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对比研究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读书笔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朱永生

读书笔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朱永生

比较(正向/逆向) 手段 一般 肯定 正向 具体(结果 原因 目的) 否定 逆向 让步
103 132 133
第六章:重复 (张弓对汉语按距离划分为连续重复和间隔重复,也适用于英语) 第七章:同义词,词汇丰富多彩的修辞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同样 的概念意义,使语段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从韩礼德所说的经验意义上彼此衔接。正因为 如此,同义词的使用被看成是语篇衔接的手段之一。 韩礼德 1985 年把语义分为三种: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Leech 分为 7 种。 同义词的定义: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词典。跨越词性认定同义词
替代的衔接功能,句子层面(避免重复,句内衔接)/语篇层面(索引关系紧密连接 42 句子,传递对比信息等) 44 48 same 是 noun,被替代成分不能是人或专有名词。 第四章--省略: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Economy Principle 法国语言学家 Martinet 马丁 1962 内提出, Leech 的会话理论 中认为经济原则是语篇修辞的重要成分, 1983), 省略不但使语言表达更为简洁, 61 而且使新信息更加突出,从而使语言交际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信息上,以产 生更好的交际效果,同时,由于省略的成分必须从上下文去寻找,因此省略具 有语篇衔接的功能。 第五章 连接:1976《英语的衔接》分为四类:附加,转折,因果和时间。1985 年《功能 75 81 85 88
16
19 21
人称指称系统: 指示指称系统: this, these, that, those, 定冠词 the, 指示性副词: here there now then The:本省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而指示用来表示其所指对象是特定的且是可识

一、英汉语篇对比及翻译技巧-5

一、英汉语篇对比及翻译技巧-5

⼀、英汉语篇对⽐及翻译技巧-52) 主语 / 话题转换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

换⾔之,英语是⼀种重形式的语法结构,汉语是⼀种重意义的信息结构。

这种主语和话题之间的相互转换是英汉互译的主导⾛向之⼀,是很值得研究的。

例1There was a heightened awareness of each sunny day, the beauty of flowers, the song of bird. How often do we reflect on the joy of breathing easily of swallowing without effort and discomfort, of walking without pain, of a complete and peaceful night’s sleep?对每⼀个晴天丽⽇,对鸟语花⾹,我的感触倍加强烈。

平⽇呼吸轻松,吞⾷⾃如,⾛路毫不费劲,⼀夜安寝到天明,我们⼏曾回味过其中的乐趣?译⽂根据汉语的习惯以话题为主线组织译⽂。

按照话题+评论的模式展开,符合汉语的思维和阅读习惯。

例2…My holiday afternoons were spent in rambles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 I made myself familiar with all its places famous in history or fable. I knew every spot where a murder or robbery had been committed, or a ghost seen. I visited the neighboring villages, and added greatly to my stock of knowledge, by noting their habits and customs, and conversing with their sages and great men …(Washington Irving: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A. ……⽆数假⽇下午尽⾏消磨在郊垌的漫游之中。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英汉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方式及其在英汉文化中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研究背景:指称衔接是指在一篇语篇中通过使用各种指称手段来指代先前提到的人、事、物等,以及为未提及的实体命名。

在英汉语据两种语言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法结构差异等原因,指称衔接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英语中常使用代词、省略和重复等方式进行指称衔接;而汉语中则常使用称谓、代词、重复、修辞借代等方式进行指称衔接。

同时,英汉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方式也受语境、话语目的和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对比分析法。

文献调研法通过收集和梳理相关文献,了解英汉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方式及其差异。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阅读英汉语篇,从语言特征、文化背景、话语功能等方面分析两种语言中指称衔接方式的异同,以及其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作用。

研究结果:首先,在语言特征方面,英语中常使用代词和省略方式进行指称衔接,因为英语的语法结构灵活,代词和省略可以省略重复,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

汉语中常使用称谓和代词、重复等方式进行指称衔接,因为汉语有丰富的称谓系统和不同的代词选择,可以更准确地指称事物并保持语篇连贯。

其次,在文化背景方面,英语注重个人独立、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因此代词和省略成为其常用的指称方式。

而汉语讲究社会互动、尊重他人,因此常使用礼貌称谓和合适的代词进行指称。

最后,在话语功能方面,英文注重信息的传递,因此常使用代词和省略等方式,使得信息更为简洁明了。

汉语强调文化交际和情感色彩,因此常使用称谓和重复等方式,以增强语篇的连贯性和感染力。

总之,本研究为英汉语篇中指称衔接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于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五讲 英汉语篇对比

第五讲 英汉语篇对比

This kind of approach examines not only language forms, meanings and functions, it also studies the social settings in which a speech event takes place. Factors such as participants’ social status, sex, racial and age differences are a crucial part in the analysis.
小结 虽然英汉语都使用各种照应(Reference)手段衔 接语篇,但比较而言,英语中使用人称照应和指示 照应的频率远比汉语用得多。 Quietly, so as not to disturb the child’s mother, he rose from the bed and inched toward the cradles. Reaching down, he gently lifted the warm bundle to his shoulder. Then he tiptoed from the bedroom, she lifted her head, open her eyes and – daily dose of magic – smiled at her dad.
Discourse analysis probes into the basic question: why is a particular discourse the way it is and no other way, and try to answer questions like: 1. what it is that makes pieces of language meaningful and coherent both in terms of formal and contextual properties; 2. how a longer stretch of discourse can be divided into parts and what the criteri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vision;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词法对比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词法对比

