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休克(病理学基础教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2休克-- PPT课件

12休克-- PPT课件
体液调节 缩血管: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垂体加压素 (ADH)、ET-1、TXA2 扩血管:组胺、激肽、腺苷、PGI2、NO、TNF、 内啡肽、H+、K+
毛细血管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
血管平滑肌对 缩血管物质的
反应性恢复
微血管收缩,真 毛细血管关闭
真毛细血管血 流减少
局部血管活性物 质被稀释冲走
局部血管活性 物质聚积
细胞代谢变化
溶酶体: 缺血缺氧、酸中毒
溶酶体肿胀,空泡形成
→溶酶体酶释放: →细胞自溶 →消化基底膜 →MDF等→血动学障 碍
→非酶性成分
溶酶体
→细胞死亡。


用障碍
3.

•细胞内水肿
4. 细胞水肿、高血钾 •离子泵功能障碍
5. 代酸、呼碱、呼酸 •跨膜电位明显下 降。
线粒体
细胞损伤是器官功能障碍的基础
微循环障碍加重
C. DIC 出血 血容量减少
休克加重
D. 微血栓 组织缺氧
细胞受损、器官功能障碍
(2)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关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
指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炎症
SIRS的表现: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 炎症介质泛滥到
1. 细胞膜变化
缺氧、 酸中毒 膜蛋白功能受损
高钾、自由基 细胞膜损伤
ATP不足
膜泵功能障碍 钠水内流 C水肿
钙离子内流 钙超载
跨膜电位降低
2. 线粒体变化
功能障碍:ATP合成减少 肿胀
嵴 断 裂 呼吸链障碍 钙盐沉积
ATP 细胞死亡
3. 溶酶体变化
溶酶体肿胀、空泡化

病理生理学休克ppt课件.ppt

病理生理学休克ppt课件.ppt

Cap前括约肌 与后微A收缩
平滑肌对缩血管 物质反应性↓
平滑肌对缩血管 物质反应性↑
Cap前括约肌 与后微A舒张
真Cap网 血流↑
局部代谢产物 被稀释或冲走
微循环小结
1个功能单位:物质代谢交换 2种调节:神经体液缩舒血管 3条通路:营养、直捷、短路
二.休克的分期与微循环的改变
休克早期
休克代偿期 微循环痉挛期 缺血性缺氧期
腹腔内脏、 等血管收缩
儿茶酚胺分泌
皮肤缺血
汗腺 分泌
CNS 兴奋
脉搏细速 血压不定
尿量减少 肛温降低
脸色苍白 四肢冰冷
出汗
烦躁
休克中期
微循环变化特点 微循环变化机制 微循环变化的意义---失代偿 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休克中期
微循环变化特点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微循环淤血、渗出、浓缩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二、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
心输出量↓ ❖ 低血容量性休克: “三低一高”中血心 压静 ↓ 脉压↓
总外周阻力↑ ❖ 心源性休克
❖ 血管源性休克
失血失液 创伤 烧伤
感染
过敏 脊髓麻醉
损伤
心衰
血容量减少
血管床容量增加
有效循环血 量减少
微循环障碍
休克
心泵功能障碍
第二节
休克分期及发生机制
休克的发生机制
1
微循环机制
微血管自律运动消失,对CA反应性↓ 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前阻力 < 后阻力 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淤血+渗出 → 血液浓缩
肠系膜微循环25倍粒摆流
休克中期
微循环变化特点 微循环变化机制 微循环变化的意义---失代偿 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病理生理学12休克课件

