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课件
30诗五首课件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 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 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 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 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 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 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 写。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 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风”字一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 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 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 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 “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 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 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 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 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 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 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 忧了。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到,至。沧海: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何:诗中是“多么”的意思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形容风吹草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声音。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庆幸。 至:极。
2020/6/6
作者介绍 背景材料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 (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 事家、诗人。其诗以慷慨悲壮见称。有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
30《诗词五首》课件分解

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 情。
3、题目中的“送别”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本诗既非朋友在送别诗人,也不是诗 人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之“水”在送别 他远游的儿子——李白,所以题中“送别” 二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不能缺少。
最后一联(即尾联)用一“仍”字回应上文,说明以上 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都是这饱含深情的一江流 水,不远万里,从故乡蜀中把他送到遥远的楚地来的。
理解了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既非朋友在送别诗人, 也不是诗人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之“水”在送别他远游的 儿子——李白,所以题中“送别”二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尤其不能缺少。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整日 布帛 眼泪 落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jiàn
距离 mò
多少
Hale Waihona Puke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清澈、晶莹的样子 隔 含情凝视的样子
译文赏析
迢迢牵牛星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 皎皎河汉女。 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纤纤擢素手, 轻巧地摆动柔美洁白的双手, 札札弄机杼 。一扎一扎地穿梭织布。 終日不成章,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 泣涕零如雨。 相思的眼泪如下雨般零落。 河汉清且浅,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 相去复几许? 相隔的距离又能有多远? 盈盈一水间, 隔一条清清的银河, 脉脉不得语。 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 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 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 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 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 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 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 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 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 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 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 力。
《诗五首》课件(语文版七年级上)

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思想,这些思想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学 生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来领悟这些主题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情感表达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这五首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学生需要通过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来 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价值。同时,情感表达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 径。
跨文化对比与借鉴
中西方诗歌主题比较
01
对比《诗五首》与西方同类主题诗歌的异同,如自然、爱情、
人生等,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差异。
跨时代诗歌风格借鉴
02
将《诗五首》与现代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在风格、形式、语
言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古典诗歌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启示。
东西方诗人创作观念对比
03
对比东西方诗人在创作观念上的差异,如灵感来源、创作方法、
02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要求
根据七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标准,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
歌,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03
课件制作的目的和意义
制作《诗五首》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师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
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审美标准等,分析其对《诗五首》创作的影响。
当代价值及启示意义
弘扬传统文化
分析《诗五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探讨如何通过古典诗歌弘扬 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诗歌教育与审美培养
探讨《诗五首》在诗歌教育和审美培养方面的作用,分析其对学生 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影响。
人生哲理与智慧启迪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30课《诗五首》课件 语文

• 芙蓉楼送辛渐
• 王昌龄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 镇江)的城楼。辛渐:作
• 寒雨连江夜入吴,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 平明送客楚山孤。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
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
洛阳亲友如相问,的 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
• 作者登高远望,表现了他高瞻 远瞩,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作者介绍 常建之像
常建:唐代大诗人。 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 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 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 辞职还乡。今存诗五十七 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 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 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课文学习目标
•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 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 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有“七 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代表作有 《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王昌龄一 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 着相似之处。
•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 远方的友人。
课文翻译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 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 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课文翻译
山光悦鸟性
山光明净,鸟 儿欢悦地歌唱。
• 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 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 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 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 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 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杜宇退而隐居西 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 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 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 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30.《诗五首》教学设计

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二、解题1.陶渊明及其常识回顾。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30课《诗五首》ppt课件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拓展阅读
龟虽寿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志哉,歌以咏志。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友人宽慰的一句是
名句默写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登飞来峰》一诗的哲理句是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作特点
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实 写
(看)第一眼观海全景,大处落笔
气势苍茫浑然,辽阔威严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听)转入动态,波澜壮阔
显示大海惊人力量,宏伟气象
动
静
(想)诗的高潮,奇特的想象、夸张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借以抒发内心豪迈的情怀与胸襟
乐府诗合乐时的附文
曹操
观沧海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颔联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主旨句是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望岳》一诗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观沧海》一诗中虚写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朗读正音
jié
cāng
dàn
sǒngzhì
xiāosè
zāi
30《诗词五首》课件

奋发 感 希望 想
失望 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之 一。我们曾学过其寓言性的杂文《马说》。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迎佛骨入宫供奉, 作为刑部侍郎的韩愈上书进谏,列举此 行的弊端,触怒了皇帝,最终被贬潮州 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抒发了 作者内心的愤慨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之 情。
作者简介
李煜能诗文、善 书画、通音律,尤 以词闻名。 后期 作 品描写了 思乡之情,
亡国之恨以及对昔 日生活的怀念,表 现出浓厚的感伤情 绪, 在题材与意境
上突破了晚唐五代 以写艳词的限制。
恰 是 向 一 东江 流春 水
只 问是 君朱 能颜 有改 几 多 愁
雕 栏 玉 砌 应 犹 在
故 国 不 堪 回 首 月 明 中
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说明其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 何作用。 运用了细节描写, 写出诗人 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 情。
欲渡黄河冰塞川, 行路受阻 将登太行雪满山。 姜太公溪边垂钓遇 闲来垂钓碧溪上, 周文王后一展宏图 忽复乘舟梦日边。 伊尹梦见自己乘船
是不是行路受阻 让诗人感到苦闷 茫然?
咏煤炭
于谦
作者简介
•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 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 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 。 •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 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 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万历中,改谥 忠肃。有《于忠肃集》。
锦衣玉食、 后宫佳丽、 帝王尊荣等。 精神层面 上的欢乐、尊 严、自由,甚 至生存的安全 感等。
《诗五首》教学课件

