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秦陋宋

合集下载

跟宋相关的成语

跟宋相关的成语

跟宋相关的成语有:
1.班香宋艳:班固和宋玉均善辞赋,以富丽见称,后以之泛称辞赋之
美者。

2.才过屈宋:谓文采出众,超过屈原、宋玉。

3.杞宋无征:谓文献不足,无可验证。

4.宋玉东墙:谓貌美之女。

5.宋斤鲁削:宋斤鲁削意指刻板呆滞,毫无生气。

6.宋画吴冶:谓雕琢刻削,无自然之趣。

7.宋才潘面:宋才潘面意指男子才貌双全。

8.衙官屈宋:屈宋指屈原、宋玉,衙官指当时被屈抑之官员,泛指才
华横溢之士。

9.郑昭宋聋:昭昭然看得清楚,却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形容装作糊
涂。

10.孤秦陋宋:孤秦陋宋意指谓片面地看待国外的东西,有失妥当。

浅议北宋雅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具体表现

浅议北宋雅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具体表现

浅议北宋雅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具体表现作者:莫君远来源:《大观·收藏》2017年第01期摘要:在经历时间的沉淀之后,北宋文化呈现清淡雅致的总体特征。

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的生活方式,在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的四雅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审美品位与人生境界。

文人对四雅活动的推崇也是北宋雅文化的构成主体与具体体现。

关键词:北宋雅文化一、雅文化概述及北宋“雅文化”产生时代背景简析1.何为“雅”“雅”字典出“诗之六义”,即赋、比、兴、风、雅、颂。

许慎《说文》中有:“雅,楚乌也。

一名鸒,一名卑居。

秦谓之雅。

从隹从牙。

”可见雅的本义是鸟名,乌鸦的一种。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雅》为正声,因此,雅便引申出“中”、“正”的涵义。

雅,也指“正声”,所谓“正声”指的就是中原雅乐。

雅乐因其正得中庸,乐而不淫,“文质彬彬”,不流于浮华,被奉为乐之正统。

也因与“雅乐”的关系,“雅”渐渐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与文艺、修养、品位、观念相联系。

自东汉起,“雅”与“俗”渐渐形成了两个相对概念。

与代表大众的“俗”相对,“雅”代表着贵族精英阶层的审美追求与生活品位。

汉魏六朝的文人雅士对美有执著的追求,将绮丽纤华的文风视为风雅。

至唐代,经济到达前所未有的繁荣,国家重归统一,民族自信心加强,这个时代体现出的是一种恢弘而崇高的文化气质。

历经五代十国再至北宋,社会各个阶层重拾对“雅”的追求,此时的“雅”与之前诸时代的“雅”具有不同的特征,北宋时期不再崇尚绮丽繁华,反而追求质朴与深沉。

这种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是在历经时代的洗礼与沉淀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更为深刻与醇厚的文化特质。

2.北宋“雅文化”时代背景简析北宋时期国家的疆土远远小于盛唐,并且受前车之鉴采取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造成了所谓的“积贫积弱”,历史上留下了“孤秦陋宋”的说法,与“炎汉盛唐”相对。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所谓“陋宋”,主要是针对宋代两点严重的缺陷:一是军事实力的孱弱,在面对外族入侵时屡战屡败;二是政治上因循苟且,为巩固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整体局面。