病理生理学12休克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心源性休克(心泵功能障碍) 灌流下降、心梗、大手术
(3)血管源性休克—血管容量增加 —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有人认为不属真正休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休克的分期及发病机制
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 血小板聚集,红细胞聚集 血凝固性
血流缓慢 心输量 ,BP 交感 血灌 (恶性循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临床:BP进行性下降,(如 < 7 Kpa)
——脑功能障碍—神志淡漠 ——心搏无力—心音低钝 ——肾血流下降—少尿无尿 ——还原Hb —皮肤紫绀、花斑 4、 治疗: 抗原发病、疏通微循环、纠正酸中毒 补充血量(需多少,补多少)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临床: 轻度烦燥、四肢厥冷、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血量可降可不降(血压 不是主要指标)
抢救及时可转危为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休克期—淤血性缺O2期 1、机制: (1)持续缺血、缺O2—酸性代谢产物增 加,乳酸堆积,微动脉对酸性产物耐 受性差,微静脉耐受性较强,微动脉 扩张,微静脉仍收缩
灌 > 流,血淤积在“真毛管网”中 回心血量下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灌 > 流 “毛管”流体静压增高 液体外 渗 (3)缺O2—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血管通透性增加

病理生理学休克ppt课件

病理生理学休克ppt课件
休克
Pathophysiology of Shock
精选课件ppt
1
休克的认识发展过程
1.症状描述阶段 2.急性微循环的认识阶段 3.微循环学说阶段 4.细胞与分子水平阶段
精选课件ppt
2
一、休克的概念
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 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 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 量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和细 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 病理过程。
精选课件ppt
26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 BP↓ 心输出量↓ 脑缺血 肾血流量↓ 肾淤血 皮肤淤血
神志淡漠 少尿、无尿
精选课件ppt
发绀、花斑
27
3.休克难治期(不可逆期、DIC)
从微循环的淤血期发展为微循环凝血 期是休克恶化的表现。其特点是:在 微循环淤血的基础上,于微循环内 (特别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微静脉、 小静脉)有纤维蛋白性血栓形成,并 常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出血;组织细胞 因严重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多器官 功能障碍。
精选课件ppt
42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43
2.细胞损伤、凋亡与休克
①休克的始动因素的作用
②体液因子的作用
③微循环障碍引起
精选课件ppt
34
精选课件ppt
35
休克的细胞体液机制
各种病因
交感-肾上腺系统(+)
巨内
各 细 儿茶酚胺等释放
直 接 损 伤 细 胞 、 组
噬皮 细细 胞胞 、、 血白 小细 板胞 等
种胞 生因 物子 活、 性粘 物附 质分 等子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机制 缩血管体液因

病理学课件:休克

病理学课件:休克

(二)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1.酸中毒 缺血、缺氧致酸中毒, 后者导致血管平滑肌
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 2.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长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导致局部扩血管物 质组胺、腺苷、激肽等产生增加。 3.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流速明显降低。 4.内毒素等的作用
LPS及其它毒素等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促 进一氧化氮(NO)生成增多等途径引起血管平滑 肌舒张,导致持续性低血压。
微血栓
巨核细胞
休克肾:示扩张的肾小 内毒素性休克肾
管、间质水肿。
上图示毛细血管中微血栓(结缔组织染 色);下图示巨核细胞。
第四节 休克防治的原则 P134
一.及早预防 二.积极治疗
1. 纠正酸中毒 2. 扩充血容量 3. 合理应 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
(三)微循环改变的后果
1.“自身输血”、“自身输液”停止 (1)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淤滞在外周→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和血压↓→“自身输血”停止。 (2)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血管内流体静压↑→
“自身输液”停止。 2.恶性循环的形成 (1)组胺、激肽、前列腺素E和心肌抑制因子→毛细血管
通透性↑→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有效循环血量 进一步↓→加重恶性循环。 (2)血压下降 →心脑血管失去自身调节→冠状动脉和脑 血管灌流不足→心脑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3.“自身输液” 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对儿茶酚胺更敏感→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 血管中流体静压↓→组织液回流血管→回心血量↑,称 为自身输液。(第二道防线)
4.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 →心肌收缩力↑,外周血 管阻力↑→减轻血压下降程度。
(四)主要临床表现
休克的可逆期
图8-3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致休克的动因

