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之一描述统计:职场上的年龄歧视解答
雇主歧视员工案例分析

雇主歧视员工案例分析引言: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雇主应当平等对待每一位员工,创造公平的工作环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雇主歧视员工的案例。
这些案例不仅损害了员工的权益,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雇主歧视员工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案例1:性别歧视某公司招聘经理的岗位时,明确要求只招聘男性。
这一要求违反了性别平等的基本原则,违背了雇佣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
结果,一名合格的女员工未能获得就业机会,遭到了性别歧视。
案例2:年龄歧视一家公司裁员时,往往会优先选择年龄较大的员工。
他们认为老年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符合。
然而,这种做法忽视了老年员工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储备,使得一部分有潜力的员工失去了工作机会。
案例3:种族歧视一家外资企业在招聘时排斥特定种族的员工,仅招聘当地员工或特定国籍的员工。
这种种族歧视不仅违背了平等的基本原则,也排斥了其他种族的员工。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工作环境的紧张和不稳定,也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针对以上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原因分析雇主歧视员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利益和个人偏见。
有些雇主可能认为某一类员工相对便宜,可以节省成本,从而拒绝其他员工。
另一方面,个人偏见可能使雇主对某些员工抱有歧视态度,认为他们不适合或不可信赖。
2. 法律保障针对雇主歧视员工的行为,各国立法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员工的权益。
例如,美国的《平等雇佣机会法案》禁止雇员在招聘、录用、解雇和晋升过程中因种族、肤色、性别、年龄、宗教、国籍等因素进行歧视。
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这些法规的宣传和监督,确保其得到全面执行。
3. 公众监督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有员工遭受雇主歧视时,应鼓励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寻求法律和社会的支持。
同时,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该承担起监督的责任,对雇主歧视员工的行为进行曝光和声讨,增加公众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度。
劳动歧视案例分析

劳动歧视案例分析劳动歧视案例分析案例一:性别歧视事件时间:2008年背景介绍:张女士是一家企业的高级销售经理,她在公司工作期间表现出色,业绩优秀。
然而,在一次晋升的机会上,她遭到了公司性别歧视行为的打压。
事件详述:在2008年,张女士的上司正在选拔一位高级副总裁,她积极参与申请,并经过多轮面试和筛选进入候选名单。
然而,在最终面试阶段,公司首席执行官直接告知张女士,他们更倾向于聘用男性,因为他们认为男性在高级领导岗位上更有竞争力。
尽管张女士表达了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卓越业绩,公司依然坚持拒绝任命她为高级副总裁。
同时,他们仍然把这个职位给了一位男性候选人,尽管他的业绩没有超过张女士。
这一事件对张女士的职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她感到受到了性别歧视。
律师点评:根据2010年之前的劳动法相关规定,性别歧视行为是违法的。
根据该法律,招聘和晋升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都属于直接歧视。
张女士基于自己的业绩和能力参与竞争,但公司在面试过程中明确表示对男性更有偏好,这是明显的性别歧视行为。
对该公司应当追究相应的刑事及民事责任,并赔偿张女士因此遭受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案例二:年龄歧视事件时间:2005年背景介绍:李先生是一家制药公司的研发部门主任,他在公司工作期间一直表现出色,被公认为技术专家。
然而,公司在重组时对李先生进行了不公正的年龄歧视。
事件详述:2005年,公司决定进行组织重组,以提高竞争力。
在此过程中,李先生被撤销了主任职位,并贬为普通员工,他的工资也被大幅减少。
相反,公司更倾向于提拔更年轻的员工,他们认为年轻员工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李先生对此提出抗议,他认为自己的折算工资和待遇的变动是基于他的年龄而不是绩效。
然而,公司并没有做出任何调整,继续忽视了李先生的诉求。
律师点评:根据劳动法规定,公司不得因为员工的年龄而歧视对待他们。
在本案中,公司在重组过程中,基于李先生的年龄降低了他的职位和收入,这是明显的年龄歧视。
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给予李先生合理的经济补偿,同时纠正其年龄歧视行为,确保公平对待员工。
