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词中的佛学思想
刘禹锡与佛教

LIU Yu-xi and Buddhism
作者: 何剑平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唐都学刊
页码: 10-14页
主题词: 刘禹锡 佛教 信仰
摘要:刘禹锡与佛教的关系,贯穿其一生.他与僧人的交往具有文字之交、佛理之交和不拘宗派的特点.贬谪之后,刘禹锡奉佛尤盛,方式也有所不同.他会通儒释的观念代表了中唐文人的普遍看法.<维摩诘经>是对刘禹锡影响较大的一部经典,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与之相关的佛教传说故事的袭用及义理的阐发,还表现在他以维摩诘教义为人生践履,在尘俗世界一直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并形成有别于其他文人的行为方式.。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妙持追溯佛教文学的源头,最早可以从佛经传入中国算起。
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经中的文学作品随即被国人认可和接受,继之而起的是僧人的文学创作,由于中国自古就有士僧交往的传统,历代文人也写了大量表达述佛理禅意的文学作品。
从佛经文学到僧人文学进而延伸到文人文学,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学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诗词(包括偈颂)文学作品中浅析蕴涵的佛教思想。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佛经文学源自于佛经,自印度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以来,佛教便在中土开花结果。
佛陀住世时,为让弟子明了深刻的佛理,多采用“应病与药”、“应机说法”的方式来讲说佛法。
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就是专门介绍佛教人生观的,该经讲述的是空、幻、苦的人生问题。
东汉桓帝执政的二十一年(147—167)里是佛典汉译的第一****,由安息国安世高、大月氏支楼迦谶等来华僧人翻译的经典,更加强化了佛教空、幻、苦的人生观,并由此确立了佛教特殊的人生哲学。
《金刚经》里有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教我们看透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生命的短促,世事的变幻无常,如朝露亦如闪电。
在《楞严经》中直接出现的“幻”字更达21处之多。
其中比较重要的诸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而同时代的文人也以凄美的笔墨抒写了同样的生命情调: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
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二,《汉诗》卷六,第186—187页)这是东汉桓帝后期诗人秦嘉《赠妇诗》的一、二首,诗中充满了人生的悲苦和空幻。
之后,人生之苦尤其成为建安诗人普遍伤叹的主旋律:生命易衰之苦、战争残酷之苦、恩爱离别之苦、空房独守之苦、饥寒交迫之苦、仕途不遇之苦、命如草芥之苦、壮志未酬之苦,等等,这一切使得“建安风骨”的深层意蕴中凝结了一个“苦”字:欢日尚少,戚日苦多。
唐朝诗歌中的佛理

唐朝诗歌中的佛理1. 你知道吗?唐朝诗歌里藏着好多佛理呢。
就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可不只是在说看风景。
这就好比人生走到绝境了,别急,佛理告诉咱要淡然,说不定新的转机就像那云一样悄然升起了。
2. 唐朝诗歌中的佛理啊,真的很奇妙。
岑参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里面就有点佛的那种随缘的感觉。
朋友走了,虽然有点失落,可这也是一种缘的变化,就像佛说的一切皆有定数,咱得坦然接受。
3. 嗨,想过没?在唐朝诗歌里能找到佛的智慧。
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就像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又带着一种不慌不忙的淡定,这和佛理中的宁静致远很像,不是急于求成,而是怀着美好的期许慢慢等待。
4. 唐朝诗歌里的佛理,那是相当有深度。
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面上是及时行乐,其实也有点佛理的影子呢。
佛不是也说要珍惜当下吗?就像这酒杯里的酒,当下的快乐就要抓住,别让美好白白溜走。
5. 你可别小瞧唐朝诗歌中的佛理呀。
