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精选版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精选版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精选版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消毒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1)布点:

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距墙1m;室内面积 >30 m2,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点距墙1m。

(2)平板暴露法

平板直径9cm、采样高度1.5m,暴露5min。

3、检验方法

平板37℃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4、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

50000N

细菌总数(cfu/m3)=A×T

A为平板面积(cm2); T 为暴露时间(min);N 为平均菌落数(cfu)

5、结果判定

(1)I、II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2)III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3)IV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6、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层流手术室空气日常监测方法:

要求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平板采样法(沉降法)或采样器法(浮游菌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

(1)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应在手术开始、手术2小时、手术结束前抽检3-4次。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倾斜30℃,Φ90 培养皿,暴露30分钟后,37°C培养24小时。

标准:每皿菌落计数平均值应符合表4标准要求。单皿最大值不应超过平均值3倍。

(2)动态采样器法:浮游菌菌落检测应在手术进行如切皮、缝合、连台手术之间、手术进行4小时等,选择不少于3个程序,测定细菌菌落总数。

标准:I级<30cfu/m3 ;II级<150 cfu/m3;III级<450 cfu/m3;IV级<500 cfu/m3。

(3)其他洁净用房在当天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各测1次,在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Φ90培养皿,沉降0.5h后在37℃下培养24h。

标准:同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标准。

层流手术室静态(空态)时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方法:

(1)当送风口集中布置时,应对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检测;当送风口分散布置时,按全室统一布点方法检测。

(2)沉降法采样时,用直径9cm的培养皿,在空气中暴露30min,37℃培养24h,培养皿中的菌落数(cfu)代表空气中沉降下来的细菌数,以个/皿表示。

(3)浮游法采样时,用裂隙采样器在空气中随机采样30min,对采样皿或采样条培养得出的菌落数(cfu),代表空气中浮游下来的细菌数,以个/m3表示。

2、采样高度:

(1)采样点可布置在地面上或不高于地面0.8m的任意高度上;

(2)在手术区检测时应无手术台;当手术台已固定时,检测高度应在台面之上0.25cm。

3、布点方法: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关布点位置与方法

区域

最少测点数手术区图示

Ⅰ级洁净手术室 5点(双对角线布点)

手术区和洁净辅助用房 8点(每边内2点)

局部100级区

Ⅰ级周边区

Ⅱ~Ⅲ级洁净手术 3点(单对角线布点)集中送风面正投影区

室手术区 6点(长边内2点,短边内1点)集中送风面正投影区Ⅱ级周边区 4点(每边内1点)

Ⅲ级周边区

Ⅳ级洁净手术室及分散 4点(避开送风口正下方)

布置送风口的洁净室面 2点(避开送风口正下方)

积>30㎡

面积≤30㎡

注:分布在集中送风面正投影区角的采样点距离邻近两边的距离位0.12米

4、采样注意事项:

(1)在100级区域检测时,采样口应对着气流方向;在其他区域检测时,采样口均向上;

(2)采样后的培养基条或培养皿,应37℃条件下培养24h,并计算菌落数,菌落数的平均值均四舍五入选位到小数点后1位;

(3)当采用浮游法测定浮游菌浓度时,细菌浓度测点数应和被测区域的含尘浓度测点数相同,且宜在同一位置上。每次采样应满足表8的最小采样量的要求,每次采样时间不应小于30分钟。

(4)当用沉降法测定沉降菌浓度时,细菌浓度测点数即要不少于含尘浓度测点数,应满足表9规定的最少培养皿数的要求(不含对照皿)。如沉降时间适当延长,则最少要求培养皿数可按比例减少,但不能少于含尘浓度的最少测点数。

(5)不论用何种方法检测细菌浓度,都必须有两次空白对照。第一次用于检测培养皿或培养基条(每批一个对照皿(条));第2次对操作过程做对照试验(每室或每区将1个对照皿(条),打开后又立即封盖,进行模拟操作);两次对照结果必须为阴性,整个操作过程应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

(6)新房验收时,应最后做空气、物表细菌检测。

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1]

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消毒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1)布点: 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距墙1m;室内面积 >30 m2,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点距墙1m。 (2)平板暴露法 平板直径9cm、采样高度,暴露5min。 3、检验方法 平板37℃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4、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 50000N 细菌总数(cfu/m3)=A×T A为平板面积(cm2); T 为暴露时间(min);N 为平均菌落数(cfu)5、结果判定 (1)I、II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2)III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3)IV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6、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层流手术室空气日常监测方法: 要求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平板采样法(沉降法)或采样器法(浮游菌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 (1)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应在手术开始、手术2小时、手术结束前抽检3-4次。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倾斜30℃,Φ90 培养皿,暴露30分钟后,37°C培养24小时。 标准:每皿菌落计数平均值应符合表4标准要求。单皿最大值不应超过平均值3倍。 (2)动态采样器法:浮游菌菌落检测应在手术进行如切皮、缝合、连台手术之间、手术进行4小时等,选择不少于3个程序,测定细菌菌落总数。 标准:I级<30cfu/m3 ;II级<150 cfu/m3;III级<450 cfu/m3;IV级<500 cfu/m3。 (3)其他洁净用房在当天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各测1次,在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Φ90培养皿,沉降后在37℃下培养24h。 标准:同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标准。 层流手术室静态(空态)时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方法: (1)当送风口集中布置时,应对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检测;

