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建平自招试题分析版

2017建平自招试题分析版
2017建平自招试题分析版

2018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试题分析

2018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试题分析新乡市一中语文组(2018年6月15日)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从文本题材上看,今年节选的是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属文化、哲学范畴,仍旧是千字左右,选文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文化内涵深厚。 2.从命题形式上看,本大题依然设置3个小题,均为单项选择,两道选择错误项,一道选择正确项,总分值没有变化,依然是9分。 3.考查内容上,第1题侧重于对主要概念的理解,第2题从2017年开始出现的重大变化依然延续,考查对文段整体论证的把握,这点在备考上尤其需要注意,第3题侧重于对文中观点的正确理解。 4.从考查难度上,整体难度不大,设置陷阱依然是七大类型,因此学生在做题时不能总是停留在找寻原句的阶段,应该特别注意训练自己对文章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 文章从体裁上看,本次所选择的小说与传记类文本有相似之处,在小说的形式下融入了很多真实的历史资料。 2. 从对试题的解析来看,4、5两题较为简单,从文中可直接获得有效信息,题型也较为常见。第6题难度较大,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在小说中并不普遍,学生可能在练习中所见并不多,但是因为本篇小说阅读理解难度不

大,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还是能做出来的。这道题告诉我们,小说阅读做题固然重要,但不能机械,切实提高阅读能力才是根本。 3.从命题规律来看,文学类阅读改成必做以来,小说文本阅读难度有所降低,主题较为明显,2017年的《天嚣》与2018年的《赵一曼女士》理解起来都不太难。另外从主题来看,对正面人物、英雄、正能量的歌颂呈延续状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从文本选材上看,材料围绕“量子通信”,由三则材料组成,就材料选取而言,理科学生在对量子通信发展的理解上更占优势,与论述类文本选取的诸子之学,一文一理,遥相呼应,毫无偏颇。 2.从命题规律上来看,与2017年相比,试题形式变双选为单选,即两道单选题和一道主观题,总分值不变,且该题并未加入图表的考查形式。在考查内容方面,强化了考生对作者行文立场、思维过程的认知,例如第9题,让考生分析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这实质是让考生站在一个国际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明确不同媒体有着不同定位和出发点,从而体会在国际的舞台上,中国所占的位置,同时通过试题,也向考生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领先性和前沿性,彰显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创造,打文化自信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17年高考英语试题含答案及分析.docx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英语 本试卷共150 分,共 14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 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学 &科网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 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 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分,满分分) 听下面 5 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 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 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 话尽读一遍。 例: How much is the shirt? 答案是 C。 1What will the woman do this afternoon? A Do some exercise B Go shopping C Wash her clothes

2Why does the woman call the man? A To cancel a flight B To make an apology C To put off a meeting 3 How much more does David need for the car? A $ 5,000 B$20,000 C $25,000 4 What is Jane doing? A Planning a tour BCalling her father CAsking for leave 5 How does the man feel? A Tied B Dizzy C Thirsty 第二节(共15 小题;每小题分,满分分) 听下面 5 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 5 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 5 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 6 段材料,回答第6、 7 题。 6. What does Jack want to do? A. Watch TV. B. Play outside. C. Go to the zoo. 7.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A. At home. B. In a cinema. C. In a supermarket. 听第 7 段材料,回答第8 至 10 题。 8. What does Richard do?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试卷分析

