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浪漫主义美学_赵立坤

合集下载

论卢梭小说的浪漫主义

论卢梭小说的浪漫主义

论卢梭小说的浪漫主义作者:刘庆康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2期摘要:卢梭作为启蒙运动时期极富影响力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本文以卢梭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从讴歌自然、崇尚感情、强调自我等方面进行剖析,并就其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付诸于想象和梦幻的浪漫主义进行阐释。

关键词:卢梭;小说;浪漫主义歌德曾说:“卢梭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不仅是哲学上的浪漫主义时代,还是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先驱。

他的《新爱洛漪丝》、《忏悔录》、《孤独散步者的遐思》、《爱弥儿》等作品,不仅开启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基础。

卢梭一生饱经沧桑,正是这坎坷艰辛的人生旅途,让他社会群像、天地自然、自我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虑和认知,这些认知构建起了他讴歌自然、崇尚感情、强调自我,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付诸于想象和梦幻的浪漫主义。

一、返回自然,讴歌自然的浪漫情怀“在自然的状态下,是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卢梭曾在他的作品《爱弥儿》中如是说道,在他的这部作品中,他深刻的剖析了城市对于自然的迫害也是对于人类的一种坑陷,并指出人类应该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的生长。

这一选择,正是卢梭的“返回自然”浪漫主义思想的驱动。

这种返回自然,讴歌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卢梭的作品中多有呈现,如在《忏悔录》中,将自己比作“自然之子”,能够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律动,于是有了对于美丽的景色的“心弦震颤”。

同时,卢梭讴歌自然的浪漫情怀还体现在他作品中对于自然的刻画非常之细致,将自然景色与人物心理想融合,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忏悔录》中卢梭将自然乡村和工业城市进行对比,指出自然乡村中的荆棘、谷仓、草地、带着乡土风的牧女之歌,远比城市的喷水池、人工树丛、花坛、钢琴、沙龙、晚宴等更加让人心生欢喜,并认为只有承载着自然的独特之美才更具有魅力。

在卢梭的小说作品之中,有着诸多的对于自然景物的书写,在这些书写中所展现的是他对于自然的赞颂和讴歌,也是他追求返回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

社会改革:洛克与卢梭教育思想之比较

社会改革:洛克与卢梭教育思想之比较
者将理 性视 为一 种 自然 的光 亮 , 他们 的使 命 就 是要 用这种 理性 之光 去照亮 中世 纪宗 教神 学布下 的黑 暗
有不 同 , 但其 思 想有相 通之 处 。


欧洲 启蒙运动 与启蒙理性
和愚 昧 , 启迪 人们 用理性 的光芒 冲破重 重迷 雾 , 走 向
平坦 的光 明大道 。 “ 理性 是 人 的 心智 中最 高 贵 的能 力, 也是 将 人 引 向真 理 和 神 意 的 道 路 。 ” J ‘ ‘ 只有 寻
梭则 倡导 自然 教 育 , 力 主培 养 顺 应 天性 发 展 的 自然 人 。两位思 想家 都对 各 自国家传 统 的 旧教 育进 行 了 猛烈地 批判 , 主 张培养 实用 人才 , 提倡 实用 的教 学 内
容, 倡 导行 为 实 践 和 因材 施 教 , 重 视 身 心 的和 谐 发 展 。两人 的教育 思 想 各 自有 自我 创循 顺应 自然 与理 性规 范的原则 。洛克 以绅 士教育培养英 国新贵族 , 卢梭提倡 自然教育
塑 造 社 会 新 人 。 他 们 的教 育 思 想 所 闪耀 的理 性 光 芒 , 仍 具 有 重 要 的借 鉴 意义 。
关键词 : 洛克; 卢梭 ; 社会 改革 ; 启蒙理性; 绅士教育 ; 自然教 育
第2 7卷
第 5期
重 庆第 二师 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V0 l _ 2 7 No. 5 S e p, 2 01 4
2 0 1 4年 9月
爱、 人 权 和法制 , 使 人类 步入 了理性 时代 。 欧洲启 蒙运 动 的核心 即理性 。在 蓬勃 发展 的启