职场歧视法律法规案例(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场歧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职场歧视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处理职场歧视问题中的作用。
案例背景2019年,张女士(化名)应聘了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职位。
在面试过程中,张女士凭借出色的表现和丰富的经验,成功获得了面试官的青睐。
然而,在正式入职前,公司却以“形象不符合公司要求”为由拒绝了她的入职申请。
张女士对此感到十分不解,因为她一直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且与该职位的工作性质并无直接关联。
案例处理过程1. 内部投诉张女士在收到拒绝入职通知后,首先向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投诉。
人力资源部门在了解情况后,表示将对此事进行调查。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公司仍然以“形象不符合公司要求”为由拒绝了张女士的入职申请。
2. 法律援助面对公司的拒绝,张女士决定寻求法律援助。
她咨询了律师,了解到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歧视劳动者。
同时,《就业促进法》也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为由拒绝录用或者提高录用标准。
3. 诉讼在律师的建议下,张女士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
仲裁委员会受理了案件,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公司承认了其拒绝张女士入职的行为存在歧视成分,并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仲裁结果经过仲裁委员会的审理,最终裁定该公司向张女士支付赔偿金,并公开道歉。
同时,公司还被要求对内部招聘流程进行整改,确保招聘过程中的公平、公正。
案例分析本案中,张女士因性别歧视而未能顺利入职,其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以下是本案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分析:1. 《劳动法》第十二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为由拒绝录用或者提高录用标准。
2. 《就业促进法》第三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违法平等就业的案例

违法平等就业的案例
一、性别歧视
案例:某公司在招聘广告中明确表示“只限男性申请”,该公司因违反性别平等原则而被投诉。
尽管该公司声称此举是为了确保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性别歧视行为仍是不被允许的。
二、年龄歧视
案例:一位45岁的求职者在申请工作时遭拒,原因是公司认为其年龄过大,可能无法适应工作。
这种以年龄为唯一考虑因素而拒绝求职者的行为是违法的。
三、残疾歧视
案例:一位求职者因患有轻度抑郁症而被拒绝聘用,尽管其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
公司因歧视残疾人士而违反了平等就业原则。
四、种族歧视
案例:某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对特定种族的人进行限制,只招聘白人。
这种明显的种族歧视行为是违法的。
五、宗教信仰歧视
案例:一位求职者因佩戴小耳环而被拒绝聘用,原因是公司认为其宗教信仰与公司文化不符。
这种以宗教信仰为考量因素而拒绝求职者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六、性别取向歧视
案例:一位公开出柜的同性恋者在申请工作时遭到拒绝,原因是公司认为其性别取向与公司形象不符。
这种以性别取向为考量因素而
拒绝求职者的行为是违法的。
七、国籍歧视
案例:某公司在招聘时,对特定国家的人进行限制,只招聘美国人。
这种基于国籍的歧视行为是违法的。
八、教育背景歧视
案例:一位持有社区大学学位的求职者申请工作时遭拒,原因是公司只考虑持有名牌大学学位的求职者。
这种以教育背景为唯一考量因素而拒绝求职者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劳动者受到婚姻年龄歧视案例

劳动者受到婚姻年龄歧视案例一、背景介绍婚姻年龄歧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的婚姻状况和年龄进行歧视性的区别对待。
虽然法律明确规定,在就业过程中不得以婚姻状况和年龄为由歧视劳动者。
然而,许多案例表明,这种歧视行为仍然存在。
二、劳动者受到婚姻年龄歧视的案例——从保险行业看问题在保险行业,一些公司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认为结婚后女性可能会怀孕生育,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在招聘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已婚女性的不公平态度。
例如,有一个名叫小丽(化名)的女性在求职时被问及是否结婚,她坦诚回答已经结婚并建立了家庭。
可悲的是,她被告知公司更倾向于招聘未婚无子女的员工,并最终失去了该工作机会。
三、法律保护与现实困境尽管法律禁止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婚姻年龄歧视,但由于证据收集、举证难度大,受到歧视的劳动者面临诉讼困境。
另外,一些企业害怕因为被告上法庭而造成声誉和经济损失,这也让劳动者难以维护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益。