2018高考试卷分析 语文组李坤 2018年的高考在6月8号结束时已经变为历史。斯宾诺莎曾言: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我想这是我们今天聚在一起的意义。 关于试卷:坚持大方向,留有小心机 考前多种预测,谁能料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考题总是会给我们很多措手不及。拿到试卷完完整整做一遍,发现今年全国卷一坚持大方向不动摇,以“扬帆新时代,化育新一代”为目标,在反映时代要求、助推素质教育上作出了新探索。但整套试卷处处显示着出题人的“小心机”。 心机1:论述类文本相较去年的“气候正义”简单很多,唯一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审题,由我们常见的正确不正确不正确变成了不正确不正确正确,打破固有思维,考验学生细心度。 心机2:文学类文本考前一直纠结于小说散文到底要考哪一个,结果考了一篇不像小说的小说,第四题直接是送分题,56题看似是小说的常规题型,但并不好得分,以第5题为例,表面上看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查,由常规的概括人物形象变为筛选对应信息,想要得满分并不容易,尤其是“拔俗的文人气质”,若学生不理解“文人气质”,答案很容易就变成了“用通俗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叙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只能找到这一条,其实文人气质不应局限于文字类文学类,更包含着不俗的情趣、浪漫的情调、聪明智慧等,这道题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答案虽出自文本,但如何筛选整合却需要学生的真本事。 心机3;诗歌选择题由五选二变为四选一,难度降低。但C选项需要学生将背诵篇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绝胜烟柳满皇都”与试题材料中“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相比较,不要求学生直接默写相关诗句,但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名篇名句的基础上,结合试题的情境作出判断,考查学生平日的积累。同时李贺诗歌“辞尚奇诡”,加大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的难度,整首诗表达了李贺虽不遇于时,但依然乐观自信,不甘沉沦的情怀。考的那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学生非常容易想起考前那些相似的情感类术语: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愤懑,加上尾句的“烟濛濛”理解为对前途的迷茫,素质不错的学生再联想一下李贺生平,越想越觉得自己答得对,其实根本没发现自己早就掉进了出题人的陷阱中,沾沾自喜而不自知。所以平时的诗歌教学,除了术语外,更应该关注读懂诗歌。 心机4:语言文字运用题是今年变化最大的题。成语、语病题,过去都在独立的句内完成,今年在一个文段中设计3道选择题,使考查语料从句子变为篇章。同时学生反映较难的20题启事改错题和图表题都直指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总体来说,我觉得今年高考题选择题难度降低,主观题相对以往的套路题,更灵活,也更侧重对学生思维和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考的知识细,能力强,得分并不容易,属于典型的“一看题不难,一写就不会,一看答案都知道”。 关于备考:水石相激雷响万壑 韦应物有诗云: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所以在我看来,要想在高考中实现语文突破,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我们15级教师团队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备考: 一、就高考题紧扣时代的特点,我们编印资料,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关注时代,提升格局。一周一次的《时评》坚持到高考前一周;在周老师建议下,将《人民日报》上所有的“暖闻热评”集结成册,既积累素材,又学习议论;全组通力合作,每个办公室分担相应

2018年高考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试题分析(理科数学) 清苑一中 韩 韬 2018年全国Ⅰ卷理科数学试题,整张试卷非常注重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综合性、应用性,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和探究意识。 试卷结构跟往年高考试题相似,考查了复数的运算和模(第1题),集合的补集运算(第二题),等差等比的基本量的运算,n a 与n S 的关系(第4,14题),平面向量的加减法(第6题),三视图及几何体表面两点间最小距离(第7题),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第8题),双曲线的渐近线(第11题),线性规划问题(第13题),排列组合(第15题),函数的切线(第5题),分段函数与函数零点(第9题),几何概型(第10题),正方体截面面积(第12题),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第16题),17题平面四边形中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8题翻折型的立体几何问题,19题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20概率统计,21题函数与导数综合题,22题坐标系与参数方程,23题不等式选讲,与其年份不同的是圆锥曲线与概率统计位置互换了一下并且没有考查算法和程序框图,二项式定理,定积分。具体来说,今年全国I 卷理科试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保持稳定,注重通性通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全面考查基础,突出考查主干,如多数试题都是以学生最熟悉的知识和问题呈现,只要对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有最基本的认知就可作答,这类试题有利于稳定考生的心态,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此外,试题注重对高中所学内容考查的全面性,如集合、复数、函数、数列、平面向量、概率、线性规划、排列组合、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不等式等内容都得到了有效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试卷还强调对主干内容的重点考查,如在解答题中考查了函数与导数、解三角形、概率统计、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等主干内容,这体现了试卷对数学知识考查的基础性、全面性和综合性。试卷在强调通性通法的同时,还坚持能力立意,试卷往往以一道题为载体,呈现给考生的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法。如第8、11题考查了解析几何中求交点的基本方法----联立方程组,第18题考查了证明面面垂直和求线面角的一般方法,重点考查考

