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皮层运动功能定位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大脑皮层的基本些区域与躯体运动功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4区和6区是控制躯体运动的运动区。
运动区有下列的功能特征: 具有交叉的性质,即一侧皮层主要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
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的;然而面神经支配的下部面肌及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却主要受对侧皮层控制。
侧内囊损伤后,产生所谓上运动神经元麻痹时, 面肌及舌肌发生麻痹。
②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手与五指所占的区域几乎与整个下肢所占的区域大小相等。
③从运动区的上下分布来看, 其定位安排呈身体的倒影;下肢代表区在顶部(膝关节以下肌肉代表区在皮层内侧面),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而部肌肉代表区在底部(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仍为正立而不倒置) 从运动区的前后分布来看,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的代表区在前部(6区),肢体远端肌肉的代表区在后部(4区),手指、足趾、唇和舌的肌肉代表区在中央沟前缘。
对正常人脑进行 局部血流测定时观察到, 足部运动时运动区足部代表区血流增加,手指运动时手部代表区血流增加。
8区可引致眼外肌的运动反应,刺激枕叶 18、19区此外,在猴与人的大脑皮层, 用电刺激法还可以找到4区之前,刺激该区可以引致肢体运动和发声,反应一般为双侧性。
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垂直切面上, 可以见到该区细胞和前述的皮层感觉区类似, ,也呈纵向柱状排列,组成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运动柱。
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的活动,而一个肌肉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右图是人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用电刺激皮层运动区某一区域,可观察到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那么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⑵图中显示面积大的躯干,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很小,如手与五指在皮层代表 区的面积几乎与整个下肢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相等.说明运动越 ____________ 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
大脑皮层运动区功能定位和去大脑僵直

实验5 大脑皮层运动区功能定位和去大脑僵直【目的】了解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对骨骼肌运动的调节作用,观察去大脑僵直,了解脑干在调节肌紧张中的作用。
【原理】用电刺激家兔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方法观察皮层运动区不同部位,对特定骨骼肌或肌群能引起的收缩的效应。
在动物中脑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则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伸肌的紧张作用减弱,而易化作用就相对加强。
动物表现为四肢僵直,头尾角弓反张的去大脑僵直现象。
【对象】兔等哺乳类【器材与药品】手术器械一套、颅骨钻、咬骨钳、电子刺激器、银丝电极、兔解剖台、脱脂棉、纱布、骨腊、0.9%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已酯溶液、烧杯。
【内容】1.麻醉,兔称重,用20%氨基甲酸已酯溶液以5ml·kg-1,从兔耳缘静脉注入。
待麻醉后,让兔俯卧并固定于解剖台上。
2.剪掉颅顶上的毛,沿头部正中线,由两眉间至头后部切开皮肤。
用刀柄紧贴头骨剥离颞肌,把头皮和肌肉翻至颧弓下,暴露额骨和顶骨。
3.用颅骨钻在顶骨一侧钻孔开颅,并用咬骨钳逐渐将孔扩大,尽量暴露大脑半球的后部。
若有出血,可用纱布吸去血液后迅速用骨腊涂抹止血。
在接近头骨中线和枕骨时,注意不要伤及矢状窦,以免大出血。
4.将一侧头骨打开后,用薄而钝的刀柄伸入失状窦与头骨内壁之间,将失状窦与头骨内壁附着处小心分离;待分开后,再用咬骨钳向侧头骨扩大开口,充分暴露大脑。
5.用针在矢状窦的前、后各穿一条线并结扎;提起脑膜用眼科剪作十字型切开,将脑膜向四周翻开,暴露脑组织。
6.在裸露的大脑皮层处,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温热纱布覆盖或滴几滴石蜡油,以防止干燥。
松解兔的头部和四肢。
7.用适宜强度的连续脉冲电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观察肌肉运动反应,并要作详细记录。
刺激参数:波宽0.1~0.2ms、电位10~20v、频率20~100Hz、每次刺激持续约5~10s、每次刺激后休息约1min。
8.左手将动物头托起,右手用竹刀从大脑两半球后缘轻轻向前拨开,露出四叠体(上丘较粗大,下丘较小)。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功能定位