四、影响及对策婚姻年龄歧视直接侵犯了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益,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消极影响:1. 社会进步倒退:婚姻年龄歧视表明社会依然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和不平等待遇。
2. 经济效益下降:求职过程中的婚姻年龄歧视限制了人才流动与多样化,阻碍了公司利用各类人才资源。
3. 心理伤害:被婚姻年龄歧视的劳动者由于受到对个人选择和家庭状况的非正义评判,可能遭受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 完善立法:加强对婚姻年龄歧视的立法,严惩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
2. 加强执法:加大对婚姻年龄歧视案例的调查力度,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3.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婚姻年龄歧视问题的认识与重视,减少其发生。
五、总结劳动者受到婚姻年龄歧视是一种不平等待遇的表现,在就业领域中仍然存在。
这种歧视行为既损害了个体劳动者权益,也限制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应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以及提高公众意识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年龄歧视导致的非法解雇案例分析与权利维护

年龄歧视导致的非法解雇案例分析与权利维护在职场中,年龄歧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许多员工在被解雇时,会发现自己遭受到了年龄歧视。
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年龄歧视导致的非法解雇以及被解雇员工的权利维护。
案例一:李先生的非法解雇李先生是一家大型企业的资深员工,年届五十。
他一直以来都在公司表现优秀,但在最近一次公司裁员时,他突然被解雇了。
公司解雇李先生的理由是他的工作能力下降,但实际上,公司只是想给年轻员工让位。
针对这种情况,李先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1. 寻求法律援助:李先生可以咨询劳动法律专家,了解自己的权益,并获取相关的法律援助。
2. 收集证据:李先生需要收集与解雇相关的证据,包括工作表现、公司的解雇政策和其他员工证词。
这些证据将有助于证明公司的年龄歧视行为。
3. 提起诉讼: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公司存在年龄歧视的行为,李先生可以考虑提起诉讼,并要求赔偿。
案例二:张女士的权利维护成功张女士是一家小型公司的销售经理,年龄超过四十。
在公司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得她成为销售团队的核心成员。
然而,她在一次重组后被解雇,原因是公司需要更年轻的员工来提升形象。
张女士通过以下方式成功维护了自己的权利:1. 内部申诉:张女士首先通过公司的内部申诉程序,提出了对解雇的异议。
她向公司高层展示了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竞争力,并指出公司的行为属于年龄歧视。
2. 谈判和妥协:在公司意识到张女士有可靠的的证据和坚定的意愿之后,他们决定重新考虑她的解雇,并提出一份有利的和解协议。
3. 继续就业:张女士接受了公司的协议,并继续就业,同时公司也对年龄歧视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以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在面对年龄歧视导致的非法解雇时,被解雇员工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维护自己的权益:1. 了解劳动法:被解雇员工应该对当地的劳动法进行深入了解,以便知晓自己的权益和法律保护。
2. 寻求法律援助:为了更好地应对非法解雇,被解雇员工可以咨询劳动法律专家并寻求法律援助。
年龄歧视与就业权益保护案例分析

年龄歧视与就业权益保护案例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年龄歧视在就业领域日趋普遍。
尽管各国都有法律规定禁止年龄歧视,但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并且在某些行业和地区更为严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具体案例,探讨年龄歧视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加强就业权益保护以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让我们看看典型的案例之一:佩内洛普(Penelope)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销售经理,但由于她已经步入中年,公司决定解雇她,并招聘一位更年轻的员工取而代之。
佩内洛普感到被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因为她的离职不是因为她的能力不足,而仅仅是因为她的年龄。
这种年龄歧视不仅对个人造成了伤害,而且损害了整个社会。
佩内洛普失去了她的经济来源,她需要重新寻找工作,但由于年龄歧视的存在,她很难找到一份与她经验相匹配的工作。