洁净区环境监控管理规程

1目的 规范洁净区环境监控管理,确保洁净区的环境符合GMP要求。 2范围 适用于各生产车间的洁净区的监控。 3职责 QA负责各车间洁净区的环境监控。 4内容 4.1定义 4.1.1静态 4.1.1.1静态a:洁净室(区)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安装完毕且功能完备的情况下,生产工艺设备已安装,洁净室(区)内没有生产人员的状态。 4.1.1.2静态b:洁净室(区)在生产操作全部结束,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 4.1.2动态:洁净室(区)已处于正常生产状态,设备在指定的方式下进行,并且有指定的人员按照规范操作。 4.2测试项目、标准及频次 4.2.1风速、风量及换气次数 4.2.1.1风速测试:A级区进行风速测试,检测频次:每个月一次。 4.2.1.2风量及换气次数测试:A级区外的其它区域测量风量及换气次数。检测频次:至少每年一次。 4.2.1.3标准 a.A级区风速:层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 b.换气次数:B级洁净室换气次数n≥50次/h,C级洁净室换气次数n≥25次/h,D级洁净室换气次数n≥15次/h。 4.2.2流型 4.2.2.1检测区域:A级区,检测频次:至少每年一次。 4.2.2.2标准:应为层流 4.2.3压差 4.2.3.1检测频次:正常投产时每天一次。 4.2.3.2标准

a.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等级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不低于10帕斯卡。 b.相同洁净度等级不同功能的操作间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以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4.2.4温度、相对湿度 4.2.4.1检测频次:正常投产时每天一次。 4.2.4.2标准: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 4.2.5高效过滤器检漏 4.2. 5.1检测频次:A级区每半年用尘埃粒子计数扫描巡检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每年用气溶胶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B级、C级区每年用气溶胶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D级区每年用尘埃粒子计数扫描巡检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新更换高效过滤器要进行完整性测试。悬浮粒子检测结果异常,调查怀疑高效泄漏的可进行完整性测试。 4.2. 5.2标准:气溶胶法泄漏率应≤0.03%。(气溶胶法需外协检测) 4.2.6空气悬浮粒子 4.2.6.1灌装间A级区每批一次在线监测;B级区每个月进行一次动态监测,所有房间每3个月进行一次静态监测;C级区每2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动、静态不限;D级区每3个月进行一次静态监测,特殊情况下可进行动态监测。 4.2.6.2标准 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标准规定

9205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药品洁净实验室是指用于药品无菌或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实验室、隔离系统及其它受控环境。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参考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分为A、B、C、D 4个级别。为维持药品洁净实验室操作环境的稳定性、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对药品洁净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控制,使受控环境维持可接受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水平。 本指导原则包括人员要求、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参数确认、微生物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监测标准、警戒限和纠偏限、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人员 从事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人员应符合现行《中国药典》通则中“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通则9203)”的相关要求。 确认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确认参数包括物理参数、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洁净实验室若有超净工作台、空气调节系统等关键设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参数测试。 药品洁净实验室物理参数的测试应当在微生物监测方案实施之前进行,确保操作顺畅,保证设备系统的运行能力和可靠性。主要的物理参数包括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气流组织、空气流速(平均风速),换气次数、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测试应在模拟正常检测条件下进行。 各级别洁净环境物理参数建议标准及最长监测周期见表1,必要时,各实验室应根据洁净实验室使用用途、检测药品的特性等制定适宜的参数标准。物理参数测试方法参照《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现行国家标准中附录D3高效空气过滤器现场扫描检漏方法、附录E12气流的检测、附录E1风量和风速的检测、附录E2静压差的检测、附录E5温湿度的检测进行。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其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确认及监测照以下“监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 法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消毒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1)布点: 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距墙1m;室内面积 >30 m2,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点距墙1m。 (2)平板暴露法 平板直径9cm、采样高度,暴露5min。 3、检验方法 平板37℃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4、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 50000N 细菌总数(cfu/m3)=A×T A为平板面积(cm2); T 为暴露时间(min);N 为平均菌落数(cfu) 5、结果判定 (1)I、II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2)III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3)IV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6、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层流手术室空气日常监测方法: 要求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平板采样法(沉降法)或采样器法(浮游菌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