描写事情总是与自己反着来的词语

描写事情总是与自己反着来的词语

描写事情总是与自己反着来的词语【北辕适楚】:北辕:车子向北行驶;适:到。

楚在南方,赶着车往南走。

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北辙南辕】:①想往南却驾车向北行驶。

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

②车子北往南来。

喻人行无定迹。

【背道而驰】: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

朝相反的方向跑去。

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背道而行】:背:背离;道:道义,正道;行:行事。

背离道义,朝相反的方向走。

指行为偏离正道。

【出力不讨好】:指白费功夫,没有取得成效,相反带来坏的影响。

【戴盆望天】:头上顶着盆子看天。

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愿望不可能达到。

【反其道而行之】:其:他的;道:方法,办法。

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反其意而用之】:其:他的;意:意义;用:使用。

指按照与原来相反的意思去引用或使用词语、典故等。

也用来指文艺创作等有创新或突破前人的束缚。

【费力不讨好】:指白费功夫,没有取得成效,相反带来坏的影响。

【否极泰至】:否:坏;泰:好,顺利。

坏的达到极点,好的就来了。

指厄运终了好运就来。

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高岸成谷,深谷为陵】:谷:两山间的凹处;陵:大山。

高岸变成山谷,深谷变为高山。

比喻世事变迁巨大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高岸为谷】:谷:两山间的凹处。

高岸变成山谷。

比喻世事变迁巨大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孤秦陋宋】:孤:孤立;陋:鄙陋。

孤立的秦朝,鄙陋的宋朝。

指意在加强中央政权而结果却相反的错误方针。

【极则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救经引足】:引:拉;经:缢死。

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

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掘地寻天】:掘:挖;寻:找。

挖地找天。

比喻行为与目的相反,违反现实,不可能如愿。

【两得其中】:中:适中。

按不同的要求认为两种相反的表现都各有道理,也都是合适的。

【两极分化】:分成两个集中于相反极端的部分。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形容错误的成语

形容错误的成语

形容错误的成语【抱薪救焚】: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同“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抱罪怀瑕】:瑕:美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错误。

指因犯过错误而感到内疚。

【鼻垩挥斤】: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

比喻指正错误。

【秕言谬说】:指错误的言论。

【补漏订讹】:补:补充,填满;讹:错误。

补充缺漏,订正错误。

【补偏救弊】:偏:偏差;弊:赞美。

补救偏差漏洞,纠正缺点错误。

【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咎既往】:咎:责怪。

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能自拔】:拔:摆脱。

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不以一眚掩大德】: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

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不追既往】:追:追究。

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差:相差;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谬:同“缪”。

开始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朝过夕改】:早上犯的过失,晚上就改正了。

形容改正错误很快。

【朝闻夕改】: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

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3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
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
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
材料4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 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 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 非耳”。
-----《焚书 》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反对以“圣人”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悟思想活跃之道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离经叛道直清廉 老年:入狱迫害致死
1、李贽反正统意识 材料1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故谓人有男主女张则男可女,谓平见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 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 又岂可乎? ------《焚书》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 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黄宗羲的批判思想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 (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 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 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 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思想主张
主旨:
材料一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 循天下
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之公
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二 “一姓之兴亡,私也, 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材料三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 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 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 哉!”
深刻揭 露历代 帝王把 天下当 作私产 的做法
4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1644年,清兵入关,王夫之和友人一起在衡山 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 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 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 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晚年隐居在衡山石船 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 《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

描写孤单的3字词语

描写孤单的3字词语

描写孤单的3字词语孤苦[ gū kǔ ]无依无靠,生活贫苦。

造句:对那些孤苦无依之人,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落寞[ luò mò ]寂寞;冷落凄凉。

