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纪录片
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拍摄始末

龙源期刊网 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拍摄始末作者:钱淑芳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25期1958年6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内容是河南信阳人民抗灾夺丰收的感人事迹,这部片子被称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源头。
《英雄的信阳人民》主创人员为时任北京电视台记者孔令铎、庞一农。
据孔令铎回忆:“我和庞一农到河南采访,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正遇上七月罕见的炎热天气,穿着背心、短裤还是汗流浃背。
面对一望无垠、丰收在望的庄稼,特别是看到信阳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农业的兴旺景象,我们也不顾疲劳,骑着借来的自行车,由乡干部带着从东村跑到西村,开始了拍摄工作。
在拍摄过程中,寻找一个制高点拍一个全景非常困难,后来费了很大劲儿借来两个高梯,把它们立起来,才勉强解决了高角度拍摄问题。
”当时,新闻纪录片受政论化政策的指引,多数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教化色彩。
从纪录片创作内容中不难看到,当时的报道主要以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为主要内容,以颂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宣传的主要基调,作品选题范围狭窄,宣传意味浓烈,画面表现单一。
“文革”时期,甚至连镜头如何用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在拍摄领袖形象(包括领袖挂像)时,只能由远及近,不能由近拉远,理由是“领袖不能离人民越来越远”。
在《英雄的信陽人民》中有一个值得记住的名词,就是“人民”。
影片将镜头对准具有那个时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的信阳人民,将“人民”作为一个特殊的被关注对象,而具有了时代性的象征意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民”一词在纪录片语言中也进行着更迭和置换。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民”被置换为“民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纪录片理念向“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转变之后,这一概念又进一步被置换为“百姓”。
据本片创作人员回忆,当时制作纪录片还不能把音乐、效果和解说词直接转录在16毫米胶片上。
2008-2009中国优秀纪录片精选

2008-2009中国电视优秀纪录片作品精选2008-2009是中国极不平凡的年度,在这感动与喜悦相互交融的年度里,中国电视记录了全国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变革历程,呈现出一大批见证时代、记录文明进程的优秀纪录片作品。
2008-2009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表彰活动将全面梳理这两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产生的优秀作品,探究纪录片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传播价值、学术价值,总结纪录片创作的宝贵经验,加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力量,盘点现有资源,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搭建有效创作平台,以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促进中国纪录片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一、系列片优秀作品9DVDDVD1、《生者》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中国故事》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室《毛泽东1949》五洲传播中心、中视影视制作中心DVD2、《我爱你,中国》北京电视台《澳门十年》中央电视台《与祖国同行》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DVD3、《让祖国检阅》云南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驻北京军区记者站《哈军工》广东电视台海外中心《大阅兵——回首六十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DVD4、《淮军》安徽电视台《八千里路走边关》内蒙古电视台汉语卫视节目中心《成长的秘密》重庆广电纪实传媒责任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长江大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宣传部、中国教育电视台DVD5、《我们的奥林匹克》中央电视台、中国奥委会《大阅兵2009》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台北故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DVD6、《玄奘之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志愿者》广东电视台《刺客令》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谁与问天》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电视台DVD7、《新中国教育纪事》中国教育电视台《大工程》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第一犁》中央电视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DVD8、《人与自然》五洲传播中心《丝的旅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看中国》Discovery