(1)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应在手术开始、手术2小时、手术结束前抽检3-4次。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倾斜30℃,Φ90 培养皿,暴露30分钟后,37°C培养24小时。 标准:每皿菌落计数平均值应符合表4标准要求。单皿最大值不应超过平均值3倍。 (2)动态采样器法:浮游菌菌落检测应在手术进行如切皮、缝合、连台手术之间、手术进行4小时等,选择不少于3个程序,测定细菌菌落总数。 标准:I级<30cfu/m3 ;II级<150 cfu/m3;III级<450 cfu/m3;IV级<500 cfu/m3。 (3)其他洁净用房在当天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各测1次,在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Φ90培养皿,沉降后在37℃下培养24h。 标准:同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标准。 层流手术室静态(空态)时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方法: (1)当送风口集中布置时,应对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检测;当送风口分散布置时,按全室统一布点方法检测。 (2)沉降法采样时,用直径9cm的培养皿,在空气中暴露30min,37℃培养24h,培养皿中的菌落数(cfu)代表空气中沉降下来的细菌数,以个/皿表示。(3)浮游法采样时,用裂隙采样器在空气中随机采样30min,对采样皿或采样条培养得出的菌落数(cfu),代表空气中浮游下来的细菌数,以个/m3表示。 2、采样高度: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2012年

目录 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19.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 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20.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3. 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4. 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22.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 5. 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23.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 6.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4.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 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5.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 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6.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7.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10.烟气烟色监测现场记录表28.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11.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29.机动车排气路检原始记录表 12.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30.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 13.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31.校准曲线配制原始记录表 14.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32.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 15.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3.样品交接记录表 16.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4.样品分析任务表 17.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5.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 18.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36.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

xx 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 )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 采样目的: 方法依据:GB12998-91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枯 丰 平 pH 计型号及编号: DO 仪型号及编号: 电导仪型号及编号: 采样: 送样: 接样: .第 页 共 页

空气细菌培养的采样方法

1空气的采样方法检测空气的培养法平板暴露法。此法简便,目前大部分医疗单位采用。在处理后,操作前进行,室内面积≤30m2对角线内、中、外处设3点,内外点布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基本原理是:空气中细菌等可随尘粒一起下降,在室内各采样点处放好平板,采样高度距地面~,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暴露5min或10min,盖好平板。将平板置于37℃培养48h计算菌落数。2细菌数的细菌总数(c f u/m3=4500N/A×T)式中A=平板面积(cm2) T——平板暴露时间(min) N——平均菌落数(cfu) 这个计算公式是根据在面积100cm3的表面,5min落下的细菌相当于10L空气中含的细菌数而推算出来的。 3效果和污染状况的评价

空气消毒效果的比较应在消毒前后取样进行培养,如消毒后空气中细菌数明显下降,说明消毒效果好,下面规定适用GB15982——1995规定:Ⅰ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3,并且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3并且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Ⅲ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 f u/m3并且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Ⅰ类环境包括层流和层流洁净病房只能采用层流通风才能空气中的微生物减到此标准以下。Ⅱ类环境包括普通、产房、婴儿室、室、普通室、、烧伤病房、病房、采用循环风或式空气消毒器,这类均为有人房间,必须采用对人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才能使空气中的微生物减到此标准以下。Ⅲ类环境包括儿科病房、检查室、、换药室、、供应室、、、各类普通病房室和房间,采用,或喷雾消毒。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41种主要,其中经空气传播的就有14种,占首位[1]。空气是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而儿科门诊输液室是患儿及家长聚集的地方,的好坏,不仅对患儿的影响很大,也同时给家长的健康带来威胁。这已成为重要的,也对提出严峻的考验。调查表明,空气中浮离菌数在700 cfu/m3~1 800 cfu/m3时,就有发生感染的危险性,而如果细菌总数不足180 cfu/m3时,则这种危险性似乎很小[2]。本次研究发现使用2 h后的输液室空气细菌总数平均为748 cfu/m3,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总数逐步上升,在使用4 h后的细菌总数平均值达到1 785 cfu/m3。这样的环境都有可能导致疾病通过空气传播。儿科门诊患者大多是急性或,在患者咳出的、痰液及分泌物中含有多种致病菌,同时每个患儿通常都有家长陪护,导致空气细菌含量较高。因为患儿本身较低,所以儿科输液室空气质量的好坏更能影响患儿疾病的转归,这一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次研究发现,儿科门诊输液室空气消毒后效果监测,符合标准,而且指数较低,输液患者后细菌数逐渐上升,2 h、4 h均超标,因此,儿科门诊输液室在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无法持续进行,仅靠一天两次的紫外线消毒是不能保证空气质量。降低菌落数的效果较持久。自然通风通过换气持续30 min,可以显着减少空气中的含量,降低室内CO及废气的浓度。每天累计通风2 h~3 h,能持久降低中的菌落数。有报道通风流出和进入的空气达到本房间容积时为换气1次,可清除原细菌数的%,所以通风是最简单的消毒方法[3]。另外,也应注意及时关闭,保持已清洁消毒后的室内净化效果。通过对空气中菌落的初步鉴定发现主要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葡萄球菌、微球菌、奈瑟

