用的高强度粘性剂当数聚丙烯酸及其钠盐;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3~10%。
骨架材料及增稠剂:骨架材料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在基质中起赋形及增稠作用;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20%。
常用的有明胶、羧甲基纤维素及其钠盐(cmc-na)、卡波姆(carbopol)、聚丙烯酸钠(paa-na)、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保湿剂:保水、保湿是基质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入适当的保湿剂,可防止水分的挥发,且能溶解活性成分和分散高分子材料;其一般用量为基质的30~50% 。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巴布剂是一种传统中药剂型,也称为膏剂。
巴布剂的特点是质地柔软,能够在皮肤上均匀涂抹,常用于外用,具有舒筋活络、止痛消肿、解毒止痒等功效。
巴布剂的制备方法比较复杂,需要配合多种中草药,经过炮制、破壁、煎煮、过滤、提取等多个工序,才能获得质量稳定、药效有效的巴布剂。
巴布剂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药文献,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均有关于巴布剂的记载。
然而,由于巴布剂的制备方法繁琐,传承有限,因此在现代化的医药生产中使用较少。
不过,随着中药制剂的推广与发展,巴布剂逐渐受到重视与关注,成为了中药制剂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剂型。
中药巴布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适宜的中草药材,根据其功效和“配伍禁忌”制定处方。
然后,对药材进行炮制、破壁、煎煮、过滤等一系列工序,使其具有更好的药效和药效稳定性。
接着,将处理好的药液慢慢加入适量的药粉中,搅拌均匀,不断添加药液直至形成具有一定粘度的巴布状。
最后,将巴布剂装入容器中,通过冷却、晾干等方式进行后续加工处理,变成实用的中药制剂。
中药巴布剂可以广泛应用于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领域。
例如,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治疗风湿类疾病的银屑病外用巴布剂;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烧伤、湿疹、脱发等皮肤病的中药巴布剂;用于治疗妇科炎症、月经不调、阴道炎等疾病的妇科巴布剂等。
中药巴布剂的优点在于其药效较快、副作用小、能够针对局部病变点进行治疗,同时还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和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药巴布剂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中草药剂型,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巴布剂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制备方法也更加科学化。
中药巴布剂不仅成为了中药制剂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剂型,也将继续为临床医疗带来更多的创新与发展。
巴布剂1——精选推荐

巴布剂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的一种新型外用贴剂,加入药物或药材提取物,经炼合、涂布、剪切等工艺制成外用制剂。
具有载药量大、给剂量准确、保湿性、粘性适中、不过敏(与皮肤相容性好)、可反复贴用、作用时间长、药物穿透性好、无副作用、病人应用依从性佳、携带方便、物美价廉等优点,克服了传统黑膏药油腻性强、易污染皮肤衣物,橡胶硬膏易过敏、作用时间短的缺点,是黑膏药和橡胶硬膏的换代产品。
巴布剂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它属于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的一种,是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药效成分的提取及巴布剂基质的配比和粘贴性是巴布剂制备的核心内容。
巴布剂基质材料主要有粘着剂、保湿剂、交联剂、无机填充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等组成。
粘着剂是巴布剂膏体产生粘性的主要物质,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大类。
其中常用的有海藻酸钠、西黄耆胶、玉米淀粉、明胶、阿拉伯胶、桃胶、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及钠盐、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等,一般用量为15%~50%。
增稠剂又称胶凝剂,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物系粘度,使物系保持均匀稳定的悬浮状态或乳浊状态,或形成凝胶。
增稠剂的种类很多,可分为无机类和有机高分子类,其中有机高分子类又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类。
无机增稠剂包括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两类,低分子量增稠剂主要是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体系。
目前所用的无机盐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硫酸钠、磷酸钠和三磷酸五钠等,其中氯化钠和氯化铵的增稠效果较好。
基本原理是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使体系的粘稠度增加,但当电解质过量时会影响胶束结构,从而使体系粘稠度降低。
无机高分子量增稠剂有膨润土、凹凸棒土、硅酸铝、海泡石、水辉石等,主要的增稠机理是由具有吸水膨胀而形成触变性的凝胶矿物组成。
天然高分子类增稠剂大多为多糖类,主要有纤维素醚、阿拉伯胶、角豆树胶、瓜耳豆胶、汉生胶、甲壳糖、海藻酸钠和淀粉及其变性产品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羟乙基纤维素(HEC)是纤维素醚类产品中使用范围最广的产品。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巴布剂以及中药巴布剂巴布剂概念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日本有较久的应用历史,系药材提取物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由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水刺布),膏体,防粘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其载药量大,保湿性强,与皮肤的相容性好,耐老化,可以反复揭贴,随时终止给药,剂量准确,血药浓度平衡无峰谷现象,可减少毒副作用,在工业生产中无有机溶剂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中药巴布剂,是指在巴布剂加工过程中所选用的药物必须是中药成份,如超微粉碎的中药粉体,水提取或乙醇提取的中药浸膏,经浸泡后的中药药泥,以上中药剂型和巴布剂基质混合搅拌均匀后,加工而成的巴布剂,简称中药巴布剂。
