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结课论文
当代文学优秀毕业论文

当代文学优秀毕业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鉴赏现当代文学作品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素质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优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代文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一:社会主义文学当代文学论文一“、当代文学”概念的分裂“当代文学”最早使用时仅仅用来描述建国后十年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拉长,“当代文学”的内容不断扩充,逐渐改变了“当代文学”的面貌,使它最初的属性变得模糊不清。
尤其80、90年代以后,思想空前解放,学术界也异常活跃,各种思想与方法不断碰撞、冲突、融合,旧有的标准已很难用于衡量层出不穷的文学新形式,日新月异的文学实际也远远超出了最初理论预设的范畴。
“当代文学”似乎仅仅成为一个名称的存在。
因此,当眼光敏锐的学者从眼花缭乱的文学理论与现象中抽身回望时发现过去理所当然的事情如今疑点重重,经不起推敲。
1985年,唐弢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文章,提出了对“当代文学”合法性的质疑。
唐弢认为,历史是需要稳定的,文学史也同样。
就目前而言,当代文学仍然处于发展变化的阶段,并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筛选、淘汰而稳定下来,杂质并没有完全汰除,线索与规律也并不明晰,仍不具备写史的条件。
因此古代、现代文学才宜于写史,而当代文学是不宜写史的。
他建议用“当代文学述评”来取代“当代文学史”的称呼。
学者们对唐弢的论断反应强烈,对“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也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无论是从学科范畴探勘“中国当代文学”,还是以文学史角度审视“当代文学”,其概念内涵存在着诸多含混之处,有许多经不起推敲的盲点以及模糊不清的叙述。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嬗变,“当代文学”学科建制的明晰化,这一概念的暧昧不明逐渐显现出问题与漏洞。
首先对“当代文学”概念的争议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对“当代”一词的不同阐释。
一些学者认为“当代文学”中“当代”指“当前”“当下”,“当代文学”也就是指眼前正在进行的文学。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的范文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的范文语文必然具有工具性,应该用人文性引领带动工具性,工具性服务于人文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语文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一:《大学语文课堂中的现当代文学》一、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必要性文学经典能给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稳定的人文情怀、高尚的道德信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非凡的审美趣味,经典文学作品的力量无穷无尽,能够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
现当代文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先理解阅读作品。
学习者对于那些贴近生活,与自身经历有着直接联系的文学作品感受和理解会尤为深入。
现当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描述了当代中国人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大学生读起来就有一种亲切感,进而愿意去接受和感知作品精神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如果引领大学生们体味贴近其生活,靠近其精神乐趣的作品,大学生必定乐于接受,继而能使大学生开始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感兴趣。
在优秀文学作品中大学生们可以从作品发现自己和社会以及自然的影子,进而将影子变为形象,开始进入作品理解、认识和欣赏的程度,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会逐渐扩充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拓学生文化视野。
这样一来,学生也会逐渐从中国文学作品的殿堂进一步迈向世界优秀文学作品殿堂,开始将视野放大到对于人类历史的感受、欣赏和理解上。
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发掘出现当代作品的独特精髓,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这样的作品,并与学生交流阅读理解后的心得,不但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更能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涵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措施(一)注重启发教学现当代文学的思想与当今的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渐行渐远,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学者及相关教育者们对现当代文学也进行了诸多改变。
比如对现当代文学课程名称进行更改、增加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等。
无论教学怎样改革,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忘记文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加强,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提升思想境界。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现当代文学本科论文

现当代文学本科论文篇一:现当代文学教学价值论摘要:在重功利、轻人文的氛围下,现当代文学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言文学,了解现当代文化,具有认识价值;能提高学生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培养审美意识,提高美学修养,具有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参与建构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久性精神。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价值人文精神精神建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潮的冲击,社会的转型,社会价值观念转化,文学遭遇冷落,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减少了,文学开始走向边缘化。
这种大环境下,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注重对技能的学习和对各种证书的追求,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也把文学课的学习当成副业,鲜有学生读原著,讨论文学。