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DVD9、《忠贞》成都电视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史说汉字》山东电视台《奠基——老一辈革命家与新中国体育》南京电视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长片优秀作品13DVDDVD1、《察卡洛(盐井)》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月球探秘》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DVD2、《劫后》成都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洋海巫师》新疆电视台DVD3、《寻找少校》深圳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松山·松山》云南电视台DVD4、《盖叫天》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纪实频道《莱茵河:人与自然的对决》广东南方电视台DVD5、《留不住的一个月》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古田会议》中央电视台、福建省委宣传部DVD6、《一瞥汾河湾——绛州纪事》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寂静山谷》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DVD7、《小人国》北京中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康巴人的三十年》四川广电集团海外社交中心DVD8、《中国大工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五洲传播中心《虾街十年》湖北广电总台电视经济频道DVD9、《许江·一米的守望》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沙漠人家》天津电视台DVD10、《天堂的摇篮》新疆电视台《变脸——至安东尼奥的一封信》广州电视台DVD11、《运河民谣》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推荐耿达乡九人敢死队》广东电视台《我的珠穆朗玛》广西电视台DVD12、《2009大阅兵》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军事部《最后的梯田部落》云南电视台DVD13、《鸟巢》中央电视台《尼勒克纪事》新疆塔里木电视台三、短片优秀作品5DVDDVD1、《新伞兵日记》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孤独的纪录》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风雨彭门》湖南经济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哭泣的海龟》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DVD2、《接管大上海》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在自己的房间》大连电视台《用爱牵手》广东电视台《六十年后,我送你回家》山东电视台《黑颈鹤栖息的地方》云南电视台DVD3、《绿野余生》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聚焦索马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小乞丐的意外人生》广东电视台海外中心《一个老军人与他的七千个孩子》山东电视台新闻频道《姐弟》四川省古蔺县电视台DVD4、《丹飞的穿行》广东电视台《花花的故事》重庆广电纪实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百年藏寨》甘肃卫星频道、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失色的天堂》华风气象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DVD5、《武大爷的广播站》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引爆》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敬礼!天安门》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1978:小岗平地起惊雷》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飞越塔利班》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
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浓重的灌输味。
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
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
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
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
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
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

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
纪录片和社会的关系: 1、全国电视的普及,从精英变为大众 2、中国社会百业待兴,要一种精神力量 3、媒介生态环境,电视节目匮乏 ——高潮 具有民族精深象征意义的大山大河成为拍摄主体,集 体化的人性化的符号 纪实风格的产生和流行: 原因:和日本的合作;伊文思的思想传播
特点:非纪实因素的采用,非纪实作品的出现。 对真实再现的讨论 选题:纪录这个时代的变迁,影响所记录的时代
2003年:归一 2003年《纪事》和《见证》栏目的出现 “坚持以纪实的影像关注时代热点的社会变革事件, 关注事件中人物的命运,在对事件负载型的描述中, 完成对时代的深刻记录。” 2003年,《鸟的迁徙》首部引入中国的数字纪录电影
地方台50分钟
1978,《祖国各地》;1989,《地方台三十分 钟》,第一个固定的纪实性栏目,面向地方台的纪录 片播出平台。 原因:精品意识;系统意识 给地方台一个播出纪录片的渠道和展示他们成就的平 台。 作品获奖:《方荣翔》、《两个孤儿》、《半个世纪 的乡恋》、《回家》、《龙脊》。
话说长江