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面有守护的决心,这就像佛守护众生一样,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容许邪恶来破坏美好的东西。
6. 唐朝的诗人们可真是把佛理融入到诗里了。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像佛理中的修行,想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就得不断提升自己,一步一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7. 哇,唐朝诗歌中的佛理太有意思了。
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有一种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这和佛理中的诸法无常是相通的,过去的美好可能会消逝,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
8. 你了解吗?唐朝诗歌里有很多佛理的体现。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望岳众山小”。
这不仅是一种壮志豪情,也有点像佛理中的超越,当我们站在精神的高处,那些小烦恼、小挫折就像众山一样渺小了。
9. 唐朝诗歌中的佛理,真的是宝藏啊。
李颀的“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只追求表面的享乐,这和佛理中的不被世俗迷惑是一个道理,要珍惜时光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唐代诗歌中的佛教文化解析

唐代诗歌中的佛教文化解析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诗人们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使唐代诗歌独步天下。
其中,佛教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在唐代诗歌中被广泛运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唐代诗歌中的佛教文化进行解析。
一、佛教文化在唐代诗歌中的流行佛教文化在唐代社会中极为普及,因此也自然地渗透到唐诗中。
唐代诗人们对佛教的吸收和消化表现得相当出色,他们将佛教中优美的诗句和富有哲理的思想灌注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唐代诗歌中佛教的文化氛围更加深厚。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中“更上一层楼”深受佛教思想影响。
佛教信仰认为人生是追求境界的过程,而登高则可以使人的视野更开阔,境界更高远。
因此,“更上一层楼”成为了诗歌中表达追求境界、追求高度的典型表达方式。
二、佛教文化在唐代诗歌中的表现方式唐代诗歌中表现佛教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诗人就在诗歌开头就明确指出主题,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离离原上草”描述了人间的离别与不变,指出了人生的无常,与佛教的视角不谋而合。
而“一岁一枯荣”的描述,则道出了一切法都是无常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表现出了佛教所倡导的“离恼生菩提”的境界。
有些诗人则更多地采用隐喻的方式表现佛教文化。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对人生的乐观和自信。
但是,仔细品读,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强烈的佛教思想。
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易老易衰的哀叹之情,与佛教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相呼应。
三、佛教文化在唐代诗歌中的哲思特点佛教文化在唐代诗歌中的精髓,就在于其“超凡脱俗”的哲学思想。
刘禹锡与佛教

作者: 杨鸿雁
出版物刊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2-35页
主题词: 禹锡;诗僧;诗禅;诗歌创作;兴盛时期;朗州;皎然;师生关系;灵澈;思潮影响
摘要: 刘禹锡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客观上是因为佛教已发展到了与儒、道鼎立而三的兴盛时期,身处其时的刘禹锡幼时就与诗僧有过融洽的师生关系;从主观上看,遭受了种种打击后,他愿意接近佛教。
僧人成了沟通刘禹锡与佛教的桥梁。