高校也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缩减文科教学课程、压缩文科教学课时。
更多注重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此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于是作为中文系的主干课程现当代文学教学便处于尴尬的处境。
这种情况本科学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了。
在这种尴尬的氛围下,文学教学者也产生困惑,文学的价值何在?如果说本科院校的文学教学尚且存在这样的困惑,那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的价值何在?而作为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当代文学又具有教学的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呢?再让我们来反观现在大学的校园,在重功利、轻人文的氛围下,我们看到了校园中人文精神失落,人文意识淡泊,道德热情下降。
一些同学价值观念混乱,不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也不懂得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前段时间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和药家鑫杀人事件就是例子,让人警醒。
这是人文精神极度缺乏的恶证。
大学校园极需要有一种精神,高职高专院校也不例外。
文学课的教学目标看上去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其实是“无用之大用”,它使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下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还能使大学生们在文学领悟中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知识,形成较为深刻的人文思想。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1.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2.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3. 浅析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一、白先勇的创伤经历(一)年幼多病:“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白先勇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马佩璋是官家大小姐。
贵族的血统和优裕的生活本该注定着他人生的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是,年纪轻轻的白先勇却患上了肺病。
在那个谈痨色变的年代,白先勇被单独隔离在一幢小房子里,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养病,偷偷窥探外面的欢声笑语。
白先勇自己回忆这段生活时,感伤地写道: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姊,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
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①繁华与孤寂的强烈反差,使得白先勇年幼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感。
虽说这时他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混沌的阶段,但这段生病的创伤经历便使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雏形。
(二)历史动荡:历史沧桑感白先勇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爆发,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接着又是四年国共内战。
他的童年便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度过的。
白先勇随同母亲在广西老家,躲空袭、跑防空洞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湘桂大撤退和国共内战爆发后,白先勇举家迁移,辗转各地,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
白先勇回忆时说:我重回“人间”之后,就碰到一连串的动乱,随着家人的迁徙,从上海到广州到香港再到台湾。
你知道,青少年每到一个新环境,总会产生适应的问题。
而且当时我在语言上也不适应,一下子是上海话,一下子是广东话,一下子是台湾话,令我更感觉无所适从,到处都自觉outofplace。
276动荡不安的时局和“逃亡”式的生活对白先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创伤,在被遗弃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和不安定感。
在大陆的时候,白崇禧得势,白氏家族力量雄厚。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中国现当代的思想感情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一、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
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的,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
另一代是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
两代作家们胸中涌动着知识分子新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自信,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病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批判的社会效果,在这种希望之中正滋生着已经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
这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而今天的当代中国作家,一部分忙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期望以此来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部分则忙于追逐市场。
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市场的需要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
在现当代文学中,以两种文学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1、精神溃败型:在这种精神溃败之中,有的作者干脆放弃信仰,放弃寻找精神出路的企图。
如余华就在《活者》中传达了“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这样一种人生哲学。
正如余杰所说,只有肉体的“活着”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2、性文学进入文坛:90年代末期,性文学卷土重来进入了中国文坛,在这些描写性的文学中声势最响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它们都描写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现当代文学类论文