造句:亲情是荒寂沙漠中的绿洲,当你落寞惆怅软弱无力干渴病痛时,看一眼已是满目生辉,心灵得到恬适,于是不会孤独。

孤寂[ gū jì ]孤独无依,寂寞无聊。

造句:他一个人孤寂无助,只有形影相吊。

寂寥[ jì liáo ]寂静;无人倍伴的,独自一人的。

造句:当我骑车经过一段两旁都种满高高的甘蔗林时,四周寂寥无人,忽然,看见了一位老伯正挑着大袋废品踉踉跄跄地走在马路上。

寂寞[ jì mò ]冷清孤单;清静;静寂无声。

造句:爸爸出差了,妈妈上夜班,我一个人在家真寂寞。

伶仃[ líng dīng ]孤苦无依靠;瘦弱无力的样子。

造句:看到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样子,她好想收留她啊。

孤单[ gū dān ]单身无靠,感到寂寞;[力量]单薄。

造句:我的人,使我的生命不再孤单;感谢我的敌人,让我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

独自[ dú zì ]只有自己一个人。

造句:他没有胆量前去谴责自私的张强,只好一个人独自垂泪。

只身[ zhī shēn ]孤单一人。

造句:爸爸只身一人在南方打工,妈妈很牵挂他。

单独[ dān dú ]独自一个人;不跟别人合在一起。

造句:我觉得这件事很有必要单独和她谈谈。

鸾只凤单孤独的鸾凤。

比喻夫妻或情侣离散后的孤单情形断雁孤鸿鸿:鸿雁。

离了群的孤独大雁。

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孤苦伶仃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孤雏腐鼠孤独的鸟雏,腐烂的老鼠。

比喻微贱而不值得一说的人或事物。

顾影自怜顾:看;怜:怜惜。

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

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孤鸿寡鹄孤:孤单;鸿:鸿雁;寡:失偶的妇人;鹄:天鹅。

孤独失伴的天鹅。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专题一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专题一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呼吁君臣平等
黄宗羲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 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 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 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 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生平简介
思想及其影响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三、明清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 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 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 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 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 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 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 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2019.4·浙江高考·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 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 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2020·广东广州二模·27)古代有学者认为, 周孔与宋儒的根本区别在于:宋儒“只教人 明理”,而“孔子则教习事”;他还认为只 有“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主张重建儒家伦理规范 • B.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 C.力图冲破周孔儒学束缚 • D.推崇重利轻义价值观
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论,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材料2:“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 低”(《焚书》)”;

song 相关成语

song 相关成语

含song发音的成语
耸人听闻、送旧迎新、颂古非今、耸膊成山、松枝挂剑、宋玉东墙、送眼流眉、松形鹤骨、送往视居、送往劳来、颂声载道、崧生岳降、送去迎来、松乔之寿、送暖偎寒、送暖偷寒、松茂竹苞、松萝共倚、松筠之节、宋斤鲁削、耸肩缩背、耸肩曲背、宋画吴冶、耸壑昂霄、送佛送到西、颂德歌功、宋才潘面、送抱推襟、松柏之志、松柏之茂、松柏寒盟、送往迎来、送往事居、送故迎新、耸动听闻、耸入云霄、耸壑凌霄、竦魂骇目、嵩生岳降、松柏之寿、松柏后凋、松松垮垮、松风水月、竦然起敬、送货上门、餐松饮涧、毛骨悚然、石枯松老、歌功颂德、讴功颂德、雪中送炭、春育夏弦、竹苞松茂、岁寒松柏、稽疑送难、家弦户诵、聚讼纷纭、刻不容松、口诵心惟、来迎去送、毛发悚立、毛发悚然、毛发耸然、毛骨竦然、毛骨森竦、目逆而送、目送手挥、内紧外松、皮松骨痒、皮松肉紧、颠头耸脑、额手称颂、耳闻则诵、过目成诵、鹤发松姿、鹤骨松筋、鹤骨松姿、赫然耸现、惶悚不安、家传人诵、金风送爽、计过自讼、聚讼纷然、暗送秋波、昂霄耸壑、包揽词讼、白衣送酒、班香宋艳、传杯送盏、才过屈宋、称功诵德、称功颂德、春韭秋菘、传经送宝、触目成诵、词清讼简、传诵不绝、苍松翠柏、餐松啖柏、传诵一时、调词架讼、春诵夏弦
孤秦陋宋、高耸入云、送佛送到西天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耕者让畔,讼者让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船山总结华夏亡于异族的原因是孤秦陋宋;自秦以来,统治者出于一己之私,建立高度集权的专制独裁政体——皇帝制度。