微生物检验洁净室确认方案

1概述 本厂微生物限度检验室位于综合办公楼二楼西北部,于2013年新建成,洁净室主要为微生物限度检验室、效价室与阳性菌室,功能间设计能满足微生物限度检验要求。微生物限度检验室与效价室共用一套空气净化系统,阳性菌室用一套空气净化系统。 微生物限度检测室、效价室、阳性菌室人流与物流分开,效价室和阳性菌室相对缓冲室为负压,空气为直排,为了防止排放的空气的污染,在排放口加装净化装置。洁净区分别设有C级区域,净化工作台局部A级。微生物限度检测室的面积为8.7m2、效价室的面积为9.3m2、阳性菌室的面积为9.0m2。 洁净室内设计参数: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室内与室外静压差为≥10Pa。2确认目的 本厂为北京中新制药集团异地新建厂房,检验室亦为新建,为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需对微生物限度检验洁净室进行确认,确保其能够满足微生物限度检验的要求。3确认范围及依据 3.1方案适用于本厂微生物限度检验洁净室的确认。3.2依据序号1 2 3 4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文件名称中国药典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GMP指南质量控制实验室与物料系统 文件编号2010年版二部2010年修订2011年版

专业资料 部门姓名职位确认工作中职责 负责起草确认方案,方案的实施; QC主管 负责起草确认报告;负责复审确认记录;负责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QC 负责按确认方案要求实施确认和记录结果;负责报告确认中发生的任何偏差。 质量部 QA主管 负责审核确认方案、确认记录和确认报告。负责监督本方案实施。负责审核确认方案、确认记录和确认报告; 质量部长 负责确保本方案正确实施,并提供资源;负责对发生的偏差组织调查。 5确认方案培训 质量副总 验证组长:负责批准确认方案和确认报告。 质量受权人负责确认方案、确认报告的审核及评价质量管理负责人验证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确认方案、确认报告的批准,提供资源。

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制度

1 目的 规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检测制度,以满足检验要求。 2 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 3 职责: 3.1品管部负责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速、照度、尘埃粒子数、沉降菌、换气次数等的检测,并及时将结果通知相关部门。 4内容 4.1尘埃粒子数监测 公司品管部应按附件图中监测点对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区进行尘埃粒子数检测,当测量数据超过表1标准要求最大值时,应及时通知设备部进行整改。 表1尘埃粒子数标准要求 4.1.2 测试状态: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4.1.3 采样高度:采样点一般与操作面水平(离地面0.8m~1.5m高度)。 4.1.4 采样时,应避开回风口,测试人员应在采样口的下风侧。 4.2照度监测 室内照度可用便携式照度计测定,室内照度必须在室温已趋稳定、光源光输出趋

于稳定,测点平面离地面0.8m,按附件图中监测点进行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照度≥300Lux),每季度监测一次。 4.3换气次数的检测 在空调系统正常运转不少于30分钟后,检测人员按定点测量法要求,使用风速仪贴近风口处测量,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换气次数。 表3换气次数标准要求 4.4沉降菌的检测 按照GB16294-1996标准进行检测。 表3沉降菌标准要求 4.6 微生物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监测由实验室人员每天监测并留有记录。要求实验室的温度条件为15℃-25℃,湿度条件为35%-65%。 4.7 环境指标超标状况的处理 按照规定要求定期对洁净室的环境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通知设备部以及相关负责人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之后,品管

部需要对环境进行二次监测,直至符合要求。 5.相关记录 《照度检测记录》 《风速检测记录》 《温湿度记录》 《洁净区沉降菌检测记录》 《微生物室环境检测报告》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消毒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1)布点: 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距墙1m;室内面积>30 m2,设四角 及中央5点,四角点距墙1m。 (2)平板暴露法 平板直径9cm、采样高度1.5m,暴露5min。 3、检验方法 平板37 C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4、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 50000N 细菌总数(cfu/m3 ) =A X T A为平板面积(cm2); T为暴露时间(min) ; N为平均菌落数(cfu) 5、结果判定 (1)I、II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2)III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3)IV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6、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进行采样 层流手术室空气日常监测方法: 要求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平板采样法(沉降法)或采样器法(浮游菌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 (1)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应在手术开始、手术2小时、手术结束前抽检3-4次。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倾斜30C,①90培养皿,暴露30分钟后,37°C培养24小时。 标准:每皿菌落计数平均值应符合表4标准要求。单皿最大值不应超过平均值3倍。 (2)动态采样器法:浮游菌菌落检测应在手术进行如切皮、缝合、连台手术之间、手术进行4小时等,选择不少于3个程序,测定细菌菌落总数。 标准:I 级<30cfu/m3 ; II 级<150 cfu/m3 ; III 级<450 cfu/m3 ; IV 级<500 cfu/m3。 (3)其他洁净用房在当天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各测1次,在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①90培养皿,沉降0.5h后在37C下培养24h。 标准:同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标准。 层流手术室静态(空态)时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方法: (1)当送风口集中布置时,应对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检测;当送风口分散布置时,按全室统一布点方法检测。 (2)沉降法采样时,用直径9cm的培养皿,在空气中暴露30min , 37C培养24h,培养 (1 )采样点可布置在地面上或不高于地面0.8m的任意高度上;