现当代文学类论文现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它的基本特点是,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及表达形式,对现当代的中国思想情感进行描述展现。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当代文学类论文篇1现当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体现如果想对某段社会的现实情况加以了解,那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蛛丝马迹,文学对于社会变革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对于现当代文学来说,因为和理性精神的不断融合而使文学作品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
所谓理性精神其实也是各种各样的,这中间包括浓厚的人文精神,感性的理性精神以及科学的理论精神等等。
下文就对现当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体现进行讨论。
一、在现当代文学中的科学理性(1)关于科学性如果对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现当代文学在主题和思路的创作中始终都贯穿着科学理性精神。
在现当代文学的形态构建中,科学理性思维对其因影响重大。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大一部分曾经占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都对理性精神有所体现。
而在现在,让人高兴的是,这种理性精神已经渐渐地被现当代文学所接受,还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
对现当代文学进行改写,也是为社会发展带来好的思想引导。
(2)关于现实性因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理性精神的影响,所以我国当代文学开始逐渐向现实性发展。
在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文学作品也在向自然主义逐步靠拢。
注重文字和生活的相结合是现当代文学的原则,所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体验,这种现实性的创作就为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对于作者来说,就应该把真实生活描绘出来,在经营文字的过程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用心来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3)关于进化性如果要问理性精神何时在现当代文学中开始快速发展的,那要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后,在自然科学的理性引导下,文学开始进行发展。
天演论的推广,让中国文化受到了现实自然科学理性的冲击。
在五四运动过后,中国文化发展之门就被一部进化论所打开,这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也有所影响。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现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它的基本特点是,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及表达形式,对现当代的中国思想情感进行描述展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建构路径探索美国中国学家奚密没有把“归化”与“异化”对立起来,或者说,她放弃执着纠缠于两者谁是谁非,努力调和两者的紧张关系,提出了“选择性的亲和”的理想方案。
她在《现代汉诗:翻译与可译性》里说“,可译的中国”必须到“选择性的契合”或者说“选择性的亲和”里寻找。
以现代汉诗为例,她说,首先,译者与其翻译作品之间最明显的契合是它的“新”,即“高度原创性的前卫作品”;其次就是读者、作家、诗人、翻译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建立广泛的、在知性与美学共鸣基础上的“接触”。
她的结论是,“翻译既不是对‘同’的确认,也不是对‘异’的追求。
它是相遇,是亲和,是一种开启新世界的方法”。
④其实,不管是谈“归化”,还是谈“异化”,还是谈“选择性的亲和”,它们还都只是在封闭的纯翻译学的“小天地”里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这一“综合工程”的“大问题”。
其视野的狭窄,观念的陈旧,显而易见。
也就是说,传统翻译学理论已经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这一庞杂的问题。
我们首先有必要走出以上那些认识上的误区和盲区。
从“译介学”的视角,分析制约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综合因素。
与传统翻译研究不同的是,译介学“它以文学译介为基本研究对象,由此展开文学传播、接受、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⑤这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西方兴起的“文化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个成果。
它突破了纯粹的语言学研究视野,“转而讨论跨越语言界限的文本生产所涉及的诸多因素”;⑥也就是说,它不再追究“应该如何翻译?”、“什么是好的翻译?”、“翻译的原则是什么”诸如此类的老生常谈的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是,去探索‘译本在做什么?它们怎样在世上流通并引起反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结课论文
踏过泥泞五十秋——论陈忠实新时期文学创作
踏过泥泞五十秋
——论陈忠实新时期文学创作
摘要:陈忠实并不是新时期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家,但却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到后期不得不注目的作家。
50岁以前,陈忠实一直生活、学习、工作于灞桥农村。
50岁之后,他创作了旷世之作——《白鹿原》,恰好描述了渭河平原50年的风云变幻,这可以说是巧合,但更多的是作家本身的积年底蕴的爆发。
研究陈忠实的创作,更有利于理解他的作品,同时还原那个时代的中国。
关键词:陈忠实《白鹿原》新时期文学
正文:
一、陈忠实简介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6月出生,陕西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人,1966年2月入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忠实于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创作生涯迄今已历45年,《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
二、“蒸馍理论”——爆发前夕的积淀
陈忠实曾频繁提起他的著名的“蒸馍理论”:创作就像蒸馍一样,面要好,酵头要老,工夫要到,气要饱。
蒸馍过程中,千万不敢揭锅盖,一揭就跑气了。
1942年,陈忠实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南坡的西蒋村。
这是一个小村庄,陈家是一个世代农耕之家,父亲陈广禄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但会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这在当时的农村,就算是有些文化的人了。
父亲对陈忠实的要求很实际。
后来陈忠实回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务庄稼。
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一碗饱饭,我一生的年华岂不虚度了?
