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龙邦拳谱

合集下载

形意拳谱

形意拳谱

形意拳谱【何向达抄录】(2011-04-30 16:18:56)戴龙邦拳谱出自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戴龙邦书于洛阳马公(学礼)书屋天下之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有二曰文曰武。

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况国家讲礼有法,狝蓃獀狩各有其时,而其精微奥妙更有天容,率意妄陈者。

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时恐言语不精,贻误后世。

此心耿耿曷其有极。

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既精纯、谱示明畅,急录之,以示余爱慕之情。

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

王父早卒,事母最孝,少负气节,优于将略,刚毅多谋,其智勇绝伦超群。

当时名将无匹及长,应试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法,曰:如将军者方可以言孙吴。

屡立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自师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于南薰门,八千人破曹成十余万众于桂岭,其战兀术于顺昌,则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镇则以五百而皆破其众十余万。

凡有所举必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言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浚尝问用兵之术于王,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

平生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余深为宋惜之。

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

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金元明各代鲜有其技也,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风,生于明末国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于终南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时人不知其勇,先生习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致仕归籍,余游至池州,先生以此拳授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勇成矣。

余回晋至洛阳遇马公学礼,谈艺甚洽,嘱余为序,余不文焉能为序。

但见世有能敢之士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视其艺再叩其学,手不应心论不合道,何也?不得真传故也。

所谓真传,名虽曰武,其实贵和。

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

岂世传捉拿、钩打、封闭、闪战,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

其意拳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起落、进退、虚实,而其妙又须六合,六合者,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

《心意六合拳谱》浅说

《心意六合拳谱》浅说

《心意六合拳谱》浅说郭扬何为术(術),通常有两种解释:1.技艺,2.方法。

汉•许慎在他撰著的《说文解字》中,术(術)字解释为:“邑中道也。

”清•段玉裁为其作注云:“邑,国也。

引申为技術。

”余以为,术是方法和实践这些方法而积累的经验。

二者浑然天成,方称为术。

有道是:“挟技走天涯。

”至此,术,方能称之为:“邑中道也。

”余立雪陈门,痴心武术、医术四十有年,谨遵师训:“武要打得人倒,医要救得人起。

”不越雷池,努力实践。

寸心得失,甘苦自知。

心意六合拳之养生技击、身强而见义勇为;心意六合拳之救伤秘旨,祛病而立起沉疴。

虽属末技,然皆亲身体会之真方验法。

今逢盛世,国运昌达。

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空前振兴,空前发展。

余亦不敢藏拙,竭力捧心,几经寒暑,撰集成册,谓《武医心要》。

虽说心要,终归管见,错误一定不免。

诚望读者方家,不吝针砭为盼,倘若能为伤者捡方自治,又为我龙之传人,强民强种。

武医后学同志,开卷得益,不为曲径所惑,余愿足矣。

无规矩不成方圆,拳谱就是练拳的规矩,学武的准则。

陈照瑞老师曾说:“依谱学捶,捶捶合规矩。

”又说:“真教一句话,假传万卷经。

”该谱浅说,尽是当年陈老师对余耳提面命之古规家法。

继承已属不易,何敢信口臆断,误人误己。

纵有引证,亦必考其出处,力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尽在如何做,不诩为什么。

犹避:“古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之嫌也。

第一节《心意六合拳谱•十法摘要》浅说《十法摘要·序》原文:闻子之不语力者,盖因尚德不尚力之意也。

然夹谷之会,必用师马,且曰武门。

有由恶言不入语耳,则力亦诚少可少哉。

于是顾其身家性命,有拳尚焉。

拳之类不同也,他端亦不知造自何人,唯此六合拳者,则出于山西隆丰姬老先生义缘府。

先生生于明末,精于枪法,人见之皆以为神。

而先生犹有虑焉:吾处乱世,操执枪以自卫可矣。

若太平之日,刀枪入鞘,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将枪法改作拳法,而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称其名谓《六合拳》。