2018年度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分析及其2019年度备考建议

2018全国高考英语(全国1卷)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 执笔人:陈盈宇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试题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相同。无论从题目的难度,还是题型的设置上,基本都延续了2017年的出题模式,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型稳定,同时继续深化对英语实际使用能力的考查,相对弱化语法,加强阅读,应用文写作愈加体现交际功能和中国文化等,整张试卷处处透露着回归英语语言本质的特色。一.试卷结构 听力取材还是学生熟悉的日常话题,更加体现英语的应用性。完形填空和往年一样是我们常见的记叙文,着重考查实词在语篇中的准确运用,难度适中。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涉及到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常见考点。书面表达是学生熟悉的书信文体,话题是近几年高考重点考查的中国文化专题,形式还是熟悉的提纲作文,给考生提供了充分的拓展空间,具有开放性。 二.模块分析 (一)阅读理解 1. 阅读理解考查情况 2018年阅读依然是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细节理解、推理判断、词义猜测、主旨归纳以及文章标题的处理能力。A、B篇题目以细节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为主,A 篇是一篇典型的应用文,考生可直接抓取题目关键词定位原文解题;B篇主要介绍一档英国系列电视节目,给观众介绍如何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如何以较少的预算做出美味佳肴;而C、D篇重语篇的理解,对于词汇量有较高的要求。题材贴近生活,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所宣扬的价值观也符合主流思想。 2. 阅读理解学习意义与导向 高考阅读理解旨在考查考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考生能读懂书籍、报纸、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要求考生做到:理解文章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依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二)七选五 1. 七选五考查情况 七选五阅读的话题是室内设计颜色的选择,文章采取总分结构,逻辑清晰。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基本可得出正确答案。与去年七选五阅读“露营”相比,文体由记叙文变为说明文,话题较为贴近生活,对考生词汇量考查力度提升,如fundamental,commitment,grasp,approach等。出题角度,主题句、过渡句和细节题分布均匀,与往年高考题难度相当。 2. 七选五学习意义与导向 七选五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内容以及上下文逻辑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其命题思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的理念;七选五比较突出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一是考生对文章写作结构和脉络层次的理解,二是对文章事实信息和情节发展的理解,三是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和观点的理解等。 七选五的体裁以说明文为主;话题以教育、环保、科普、饮食、健康、旅游等为主;考查的题型主要以主旨句、过渡句和细节题为主。 (三)完形填空

2017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文综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试题评析(一) 合肥七中程静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政治试题注重基础、导向明确,很好地发挥了高考选拔人才和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能和作用。整份试卷命题取材丰富,考查有新意,时代特征鲜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试题考点分布均衡,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具体来说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试题结构稳中有变,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今年文综全国I卷的政治选择题仍然是12题至23题,共12道。非选择题结构有所变动,题号由以往38题2小题和39题3小题调整为:38题考查经济生活(14分);39题考查政治生活(12分);40题第1小题考查文化生活(10分),第2小题考查生活与哲学(12分),第3小题开放性试题“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试题结构编排有所更新,但考查范围和分值依然保持原有模式。 试卷回避“偏”“繁”“旧”知识点,坚持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与考试范围的规范性相结合。突出主干知识考查,但又不失考查深度。试卷集中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体现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高度关注。例如,没有出现令大多考生焦虑的计算题,考查了曲线题,但要求学生对互补品和需求曲线的相关知识综合掌握。

二、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优势。 试卷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育德”和“增智”的彼此交融,塑造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出解释为背景,请学生分析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的原因及其意义。本题通过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国家意识,学科特色得到鲜明体现。 试卷还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生动的案例把传统文化具体化,引导考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如:19题以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设置情境考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40题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背景,让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些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果,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试题中还隐含众多的公平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主流价值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贯彻高考改革理念,深化学科能力考查。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精选题材构建问题情境,强化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学科素养的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

