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精编版

合集下载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监测、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它的目标是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与森林资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揭示森林状况、潜在风险和资源利用情况,以及预测和规划未来的森林资源发展方向。

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决策者在制定政策和管理措施时,基于科学的评估和数据支持进行决策,以促进可持续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多个层面和多个指标。

首先,它包括森林资源的物理指标,其中包括森林覆盖率、森林树种组成、森林面积和森林碳储量等。

物理指标可以衡量森林的质量和数量,了解森林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

其次,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还包括森林经济指标,例如森林木材产量、森林产品贸易和森林旅游收入等。

经济指标反映了森林资源对经济的贡献,为政府和企业管理和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了参考。

此外,社会指标也是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指标可以衡量森林资源对社会的影响和效益,包括森林保护区的覆盖率、森林相关就业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等。

社会指标可以帮助监测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最后,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还应包括生态指标。

生态指标可以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例如物种多样性、土壤质量和水源保护等。

生态指标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常重要。

在构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时,还需要考虑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方法。

常见的数据采集方式包括遥感技术、地面调查和模型模拟等。

通过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收集到各种关于森林资源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总而言之,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是一套综合性的评估工具,用于评估和管理森林资源。

它包括物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科学的数据为依据,为决策者制定可持续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

通过建立规范的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森林资源的现状和潜在潜力,并规划未来的管理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体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体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编制说明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课题组2017年3月31日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编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标准的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

起草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项目下达后,起草工作组成员认真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岩溶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等相关技术文件,结合我国国情和站情进行分析,构建编制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并进行任务分工,签订相关执行协议,明确起草工作组成员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时间。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初稿完成后,按照标准制定的要求,向我国长期从事石漠化治理的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的专家以及从事标准研制的专家发放了征求意见稿。

针对专家意见,起草工作组一一进行认真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送审稿。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周金星:项目总负责人。

起草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崔明、刘玉国:起草和修改编制说明及具体标准条款,编写气象、水文、土壤和生物等4部分观测指标,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项目组织协调,准备相关报批材料,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郭红艳、秦伟、单志杰、殷哲、李柏:协助编写和修改完善具体标准条款。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及其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

修订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

1、标准的编制原则(1)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指标选定时,应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各个指标按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全面考虑,构成完整综合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包括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

(2)针对性:监测与评价指标要能确实反映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特征,可以对所监测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社会经济进行定点定位长期追踪监测。

森林资源评价综述

森林资源评价综述
山 东林 业 科 技
20 0 9年 第 ON OR S R CE C D T C O O Y HA D G F E T Y S IN EAN E HN L G
20 . o 3 0 9N

文 章 编 号 : 0 2 2 2 ( 0 9 0 —0 6 —0 10 — 7 4 2 0 ) 3 1 5 4
森林 是 陆地生 态 系统 的 主体 , 仅 占有 近 3 不 O 的 陆地 面积 和地球 6 以上 的生物 量 , O 而且 存 在 巨 大 的生态 、 济和 社 会 效 益 。它不 仅 影 响 生 物 圈 中 经
式 。这一 阶 段研 究 的 内容 主要 是从 经 济学 的角 度对 森 林 资 源 的经济 效益 进行 评价 。 比较 成熟 的是 对木 材 资源 的评 价 。
原 木利 用 为 中心 , 森林 资源 的评 价 , 对 大致 限于对 资
源 的实 物量 的计 测 研 究 。到 了 1 9世 纪 即 工业 革 命 以后 , 由于森林 买卖 交换 的普 遍 化 , 要对 森林 有 客 需 观 的评 价标 准 , 并且 伴 随着 一 系 列 相 关 的 森 林 经 理 理 论 的产 生 , 因而产 生 了计算 林 价 、 林 较利 的森 林 森 评 价学 , 以研究 森林 资 源 的经济 评 价 问题 。 1 9世 纪 初 林价 算法 诞 生 以来 , 界 各 国学 者 建 立 了 各 种 理 世
( o t we tFo e t y Un v r iy,Ku mi g 6 0 2 i a S u h s r s r i e st n n 5 2 4 Ch n ) Ab ta t Th s p p rr p re h a e t d v l p n r c s f f r s e o r e s e s e t i h rd a d t e a s s sr c : i a e e o t d t e lt s e eo me tp o e s o o e tr s u c s a s s m n n t e wo l n h s e s me ti d x s s e o o e ts s an b e d v l p n . n n e y t m ff r s u t i a l e eo me t Ke wo d :o e tr s u c s a s s me t u t i a l e eo me t n e y tm y r s f r s e o r e s e s n ;s s an b e d v l p n ;i d x s s e

森林资源的资源监测

森林资源的资源监测

森林资源的资源监测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资源之一,不仅提供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还提供着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许多物资。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过度、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森林资源已经面临着各种的威胁和风险,资源监测成为了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的重要工作之一。