陈忠实的文学之路上遇到的第一个人是赵树理。
读初二时,他在文学课本中读到赵树理的一篇小说《田寡妇看瓜》,这篇小说给陈忠实的生命注入了文学因子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早年的阅读塑造了陈忠实的文学理想,也塑造了他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所有这些最终凝结为一点,那就是乡村,生活的乡村和文学的乡村。
五十岁以前,陈忠实一直生活、学习、工作于灞桥农村。
1982年7月,陈忠实结集出版的平生第一本书也是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就名为《乡村》。
1962年,陈忠实高中毕业,回乡当了民办小学教师。
此时的文学,对于陈忠实来说,既是安抚灵魂的良药,同时也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他一方面积极教学,努力当好小学教师,另一方面刻苦自学,读书,写作,观察生活,提升自己。
1973年初夏,陈忠实读到《人民文学》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这是影响他“转折”的一次阅读。
刘心武这个名字从未听说过,但这篇小说却让他深为震惊,用他的话说,是“心惊肉跳”,“小说敢这样写了!”他是在麦草地铺上躺着阅读的,读罢却在麦草地铺上躺不住了。
他敏锐地感觉到:文学创作可以当作事业来干的时候终于到来了!在陈忠实看来,《班主任》的发表具有文学“解冻”的意味。
他意识到,一个时代开始了,他的人生之路也应该重新调整。
1979年春节过后,陈忠实心中洋溢着强烈的创作欲望,连续写下十个短篇小说,这也是
他业余创作历程中收获最丰的一年。
《白鹿原》,撼人心魄的高峰在一九八五年创作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时候,陈忠实便开始了关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
为了完成一部堪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的大书,为了完成这部曾经拟名为“古原”,后来定名为《白鹿原》的长篇小说,陈忠实花了两三年的时间作了几方面的准备:一是历史资料和生活素材,包括查阅县志,地方党史和文史资料,搞社会调查;二是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史,阅读中国《近代史》、《兴起和衰落》、《日本人》、《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梦的解析》、《美的历程》、《艺术创造工程》等中、外研究民族问题和心理学、美学的新著;三是艺术上的准备,认真选读了国内外各种流派的长篇小说的重要作品,以学习借鉴他人之长,包括研究长篇结构的方法。
他特别重视的有中国当代作家的《活动变人形》( 王蒙) 、《古船》(张炜) ,外国作家的则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 ,莫拉维亚的《罗马女人》以及美国谢尔顿颇为畅销的长篇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作了这些准备和思考之后,他认识到只有回到老家小屋那个远离尘嚣的环境里,才有望实现自己的宏愿。
三、垫棺作枕的历史巨制——《白鹿原》
(一)从重点人物性格上看50年历史
1、白嘉轩
面对白嘉轩,我们会感到,这个人物来到世间,他本身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民族精神进化史,他的身上,凝聚着传统文化的负荷,他在村社的民间性活动,相当完整地保留了宗法农民文化的全部要义,他的顽健的存在本身,即无可置疑地证明,封建社会得以维系两千多年的秘密就在于有他这样的栋梁和柱石们支撑着,不绝如缕。
作为活人,他有血有肉,作为文化精神的代表,他简直近乎人格神。
白嘉轩是作者的一个重大发现。
现当代文学史上,虽不能说没有原型,但的确没有人用如此的完整形态,如此细密的笔触,如此的评价眼光描写过他。
究其根本,白嘉轩的思想是保守的、倒退的,但他的人格又充满沉郁的美感,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某些精华,东方化的人之理想。
我想,只要我们懂得把封建思想和传统文化区别开来,白嘉轩的某些精神品性在今天仍具某种超越性和继承性,是不成其为问题的。