《春晓》
从语言特色、意象与意境、主题思想、 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理解诗人 表达的对春天和生命的热爱与感慨。
05
《诗五首》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音 乐美。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主题分析
分析角度一
自然景物的描绘
总结词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详细描述
《诗五首》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山水、草木、鸟兽等,展现了大自然 的美丽和神秘。这些描绘不仅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主题分析
分析角度二
主题意义
要点一
意义三
情感的表达与共鸣
要点二
总结词
《诗五首》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情感体验。
要点三
详细描述
这组诗歌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展 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 感悟。它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共鸣,使 读者能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波动和 变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挚。
03
《诗五首》的艺术特色
《诗五首》教学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诗五首》的创作背景 • 《诗五首》的主题思想 • 《诗五首》的艺术特色 • 《诗五首》的鉴赏与评价 • 《诗五首》的教学策略
01
《诗五首》的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 争不断。这一时期也是思想家、文学家辈出的时代,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问题: 找出诗文中细节描写的地方,说明其对 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 全诗前四句写朋友为李白设宴送行, 表达出对诗人的浓厚的友情。前两句写酒宴 的丰盛:金质的酒杯盛满清澈的美酒,每斗 价值十千;玉质的盘子装满珍奇的食品,价 值万钱。面对如此丰盛的酒宴,诗人应该畅 怀痛饮,可诗人却放下酒杯,撂下筷子,离 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这一细节描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悲愤难奈之情。
这里形 容雪花 指西域的天气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 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 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 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 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 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 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 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小结:
秋风破屋 风 白天 心情苦痛
现实
水 到 渠 成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 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 结伴。还:飞回巢。 简析: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 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 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 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 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 自然同体。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 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 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 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 “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 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 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 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节度使下面资佐 理的官吏 用兽角装 用丝织成 饰的硬弓 的帐幕 纵横的 样子 大沙漠 这里指主 帅的营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营门
岑 参 阴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锦缎做的 狐皮袍子 被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穿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阴暗无光 镇守边镇的长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chè牵引 官此为泛指, 下雪后红旗冻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与上文的“将 住了,北风吹 军”是互文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来,也不能飘 动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天太冷而冻 得拉不开弓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设宴
美酒 佳肴
朋友的深厚友情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欲渡黄河 二、 将登太行
胸中郁积的苦闷 “冰塞川” “雪满山”
象征仕途的艰难、人 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三、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 四、“行路难” 感叹世路艰难。
用典故,表示对前途 仍抱有希望,心情由 郁闷趋向开朗 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 求进取,又恐世路艰 难的矛盾心理,情绪 又趋低沉。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 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 威。
诗文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 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 大意: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简评: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 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 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简析: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因为“心”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 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这是写诗人摆脱尘 俗烦扰后的感受。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广厦千万间
理想
关 写 自己 心 屋外 事 景 民 记 推 生 事 己 雨 黑夜 及 忧 人 国 屋内 人 忧 抒情 民 天下寒士
作者:岑参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方便,常常一 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的 一个重要题材。
介绍作者:
岑参(cénshēn)(715——770),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是唐代“边塞 诗派”的著名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 “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 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塞,其诗多写 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为之大变,其 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 和直抒胸臆部分,并且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写景记事
期盼广厦
直抒胸臆
诗歌前3节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 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 首先是看着在怒号的秋风中骤破的茅 屋,内心痛苦。 再是面对顽劣的群童只有无可奈何 的叹息,叹息自己受天灾又受人欺,叹息民 不聊生,人情冷漠,叹息…… 然后是漫漫长夜中湿冷难眠、痛苦难挨 的情境;含蓄地反映出“安史之乱”给国家 和个人带来的沉重灾难。
杜甫
文体知识:
歌行,古 代诗歌的一种。汉 魏以下的乐府诗, 题名为“歌”或 “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 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 体。其音节、格律 一般比较自由,富 于变化。
译文
1、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 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 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 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简析: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 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 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 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 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 淳。”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阳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 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 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2、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 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 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 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 叹息。
3、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 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 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 里蹬跛了。一下雨屋顶就漏雨,连床头都没有 一点干的地方。象乱麻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 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4、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 遍地遮盖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 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 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 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 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 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 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 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 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 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 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 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 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 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 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 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
五、长风破浪 济沧海
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 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 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 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 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 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 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 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 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 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 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 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饮
陶 渊 明
酒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 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 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 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 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 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 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 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 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 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此外,陶渊明有部分诗文, 抒发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 表 现 出 愤 世 嫉俗 之情 。 有 《陶渊明集》。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 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 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