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浅谈“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浅谈“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今天为大家讲一下马克思的一个观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来抽象的考察人和宗教的感情,实际上都是具有社会关系的人,宗教感情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武林外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我”是谁?是哲学的三大问题之一。
当你问别人,“我是谁?”的时候,别人一定会这么说:你不就是某某某(这里替换成你的名字)嘛!如果你接着问“某某某是谁?”,对话就会是一个死循环。
某某某是你的名字,你可以叫任何名字“这只是个名字,是个代号”,你可以随时改名,你也可以取一个笔名,一个假名,或者警匪片里常见的代号。
但是如果你问你的父母同样的问题,可能就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你是我的孩子。
名字可以随时更改替换,但是“儿子或女儿”可不是随便乱叫的。
这里的“你”和“我”,就已经超越了名字了。
这里的“儿子女儿”、“父亲母亲”,就是“身份”,也就是马克思说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例如:你在你妻子面前,你就是“丈夫”;在你老师面前,你就是“学生”;在你老板面前,你就是“员工”,在饭店服务生面前你是“顾客”……这些都是你的“身份”,都是你的“社会关系”。
把这些加在一起,就是“你”。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要没有社会关系呢?简单来说,你不要孩子,你就不是“父亲母亲”;你没结婚,你就不是“丈夫”;你不找工作或者你已经辞职了,你就不是“员工”,你不读书或者你已经毕业了,你就不是“学生”。
这些社会关系都不是天然的,也都是可以改变的。
但你在“社会”中活着,总是有社会关系的。
不然你吃什么?不可能自己种吧?你住哪儿?不可能流浪吧?除非把你扔到孤岛上,像鲁滨逊一样。
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实践视野中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实践视野中的人的本质【摘要】马克思从劳动、实践、社会关系出发,从人的社会特质出发,对人进行了科学说明,得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制度出发去考察人,才能正确地解决人的本质问题。
【关键词】实践活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指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是指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依据。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科学地解决人的本质问题,首先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找到了理解人本质的关键——人的实践活动。
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人的本质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发展和日臻完善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理解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原理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把人放进具体的历史阶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从特定社会关系中认识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摆脱了社会关系的单个人所固有的永恒不变的抽象物,而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出来的,并随着这些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实本质。
这些社会关系包括了人在社会中的所有关系,其中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为基础。
因此,要认识现实的人,就要研究它所处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其根本点就是指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动,这就指明了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人的本质不在于他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他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人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他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这方面说,人具有自然本质。
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共性。
但人并不是单纯地依赖和适应自然环境,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按着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界,就是说,人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即人能劳动。
对人的本质_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_观点的再认识

第18卷第2期(2006年2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 I A L SC I E NCES J 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Vo.l 18No .2(Feb.2006)[收稿日期]2005-12-01[作者简介]周永霞(1978-),女,山东东营人,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在读博士生。
对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观点的再认识周永霞(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摘 要]人们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误认为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对 人的本质 的定义;误认为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误认为 在其现实性上 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对此视而不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误认为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人的社会属性。
[关键词]人的本质;社会关系;认识误区[中图分类号]B0 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6)02-0048-04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
但长期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大家广泛认可的理解,即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56这一论述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
我认为人们对于这一论述的认识有误区。
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述,针对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特作如下解析:一、误认为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对 人的本质 的定义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论述,对于人们科学揭示和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但绝不能把它误解成人之本质的概念界定,即不能将人的本质简化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对一个事物下定义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定义者同被定义者必须等质,只有这样才能给出一个内涵、外延均正确的定义。
如果定义者同被定义者不等质,则定义无法成立。
谈谈你对“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谈谈你对“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其自然特性,而是它的社会性。
因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本质,就是其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也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也不在于其自然生理方面的区别,也在于其社会性,即是说,离开了社会关系,不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
二、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因为现实的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是不能够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家庭、阶级、国家等复杂的关系。