这不仅对她的生活造成了困扰,而且也浪费了她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另一个案例是马克(Mark),他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已经在该公司工作了二十年。
然而,由于公司追求年轻化形象,马克被解雇了,而年轻的工程师被招聘。
马克对这一决定感到十分愤怒和失望,他的经验和技能被低估和忽视。
这种年龄歧视不仅打击了马克个人的信心和尊严,也表明这家公司更加关注外表和形象,而不是员工的能力和能力。
这种做法不仅有悖道德伦理,而且也会带来全球范围内员工流失问题,因为员工会感到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性,从而选择离开这种不公平对待的环境。
这些案例不仅反映了年龄歧视对个体的影响,还凸显了对社会和经济的负面影响。
首先,年龄歧视导致人才的浪费。
像佩内洛普和马克这样经验丰富的员工被辞退或失去机会,不仅浪费了他们多年的培训和专业知识,也减少了公司和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年龄歧视破坏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以年轻员工为主导的工作环境可能缺乏经验和智慧,无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这种单一化的人才结构可能限制了公司和社会的发展潜力。
此外,年龄歧视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年龄歧视案件

年龄歧视案件导言:年龄歧视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剥夺了个体的基本权利,也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年龄歧视案件,包括其定义、影响、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消除这一社会顽疾。
第一节:案例分析案例一:科技公司年龄歧视事件某知名科技公司招聘时仅面向年轻人,并在招聘广告中明确规定年龄限制。
该公司更倾向于雇佣年轻员工,且不给予有经验或年长者充分的机会。
这种现象严重违反了劳动法规定的平等机会原则,且剥夺了许多有着宝贵经验和知识的人的就业机会。
案例二:医疗保险年龄歧视事件一位年过六旬的病人在申请医疗保险时被拒绝理赔,理由是被保险公司认定其已到了“高风险”年龄段。
无论该病人是否健康,他们仅基于年龄进行歧视性判断,这种行为同样违反了法律明示的反年龄歧视原则。
第二节:年龄歧视的影响1. 心理影响:受到年龄歧视的人往往感到自尊心受损,自卑甚至抑郁。
他们可能陷入困境,缺乏自信,丧失生活的动力。
2. 就业机会受限:在面对年龄歧视时,年长者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他们辛辛苦苦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不公平现象和社会资源浪费。
3. 社会交往障碍:年龄歧视可能导致人与人的隔阂和疏远,增加代际间的差异和冲突,阻碍社会和谐与发展。
第三节:年龄歧视的原因1. 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传统观念将年龄与能力、价值等方面的判断关联,并将年长者视作劳动力的边缘群体。
2. 经济因素:对雇主来说,年轻员工更容易培训和控制,涉及更低的成本。
这导致了他们倾向于雇佣年轻人并限制更有经验的年长者的机会。
3. 文化推崇青春:某些文化和媒体偏向于推崇青春,将年轻人的形象视为时尚和吸引力的象征,从而导致公众对年龄的根深蒂固刻板印象和歧视现象。
第四节:解决年龄歧视的办法与措施1. 法律保障: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年龄歧视行为,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
2. 教育与宣传:增加对年龄歧视的宣传教育,促使社会各界加强对年龄族群的认知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场上的年龄歧视
人们无法选择性别、容貌、姓氏、身高、民族,人们更无法逃避年龄日益增长的自然规律。
本来,它们与职业无关,然而在崇尚公平原则的市场经济里,它们竟然那么紧密地与职业联系起来。
于是,职业歧视,这个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并遭遇其中的现象开始滋生、蔓延。
近年来,我国就业中存在的年龄歧视问题越来越严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很多人群遭遇年龄歧视的问题。
年龄歧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影响最大的、波及人群最广的歧视现象。
性别、容貌、姓氏、身高、民族等的出现有一定的几率,属于不确定问题,而年龄是每个人都必将经历的,因为时间不可挽回、无法逃避。
年龄歧视的出现不但破坏社会的就业秩序,也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就业年龄歧视指的是劳动者由于年龄原因,在就业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换言之,就是求职者或受雇者因为年龄而在招聘过程或雇佣上受到不公平或不同的差别待遇。
就业年龄歧视广泛存在于从招聘到入职再到离职的各个阶段,在招聘、试用期、考核、升职、调职或培训、劳动合同条款和条件、裁员、退休政策及申诉程序等方面给予差别待遇。
就业年龄歧视是基于年龄的不同而给予不同劳动者的差别待遇,侵犯了人们的平等就业权。
由于生产流程改造升级,一家电子元器件公司解雇了55名装配工人中的24名。
被解雇工人中的11人声称遭受到了年龄歧视,起诉该公司要求赔偿50万元。
公司管理人员反驳说由于工人是可以互换的,他们是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的被解雇人员。
