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剂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巴布剂是一种传统中药剂型,也称为膏剂。
巴布剂的特点是质地柔软,能够在皮肤上均匀涂抹,常用于外用,具有舒筋活络、止痛消肿、解毒止痒等功效。
巴布剂的制备方法比较复杂,需要配合多种中草药,经过炮制、破壁、煎煮、过滤、提取等多个工序,才能获得质量稳定、药效有效的巴布剂。
巴布剂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药文献,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均有关于巴布剂的记载。
然而,由于巴布剂的制备方法繁琐,传承有限,因此在现代化的医药生产中使用较少。
不过,随着中药制剂的推广与发展,巴布剂逐渐受到重视与关注,成为了中药制剂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剂型。
中药巴布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适宜的中草药材,根据其功效和“配伍禁忌”制定处方。
然后,对药材进行炮制、破壁、煎煮、过滤等一系列工序,使其具有更好的药效和药效稳定性。
接着,将处理好的药液慢慢加入适量的药粉中,搅拌均匀,不断添加药液直至形成具有一定粘度的巴布状。
最后,将巴布剂装入容器中,通过冷却、晾干等方式进行后续加工处理,变成实用的中药制剂。
中药巴布剂可以广泛应用于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领域。
例如,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治疗风湿类疾病的银屑病外用巴布剂;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烧伤、湿疹、脱发等皮肤病的中药巴布剂;用于治疗妇科炎症、月经不调、阴道炎等疾病的妇科巴布剂等。
中药巴布剂的优点在于其药效较快、副作用小、能够针对局部病变点进行治疗,同时还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和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药巴布剂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中草药剂型,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巴布剂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制备方法也更加科学化。
中药巴布剂不仅成为了中药制剂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剂型,也将继续为临床医疗带来更多的创新与发展。
巴布剂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巴布剂(综述)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2011年 10月15日【课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药剂学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经皮给药系统所独特具有的用药简便性和安全性使它成为21世纪药品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不同于西医内病外治(指采用化学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主要根据皮肤通透性而定,以经皮给药系统为代表),中医内病外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药穴位或病位给药,主要通过穴位经络效应与透皮吸收的药理作用,以膏剂、贴剂为代表剂型[1]。
中国的穴位、经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面对当今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本文现择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巴布剂进行综述。
【巴布剂概述】一.剂型简介巴布膏剂系指药物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Ⅰ贴膏剂)。
中药巴布剂系是以亲水性聚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混合后,涂于布/无纺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2]。
二.适应症目前巴布膏剂产品多用于炎症、疼痛类疾病,包括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关节痛、骨折痛、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的治疗。
从这一剂型的特点考虑,也适用于中药敷贴治疗哮喘、腹痛、儿童物理降温以及美容、化妆品(如抗老化、美白、祛皱、维生素、中草药,保湿面膜等疗效型化妆品)。
三.巴布剂构型巴布剂的一般构型属于均质骨架系统,其膏剂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决定它的优势如下:(1)贴敷舒适;(2)载药量大、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等;(3)生产无“三废”,完全避免了使用有机溶剂;(4)不需要加热干燥,有利于药物稳定和保持挥发形成分;(5)对皮肤几无刺激性及致敏性;(6)基质含水、甘油、山梨醇等保湿成分,具有滋润皮肤、促进皮肤水化,有力吸收。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固体制剂,是中药制剂中常见的一种。
其主要成分是贝类的粉末,如合泥贝、巴西贝和龟板等。
这些贝类会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将它们煅烧、打磨成粉末状,然后与药材粉末等混合,最终制成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具有药效稳定、服用方便等优点。