疑同宗,疑天下,与同宗族人为仇,与天下人为敌,最终丧失天下。

要复中华,就要公天下,任天下之贤,待天下贤士以诚,分权分治。

从而否认专制主义独裁统治。

关键词:孤秦陋宋;私;疑;公天下;分权一、孤秦陋宋的内涵“孤秦陋宋”首先是“孤”。

“孤”的核心是“私”。

在船山看来,尧舜禹三代禅让制度是公天下,在民主推举制度之下,国家是大家的国家,天下是大众的天下,尧舜禹可以为最高统治者,在众人之上;众人也可成为尧舜禹,与众人相同。

这种天下众人相同的社会,尧舜禹当然不孤了。

出于最高统治者的出于一己之私,夏王朝将公天下成为一姓之家天下,夏启通过分封同宗,建立封建制度,这种家天下实质是宗族天下,即是夏氏一族的天下,夏氏失去的是天下民众,同尧舜禹的公天下相比,一族之人与天下之众是“孤独”的,但毕竟有族人为之辅助。

“乱起于外者,制之以中;乱集于中者,制之以外。

处于有余之地,而后可以自立;可以自立,而后可以御人。

先王众建诸侯,以为藩屏,时巡其守,王迹以通,五服四方皆天子之外舍也。

”在船山看来,如果祸乱于内地,有外藩可以入内平乱,如果祸起于外藩,则边境有诸侯可以抵御,也可以有京师之旅平叛。

建诸侯就是为了捍卫王室,卫同宗族人共同的天下。

天下国家为同宗族的天下,是“授兵宗室以制天下,疑天下也。

”疑天下就与天下人为敌,以一姓与天下民众为敌,总是处于劣势。

虽然有宗族,但毕竟不能与天下百姓可比。

这种分封制度与三代的公天下是社会制度的一大变化,由公而私,由民主制到君主制。

然而到了秦汉以后,国家政权体制又不同了。

秦始皇嬴政从彻底极端的个人主义与绝对的自私自利出发,将天下完全视为个人的家产,由宗族天下一变而为个人天下,一人之天下。

秦王朝开创至高无上的大权独揽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废分封直属中央、官吏由中央任免的郡县制……则是由宗族天下到一人天下或一家天下。

高度中央集权政治之下,一切权力归皇帝一人,于是真正彻底地成了“孤家寡人”。

他不顾天下民众与同宗族人的共同利益,唯一欲望就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为了长久一姓,在帝位与权力上,与天下民众相对立,与同宗族人相对立。

这就是船山所说的“孤”。

在船山看来,这种政权失去了天下民众,也失去了同宗族力量的支援,天下成为一姓之天下,一人之天下,彻底地与天下臣民、宗族姻亲及广大百姓对立起来,由于不是封建制度,缺乏藩屏,“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2] 这是绝对的“孤”、彻底的“孤”、孤家寡人之“孤”。

“孤秦陋宋”之“陋”是浅陋、丑陋,见识短浅;“陋宋”之“陋”有以下含意:一是陋于术,即玩弄权术;“自赵普献猜防之谋,立国百余年,君臣上下,惴惴然唯以屈抑英杰为苞桑之上术。

”赵普献杯酒释兵权之术,于是全国上下都以武臣握兵权为天下之祸,唯恐剪之不快。

窜李纲,斩陈东,杀岳飞,死李光、赵鼎于瘴乡,去韩世忠、张浚之兵权,自以为天下就太平了,“呜呼!宋之所以裂天维、倾地纪、乱人群、贻无穷之祸者,此而已矣。

”二是陋于人;即没有人材,缺乏治理天下的人材。

“夫宋之所以财穷于荐贿,国危于坐困者,无他,无人而已矣。

”难道是真的无人吗?当然不是的,两宋人材济济,文臣如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李纲……武臣如杨业、韩世忠、岳飞、……但两宋人材由于宋政权的陋术与猜忌之心,轻则被贬窜,重则被诛杀,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陆游、辛弃疾一个个只能“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空抱报国之志,只能老死牖下了。