资源监测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多方面的监测和测量,以获取森林资源状况的信息、预测森林资源变化趋势,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技术手段。

资源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和隐患,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维护森林的生态系统平衡。

一、森林资源的监测分析森林资源的监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

监测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包括树木和其他植被、土壤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等,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各环节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趋势等。

2. 森林资源的测量和评估。

测量森林资源的分布面积、存储量,并评估森林资源的贡献价值和经济价值等。

3. 森林火情监测。

通过对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预测,进行及时的预警和应急响应,减少火灾的损失和危害。

4. 森林病虫害监测。

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影响范围,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轻威胁和损失。

5. 森林碳汇监测。

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森林碳储量、碳交换过程、碳汇能力等指标,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二、森林资源监测的技术手段为了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分析,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主要包括:1.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和飞机等遥感设备获取森林资源的图像和数据,对森林资源进行遥感监测和分析。

2. 野外测量技术。

对森林资源进行现场的实地测量和采样,获取森林资源的详细信息和数据。

3.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将获取的遥感数据、野外测量数据等整合入GIS系统,以地图形式展现和分析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

4. 模型分析技术。

利用计算机模型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模拟和分析,预测森林资源的变化趋势和风险。

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综述

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综述

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综述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是指为了加强对国家重点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的相关监测细则。

公益林是指用于国土整治、水土保持、河流湖泊库区及山塘区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等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公益功能的重要森林资源。

下面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进行综述。

首先,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包括对公益林资源的基本属性进行监测。

这些基本属性包括公益林的位置、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等。

通过对公益林资源的基本属性进行监测,可以了解公益林的空间分布情况和利用现状,为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关注公益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通过监测公益林的植被类型、物种组成、数量和分布等指标,可以评估公益林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并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

同时,监测公益林的水土保持能力、防风固沙能力、土壤质量等指标,可以评估公益林的生态功能,为科学合理利用公益林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第三,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还关注公益林的经济效益。

通过监测公益林的生态旅游收入、木材产量、非木材林产品产量等经济指标,可以评估公益林的经济效益,并为合理开发公益林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监测公益林的经济效益还能为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经济支持。

第四,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还包括对公益林资源的安全和管理水平进行监测。

监测公益林的火险等级、病虫害发生情况、森林资源治理水平等指标,可以评估公益林的安全状况和管理水平,并及时采取措施提升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最后,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还关注公众的参与和社会反馈。

通过监测公众对公益林资源的认同度、满意度、参与度等指标,可以评估公众对公益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态度和参与程度,为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社会支持。

综上所述,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为了加强对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关注公益林的基本属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经济效益、安全和管理水平以及公众参与和社会反馈。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资源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期末作业学院:专业:学号:学生姓名:作业名称: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检测指标体系设计植被(树种)适应性树种及耐旱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蒸腾耗水特性、光合和水分生理生态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等都不相同。

运用相关的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林地内各树种的耐旱性和野外条件下影响树种生长的主要因子。

本指标的设计主要是揭示喀斯特地区林地内植物树种对石漠化地区干旱的条件下的特殊的适应性能。

表1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Table1 Drou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蒸腾速率三级SY-1023植物蒸腾速率测定仪枝条水势三级用670便携式植物水势压力室测定水分利用率三级光合率/蒸腾速率2 树种光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较高,对光照反射较大,植物必须在这种特殊生境中形成完整的适应机制。

各种植物对这种环境的光适应能够改善光合,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生物量。

表2 光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Table2 Li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净光合速率三级Li 6400-02B测定光饱和点LSP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光补偿点LCP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3 树种钙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喀斯特地区土壤由于受成土母质(碳酸盐岩)、气候、地形、生物、人为作用等因子综合作用,使喀斯特山区土壤发育较年轻,较多保持了母质钙含量高的性质。

在喀斯特地区,植被只有适应了高钙环境后才能进行正常生长。

论我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论我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论我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摘要对我国森林资源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提出我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并对其发展趋势与建设目标提出一些看法,以作交流。

关键词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现行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改进工作。

1993-1997年,我国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机构的援助,开展了“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研究。

1997年原林业部提出了建立国家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体系的设想,并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1998年完成了国家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体系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规定的编制工作。

2004年l2月15日,我国全面启动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框架研究。

该项目于2006年10月13日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一,确定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创新性提出了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

1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存在问题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是国家和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至今监测的主要因子仍为森林面积和蓄积,样地调查因子只有75个。

虽然在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增加了一些新调查因子,但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健康等3项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的一类清查中还完全没有涉及。

从当前新的林业发展形势下看,我国现行的一类清查主要存在5个问题:①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时效性差,与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②不能满足新形势林业发展和参与全球资源评价的需要:③体系惯性大,抗干扰能力弱;④缺乏专家支持系统;⑤经费投入不足,科技进步较慢,新技术应用不充分。