约其前后六势,前六势其劲硬,后六势其劲软。

戴龙邦混元气的修习

戴龙邦混元气的修习

戴龙邦混元气的修习李贤康混元的特点是阴阳相连的整体,怎样相连人体才能成为整体呢?由肌肉力学,关节必需处于固定状态。

怎样使阴阳相连更紧呢? 由肌肉力学可知,关节必需处于加固再加固状态。

这就是修习混元的根本。

一、第一步功夫修习── 四肢肌肉的拉伸.1、姿势── 桩式两足平行,略宽于肩,正面站立,屈膝,膝关节成 135度,膝盖投影落于脚面且不可超过脚尖,脚面、小腿、大腿的中轴线在同一平面上。

两小臂提至胸腹之间,屈肘,肘关节在120度--140度之间,手心向里,距胸腹约30厘米,中指指尖相对距约 1一一 2厘米。

身前俯在将倒不之间,脚跟微离地面(站累了可以着地,着地与不着地互相交替),目平视。

如图3--2,3--3图3一 2 图3 一 32、动作(1)、上肢肩关节拔开,肘关节拔开,腕关节拔开,指关节节节拔开,各指均撑开,手心内凹,各指如抓物状,使各指尖有胀感,这种胀感在练功中称作“气”感。

(2)、下肢(3)、“意”随时检查全身各关节是否拔开,在保证各关节处处拔开的同时,还要使拔开的强度处处一致。

(4)、呼吸初练时可采用自然呼吸,待稍有基础后则可转向腹式呼吸。

3、功理分析(1)、由肌肉力学,肌力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在弹性限度的范围内,遵循虎克定律,肌力与其被拉伸的长度成正比例。

初长度愈长,收缩时的肌力也愈大。

关节拔开自然地拉长了肌肉,因而实施了增强肌力的训练。

(2)、由运动解剖学,人体的骨骼肌也即运动肌主体可分为两大类∶梭状肌和羽状肌,四肢的运动肌的主体是梭状肌,它们在人体的日常活动中活动最多,首先对它们进行训练,有利于早些获得练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下一步练功。

(3)、由运动生物力学,膝关节在135度以上范围进行发力时,其所发挥的力量较大,而且随着膝关节的角度增大而增大。

膝关节小于135度范围发力时,其表现的力量要小得多。

(4)、肘关节的曲肌在100度时等长收缩力最大;伸肌在120--140度时等长收缩力最大。

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

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

民族体育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陈建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形意拳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始创。

他遍访武林高手切磋拳技,后隐居少林十年,潜心练功,并苦研少林秘籍,并参照其龙、虎、豹、蛇、鹤五拳之精义,从两只鸡的相斗中受到启发,悉心揣摩,创编了形意拳。

由于形意拳历史悠久又各有传承,关于形意拳的流传情况和班辈关系如何,百年来始终各执己见。

关键词:形意拳;传承;班辈关系关于姬际可的继承人是谁,众说纷纭,目前大家公认的是曹继武先生。

曹继武,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曾于康熙三十三年,中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康熙四十三年,任陕西靖远总镇都督,两年后,升任兴安镇总兵,后因宦途艰险,归籍故里。

于池州(今安徽贵池)授业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

关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传人这个问题,在乾隆(五十五年),《姬氏族谱》抄本中注有:从学者甚众,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的评定,由此对于姬公传曹,曹公传马,戴二人的关系,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时间上推算马学礼学艺应在戴公之前,马、戴二人艺成后,分别前后回乡授拳,据拳谱记载,马学礼先生在河南传人马三元,张志诚,马兴三人。