论卢梭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论卢梭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论文论卢梭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摘要】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提出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美学观在理性主义美学占据主流的启蒙时代不被人重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当人们反思启蒙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物质繁荣与精神失落时,他的这一观点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弄清卢梭美学观产生背景其内涵,既有助于对启蒙运动时代美学思潮的全面把握,也有助于理清近代西方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对我们当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义。

卢梭的美学,带给我们自然的感受,像一种宁静而又富含力量的美,它蕴含的价值,带给我们无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下面,就让我们来走进卢梭美学·····一、卢梭简介让·雅克·卢梭 ( Jean J acques Rou sseau 17 12 - 1778年 ) 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 自小失去双亲,过着悲惨的流浪生活。

他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从一个不知名的下层知识分子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尽管他不谙人情世故其思想又与时代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生前历经挫折和磨难,但这些丝毫不能掩盖他思想的光辉他,的思想涵盖哲学,文学、美学、宗教、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

他的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斯》、《爱弥儿》以及《忏悔录》都是影响人类思想进步的重要精神财富。

三、卢梭美学观的涵义卢梭是从“回归自然”的思想出发,从而否决艺术具有培养大众审美趣味和提高道德修的良好作用。

因此,“回归自然”作为卢梭美学观的出发点,对它的正确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弄清其含义就须知道卢梭所谓的“自然”是指什么?自然一词的英文为 natu re, 它具有自然界和事物本性两层含义。

而卢梭思想中的自然这一概念正兼具了自然( natu re) 的两层含义。

理性如冰浪漫似水-卢梭浪漫主义简析

理性如冰浪漫似水-卢梭浪漫主义简析

The Ice of Rationality and Water of Romanticism --
a brief analysiss of Rousseau' s Romanticism
作者: 赵立坤
作者机构: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l05
出版物刊名: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18页
主题词: 理性主义;浪漫主义;情感;自然人性;矛盾统一
摘要:浪漫主义是近代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它产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推崇情感,情感福音成为与启蒙运动理性法庭不同的另一种思想倾向,这种倾向来源于卢梭.但卢梭并非是一种新'体系'的创建者,而是一个极富东方智慧的思想家.他的浪漫主义并非反对'理性',而是反对'知性',即狭隘的理性主义.卢梭是一个理性的浪漫主义者,他的'理性'试图超越知性,走向更高的'理性',即'有感情的知性(the feeling ofIntellect)'.这种融合抑或矛盾贯穿在卢梭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卢梭浪漫主义如冰似水,相反相成,呈现出矛盾的统一.其真正独特之处在于向冷峻僵
硬的理性土地里灌注进情感的清泉,使大地复苏健康充满生机.。

浪漫主义与审美现代性

浪漫主义与审美现代性

第32卷第5期2008年9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U n i ve 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V o.l 32N o .5Sep .,2008浪漫主义与审美现代性*赵立坤(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摘 要:18世纪启蒙运动以演绎理性为核心,因此精密计算、设计是其基本精神,乐观、进步是固有的气质,功利主义、世界主义是基本价值取向;浪漫主义则以情感为思想基石,因此创造性想象是其基本原则,自然是其追求的实质,审美主义是其价值取向。

浪漫主义本身就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其批判武器是情感和审美,浪漫主义运动意味着审美现代性的获得。

关键词:浪漫主义;情感;想象;审美现代性中图分类号:D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8)05-0126-06何谓 浪漫主义 ?这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

美国学者阿瑟!洛夫乔伊曾在叙述了由这一术语所带来的多重含义和造成的思想混乱后,断然地说 应该完全停止谈论浪漫主义 ,但随即又说, 这肯定不会被采纳 ,因为 那是思想史和艺术史中的根本和原动力 [1]245。

