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李叔同书法
2014年宣城市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学习笔记

2014年宣城市中小学书法教师书法培训班学习笔记时间:2014年4月27日。
地点:宣城中学多功能厅。
主席台领导:李明阳(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安徽省书法家学会会员)黄敏(宣城市副市长,负责教育体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
)张宣标(教体局局长)宦朝东(宣城市政协副主席)洪海(宣城中学校长)陈美平(宣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方建福(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开场上午主持人发言:(陈美平)1、培训的目的。
2、介绍主席台就坐的领导。
培训讲座一:《书法自然人生-------书道漫漫》时间:2014年4月27日上午9:30主讲教师:李明阳李明阳简介:1954年生于安徽肥西。
1982年春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安徽省书法家学会会员。
李明阳自幼遵父母之命学习书法,几十年来研习碑帖,坚持不懈。
李明阳认为,书法之最高境界应以自然为规、以人情为矩,师法无穷自然,作品自会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注重修身养性,其高尚品德自然浸润书法之中。
书法作品和书法评论多发表在《美术之友》、《美术向导》、《书与画》、《书法》、《书法世界》、《书画世界》、《书法之友》和《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报刊;多次参加省书法展。
(一)序言1、书法从实用转向美化。
2、写字最终写文化。
书法是写情,写趣写人生。
(二)讲座正题第一讲:汉字的演化1、文字的演化。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魏碑、楷书(正楷、楷体、正书、真书)、行书(行楷、行草)、草书(存字之梗概,损隶之笔法)。
2、各种汉子图片展示。
第二讲:无规矩不成方圆记住:学书要“三思方起步,百折不回头。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难以成气候。
”1、楷书:颜真卿:《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祭侄季明文稿》(属行颜真卿书);柳公权:匀称。
欧阳询:唐代第一大家。
赵孟頫2、行书王羲之:《兰亭序》,324字,其中“之”字有20个。
介绍李叔同的好的作品

介绍李叔同的好的作品
李叔同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学者,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音乐、绘画、诗歌等。
以下是一些他的代表作:
1.《送别》:这是李叔同的经典之作,诗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情的珍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2.《长亭外古道边》:这是另一首离别主题的诗,以景喻情,描绘了离别的凄凉和伤感。
3.《自剖》:这首诗反映了李叔同的自剖和反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4.《西湖夜游记》: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描述了作者在西湖夜晚的所见所感,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5.《篆刻述略》:这是李叔同的篆刻理论著作,系统地介绍了篆刻艺术的历史、技巧和审美标准。
6.《三十自述》:这篇自述文章回顾了李叔同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转变,是他个人历史和思想的珍贵记录。
以上只是李叔同作品中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值得读者深入品味。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三、李叔同(弘一法师)智融龙门之魂魂 , 在 《 说 文 解 字 》 里 释 为 “ 阳 气

史与论 | Art History & Theory[韩]郭允珠,《倒置的奥德赛》(局部),影像装置,影像时长6分30秒,2009/2022,“艺术·符号·无界共生”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邹国力 刘春梅不同的书家,从同样的《龙门二十品》当中,汲取了各自所需的养分,最终铸就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书法作为艺术,作者气质是决定它的风格的基本气息,审美意识是它的形式美创造基因,而由历史相沿的形式技巧表现手法,则是它的实体构成因子。
”《龙门二十品》给予当代书法艺术家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阳刚大气之美是学书者用笔靡弱的良药,天真烂漫之姿态是书家书法创作灵感的源泉,“尚武”精神之表现是中华民族振奋的决心……杨斯捷 吴卫正是由于一批中国的雕塑艺术家们在西方雕塑艺术方法和新艺术思想理念的影响下,通过对比、融合不断地发展和突破,将中国传统雕塑的文化优势充分地发挥了出来,才有了今天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信息的当代雕塑艺术和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这其中周轻鼎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约翰·罗斯金译者:石琪琪 毕延英在繁荣阶段,无论是贸易还是艺术,操作工还是艺术家,从任何意义来说,其尊严都来自物有所值和等价的劳资关系。
19世纪,人们也许可以因为在产品上的掺假和工业懈怠方面获得经济上的自豪。
但他至少应该用古代艺术家的荣誉准则来指导艺术学院的学生,即不要让任何一件作品离开他的双手,除非它已经不能继续通过勤奋来提升,或者通过思考进一步完善。
他的名声应该用古代艺术家的荣誉感来决定,应该建立在他们所付出的东西上,而不是他们得到的东西上……摘要:《龙门二十品》代表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清代金石学家称之为“魏碑体”“魏体”,也有人称为“龙门体”,它们是魏碑中“斜画紧结”一路书风的典型代表,其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右任、李叔同、孙伯翔等现当代碑学大家,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并通过心追手摹,在《龙门二十品》的影响下,几位大家既有共性的追求,又有个性的表现,最终都铸就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隶书体临帖-弘一格言别录

是三行先生長青學苑書法隸書體臨帖:弘一《格言別錄》
是志成後製編輯2015.07.10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禍莫大於縱己之欲,
惡莫大於言人之非,
病莫大於不知己過。
【父親是三行先生書法原作】。
弘一法师(李叔同)推崇的品质