最新十二章休克精品课件

最新十二章休克精品课件

最新十二章休克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十二章“休克”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休克的定义、分类、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重点掌握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分类及治疗原则,了解休克的诊断方法。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休克的定义、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

2. 了解休克的表现,学会诊断休克的方法。

3. 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提高临床救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难点:休克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特别是微循环障碍与休克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白板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临床案例,让学生了解休克的概念及危害,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a. 休克的定义、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

b. 休克的表现,诊断方法。

c. 休克的治疗原则。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病例,讲解休克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分类、病理生理机制。

2.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3. 案例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休克的定义、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

b. 描述休克的表现,并列举诊断方法。

c. 解释休克的治疗原则,并提出具体治疗方案。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a. 《休克的现代概念》b. 《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c. 《微循环障碍与休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休克的基本理论,提高临床救治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休克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特别是微循环障碍与休克的关系。

补充说明: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其中微循环障碍是关键。

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细胞氧供不足,进而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

病理学基础说课(休克)PPT课件

病理学基础说课(休克)PPT课件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肃认 真、严谨的态度, 培养学生对问题孜 孜不倦追求,毫不
含糊的医者作风。
11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点 难
三种肺炎的病 因、病变起始 部位、范围、 病变性质、基
三种肺炎的 镜下病理变 化。

本病理变化。
12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分钟
学前诊断 4分
1
2
医疗事故 导入新课 5分
13
自主 引导
8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 2012 护 理 专 业 的 学生;好奇心强, 动手能力强;具备 一定专业基础及自 学能力;在生活中 对肺炎有一定的了 解;学生个体间的 认知水平有差异; 具备独立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9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效果评价----归纳总结”的 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 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力 求引导、启发,使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掌 握知识点。
2.培养学生关爱 患者的意识和救死扶 伤的职业道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4
3 2
5


1


7
本教材由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 学两部分内容组成。
病理解剖学是从形态、结构的 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同学们可以通过实验课自己观察 发病组织的形态、结构改变。
病理生理学是从功能代谢的角 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结 合病历讲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贴近临床, 突破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增加趣 味性。

第十二章休克课件

第十二章休克课件

第十二章休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第十二章《休克》。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休克的概念、原因、症状及急救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1. 休克的定义:休克是指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出现细胞缺氧、功能损害的一种严重病理状态。

2. 休克的原因:包括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

3. 休克的症状:面色苍白、出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

4. 休克的急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平卧位、抬高双腿、保暖、尽快补充血容量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克的概念、原因、症状及急救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休克的概念、原因、症状及急救措施。

难点:休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材。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关于休克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休克的严重性。

2. 知识讲解:讲解休克的概念、原因、症状及急救措施。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诊断和鉴别诊断休克,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4. 课堂练习:给出几道关于休克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休克概念: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缺氧、功能损害。

原因:失血、创伤、感染、心脏疾病等。

症状:面色苍白、出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

急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叫急救电话、平卧位、抬高双腿、保暖、补充血容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某同学在体育课后感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同学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急救措施。