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

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 考查关键能力 强调数学应用助推素质教育 2018年高考数学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聚焦学科主干内容,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强调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能力,重视数学应用,关注创新意识,渗透数学文化。试题体现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指导思想。试卷稳中求新,在保持结构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科学灵活地确定试题的内容和顺序;合理调控整体难度,并根据文理科考生数学素养的综合要求,调整文理科同题比例,为新一轮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贯彻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将高考内容和素质教育要求有机结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提高作为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素养导向,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1、聚焦主干内容,突出关键能力 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立足于培育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数学应用、数学阅读和表达等关键能力;重视学科主干知识,将其作为考查重点,围绕主干内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多考一点想的,少考一点算的,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以此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堂,用好教材,避免超纲学、超量学。 2、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数学应用 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中,将数据准备阶段的步骤减少,给考生呈现比较规范的数据格式或数据的回归模型;采取“重心后移”的策略,把考查的重点后移到对数据的分析、理解、找规律,减少繁杂的运算,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全国II卷第18题,以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为背景,体现了概率统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全国III卷第18题减少了繁琐的数据整理步骤,将考查重点放在运用概率统计思想方法分析和解释数据之上,突出了考查重点。

2018年高考生物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生物试卷分析 今年试题题型与去年相同,包括6道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中有4道必考题,1道选考题。共计90分。试卷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侧重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注重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考点内容分布 2018年生物各小题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如下: 1.人体中蛋白质的功能 2.物质的跨膜运输 3.人体内的激素调节 4.种子风干处理的作用 5.病毒 6.癌细胞的特点 29.动物激素调节 30.光合作用 3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2.遗传的基本规律 37.消毒和灭菌 38.基因工程 选择题中只有第3题属于必修三内容,其余为必修一内容,必考题中29、31属于必修三内容,30为必修一内容,32为必修二内容。必修部分试题分布情况为:必修一占38分,必修二占12分,必修三占25分。可见必修一的比重非常大,必修三次之,与知识点分布的密集程度成正比。 ●核心考点,适当兼顾知识的覆盖面 今年出现的核心考点包括:蛋白质的功能、人体激素的变化及功能、垂体的功能、光合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微生物培养、基因工程等。核心考点每次会以新的形式出现,所以建议2019届考生复习过程中应继续重视对历年试题的变式训练。 除核心考点外,今年的考题还以一题多角度的形式考查了非核心考点。如第3题,比较了种子风干处理前后的4个方面的变化,第4题列举了高中所学一些病毒的特点,要求考生能对知识进行归类、辨析相关生物结构或生物学现象的异同点,体现了科内综合的特点。 试题难度不大,只要复习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勤整理,善归类,以教材为“本”,以考纲为“纲”,应对这种类型的问题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注重能力的考查,体现学科特色 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高考生物学科所定义的关键能力,是生物高考中高一层次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2018年试题的设计在围绕教材展开的同时,对生物学科的素养、关键能力、核心价值也进行了考查。 如第31题,对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体现了生物学科素养当中的“理性思维”。题中引入了“恐惧生态学”的名词,并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知识,要求考生能解释一些生态现象。此题是整篇考题中信息量最大的一道题,也是考生作答时文字量最大的一道题,共计11分,只有3个空,这就要求考生能对生态现象进行详细的解释,体现多个采分点,对而全,才能得满分。 如第29题,是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的体现,对考生进行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此题难度不大,只需填充实验组、对照组的处理,及简单步骤。但考生要注意题中要求A组是对照组,还要使用切除法对实验组进行处理。这些细节也会决定考生能否得分。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18年全国语文一卷的考题保持了往年4道大题和22道小题的形式,并没有出现类似于2016山西中考那样突如其来的试卷改革。可以看出高考试题的形式相对较稳定,今年的试题也仍然对师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总体而言,本次试卷的阅读量与2017年试题持平,而综合难度有所下降。在具体分值上,古诗鉴赏部分略有下降,相应的,文学类文本的分值少许提高,但是总体变化不明显,其他部分分值未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古诗词阅读选择题由往年的双选改为单选,分值与难度同时下降。对于今年参考的古诗文阅读相对薄弱的同学是一大利好消息。 (图为近三年语文高考各模块分值变化) 二.现代文阅读分析 【1】论述类文本 今年的论述类文本考察了杨国荣有关先秦诸子学说的论文,内容相对生僻,但是文本逻辑清晰,理解上并不困难。题型上也和往年一样,从不同角度和逻辑出发,考察三道选择题。