审慎地区分、辨析和界定浪漫主义及其流派,便成为首要和必要的;严谨地界定初创时期的浪漫主义的倾向,考察其风行当健的基本元素,便是主要内容;而在对浪漫主义时代的开启与初期阶段的意义评价上,审美现代性的获得则是关键所在。

可以说,浪漫的就是审美的,浪漫性就是审美的现代性。

审美的现代性是以情感∀审美的感知方式对社会的现代性进行的反思与批判。

它极力挽救浸渍于科技至上、工业文明和全面经济社会化中的人的内在灵性,反映了不同于社会现代性的另一种价值取向。

一、浪漫主义的区分如何澄清或减少术语系统和思想的混乱,首先有个方法论问题。

洛夫乔伊的观念史研究成果颇有价值。

在其#观念史论文集∃中,他专门列入了 论诸种浪漫主义的区别 一章,并提出两种方法。

浅论卢梭与浪漫主义

浅论卢梭与浪漫主义

浅论卢梭与浪漫主义卢梭对文艺持着否定的态度,在他的第一篇论文《论科学和艺术》里,他就提出了风俗败坏了艺术而艺术也败坏了风俗的论点。

他认为科学和艺术虽然在创造舒适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正是有了它们,文明的民族才可以没有任何德行而又有着一切德行的外表。

它们能使风尚虚伪,灵魂堕落,趣味腐化。

与其他几位主要启蒙思想家不同的是,卢梭基本上是属于情感主义。

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

他的这种思想在《爱弥儿》和其他著作里也经常出现。

他的这种观点一方面认识到了近代西方文化和文艺的腐朽,另一方面却看不到出路,认为禁止戏剧就可以起到消除腐朽文艺的作用。

他的这种观点容易使人联想到柏拉图对希腊文艺的看法,柏拉图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认为这样就可以消除文艺对城邦风化的负面影响。

而实际上,他们都否定了文艺的积极作用。

卢梭反对社会文化,就必将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他认为文明与自然的对立的,于是他的选择便是“回到自然”,即回到人的野蛮状态。

他鄙视当时所谓的文明社会,在他的成名著《论科学与艺术》中,“他认定人类最先曾有过人人幸福的‘自然状态’,随着科学、艺术极其它文明的出现,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类的苦难也就来临。