张志诚传李政、李政传张聚、涨聚传买壮图,马兴传马梅虎,马三元传人不详,遂成为河南一派之源流。

戴龙邦先生在山西传子戴文量、戴文雄,表侄郭维汉,戴文雄传戴五昌、戴良栋,戴五昌传戴子道,戴良栋传戴魁,戴文雄传李能然,遂成为山西一派之源流。

由于历史背景的影响,马、戴二人谨遵师命,马学礼传拳只传回族不传外族,戴龙邦则只传子侄,不传外姓。

因此,百年来河南、山西二地“心意六合拳”流传甚少的重要因素。

李洛能,讳习飞,字能然,人称老农,系河北深县人,生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听说戴文雄大名,曾多次登门求教心意拳,均遭拒绝,相传李洛能定居太谷三年,以种菜为生,并每日为戴家送菜上门,分文不取,感动戴文雄的母亲,戴文雄也受到他真诚的感动,但传拳外姓,有违祖训,后遵母命于道光十九年(1839),正式收其为徒,传授心意拳技艺,从此开始了形意拳广泛传播的历史。

心意拳拳谱-清-戴龙邦 - 复件

心意拳拳谱-清-戴龙邦 - 复件
此序为心意拳最早文字资料之一,然其存疑处有五,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一、序言戴氏拳艺亲受曹继武,然今人考证曹与心意拳无涉,如属实,则戴氏所述有误,然戴氏怎会记错本师姓名?二、序言曹于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然清《圣祖实录》载,并无癸酉一科,曹所中为甲戌科,且授职和主要事迹与序言不合,查康熙一朝另无同姓同名中武科者,所记如即此曹继武者,则曹卒于1706年,戴生于1713年,彼此如何授受拳艺?三、形意传人中传抄有《十法摘要》一篇,云系曹继武所撰,且曹于六合真传“得之尤详”,撰摘要“聊以教后进之人”,如系确凿,戴氏作此序为何只字未提及曹法?四、序言姬际可授艺曹继武,然姬卒于1683年曹生于1670年其间相距仅十三年,直接授受显然困难,而曹于其《十法摘要》序中却言受自郑师,为姬再传,拳谱作序是一件十分郑重之事,戴氏所述传承上溯仅两代,年代未远,为何有误?五、戴氏得艺,初秘不外传,此序虽为马学礼拳谱而撰,然存于其家传旧谱中,理应不会杜撰史实蒙蔽其后人,那么是否为戴氏后人所撰而假托戴龙邦之名呢?
22、“国初”曹本、董本均作“清初”,不合清人称呼本朝口吻,显系后人之改。《精武》作“国初”。
23、“终南山”,位于陕西长安附近。文中不一定是确指,可理解陕西一境。
24、“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董本及《精武》无此句。
25、“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曹继武《十法摘要》序道:“余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传也。”则为姬授郑师,再传曹继武。另据今人考证,曹与心意拳无关,更非该拳传人。“秋蒲”:安徽池州府,今属安徽贵池。
生17。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18,余为宋深惜之。
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19,精通枪法,脱枪为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20,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21者,生于明末清初22,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23,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24,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25(今安徽至德),无人不知其勇26,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清康熙癸酉年,科举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

戴氏心意拳十大形入门

戴氏心意拳十大形入门

戴氏心意拳十大形入门戴氏心意拳十大形入门武艺堂心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是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特别是心意拳的技击性很强,它能用头、肩、肘、手、胯、膝、足等部位击打敌方,非常实用,并因此受到国内外武术家的重视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2008年6月7日,心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体现。

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精髓,这是一门技击性很强的古老传统实战派拳法。

十大真形,其动作简捷,古朴纯真;阴阳互济,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形神兼备;能快能慢,善顾善打;动静结合,心意相连;讲究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星并进。

是中华武术中不可多得,老少皆宜的拳种。

十大真形,演练起来,起落钻翻,束展开合;进退自如,动转反侧,随心所欲;全身应敌,通体为拳。

练到上乘境界,可以纵横往来,迨形随影,目不及瞬,真所谓动之不见形,击之不见影。

本书详细介绍了心意拳的历史以及心意拳的基本拳路的特点要领等等。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普及心意拳具有积极的作用。

