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新发展
《心理学教程》: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与心理

俄国⽣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的⾼级神经活动学说是揭⽰⼤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
所谓⾼级神经活动指的是⼤脑⽪层的活动。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按起源分为两类:五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如新⽣⼉⽣来就会吸吮,⾷物进⼊⼝中会分泌唾液,就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条件反射与某种⽆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
例如,在学校中,铃声与许多活动相结合,如起床、上课、吃饭、休息等,于是,铃声对我们产⽣了信号的意义,变成了条件刺激物,什么样的铃声便会引起什么样的⾏动,这就是条件反射。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类,⼀类是具体信号,包括物理环境中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刺激物;另⼀类是抽象信号,如⼈类的语词。
抽象信号是⼈的社会活动的产物。
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条件反射是⼼理活动的⽣理基础。
有关⼈脑中⼼理的东西与神经⽣理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仍是当代科学积极探索的⼀个重⼤课题。
《医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二)

《医学⼼理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医学⼼理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姓名学号队别专业层次(⼀)A型题:在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要求的。
每题1分1.⼈们进⼊百货公司,每⼈注意的东西总不⼀样,这是知觉(A )的表现。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E.补偿性2.以下现象中,哪个涉及到了感觉适应现象。
( A )A.游泳池的⽔刚开始显得很凉B.吃完冰激凌之后觉得辣椒酱很辣C.你更喜欢丝绸⽽⾮天鹅绒的感觉D.刺激屏幕上呈现10毫秒以⾄你感觉不到E.视觉丧失后听觉能⼒有很⼤提⾼3.体液学说认为,多⾎质的⽓质特征是( A )A.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喜交际,缺乏毅⼒和耐⼼B.直率、热情、易感情⽤事、喜冒险、易冲动C.冷静、踏实、善于忍耐、稳定、情感不外露D.想象丰富,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观察细节,遇事缺乏果断E. 活泼,精⼒旺盛,⼼境变换剧烈,脾⽓暴躁试卷第1页(共8页)4.根据智⼒测验的结果,智商在70-79之间表⽰( A )。
A.智⼒临界状态B.智⼒超常C.智⼒优秀D.智⼒中等E.智⼒低下5.所谓“潜移默化”是通过( B )。
A.机械识记⽽接受的B.⽆意识记⽽接受的C.有意识记⽽接受的D.⽆意回忆⽽接受的E.有意回忆⽽接受的6.考试时想不起题⽬的答案,⼀出教室则想起。
这种现象叫( E )。
A.完全遗忘B.永久遗忘C.部分遗忘D.暂时回忆E.暂时遗忘7.标准化考试中常⽤选择题⽅式测验学⽣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巩固程度,这是利⽤记忆中的( D )。
A.联想B.有意识记C.⽆意识记D.再认E.回忆8.现代⼼理学诞⽣的标志是( D )A.1913年华⽣提出⾏为主义学说B.1883年魏特曼建⽴第⼀个⼉童⼼理实验室C.弗洛伊德创⽴精神分析理论D.1879年冯特建⽴第⼀个⼼理实验室。
E.希波克拉底提出⽓质的体液学说9.下⾯哪⼀个动机冲突属于趋避冲突?( C )A.前怕狼,后怕虎B.与⼈交往可以结识许多朋友,⾃⼰⼀⼈独处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C.⼲部既想严格管理,⼜怕得罪⼈D.宝宝⽣病了,既不想吃药,也不要打针E.放假了既想回家与家⼈团聚,⼜想留在学校学习10.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B )A.韦⽒智⼒测验可以⽤于团体测试B.韦⽒智⼒测验既包括⽂字测验也包括⾮⽂字测验C.16PF是⼀种临床症状⾃评量表D.TAT是认知⽅式测验E.EPQ是美国⼼理学家编制的(⼆)X型题:在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少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医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01

20XX级临床本科《医学心理学》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美国心里学家()在1913年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
2.()是医学心理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4.根据思维方向可分为()和发()。
5.()是指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6.()是指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
7.心里咨询按照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和()。
