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

聊城

一、城市概况

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632万,辖8个县(市、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1个旅游度假区,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张国家级名片。近年来,聊城市先后被列入中原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成为国家和省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1994年,批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区北至东昌西路,南至湖南路、西至昌润路、东至柳园南路,面积11.25平方公里。

二、历史沿革与价值特色

(一)城市历史沿革

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唐虞3代(指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聊城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期,聊城属齐国。战国时期,聊城属齐国。

秦属东郡。汉朝聊城属兖州部东郡。东汉聊城仍属原州郡。

三国聊城属青州部平原郡。晋朝聊城属冀州部平原郡。南北朝时期仍承晋制。后魏聊城属济州部平原郡。齐周,聊城属平原郡。

隋朝,聊城属魏州武阳郡。唐朝,聊城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

宋初,聊城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辽、金承宋制,聊城、属山东西路东平郡博州。

元代,聊城属东昌路总管府。

明代,聊城属东昌府。清代沿用明制。清末,聊城属东昌府。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间,域境建置无大变化。

民国三年,东临道驻聊城。民国十四年,为东昌道。

1936年设聊城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爆发,共产党领导下的县、专区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1939年,鲁西北行政委员会成立。1940年,成立鲁西北行政主任公署。1941年,成立新的冀鲁豫行署。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建立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中央分局,同时恢复冀鲁豫、冀南两区行署。

1949年,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

1952年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1956年设聊城专区。

1967聊城专员公署更名为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1998年3月,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更名为聊城市人民政府。

(二)历史文化价值

1、华夏史前文明在黄河中下游流域重要文化遗迹集中分布地区。

2、商贸、交通文化交相辉映的运河文明传承地。

3、籓篱两京、多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军事要冲。

4、中国明代经济移民背景下的华北平原农业大发展代表地。

5、辐射三省的中西宗教文化汇集、繁荣之所。

6、包容多重文化的仁厚宽和的人文精神。

(三)名城格局特色

聊城名城格局特色为“城、市、河、湖”。“城”为古城区,是军事重镇和按照礼制建城的范本;“市”是位于古城和京杭大运河之间、以东关街为主要通道、具有鱼骨架肌理的传统商业地区;“河”为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是影响聊城兴衰的重要水陆交通要道;“湖”是指东昌湖,系历史上的古城护城河水系不断挖掘而成,是古城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三、历史文化遗产概况

聊城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74项。

由运河商贸文化体系、黄河农耕文化体系、历史陆路交通体系和自然生态景观体系四大体系,共同构成影响聊城历史总体格局和历史环境形成的四大要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作者:互联网政策法规来源:互联网点击数:2113 更新时间:2013-5-6 1总则 1 . 0 . 1 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 . 0 . 2 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1 . 0 . 3 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 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 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 . 0 . 4 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 . 0 . 5 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 0 . 6 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 , 0 . 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人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 . 0 . 8 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 . 0 . 9 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 . 0 . 1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 . 0 . 1 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 . 0 . 2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 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2 . 0 . 3 历史地段histori .area 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2 . 0 . 4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onservation area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2 . 0 . 5 文物古迹histori .monuments and Sites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论文)

昆山市周庄镇保护与旅游开发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目录 摘要 (3) 引言 (5) 一、昆山市周庄镇规划背景 (6) (一)背景资料 (6) (二)规划内容 (6) (三)规划特色 (6) (四)规划内容 (7) (五)总结 (7) 二、昆山市周庄镇规划思路 (8) (一)周庄现状主要问题 (8) (二)周庄规划主要思路 (9) (三)周庄规划总体目标 (9) (四)周庄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 (9) 三、昆山市周庄镇经济人口 (10) (一)经济发展现状 (10) (二)经济发展分析 (10) (三)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11) (四)产业发展策略 (12) (五)主要就业提供 (12) (六)人口分析 (13) (七)城镇化水平 (14) 四、昆山市周庄镇规划内容 (14) (一)规划期限和层次 (14)

(二)城镇性质和镇区用地规模 (15) (三)镇域总体规划 (15) (四)镇域村镇结构 (16) (五)镇域土地利用 (17) (六)镇域设施分布现状 (18) (七)城镇用地规划 (19) (八)古镇保护规划 (20) (九)周庄历史文化 (21) (十)古镇保护规划 (22) (十一)旅游发展现状 (23) (十二)旅游规划 (24) (十三)交通规划 (25) (十四)绿地湿地系统规划 (26) 结语 (28) 参考文献 (29) 附录 (31) 附件一 (31) 致谢 (32)