问题在于,作者缺乏更清醒的悲剧意识,小说临近尾声如强弩之末,白嘉轩的悲剧性本应愈演愈烈,作者却放弃了最后“冲刺”,逆使“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悲剧力歌情调大为减弱,实为全书最大之遗憾。
2、田小娥和白孝文—从性反观现实
田小娥不是潘金莲式的人物,也不是常见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她的文化内涵相当错杂。
她与黑娃的相遇和偷情,是闷暗环境中绽开的人性花朵,尽管带着过分的肉欲色彩,毕竟是以性为武器的反抗。
小娥的人生理想不过是当个名正言顺的庄稼院的媳妇罢了,可这点微末的希望也被白嘉轩的“礼”斩绝了,不准她进祠堂,因而也不被白鹿原的社会承认。
她死后尸体腐烂了,居然引发了关中地区一场大瘟疫,这个恨世者用她年轻的生命表达了对旧文化的抗议,尽管是病态的、有毒的抗议。
同样怵目惊心的,是白孝文的命运突变,大起大落。
如果田小娥是被传统文化从外面压碎的话,那么白孝文就是从旧文化营垒中游荡出来,险些自我毁灭的浪子,他的文化拷问意义比田小娥更深刻。
这个从德高望重的白家门楼逃逸出来的不肖子孙,经过了从灵的压抑到肉的放纵的迷狂;他不具备任何革命性,因而只能受躯壳支配,“世界也就简单到只剩下一个蒸馍和一个烟泡儿”了。
小说写他与田小娥最初的性活动,“那个东西”戏剧性地忽而中用忽而不中用,其实是在写灵与肉的分离、礼教的压抑对人的残酷的戏弄,颇为深刻。
(二)从《红旗谱》到《白鹿原》—新时期文学发展了什么?
从主题的挖掘上看,《红旗谱》和《白鹿原》都以二、三十年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村生活、斗争为题材,对于同样一个主题,《红旗谱》全篇基本以“单一”的斗争情节进行直接地表达;《白鹿原》则挖掘多元的主题:革命的、生活的、社会的、个人的、爱与恨、灵与肉······全方位、多层次地自然传递到读者思想深处。
从艺术视角来看,《红旗谱》立足于从政治的视角来审视历史、表现生活。
《白鹿原》关注的则是历史斗争背后的文化行为,是站在人类精神文化的高度来关照人生,反思历史,探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作品以陕西农村白鹿原白、鹿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为线索,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新时期的文学作品带有“十七年”文学的色彩,但是发展到《白鹿原》这里,作者就不再站在狭义的、短视的政治视点上,而是站到了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的思想制高点上来观照历史。
四、总结
陈忠实是一个从中国社会最底层奋斗出来的作家,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踏过泥泞五十秋”,一个“踏过泥泞”概括了他几十年深刻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
在当今陕西乃至在全国的作家中,像陈忠实这样真正经历过底层生活并经历过苦难的作家,恐怕不是很多的。
这样的经历给陈忠实的性格打下的烙印,自然是复杂而丰富的。
陈忠实身上既有关中血性汉子那汹涌的不可遏止的激情,同时也有铁桶般的禁锢和巨石在顶的沉重压抑;既有多年做领导工作的谨慎与周密,同时也有文人的旷达和狂放;既有彬彬有礼的谦和,也有崚嶒的傲骨。
一个作家的成就,一部作品的诞生,势必凝聚着写作者多年的底蕴和积累。
在研究作品时,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作品背后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的厚重。
参考文献:
1.单海波,再谈《白鹿原》之人物性格——与许志文先生商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
年10期
2. 张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解读《白鹿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3.刘运祺,从黄土地走向世界——陕西作家群崛起动因初探[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4.叶澜涛,试论《白鹿原》认识历史的视角转变方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