1.1 第Ⅰ躯体运动区(MaⅠ)
位置:在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 的前部,4区为运动区的中心部。 4区的传入纤维有: 1)经丘脑腹外侧核中继的源 于小脑的纤维; 2)来自丘脑、下丘脑的其他 感觉性纤维; 3)来自1、5、7、8、9区的联 络纤维; 4)经胼胝体来自对侧4区的连 合纤维。 4区的传出纤维主理全身躯体运动, 主要纤维是锥体系,此外还有锥 体外系、皮质丘脑下丘纤维、皮 质脑桥纤维和皮质网状纤维。
1.2 第Ⅱ躯体运动区(MaⅡ)
第Ⅱ躯体运动区(MaⅡ) 位置在第Ⅰ躯体 运动区下面的岛盖皮质。功能管理对侧肢 体的运动。
1.3 运动பைடு நூலகம்区
运动前区位于运动区 的前方,包括6区和8 区,是锥体外系皮质 中枢的一部分。 6区在4区之前,其上 段占额上、中回后部, 下段占中央前回下段 的前部。 8区在6区上段的前方, 即额上回中部和额中 回后部。
运动前区(6区)功能
摸索反射:即病灶对侧上肢在空间不自觉的摸索,如触及物 体则紧握不放,侧卧时更易出现。 强握反射:检查者可轻划患者的手掌,患者即强握刺激物而 长久不放。足也可出现类似的强握反射。 紧张性跖反射:与强握反射类似,但不完全相同。检查时, 可用叩诊锤柄加压于足跖,即可出现足趾缓慢的紧张性屈曲, 可持续数秒钟,加压越大,反应也越强,一般出现于额叶(6 区)病变的早期,常发生于病理征之前。这一反射多表现在病 灶侧,这是因锥体外路的传导径路可以是同侧的或两侧性的。 损伤6区可出现强握反射、摸索反射 摸索反射和强握反射都是额叶损伤的释放症状,为6区病变的 有力指征。这两种反射虽由锥体外路传导,但锥体路的完整性 也是发生这些反射的必要条件。
1.5书写中枢
大脑皮层运动区定位、去大脑僵直

02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去大脑僵直的定义
01
去大脑僵直是指动物在去大脑状 态时出现的一种四肢伸直、颈部 挺直、躯干硬直的特殊姿势。
02
去大脑僵直是动物脑干与脊髓之 间联系被切断后的表现,是脑死 亡的重要标志之一。
去大脑僵直的生理机制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与脑干网状结构的 功能密切相关。网状结构中的许多神 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 络,控制着身体的姿势和运动。
面部肌肉等。
运动控制
02
大脑皮层运动区通过发出神经信号来控制和调节骨骼肌的活动,
以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层运动区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反复练习和经验积累,形
成运动记忆和技能。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结构
初级运动皮层
初级运动皮层位于大脑皮层的额叶区域,负责控制和协调简单的 自主运动。
次级运动皮层
大脑皮层运动区定位 与去大脑僵直
目录
CONTENTS
• 大脑皮层运动区定位 •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 大脑皮层运动区与去大脑僵直的关系 • 大脑皮层运动区定位与去大脑僵直的临
床应用
01 大脑皮层运动区定位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
运动策划
01
大脑皮层运动区负责策划和协调复杂的运动活动,包括手、脚、
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康复
针对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导致的肢体瘫痪、肌肉萎缩等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康复训练,如物理疗法、作业 疗法等。
认知功能康复
针对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导致的认知障碍,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如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等。
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大脑皮层运动 区受损的风险。
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实验报告