三是陋于言;朋党对立,君子小人对立,书生意气,相互攻击,讲假话空话,误国害民;“宋之中叶,上书言因革者,牍满公府,而政令数易,朋党争衡,熙、丰、元、绍之间,棼如乱丝,而国随以敝……鬻口舌以希利赖者,小人也,塾师也,祸福唯其妄测,文义唯其割裂,得利焉而情尽矣……赏之而政刑乱、朋党兴、廉耻丧、风俗靡,自非奸雄之媚众以窃国,几何事此而不亡?此治乱之枢机,不可不审也。

”四是陋于时与势,没有及时抓住时机;船山认为,“在昔继迁死,德明弱,傥从曹玮之请,捕灭之,可以震詟契丹者,彼一时也,席太宗全盛之余,外无澶州纳赂之辱,宋无所屈于契丹,内无军士各散居归农之令,兵虽力未有余,而尚未自形其不足。

且继迁肉袒称臣,与契丹为唇齿,则威伸于德明而契丹自震,固必然之势也。

”这是一次很好的恢复华夏区域的时机。

宋代时机并非仅此一次,澶州讲和之后,又有第二次机会。

其间四十一年完全可以休养生息,厉兵秣马,与辽或西夏处于相持之时,要有自强之志,待民以宽,改革行政,积蓄财赋,养精蓄锐,作富国强兵之计。

其后双方休战,前后几乎百有余年,此时此刻,宋完全可以“藉以自振”。

可招兵买马,于北方置强兵悍将,勤奋训练,等待时机;就是到了徽宗时期,以财赋言。

“尽天下之所输,以捍蔽一方者,自有余力。

以兵力言,他日两河之众,村为屯、里为砦者,至于飘泊江南,犹堪厚用。

周世宗以数州之士,乘扰乱之余,临阵一麾,而强敌立摧,亦非教练十年而后用之也。

以将相言,宗汝霖固陶侃之流匹也。

张孝纯、张叔夜、刘子羽、张浚、赵鼎俱已在位,而才志可徵。

刘、张、韩、岳,或已试戎行,或崛起草泽,而勇略已著。

用之斯效,求之斯至,非无才也。

有财而不知所施,有兵而不知所用。

无他,唯不知人而任之,而宋之亡,无往而不亡矣。

”二、船山对绝对专制主义的批判船山说,孤秦之“孤”与陋宋之“陋”,其核心是猜疑之心,自私之心,坏在一个“私”和一个“疑”字上。

王夫之批评说:最高统治者从完全彻底的个人私利出发,妄图将天下永远控制在一家一人手中。

因私而害怕人们造反夺权,因私而诛杀天下贤才,因私而疑天下。

一个“私”字,一个“疑”字。

由私而疑,由疑而失天下。

在《黄书%26#8226;古仪》(《船山全书》第十二册501—539)里,他回顾从三代五帝到宋的历史,对分封与郡县制度进行比较,从共治与独裁的角度来认识国家政体与制度的优劣。

他说,三代之前能“树屏中区,闲摈殊类。

”但到了秦朝,国家制度一变,不实行历代的分封制,即不建藩以屏王室,而是郡县与集权中央,建立一家一姓的绝对个人专制独裁的寡头政治,两汉虽然继承秦代制度,但它只继承一半,有分封也有郡县。

因此,长沙王可以抵抗三粤,燕王可以对抗獯鬻,匈奴最终授首,建国达数百年之久。

唐代完全实行郡县制,不分封,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此其法足以数世速亡。

”但还是延至天宝以后才发生叛乱。

为什么呢?因为唐代有节度使,他们权力极大,“进止刑赏,不受中覆,先士马,审机宜,滂沛椎酤,奴录偏裨,下至乾没,犹夫所问。

”节度使有自己的一系列权力,这是内强的缘故。

宋王朝建立,除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之外,不建藩国,不封诸侯,还在削弱自己的力量,即通常所说的“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一传而弱,再传而靡”,结果与后金订城下之盟,每年给辽与西夏“金缯岁益”。