”在这种情况下,他向人类发出了“返归自然”的号召。

卢梭思考了人类的原始状态,认为原始人(即自然人)是自由和平等的,并没有互相奴役和剥削的行为。

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原始人就是按照本性生活的。

虽然由于身体和智力条件的差异,原始人存在着生理上的不平等,但这是自然的,并不是人为的不平等,因而不具有道德意义。

随着文明的发展,却使人失去了原本就有的自由和平等。

于是,他便提出要“回到自然”。

他怀念人人平等的自然状态:“我们想到风化时,就不能不高兴地追怀着太古时代的纯朴景象。

那是一幅全然出于自然之手的美丽景色,我们不断地向它回顾,离开了它,我们是不能不感到遗憾的。

浅谈卢梭浪漫主义美学观

浅谈卢梭浪漫主义美学观
文化论坛
住宅小区规划概述
严 正 (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610015)
摘要 : 住宅小区即居住区是构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 住宅小区规划也由配给制的住区规划向科学的需求和市场导向性规划转变 。 不管是小区 的整体规划设计还是户型的灵活多变 , 只有进行成功的设计才能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 关键词 : 住宅小区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139( 2009) - 20- 0037- 1 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 , 住 宅对于 居住者 来讲 , 不 仅仅 只是一 个遮风 避 雨但求生存的地方 , 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 而居住 小区对于 住户来讲 , 也 绝不再是以前的院子 , 而是一 个让 人不愿 离去 , 割 舍不下 的地方 , 所以 , 不 管是小区的整体规划设计还是户型的灵活多变 , 只 有进行成功 的设计才 能 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 而这样 的一个 居住环 境 , 才是 设计 师一直 在不断 探 索 , 不断寻找的 , 堆砌梦想的起点。 为了使这一篇设 计论文 更加 的目 的明 确 , 也 能够 跟上 现代 的时 代 节 奏 , 跟的上市场的形式需求 , 能够把握现代小区设计 的一个设 计走向 , 我 专 门来到成都近郊温江区 , 参 观了芙 蓉古 城, 给我 留下了 很深的 印象。芙 蓉 古城建于 2001 年, 位于成都西郊青羊界 , 新 成温公路 成 - 温 - 郫生态城 市 带快速通道旁 , 交通便利 , 距市区二环路仅 10余分钟车程 , 与外环路文家立 交桥相距仅 1000米。项目远离都市喧嚣 , 独拥一处 宁静 , 又享 有成 - 温 郫国家级生态农业保护带 中的新 鲜空气 和生态 环境。芙 蓉古城 以川西 民 居为主 , 同时融入江 苏民 居、 云 南民 居、 唐 风建筑 等中 国传 统建 筑精 髓 而 成 , 由四合院型的建筑群组成。集居住、 度假、 休闲、 投资于一 体、 融合各 种 中国民居建筑风格、 以成都地域文化为项目内涵的 老成都缩影 式的极富 传 统色彩的小区。芙蓉古城当初被定位 ∀ 置信生态花园 #, 在古城中拥有多 种 建筑风格 , 有江苏风格建筑、 云南风格建筑、 川西风 格建筑、 唐 风建筑等 , 这 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在芙蓉古城的和谐互映。 芙蓉古城各功能区以水系园林环境间隔和穿 插 , 动静有 致 , 统一和 谐。 水面面积达近 4万平方米。芙蓉古城总占地面积 680 亩 ; 建筑总面积 20. 43 万平方米 ; 容积率 0. 4; 绿化覆盖率 72 % ; 建筑密度 16. 9 %。 通过这一次的调研我深刻的了解到住区是以居住为主体, 但各种配套功能 区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密度 )应控制在 30 % 以下; 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 35 %, 并尽可能扩大 , 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 50 %以 上 , 而芙蓉古城的绿化覆盖率已达到了 72 %, 远远的超过了一般的标注。