答案:该同学可能出现了休克。

急救措施:1.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该同学平卧,抬高双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23
28
19:46
典型病例(2)
• 男,28岁。因血吸虫病脾功能亢进而进行脾 切除术,手术进行良好。术后12h突发高热,水 样腹泻、粪质少,继而神志不清、昏迷。脸色灰 暗、发绀,皮肤绛紫色,呈花纹状。皮肤弹性降 低,眼窝深陷。BP 0,心音钝、120次/分。呼吸 深速,尿量极少, PH 7.35,
微循环衰竭,微血管麻痹并丧失对血
管活性物质的反应,并进而导致 DIC 发生
• DIC发生机制
① 血流更趋缓慢、血液浓缩,血池及微 血流瘀泥形成,血流停滞
② 缺血缺氧,血管内皮受损,启动内源 性凝血系统
③ 2021/2/23 创伤性、内毒素性休克更易发DIC
24
3. 休克晚期
特点: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 不灌不流; “无灌流”。
休克晚期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 功能衰竭。
2021/2/23
35
五、临床治疗原则
1.改善微循环: ⑴ 补充血容量(需多少,补多少) ⑵ 降低外周阻力(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⑶ 增强心泵功能
2.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乳酸酸中毒 5%NaHCO3应用
3.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肾、肺、心)
⑴ 保护细胞功能:皮质激素,654-2应用 ⑵ 防治DIC发生
2021/2/23
19:46
36
19:46
THE END
2021/2/23
37
血栓素A2(TXA2)、心肌抑制因子 (MDF)等分泌增加。
2021/2/23
14
19:46
1. 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
2021/2/23
15
19:46
• 微循环变化:(缺血)
使心、脑以外大多数器官前阻力血管收缩, 微循环灌流量↓,组织缺血缺氧。
a. 痉挛、缺血; b. 毛细血管网关闭; c. 前阻力后阻力; d. 少灌少流。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机制 缩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H+,平滑肌对 CA反应性; 扩张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WBC嵌塞,血小 板、RBC聚集。
血管反应性丧失; 血液浓缩; 内皮受损; 组织因子入血; 内毒素作用; 血液流变性质恶化。
影响
代偿作用重要; 失代偿:回心血量 组织缺血、缺氧。 减少;血压进行性
2021/2/23
19
(4)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致休克的动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心率加快 心收缩力 加强
腹腔内脏、 皮肤等小血 管收缩,内 脏缺血
儿茶酚胺分泌
皮肤缺血
汗腺 分泌 增加
CNS 高级部 位兴奋
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 脉压减少 肛温降低
脸色苍白 四肢冰冷
出汗
烦躁 不安
19:46
2.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
①细胞水肿 ②高钾血症 ③细胞器损伤(线粒体,溶酶体变化)
2021/2/23
30
19:46
㈢ 重要器官的变化
1.急性肾功能衰竭
• 休克初期→血液重分布(肾缺血)→功 能性肾衰竭
• 休克进一步发展→肾持续缺血(肾小管 坏死)→器质性肾衰竭
2021/2/23
31
19:46
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 (1)休克肺形态学变化 • 肺水肿、出血、血栓形成、肺泡腔内透
CI R BP CVP
低动 ↓