我们再总结一下中国传统贴膏包括近年一些医药科技公司所推出的系列膏贴,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传统黑膏药该剂型就是将中药材用植物油在高温情况下进行煎熬,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加入铅丹,至“滴水成珠”状,然后再降温,滩涂在棉布或牛皮纸上,使用时必须用文火加热,该剂型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民间到正规制药厂该工艺和剂型还在使用,但是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该剂型逐渐被淘汰,其不足有以下几点:一,重金属超标,铅丹本身有毒。
二,高温加工破坏药物有效成份三,遇热流油污染严重。
四,工艺和技术很难达到国家GMP标准。
二,橡皮膏贴剂该剂型就是选用化工合成胶体,将中药粉或西药粉和胶体混合后,涂在棉布或弹力布上,再附一层瓦楞膜或防粘纸。
由于该剂型本身工艺的限制,只能起到暂时止痛的目的。
现在也在被淘汰。
其不足可归纳一下几点;一,由于选用化工胶作为基质,虽然通过打孔来解决透气差的问题但是过敏率还是很高。
二,药物含量低,涂层只有0.1mm,大多只靠添加西药止痛成份来暂时的起到止痛效果。
三,胶体分子结构紧密,将药物包裹在内,药物有效成份根本无法渗透,只能起到封闭的作用。
四,采用汽油等作为溶剂,加工即危险又有污染。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固体制剂,是中药制剂中常见的一种。
其主要成分是贝类的粉末,如合泥贝、巴西贝和龟板等。
这些贝类会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将它们煅烧、打磨成粉末状,然后与药材粉末等混合,最终制成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具有药效稳定、服用方便等优点。
在中药方面,巴布剂在解热、止咳、平喘、镇痛等方面有很好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体的症状。
中药巴布剂的制作原理是将药材粉末与贝类粉末混合,然后加入适量的结合剂(如三七粉、蜂蜜等),用水进行混合制作,最终形成固体制剂。
在中药巴布剂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材应先研磨成细粉末,以便与贝类粉末进行混合。
2.贝类粉末制作的质量应该比较均匀,以便保证巴布剂的
药效稳定。
3.结合剂的选择应当适当,不可超过一定比例,否则会影
响巴布剂的质量。
4.在巴布剂制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保持混合均匀,以便保证巴布剂的质量。
中药巴布剂的服用方法是将制剂切成小块,用开水冲服。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服用2-3克,儿童每次服用1-2克,每日
2-3次。
中药巴布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骨折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巴布剂不能作为单方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中药巴布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具有药效稳定、服用方便等优点。
在中药疗法中,巴布剂的应用广泛,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以及医生建议。
巴布剂综述

巴布剂概述巴布剂(拉丁学名为Cataplasma)是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属经皮给药剂型,是对传统外用贴剂(Patch Technology) 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药外用贴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具有稳定性高、无致敏性、载药量大,黏性保持时间长,可反复粘,释药效率高等优点。
因为从目前来看,人们用药的途径主要以口服和注射为主,其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的干扰,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给药,还可引起疼痛,依从性差,使用不方便等问题,从而便应运而生了第三代剂型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 ,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巴布剂便是这一剂型研究的产物之一。
上世纪60~70 年代,欧洲、日本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巴布剂的概念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试图克服传统外用贴剂的种种弊端。
最终日本于20 世纪70年代中期宣称已研制出了巴布剂并且进行工业化生产,20世纪80 年代成功打入欧美市场,目前其产品已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普遍使用。
我国对巴布剂的研制起步较晚,基础很薄弱,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对巴布剂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1999 年雷允上集团的复方紫荆消伤膏是国内第一个药准字的巴布剂外用膏药,从此, 在我国药典上开启了巴布剂药膏的先例。
巴布剂组成巴布剂的外观与橡胶硬膏相近,主要由3部分组成:①衬层,又称支持层或底材,主要起膏体的载体作用,一般选用人造布、无纺布等。
②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具有适宜的黏附性,能黏附于皮肤上,以达到治疗目的。
③保护膜,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用聚丙烯及聚乙烯薄膜、玻璃纸、聚酯等。
基质是巴布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分为:①粘合剂: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3 大类,是巴布剂能产生黏性的主要物质,常用的有明胶、淀粉、琼脂、甘露聚糖等,也可用以上物质的金属盐和以上物质与有机或无机交联剂的交联产品,其用量为0. 5 %~50 %(重量百分比,下同) ,最好为5 %~25 %。
浅谈中药巴布剂的研究现状

第02天
原始农耕生活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9年湖北宜昌模拟)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
C
材料“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说明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的农耕生活,C符合题意。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A与材料内容不符;游牧渔猎与材料中的生活方式不符,排除B;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生产方式,排除D。
故选C。
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先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方形或者圆形土坑,用坑壁做墙壁,然后在地面上沿着坑边埋上一些木棍……再用泥巴加上草什么的抹在木棍内外,弄成泥巴墙……最后再搭个像雨伞一样的房顶,房子就建成了。
”这种建房方式主要出现于