在中药方面,巴布剂在解热、止咳、平喘、镇痛等方面有很好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体的症状。
中药巴布剂的制作原理是将药材粉末与贝类粉末混合,然后加入适量的结合剂(如三七粉、蜂蜜等),用水进行混合制作,最终形成固体制剂。
在中药巴布剂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材应先研磨成细粉末,以便与贝类粉末进行混合。
2.贝类粉末制作的质量应该比较均匀,以便保证巴布剂的
药效稳定。
3.结合剂的选择应当适当,不可超过一定比例,否则会影
响巴布剂的质量。
4.在巴布剂制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保持混合均匀,以便保证巴布剂的质量。
中药巴布剂的服用方法是将制剂切成小块,用开水冲服。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服用2-3克,儿童每次服用1-2克,每日
2-3次。
中药巴布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骨折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巴布剂不能作为单方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中药巴布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具有药效稳定、服用方便等优点。
在中药疗法中,巴布剂的应用广泛,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以及医生建议。
巴布剂综述

巴布剂概述巴布剂(拉丁学名为Cataplasma)是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属经皮给药剂型,是对传统外用贴剂(Patch Technology) 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药外用贴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具有稳定性高、无致敏性、载药量大,黏性保持时间长,可反复粘,释药效率高等优点。
因为从目前来看,人们用药的途径主要以口服和注射为主,其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的干扰,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给药,还可引起疼痛,依从性差,使用不方便等问题,从而便应运而生了第三代剂型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 ,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巴布剂便是这一剂型研究的产物之一。
上世纪60~70 年代,欧洲、日本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巴布剂的概念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试图克服传统外用贴剂的种种弊端。
最终日本于20 世纪70年代中期宣称已研制出了巴布剂并且进行工业化生产,20世纪80 年代成功打入欧美市场,目前其产品已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普遍使用。
我国对巴布剂的研制起步较晚,基础很薄弱,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对巴布剂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1999 年雷允上集团的复方紫荆消伤膏是国内第一个药准字的巴布剂外用膏药,从此, 在我国药典上开启了巴布剂药膏的先例。
巴布剂组成巴布剂的外观与橡胶硬膏相近,主要由3部分组成:①衬层,又称支持层或底材,主要起膏体的载体作用,一般选用人造布、无纺布等。
②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具有适宜的黏附性,能黏附于皮肤上,以达到治疗目的。
③保护膜,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用聚丙烯及聚乙烯薄膜、玻璃纸、聚酯等。
基质是巴布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分为:①粘合剂: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3 大类,是巴布剂能产生黏性的主要物质,常用的有明胶、淀粉、琼脂、甘露聚糖等,也可用以上物质的金属盐和以上物质与有机或无机交联剂的交联产品,其用量为0. 5 %~50 %(重量百分比,下同) ,最好为5 %~25 %。
巴布贴与中国传统贴膏的区别

刘振华------论巴布剂和中国传统贴膏的区别及蟾乌化瘤巴布剂与其他抗癌产品的特色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巴布剂巴布剂概念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日本有较久的应用历史,系药材提取物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由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水刺布),膏体,防粘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其载药量大,保湿性强,与皮肤的相容性好,耐老化,可以反复揭贴,随时终止给药,剂量准确,血药浓度平衡无峰谷现象,可减少毒副作用,在工业生产中无有机溶剂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我们再总结一下中国传统贴膏包括近年一些医药科技公司所推出的系列膏贴,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传统黑膏药该剂型就是将中药材用植物油在高温情况下进行煎熬,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加入铅丹,至“滴水成珠”状,然后再降温,滩涂在棉布或牛皮纸上,使用时必须用文火加热,该剂型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民间到正规制药厂该工艺和剂型还在使用,但是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该剂型逐渐被淘汰,其不足有以下几点:一,重金属超标,铅丹本身有毒。