考点:议论文内容理解,论证手法,内容概括。 【2】文学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考察了阿成的《赵一曼女士》,题型方面选择题由多选改为单选,两道主管论述题也是往年经常会出现的常规题型。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的论述题更注重审题,如原文第5题需要从“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两方面进行作答才能得分,本题6分共对应6个得分点,极易漏答。 可以看出,在试题难度和题型上,文学类文本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题干的表述形式对于考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考生需要对于知识点有更明确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才能得全分数。传统的凭借做题经验应付语文考试的方法已经越来越难有成效。 考点:文学类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文本赏析。 【3】实用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考察3则材料综合的多材料阅读,题型是两道单选题和一道论述题。总体难度明显下降。与往年一样,并非在分数上拉开差距的部分。 考点:内容概括与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分析 【1】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部分保留了去年的题型,考点也仍然是断句选择,文学常识选择,内容解读选择和两道文言翻译。文本选择了《晋书·鲁芝传》,也依旧是相对生僻的文言文本。文本难度和题目难度较往年未发生太大变化,对考生的文学常识基础要求较高。 考点:断句,文言理解,文学常识,文言翻译。 【2】古代诗歌阅读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综物理试题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将质量为1.00 kg 的模型火箭点火升空,50 g 燃烧的燃气以大小为600 m/s 的速度从火箭喷口在很短时 间内喷出。在燃气喷出后的瞬间,火箭的动量大小为(喷出过程中重力和空气阻力可忽略) A .30kg m/s ? B .5.7×102kg m/s ? C .6.0×102kg m/s ? D .6.3×102kg m/s ? 【答案】A 【学科网考点定位】动量、动量守恒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动量即反冲类动量守恒问题,只要注意动量的矢量性即可,比较简单。 15.发球机从同一高度向正前方依次水平射出两个速度不同的乒乓球(忽略空气的影响)。速度较大的球越 过球网,速度较小的球没有越过球网;其原因是 A .速度较小的球下降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较多 B .速度较小的球在下降相同距离时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较大 C .速度较大的球通过同一水平距离所用的时间较少 D .速度较大的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下降的距离较大 【答案】C 【学科网考点定位】平抛运动 【名师点睛】重点要理解题意,本题考查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理论知识简单,难在由题意分析出水平方向运动的特点。