手术室检测

洁净室洁净度的检测项目主要有如下: 1.臭氧二氧化碳 2.悬浮微生物 3.洁净度 4.温度,湿度 5.噪声 6.静压差 7.浮游菌 8.沉降菌 9.单向流洁净室截面风速不均匀度 10.照度 11.风量,风速 12.甲醛 13.氨 四、洁净手术部的检测、维护和监测 洁净手术部的施工、检测、维护和定期监测是洁净手术部正常运行的保证。施工必须是具有资质的单位承担。检测验收是非常重要一环。因要求指标多,规范强调必须由具有省以上检测资质权的单位承担。 维护:一方面要求施工单位给予保修维护,另一方面要进行本单位专门人员培训。 工程验收检测:测试项目:空气细菌浓度、洁净度级别、截面风速、换气次数、新风量、静压差、噪声、照度、温、相对温度等10项指标进行综合性能的检测。 1、空气细菌浓度的测定 在空态和静态情况下用直径为9cm的普通营养琼脂平皿,放在室内离地面或高度的各采样点处(送风口集中布置时,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检测,测点数为:100级测13点,1000级9点,10000级7点;100000级或送风口分散布置的洁净室,全室统一检测,10000级至少测试4个点,100000级至少2个点),暴露30min采样,置37℃温箱中培养24h,分别计数手术区周边区的平均细菌菌落数。监测:按要求每月进行一次生物学监测,采用空气沉降法。 沉降菌浓度检测方法(医院) (1)设备材料:编号ф90mm培养皿若干,普通培养基,37℃温箱。 (2)条件:净化空调系统在开启状态,房间清洁并擦试消毒后,进行测试。(3)时间:培养皿沉降30分钟后,用37℃温箱培养24小时。 (4)人员要求:测试人员穿着洁净服,戴口罩,手消毒或戴手套。动作要轻,避免产生污染干扰。 (5)放置方法、次序:放置培养皿从总平面中最靠里的房间开始布置,依次向外布,最后人员撤出。每间房间也是从房间最靠里的房间开始布置,最后布置门附近的点,然后人员撤出。收取培养皿时顺序相反,从最外边的房间开始收,每间房间从最靠门的培养皿开始收,最先布置的皿最后收,沉降时间略有

环境监测系统原始记录表式(doc 118页)

浙江省环境监测系统原始记录表式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原始记录表目录 ZHJC/JL001 pH 、电导率、溶解氧、水温测试原始记录 ZHJC/JL002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3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 )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I )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Ⅲ) ZHJC/JL004 浮游生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ZHJC/JL005 (冷)原子荧光 吸收 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6 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8 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 ZHJC/JL009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I ) ZHJC/JL010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II ) ZHJC/JL011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 ) ZHJC/JL012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I ) ZHJC/JL013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Ⅲ) ZHJC/JL014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 ) ZHJC/JL015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I ) ZHJC/JL016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Ⅲ) ZHJC/JL017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Ⅳ) ZHJC/JL018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Ⅰ) ZHJC/JL019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Ⅱ) ZHJC/JL020 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1 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2 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 ZHJC/JL023 标准物质配置记录 ZHJC/JL024 一般试剂配制记录 ZHJC/JL025 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6 色度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7 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

洁净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消毒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1)布点: 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距墙1m;室内面积>30 m2,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点距墙1m。 (2)平板暴露法 平板直径9cm、采样高度1.5m,暴露5min。 3、检验方法 平板37℃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4、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 50000N 细菌总数(cfu/m3)=A×T A为平板面积(cm2);T 为暴露时间(min);N 为平均菌落数(cfu) 5、结果判定 (1)I、II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2)III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3)IV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6、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层流手术室空气日常监测方法: 要求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平板采样法(沉降法)或采样器法(浮游菌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 (1)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应在手术开始、手术2小时、手术结束前抽检3-4次。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倾斜30℃,Φ90 培养皿,暴露30分钟后,37°C培养24小时。 标准:每皿菌落计数平均值应符合表4标准要求。单皿最大值不应超过平均值3倍。 (2)动态采样器法:浮游菌菌落检测应在手术进行如切皮、缝合、连台手术之间、手术进行4小时等,选择不少于3个程序,测定细菌菌落总数。 标准:I级<30cfu/m3 ;II级<150 cfu/m3;III级<450 cfu/m3;IV级<500 cfu/m3。 (3)其他洁净用房在当天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各测1次,在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Φ90培养皿,沉降0.5h后在37℃下培养24h。 标准:同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标准。 层流手术室静态(空态)时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方法: (1)当送风口集中布置时,应对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检测;当送风口分散布置时,按全室统一布点方法检测。 (2)沉降法采样时,用直径9cm的培养皿,在空气中暴露30min,37℃培养24h,培养皿中的菌落数(cfu)代表空气中沉降下来的细菌数,以个/皿表示。 (3)浮游法采样时,用裂隙采样器在空气中随机采样30min,对采样皿或采样条培养得出的菌落数(cfu),代表空气中浮游下来的细菌数,以个/m3表示。 2、采样高度: (1)采样点可布置在地面上或不高于地面0.8m的任意高度上;

