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水系理解

合集下载

拙政园中园亭立意与布局分析

拙政园中园亭立意与布局分析

总之,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通 过运用空间句法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园林的空间结构 和文化内涵,还能从中获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 设计中,我们应该借鉴拙政园等传统园林的精髓注重空间句法的运用和自然 与文化的保护,以创造具有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城市环境。
1、空间构成
拙政园的空间构成分为前庭、中院和后园三个部分。前庭是园林的入口处,起 着引导游人进入的作用;中院是园林的主体部分,包括水面、假山、亭台楼阁 等元素;后园则以自然风光为主,是园林的出口处。这三个部分有机组合,形 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园林空间。
2、空间氛围
拙政园的空间氛围独特,充满了诗情画意。园中以小桥流水、花香鸟语为主要 特色,给游人带来宁静、优雅的感受。水是拙政园的灵魂,园内水系丰富,大 小水面相结合,错落有致。水中的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以及游来游去的鱼儿, 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谧的氛围。
总之,拙政园以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 魅力。无论是从整体布局还是从细节处理上,拙政园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 林建造的艺术精髓,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些特征使得拙政园不仅 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基本内容
拙政园,这座坐落在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园林,以其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而闻名 于世。它的构建和设计充满了独特的元素,反映出古代中国深厚的文化和艺术 底蕴。本次演示将尝试从历史背景、空间布局、文化意蕴三个方面,深入探讨 拙政园的造园元素。
二、空间格局
从空间布局上来看,拙政园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全园分为东、中、西 三部分,以中区为主,且布局自然和谐,水池、山石、植物、建筑等各类元素 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被誉为“吴中四大名园”之一。

这座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的园林,以其独特的意境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微缩意境的营造:苏州拙政园以其小巧玲珑、精致细腻的布局而著称。

整个园林被分成数个小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意境。

园林的最南端沐春堂,极富山水意境,湖泊和亭台相映成趣;而东部的寒山寺则营造出古刹深处的宁静祥和之感。

二、曲径通幽的手法:苏州拙政园以曲径通幽的手法来引导游客的视线和步伐,使游客能够逐步体验到不同的景致和意境。

从园林的南门进入,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依次欣赏到若干座精美的亭台和花园,如百川争流、琴韵悠扬的拙政亭、檐流瀑布等。

三、心境与自然的融合:苏州拙政园注重营造一种融合自然和心境的意境。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核心思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园林的中间主体建筑岇山书院,被大片碧绿的池塘和花木环绕,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四、禅意与人文的交融: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融入了禅意和人文情感的元素。

园林中的一些景点和建筑物都有着深厚的禅意和文化内涵,如“琴台”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禅宗,而琴台亭上悬挂着“虚空藏菩萨”的匾额。

园内的花卉、石头和湖泊等自然元素也与中国的文人墨客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虚实结合的构思: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巧妙地融入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园林中的很多建筑物和景点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设计,让游客的视线在虚实之间游移,增添了意境的变化和趣味性。

园林内有一条弯曲的水道,水面上摇曳着倒影,而周围的亭子和建筑物正好映入水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景观。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其独特之处在于微缩意境的营造、曲径通幽的手法、心境与自然的融合、禅意与人文的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构思等方面。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动静结合、人文自然共融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拙政园分析

拙政园分析

轴线——中园
拙政园中部园林在布局中由"三纵三 横"六条轴线控制着园林的空间结构。 纵轴线:三条纵向轴线与园林南部 的住宅空间结构联系紧密。住宅建 筑巾,数进院落沿控制在南北向的建 筑轴线之中;园林中三条纵向轴线则 为南部建筑轴线的延伸、错位, 进而 对园林中的景点(点状空间)起到控制
作用。 横轴线:拙政园中部园区水体在园 林骨架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园区北 部和中部分别形成了两条横向的水 轴线,南部由主体建筑远香堂引出了
横向一轴:横向主轴线,由主体建筑远香堂引出的东西向轴线。 轴线的景观特色依次为:海棠春坞小院(观花)一绣绮轩(观水)——土石假山 (山景)——远香堂
(观水、观山)——倚玉轩(观水)一香洲(观水)——假山(山景)——玉兰堂(观花) 该轴线上的景观以远香堂为中心,东西两侧的观景要素相互呼应,并形成了序列性的景观。此 外,该轴线东起海棠春坞小院,以观海棠为主, 西止玉兰堂,以玉兰花开形成了小院的特色景观; 玉兰堂和海棠春坞同为观花的封闭型院落,并设置在轴线两端,景点从观景特色和空间结构方
被观赏对象,其山水之景可尽收眼底,“宜两亭”在两园的衔接上起到重要作用。
空间结构
拙政园在空间布局上,由景点、视廊、庭园、景区四部分组成,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将格局。
点: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组成的基本空间单元
面:一系列的景点组合成庭园或景区,形成结构中的,庭院或景 区在空间构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一系列的庭园或景区构成了
第二组庭园的空间结构由东至西依次为:块状空间1 (实)——面状空间1 (虚)——块状空间2 (实)——块状空 间3 (实)——面状空间2 (虚)——块状空间4 (实)。
七个点状空间——梧竹幽居、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倚玉轩、香洲、别有洞天——重要的 控制性节点。倚玉轩和香洲为单独存在的点状空间,具有划分空间的作用