摘要 周庄镇位于昆山市西南隅。1995年,周庄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11月,周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清单2003年,周庄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又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1997年,周庄古镇旅游业已经开始发展,并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想法以及古镇的发展要求促使古镇寻求规划援助,研究新出现的问题,并将周庄的发展定位于世界水平。但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遗产、历史环境、城市特色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冲击,并主要表现为建设性的破坏。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昆山市周庄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旅游开发 Abstract Zhou Zhuangzhen is located in kunshan city southwest corner. In 1995, was rated as the provincial Zhou Zhuangzhen history culture famous town.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 in November 1998 ,zhouzhuang preparatory directory listing in 2003, Zhou Zhuangzhen gain UNESCO asia-pacific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utstanding award, and is listed as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 (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录(2012年6月28日最新版)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并公布,是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而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被列入名单的均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目前中国已公布了12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海口市琼山区与海口市根据国务院意见分计为2处。 第一批:1982年2月8日公布,共24处 第二批:1986年12月8日公布,共38处 第三批:1994年1月4日公布,共37处 增补a:2001年8月10日公布,共1处 增补b:2001年12月17日公布,共1处 增补c:2004年10月1日公布,共1处 增补d:2005年4月14日公布,共1处 增补e:2007年3月9日公布,共1处 增补f:2007年3月13日公布,共1处 增补g:2007年3月18日公布,共2处 增补h:2007年4月27日公布,共1处 增补i:2007年5月6日公布,共1处 增补j:2007年9月15日公布,共1处 增补k:2009年1月2日公布,共1处 增补l:2010年11月9日公布,共1处 增补m:2011年1月24日公布,共2处 增补n:2011年3月12日公布,共1处 增补o:2011年3月14日公布,共1处 增补p:2011年5月1日公布,共1处 增补q:2011年11月2日公布,共1处 增补r:2012年3月15日公布,共1处 增补s:2012年6月28日公布,共1处 分类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即 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 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 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 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 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 列表括号内数字为城市数。 北京(1)天津(1)河北(5)山西(6)内蒙古(1) 辽宁(1)吉林(2)黑龙江(1) 上海(1)江苏(10)浙江(7)安徽(5)福建(4)江西(3)山东(8) 河南(8)湖北(5)湖南(3)广东(7)广西(3)海南(2) 重庆(1)四川(8)贵州(2)云南(5)西藏(3) 陕西(6)甘肃(4)青海(1)宁夏(1)新疆(5) 下文括号内数字为入选批次。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标准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

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发布部门 : 聊城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文字号 : 聊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2号 批准部门 : 山东省人大(含常委会) 批准日期 : 2020.09.25 发布日期 : 2020.09.29 实施日期 : 2020.12.01 时效性 :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法规类别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聊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62号) 《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于2020年8月31日经聊城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于2020年9月25日经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现予以公布,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 聊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0年9月29日 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20年8月31日聊城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2020年9月25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申报、确定与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 第四章保护措施 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传统村落保护 第二节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第五章传承与利用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规划、保护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目录(2013)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区) 我国已有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整名单):国务院曾于1982年、1986年、1994年先后批准了三批共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01年起开始单独批复增补,至2013年7月烟台列入为止, 先后增补了24个,总数达到123个。其中2007年增补的海口市与第三批中的海口市琼山区有时合并算为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总计122个。122个文化名城按省域分布,最多的是江苏,有11个;其次是山东9个;河南和四川则分别有8个;广东有7个。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 这些村镇分布在全国二十五个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名词解释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和实践意义。从政策角度而言,是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保护专项规划,并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渗透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法律、行政政策之中。 传统建筑群:是指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体构成历史景观的并具有较高价值及传统建筑形态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集合体。 保护框架:保护框架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保护的实体对象和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冻结保存:即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即修旧如旧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等。 无形文物:指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在历史上、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戏剧、音乐以及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等。二.填空 1.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 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3.欧洲对历史传统城市的分类大致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概念(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4.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名城特色的含义),(名城特色的构成要素),(名城特色的结构)。 5.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前进阶段)。 6.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秦兵马俑)被誉为八大奇观之一。 7.历史文化名称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附件) 三.简答 1.简述列入文化遗产的选定标准 (1)能代表一项独特的艺术或美学成就,构成一项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的; (3)独特、珍稀或历史悠久的; (4)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一类型代表了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或工业的某项发展;(5)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针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这些建筑或住区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6)与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关系。(7)真实性标准: 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 2.历史文化名城当中城市保护的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4)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5)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3.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表现方面 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现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 4.北京古城具体保护内容: (1)保护河湖水系,特别是与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护城河、六海、长河、莲花河等;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01115133513)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泉州市入选 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有38座,福州市、漳州市入选 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长汀县入选。 ?福州市 周属七闽地。 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汉高帝 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 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东汉末改属南 部都尉。三国吴为建安郡地,时置候官县于此。晋太康三年 (282年),始置晋安郡,属扬州;东晋改隶江州。宋、齐、梁 因之。陈兼置闽州,寻废;又置丰州。隋平陈,郡废,改州 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