16.如图,空间某区域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电场方向竖直向上(与纸面平行),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 向里,三个带正电的微粒a 、b 、c 电荷量相等,质量分别为m a 、m b 、m c 。已知在该区域内,a 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b 在纸面内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c 在纸面内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a b c m m m >> B .b a c m m m >> C .a c b m m m >> D .c b a m m m >>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m a g =qE ,m b g =qE +Bqv ,m c g +Bqv =qE ,所以b a c m m m >>,故B 正确,ACD 错误。 【学科网考点定位】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名师点睛】三种场力同时存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m a g =qE ,两个匀速直线运动,合外力为零,重点是洛伦兹力的方向判断。 17.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主要是将氘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用来发电。氘核聚变反应方程是 2 2311 120H H He n ++→。已知21H 的质量为2.013 6 u ,32He 的质量为3.015 0 u ,10n 的质量为1.008 7 u , 1 u=931 MeV/c 2。氘核聚变反应中释放的核能约为 A .3.7 MeV B .3.3 MeV C .2.7 MeV D .0.93 MeV 【答案】B 【解析】根据质能方程,释放的核能2mc E ?=?,H He n 20.0035u m m m m ?=--=,则 220.0035u 931MeV/ 3.2585MeV 3.3MeV E c c ?=??=≈,故B 正确,ACD 错误。 【学科网考点定位】质能方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质能方程,注意原子核的质量单位不是kg ,由质能方程求核能时要细心。 18.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可用来探测样品表面原子尺度上的形貌。为了有效隔离外界振动对STM 的扰 动,在圆底盘周边沿其径向对称地安装若干对紫铜薄板,并施加磁场来快速衰减其微小振动,如图所示。无扰动时,按下列四种方案对紫铜薄板施加恒磁场;出现扰动后,对于紫铜薄板上下及左右振动的衰减最有效的方案是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全国Ⅰ卷试题分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试题围绕主干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展开,所涉及的三个封国,分别位于今天的北京、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南,这些地方相隔较远,但总体上位于东方,是原来殷商文化的分布区,与来自西方的周文化不同。因此,将周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有助于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促进各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所以正确答案是A。而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才是直接控制,所以选项C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B、D两项的内容,故不选。 【高考链接】 2014年全国Ⅱ卷第24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4题,均考查分封制起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复习备考时对分封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应予以关注。 25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分析】汉初的王国问题是主干知识,本题通过表格,设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阅读分析表格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表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故A、D项错误。中央直辖郡国是地方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随着内部分裂势力的逐步解决,到汉武帝时可以全力以赴解决边疆问题,故C项正确。 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分析】本题以4则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历史叙述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表中所引4则材料都谈到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的情况,但细节有所不同。4个选项依据材料中的细节进行设项,考生只有在完全理解了表中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之后,才能正确作答。A项错在当时的李世民是秦王而不是皇帝。B项错在刘文静的身份当时是将领而不是主帅。从表中材料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直接与薛举作战的是刘文静,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是导致唐军作战失败的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而C项则是表中4则材料共同拥有的历史信息,故C项正确。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中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用以区别不同群体等级身份的严格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等级观念也渐趋减弱,可以说,经济发展直接冲击了等级秩序。本题中A选项并不符合题意,可直接排除;C选项虽与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但是商品经济发展并未将传统的伦理瓦解掉,只是使其受到冲击,因此该选项不正确;D选项只涉及低级官员,与题干所言之主体——官员群体以及普通人家不符。因此,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 【命题角度】本题是考查唯物史观的一道典型题,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是近两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复习备考中应予以关注。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李小刚 一、基本特点 2014年是湖北省宣布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为了实现平稳过渡,试卷的结构、分值、难易度及试题的基本立意和价值取向都与传统高考基本一致,体现的是“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因此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整体而言,难度偏高,强调基础,立足教材。但是作为地方出题,此次试卷的亮点就是彰显了深厚的文化蕴涵、高雅的审美追求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二、具体分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整体平和,难度适中 第1题考察字音,难度适中。A项中的蓦“(mù)”,错误非常明显。B选项考查了多音字的问题,例如“脂(zhǐ)肪”一词,应该念作zhī。值得注意的是,干扰性较强的选项为多音字,例如“刀耕火种(zhòng”)和例如“咋(zé)舌”。 第2题考察字形,难度不大,没有出现生僻字。A项中的“切蹉”应该是“切磋”,C项中的“时事”应为“时势”,D项中的“促不及防”也都比较容易识别出来。 试卷第3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所考词语尽管意思相近,有一定难度,需要根据语境来做辨析。“滋养”比“滋润”多一层长期培养熏陶的意思,“湖北的国画创作”受到“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熏陶,所以这里“滋养”比“滋润”更加恰当。“绚丽多彩”和“多姿多彩”相比,前者不仅能表示出姿采风格之多,还能表现出一种绚丽的感觉,用来形容文化会更加恰当。“顽固”和“稳固”相比,前者带有贬义色彩,用“稳固”来形容“故乡的味道”更符合该主题的感情色彩。“框定”指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锁定,而“锁定”就是确定,根据上文的“定位”,这里的确定是没有范围的,所以选择“锁定”。这一道题以任意两个词语作为切入点,用排除法不难出正确答案。 试卷第4题是语病题。高考语病常考的有六种语病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道题所考的句子分句较多,而且包含很多数字,学生需要耐心地划分句子结构才能辨析错误项。 试卷第5题是文学常识题,A项中的《孟子》和C项中的《雷雨》是学生熟悉的, B 项中的《明天》和D项中卡夫卡的作品《骑桶者》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但实际上这道题目的难度并不大,因为《雷雨》这篇文章是学生在课本里学习过的,了解《雷雨》情节的学生基本都知道周冲最后不是因为绝望而主动选择死亡,而是为了救四凤意外触电而死。 (二)实用文:选文针对传统文化,题设主要考察细节分析,较往年来说难度有所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内容是宗白华的《艺术与中国社会》,这是一篇社科文,内容涉及很多文化与社会学的内容,所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理解的难度。从选文来看,我们也能感受到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改革趋势——加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察。 题目考察的是两道细节题加一道文意探究题。考生需要把三道题的每个选项都回归原文,定位分析。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加上细心,才能拿到全分。