手术室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消毒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1)布点: 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距墙1m;室内面积>30 m2,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点距墙1m。 (2)平板暴露法 平板直径9cm、采样高度1.5m,暴露5min。 3、检验方法 平板37℃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4、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 50000N 细菌总数(cfu/m3)=A×T A为平板面积(cm2);T 为暴露时间(min);N 为平均菌落数(cfu) 5、结果判定 (1)I、II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2)III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3)IV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6、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层流手术室空气日常监测方法: 要求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平板采样法(沉降法)或采样器法(浮游菌法)检测细菌菌落总数。 (1)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应在手术开始、手术2小时、手术结束前抽检3-4次。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倾斜30℃,Φ90 培养皿,暴露30分钟后,37°C培养24小时。 标准:每皿菌落计数平均值应符合表4标准要求。单皿最大值不应超过平均值3倍。 (2)动态采样器法:浮游菌菌落检测应在手术进行如切皮、缝合、连台手术之间、手术进行4小时等,选择不少于3个程序,测定细菌菌落总数。 标准:I级<30cfu/m3 ;II级<150 cfu/m3;III级<450 cfu/m3;IV级<500 cfu/m3。 (3)其他洁净用房在当天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各测1次,在每个回风口中部摆放3个Φ90培养皿,沉降0.5h后在37℃下培养24h。 标准:同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标准。 层流手术室静态(空态)时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方法: (1)当送风口集中布置时,应对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检测;当送风口分散布置时,按全室统一布点方法检测。 (2)沉降法采样时,用直径9cm的培养皿,在空气中暴露30min,37℃培养24h,培养皿中的菌落数(cfu)代表空气中沉降下来的细菌数,以个/皿表示。 (3)浮游法采样时,用裂隙采样器在空气中随机采样30min,对采样皿或采样条培养得出的菌落数(cfu),代表空气中浮游下来的细菌数,以个/m3表示。 2、采样高度: (1)采样点可布置在地面上或不高于地面0.8m的任意高度上; (2)在手术区检测时应无手术台;当手术台已固定时,检测高度应在台面之上0.25cm。 3、布点方法:(见表1)

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操作规程

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一个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操作规程。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测定。 责任: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测人员、化验室主任及质量部部长对实施本规程负责。 内容: 1.标准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 2.洁净区测试点选择 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2.1 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 2.2 房间的大小和布局 2.3房间的用途 2.4与产品的距离 2.5 人流物流方向 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如墙面2个采样点,地面2个采样点,洁净区主要设备2个采样点。 3.洁净区微生物测试频率和限度 3.1 日常监控一月一次 3.2接触碟(φ55mm)50cfu/25cm2,警戒40cfu/25cm2纠偏45 cfu/25cm2。

4.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方法(接触平皿法) 4.1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必须在动态下监测。 4.2 取样:取样时打开碟盖,无菌培养基表面与取样面直接接触,均匀按压接触碟底板,确保全部琼脂表面与取样点表面均匀充分接触,接触约5秒钟,再盖上碟盖。 4.3 取样后,应立即用75%酒精喷洒被取样表面,以除去残留琼脂。 4.4 培养:收好的营养琼脂接触碟在30-35℃培养3天,以所有采样点的平均值加和报告最终结果。 5.偏差纠正 一旦发现表面微生物检测结果超标,可以采用以下行动进行调查和评估: 5.1 检查取样和样品的处理是否正确,包括取样人员的资质是否确认; 5.2 回顾最近一次的悬浮粒子数的检测结果; 5.3 回顾最近一次的沉降菌的检测结果; 5.4 检查人员的更衣程序是否正确; 5.5 检查清洁设备和消毒剂的质量; 5.6 查看操作员工的培训记录。 6.洁净区表面微生物的趋势分析 每年应对洁净区表面微生物进行趋势分析。如果发现表面微生物有增加的趋势,应立即通知质量部,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系统进行纠正。 合格标准:

洁净区日常监控与在线监控

洁净区日常监控与在线监控 第一部分、日常监控 1、测试项目: 动态“温湿度、压差、悬浮粒子(除D级)、浮游菌、沉降菌、表面菌、人体微生物(C、D级除外)”。 2、测试条件:非生产情况的静态、正常生产批次的动态。 3、测试目的:证明一年四季的持续监测,受控环境微粒及微生物可控,清洁、消毒(灭菌)有效。 4、取样点选取:要求动态时采样点数及其布置应根据产品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 5、按照“温湿度、压差、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菌、人体微生物等相关测试操作SOP进行取样、测试。 6、相关取样测试点布置图、相关测试记录、计算、判定。 7、监测频次: 动态静态监控均可,频次推荐: 1、最终灭菌D:1次/2周,浮游菌、表面菌。 2、最终灭菌C:1次/1周,浮游菌、表面菌。 3、最终灭菌C+A:2次/1周,浮游菌、表面菌、手套。 悬浮粒子、沉降菌,从宽。 4、非最终灭菌D:1次/1周,浮游菌、表面菌。 5、非最终灭菌C:2次/1周,浮游菌、表面菌。 6、非最终灭菌B:2次/1周,浮游菌、表面菌。 悬浮粒子、沉降菌,从宽。 7、非最终灭菌B+A: 1次/1批,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 表面菌、人体微生物(可轮流抽检)。 以上为个人推荐,并参考美国药典微生物监测频次。 可以根据风险评估、验证结果自行制定合适的监控频次。 应定期检测微生物负荷与消毒剂效力,并作趋势分析。 8、有在线监控的,不做离线测试,以在线监控数据为准。

9、关键生产区域动态监控最好不要更换测试碟,避免污染风险。 第二部分、在线监控 一、在线监控要求: 1、应对A级区关键操作的全过程进行粒子监控。 处于未完全密封状态下产品的操作和转运,如产品灌装(或灌封)、分装、压塞、轧盖等。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灭菌后的装配以及处于未完全密封状态下的转运和存放。 无菌原料药的粉碎、过筛、混合、分装。 2、监测频率、取样量,应能及时发现人为干预、偶发事件、任何系统的损坏。 3、B级区类似于A级区,采样频率采样量可以调整。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灭菌后处于完全密封容器内的转运和存放。 洁净区人员活动频次较高的区域。 4、C级区要求风险评估确定。D级区不做要求。 一、无菌API: 三合一出料、粉碎(悬浮粒子、浮游菌) 混粉、取样(悬浮粒子、浮游菌) 二、无菌粉针: 西林瓶隧道烘箱出瓶口(悬浮粒子、浮游菌) 无菌装配/连接操作(悬浮粒子) 分装头(悬浮粒子、浮游菌) 加塞料斗(悬浮粒子) 轧盖(悬浮粒子) 灭菌后暂存间(悬浮粒子) A/B级物料转运(悬浮粒子)

2015版药典表面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题目:洁净区(室)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编码:颁发部门:质量部 起草:日期:2015年月日修订日期:年月日 审核:日期:2015年月日生效日期:2016年月日 批准:日期:2015年月日发放份数:版次:第1版 分发部门:质量部、中心化验室 1.目的:建立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试人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量的测试。 3.责任:表面微生物检测员。 4.内容: 4.1基本概念: 4.1.1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4.1.2表面微生物: 4.1.3表面微生物菌落数: 规定面积的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检测的微生物的菌落数目,以个/皿表示。 4.2测试原理: 本测试方法利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收集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方法和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评定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区的洁净度。 4.3测试方法: 4.3.1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培养基: 高压消毒锅: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的温度计进行检定。 培养皿:一般采用φ90mm×15mm玻璃培养皿。使用前将培养皿置于160℃干热灭菌120min。 接触碟:一般采用φ55mm无菌接触碟。 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约45℃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l。待琼脂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放入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空气培养的采样方法精选版

空气培养的采样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医院常规空气细菌培养(自然沉降法)采样方法 一、采样时间 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采样。 二、采样高度 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厘米。 三、布点方法 1.面积≤30 m2,设一条对角线取三点,即中间一点,两端各距墙1米处各取一点(图1) 2.室内面积>30m2,设两条对角线,东,西,南,北,中取五点,其中东,西,南,北距墙均1米(图2) 四、采样方法 用9厘米直径普通琼脂平皿,打开盖后面朝下斜扣到底盘,在采样点准确暴露5分钟后,送检培养。 五、结果分析 I类区域:<10 cfu/m3 II类区域:<200 cfu/m3 III类区域:<500 cfu/m3 六、附录 Ⅰ类区域: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参照洁净室空气培养方法与标准)。 Ⅱ类区域: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区域: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区域:传染病科及病房。 洁净室空气细菌培养监测布点与标准 一、局部百级,周围千级: 共放13个培养皿,其中手术区域5点,周边区8点。采样布置点示意图:二、局部千级,周围万级: 共放9个培养皿,其中手术区域3点,周边区6点。采样布置点示意图:三、局部万级,周围十万级:

共放7个培养皿,其中手术区域3点,周边区域4点。采样布置点示意图: 四、三十万级:面积>30m2布放4点,面积≤30 m2布放2点。 五、要求: 1.送风口集中布置时,应对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检测;如送风口分散布置时,全室统一检测,测点可均布,不应布置在送风门正下方; 2.采样点可布置在地面上或不高于地面0.8m的任意高度上,手术区域放置在四角的平皿应离手术区边缘0.12m,培养皿放置30分钟; 3.采样后的培养皿,应立即置于37度条件下培养48小时; 4.然后计数生长的菌落数,菌落数的平均值均四舍五入进位到小数点后1位。 5.放置培养皿示意图: 盖面朝下斜扣到底盘A边上 六、洁净室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标准?