建、泉、漳、潮五州););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二十一年置经略使,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改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 元和六年废,又置福建观察使,领福、建、泉、漳、汀五州; 乾宁四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以授王潮)。 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升为长乐府,后仍旧为福州。开平 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建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升为长乐府;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王延政号为南都,也作东都; 三年,属南唐,明年属吴越,仍曰福州威武军;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 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 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 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 宋仍为福州(亦曰长乐郡威武军),为福建路治;宋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 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升福安府。元 改福州路,为福建道宣慰司、福建行省治。

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 草案简介 一、上版总规概况与实施 (一)《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回顾 1.城市性质 中国江北水城;以发展商贸、旅游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 2.规划期限与范围 规划期限: 2001-2020 年; 规划范围:城市规划区为东昌府区; 3.规划规模 规划到 2020 年,中心城区人口75 万人,建设用地80 平方公里。 4.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心 两带四区。 一个中心即聊城市。

两个经济带:冠县—聊城—茌平经济带;临清—聊城—阳谷经济 带。 四个经济区:聊城—茌平加工工业区;临清—高唐棉花、纺织印染工业区;冠县—莘县食用油、饲料和林木产业区;阳谷—东阿蔬菜生产、建材工业区。 5.中心城区结构与布局规划结 构为:一城五区 一城:即整个聊城市城区; 五区:中心区、开发区、嘉明工贸区、行政文化新区、西部能源仓储区。

(二)聊城市2001 版总体规划实施回顾 ( 1 )到 2013 年,聊城的城市规模突破上版规划目标; ( 2 )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但工业布局突破上版总规,“四面围城”。 ( 3 )一方面古城景观风貌重构期;另一方面,城市景观引导范围需扩大。

( 4 )东昌府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规划区需要扩大。 ( 5 )总规评估报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总体城市建设较好,仅 有10% 的市民认为城市建设差。市民的主要关注点在“交通问题、缺乏特色、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上。 二、项目编制动因与编制历程 (一)编制动因 2012 年 11 月,国家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 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提出围绕济南的“一个核心、两个圈层”,即 70 公里半径的紧密圈层和 150 公里的辐射圈层紧密协作区。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发展规划》出台,提出构建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聊城首当其中。以上各个规划均对聊城提出要求与任务,需要总体规划落实。 上版城市总体规划《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确定 的2020 年城市规模(80 平方公里)的目标提前实现。大量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中,城市规模短期还将进一步扩张,急需总规指引。

(整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一、古董与古建筑------截然不同的态度 劫难------ 四大人为破坏:宗教、流失、战争、“建设” 二、百年来的保护理念与历程 较早源起欧洲,18世纪中 保护与修复,18世纪末 理论化与科学化,19世纪中 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国立法 1933年的《雅典宪章》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由文物建筑所在地段到历史街区 文物古迹的概念 保护的宗旨 四、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1976年《内罗毕建议》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延伸了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 拓展了保护的内涵 历史环境的五个方面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 进一步扩大保护的内容 1987年《华盛顿宪章》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确定保护意义、原则及方法等 历史地区保护的五个内容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纳入整体规划中去 五、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当今发展状况 保护对象不断增加 保护内容涵盖更广 保护深度加大(尤其是“软件”) 保护方法更加综合化 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定义 选定标准 七、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987年进入缔约国 到1997年底为止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一、建国前 1922年考古学研究所、考古学会 1926年考古发掘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国民政府的《古物保存法》 1932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及《条例》 二、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 三、以各种通知、指示、暂行办法和指定机构为主体的早期管理 四、1961年《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五、1961年第一批180处“国宝” 六、1976年《刑法》中的规定 七、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八、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 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 十、加强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十一、国际交流与接轨 十二、研究机构、决策机制 十三、法规与制度建设 十四、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 十五、1996年屯溪会议---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 十六、1997年建设部转发《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十七、1999年始专项资金援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一、中国名城的特点 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特色丰富 先规划后建造 类型多、差异大 文化职能 未曾衰落过的发展历程 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三、保护名城的思想的提出 四、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五、历史文化名城核定的标准和程序 核定标准 审批程序 六、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七、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中外名城的基本类型 一、欧洲名城的基本类型 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解析