最新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 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4分 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分 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018年全国高考英语试卷分析.doc

2018年全国高考英语试卷分析 新课标和高考考纲对考生的要求是通过对话或独白获取所需信息,做出简单判断,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等。2018年英语高考听力试题完全符合考纲要求,均为对话或独白,涉及内容为信息' 观点'情感和态度等。我校在培养学生外语能力方面,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的原则。在日常教学中 ,利用视听说课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捕捉听力信息的能力。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着重强化听力训练,减少播放次数,提升语速。通过强训,学生在做历年高考真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听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阅读理解 新课标和考纲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从文章中获取和处理有效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猜测词意,能通过文章线索进行推理O本次高考试题完全符合考纲要求,难度适中。文体方面有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题目的设置有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猜测词义题,推理判断题等,其中,考查细节理解的题有: 第21、22、23、24、25、30、32、33题,考查主旨大意的题有:第

28、35 题,考查推测词义的题是第26题,考查推理判断的题有:第27、29、31、34题,可以说,阅读理解充分考查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我校通过典范英语、21世纪英文报等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坚持整进整出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讨论表演、课后续写改写来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在处理文本时,注重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讨论、辩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完形填空完形填空体裁为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一次巧合中救了自己亲生儿子的故事,传递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试题考查了学生通过阅读语篇,整体把握故事脉胳, 分析语言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选出最恰当选项的能力。这种考察方式与我校坚持的“整进整出”的教学理念和典范英语教材教学方式不谋而合。我校学生通过典范英语的学习,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提高。在平时的完型填空训练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整体把握文章脉络,主要通过第一遍通读了解文章大意,第二遍详读找出选项,第三遍通读查找错漏。整篇文章做完后,将正确选项填入空中,再次通读,形成最终理解,通过逻辑思维来推断。 语法填空根据考纲要求,语法填空旨在考察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三大从句、词性转换、连词、介词、冠词以及特殊句式。主要检测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逻辑的理解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校学生首先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通过复述或者相互提问的方式理解全文,之后进行小组自主探究,体会语法点在文中的应用,从提出问题到发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从而归纳和总结出语言规律。经过如此反复练习,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短文改错短文改错语篇内容以家庭活动为话题,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语言材料真实,体现出了新课程标准中人与自我方面的主题语境内容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017年高考全国二卷生物试题解析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生物试题解析 1.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答案】D 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C

【解析】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A错误;T2噬菌体病毒要借助宿主细胞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用含有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能将T2噬菌体的DNA标记上32P,即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为HIV,它的遗传物质是R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3.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答案】C 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下降后上升,所以该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复原。 自动复原的原因是物质A能进入细胞,A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体的收缩比整个细胞的收缩要快,B错误;2~3h内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正确; 0~1h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D错误。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