8.()可称为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生理应激引起()A.单纯生理反应B.单纯心理反应C.免疫反应D.全身适应综合征伴心理反应2.下列哪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A.性情敏感 B.不争强好胜C.慢性应激状态D.高度紧张职业3.关于系统脱敏法,以下哪项最为合适()A.必须了解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B.必须将焦虑的刺激分等级并逐步放松C.最适合于治疗恐怖症D.以上都是4.对护士思维能力的最主要要求是()A.善于归纳 B.善于推理C.独立性 D.发散性5.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主要是()A.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系统B.丘脑下部——垂体——甲状腺系统C.丘脑下部——垂体——性腺系统D.副交感——胰岛系统6.以经验为标准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A.判断者的个性不一样 B.判断者的经验和水平不一样C.A、B两项都是 D.A、B两项都不是7.关于求医行为,哪项最正确()A.求医行为的人肯定自觉有病B.一个人身体出现病变时就会产生求医行为C.求医行为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D.求医行为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8.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最早集中在哪方面研究()A.病因 B.诊断C.治疗 D.预防9.护士职业要求其情绪必须()A.积极而稳定B.心境平静C.乐观D.悲喜有节制10.在个性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遗传素质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D.家庭因素11.办事见异思迁的人,其意志活动属于()A.缺乏自制性B.缺乏果断性C.缺乏坚韧性 D.缺乏独立性12.下列哪类患者不适宜进入特殊学校进行教育康复()A.智力残疾 B.视力残疾C.肢体残疾D.听力和语言残疾13.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A.16岁以上成人B.17岁以上成人C.18岁以上成人D.20岁以上成人14.强调先天性遗传和个体素质的特点在变态心理的产生中起主导作用,属于哪种理论模式()A.行为模式B.医学模式C.动力学模式D.社会模式15.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C.有意前注意D.无意后注意16.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疗法是A、自由联想疗法B、森田疗法C、询者中心疗法D、系统脱敏疗法E、支持疗法17、办事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的人,其意志活动缺乏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E、独立性18、激情的特点是A、持久且强烈B、持久且微弱C、积极且短暂D、短暂且爆发E、积极且稳定19、不影响病人遵医行为的因素是A、病人的经济状况B、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C、医患关系D、疾病严重程度E、治疗计划特点20、与肿瘤有密切关系的行为是A、A型B、B型C、C型D、D型E、E型21、下列疾病中,哪个不属于心身疾病A、十二指肠溃疡B、抑郁症C、癌症D、糖尿病E、支气管哮喘22、心理发展的原动力是A、意识活动B、前意识活动C、潜意识活动D、前意识与潜意识活动E、以上都不是23、弗洛伊德认为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大部分是在哪一层次运行A、意识活动B、前意识活动C、潜意识活动D、前意识与潜意识活动E、以上都不是24、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感和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称之为A、心理诊断B、心理治疗C、心理卫生D、心理咨询E、心理适应25、建立医患关系的原则是A、疾病性质和病人年龄B、疾病性质和病人的人格特征C、疾病病程和病人的经济状况D、病人的文化程度和情绪反应E、病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2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A、心理活动和行为B、情绪和行为C、心理活动和观念D、智力和观念E、智力和情绪27、一女性,55岁。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王熙凤
史湘云
薛宝钗
林黛玉
问题与思考2:
气质类型 不同
➢同学们在退换商品中不同的 行为表现,是什么原因?
行为与气质:
据理力争: 胆汁质 灵活变通: 多血质 耐心诉说: 粘液质 自认倒霉: 抑郁质
问题与思考:
• 如何看待气质及其类型?
兴奋过程: 指神经活动由静 息状态或较弱状态转 为活动或较强状态。
抑制过程:
指神经活动由 活动的状态或较 强的状态转为静 息的状态或较弱 的状态。
2、高级神经活动两个 基本过程的三个基本特性
强度:指神经细胞能接 受的刺激的强弱程度,以 及神经细胞持久工作的能 力。
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 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均衡。
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 过程相互转换过程的难易 程度。
巴甫洛夫认为:
以上三个基本特性 的独特结合构成了 四种基本的高级神 经活动类型。3、高级神经 活动类型①强而不平衡型 (兴奋型)
②强而平衡、灵 活型(活泼型)
③强而平衡、不 灵活型(安静 型)
④弱型(抑制型)
问题与思考1:他们分别是什么气质类型?