A.珠江流域B.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D.闽江流域
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之一。
下面遗址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遗迹,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遗址,正确的一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布剂--中药外用贴剂的新宠
巴布剂是以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为基质骨架材料的外用贴剂,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
由于设备、基质材料短缺,加之制剂普遍存在黏弹性不够、稳定性差等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对中药巴布剂基质及其制备工艺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上述技术难题,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该项成果获得200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药研究所中药制剂研究中心主任刘淑芝教授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我去采访她的时候,她给我看了一块巴布剂的膏药,摸上去手感、黏弹性都很好,反复揭贴后仍然保持原有的黏性,感觉很舒服。
谈起巴布剂的特点及与其他外用药相比的优势,刘淑芝说,巴布剂立项研究的原动力是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外用贴剂的一系列优点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传统的黑膏药、现代的橡胶膏,虽然疗效确切,但是黑膏药使用不便,污染衣物,制作工艺影响环境。
橡胶膏的刺激性、过敏性、易老化性等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巴布剂恰恰在些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它保湿透气耐老化,载药量大、刺激性过敏性小,是中药外用贴剂的适宜剂型。
刘淑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意该剂型的研究,但苦于没有经费支持,只查阅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国外文献和专利,积累资料。
直到1994年,中药研究所的"青苗工程"帮助她实现了进行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愿望,资助了前期预试的经费,并取得进展。
1995年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招标中得到资助,这是国内最早由国家资助从事中药巴布剂基础与应用研究的课题。
从此,她和她的课题组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中药巴布剂系列研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有厂家从日本购进巴布剂生产设备和专利技术,但未形成规模,相关的文献资料缺乏交流,巴布剂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进行中药巴布剂的研究,一切从零开始,难度可想而知。
在那段日子里,刘淑芝和她的课题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非常大。
国内基质辅料品种单一,可选择范围很小,没有实验及生产设备,也缺乏现成的实验方法可以借鉴,真是举步维艰,但是,他们没有怀疑自己的选择,克服重重困难,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着。
他们对巴布剂基质辅料品种选择、基质配方、制备工艺及其影响因素均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采用新型基质骨架材料和独特的制备工艺,用单因素比较与正交设计、均匀设计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用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分析手段,以中药巴布剂黏着力、拉力、剥离强度为量化指标,结合外观和感官指标,对中药巴布剂基质骨架材料配方及其制备工艺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确定了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
同时,建立了质量控制指标和剂型评价系统,包括制剂稳定性评价、透皮吸收效果评价、药效学评价、安全性评价。
结果证明:该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对各种单味中药及复方提取物均具有广泛的共溶性,可以搭载各种中药制成巴布剂,已形成优良的技术平台。
黏弹性好,制备条件易于控制,生产周期短,适合规模化生产,而且载药量大、保湿、透气、抗老化,可以反复贴用、无刺激性和过敏性、贴着舒适、使用方便。
课题组对动物的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进行试验均无刺激性反应。
人体试验也表明,中药巴布剂的刺激性过敏性非常小,明显优于橡胶膏等剂型。
刘淑芝介绍说,由于巴布剂的一系列特点,非常适合承载中药,因为中药都以复方入药,有效成分提纯比较困难,多半是提取精制成一定浓度的浸膏再制成相应的制剂,药量较大,而巴布剂的载药量恰恰很大,又可以反复揭贴,再贴上时依然可以保持很好的黏性。
中药巴布剂基质及其制备工艺技术2000年1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其后课题组又不断发展和完善这项专利,使之适合产业化推广。
2004年2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课题组利用该技术,先后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中药巴布剂系列产品。
先后发表有关巴布剂的研究论文多篇,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大量的技术咨询,产生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五"期间,"863"计划又支持了刘淑芝课题组的"中药复方透皮给药系统--中药巴布剂的研究与开发",以品种为依托,对中药巴布剂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对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使这项研究在国内居水平,既推动了国内巴布剂的研究进程,也为其他研究者的实验提供了相关参考,社会影响广泛,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度。
刘淑芝最后说,中药巴布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推广,丰富了中药外用药的剂型种类,它虽然具有一系列优点、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代替橡胶膏等外用贴剂,它们各具特色,在人们防病治病中都有作为,中药巴布剂只是为广大提供了新的用药选择,方便治疗。
同时,她也提到前一时期,由于中药巴布剂是研究开发热点,一些不具有研究能力的个体,也加入到这个队伍,把根本不是巴布剂的制剂也贴上中药巴布剂的标签,造成很多混乱,而随着中药巴布剂认知度的提高和市场的逐渐规范,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