下表列出了55名转配工人的年收入、年龄和雇佣状态。
同时,将原告以星号(*)标记出来。
原告利用这些数据来确定解雇行为是否对年龄偏大的工人有反向影响,而被告则利用这些数据来寻找证明公司管理人员随机抽样的证据。
计算与思考:
通过分析数据的数字特征,建立支持原告的证据材料。
相同地,建立支持被告的证据材料。
对比分析,原告、被告的证据材料哪个更为可信?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为原告或被告提供证据材料?试述之。
表1 职场上的年龄歧视数据
员工姓名年收入(元)年龄(岁)雇佣状态许斌41200 45 解雇熊睿39565 43 保留李聃30980 41 保留刘嘉钰23225 27 保留赵菲21250 26 保留*宁申41875 45 解雇张明31225 41 保留张兴哲30135 36 解雇孙浩29850 32 保留马启超21850 22 保留*黄欢欢43005 48 解雇许学健34785 41 保留宋毅飞25350 27 保留张晶36300 42 保留*柏重阳40425 46 解雇*张海嘉39150 42 解雇邓德练19435 19 保留黄业成24125 28 保留殷鹏30450 40 保留董礼24750 25 保留李先志22755 23 保留张天明23000 24 保留谢若媛42000 46 解雇*贾晓岩44100 52 解雇赵未44975 55 解雇王诗蕊25900 27 保留张航40875 46 解雇高秋月38595 41 保留*曹广灿42995 48 解雇张研31755 40 保留来源29540 32 保留康小波34300 41 保留李阳43700 51 解雇毛贤君19435 22 保留岳丹雷28750 32 保留*刘振兴44675 52 解雇龙中权35505 38 解雇屈正祚33425 38 解雇张娜31300 36 解雇*柯小梅42300 46 解雇*储成43625 50 解雇燕化伟37650 42 保留
*唐劲韬38400 43 解雇
李东櫆32195 35 解雇
刘宇峰19435 21 保留
赵品楠32785 39 解雇
杨玉杰37900 42 保留
孔祥超29150 30 解雇
姜品35125 41 保留
徐欢27655 33 保留
*徐晓涛42545 47 解雇
唐海涛22200 32 保留
尹永奇40350 44 解雇
史朝旺28305 34 保留
许斌36500 42 保留
1、支持原告的证据材料:
1)平均年龄和方差证据
55名装配工人的平均年龄: 37.836 方差:82.99 标准差:9.11 24名被解雇工人的平均年龄:44.083 方差:39.13标准差:6.255 11名原告工人的平均年龄: 47.18 方差:10.76 标准差:3.281 31名被保留工人的平均年龄: 33 方差:64 标准差:8
通过平均年龄的计算,可以清楚的看出:11名原告工人的平均年龄>24名被解雇工人的平均年龄>55名装配工人的平均年龄>31名被保留工人的平均年龄
而方差和标准差则为:11名原告工人的平均年龄<24名被解雇工人的平均年龄<55名装配工人的平均年龄<31名被保留工人的平均年龄
结论:这说明被解雇的工人集中在平均年龄偏大的工人
2)中位数、众数和极差
55名装配工人年龄的中位数: 41 众数:41 极差:36
24名被解雇工人年龄的中位数:45.5 众数:46 极差:25
11名原告工人年龄的中位数: 47 众数:48 极差:10
31名被保留工人年龄的中位数:32 众数:41 极差:24
可以清楚的看出解雇工人的年龄中位数和众数大于保留工人的年龄中位数和众数,结合年龄极差可以看出解雇工人整体集中在年龄偏大的工人。
3)年龄频数及百分比
解雇和保留工人年龄分布占比
解雇和保留工人数量(按年龄)占解雇前比例
第一个表的数据显示:在保留的31名工人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大多数(64.52%),而在解雇的工人中40岁以上年龄偏大的人占大多数(70.83%)。
第二个表的数据显示:解雇前,以40岁为分水岭,年轻的工人和年龄大的工人各占50%,但是在解雇行为发生时,40岁以下的年轻人保留比例为74.07%,40岁以上的年龄偏大的工人保留比例为
39.29%,淘汰比例却高达60.71%。
所以在解雇行为中,存在明显的年龄歧视。
综上,解雇工人偏向于年龄大的工人,有年龄歧视
2、支持被告的证据材料:
1)平均年龄和方差证据
55名装配工人的平均年龄: 37.836 方差:82.99 标准差:9.11 24名被解雇工人的平均年龄:44.083 方差:39.13标准差:6.255 11名原告工人的平均年龄: 47.18 方差:10.76 标准差:3.281 31名被保留工人的平均年龄: 33 方差:64 标准差:8
31名被保留工人的平均年龄虽然偏小,但是方差很大,说明被保留工人年龄分布并不是集中在平均年龄33岁附近,而是非常分散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没有年龄歧视
2)中位数、众数和极差
55名装配工人年龄的中位数: 41 众数:41 极差:36
24名被解雇工人年龄的中位数:45.5 众数:46 极差:25
11名原告工人年龄的中位数: 47 众数:48 极差:10
31名被保留工人年龄的中位数:32 众数:41 极差:24
31名被保留工人的年龄中位数虽然偏小,但是众数较大,极差也非常大,保留工人年龄众数和极差与解雇工人相近,说明被保留工人年龄分布并不是集中在年龄中位数32岁附近,而是非常分
散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没有年龄歧视。
综上,解雇工人与年龄没有关系,没有年龄歧视
3、通过证据材料分析,多数材料显示原告证据材料更为可信,在此次解雇行为中,存在明显的年龄歧视。
4、其他证据材料
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看出解雇工人的平均薪资比保留工人的平均薪资高,这符合制造业工龄长、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工资比年轻工人工资高的规律,从侧面说明,此次解雇存在年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