拙政园堆山理水

拙政园堆山理水

堆山理水
• 筑山的原则是有真为假、作假成真。 • 理水手法:可以概括为十个字:分、隔、破、绕、掩、映、近、静、声、活等十种,须根据主题
确定,因地制宜。 • “大分小聚”是理水的原则。大型的水面处理,如护坡、池沼,大都是用天然水面略加改造而成,
如杭州的西湖,为了不致感到开阔水面的单调就要“分”,即将水面分割成大小长短深浅曲折等形 状不同的景区。 • 完成分的手段是“隔”,即用堤、闸、廊、桥、榭、岛、散石、汀步、矶树,花等,小园的水体聚 胜于分,聚的布局使水面辽阔,有水乡漫漶之感,如网师园。以水面为主体,水面集中作湖泊型, 以显其宽,突出了“网师”“渔隐”的主体,仅仅400平方米的水面,却给人以湖水荡漾之感。 • 理水还要讲究掩映,所谓“掩”,就是用山石、树木、建筑、堤桥等掩蔽岸线及水流、入口、水源, 造成烟水迷离,菰蒲缥缈,来去悄然,幽邃深隐的效果,甚至深藏不露,不尽尽之,“映”指的是 池面不宜完全掩蔽,宜适当开敞以便倒影天光云影,亭、廊、桥、堤、花木、岛屿、山峦、矶岸等。 以扩大空间,并在夜景中邀月招云,掩映是造成景观层次与深度效果的重要手段。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沟通水系、或在池中挖井泉,使池水不断更新,这是理水 的先决条件,在选择园址时,尽可能利用川泉等天然水体。仁者静,重视仁义与道德的中国文化传 统,使中国人喜欢静观或观静,所谓万物静观皆有德,宁静以致远,水令人远,极大的影响了中国 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手法,即水面均以静赏为主,即使是溪流也处理得油然蜿蜒、清漪微涟。
以水见长
•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 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 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 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 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 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 茂”的特点。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理水 汇报-上传文档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理水 汇报-上传文档

水面植物配置水面景观低 于人的视线,与水边景观呼应 ,加上水中倒影,最宜观赏。 水中植物配置用荷花,以体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别样红”的意境。但若岸边有 亭、台、楼、阁、榭、塔等园 林建筑时,或设计种有优美树 姿、色彩艳丽的观花、观叶树 种时,则水中植物配置切忌拥 塞,留出足够空旷的水面来展 示倒影。
留园中部庭园集中用水,但水池偏 于一侧,从而留出 较大地面堆山叠石,并于其上广种密植各种乔灌木 以造成山林野趣,与水池相对比衬托,极富自然情趣.
分散用水可随水面的变化而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中心,凡水面 相对开阔的地方均可因势利导地借亭台楼阁或山石花木的配 置而形成相对独立环境空间;而水面相对狭窄的地方—溪流— 则起沟通连接作用,这样,各空间环境自成一体,又互相连通,从 而具有一种水陆萦迥,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
古典园林中不论是北方的大型苑囿,或是小巧别致的江南 私家园林,凡条件具备,都必然要引水入园,即使受条件 所限,也无不千方百计地以人工方法引水开池,以点缀
空间环境。拙政园是江南水乡的造园,以水为主题更是拙 政园的一大特色。
拙政园水体的分布拙政园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曲水环绕, 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 特别是中部,水的面积 几乎占全园的五分之三。整个水面既有分隔变化,又彼此贯 通,互相联系,并在东、中、西南留有水口,与外界交流。
综合作用 利用整体的小环境设计 手法将形与色、动与静、 秩序与自由、限定和引 导、分隔与倒影等园林 作用综合在一起,从而 产生令人预想不到的景 观效果。
在园林设计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变化不大,多以静态的水出现,如湖泊、 池水、水塘等。设计中常用曲桥、沙堤、岛屿、汀步分隔水面; 以亭、台、榭、廊划分水面;以山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 芦苇、莲荷、茭、蒲点缀水面。一般构成安静的风景区,形成"青 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 花香"的意境。

浅析苏州拙政园山水的艺术特点

浅析苏州拙政园山水的艺术特点

浅析苏州拙政园山水的艺术特点作者:潘靓娴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5期【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设计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苏州园林设计中,山石和水体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给人以强烈的景观视线冲击。