绿地 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 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 不仅是绿化率要高 , 而且 在小区 规划是 也应注 重功能 分区的 组合 , 小 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 划分为 公共空 间、 半公 共空间、 半私 用空间 和 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 集中的绿 地或游园 , 供 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 的规划 上应与 文化 建筑、 水 面、 曲桥、 草坪、 树 木、 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 河 流水系 等结合 在一起 考虑 , 营造出 一种舒 适、 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 间 , 是指 其公共 性具有 一定的 限度的 空间 , 作 为居住组团内的半 公共 空间 是供 居民共 同使 用的 , 它是 居民 增加相 互 接 触、 熟悉、 交流的地方 , 是邻里 交往、 游乐、 休 息的主 要场所 , 也是 防灾避 难 的疏散的有效空间 , 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 的视野作为 居民接近 自 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 划上应 注重根 据各居 住组 团的不 同组合 方 式来考虑 , 并保证其交通畅 通、 功 能齐全。半 私用空 间是 住宅楼 幢之间 的 院落空间 , 是居民就近休息、 活动和健身的场地 , 在 设计上应注 重其设施 的 多样化和完备性 , 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 引力的居民 活动空间。私 用 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 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 庭院的设置 使居民可 以 自由种植 , 增加组团内的景观 , 又使居民有安 全感。楼层上 阳台可以眺 望、 休息、 种植花卉 , 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住区的个性、 特色十分重 要 , 即 使是同 一开发 商开发 的小区 也应表 现 不同的特色 , 不应照搬、 ∀ 克隆 #。不仅住 区要有特 色, 而且住 区内组团 ( 群 落、 院落 ) 也应该有特色 , 尤其是大型住区 , 即使是主题不突出的住 区, 在园 林设计、 建造造型、 社区服务等方面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在设计中也要注重不 同社会 阶层居 民融合 混居。目 前内地 所见到 的 社区 , 在同一小区内有各种户 型住宅 , 最大 的住宅 单位面 积可以 是最小 单 位的 10倍 , 这种形式发展与中国古乡镇发展形式相类似。居民阶层分布方 面 , 有坐名贵汽车出入的富豪 , 也有 依靠公 用交通 工具早 出晚归 的小康 之 家 , 这规划模式令不同阶层及家庭在生活中可相 互接触、 交 流, 不同阶层 的 小孩可以在同一环境下长大 ,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规划和设计模式注意承接传统文化。在中国 传统建筑 中, 住宅都是 围 合状 , 屋内所有房间都以内置 空间为 景观 和采光 中心点 , 此中心 空间也 成 为当时大家庭各成员的生活及交流接触的空 间。但在社会 现代化过程 中 , 大家庭形式的社会结构已慢慢被人口较少的小 户人家取代 , 以 前传统规 划 的内向空间已在现代生活小区规划中消失 , 取而 代之是以园林 绿化为主 题 的大片室外空间 , 表现了建筑师更外向开放的 住宅模式。此模 式不单改 变 了居民生活习惯 , 也使居民有了更多机会相互接 触、 认识 , 令整 个生活社 区 显得温馨、 有活力 , 建筑物层次和外立面的处理也 变得更轻 松, 而且有多 种 变化 , 成为现代生活居住场所的特色。 作为居住小区的设计师 , 其社会角色和肩 负的责任也变得 多元化 : 他 一方面应对环境负责、 对社会负责 , 使小区 建成后成 为自然及 人文环境 可 持续发展的载体 ; 另一方面应对开发商负责 , 使之获 得尽可能高的经 济回 报 ; 同时还应对小区的最终使用者 ( ( ( 即小区的居民 负责 , 较好地满 足其 对小区使用的各方面的需求。因此 , 兼顾环境、 开发商及住户三者的 利益 , 并在其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 创作出具 备 ∀ 与环境 融合、 住户 认同、 开发商 认 同 #这三要素的当代居住小区精品 , 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住宅小区即居住区是构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 分, 住宅小区 规划也由 配 给制的住区规划向科学的需求和市场导向性 规划转变。因 此, 搞好住宅 小 区规划建设 , 营造出高质量的 居住生 活环 境, 可以 更有效 满足广 大居民 的 需求 , 并且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 效益 , 促进住 宅产业的 进 一步发展。总之 , 搞好城市住 宅小区 的综 合开发 , 提高住 宅小区 的规划 设 计水平 ,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美学的浪漫主义和政治学的浪漫主义以及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