三种题材纪录片 新闻价值 历史题材和怀旧题材 人类共同兴趣 ——行进中的影视中国。纪事
关注现实:最富有价值的一次回归 纪录片的价值 人文价值 文献价值 社会价值 艺术价值
市场化 要求,原因 障碍 纪录片栏目的市场化生存:《见证》 制片人制度和模式化制作 流水线的制作方式,节目的拍摄控制在两周之内,节 目的思想内容要靠前期策划来完成
纪录片栏目 1993年上海电视台成立“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是一档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运作的纯纪录片栏目。“聚 焦时代大变革,记录人生小故事”。 1993年,《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要通过一个个老百姓的故事来串联和勾勒中国当代整 个社会发展的轨迹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题材 内容的丰富 , 开始逐渐摆脱纪录 电影
和 新 闻 纪 录 片 的 影 子 ,彻 底 独 立 来 。
个缩 影。 0 个 时期 的新闻纪录 片总 ” 各
虽然受观念和技术上的限制 , 当时 但
是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当时 电 视 事 业 的 也 是 中 国 电视 从 起 步 到繁 荣 的 一 个 表现 。 我 国的 电视 纪 录片 在近 半 个世 纪 的发
概念混沌 的起步 阶段 , 电视 纪录片作 为一
个 新 兴 的 节 目类 型 ,还 没 有 完 全 独 立 出
来。 从技 术 上看 , 由于技术不成熟 , 只能采
用 胶 片 拍 摄 , 期 的 电 视 纪 录 片 只是 在纪 早 录 电影 的基 础 J 发展 , 15 年 , 央 电 _ 如 98 中
程 ,力求较为全而的展示我同电视纪录片 的演变全貌和各个时期 的基本特征。
一
纪 录片 ,均创 下了 当时 4 %的超高 收视 0
率 。 话说 长江 》 《 共分 2 5集 , 长江 源头 从
到 壮 观 的 人 海 口 ,描 绘 了长 江 的 整 个 面 貌 ,并 且介 绍 了长 江 两 岸 的风 土人 情 、 名
。
纪录片的不同特点和该时期 的代表作品相结合, 试图勾勒出一幅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脉络 , 并对我 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进行 了思考
【 关键词 】 电视纪录 片 中国纪录片 发展 大众纪录片 宏 大叙 事
中 国 纪 录 片 的 历 史 , 应 该 追 溯 至
视 台的前 身 , 北京 电视 台播 m的 《 到农村 去 》, 就是典型 的纪 录影 片; 内容上 看 , 从 大部分 属于新 闻纪 录片 ,即根据 一个 主 题, 将数个新 闻片串联起来 , 配上解说 词 , 宣传性 和政 治性 较浓厚 , 《 雄的信 阳 如 英 人 民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建 国 九周年 》 《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一)起步期(1958—1978)
1、以电视为载体的纪录电影。
《到农村去》、《英雄的信阳人民》
2、以暄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3、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记录《深山养路工》
4、以部分领导、学者为对象的小众传播
(二)发展期(1978—1990)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
《话说长江》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
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
(三)繁荣期(1991—1996)
1、纪绿片与专题片分野日益明显
2、注重再现原生态的纪实风格。
《望长城》
3、以《生活空间》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纪录片
4、以获奖纪录片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纪绿片。
《藏北人家》、《沙与海》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和特征是反映时代特点和历史背景的,中国纪录片经历三个根本性转变。
第一阶段,在技术和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完成语言的纪实化,确立了真实的纪录片生命”的命题。
第二阶段,人成为中心,这是纪录片的国际化取向。
第三阶段,开始关注社会并步入市场化。
中国历史纪录片前十名

中国历史纪录片前十名排行榜中国历史纪录片有哪些优秀的吗?中国历史纪录片虽然繁且杂,但是也有不错的中国历史纪录片前十名,常识坊供广大网友消磨时光。
10《大明宫》《大明宫》由导演金铁木耗时三年倾力打造的历史剧情纪录片。
由李翠翠、刘长纯等人主演。
影片时间跨度近300年,以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大明宫为主线,通过这一空前绝后的庞大宫殿群自建造、辉煌到毁弃的全过程,讲述初唐雄健、盛唐豪奢、晚唐衰落的历史风云。
本片于2009年9月10日上映。
9《大国崛起》《大国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8《复活的军团》《复活的军团》是2004年金铁木指导的历史纪录片。
2000多年前,秦始皇的军队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也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
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以考古证据和历史研究为依托,借鉴故事片的表现形式,层层揭示秦军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的历史真相。
7《前清秘史》《前清秘史》是一部采用情境再现形式拍摄的24集历史电视纪录片,不同于以往的所有历史纪录片,是独创的一种叙事样式的新品种,开辟了我国历史专题纪录片的崭新形式。
它使用“尤小刚秘史剧系列”的所有素材和新拍摄的真人演绎再现历史情境,并加入大量历史遗迹、历史文档,讲述了明清两代自明朝万历至清朝雍正共9位皇帝、579位历史人物、236个历史故事。
是继《故宫》和《圆明园》后我国历史题材或者专题片的又一重要收获。
6《圆明园》《圆明园》是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出品,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大型纪录片,由薛继军担任总导演,金铁木执导,刘俊清、哈日巴拉等人主演。