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自1986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济南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名城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为了对济南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更为有效地和具有针对性的保护,2014年9月,济南市规划局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总则 1.1 规划目标 为保护济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处理好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名城及其历史文化遗存,特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整个济南市市域范围,面积约8177平方公里。 2.价值特色 (1)济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因泉而生、泉城共生的城市,具有独特的泉水文化,是古城冷泉利用体系的典范。 (2)济南名城山、泉、湖、河、城一体,古城与商埠区东西并举,格局独具特色。 (3)济南是中国近代首批自开埠城市之一,丰富的近代遗产是济南近现代城市发展的缩影,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4)济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龙山文化、儒释道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3.目标原则 3.1指导思想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3.2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 3.3保护目标 (1)保护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 (2)保护和延续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格局和风貌,保持济南山、泉、湖、河、城一体的风貌特色; (3)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与泉水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5)面向城乡治理,促进保护规划措施与要求的切实落地,使名城保护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可管可控; (6)将济南建设成为“山河秀美、泉溪间流,山、泉、湖、河、城一体共融”的特色泉城。 4.保护框架 4.1保护层次 本规划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特色,确定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优秀工业遗存三个保护层次,同时,增补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两个层次,并将济南名泉文化景观作为专项保护层次纳入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之中。 4.2保护内容 (1)市域层次:保护市域范围内的山体、水体、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廊道、文化遗产聚集区和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 (2)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层次:保护历史城区的格局、肌理、风貌、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历史城区周边与名城价值特色相关的15条河流、2处湖泊及众多看山视廊; (3)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区层次:保护将军庙、芙蓉街——百花洲、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3处历史文化街区,商埠区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 (4)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优秀工业遗存层次:保护市域范围内21处全国重

聊城的历史文化

聊城的历史文化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大门,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全市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594万,因古有聊河而得名,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聊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东夷人生活的地方,五帝时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著名的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面积39万平方米,是迄今黄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该城还有两座邑城拱卫。茌平教场辅龙山文城也很有名。该城面积与景阳冈龙山文化城接近。在其二级城尚庄龙山文化城出土了上乘的陶器。茌平、东阿、阳谷等县发现的成组分布的龙山文化城址,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聊城古迹众多,地上、地下文物资源都很丰富。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钞关,在明朝万历年间所收关税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所收税金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是明清时期漕运繁荣的见证。临清钞关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是现今全国保存的惟一一处运河钞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植墓,位于黄河岸边的鱼山西麓。在仅存的几幢古碑中,隋朝的神道碑甚为珍贵。碑文书体杂用,结构严谨,字体奇异,笔力遒劲。位于聊城东关古运河西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而成。该馆在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400余处各级重点文物象一颗颗明珠,点缀在鲁西广袤的大地上。除了这些古建筑、遗址外,还有上万件珍贵的馆藏文物。它们虽经历史沧桑,仍光彩照人。如:出土于高唐县固河汉墓群中的绿釉陶楼,高140厘米,分4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聊城文化绚丽多彩,文化艺术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聊城是著名的杂技艺术之乡、京剧艺术之乡、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和民间书画艺术之乡。早在汉末,杂技马戏已在聊城一带盛行。“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既是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又是“斗鸡”、“走马”、“跳丸击剑”的高手。他“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徙封东阿王后,他过着“任性而行”的生活,整日饮酒、斗鸡、跳丸、击剑。在对曹植墓考古发掘时,清理出蒜头形的五花石球一个,即是曹植生前“跳丸”所用之物。“跑马卖解上大杆,刀门罗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从这首在杂技艺人中至今流传的歌谣中,可以看出曹植在中国杂技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聊城木版年画的生产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聊城木版年画内容丰富,构图简洁,整体感强,人物造型丰满质朴,线条刚劲、流畅,色彩柔和。清代聊城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1994年1月,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之乡”。高唐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故乡。1997年4月,高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运河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临清市井文化的发展。19世纪末,京剧艺术随商业活动进入临清后,便很快扎下了根。20世纪20年代,临清的业余京剧组织已有很大的发展,票房达十余处,票友遍布全城,许多京剧艺人来此献艺。著名京剧剧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