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及目的大脑皮层是人体运动的控制中心,其运动机能定位对于研究运动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探究不同部位对不同肢体的运动控制作用。
二、实验原理1. 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记录技术采用多电极阵列技术,将电极阵列放置于大脑皮层表面,记录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进行信号分析和处理。
2. 运动刺激通过给予不同肢体的刺激(如触摸、挠痒等),引发相应肢体的运动反应,并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反应。
3. 数据分析通过对记录到的神经元放电活动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不同部位对不同肢体的运动控制作用。
三、实验步骤及方法1. 实验前准备:① 准备多电极阵列:将多个电极组成一个阵列,并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上;② 病人手臂或腿部暴露在外,以便进行刺激。
2. 实验过程:① 给予不同肢体的刺激,如轻触、挠痒等;② 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放电活动;③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不同部位对不同肢体的运动控制作用。
3. 实验后处理:对记录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绘制相应图表和曲线,以便进一步研究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对不同肢体的运动控制作用存在差异;2. 不同肢体的刺激会引发相应部位神经元的放电活动;3. 可以通过多电极阵列技术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放电活动,并进行信号分析和处理。
五、实验总结及展望本实验通过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探究了不同部位对不同肢体的运动控制作用。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与去大脑僵直

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与去大脑僵直实验目的:通过电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引起躯体运动效应,观察皮层运动区机能定位现象,进一步领会大脑皮层运动的机能定位及其对肌体运动的调节作用。
实验原理 :大脑皮层运动区是调节躯体运动机能的高级中枢。
它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行通路,控制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控制肌肉运动。
电刺激皮层后发生的效应在人和高等动物的中央前回最为明显,称为皮层运动区机能定位或运动的躯体定位结构。
运动皮层的功能特征:①对侧性支配,但对头面部肌肉的运动,如咀嚼、喉及脸上部运动的支配是双侧性的;②具有精细的机能定位,呈倒立的“小人”样分布。
③身体不同部位在皮层的代表区的大小与肌肉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称为去大脑动物。
手术后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强直)。
主要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
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和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前者称为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后者称易化区,包括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脑桥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被盖;也包括脑干以外的下丘脑和丘脑中线群等部分。
和抑制区相比,易化区的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略占优势。
去大脑强僵直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动物与器材:家兔、常用手术器械、咬骨钳、骨钻、止血钳、剪毛剪、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双电极、兔体手术台、石蜡油、20%氨基甲酸乙酯、棉球、温热生理盐水。
方法与步骤:1、取一只家兔,以2%戊巴比妥钠1ml/kg体重从耳缘静脉注射,轻度麻醉。
将其麻醉后腹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用剪毛剪将头顶部被毛剪去,再用手术刀由眉间至枕骨部位纵向切开皮肤,沿中线切开骨膜,用手术刀柄自切口处向两侧剖开骨膜,暴露额骨及顶骨。
用骨钻在一侧的顶骨上开孔(勿伤及脑组织)后将咬骨钳小心伸入孔内,自孔处向四周咬骨以扩展创口。
人脑皮层功能区定位方法研究

人脑皮层功能区定位方法研究人类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机构,由不同的区域组成,并且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
掌握人脑皮层功能区定位方法对于神经科学家和神经外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人脑皮层功能区定位的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
1. 神经造影技术神经造影技术是基于成像技术很好的皮层功能定位工具。
神经造影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在fMRI中,通过监测活动区域中的氧气浓度变化,可以确定人类脑部活动的区域和情况。
因此,fMRI在临床和非临床试验中广泛使用,如评估脑梗塞,脑部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定位功能区。
PET和SPECT同样也是监测区域活跃程度的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定位功能区。
2. 电生理学通过电极定位电生理学技术,可以准确地确定皮层功能区位置。
尤其是行引导性肌电图EMG和谷梁电图EEG中所呈现的信号从而的确保已经到达感官皮层运动区。
此后,记录多人的临床经验相结合,建立一个组织图,电生理学定位功能区。
这种电生理学技术组织图的建立和确定,一方面依赖医生经验的沉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来实现。
3. 脑电图技术脑电图技术利用电极测量头皮上的电信号,这些信号是由大脑皮层活动产生的。
脑电图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皮层功能区位置,但是该技术只能检测脑部的分时信息,并且不能提供完整的脑部活动图像。
因此,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使用其定位功能区尚有一定局限性。
4. 计算模型和机器学习除了传统的皮层功能区定位方法,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正得到神经科学家的关注,例如计算模型和机器学习等。
研究者们正在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和大量的神经影像数据训练计算模型,以预测皮层功能区和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这些技术可以逐渐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神经科学和神经外科领域。
总之,在实现准确定位人脑皮层功能区方面,各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
神经造影技术目前使用广泛,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成本和时间花费较高。
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实验报告

