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从根源抓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从根源抓

教师之于教育,教育之于国家,温总理有过精辟的阐述,他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我国农村教育的落后不仅影响农业的发展,而且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因此十六大将“三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制约农村教育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解决农村教育中的教师问题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关键。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客观上决定了落后的农村教育在人才吸引力上的弱势竞争力,偏远的老少边穷地区几乎无竞争力可言。改变落后的农村教育状况,解决农村教育中的教师问题,除了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的漫长发展过程外,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解决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项政策的角度分析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根源抓起的必要性。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绩十分显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很大提高、数量明显增加、待遇持续上升、工作环境逐渐改善。但是取得成就的同时仍有很多现实问题,尤其是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差距悬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历层次中二学历和后续学历比重大,而且普遍存在学历与专业不符的情况,教师的学历层次存在实质的不达标、未提高的问题。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在文章中指出:“农村71%的小学教师和47.2%的中学教师是通过在职补偿方式提升学历的。而在职补偿学历教育中,存在一个很重要、很普遍的问题,就是学非所用、学非所教。”[1]

2.教师数量总体上升,但是无编合同教师比重较大,这些教师往往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实质上在挑大梁。但是他们的职称晋升、职后培训和学力提升得不到基本的支持,个人的专业发展属于耗竭性的,可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堪忧的。

3.教师待遇问题。工资收入、政策保障、职称评定、进修培训、工作环境等问题明显。

一是教师工资被拖欠挪用现象依然很严重。地方财政占用、挪用现象普遍,工资拖欠时间长、工资增长缓慢,曲解政策现象严重。

二是政策保障难以落实。国家自2009年1月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目前尚未实质推行。其他如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高寒补贴等政策性待遇落实不到位或缓慢。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有限性,通常要通过多投入学习时间来保证升学率,因此国家统一的双休日对于一些农村教师来讲也是奢求,教师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

三是职称评定艰难。主要是因为指标少,硬性条件与学校办学条件不符,如科研成果方面,很多农村学校没有期刊、缺少资料又很少与外界交流,教师在课题申请、成果发表方面均处于劣势;加之职称评定中的不公平、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的存在,使落后地区农村教师职称晋升难之又难。

四是农村教师进修培训依然存在劳民伤财走过场问题。承担农村教师培训的机构多为整改后的师范院校、继续教育学院,这样的培训机构其培训经验显得不足,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方法和培训过程等环节与农村中小学实际需求相脱节,对实际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对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不显著。

五是农村教师工作环境条件改善有限。伴随三农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农村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突出表现在硬件设施更新上,但是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的软件建设依然十分落后。

4.教师补充问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留人难、难留人和人难留的“三难”怪现象。留人难是指农村自然环境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生活贫乏、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实质待遇低等不利因素导致留住人才难;难留人是指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地方保护主义、裙带关系等因素使得在编岗位滥竽充数现象普遍,无编教师无望坚守、毕业生难于问津,学校想留人但是没有用人权,所以留人难;人难留是指农村毕业生有愿望回乡任教,但是因为人脉关系薄弱、经济实力不强而无力征得在编岗位,又不愿屈尊当合同制教师,使原本

对大学生就没有太大吸引力的农村学校因为地方保护主义失去了大学生服务家乡教育事业的最后的可能,不得已改变志向,所以毕业生想留却难留下。

“三难”现象充分说明了解决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不是靠市场调节短时间能够奏效的,目前通过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导向引领才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现在存在的客观问题。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从根源抓起

1.把好教师入门关,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补充机制。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并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宋永刚副司长透露,2006-2008年,共招聘特岗教师5.92万人,其中初中教师占67.7%,小学教师占3

2.3%。覆盖490多个县、6400多所农村学校。[2]2009年、2010年、2011年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并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计划的名额将视各地实施国家“特岗计划”的情况以及是否实施地方“特岗计划”的情况进行分配。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3]要通过部属师范大学的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农村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

两项政策共同之处在于严把教师入门关,选拔那些自愿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走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岗计划”通过统一招聘标准,严格招聘程序,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

免费师范生政策旨在通过精英式的教师教育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和教育家型人才服务于农村基础教育。通过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机制,大力推进地方特岗计划,以部属师范大学为试点,通过高端引领作用带动地方实施免费师范教育,吸引高校毕业生和优质人才到农村从教,及时为农村学校

补充新教师,把好教师入门关,采取有效的教师补充机制,为广大农村基础教育提供高学历、高水平、高质量的新教师,从根本上充实教师队伍,改变教师队伍落后的状况。

2.把好用人关,建立完善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聘用机制。通过政策调控使新教师切实履行教育义务,同时保障新教师在服务期内的工资待遇和进修提高的条件,这样新教师才有可能全身心致力于农村教育事业,有效地发挥作用。“免费师范生政策”一出台就明确指出:要确保免费师范生就业有编有岗、落实到位。

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共同研究起草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政策的要点可以用“落实责任、落实编制、落实岗位、服务农村、履约管理、加强监督”6句话、24个字来概括对免费师范生的保障。[4]

“特岗计划”的实施有力地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促进了农村学校面貌的变化,受到各地的普遍欢迎。

特岗教师服务期为三年,对于自愿继续从教的,国家以政策优先安排,并且直接纳入地方财政统筹范围,与在编教师一样享有同等待遇。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毕业生不仅是下不去,而且是留不住。国家一方面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出台,以吸引毕业生从教;另外各地出台相关措施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促使毕业生致力于教师职业。

甚至是通过法律保障留人,比如免费师范生政策就要求毕业生至少在农村从教两年,要有十年的教育服务期,否则不仅要退还学费等国家代替个人的教育投入,而且还有高额的违约金制约。另一方面责令各地要做好与其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衔接。比如: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9〕1号)中规定:“从2009年开始,各地中学和小学教师补充应全部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高校毕业生(含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期满人员),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5]

3.把好培训关,建立实用有效的教师职后培训机制。通过教师岗位培训、定期轮训和进修提高,改变以往培训无实、进修镀金的状况,形成新教师带动老教师学习,老教师促进新教师发展的良性循环。首先是加强校本培训,将平时的教学、教研、培训(下转143页)(上接84页)、科研、评职和学历提高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互帮互学、促教促研的良性循环,彻底夯实教师的基本功,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同时通过省培和国培计划加大培训的力度。

2009年暑期以来,教育部已陆续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国家级教师培训项目。包括以中西部农村为重点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远程教育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新课程为主的高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重点援助地震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和培训者培训等8个项目。[6]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1〕2号)中明确规定:“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县以下农村教师占参训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二。[7]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函〔2011〕4号)“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特岗教师培训,帮助特岗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尽快成长为工作骨干。”[8]

总之,针对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待遇偏低、教师补充“三难”等问题,通过国家关于农村教师专项政策如“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等政策,保证农村教育教师得以充分的补充;通过“省培”、“国培计划”等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落后的农村教育注入源头活水,夯实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实现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目的。

注释:

[1][2][6]管培俊.教师教育的春天和我们的使命[J].北京教育学院学

报,2009,(4):1-4.

[3]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2007.

[4]宋永刚.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出台[J].教育与职业,2010,(8):38-40.

[5]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2009.

[7]关于做好2011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0634.html,2011-5-24.

[8]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

知》,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