弘⼀法师(李叔同)推崇的品质弘⼀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涛,⼜名成蹊、⼴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13⽇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下⾃成蹊”之意。
学名⽂涛,字叔同。
法号弘⼀,世称弘⼀⼤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新家。
作为中国新⽂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在⾳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化领域中都有较⾼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批优秀艺术⼈才。
名画家丰⼦恺、⾳乐家刘质平等⽂化名⼈皆出其门下。
1.虚⼼ 虚⼼⽵有低头叶,傲⾻梅⽆仰⾯花。
常⼈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
今举数例:孔⼦⽇:“五⼗以学易,可以⽆⼤过矣。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蘧伯⽟为当时之贤⼈,彼使⼈于孔⼦。
孔⼦与之坐⽽问焉,⽈:“夫⼦何为?”对⽈:“夫⼦欲寡其过⽽未能也。
”圣贤尚如此虚⼼,我等可以贡⾼⾃满乎!2.慎独 群居防⼝,独处防⼼。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佛菩萨乃⾄诸⿁神等,⽆不尽知尽见。
若时时作如是想,⾃不敢胡作⾮为。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 泰⼭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造物所忌,⽈刻⽈巧。
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 能受苦⽅为志⼠,肯吃亏不是痴⼈。
古⼈云:“我不识何等为君⼦,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古时有贤⼈某临终,⼦孙请遗训,贤⼈⽈:“⽆他⾔,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 守⼝如瓶,防意如城。
此事最为紧要。
孔⼦云:“驷不及⾆”,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弘一大师书法精选

弘一大师书法精选在弘一法师的笔下,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书法作品。
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书法世界。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弘一大师书法精选,希望对你有用!弘一法师大事年表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
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
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
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5岁在天津。
8月5日,父病逝,终年72岁。
乃父临终日,延高僧诵《金刚经》,时,初见僧人。
是年起从母王氏诵名诗格言。
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6岁从仲兄文熙受启蒙教育。
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7岁从文熙学《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及文选等。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8岁从常云庄家馆受业,攻《文选》、《孝经》、《毛诗》等。
约是年,又从管家、帐房徐耀庭学书,初临《石鼓文》等。
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13岁读《尔雅》、《说文》等,始习训诂之学。
攻各朝书法,以魏书为主,书名初闻于乡。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15岁读《左传》、《汉史精华录》等。
是年诵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句。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6岁考上文昌院辅仁书院,习制艺。
又延馆教学英文、算术等。
1896年(丙申光绪二十二年)17岁夏,出素册廿四帧,请唐敬严师为钟鼎篆隶八分书。
秋,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诗文。
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读王维诗。
又从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并与津门同辈名士交游。
1897年(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岁与俞氏(时年二十)完婚。
同年,以童生资格应试天津县学,学名李文涛。
1898年(戊戌光绪二十四年)19岁传李叔同刻有“南海康君是吾师”一印,表示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支持。
暮秋,奉母携眷迁居上海。
十月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拟宋玉小言赋》,名列文社月会第一。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赏析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赏摘要: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位中国近代成就卓著、德艺双馨的高僧,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倾注毕生心血于书法创作,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精品。
他的书法集合了各种艺术精华,尤其深受佛教影响,给人一种空灵、素净,超然物外的享受。
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对他的书法作品作以简单鉴赏。
关键字:技法;意象;文化背景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名侯,字叔同,别号漱筒;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
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斯人已去,馨德永存!岁月带走了一位天之骄子的艺术家,却带不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带不走他流芳万世的不朽作品。
尽管,作为凡夫俗子,我无法达到大师的高度与之对话、共鸣,但我仍愿意追逐他的踪迹,寻找那超凡的人格与亘古长存的传奇……弘一法师自幼研习书法,并在其他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因此,他的书法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集合了各种艺术之所长,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书法风格。
而在遁入佛门之后“诸艺俱废,唯有书法不曾放弃”,他晚年在书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于这种事实,本文只对大师晚年的作品作以简单的赏析。
弘一法师的书法风格有别于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独特的技法,这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分不开的,加之他在其他艺术领域的造诣,是他对书法有自己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尤其晚年遁入空门,在接受了佛法的洗礼和对佛理的研究之后,更是奠定了大师的最终书法风格,有人称之为“弘一体”。
陈祥耀先生认为弘一法师“其初由碑学脱化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其后肉渐减,气渐收,力渐凝,变为较方较楷的一派,数年后乃由方楷而变为修长,骨肉由饱满而变得瘦硬,气韵由沉雄而变为清拔。
其不可及处,乃在笔笔气舒、锋藏、神敛。
写这种字,必先把全部精神集于心中,然后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
心正笔正,此之谓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李叔同书法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李息临
魏造像四种如
夢如幻素壁淡描瓦瓶香侵
发无上意得总持门
世间虚妄乐
說微妙法饒益眾生知止珍重
雪夜千卷、华时一尊金石大寿、欢乐康年万古
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观音十句净业苦,佛号一声超骊黄
老实念佛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诸法空无我具足大悲心
当勤精进,但念无常天然胜境
世尊光所照,众生悉安乐,有苦皆灭除,心生大欢喜
有才而性缓实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偏缓能制急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衰后罪
孽都是盛时作的老来疾病都是壮年招的有作用者器宇
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人福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及我待之以坦荡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
极乐庄严
香光庄严佛灭度后以
戒为师
无住斋
建智慧幢无量寿佛专求己过勿责人
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