现行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往往采用抽样控制和小班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以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控制总体蓄积精度,用小班调查方法将资源数据(主要是面积和蓄积)落实到小班(地块)。

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监测指标体系

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监测指标体系

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监测指标体系一、引言随着我国生态建设步伐的加快,平原生态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科学、有效地评价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的建设成果,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监测指标体系,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概述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是指在平原地区,以生态林为主,采取综合措施,构建生态系统稳定、功能完善的林业示范区域。

其目标是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一)生态指标1.植被覆盖率:反映生态恢复和保护的效果,可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获取。

2.生物多样性:衡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丰富程度,可通过物种调查、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等方法获得。

3.土壤质量: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状况,可通过土壤采样、理化性质分析等方法获取。

(二)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监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颗粒物等污染物,可通过空气质量监测站获取。

2.水质: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可通过水样采集、水质分析等方法获得。

3.气候条件:监测气候变量,如气温、降水、湿度等,可通过气象观测站获取。

(三)社会经济指标1.农民收入:监测示范区内农民收入水平,可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方法获取。

2.旅游业发展:监测旅游业收入、游客数量等,可通过旅游部门统计数据获取。

3.区域经济发展:监测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等,可通过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获取。

(四)管理指标1.政策法规:监测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可通过政策文件、法规文本等获取。

2.人力资源: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状况,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

3.技术水平:监测示范区内科技成果、技术创新等,可通过技术报告、专利申请等获取。

四、监测方法与数据采集采用实地调查、遥感技术、监测站数据、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全面收集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的相关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摘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

在监测体系中,监测的主体是人,监测的对象是森林资源。

人的主要任务是量测、记载和评价森林资源动态,而空间和时间则界定监测活动的范围及模式。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对林地的经营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监测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

但目前对森林监测的研究与评价,在范围上偏向于大尺度的国家级、区域级监测,在监测内容上主要以资源监测为主、辅以有限的生态状况监测。

本文主要是对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综述Abstract:,themonitoringofthehumanbody,'smaintaskistomeasure,recordandevaluatethedynamicsoffores tresources,,.Keywords:forestresources;themonitoringindicatorsystem;commentary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森林经营已经从过去着眼于木材资源的开发转向注重多种资源的开发,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多种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监测已由传统的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用转向环境保护的目标,特别是在森林健康监测以及森林资源监测方面越来越突出。

进行森林资源监测不仅能反映当前资源状况,并且能够对上一期经理措施效果进行评价以及为下一期经理措施提供依据。

1概念界定从上个世纪到当今学界,我国许多从事林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都提出过森林资源监测的概念。

李宝银等提出森林资源监测就是对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森林资源状态的跟踪观测,掌握其变化情况;构成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必须具备森林资源监测的空间完整性、时间统一性、调查连续性、方案兼容性、标准统一性、成果可靠性和工作系统性[1]。

陈谋询等认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是对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状态进行量测、记载、分析和评价的技术系统,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组织、规程、方法、手段和技术的有机体[2]。

刘安兴提出森林资源监测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各种信息采集和处理方法,对森林资源状态进行系统的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和评价,满足对森林资源评价的需要,为合理管理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3]。

武刚却认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而森林资源动态是指森林资源由期初状态经过监测期内变化变成了期末状态的过程[4]。

曾伟生等认为按照通常的理解,森林资源监测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先进手段,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定期的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监测关注的是动态变化,强调的是连续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多次连续的森林资源调查就构成了森林资源监测[5]。

尽管各个学者对森林资源监测的认识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监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的观点上达成了一致。

另外,对森林资源监测所运用的技术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界定森林资源监测概念时,会伴随着一些细小的变化。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组成林业部相关文件中规定: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由国家森林资源监测、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和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组成[6]。

其中,国家森林资源监测是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年度资源监测组成,地方森林资源监测是以县(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场)为单位的资源监测,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把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森林资源监测有机地连成一体,达到及时和迅速监测全国森林资源变化和辅助经营管理决策的目的。

在另一个文件中,又规定了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一般分为3个层次,即省(区、市)、地(市)和县(局)森林资源监测,其中省、地森林资源监测是以省为单位,把资源监测数据落实到县(局)的宏观控制监测,县(局)森林资源监测原则上是以县(局)为单位,资源统计落实到乡(场)的宏观控制监测。

肖兴威等提出应该将“森林资源监测”的内涵扩展到“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认为全国综合监测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两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7]。

闫宏伟等提出,应按照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在保持现有监测体系稳定的前提下,统筹国家和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统一技术标准,创新监测方法,整合监测成果,最终形成国家和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一盘棋”,森林资源“一套数”,森林分布“一张图”,建成上下一体、服务高效的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具体包括组织管理、监测方法、技术手段和信息服务四个方面的一体化[8]。