二,高温加工破坏药物有效成份三,遇热流油污染严重。
四,工艺和技术很难达到国家GMP标准。
二,橡皮膏贴剂该剂型就是选用化工合成胶体,将中药粉或西药粉和胶体混合后,涂在棉布或弹力布上,再附一层瓦楞膜或防粘纸。
由于该剂型本身工艺的限制,只能起到暂时止痛的目的。
现在也在被淘汰。
其不足可归纳一下几点;一,由于选用化工胶作为基质,虽然通过打孔来解决透气差的问题但是过敏率还是很高。
二,药物含量低,涂层只有0.1mm,大多只靠添加西药止痛成份来暂时的起到止痛效果。
三,胶体分子结构紧密,将药物包裹在内,药物有效成份根本无法渗透,只能起到封闭的作用。
四,采用汽油等作为溶剂,加工即危险又有污染。
三,常温压敏胶贴膏97年左右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剂型,主要是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使用,其工艺是将中药微粉后,添加在常温压敏胶中搅拌,用类似于工业胶带的工艺一样涂布于水刺布或无纺布上,然后选用防粘纸附在上面,由于生产成本低,又能量化,外观又好看,被很多厂家所采用,和橡皮膏相比,只是在制作工艺和备材上有进步,只是注重其表面,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巴布剂

巴布剂巴布剂概念: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日本有较久的应用历史。
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由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膏体、防黏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其载药量大,保湿性强,与皮肤的相容性好,耐老化;可以反复揭贴、随时终止给药;剂量准确,血药浓度平衡无峰谷现象,可减少毒副作用;在工业生产中无有机溶媒污染,符合环保要求污染,符合环保要求特点如下1、基质成分不同众所周知,一般的橡皮膏基质都采用橡胶或高聚化学材料,而这些材料是由酒精提取的化合物,且对皮肤有较大的刺激,虽然目前国内有些企业和研究所已对该剂型进行研究和开发,但是大多选用热熔胶,而热熔胶熔点在135℃以上,只不过是对橡皮膏进行改良加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产品采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成分,很好的避免了橡胶和高聚化学材料基质带来的缺点。
2 药物包容大一般的橡皮膏贴剂,其基质经加药后在0.1毫米左右的厚度,且含药量低,本产品经试验结果证明,添加中药(浸膏、药泥、干药粉体),膏体在其厚度1毫米到1.3毫米,面积65×90毫米或者70×100毫米时,大约3克;药泥在2.5-3克;干药粉体在1克左右。
且药物与基质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一般的透皮药贴其基质与药物的比例在90:10,而该产品实验证明可将比例上升至65:35,相比之下药物比例的增加和含药层的增厚能够完全满足单位给药和药效持久。
进一步保证和加强了药物治疗的效果。
该剂型经多年试验表明基质与药物的可调可控以及高浓度载药非常适合中国中药多组方大剂量给药的特点。
3 强渗透、控缓释效果好本品采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使药物始终处于活性状态,提高了药物活性成分的皮肤渗透,使药物迅速直达病灶且在药物的控缓释方面有明显的效果,药物可在24小时至120小时以至更长时间内均匀释放药效,避免了药物的峰谷现象,这样可以提高药物成分的有效利用率,而且做到长效恒定。
中药膏药巴布剂

中药膏药巴布剂(现代膏药巴布剂)1. 中药膏药巴布剂简介中药膏药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属于经皮给药剂型。
在巴布剂加工过程中所选用的药物为中药,运用中药经典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制成超微中药粉体、水提或醇沉中药浸膏、经浸泡后的中药药泥等中药剂型,与巴布剂独特基质混合均匀加工制成的新型膏药,是对传统外用贴剂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药外用贴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原上海中药三厂引进巴布剂生产设备和技术,并将其引入中药,由于基础薄弱,起步晚,这一剂型虽引入多年却无大发展。
随着国内厂家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不断努力,我国在该剂型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目前我国主要生产巴布剂的企业包括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千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哈药集团人民同泰制药厂、云南白药集团无锡药业有限公司等。
产品以易康源牌系列产品(前列安贴、经舒宁贴、乳之宁贴),复方紫荆消伤膏,骨友灵巴布膏等为代表。
目前我国中药巴布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巴布剂基质辅料的选择,巴布剂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选择,巴布剂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研究、巴布剂临床应用效果研究等方面。
3.基本构成及制备工艺中药膏药巴布剂的基本构成包括:○1支持层,又称背衬层,是膏体的载体,起支撑作用。
一般选用人造棉布、无纺布、法兰绒等;○2载药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3保护层,即载药层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择聚丙烯、玻璃纸、聚酯等。