美学的浪漫主义和政治学的浪漫主义以及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

美学的浪漫主义和政治学的浪漫主义摘要: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浪漫主义主要有两大类别:以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

前者的内涵侧重于对人类文明及科技理性发展所带来的负值效应的忧虑、质疑与抗衡;后者则把浪漫主义当成隶属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的一种成分,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

30年代后的中国,政治学的浪漫主义排斥、取代了美学的浪漫主义,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带来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现象。

实质上,郭沫若与沈从文就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界的不同的命运。

关键词:浪漫主义;美学;政治学;异化我国的文艺理论体系自20世纪初引进西方浪漫主义概念以来,对其内涵及功能等虽然屡有争议,但多局限在文学艺术的范围内,而未能从跨学科的角度予以鉴别,也缺乏从更宽阔的历史语境中作一番寻根溯源的考察。

因而,有关的论争往往是争而不决,论而无果。

最终仍然是各执一是,各立其说。

以至于在今天的一些教科书及论著中,仍然不时出现“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等提法。

惯例习俗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强大的,往往以一种无形的、不容置疑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思考与判断。

因此,从新的角度楔入,着重对中国文艺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两种浪漫主义体系――以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进行一番深层的考察与对比,将有可能推进我们对浪漫主义问题的理解。

一、卢梭与美学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一个意义庞杂、内涵宽泛的概念。

它的身上垒积着前人从不同立场、不同视野赋予它的东西,叠加着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思潮的要求与使命。

以至于一些学者发出慨叹:“什么是浪漫主义?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謎。

”正像对美的本质的追寻一样,在浪漫主义论题上,要想获得一个世上公众一致认可的、绝对精确的概念也是不可能的。

但不能由此而拒绝了相对性的界定,至少在学科域限上可以做出界分。

后者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界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我们从未明确地在这一向度上做过辨析的工作,我们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浪漫主义交织着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重内容,是政治学等和美学的混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 索/2006/1144论卢梭浪漫主义美学赵立坤摘 要:美学是卢梭浪漫主义 最根本的形式 。

它是一种基于特定 情感 上的审美。

它成为审美现代性批判的来源。

关键词:卢梭;浪漫主义美学;情感;审美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6)1-144-03作 者: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湘潭,411105法国思想家卢梭开创了西方浪漫主义运动之先河,他的漫主义是继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而起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想。

卢梭对人类文明的负值效应的忧虑与质疑,对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分裂的批判,对自然状态的讴歌与 回返自然 的热切倡导,构成了卢梭情感的特定内涵。

德行和自然感性的统一,成为卢梭情感审美的基点,由此出发卢梭由对虚浮、束缚乃至令人窒息的文明的否定、对自然美的推崇、对平等美的追求、对德与美相统一的祈向,开启了浪漫美学的先河。

卢梭最早提出了自然与文明背反及断裂的批判主题,并成为审美现代性批判的来源。

一一般认为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Bou mg rten ,1714!1762)创立了美学,称之 系统美学 。

而在这以前,纵有对美的诸多探讨,但美学从未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鲍姆加登为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使之成为一门科学。

鲍姆加登的美学是建立在德国理性主义者莱布尼茨(1646!1716)和沃尔夫(1679!1754)的哲学系统上的。

他改进了他老师哲学分类的不足,鉴于人类的心理活动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哲学分类中应该有 情 (情感)的独立地位。

因为,研究知性或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研究意志的有伦理学,研究情感即相当于 混乱的 的感性认识的,也应有一门相应的独立的科学。

鲍姆加登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里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1750年他正式用 埃斯特剔卡 (A est heti c )希腊文意即 感性学 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

他就美学的对象下了一个著名的经典性定义,即美学: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它是与逻辑学相对立的 感觉学 (或 感性学 )。

黑格尔称为 艺术哲学 ,这在康德那里叫做 观照 ,克罗齐叫做 直觉 ,均与理性认识无关。

这样,就将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感性认识)方式的美学与研究高级认识(理性认识)方式的逻辑学区分开来。

车尔尼雪夫指出: 照鲍姆加登的意见,研究感性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是必要的,认识论的第一部分应该是关于感性认识的学说,他称这种学说为A est heti c 。

∃可见美学是作为认识论、从形而上学体系里提出来的。

然而,这种 模糊的 和 不确定的 感性认识(知识)何以能成为一门科学呢?这正是鲍姆加登的独到的贡献。

当鲍姆加登这位逻辑学家俯瞰自己的这个特殊领域时,他认识到了一项新任务,而在他按照自己的逻辑前提去履行这项任务时,这些逻辑前提的局限性就变得明显起来了。

由此可见,虽然美学是从逻辑学演化来的,但是这种演变揭示出了传统经院逻辑学的固有弱点。

%鲍姆加登最先用哲学公式表达出逻辑学与感性学的差别,因而实现了 新的理智综合 ,他的美学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感性认识的完善。

在他那里,美学是关于 低级认识能力 的 逻辑 ,这种 逻辑 与形式逻辑完全不同,可以用这样一些关键词来刻画,比如,体会、想象、直觉、现象、颖悟。

若参照形式逻辑的概念,比如,分析、判断、概括、推理、演绎、充足理由律,姑且将前者称之为 类充足理由律 。

可以说,鲍姆加登以其 类充足理由律 为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鲍姆加登美学创立的实质和特点,在于它体现着由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