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实验报告
为了研究人类运动控制的神经机制,科学家们经常使用脑电图(EEG)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来研究大脑皮层的运动机能定位。
本实验旨在通过EEG记录和分析来确定人类大脑皮层中控制手指运动的区域。
实验对象为10名健康成年男性,每位受试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实验过程中,受试者被要求坐在舒适的椅子上,然后戴上EEG电极帽。
电极帽上配备了64个电极,分别位于头皮上的不同位置,用于记录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受试者被要求放松身体,专注于手指运动任务。
实验任务为受试者用右手拇指尽可能快地按下一个按钮,每次按下按钮后立即松开。
在完成手指运动任务的同时,EEG记录了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实验过程中,每位受试者需要进行多次手指运动任务,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完成实验后,科学家们使用专业软件对EEG 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通过EEG记录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当受试者进行手指运动任务时,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域会产生特定的电活动。
这些电活动可以被记录并用于定位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域。
通过EEG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成功地确定了大脑皮层中控制手指运动的区域。
本实验结果表明,通过EEG记录和分析可以准确地定位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域,从而深入研究人类的运动控制神经机制。
这一结果对于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EEG记录和分析成功地定位了大脑皮层中控制手指运动的区域。
这一成果对于深入研究人类运动控制神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步骤
1.麻醉:以 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 5ml/kg体重耳 缘静脉 缓慢注射麻醉。 2.手术: 开颅手术:将动物腹位固定于台上兔台,把头固 定于头架,剪去头部的毛,从眉间至枕部沿矢状 线切开皮肤及骨膜,用刀柄向两侧剥离肌肉并刮 去颅顶骨膜。用骨钻钻开颅骨,用小咬骨钳扩大 创口,暴露一侧大脑上侧面,注意勿伤硬脑膜及 矢状窦,出血时以骨蜡或止血海绵止血。 暴露大脑皮层:用小镊子夹起硬脑膜,仔细剪去, 暴露出大脑皮层,滴上少量温热液体石蜡,以防 皮层干燥。术毕放松动物的头及四肢,以便观察 躯体运动效应。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
分析与思考
1. 什么是脑梗死?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2. 为什么急诊检查脑部CT无明显梗死症状? 3.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 大脑皮层 运动区的功能特征表现为? 4. 本病患为何会出现左侧上下肢偏瘫、说话不清 等症状?并讨论一下大脑皮层运动区局部损伤 会出现哪些表现? 5. 进行大脑皮层运动区域功能模型定位观察宜选 用何种动物? 6. 是否需要麻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 7. 在进行定位是应给予怎样的刺激?
病患,男,55岁。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多年。一周前 左手发麻、无力发作两次,自愈。3小时前左下肢突感 乏力,继之逐渐出现左侧上下肢偏瘫,说话不清,并逐 渐加重,但神志尚清,送急诊。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神清,说话不清,颈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 腹平软,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血压165/100 mmHg。脑部 CT检查无明显梗死灶,有轻微脑局部肿胀,右侧大脑前 区脑皮层沟回变浅。临床初步诊断为:高血压,脑梗死 超急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