对群下的猜疑与不信任,对武臣的杀戮,自毁长城,造成“英流屏足,巨室寒心,”由上看来,秦与宋之所以罪孽深重,就是他们只为一己之私,而置天下于危亡之中,他们并非眼光短浅,而是过于自私导致看不到这样做的结果。

是只见树叶而不见森林,“秦宋之系于茹枝而不知其根之拔也。

”[3] 他痛斥卖国求荣的小人如宋高宗:“高宗畏女真也,窜死而不耻,屈膝而无渐,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

”私天下与疑天下,造成绝对专制主义,也最终造成国家之亡。

要公天下,就要否定个人独治,就要分权,选天下之贤才与之共治,并给地方以实权与实利。

船山说:“圣人坚揽定趾以救天地之祸,非大反孤秦、陋宋之为不得延,固以天下为神器,毋凝滞而尽私之。

故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非与于贞观之道者,亦安足以穷其辞哉!天地之产,聪明材勇,物力丰犀,势足资中区而给其卫。

圣人官府之,公天下而私存,因天下用而用天下。

故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王者无私以一人治天下,’此之谓也。

”虽然将帝位作为人人夺取的对象,但天下不能私有,更不能一人治天下,要同贞观那样,君臣共治,以天下人才、物产为天下所用。

物产财富公天下,权力分配公天下,这才是天下之大公。

去私心之“陋”,立天下之大公,将天下视为天下人之天下,不是那一个家族的天下,更不是那一个人的天下。

这样才能让天下人自己去保卫自己的家园,保卫自己的国土,国家才有力量。

以一家与天下人为敌,以一人与天下人对抗,一旦遭遇外敌,举国上下,众叛亲离,听任外敌之侵,赵氏灭亡在所难免。

所以,王夫之赞成分封制度,这比专制独裁之一家一人好得多。

也赞成唐代中后期设节度使,或设藩王,守边境,外夷狄、去戎人,内中华,给节度使以权力与地位,相信他们,信任他们。

权力分配方面,必须给予地方以重权,再不能中央独揽一切权力,分权分治,让有职之人有权,有权之人有职,职权一致。

“国家之务,……分其事而各专其职。

”“官各明其守,而政各任于其人。

庶务分治” “今欲宰制之,莫若分兵民而专其治,散列藩辅而制其用。

”船山在《黄书.任官》一节中,提出“任官以诚”的主张,也是对“疑”的批判。

他认为,王者要以仁义治天下,要投我以桃,报之以琼瑶。

以诚信礼天下之士,不能为自我一己之私,从疑天下人出发,千方百计以各种手段去制约群下,到处可疑,事事可疑,人人可疑。

他说:“盈天下而无非疑地。

以为不可疑也,是戈矛填心而骭疱割腕也。

以为可疑也……以为疑在此而制以彼也,是忌狸窃雏而间之以狐也。

”船山认为要待人以诚“诚以拔之,则小人革面,疑以任之,则君子寒心。

”以疑心待人,则人以疑心待己,相互猜忌。

明王朝之疑,所以对地方任官采取相互牵制的手段。

“以一人敌天下之力,以一代敌天下数百年之力,力穷法匮,私蠹蚀烂。

”于是以天下之大,没有一个心腹之臣,也无一个忠实之士。

结果天下“元气痿,大务阁,民愁闾左,士叹十亩,粮空于野,金蚀于藏匿晋夷狄而奉之大位,可不痛与!则仁义不立而疑制深也。

”王夫之批判“孤秦陋宋” 的指导思想,就是他反复指出的,要公天下,而不能让天下私一人,要任天下之贤以治天下之事,圣贤们要以“诚”而不是私。

要共治而非一人之治,私一家的结果不仅是一姓一人之天下,更在断送全中国人之天下。

中国并不是不能保卫自己的国土,只是由于专制独裁,才亡于异族,疑天下与私一人才是万恶之源。

作者单位:湖南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