•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伊凡· 彼德罗维奇:
俄国生理学家、
心理学家、医师、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的创始人,高级神 经活动生理学的奠 基人。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 构者,也是传统心理 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 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 物之一,曾荣获诺贝 尔生理学奖。
1、高级神经活动的两 个基本过程是:
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间脑位于脑干上部,在中脑与大脑半球之间,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神经中枢,属于人脑的高层部分。 间脑的主要结构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下丘脑的结构与功能
下丘脑的结构与功能
下丘脑位于丘脑下方,也叫丘脑下部,体积虽小,但功能极大。 功能: 是植物性神经的较高级中枢,与内脏活动有密切联系 主管内分泌系统,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调节体温 与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密切相关,在情绪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快乐、痛苦)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 C、社会现实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 D、机体状态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反映是心理存在的形式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 主观性 能动性
活动是人心理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皮亚杰:智慧来源于动作。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第二节 神经系统
神经兴奋的传导也叫电传导,即生物电的传导。特点: 遵守“全或无”法则 兴奋在单个神经纤维是双向传导,在神经系统内是单向传导 神经纤维具有相对不疲劳性 多条神经纤维同时传导不同兴奋,互不干扰,具有绝缘性,对准确传递信息意义重大
第二节 神经系统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由许多神经元共同完成。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靠彼此接触的部位——突触。 突触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部位。 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广泛联系,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人类心理的实质 神经系统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及其新发展 第四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科学心理观: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巴浦洛夫医学学说

巴浦洛夫医学学说
巴浦洛夫医学学说是指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学说。
巴浦洛夫将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应称为反射,其中与生俱来的为无条件反射,习得的为条件反射。
并揭示了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方式和程序,将条件反射定位于大脑半球。
巴浦洛夫医学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条件反射学说。
当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原来能引起动物和人类本能的反射
的刺激相结合时,会在动物和人类的体内产生一个新的反射,这种反射现象称为条件反射。
2.分析器学说。
高等动物和人类除了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外,还具有第二信号
系统,即第二分析器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它是以现实事物为条件刺激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以言语为条件刺激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3.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高等动物和人类除了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外,还具有第
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它是以现实事物为条件刺激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以言语为条件刺激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4.神经类型学说。
巴浦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把人的
神经活动过程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兴奋型:神经系统强、不平衡,代表人物是张飞。
活泼型:神经系统强、平衡、灵活,代表人物是多血质。
安静型:神经系统强、平衡、不灵活,代表人物是粘液质。
弱型:神经系统弱,代表人物是抑郁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四、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如艾 华编译《儿童心理学纲要》,陈大齐译《儿童心理 学》等等。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 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黄翼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性格 评定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并出版了相关著作。
(三)自然成熟理论
格赛尔 (A.Gesell,1880-1961)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 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核心观点是他的自然成熟理论。格赛 尔通过双子爬梯试验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历史演化的结果, 是由儿童的生理成熟所规定的,有着自己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四)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是瑞士儿童心理 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 体系。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先天遗传结构与 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 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和 平衡作用 。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 心理学的历史