刘禹锡与佛教是相融的;他的人生观受佛教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从诗禅相通的观点出发,他对禅宗的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表示认同;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他有目的地容忍了佛教的欺骗性。
刘禹锡与佛教又是冰炭不容的,体现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刘禹锡“事佛而佞”心态探析

见智爽。后五 百岁 而达摩 以法来 华 , 始传 其 心, 人 犹 夫昧旦之舰 白 日。 自达 摩六 传至大鉴 , 如贯意 殊, 有
先后而无 同异 。世 之言真 宗者 , 所谓顿 门。 刘禹锝 认 ” 为慧能的“ 顿悟 ” 说是继承了蔷提达摩 初祖 的心法 。南
人总有 三种 小玩 意, 一是 《 论语) 孝经 》 二 是《 和《 , 老
外 的 理 论 散 见 在 文 集 中 。 在 刘 禹 锡 的思 摩诘经) 不但采作漩赍 , , 维 , 并且常常做一点
注解 。唐 有 三 教 辩 论 , 来 变 成 大 家 打 诨 , 谓 名 嚣 , 后 所
做 几篇伽 蓝碑 文也 不 算什 么大事 。 ( 准风 月谈 ・ ‘ 吃 教) 唐德宗 、 ) 唐顾宗、 唐宪宗等 中唐帝王对佛教更是推 崇备 至, 尤其 唐宪宗恭迎佛量带来祟佛 的热潮 , 韩禽因 上表阻讳而被贬 。而唐武宗灭佛时刘禹螺已不在人世
调和的过程。总体而言 , 家重现实 , 寡好神仙 , 儒 道 佛 教论“ 。帝王倾向于某种 思想 , 大力扶植提倡 , 空 便 南
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帝王出家人 寺、 皇后 削 发 为 尼 的 狂
作第二碑, 这就是(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弹师第二碑) 。
文中也漩到佛 教传人中国的情况 维如来 灭后中五百 “ 岁, 而摩辟竺法 兰以经来华 , 人始 闻其 盲 , 犹夫重 昏之
局 限 于 外 界 的 表 象 , 丧 失 了从 内心 悟 得 真 如 的 机 会 , 而
僧人智藏 , 婆罗门僧 , 儇师 、 霄韵上人、 义舟师 、 文约师、 景玄师 、 宗密上人等。 与刘 禹锡交往 的这些僧人颇有文学才华 , 喜作诗 , 刘禹锡无 形中也 探受 他们的 影咐。关 于 诗与祥 的关 系, 元代大诗人元好问曾吟咏道 :诗为祥客 添花锦 , “ 祥
佛教下刘禹锡的诗学

佛教下刘禹锡的诗学作者:贾璐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摘要:刘禹锡是我国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在诗坛上素有“诗豪”之称。
纵观其一生,他与佛教高僧的交往贯穿他一生的各个时期。
同时在佛教发展相对稳定的中唐时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与僧尼的频繁交往使得文人们在多方面都进行着促进儒释交汇的努力,而刘禹锡正是其中典型。
他受佛教思想及禅宗认识思维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因此,本文也主要通过追溯刘禹锡与佛教的渊源关系来探讨他的诗学主张。
他把自己对佛教禅意独特的领悟和理解融合进诗作,为我们能够对刘禹锡的诗歌创作特点、诗学主张以及他与佛教关系的形成契机和原因有一个详细的认识,以期了解那个时代唐朝思想家们与佛教僧人交往的原因,并能够客观看待刘禹锡创作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刘禹锡;佛教;诗学主张[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2一、刘禹锡与佛教的渊源佛教自东汉传入至唐代中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直接对东方的经济政治生活、人文心理、文明文化有着不可忽视且深远持久的影响。
我们知道佛教一直在唐朝盛行,是因为唐代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物质及精神文明都极其繁盛。
唐朝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在其早中期各类宗教都很繁荣,诸如佛教、道教、摩尼教等等,使得长安城成为了一座国际大城市,海纳百川,包容万教。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影响下,使得唐人的思想较开阔不受束缚,精神也相当活跃,出现了诗风雄奇飘逸的李白,关注民生的杜甫,也有玄奘大唐取经等一批为法不怕牺牲、勇敢前行的人,为唐朝佛教打下了根基,注入了能量和活力。
而刘禹锡生活的德宗、顺宗、宪宗都是热心崇佛的皇帝,一些文人们步入了仕途并和僧人们交往,信奉佛教也是当时普遍的现象。
和刘禹锡同时期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都信奉佛教,和佛教高僧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有开放和交流,才会让学术更加繁荣发展,他们也为当时的时代添加了异样的色彩。