渊源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刚毅多谋,勇冠三军。

自幼随名师周侗习文练武,随陈广习刀术、枪术,尤精大枪术。

在长期抗金战斗中,化枪为拳,训练将士。

此拳刚猛狠毒,奇快无比。

意到拳到,变化无穷。

实战中远可用枪,近则用拳。

后岳飞被害,此拳随之销声匿迹,鲜有所传。

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戴龙邦,山西祁县小韩村人,戴家为山西祁县历代名族,家传武艺,后从师曹继武先生十余载,技艺方成,游历安徽、河南、山西等地,以武会友,创立戴氏心意拳,传承至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戴龙邦简介戴龙邦是清康熙五十二年生的,死于清朝嘉庆七年。

戴龙邦是山西一个叫祁县的小韩村人,戴家为山西祁县世代的名门望族,学的武艺也是家传的,后来拜师跟着师傅曹继武先生学习了十多年,学有所成。

之后戴龙邦又去了安徽、河南、山西等等一些地方游学,以切磋武术来结交朋友,后来他创立了戴氏心意拳,一直流传到现在。

戴龙邦为人豪爽而且讲义气,对人真诚待之。

戴龙邦曾经跟李政学习,是心意拳的嫡系弟子。

人人都知道李政精通名为六合心意的拳法,在大江南北之间,世人都叫他鸡腿先生。

而戴氏戴龙邦的六合心意拳,具有严谨的传统意识和规则,所以真正的传人很少。

所以在祁县流传着一句老话:“只看的见人用戴家拳打人,但是看不到戴家的人练习拳法”。

可是,戴龙邦却最终打破了这个规矩,将他的六合心意拳特别传授给了李洛能。

这与李洛能千里拜访名师,经历了千辛万苦和种种挫折磨难,最终打动了戴龙邦,从而可以全面的继承了大家武术绝学——六合心意拳。

之后,戴龙邦回到了家乡,在山西、河北的地方收了很多徒弟,促使山西的六合心意拳能够发扬光大,在海内外皆有名气。

戴龙邦在中国武术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六合心意拳在武术历史的发展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戴龙邦也被称作为山西的心意拳大师。

戴龙邦的故事戴龙邦,是心意拳的的开始人,有字尔雷,出生于山西省的祁县,是那里的小韩村人。

戴龙邦在小的时候就喜欢学习武术,学的是祖传的功夫。

就在清朝雍正帝继位的第四年,那时戴龙邦只有13岁,他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去了安徽的池州,也就是今天的贵池县经营店里的生意。

后来跟着曹继学习武术,曹继武自己说自己是南山郑氏,他的独门绝学会死心意六合拳,于是,戴龙邦刻苦学习了10多年,终于学的了精髓。

《守洞尘技》

《守洞尘技》

《守洞尘技》的内容根据笔者所收集的种守洞尘技抄本,其基本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该拳源流部分;2、该拳的拳理、拳论部分;3、该拳的道家养生内功部分;4、该拳的拳术内功部分;5、该拳的基本步法、桩法部分;6、该拳的单形练法部分;7、该拳的套路综合练法部分。

除以上这些内容外,历代拳家又更多地发展丰富了该拳的练法,包括又分出了戴氏心意拳,河南的心意六合拳,山西、河北的形意拳等内容。

兵器也由原始的心意六合大枪、心意三十六剑法和麟角刀法又发展出心意杜金棍法、小镰子等等。

现将各抄体内容介绍如下:上集内容:马氏抄本:1、六合拳序;2、意拳目录;3、拳经十六法;4、六合拳论;5、六合十大要序;6、手足法;7、十形练法;8、五行合一处法;9、三教三不教、三惧三不惧;10、五虎擒羊阵势;11、四民均宜学武艺;12、三拳相、三棍相、拳棍赞;13、习艺二勤;14、习艺三知;15、习艺二戒;16、总结赞;17、五行生克论;18、踩、扑、裹、舒、绝;19、将才九论;20、周天总论;21、四拳八势论。