影片从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切入,描述了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从初建到大规模扩建成旷世园林,再到英法联军对这座人间仙境的破坏、焚烧的发展历史。
50部神级纪录片推荐及简介

50部神级纪录片推荐及简介把纪录片当解压工具的我看了无数部纪录片,通过纪录片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通过纪录片了解星辰大海,珍奇动物,植物等等,没有时间去亲自看世界,那就通过纪录片了解世界。
有了孩子,也想带着孩子看世界,纪录片也是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有些记录片也是很适合小朋友看的。
历史类纪录片《河西走廊》豆瓣评分高达9.7《河西走廊》分10集,以“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为题,以时间为线索,撷取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以第一集《使者》为例,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
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张骞出使西域路途的艰险、跋涉、付出,在纪录片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张骞被困匈奴十余年,他在异国他乡已经娶妻生子。
对于张骞的妻子,《史记》中记载得十分简略: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关于张骞妻子的历史,在史记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张骞的匈奴妻子是谁?她归汉之后怎么样了?《河西走廊》为我们解答了这些疑惑:“史书中对这个匈奴女的记录少之又少,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这段爱情,给了张骞在大漠坚持数年的力量”在这部纪录片中如此细腻地把一个女性角色呈现出来,无疑在这段壮阔的历史上增添了温情的底色。
《大明宫》豆瓣评分9.1影片时间跨度近300年,以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大明宫为主线,通过这一空前绝后的庞大宫殿群自建造、辉煌到毁弃的全过程,讲述初唐雄健、盛唐豪奢、晚唐衰落的历史风云。
2009年9月9日,史诗纪录片《大明宫》在联合国总部首映,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联合国首映的先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中国电视纪录片
LOGO
从1993年“纪录片编辑室”推出以来,中国纪录片的 发展的过程中,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优 秀纪录片节目的时代,纪录片节目为中国纪录片开 发市场、忠实的听众创造了大量的纪录片
《行者》是旅游卫视推出的一档标志的旅游节目,人文气 质浓厚,但它也是一个地理类纪录片节目,《行者》栏目 成立于2004年,已走过了十一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的 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方案来和节目风格。
什么是纪录片?
LOGO
1895年—电影 1920年罗伯特· 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 1926年定义纪录片: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 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而“自认素材”的使用是“至 关重要的区别标准”。
LOGO
蒙太奇的“我看”
选择主题 选择对主题最有效的观察角度 根据镜头质量和主题的需要,对各种可能组接的镜头段落进行选择。
人文精神
《行者》不仅是一个旅游节目,观众得到的是另一种生活体验, 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态度,行者在路上。在旅行中发现自己,寻找 精神寄托。 《行者》栏目清爽和新颖的视觉刺激的主题,显示出强烈的精神 状态的人文理念,以平民生活的角度为出发点,深切关注生活在 不同的社会环境的人。 作为一个地理类纪录片的《行者》,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旅 程,并关注环境问题和自然的矛盾和困难,这样带领观众人思考 如何应对这一重要问题,传达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的关系。
LOGO
1、架构影片的方式 解释 观察 谈话 自省
LOGO
1、
题材的选择
比较笼统的方向 从身边选择题材 从细节进行开掘 换一个角度 在时间教育下
LOGO
2、
前期采访
主要目的:进一步掌握和未来影片架构直接有关的叙事信息。 考察并最后确定具体的拍摄对象 为将要拍摄的影片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对拍摄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对将要进行拍摄工作进行视觉上的设计
蒙太奇的“我听”
把声音作为一个有机构成
LOGO
美化新闻片 对时事新闻素材的创造性处理 我视电影为讲坛
LOGO
《意志的胜利》
LOGO
真理电影(真实电影):主张摄影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 „‟,以最简练的,最生动的方式,把电影语言的词组引向辨析的高 度和深度。一方面,在前期拍摄中不干扰被摄者,不知不觉的摄取 素材。另一方面,在后期剪辑中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统辖素材 皆为我的情感和观点服务。 直接电影:尽量让镜头前自生自灭的“事实”在影片中进行“自我阐 述” 。
LOGO
3、
寻找切入点
LOGO
4、
拍摄场地勘察
LOGO
6、
拟定工作计划
主题 题材 动作的段落(预想那些内容) 主要人物 冲突 观众对这一事件存在认知上的盲点 访谈要点 影片结构 影片形式(解释、纪录、访谈、
LOGOBiblioteka 纪录片类型
纪录电影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 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政论纪录片、时事报导片、历史纪录片、 传记纪录片、生活纪录片、人文地理片、舞台纪录片和专题系列纪 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