与新进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一、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的早期研究 1、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J. Locke,1632—
1704)发表了《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 2 、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J.J. Rousseau,
1712—1778)《爱弥尔》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3、达尔文(C.Darwin,1809—1882)在其进化论思想推动之下,研究了
个体心理的发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 4、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1842—
运动生理学学科现状与进展

在美国哈佛疲劳实验室存在的 20 年中 ,为培养未来运动 生理人才 ,把运动生理学作为一种职业 ,为提供的博士后培训 制度 ,都是哈佛疲劳实验室独特的成就 。事实上 ,哈佛疲劳实 验室的功绩不仅仅是推动运动生理学科的发展 ,而且是提高 我们对应用生理学与社会学的理解和交流 。为此在运动生理
学领域 ,论及实验室的工作 ,应当首推哈佛疲劳实验室 。20 年间 ,先后有 15 个国家的学者在此工作 ,它撒下的种子 ,并在 全世界开花结果 。这些学者回国后大多建立了自己的实验 室 ,并成为国际运动生理界的头面人物 。国际知名的运动生 理学家 ,大多可将其根追溯到与哈佛疲劳实验室的渊源 。因 此 ,哈佛疲劳实验室被称作运动生理学领域的“麦加圣地”。
如何看待巴甫洛夫学说 ( 1849 - 1936) ,本人学识浅薄 ,不 敢妄加评论 ,还是先让我们看看前苏联和当代俄罗斯运动生 理学家的学术成就吧 ! 巴甫洛夫创立的大脑两半球高级神经 活动学说 、条件反射性的反应规律等等 ,这些理论对研究运动 器官的协调活动有着指导意义 。如 :1) 肌肉活动协调的机制 ; 2) 运动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3) 感官的机能 ;4) 肌肉活动时的植 物性机能 ;5) 运动疲劳的原因等 。这些研究成果影响运动生 理学发展中关于机体的整体性 ,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 能特性的变化的思想体系 。为了使运动生理学的科研成果系 统化 ,上升到理论并指导实践 ,被称为前苏联运动生理学奠基 人的阿·恩·克列斯朵夫尼科夫 (1885 - 1955) 以巴甫洛夫的高 级神经活动学说为理论基础 ,和他的同事们收集了大量事实 材料 ,发展了关于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的概念 、关于运 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的概念 、关于运动训练程度的应用指标 等 ,把生理学知识系统化地运用到体育教育与运动领域中 ,于 1938 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人体生理学》,这本书成为第一本 前苏联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用书 。与此同时 1939 年还出版 了克列斯朵夫尼科夫的《运动生理学》《、身体练习的生理学特 点》和《运动生理学论文集》三本著名的专著 ,这些专著在深入 研究体育教育与运动的理论基础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生理学、心理学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对前苏联心理学的研究意义颇大,已成为前苏联心理学中最具特色的宝贵财富,也为科学地阐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在巴甫洛夫的晚年及他逝世之后,前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继续从事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创造性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以下面几个理论为代表。
(一) 安诺欣的机能系统理论
安诺欣是前苏联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学生。
他对运动结构、肌肉活动结构,意识和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作了大量研究。
早在1932年他就发现,通过运动训练可以使手术后受到破坏的神经机能得到恢复。
这一发现使他认识到,由运动产生的返回传入冲动对完成动作的重要意义,于是他提出了机能系统理论。
他认为,行为的最终适应效果是系统的组织因素。
当有机体的行为偏离最终适应效果时,有机体借助于返回内导作用,能产生新的适应反应,直到活动的结果与原来的活动意图之间建立起一种适当的关系为止。
安诺欣的这个理论是对巴甫洛夫学说的发展、充实和改造。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级活动学说,只是强调刺激通过相应的反射弧的兴奋引起某种反射动作,而不能解释有机体主动探索外界的行为,也不能解释有机体是怎样纠正自己的错误的。
安诺欣的机能系统理论通过把返回传入联系、动作结果受纳器、超前反映等概念引入研究之后,把传统的反射弧理论改造为反射环理论,解决了机能系统形成和自我调节的问题,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意识和活动的统一性问题。
这是对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学说的重大发展。
(二) 别林斯坦的运动感觉修正原则
别林斯坦是前苏联生理学家,他研究的出发点是分析人的完整的主动运动——行走、劳动活动、使用工具等行动。
他认为,单靠传出冲动根本不可能操纵运动活动,有机体为了调节输出过程,必须利用感觉信号。
当感觉信号缺乏或输入系统出现紊乱时,有机体的运动将出现障碍。
因此,只有感觉传入信号才能保证实现经常修正运动的“监督装置”。
也就是说,有机体利用感觉传入信号修正自己的运动使其达到目的。
此即运动感觉修正原则。
重视行为的目的性是别林斯坦强调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把有机体放在一个积极主动的位置,这是很有见地的。
由于他的主张与安诺欣的相类似,故不再详述。
(三) 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理论
鲁利亚是前苏联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奠基人、国际著名神经心理学家。
他根据对大脑损伤病人进行机能恢复训练工作的研究,提出了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的理论。
他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是一种机能系统的产物,不同的机能系统包含许多不同脑区的活动。
他把脑分成三个互相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质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使大脑皮质能够接受信息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在大脑皮质的后部,包括皮质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质下组织。
主要功能是接受来自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综合)
和保存。
第二机能系统由许多脑区构成,如视觉区、听觉区、一般躯体感觉区等,每个脑区又可分成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等不同等级。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它在额叶的广大脑区,也包括三个不同等级区。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他既重视了各分区的作用,又着重强调了整体统一的功能。
他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理论,受到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广泛注意,也赢得了很高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