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就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本质,而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去抽象考察人的理智、意志、感情,是无法说明人的本质的。
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形成的。
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决定了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不存在费尔巴哈说的永恒的、抽象的、不变的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旳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成其为人旳特殊旳规定性。
在哲学史上对人旳本质有多种不同旳理解,而历史唯物主义旳原理科学地阐明了人旳本质,觉得人旳本质是指人旳社会属性。
马克思说:"人旳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旳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旳总和。
"对于这个典型旳表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ﻫ一方面,人旳本质在于它旳社会性。
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旳重要根据只能是人旳社会生活,同步人类自身旳区别,如古代人与现代人、资本家与工人旳区别也只能是人旳社会生活,而不是在于人旳自然旳生理旳特质。
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旳人格”旳本质不是人旳胡子、血液、抽象旳肉体旳本性,而是人旳社会特质。
”由此可见,人类劳动旳社会性是人旳本质旳一种较好旳证明。
在此基础上,人同自然界之间旳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为人类社会旳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人旳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旳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旳某一方面。
社会关系旳总和是在人旳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旳。
适应于生产实践旳需要,人们不仅结成了生产关系,并且形成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要揭示人旳本质,必须抓住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发生旳必然联系,同步在这个基础上,把人放到多种社会关系中做综合旳考察,才干真正把握人旳本质,这里应注意旳是人旳本质重要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旳不同地位和作用所决定旳,这种在生产关系中旳不同地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里就体现为阶级性,因而人旳社会性重要体现为阶级性。
第三,人旳本质旳具体性、历史性。
“社会关系旳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达它旳客观性,并且表达着它旳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旳,而是发展变化旳,社会是具体旳、历史旳,因此必须对人旳社会关系做具体旳历史考察。
阶级社会中人旳关系与阶级产生此前是不同旳,各个阶级社会中人旳关系也是互相区别,如果把人旳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旳气质或某种抽象旳观念都是不对旳旳、不科学旳。
既然社会关系是变动旳,那么作为社会关系旳总和旳人旳本质也就不是抽象旳固定不变旳。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oc

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成其为人的特殊的规定性。
在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这个经典的表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人类自身的区别,如古代人与现代人、资本家与工人的区别也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在于人的自然的生理的特质。
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由此可见,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此基础上,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适应于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不仅结成了生产关系,而且形成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要揭示人的本质,必须抓住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发生的必然联系,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把人放到各种社会关系中做综合的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这里应注意的是人的本质主要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这种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里就表现为阶级性,因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第三,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
“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着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
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与阶级产生以前是不同的,各个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也是相互区别,如果把人的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健: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2015年5月22日“人是什么”(或“我是谁”、或“什么是人”)的问题是哲学的重要问题,是人学理论的元问题。
在马克思哲学里,“人是什么”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不是恩格斯理解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区别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而马克思哲学超越了旧唯物主义。
)“人是什么”的问题直接指向人的本质,可以说马克思哲学体系是建立在人的本质的问题之上的,即马克思哲学体系是以人的本质出发而展开的,对人的本质的回答就成为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起点。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就得从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开始。
如果误解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就会必然导致对马克思哲学系统的误解。
一、人的本质不应表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学界误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共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出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501页。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指出,“旧唯物主义主义者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了解为(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列宁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卷第34页。
)之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得到了确定。
列宁批判旧唯物主义者把人的本质作抽象理解,忽视了人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人,这显然是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但是列宁认为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本质,这就背离了马克思的本来思想。
中国学界也普遍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而且写进了教科书。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命题,常常被作为练习题或考题。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一句行话,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的一个基本常识。