力型
高动 ↑



力型
2021/2/23
7
19:46
(三)按休克发生始动环节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 2、心源性休克 3、血管源性休克
2021/2/23
8
19:46
三、休克的发病机制
㈠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 尽管休克发生原因不同,但有效灌流量↓
是多数休克发生的共同环节(基础) • Q主要取决于: ① 心泵射血功能;
② 有效血容量; ③ 血管舒缩功能。
2021/2/23
9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血容量充足
心泵功能正常 血管容量正常
19:46
• 休克发生始动环节:
① 血容量量减少(如失血、失液等) ② 心输出量急剧降低(如心源性休克) ③ 外周血容量扩大(如过敏性、神经源性
休克)
2021/2/23
11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血容量
休 心泵功能障碍 克
血管容量
19:46
㈡ 休克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尽管休克发生原因,始动环节不同,但 休克发展过程都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的 综合症,以失血性休克为例。
1.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期)(代偿期) ⑴ 微循环变化: 以缺血为主(缺血缺氧期)
2021/2/23
13
19:46
• 机制: ① 休克的动因导致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 统兴奋使儿茶酚胺(CA)大量释放。 ② 其它缩血管体液因子如:血管紧张素Ⅱ、
• CO2 CP 19mmol/L,PaCO2 24.4kPa(33mmHg)。
• 上述2个病例的微循环变化分别属于哪一个期?
2021/2/23
29
四、休克时机能代谢变化
19:46
㈠ 代谢障碍
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导致酸中毒 能量代谢障碍:ATP生成↓
㈡ 细胞损伤
• 主要造成生物膜损伤 • ATP↓→ 钠泵失灵 导致:
3.“微循环学说”阶段:休克的关键不在于血 压而在于血流。
2021/2/23
3
19:46
19:46
19:46
(二)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1. 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 :较常见如低血 容量性、心源性和大多数感染性休克。
2. 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 :见于部分感染 性休克。
2021/2/23
6
19:46
⑴ 微循环变化
• 以淤血为主,由于前阻力血管舒张而微静脉仍处 于关闭状态,微循环淤血。灌而少流,灌流。
• 机制:
①乳酸酸中毒(前后阻力血管对H+耐受性差异) ②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③局部代谢产物、如腺苷等 ④血流流变学改变:
2021/2/23
21
2. 休克期 (淤血性缺氧期)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血流阻力增大。
2021/2/23
上图示毛细血管中微血栓(结缔组 织染色);下图示巨核细胞。 34
19:46
3.急性心力衰竭
• 休克初期,由于血液重分布,心功能不受影响 • 休克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 机制:①冠脉血流量↓
②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③心肌抑制因子(MDF)形成 ④心肌DIC形成
4.多器官功能衰竭:
19:46
⑵ 临床表现
• 严重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BP↓↓ • 休克转为不可逆:
a .多器官功能衰竭 b . DIC发生2021/2/23 Nhomakorabea26
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3期的变化
休克早期
休克期
休克晚期
痉挛、收缩; 微血管收缩反应, 麻痹性扩张;
特点 前阻力后阻力; 扩张,淤血;
微血栓形成;
缺血,少灌少流。 “灌”“流”。 不灌不流。
休克期的影响更严重; 器官功能衰竭;
下降;血液浓缩。 休克转入不可逆。
19:46
典型病例(1)
男,24岁。因石块砸伤右下肢3h 急诊入 院。
急性痛苦病容。脸色苍白,前额、四肢冷 湿,BP 12.8/9.33kPa(96/70mmHg),脉搏 96次/分,呼吸28次/分、急促。神志清楚、 烦躁不安、呻吟。尿少、尿蛋白++、RBC+。 右下肢小腿部肿胀,有骨折体征。
同,导致心脑血管相对扩张,而皮肤、 腹腔脏器、肾血管收缩,保证重要器官 血液供应。
2021/2/23
18
19:46
(2)临床表现:
• 主要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有关。 ① 腹腔、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四肢厥
冷、尿量↓、肛温↓ ② 外周血管收缩→BP维持不变、脉压↓ ③ 汗腺分泌→大汗淋漓 ④ 高级中枢兴奋→烦燥不安
明膜形成等多种病变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临床出现进行性呼吸因难,吸氧也难
以纠正的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2021/2/23
32
毛细 淋巴管
休克肺:扩张的血管 旁毛细淋巴管
上图:正常肺组织 下图:休克肺合并肺水肿
19:46
微血栓
巨核细胞
休克肾:示扩张的肾小 内毒素性休克肾
管、间质水肿。
第12章 休克(病理学基础教学) ppt课件
讲授内容
19:46
• 概述 • 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发病机制 •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 休克的防治原则
2021/2/23
2
19:46
一、概

(一)、研究休克的历史概况
1. 症状描述阶段:shock原意是“打击、震 荡”;
2.“急性循环”阶段:休克的关键是血压下降;

影响:
1.“自身输血”停止,血液大量淤积; 2.“自身输液”停止,组织液生成↓,血液浓缩; 3. 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缺血。
肾淤血
休克期临床表现及机制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皮肤淤血
肾血流量 少尿、无尿
BP
脑缺血
神志淡 漠昏迷
皮肤紫 绀,出 现花纹
19:46
3.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
⑴ 微循环变化
2021/2/23
16
19:46
⑵ 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
1) 有助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 • 机制: ① 外周总阻力↑
② 心输出量↑ ③ 回心血量↑ a. 自身输血(V收缩) b. 毛细血管内压↓组织液重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