其运用山石,水体的已经和手法,多来源于中国古代造园人对古典美景观美的理解,体现了设计者的绝妙无比的想法和寄情山水的情怀。

苏州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水中吸取灵感,手法更高于灵感。

以最为闻名的拙政园为例,浅析拙政园的山水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设计;古典美艺术特点一、拙政园概述作为中国艺术山水江南私家园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结构的布局,美学的赏析等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用色上讲究和谐、雅致、朴素,这与江南私家园林用色处理与园林空间的艺术感染力极其相似。

园林山水在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拙政园全园可分为三个部分,在东边主要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为主,中部则是拙政园的最为出彩的部分,以水体为中心,水体呈去现状,以散为主,聚为辅,西部则明镜优雅,楼台倒影别很有风味。

二、拙政园的假山分析1.拙政园假山石的类型和功能。

园林中假山石的运用,不外乎土筑或叠石两者,而使用的石材可分为土山,土山石,石山三大类。

在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中,几乎所有的古典园林都无不使用假山石作为造园的必须材料之一,而且是无山不称园,假山石也分朱多种,其中常见的以太湖石,黄石等。

拙政园中主要以灵璧石为主,山石多参差叠落在建筑周围,或者环绕着水体,以之结合为一体,创造出幽静深远的意境。

观赏石应具有形奇、纹妙、色美、质精的特点,有些观赏石还讲究“瘦、绉、透、漏”四形,或“清、奇、古、丑、朴、拙、顽、怪”等。

2.拙政园假山石的特点分析。

苏州园林置山的历史极为悠久,自从明代以为,200多年的叠石置山水准达到了鼎盛时期。

自从花园旧们入园,经长弄,过腰门。

假山顶部的峰石外倾如崖状,挺拔有势。

建筑布局与水体关系浅析——以拙政园为例

建筑布局与水体关系浅析——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拙政园是典型的多空间、多景区复合的大型宅园。

建筑布局与水体空间进退穿插,时近时远,形式多样。

造园者精心的布局,让游人感受到的空间似乎比实际大很多。

本文通过分类,对拙政园建筑与水体的布局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拙政园;建筑布局;水体1.退离水岸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退离中心水面约6m,前为月台相隔,减少了大体量的建筑对空间的压迫感。

周围视线开阔,轩榭楼阁,磊石佳木,犹如一幅让人目不暇接的长轴画卷。

雪香云蔚亭位于水池中较大的西山上,亭前也建有平台,平台向北退离水面约6m,亭退离水面约11m,前有皂荚树略为掩映,可俯瞰四周景色。

与远香堂隔水相望,互为因借,构成重要的南北中轴线。

东山较小,山北建一六方形的小亭——“待霜亭”隐藏于树间,成为东山点景建筑,离东边最近水体约5m,与水面关系较远。

可透过树林隐约看到池中芙蕖菡萏,主要赏山林景色。

东山南边的绣绮亭,建在假山之颠,距水面约11m。

植被东南密合西北疏朗,视线向中心水体开敞,其东南边的海棠春坞等建筑则隐于树林之间。

“春秋有佳日,山水有清音”,绣绮亭往南的嘉实亭则完全远离水体,离中心水体约38m。

此亭以植物和山石造景为主,春日赏竹笋、石笋,秋日看枇杷累累。

玉兰堂为中园最后一处远离水岸的建筑。

其东为黄石假山,遍植桂花,距离水体约17m;其北退离约10m,且种植乔木遮挡,使空间富于变化,游览时步移景异。

浮翠阁位于西园的假山上,为全园的制高点,距阁前溪涧约5m。

这是一座八角双层建筑,但阁的体量与山体大小和西园空间相比,显得略大,比例失调。

与浮翠阁形成对景的是西南角假山之上的宜两亭。

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六面为窗。

站在宜两亭,可顾看中西两园的优美风光,为赏景佳处。

距两边水面约7-10m。

2.一面与水相邻倒影楼在西园的最北端,成为西园曲尺型水面的收束。

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水面可以看到这栋楼的倒影而得名,这也是楼前的水域并未种植任何植被的原因。

倒影楼往南为西园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3个扇形窗速写),为三面汇水之处。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在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上,有以下几种手法可以进行分析和解读。

苏州拙政园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手法。

整个园林被细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景观和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园林中。

这样的布局使游客在游览中逐渐发现不同景观之间的关联,增强了游览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苏州拙政园通过水景的运用来构成意境。

园林中有多个水池和小湖,水面呈现出静谧的状态。

这些水景不仅可以增加园林的美感,还可以带给人们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水还可以与建筑、花草植物等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画面,使人产生出遐想和幻想的感觉。