巴布剂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基质成型工艺和制剂成型工艺,主要工艺流程如下:主药支持层保护层基质载药层涂布裁剪包装成品4.中药膏药巴布剂特点○1基质独特巴布剂基质与主药互相作用对药物安全以及使用安全有很大影响。
巴布剂在基质的选择上应具备以下条件:基质本身无毒副作用,不与主药发生化学反应,不影响主药有效成分发挥作用;制成的膏体应具有一定的黏性,且具有保湿性;对皮肤无刺激和过敏反应;易剥离且不伤皮肤无残留;具有一定的定型作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能够保持巴布剂的形状;在使用期间具有稳定性。
巴布剂生产工艺

巴布剂生产工艺巴布剂是一种常用的洗涤剂,具有去污、清洁的效果。
巴布剂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配料、混合、成型、包装等几个环节。
原料准备是巴布剂生产的第一步,主要原料包括表面活性剂、助剂、香精等。
其中,表面活性剂是巴布剂的主要成分,可以使水和油相互溶解,起到去污的作用。
助剂可以增加巴布剂的稳定性和泡沫性。
香精则是为了给巴布剂增添香气。
配料是将各种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的过程。
根据产品配方的要求,将表面活性剂、助剂、香精等逐一称量,并加入到配料槽中。
在配料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配方要求进行称量,确保巴布剂的质量和性能。
混合是将各种原料进行充分混合的过程。
将配料槽中的原料进行搅拌,使各种成分均匀混合,形成均一的巴布剂混合物。
混合的时间和速度需要根据具体的生产要求进行控制,以确保混合效果良好。
成型是将混合好的巴布剂混合物进行成型的过程。
将混合物注入到模具中,经过加热和冷却过程,使其凝固成固体形状。
成型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成型方式。
包装是将成型好的巴布剂进行包装的过程。
将巴布剂装入适当的容器中,如瓶装、袋装等。
包装过程中需要保证包装容器的密封性和卫生性,以保持产品的品质和保质期。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生产出的巴布剂达到预期的质量和性能要求。
此外,还需要注意安全生产,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生产环境的安全。
巴布剂生产工艺涉及的环节较多,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管理。
通过合理的原料配方、精细的操作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巴布剂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巴布剂(综述)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2011年 10月15日
【课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药剂学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经皮给药系统所独特具有的用药简便性和安全性使它成为21世纪药品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不同于西医内病外治(指采用化学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主要根据皮肤通透性而定,以经皮给药系统为代表),中医内病外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药穴位或病位给药,主要通过穴位经络效应与透皮吸收的药理作用,以膏剂、贴剂为代表剂型[1]。
中国的穴位、经络博大精深,源远流
长,在面对当今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本文现择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巴布剂进行综述。
【巴布剂概述】
一.剂型简介
巴布膏剂系指药物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Ⅰ贴膏剂)。
中药巴布剂系是以亲水性聚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混合后,涂于布/无纺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2]。
二.适应症
目前巴布膏剂产品多用于炎症、疼痛类疾病,包括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关节痛、骨折痛、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的治疗。
从这一剂型的特点考虑,也适用于中药敷贴治疗哮喘、腹痛、儿童物理降温以及美容、化妆品(如抗老化、美白、祛皱、维生素、中草药,保湿面膜等疗效型化妆品)。
三.巴布剂构型
巴布剂的一般构型属于均质骨架系统,其膏剂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决定它的优势如下:
(1)贴敷舒适;
(2)载药量大、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水溶性或
脂溶性药物、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等;(3)
生产无“三废”,完全避免了使用有机溶
剂;
(4)不需要加热干燥,有利于药物稳定和保持
挥发形成分;
(5)对皮肤几无刺激性及致敏性;
(6)基质含水、甘油、山梨醇等保湿成分,具
有滋润皮肤、促进皮肤水化,有力吸收。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市场的巴布膏剂的活性成分多为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工业发展,日本开发出以高吸水、高保水的高分子材料聚丙烯酸钠为基质的巴布剂,和利用A-B-A型嵌段共聚物研制成具伸缩性的巴布剂。