医院洁净手术室的管理与监测

医院洁净手术室的管理与监测医院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之一,其对建筑卫生学的要求最高,也最复杂(硬件)。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洁净手术室的建设已逐步普及,同时也给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更高的要求。一、空调净化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用于工业制药,电子等技术方面。80年代逐步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空调净化技术是利用空调系统中装置多级空气过滤设备,使进入房间的空气在热、湿调节的同时除去空气中的细菌。洁净手术部正是建立在空气净化技术和手术全过程的感染控制,切断所有污染途径(人流、物流、气流、水流)的理念之上的。其要求不仅手术室是洁净的,并且在手术整个过程、环节及必要的配套辅助性用房区域也必须是洁净的。其不仅有阻止外部细菌的进入,也是阻止室内由于长期消毒破坏菌种平衡后使特定细菌大量繁殖的有效手段。二、我国洁净手术室的分级根据手术室无菌程度将手术室分为5类:(1)一类手术室相当I级洁净手术室(手术区100级,周边区1000级),也称无菌净化手术室。多用于神经外科、心脏、脏器移植、全关节置换、眼科、大面积烧伤植皮等深部重大手术。这类手术不得有产生感染的因素。(2)二类手术室相当于II级洁净手术室(手术区1000级,周边区10000级),即一般无菌手术室。多用于脾、肾、肺等脏器切除、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这类手术,外部条件属无菌,但在手术过程中,因内部因素可能发生感染。(3)

三类手术室相当于III级洁净手术室,多用于本身已感染的有菌手术,如胃、胆囊、阑尾手术等,但手术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4)IV类手术室也是用于有菌手术,如创口已严重化脓和感染。(5)五类手术室为负压手术室,应用于有传染性的手术,如全同绿假单胞菌、气性坏疽、破伤风、MRSA等细菌的感染伤口的手术。病人自身有菌,感染力强,散发大量传染病菌,对环境严重污染、危害大,故应隔离,空调系统也应分开设置。手术室的数量、等级依医院性质、规模、级别和财力而定。我国规定,100张床位,需4-5间手术室,有菌无菌手术室分开。综合性医院I级手术室间数不应超过洁净手术室总间数的15%,专科医院视需要而定。三、洁净手术室的布局与流程1、洁净手术部的组成手术部是由若干手术室及为手术室服务的辅助用房(辅助区)组成。辅助区又分直接和间接为手术室服务用房。直接为手术室服务的功能房间有:无菌敷料存放室、药品存放室、一次性无菌用品室、无菌器械贮存室、麻醉室(包括麻醉复苏室)、刷手室、护士站、准备室、洁净走廊、清洁走廊等。间接为手术服务的房间如:办公室、会议室、示教室、值班室等,其外延又涉及有家属等候室、ICU、输血科、病理科等。是以手术室为核心,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医疗功能单元。 2、洁净手术部的布局流程(1)洁净手术部在医院建筑中的位置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设在病房最顶层;②设在病房中间一层; ③设在病房底层;④设在工字组合体的连接体中;⑤设在工

洁净室表面微生物检测规程

洁净室表面微生物检测规程 一、目的:建立一个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操作规程。 二、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测定。 三、责任: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测人员、化验室主任及质量部部长对实施本规程负责。 四、内容: 1.标准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 2.洁净区测试点选择 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2.1 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 2.2 房间的大小和布局 2.3房间的用途 2.4与产品的距离 2.5 人流物流方向 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如墙面2个采样点,地面2个采样点,洁净区主要设备2个采样点。 3.洁净区微生物测试频率和限度 3.1 日常监控一月一次 3.2接触碟(φ55mm)50cfu/25cm2,警戒40cfu/25cm2纠偏45 cfu/25cm2。 4.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方法(接触平皿法) 4.1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必须在动态下监测。

4.2 取样:取样时打开碟盖,无菌培养基表面与取样面直接接触,均匀按压接触碟底板,确保全部琼脂表面与取样点表面均匀充分接触,接触约5秒钟,再盖上碟盖。 4.3 取样后,应立即用75%酒精喷洒被取样表面,以除去残留琼脂。 4.4 培养:收好的营养琼脂接触碟在30-35℃培养3天,以所有采样点的平均值加和报告最终结果。 5.偏差纠正 一旦发现表面微生物检测结果超标,可以采用以下行动进行调查和评估:5.1 检查取样和样品的处理是否正确,包括取样人员的资质是否确认; 5.2 回顾最近一次的悬浮粒子数的检测结果; 5.3 回顾最近一次的沉降菌的检测结果; 5.4 检查人员的更衣程序是否正确; 5.5 检查清洁设备和消毒剂的质量; 5.6 查看操作员工的培训记录。 6.洁净区表面微生物的趋势分析 每年应对洁净区表面微生物进行趋势分析。如果发现表面微生物有增加的趋势,应立即通知质量部,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系统进行纠正。 7.合格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