戴氏抄本:1、心意六合拳论;2、心意六合拳渊源;3、六合心意拳之守洞赞;4、心意拳之名称;5、心意拳挫、实、截诸诀;6、心意拳进退诀法;7、心意拳之守洞至诀;8、心意拳五行生克大论;9、心意拳之发手论;10、心意拳交手明三前,动手守本洞;11、心意拳之调养法;12、心意拳之调气法;13、心意拳之束展力法;14、内功周天法之真诀;15、内功引气法;16、内功盘根采气、行气、贯气法;17、心意拳之贯气总论;18、心意游艺引;19、古叙大略;20、心意拳三教三不教,三惧三不惧;21、心意拳之十法摘要;22、心意拳之九转还阳内功论;23、心意拳之内外五行功前后论;24、心意拳之惊起四梢功论;25、心意拳之七把中节功论;26、心意拳之基本桩法、步法。

范氏抄本:1、范氏区区笔记;2、范铁僧序;3、心意六合拳之由来;祁县忠守心意六合拳之范、戴两家;5、六合心意拳之防身赞;6、心意拳之名称;7、心意拳挫、实、戴诸诀法;8、心意拳进退法诸诀;9、心意拳之守洞至诀;10、心意拳之忽发而欲速发;11、心意拳之交手明三前,动手守本洞;12、心意拳之平素调养;13、心意拳之调气法;14、心意拳之力法;15、内功周天法之真诀;16、内功引气法;17、内功用气法;18、古叙大略;19、心意拳三教三不教,三惧三不惧;20、心意拳之基本桩法;21、心意拳之基本步法;22、膀膊练习法;23、四把;24、双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龙邦拳谱明义理识时务方为俊杰知进退能屈伸便是英雄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玄妙在其间学者若得通神处尽在动静两字间序1天下之治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术有二:曰文,曰武。

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

况国家讲理有法,搜苗猕狩2,各有其时,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容率意忘陈者3。

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特恐言语不精,反误后世4,此心耿耿,曷其有报,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概纯粹,语亦明畅5,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忱6。

云:王讳飞,字鹏举,河北杨州汤阴人也7。

王父早卒,侍母最孝,少贫节气优,将略刚毅多谋,家贫求学,尤好左氏春秋8,其技勇绝伦超群,当时名将无匹9。

及长应募于东京,留守宋泽与谈兵曰:“如将军者,方可与言孙吴10。

”屡立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自帅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众于南董门11;八千人破曹城十余万于桂岭12;其战兀术于顺昌,则背峁八百骑,破金兵于朱仙镇13;五百人破金兵十余万。

凡有所举14,必先谋定而后战,故有胜而无败。

猝遇敌不动,故敌谓之语曰15:撼山易,撼岳将军难。

张俊常问用兵之术于王16,王曰:“信、仁、智、勇、严,缺一不可。

”平生好贤礼士,博览经书,雅歌投壶,拘拘然书生17。

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

卒以此得祸18,余为宋深惜之。

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19,精通枪法,脱枪为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20,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21者,生于明末清初22,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23,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24,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25(今安徽至德),无人不知其勇26,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

清康熙癸酉年,科举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27,致仕归藉28。

余游至池州(今安徽贵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学有十易寒署29,先生喜曰:“子武勇成矣30。

”余回晋31至洛阳,遇学礼马公,谈势甚洽,嘱余为序32,余不善文33,焉能为序。

但见世有勇敢之士34,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观其艺,再叩其学,手不应心,语不合道者何也?不得个中真传故也35。

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

和者,智与勇顺成之谓也36。

视近世捉拿勾打37,封闭闪展,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

其意拳之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虚实、起落、进退38而其妙矣。

又需六合者39,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谓之外三合;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谓之内三合40。

苟能日就月将,智无不圆,勇无不生,得乎智之理,会乎智之精41,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于天地,充足于太仓,浩渺如沧海,元耀如三光42,以此视近世演武者,异乎不异乎,同乎不同乎?学者可不详辨欤!是为序43。

时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书于河南洛阳马公书屋虢筱非校注1、本篇采自曹本。

董本也有此序。

从内容看,此篇系戴氏于池州从曹继武学,艺成返晋途经洛阳时,应同门马学礼之请而为其拳谱所作之序,后移于自抄谱。

董本篇末将戴款易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六月下旬,山西太谷董秀生录于省垣之寄庐。