金华市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八咏老街夜景图片来源:住建部 一、城市概况 金华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南扼括苍,西控赣湘,北唇严杭,东屏杭绍。”为浙江之心,两浙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历名东阳、婺州,或设郡、州、路、府,或设道、区、专区和地区。金华市现辖金东、婺城2区,兰溪、东阳、义乌、永康4市和武义、浦江、磐安3县。 2007年3月18日,国务院批准列金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保宁门广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全景图片来源:住建部 二、历史沿革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分吴越地置会稽郡领县二十四,而乌伤隶焉(乌伤因颜孝子而名)。西汉兴封刘濞王吴地,(乌伤县)在封內。濞诛,(乌伤县)仍隶会稽郡。新莽时,改乌伤曰乌孝。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分乌伤县西南置长山县(以县东北长山为名)。设西部都尉治所。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始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而长山为附郭之县。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为金华郡(郡以山名),郡治长山。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东阳郡,又分吴州置婺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复曰东阳郡,领金华、义乌、兰溪、武成六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东阳郡为婺州。五代、吴越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婺州为武胜军。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改武胜军为保宁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宁越府,设江南行中书省分省与此。至正二十二年又改宁越为金华府领县七。明成化七年(1471年),又割县西南界白沙乡五都之地属于汤溪,金华府

辖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清沿明制。1912年废府。1914年置金华道,辖区扩及原衢州、严州府。1927年废道,各县仍直属于省。 1949年5月7日,金华解放,设立浙江省第八行政区。10月,改名金华专区。1955年3月,衢州专区撤销并入。1968年4月,改为金华地区。1985年5月,撤销金华地区,原金华、衢州两县级市分别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并于金华城区设立婺城区,郊区设立金华县。原金华地区的龙游、开化、常山、江山县划归衢州市管辖。2000年12月31日,撤销金华县,设立金华市金东区。 历史建筑-老火车站图片来源:住建部 三、历史文化价值 金华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聊城历史文化名人初探

聊城历史文化名人初探 课题组成员张寨中学8.5班全体学生 组长吴丹阳段思雨杨亚蓉郭军磊苏子豪张敬军 指导导师申兆龙 【摘要】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悠悠数千载,出现过众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其中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相,又有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既有经纶满腹的饱学之士,又有名扬天下的墨客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工作、生活过,他们为聊城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搜寻、整理和探究聊城历史文化名人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及其辉煌的成就,是聊城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聊城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于将来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聊城历史文化名人 【引言】聊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江北水城”的美誉。下辖一区一市六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县),皆为古老名邑。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几千年来,涌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不可尽举。现摘其要者,以飨读者。 【研究方法与过程】借鉴已有资料,在校图书馆查阅历史典籍,微机课时上网搜寻资料,周末走访附近老人名人。五一、十一、寒暑假参观名人故居、纪念馆。 【需要的材料】纸笔,历史典籍,照相机。 【结果】根据全班同学的调查研究,现在把研究成果汇总如下,供大家参阅,如果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定居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 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 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毖城,太皓伏 羲氏之城也.故毖城传言为伏羲城。伏羲或谓毖羲。城在阳谷安乐 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伏羲对事物有 着敏锐的观察力. 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 开辟了人 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 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 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军圣孙膑 军圣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阿城镇) 人,孙武四世孙,著名军事家。孙膑早年与魏人庞涓 共同习艺于战国时隐士鬼谷子。庞涓忌孙膑之才,借 故施以“膑”刑,意欲使孙膑从此隐迹于世。其后齐 国使者暗中将孙膑载回,威王任孙膑为军师。孙膑先 为田忌设攻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 垣附近),后又用“减灶”之法惑敌,于马陵(今莘 县西南)预设伏兵,再败魏军。庞涓势穷自杀,孙膑 因此而名显天下。后隐居,著《孙膑兵法》。但失传 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经鉴定内 有《孙膑兵法》残编,整理得440简,11000余言。旧 时阳谷阿城镇有孙膑庙,阳谷城北有孙膑阁及大、小 迷魂阵,莘县有马陵之战古迹等多处。 呗圣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人,三国魏杰出文学 家,太和三年封东阿王,期间“登鱼山,闻岩岫诵经, 清婉遒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纂 文制音,传为后世”(《法华玄赞》),世称“鱼山 梵呗”或“鱼山呗”。我国最早的佛教梵呗就是从曹 魏时代开始的,曹植就是“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曲 --梵呗之音创始者。作为最早的中国佛教音乐,“鱼 山梵呗”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兴盛世界。旧志将“鱼 山闻梵”列东阿古八景。今东阿县鱼山麓有曹植之墓, 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