苏州拙政园在园林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注重了对称和对比的手法。

整个园林的布局对称美观,左右对称的建筑和景观相互呼应,形成平衡和谐的效果。

东园中有个“九曲”亭,而在西园也能看到“九曲”亭的存在。

这种对称和对比的手法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美感,还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苏州拙政园还运用了丰富的花草植物来构成意境。

整个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树木,不同季节里,园林的花草植物也在变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这些花草植物可以通过色彩、形状和气味等方面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的美好。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主要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水景的运用、对称和对比的手法以及丰富的花草植物来打造。

这些手法相互结合,使园林成为一个富有诗意和情感的空间,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内心的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水而成池
众景以水为托
——浅谈苏州拙政园水系设计特色的理解
积水而成池,众景以水为托
——浅谈苏州拙政园水系设计特色的理解拙政园是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即以“中亘积水,浚治成池”点明,造园的主要思路对全园进行布局,形成弥漫处“望若湖泊”,疏朗自然、清新旷远的风格。

充分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因地制宜、法乎自然造园手法。

图1 拙政园水系图
拙政园以水为骨架,布控全局,以水为主线,把各景点串联成一体。

可以说拙政园各景皆有水是一大特色,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浅谈拙政园中各个景点与水的相互关系,梳理拙政园水体设计的特点。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
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从文征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可以看出水在拙政园中的作用。

图2 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之四
文徵明的《王氏拙政园记》以水为线索进行描述,寻着文徵明的线索,探索
拙政园各景点与水的相互关系。

小飞虹
“堂之前为繁香坞,其后为倚玉轩,轩北直梦隐,绝水为梁,曰小飞虹。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

朱红
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
名。

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
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
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图3 小飞虹
小沧浪亭
逾小飞虹而北,循水西行,岸多木芙蓉,曰芙蓉隈。

又西,中流为榭,曰小沧浪亭。

小沧浪亭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了一个闲静的水院。

从小沧浪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

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

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志清处
经竹而西,出于水澨,有石可坐,可俯而濯,曰志清处。

柳隩
至是,水折而北,滉漾渺弥,望若湖泊,夹岸皆佳木,其西多柳,曰柳隩。

意远台
东岸积土为台,曰意远台。

台之下植石为矶,可坐而渔,曰钓。

遵钓而北,地益迥,林木益深,水益清驶,水尽别疏小沼,植莲其中,曰水花池。

净深亭
池上美竹千挺,可以追凉,中为亭,曰净深。

循净深而东,柑橘数十本,亭曰待霜。

听松风处
又东出梦隐楼之后,长松数植,风至冷然有声,
曰听松风处。

自此绕出梦隐之前,古木疏篁,可以憩
息,曰怡颜处。

又前循水而东,果林弥望,曰来禽囿。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有风拂过,松枝摇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图4 听松风亭
得真亭
囿尽缚四桧为幄,曰得真亭。

亭之后,为珍李坂,其前为玫瑰柴,又前为蔷
薇径。

至是,水折而南,夹岸植桃,曰桃花沜,沜之南,为湘筠坞。

又南,古槐一株,敷荫数弓,曰槐幄。

其下跨水为杠。

槐雨亭
逾杠而东,篁竹阴翳,榆櫰蔽亏,有亭翼然,西临水上者,槐雨亭也。

亭之后为尔耳轩,左为芭蕉槛。

王徵明在短短的641字的段落里以水为线,一口气列举了25个大小景点,诸如使用了“轩北直梦隐,绝水为梁”、“循水西行”、“出于水澨”、“水折而北”、“水益清驶,水尽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水折而南”、“其下跨水为杠”等与水相关词句。

最后王徵明对全园景物做了总结“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点明了拙政园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池广林茂”的特点。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凡为堂一,楼一,为亭六,轩、槛、池、台、坞、涧之属二十有三,总三十有一”而已。

先留存下来的大都是后来增加的,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然而整个山水布局确变化很小,基本上保持了疏朗、雅致、天然的布局。

拙政园虽然历经修改,景观与水的关系保持一脉相承。

涵青亭
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芙蓉榭
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

此榭面临广池,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

图5 涵青亭图6 芙蓉榭
香洲
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
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

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

图7 香洲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

图8 梧竹幽居图9 远香堂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
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

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

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

堂名因荷而得。

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

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

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浮翠阁
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

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

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

图10 浮翠阁图11 倒影楼
倒影楼
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

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


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

倒影如画景色绝佳。

塔影亭
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至。

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塔影亭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已到了花园的尽头。

聪明的主人在水源将尽处筑了一个小亭,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就是最后一节音符。

嘎然而止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

更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余韵不绝,让人回味。

与谁同坐轩
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

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

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 - - 图12 塔影亭图13 与谁同坐轩
波形廊
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

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图14 波形廊
可见:拙政园不管是建筑景观还是花木景观皆以水为依托,以水为主,总有一面是可观水的。

然而不同景点面水方式却有所不同,所见水面景观又有所差异。

- - -专业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