”另李慎泽据传抄本将此序粗加整理,刊发于《精武》1998年第1期(后简称《精武》)。

三个版本文字稍有出入。

此序为心意拳最早文字资料之一,然其存疑处有五,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一、序言戴氏拳艺亲受曹继武,然今人考证曹与心意拳无涉,如属实,则戴氏所述有误,然戴氏怎会记错本师姓名?二、序言曹于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然清《圣祖实录》载,并无癸酉一科,曹所中为甲戌科,且授职和主要事迹与序言不合,查康熙一朝另无同姓同名中武科者,所记如即此曹继武者,则曹卒于1706年,戴生于1713年,彼此如何授受拳艺?三、形意传人中传抄有《十法摘要》一篇,云系曹继武所撰,且曹于六合真传“得之尤详”,撰摘要“聊以教后进之人”,如系确凿,戴氏作此序为何只字未提及曹法?四、序言姬际可授艺曹继武,然姬卒于1683年曹生于1670年其间相距仅十三年,直接授受显然困难,而曹于其《十法摘要》序中却言受自郑师,为姬再传,拳谱作序是一件十分郑重之事,戴氏所述传承上溯仅两代,年代未远,为何有误?五、戴氏得艺,初秘不外传,此序虽为马学礼拳谱而撰,然存于其家传旧谱中,理应不会杜撰史实蒙蔽其后人,那么是否为戴氏后人所撰而假托戴龙邦之名呢?2、“蒐苗弥狩”曹本作“搜苗弥狩”,《精武》作“弥蒐獀狩”。

按“蒐苗弥狩”古时分别指春、夏、秋、冬四季之猎。

“蒐”音搜,“蒐”与“獀”通,二字读音亦同,均指春季之猎。

《周礼·夏官·大司马》:“遂以蒐田。

”郑玄注:“春田为蒐。

”“搜”为“獀”之误抄。

苗《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

”注:“夏猎曰苗,正为驱兽之害禾苗者耳,与三时之大猎自不同。

”弥,音显。

《周礼·春官·肆师》:“弥之曰莅卜来岁之戒。

”郑玄注:“秋田为弥”。

狩:音受,意指冬季打猎。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冬教大阅······遂以狩田。

”3、“更有不容率意忘陈者”董本“”更作“”各。

《精武》“不容”作“天容”。

4、“特恐言语不精,反贻后世”。

“特”《精武》作“时”。

“反贻后世”曹本及《精武》作“贻误后世”。

据董本改。

5、“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既精纯,语亦明畅”。

据今见史料记载,戴氏作此序前,已有雍正十一年。

河南李氏(佚名)作《六合心意拳谱》,雍正十三年新安王自成作《拳论质异序》。

戴氏之后有乾隆十九年汝州王琛琳、乾隆四十四年汝州马定振为此拳谱作序,由此可见,假托武舟名下的此拳谱,在清初即几经传抄,并多有增益。

“语亦明畅”:《精武》作“谱未明畅”,别本作“谱文明畅”。

形意拳的起源,充满了传说付会的色彩,达摩、岳武穆、张三丰都曾被奉为开派祖师,然“代远年湮,传说非一,俱无文献足征,未敢据为信史”(宝显庭语)。

此序言是讫今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料,即持岳武穆说然亦不足确信,盖因岳是民族英雄,后人喜喜其忠勇,卯其气节,将拳假托其名,以文流传,此为古拳师惯用手法。

对于前辈授受系统,确凿可考者,仅能断自明末姬际可,姬公以前,远绍无据,姬公以后,则世系昭然,多属可信,近世拳家乃多奉姬际可为创始人。

6、“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忱”,董本作“余爱慕之忱,急录之为志”,语意稍嫌不通。