古代名人故事:刘禹锡的佛缘

古代名人故事:刘禹锡的佛缘唐代文学家刘禹锡(772——842)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大多时候有职无权,内心十分苦闷,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排遣忧愁烦恼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与僧人往来,研读佛典,寻求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方法。
随着对佛教理解的日益深入,他从当初的好奇,已经变为深深了解个中三昧,以至达到了“事佛而佞”的地步。
他自述自己案席上放的多是“旁行四句之书” (佛教典藉),来往者也皆是“赤髦白足之侣”的僧侣(《送僧元皓南游》,《刘禹锡集)卷二十九)。
与一般的好佛者不同,刘禹锡对佛教的尊崇是他一生苦苦求索的结果。
他说自己做官二十年,一直在思索寻求一种人生之道,结果发现世上所谓的诸道,如科举进仕、经商产业等,都难以行通,非为正途,只有佛教“出世间法”,才值得尽心。
唐代佛教正逢鼎盛时期,刘禹锡被贬地朗州亦是佛教圣地。
离城区二十华里的德山千明寺就是享誉华夏的十方丛林,四方衲子纷纷来此挂锡。
刘禹锡常来此拜佛、参禅,与僧人探讨佛理、佛法。
经常亦有外来僧人来刘宅与其切磋禅理,“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赠别君素上人》)。
他与南岳衡山、牛头山、杨岐山等处的禅僧如仲制、灵澈、元暠、如智、慧则、广宣、鸿举、义舟、景玄、惟良等以及日本僧人智藏有广泛交往,有的交往还很深。
柳宗元《送元暠师序》曰:“元暠师居武陵(朗州)有年数矣,与刘游久且昵。
”刘禹锡送僧诗二十四首,绝大部分是在朗州写作的。
在《送僧元暠南游》诗引言称赞他“妙音奋迅,愿力昭答”。
刘表示“雅闻予佛而佞,亟来相从。
”他从元暠那里领悟到佛法的殊胜,感叹地说:“予策名二十年,百虑而无一得,然后知世所谓道无非畏途。
唯出世间法可尽心耳。
”“予策名二十年”是指自贞元九年(793)至元和七八年(812、813),这二十年中,他正值廿二岁至四十岁的血气方刚年华。
贞元九年,时年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不久擢监察御史。
在此期间,他常与柳宗元、吕温等“讲疑考要王霸富强之术”,寻求解决社会危机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诗词中的佛学思想
高质量写手:胡勇 QQ:2362 2202 63
摘要:中唐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刘禹锡,其交游、思想、诗文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首先介绍上个世纪以来关于刘禹锡与佛教关系方面研究成果,结合刘禹锡的生平与社会背景,探究其与佛教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刘禹锡诗词的佛经渊源,在此基础上对刘禹锡诗词中“援佛入儒”,“天人交相”的佛学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刘禹锡;诗词;佛学
一、刘禹锡生平与佛教
刘禹锡生于代宗大历七年(772),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武宗会昌二年(742)卒,经历八位帝王。
在刘禹锡的成长过程中,江南佛教发达的历史无形地熏染着他1,他在组诗《金陵五题》中特意将“生公讲堂”与“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等古迹相提并论,揭示他对佛教十分熟悉和浓厚的兴趣。
到永贞元年,刘禹锡被到贬朗州,从此开始了长期贬滴的生活,与佛教产生更密切的关系,在郎州与如智法师、僧人元篙、鸿举法师等僧人的交往,都有诗为证,有《敬酬彻公见寄二首》和《送僧仲制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
在此期间,刘禹锡结识了董挺,共同的爱好使二人成了好友,刘禹锡有六篇作品是写给他的,包括诗文各三篇。
刘禹锡与柳宗元,白居易为好友,柳、白二人皆是虔诚的佛教居士。
当刘禹锡结束贬滴生涯之后,作为怀有远大抱负的从政者,他对佛教的热情渐渐消退了。
刘禹锡后期和好友白居易的唱和诗中谈论佛教最多,在诗句中也常常透露出戏谑的成分2,如《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中说自己“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他对佛教的热情消退,时时有戏谑之语,但仍然寄情佛教,以作心灵上之安慰。
二、刘禹锡和佛教关系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三十年代,子葵在《刘禹锡》中表示刘禹锡在唐代思想界的地位,一方面对于朝政,评论极为深刻,因而屡次被贬斥;另一方面受到佛教思想陶融,
1刘禹锡集6卷19,239页,中华书局,1990年.