(二)部分学者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质疑丁立群认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其论断的前面增加了一个限定语:‘在其现实性上’。
我认为,这一限定语同时还是一种与‘理想性’相对立的时间性界定。
”(丁立群,《“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被误解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1期第66页。
)丁立群注意到,马克思在其论断的前面增加了一个限定语:“在其现实性上”,并提出“理想性”的人的问题,但没有发现马克思关于“理想性”的人本质为何。
胡存之和孟庆艳共同撰文认为,与现实人相对应的是理想人,理想人就是本体存在的人,“理想性的人,即确证人的本体存在的人。
这种人我们可以看作是形而上的人,因为它根本不存在也不能存在于人的现实之中。
”(胡存之孟庆艳,《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另一种视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31卷第2期第90页。
)胡存之和孟庆艳提出与现实人相对应的理想人是有意义的,但又误把理想人理解成了本体人、形而上的人,这是背离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思想的。
我们知道,马克思哲学是历来反对抽象的本体和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也是坚定反对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抽象人,“他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0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胡存之和孟庆艳还认为,理想人“它根本不存在也不能存在于人的现实之中”,如此理解,则人的本质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背离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思想的。
王清涛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异化本质,“马克思从对人本质的异化形式的批判中发掘人本质的真正内涵,继披露‘法’‘国家’‘宗教’‘抽象的人’是人本质的异化分形式之后,马克思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归结为人本质异化的总形式。
”(《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第127页。
)王清涛忽视了,马克思批判宗教、抽象的人等,恰恰是让人回到现实性,但马克思又不满足于现实性,从而要改造现实。
以上几位学者都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质疑,并发现了其中的悖论,但还未真正发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三)人的本质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文本依据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否定了人的本质是现实性的。
可见,“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能作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马克思还明确批判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马克思也明确反对异化劳动关系,“(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相异化。
”(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11、159、16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如果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马克思又主张推翻现实中的社会关系,这就会出现自相矛盾。
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马克思明确表述过人的本质的问题,“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录为《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170页。
)马克思在表述“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没有任何限定语,是一个确定的完整的命题表述。
(一)“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包含的维度“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包含的三大维度。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之“联系”是一种辩证法,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社会关系,而不像费尔巴哈一样,把人的“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之“社会”是一种类存在,是一种实践的类生活,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之“真正”是一种自由的社会联系,“真正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录为《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170页。
)“如果人把他自己的活动看做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么他是把这种活动看做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5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二)“真正的社会联系”相对于“现实的社会联系”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后,提出“真正的社会联系”相对于“现实的社会联系”。
“人同自身相异化以及这个异化了的人的社会是一幅描绘他的现实的社会联系,描绘他的真正的类生活的讽刺画。
”(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录为《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171页。
)马克思是反对现实的社会联系的,因为现实的社会联系都是异化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正表现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马克思是反对现实性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三)“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指向平等之价值“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在既定的现实中是无法成全人的本质的,需要主动的改造现实,从而创造新的社会联系。
即改造不平等的异化的社会关系,创造平等的社会关系。
这就是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对压迫阶级进行斗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既然人的生命的现实的异化仍在发生,而且人们越意识到它是异化,它就越成为更大的异化;所以,对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
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
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但是,我们必须把我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历史运动的局限性和目的,并且有了超越历史运动的觉悟这一点看作是现实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31-23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改造现实之不平等的异化的社会关系,就是在实现人的本质——“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当共产主义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首先把学说、宣传等等视为目的。
但是,他们也同时产生一种新的需要,即交往的需要,而作为手段出现的东西则成了目的。
当法国社会主义工人联合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看出,这一实践运动取得了何等光辉的成果。
吸烟、饮酒、吃饭等等在那里已经不再是联合的手段,不再是联系的手段。
交往、联合以及仍然以交往为目的的叙谈,对他们来说是充分的;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他们那由于劳动而变得坚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精神之光。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3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这犹如中国红歌所唱的:“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
”总之,马克思既主张回到现实,又反对现实。
相对于抽象之现实,马克思是肯定的;而相对于理想之现实,马克思是否定的。
抽象人和现实人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
理想人和现实人是应然和实然的关系。
真正的人的本质从实然转变为应然的过程(要在新的现实中实现)。
这也是马克思关于现实的否定之否定的理论和运用。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