他在新古典主义所标榜的理性之外,把作为感性认识的想象和情感提到第一位,在新古典主义所标榜的普遍人性和类型之外,把个别事物的具体形象提到第一位。

这种思想倾向的变化体现着18世纪文化发展的进程。

虽然他一只脚还停留在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圈子里,另一只脚却已踏上浪漫主义的岸边了。

他的∀美学#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尽管还有旧时代的痕迹,却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

&无独有偶,就在1750年,当鲍姆加登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将它命名为 埃斯特剔卡 (A est heti c )时,这一年,卢梭发表了获奖征文∀论科学与艺术#,从社会文明的角度反思理性,这看起来纯属巧合,其实正与当下欧洲文化的潜流相暗合。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一个文化创新和确立的时期,恰恰是在启蒙理性标识的这一时期,有了鲍姆加登美学的创立,有了卢梭浪漫主义的产生,这并非偶然,正应了卡西尔的那句话,即 时代锻造了战胜自己的武器 。

∋从美学的创立来看,鲍姆加登与卢梭, 美学之父 与 浪漫主义之父 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共同性的地方。

前者把感性从逻辑中拈离出来,并把感受性的东西提高到知识的高位而得领浪漫主义的风气之先;后者则强调情感本身,并依持感觉价值论哲学,由想象、感性和直觉的秉性实际尝试并成就了浪漫主义的美学及文艺创作。

二者殊途而至,反映了同样的对时代的敏感和思想的超迈。

二然则虽同归,但亦着实殊途, 在英国和法国,启蒙运动是从摧毁哲学知识的旧形式即形而上学的体系发端的,( 而在德国,美学问题第一次被置于系统哲学的指导和关注之下。

)由于法德两国启蒙运动的风格不同,二者美学思想的风格有明显的区别。

德国的美学!文艺理论往往诞生在文艺创作之前,且置于体系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抽象的特征。

鲍姆加登的著作,内容丰富理论深刻,闪耀着德国式的体系精神,成为德国启蒙运动中美学!文艺理论形成的特征;而法国的美学,大多为哲人、作家、文人的创作,其美学不似德国那么思辩,往往先出现内容丰富的大量文艺创作,然后再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总结,因而法国的美学更富有审美意味。

就法国美学而言,卢梭也不似狄德罗那么专门,并没有较为系统的美学理论。

所谓卢梭的美学思想是通过卢梭对美学对象的批评、议论和文学创作实践所体现出来的对文明的反思,主要表现为文艺批评和文学作品,散见于他的∀论科学与艺术#、∀论戏剧#和小说∀新爱洛漪丝#、∀忏悔录#等。

在标榜 理性法庭的18世纪,卢梭倡导情感至上,但卢梭并非是阴柔有加的无谓情感嗜好者,对人类文明负值的质疑,对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分裂的批判,对 回归自然的热切倡导,构成了卢梭 情感的特定内涵。

德行与自然感性的统一,成为卢梭情感审美的基点,而他对虚浮、束缚乃至令人窒息的文明的否定,对自然美的推崇,对平等美的追求,对德与美相统一的祈向,都是基于此而形成的浪漫主义美学的表征所在。

(一)否定性的美学思想:科学艺术产生于堕落与罪恶,其作用是伤风败俗。

在应第戎科学院所写的征文∀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道德的敦化?#中,卢梭作出了完全否定的回答。

他基于 忠诚之于善行要比博学之于学者可贵得多的信念,从历史经验和科学艺术本身两个方面,对科学艺术的进步作用加以否定。

认为欧洲文明,尤其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文学与艺术就以繁琐浮华的装饰裹挟了人的自由精神, 就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使他们喜爱自己的被奴役状态,并且使他们成为人们所谓的文明民族。