具有佛教精神3,这是最早提到刘禹锡与佛教关系的一篇文章。
陈允吉先生在《论刘禹锡及其文学成就》中重点指出了刘禹锡的文学创作、思想观念与禅宗的紧密关系,“天人交相胜”理论与宗教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等等4,这篇文章在刘禹锡与佛教关系的研究中具有开创之功。
梁鸿雁的《刘禹锡与佛教》中讲到刘禹锡与僧人的交往成为他与佛教关系的桥梁、刘禹锡对于禅宗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的认识等等5。
近年来,刘禹锡与佛教的关系又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类是概述性的谈刘禹锡心态的,如叶瑜的《刘禹锡与佛教》、何剑平的《刘禹锡与佛教》、王树海的《佛禅与刘禹锡的人情诗性》、龚玉兰的《刘禹锡“事佛而候”心态探析》等;另一类是对刘禹锡的诗论与佛禅之关系的研究,有马现诚的《刘禹锡与佛教及其诗论》、高林广的《佛禅美学与刘禹锡的诗学思想》、龚玉兰的《刘禹锡的文学理论与禅之关系》、金燕的《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诸篇。
三、刘禹锡诗词中的佛学思想
(一)“援佛入儒”的思想
唐代是儒释道三家并行的时代,儒家居于正统地位,而佛、道两家也非常兴盛,特别是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三教长期分立,对国家长治久安,对佛、道自身发展,都没有利。
到了中唐以后,被有识之士意识到。
毫无疑问,刘禹锡是儒家中人,这是他的立身之本。
刘禹锡之所以转向佛教,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主要是政治的原因“永贞革新”失败之后,政治形势对刘禹锡是非常不利的,让宪宗对自己放心的最好办法,就是潜心佛教,让自己的按佛之名远扬开来,《谢上连州刺史表》中刘禹锡“唯读佛经,愿延圣寿”6。
但是元和元年的“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哗、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使刘禹锡十分失望,从他的《阿娇怨可以看出来“望见藏毅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刘禹锡对“永贞革新”进行辩解,并表示自己现在只是“唯读佛书,愿延圣寿”;另一方面,刘禹锡对佛教兴趣还有内在原因,刘禹锡对佛教的喜爱,并不是从信仰出发的,而是对佛教思想的深入了解,发现佛教可以稗补儒家之缺的地方,对社会安定有极3子葵.刘禹锡[J].岭南大学学生自治会,1931,6(4).
4陈允吉. 论刘禹锡及其文学成就[J].1978.3.
5梁鸿雁.刘禹锡与佛教.贵州大学学报[J].61992年第2期.
大的好处。
另外,身遭贬谪,妻子去世,刘禹锡郁郁寡欢,发出“目凄凉兮心伊郁,心伊郁兮将语谁”的悲叹,借助佛教,得以缓解。
(二)刘禹锡的中道观
刘禹锡认为民力要适度地使用,不能剥夺过甚,不然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这是他中道思想的体现。
他的政治寓言诗《调瑟词》,“调瑟在张弦,弦平音自足。
朱丝二十五,缺一不成曲。
美人爱高张,瑶转再三促。
上弦虽独响,下应不相属。
日暮声未和,寂寥一枯木。
却顾膝上弦,流泪难相续。
”7诗中首先写弹瑟的要求,要弹出动听的音乐来,就要把瑟的二十五根弦都调的匀称,并非是弦拉的越高越好、越紧越好,弦平音自足,弦要调的平和中正,才可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刘禹锡因事感怀而写的弹瑟的事情,实际上是对当时政治的讽刺。
(三)“天人交相胜”观点与佛家思想之关系
刘禹锡在《天论》三篇中提出来“天人交相胜”观点,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受其中道观的影响。
刘禹锡觉得,一切事物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天之能,人固然不能;人之能,天也有所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天与人交相胜耳”天与人是互相胜过罢了。
不一亦不异,不断亦不常,这种观点明显体现中道观不落一边精神的影响。
周叔迎先生就曾指出,刘禹锡的这个结论,“显然是得到贤首宗六相之旨的启发”。
所谓”六相之旨”,是华严宗的重要教义之一。
三、结束语
从对刘禹锡的研究现状入手,剖析刘禹锡的思想,分析其与佛教思想的联系。
本文对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生平经历讨论刘禹锡转向佛教的原因,刘禹锡是“以儒为本”的儒家士人,探讨他转向佛教的内外原因,这也是研究他“援佛入儒”思想的基础。
从外在方面来说,转向佛教是刘禹锡在政治上自我保护的需要;从内在方面讲,刘禹锡转向佛教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佛教可以律补儒家之缺的地方,以及贬滴和丧妻之痛需要心灵上的舒解等原因,从其诗词中可以表现出。
分析了刘禹锡如何把儒家的“中庸”之道与佛教的“中道”思想结合起来并形成自己的中道观。
第五节则重点讲刘禹锡著名的“天人交相胜”观点所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子葵.刘禹锡[J].岭南大学学生自治会1931, 6(4).
[2]陈允吉. 论刘禹锡及其文学成就[J].1978.3.
[3]梁鸿雁.刘禹锡与佛教.贵州大学学报[J].61992年第2期.
[5]全唐文6卷917,9557页,中华书局,1983年.
[6]刘禹锡集6卷4,56!57页,中华书局,1990年.
[7]刘禹锡集6卷21,263页,中华书局,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