这些新型巴布剂与橡皮膏相比具有载药量大、生物利用度高、敷贴舒适、剥离方便、自然透气、保湿性好、对皮肤几无过敏刺激,设备占地面积小、劳动生产率高以及挥发型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损失小等优点。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中药巴布膏剂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占有率方面仍未形成规模。
已上市的产品与国外质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如外观不理想、贴敷舒适性差、赋型性差等(附录1里面整里了近年来我国巴布剂的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已获得多种类和规格的巴布膏剂用辅料,而相关的巴布膏剂生产的定型设备也已出现。
我国主要生产巴布剂的企业包括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哈药集团世一堂外用药厂和西安千禾药业公司等。
【巴布剂的优缺点】
一.优势:
1.巴布基质与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相容性好,基质载物量大,非常适合重要多
组分,大剂量的用药特点。
2.巴布剂通常含有超过50%的水分,易使皮肤角质层软化,有利于药物的经皮
吸收。
3.巴布剂透气性、对皮肤粘着性、保温性均优于传统贴膏剂,对皮肤刺激性小,
因而具有使用舒适,可以反复揭扯和贴敷、不污染衣物、无残留、使用后揭扯无痛感等。
二.缺点
1.巴布剂易脱水,失去黏性
2.巴布剂为水性基质,可能影响有效成分的释放,造成药物浓度梯度不足,影
响药物的透皮速率。
目前在开发巴布剂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统一、科学的巴布剂制剂质量检测指标和方法。
2. 设备缺乏规范性。
目前市场上的巴布剂产品不同程度上存在体积过大、
黏着力小、膏体外溢等缺点。
因此进一步对基质和制备工艺的研究和将其推向规模化生产显得极其重要。
【制备工艺】
在巴布膏剂工艺条件的研究中,主要分为基质成型工艺的研究、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涂布工艺的选择和工艺流程的选择[3]。
其中基质成型工艺的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不同的基质原料、
●不同的原料规格、
●不同的基质配比以及调制顺序
●炼合温度的选择
根据研究结果最终选择最佳的成型工艺。
涂布工艺主要
●延压涂布
●热熔涂布
●溶液涂布法。
巴布剂其一般制备工艺入下图1[4]
【巴布剂的质量评定】
《中国药典》规定,巴布膏剂在生产和储藏期间应符合下列关规定:
1.固体药物应预先粉碎或溶于适宜的溶剂中;
2.巴布膏剂膏面应光洁、厚薄均匀、色泽一致,无脱膏、失黏现象
3.布面应平整、洁净、无漏膏现象
4.巴布膏剂应密封,置阴凉处储藏
5.巴布膏剂所用盖衬不得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反应
【结论】
针对我国巴布技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研究领域技术还不够成熟,缺乏统一、科学的巴布剂制剂质量检测指标和方法,而且国内巴布剂设备生产厂家少、设备缺乏规范性的情况[5]。
我国的巴布剂研究应做好以下方面
1.完善和规范制备设施。
有针对性地对巴布剂设施的开发和研制,从而加
快其产业化的发展。
2.加强透皮促进剂的开发与筛选。
企业应树立正确自主开发的观念,利用
高分子材料的优良性与优越性尝试更多的巴布剂制剂技术。
药物分子可
以从微乳、脂质体、纳米粒等进行研发。
3.结合中医外治法经络学说,完善中药经皮传递系统与中医的辨证取穴,
中药与经络腧穴的整体调节相结合,开辟中药透皮吸收更广阔的前景。
如图2 人体穴位图
腧穴注射的药物在短时间内能产生与静脉给药等强度、甚至更强的药效[5]
4. 通过改善药物颗粒大小或剂型增加巴布膏剂药物的经皮透过性,如制成微
乳[11]、脂质体[12]、传递体[13]、醇质体[14]、类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15]等。
参考文献
1.邓俊民,丁平田,方亮等.中医外治法与中药经皮给药,经皮给药新剂型,
2006.12
2..邓俊民,丁平田,方亮等.巴布剂,经皮给药新剂型,2006.12
3.庄桂霞,赵晓霞,杨晓宁,胥云.窗体顶端痛经舒巴布膏制备工艺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5(11):26-28.
4.庞武耀,李亚明,谢清春等.巴布剂的研究现状,亚太传统医学,Vol.4 No.12
5.刘祖舜,周爱玲,丁斐等. 腧穴对药物化学性刺激的反应,上海针灸杂志,
1996,15(5):33
6.沈子龙,李爽,谢启昆. 雷公藤巴布剂透皮吸收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4,25(3):141
7.王建新,郭力,李令媛. 如意巴布剂中透皮吸收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4,25(3):141
8.赫美荣,李长龄.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狗皮巴布膏中肉桂的体外透皮吸收,
中草药,1998,29(1):23
9.谈宣忠,李俊松等. 消瘤止痛巴布剂中苦参碱的体外透皮吸收实验,中成药,
2000,22(11):760
10.寿旦,孙静芸. 化瘀巴布膏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中草药,2004,21(3):249
11.张立超,胡晋红,微乳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
31:44
12.刘艳,胡新,崔晓峰等. 双氯酚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离体透皮扩散
的研究
13.卞生杰,赵会英,丁平田等.胰岛素传递体经小鼠和家兔活体透皮吸收的初
步评价
14.陈文浩,刘玉玲,含醇脂质体ethosomes的特性、透皮机制及应用。
中国药
学杂志,2003,38:490
15.李军,董岸杰。
纳米粒在经皮及粘膜给药系统中的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2004,
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