∗这篇论文,充满了对文明的反思与抨击,在卢梭那里,诸如,矫柔、浮夸、虚伪、虚荣、造作、装饰,甚至礼节、礼仪、文雅、优雅,都是十恶不赦的,都是堕落腐败罪恶的。

他说: 在艺术还没有塑成我们的风格、还没有教导我们的感情使用一种造作的语言之前,我们的风尚是粗扑的、然而却是自然的,不但 能感到其价值的好处,而且 能很好地避免种种罪恶。

但是今天科学的精微研究和细腻的审美趣味,已经成为 取悦艺术的一套原则了,导致我们的风尚流行着一种邪恶而虚伪的一致性,每个人的精神仿佛都是在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们永远也不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不敢再表现真正的自己。

结果,人类也就日趋腐败,德行也就因此消逝。

+卢梭否定美学的观点可谓惊世骇俗。

卢梭认为科学艺术产生的本身就是罪恶。

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辩论术诞生于野心、仇恨、谄媚和撒谎;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这一切,甚至于道德本身,都诞生于人类的骄傲。

因此,科学与艺术都是从我们的罪恶诞生的。

,这简直就是一篇愤世者的宣言。

卢梭明确宣称科学与艺术有害于道德品质,只能造成腐化堕落。

奢侈很少是不伴随着科学与艺术的,而科学与艺术则永远不会不伴随奢侈。

−而太古时代是一幅全然出自自然之手的美丽景色,那时候人们清白而有德,和神祗同住在茅屋里;随着文明的发展,神祗被赶出茅屋,先是放到华丽的神殿里,而后又被赶出神殿,最后人们自己住了进去,至少神殿和公民的厅堂已不再有什么区别了。

这时候也就是堕落的极点了;当我们看见把神祗安放在世家大族的门楣上、大理石的柱子上或者铭刻在哥林多式的柱头上的时候,罪恶也就登峰造极了。

卢梭认为科学艺术不能带来德行因此而否定它。

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从 我是要在有德者的面前保卫德行开始,到由于科艺发展造成的德行缺失,最后以对德行的深切呼唤 德行啊!你就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你的原则不就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吗?不是只消返求诸己,并在感情宁静的时候谛听自己的良知的声音就够了吗? 结束,这里包含了卢梭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有德为美,或曰美德。

(二)美学思想与道德思想相结合,善即是美。

在卢梭那里,文明是基于不平等而产生的,文明社会的一切都是不道德的,因而都是不美的。

卢梭全盘否定科学艺术的教养正是因为: 从我们最初的岁月起就有一种毫无意义的教育在虚饰着我们的精神,腐蚀着我们的判断。

!由于败坏道德而引起了 人间的致命的不平等,而这是 一切结果中的最危险的后果。

∀在卢梭看来,美与德是相联系的。

在1758年发表的∀论戏剧#里,卢梭针对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第7卷上发表的 日内瓦词条目中对日内瓦禁止演戏表示惊异、建议设立剧院的主张进行了攻击。

从反面集中表达了他的美与德相统一的观点,他认为,判断在某一个城市里能否建立剧院,要以道德风尚作为评判的标准,看 它们同道德能否和睦相处?共和国道德的严峻性能否容得了它们? #而戏剧是无补于美德的,因为演剧的任务只是在没有美德的地方,替补美德的空缺,而在有美德存在的地方,就完全不需要演剧了。

他认为戏剧 充其量只能嘲笑恶德,但决不教人去爱美德。

∃可见卢梭否定戏剧及其演出,就是因为它与美德不相容。

卢梭的美与德相统一的思想,在他的 天良神论 %里,在他的美德政治学说中,在他的自然教育里,在他的情感小说中,就象一曲交响乐的主旋律一样,循环往复、渐奏渐强、袅袅悠长。

(三)美学思想与自然思想相结合,自然即是美。

关于自然的概念,卡西尔说:它 所提供的规范和模式,并不是直接地取材于某一类对象,而是一些精神力量的自由活动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自然0是/理性0的同义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