总结上面这些研究成果及国家的相关文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构成应该包括以下要素:从层次来看,应该包括国家体系和地方体系;从组件来看,应该包括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从实施来看,应该统筹国家监测和地方监测;从成果来看,应该做到数据共享和分级控制。

表1不同的森林资源监测模式(武刚,1996)表2不同的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武刚,1996)3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现状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种类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是《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按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将森林调查划分为三类七种:一是森林资源清查,也叫森林资源监测,俗称一类调查;二是二类调查,也叫林业规划调查;三是作业设计调查,包括伐期设计、造林设计、营业设计;四是专业调查,如土壤调查、植被调查、森林数表的编制、立地调查和更新调查等;五是森林资源评估;六是核查,采伐限额核查,造林、更新、飞播、封山育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实绩核查,也包括专项核查,“三北”工程核查、退耕还林工程核查;七是专项调查,是特殊的调查,如某一地方出现了异常情况,要对它临时进行调查,主要是针对案件进行的;八是灾害损失评估,常见的有火灾损失评估和病虫害损失评估;九是工程建设验收,如生态工程验收[9]。

森林资源监测制度是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

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分为四类: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森林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调查)、森林资源状况年度核查调查(简称年度核查调查)。

年度核查调查如年度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年度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及保存状况,年度征占用林地情况,年度林业工程实施情况、年度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公益林管护情况等[10]。

森林资源监测的分级体系和建设情况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分级、省级属于国家监测体系还是属于地方监测体系,有不同看法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包括国家级、省级、地方级三个层次[11]。

森林资源监测分为国家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和地方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地方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再分为省级、地级、县级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12]。

国家资源监测体系由中央与省二级组成,地方(三级)监测体系以分别地、市、州—县—乡(场)为宜,省是中央到地方的一个中间环节,地方各级必受它的约束[13-14]。

监测体系综合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综合化,表现为监测内容的日益丰富、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

传统的森林资源监测重点主要在森林的蓄积、面积上。

而目前监测内容已经扩展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森林健康、森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等。

如德国等欧洲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级的森林资源监测就有3部分组成: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二是全国森林损害调查,三是全国森林土壤调查[15]。

我国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一直注重于森林面积和蓄积数据,近年来随着对森林健康和环境情况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也增加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如森林健康等级、湿地类型、荒漠化类型、森林群落结构、自然度等。

但从总体设计来看,以及从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利用看,重点依然在森林的面积和蓄积上。

国家林业局在1998年提出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进行森林多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的综合和动态监测。

2003年上半年开始实施这方面的整体方案研究工作,现正由国家林业局4个直属规划院及有关高校合作研究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指标体系、技术方案等。

4指标体系构建监测指标是指为评价指标服务的具体调查和测定指标,一般又可分为核心指标和扩展指标。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到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原则。

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因此可以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森林状况、湿地状况以及土壤退化状况。

其中森林状况可以通过森林健康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评价;湿地状况可以通过湿地状况和保护来评价;土壤退化状况可以通过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来反应等[16]。

表3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曾伟生,2008)指标组指标类指标亚类核心指标森林健康指标森林健康森林结构土地类型、植被类型、工程类别、起源、林种、优势树种、林组、郁闭度、植被覆盖度、群落结构、林层结构森林活力生长率、枯损率、森林健康等级、森林经营等级森林灾害灾害类型、灾害等级森林功能生产功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用材林面积、用材蓄积、可采资源面积、年均生长量、年均消耗量涵养水源涵养水源:林地蓄水量、水源涵养林面积与比例生态功能保持水土: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严重的林地面积与比例固氮释氧:生物量、碳储量、放氧量、储能量净化空气:吸硫量、降污量、降尘量土壤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N、P、K含量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类型、乔木树种、保护物种数量与面积比率5指标操作实施系统要完成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应包括连续清查系统、小班区划调查系统、GPS网点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5个部分组成[17]。

连续清查系统连续清查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固定样地,它包括省级和县级连清体系,连清体系只能提供总体为单位的宏观的森林资源数据。

省级连清体系为省提供有一定精度保证的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数据。

县级连清体系是各县为总体提供有一定精度保证的宏观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数据,累加一个地区内各县数据为该地区提供宏观数据[18]。

省级和县级连清的固定样地最好不要重复。

为保证数据的连续可比,样地调查方法应完全相同,在一个省范围内样地调查只能用一本操作细则,要保证数据的连续可比和各区域范围的引用。

并且,小班区划调查在一省范围内只能使用一本操作细则。

小班区划调查系统小班区划调查系统的最小单元是小班,数据来源于小班区划和各年度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如造林、工程建设、采伐等)的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