《精武》“忱”作“情”。

7、“河北相州汤阴人也”。

曹本、董本均此,《精武》作“河南汤阴人也”,汤阴宋时隶属河北西路相州,今属河南,显系后人之改。

《宋史》载为“相州汤阴人”。

此序所记岳飞一段,部分词句直接录自《宋史·岳飞传》其史实来源应亦为该史。

岳飞(1103—1142),北宋末年投军,初任秉义郎(下级军官)。

高宗时,随宗泽守开封,泽死,从杜充南下。

建炎3年,金兀朮渡江南进,他移军文德、宜兴,坚决抵抗,次年金兵北撤,飞攻其后队,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大破金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

绍兴十年,兀朮进兵河南,他出兵反击,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败金军,时高宗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

后追谥“武穆”。

8、“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从曹本、董本。

《精武》无此句。

《宋史》载“(岳飞)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左氏春秋”:古代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故名。

9、“志”,《精武》作“智”。

“匹”,董本作比。

10、“应募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曰”,曹本及别本均此,但董本作“应募于东京留守,与宗泽谈兵曰”。

《精武》“应募”作“应试”。

“孙吴”,古代兵家孙武和吴起的合称,此处借指兵法。

11、“于南薰门”,曹本原作“南董门”,董本作“与南董门”,据别本及《宋史》载为“南薰门”。

此句中“自帅八百人”,《精武》作“自师八百人”显误。

12、“八千人破曹成等十万众于桂岭”。

曹本原作“八千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桂岭”。

董本作“八千人破曹需等十余众于桂岭”,《精武》作“八十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极岭”,综合诸本改。

“桂岭”,《精武》作作“极岭”另有别本作“峻岭”,《宋史》载为“桂岭”。

“曹成”诸本均作“曹城”,然《宋史》载为“曹成”,从《宋史》。

13、“颖昌”诸本皆作“顺昌”,据宋史改。

“则背蒐八百骑”,董本作“则皆后蒐,八百骑大破金兵于朱仙阵”,“阵”就为“镇”之笔误,且此句断句有误,与后一句误边。

“背蒐”古大将之亲随军,曹本及别本作“背峁”,据《宋史》改。

“八百骑”,《精武》作“八百余”。

“破金兵于朱仙镇,五百人破金兵十余万”,曹本在“朱仙镇”后断为“:”,董本则在“五百人”前加“又帅”二字,皆理解和断句有误。

《精武》无此句。

此段史实,《宋史》载为:“方郾城再捷,飞谓云曰:贼屡败,必还攻颖昌,汝宜速援王贵,既而兀朮累至,贵将游奕、云将背蒐战于城西,云以骑后八百挺前决战······兀朮遁去。

······飞进军朱仙镇,距卞京四十五里,与兀朮对田垒而阵,遣骁将以背蒐骑五百奋击,大破之。

”14、“凡”,董本无此字。

《精武》无“凡有所学,必先谋定而后战”一句。

15、“为”,曹本及别本作“谓”。

董本、《精武》作“为”,从之。

“语”,《精武》作“言”。

16、“张俊”,《精武》作“张浚”。

张浚与张俊,同为宋高宗时将帅,故易混淆。

17、“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博览经书”:曹本原作“博览经书”,董本作“博览经典”,据《精武》及《宋史》改。

“雅歌投壶”:形容举止文雅,语出《后汉书·祭遵传》“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投壶”:古代宴会礼制,也是一种游戏,方法是以盛酒的壶口作目标,用矢投入,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须饮酒。

18、“而忠愤激烈“,”忠愤“前董本无“而”字。

曹本及《精武》均此。

“好贤礼士”至“卒以此得祸”几句,系直接采至《宋史》,仅个别字眼稍有出入。

19、“王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曹本原作“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

董本作“王当童子时,受业于少林侗大禅师”,《宋史》载:“(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

”综合二本改。

《精武》脱“王”、“名”二字。

二十、“鲜明其技”,两样本原作“鲜有其技”,《精武》作“鲜有其技也”,董本作“鲜明其技”。

“有”与“明”字义上有微妙差别,从上下文义分析,从董本。

21、“龙峰”,曹本原作“隆丰”,董本、《精武》作“隆风”,《姬氏族谱》载为“龙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