C. 汉英词类句法功能对比 汉语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主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状语 谓语 主语 宾语 补语
谓语 主语 宾语 定语 补语
英语
主语* 宾语 表语 定语
定语 表语 宾语补足语 谓语
汉语
英语
名词
主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谓语*
主语* 宾语 表语 定语
形容词 动词
定语 状语 谓语 主语 宾语 补语
助词


article
2. 词的兼类
汉语大部分一词一类,有少量兼类词,一般兼两类词。英语常用词有 许多是一词多类。
A. 汉语兼类词 动词兼类名词:报告(动)英国之行/一个生动的报告(名) 形容词兼类动词:很活跃(形) ; 活跃(动)了市场 名词兼类形容词:一个完整的系统(名)/ 很系统(形) B. 英语兼类词 兼两类的词:use v. 利用,n. 用途;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有其优点,有利于词汇的组合与 灵活运用,但在英译时,由于汉英在形象与喻义、所指 与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稍不注意便可能导致语义不 准确。
1.形象与喻义
如: (1).现在的问题时抓“落实”,以确保已出台的政 策措施全部到位。
从字面上看,英语的“抓”, “出台”, “到位”都不合此 上下文,这是汉语的形象表达,在译文中要用“使生 效”、“实行”和“执行”才能将英语实际意义表达出 来呢?
C.作为辨认词类标记的,英语还有动词不定式的 记号to和冠词。
a.冠词可以标定名词,而名词是句法中主体成分之 一,找到它,在找到与之有呼应关系的动词,一个句子的 框架就可以立起来了)。
b.汉语则不同。如: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英汉对比研究教案模板范文

英汉对比研究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使学生掌握英汉对比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深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2. 对比分析方法的应用教学难点:1.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

2.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

二、讲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1. 语音: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音节、声调、发音方式等。

2. 词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构词法、词义、固定搭配等。

3. 语法: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

4. 修辞: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差异。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对比分析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份英汉对比研究的报告。

2.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报告,教师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英汉对比研究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二、对比分析方法的应用1. 教师讲解对比分析的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2. 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分析一个具体的英汉对比案例。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 教师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差异、理解对方等。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英汉对比研究的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能力。

3.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英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篇结构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以期探讨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1. 指称衔接的定义和作用指称衔接是指在一段话语中,通过各种代词、名词等语言符号,将话语中的事物和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整体语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指称衔接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得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2.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两种语言都使用代词来连接不同的话语片段,使得语篇更加连贯。

比如,在英文中,“he”、“she”、“it”等代词,可以用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人、物、事物等,从而避免重复。

在中文中,常常使用“他”、“她”、“它”等指代代词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其次,两种语言都使用名词和动词等语言符号来进行指称衔接。

比如,在英文中,“the”、“a”等冠词用来指向前面提到的特定对象;在中文中,“这个”、“那个”等量词用来指向已经被表达的特定事物。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上下文信息来进行指称衔接。

在英文中,听者或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信息来推测代词指向的具体对象;在中文中,上下文信息同样重要,能够帮助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意义。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英文中,名词的数量比中文要多,这导致英文更加注重名词和名词短语的使用,而中文则更注重动词和动词短语的使用。

这种差异会影响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中的表达方式。

其次,在英文中,介词短语的使用相对比较频繁,而中文则更多地使用副词和动词短语。

例如,在句子“He went to the store after leaving work”中,“after leaving work”就是一个介词短语,用来衔接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文“他下班后去了商店”中,则使用了“下班后”这样的副词短语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汉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英汉语文本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研究英汉语篇衔接时,关联理论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工具。

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共性与差异。

一、关联理论简介关联理论是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文本元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下文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不同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英汉语篇衔接的共性对比分析1. 衔接手段相似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常见的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语法结构的重复等。

“it”可以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在篇章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而“而”、“但是”、“因此”等连接词也可以在不同句子之间进行衔接。

句子结构的重复也是一种常见的衔接手段,在英文中可以通过重复主语或谓语来实现,而在汉语中则可以通过重复的并列结构或者相同的动词形式来实现。

2. 衔接手段差异在英汉语篇衔接中,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在英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还包括连接副词、定语从句等,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递进副词、关系代词等手段进行篇章之间的衔接。

英文中的被动语态在篇章衔接中也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

三、英汉语篇衔接的理论解释1. 相似之处的解释英汉语在篇衔接上采用相似的手段,反映了它们在语际交际中的普遍规律。

代词、连接词和句子结构的重复等手段是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不同文化和语系中都有相似的应用方式。

2. 不同之处的解释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特点。

英文重视定语从句等复杂句式的使用,而汉语则更注重逻辑关系的表达和主语—谓语一致的体现,因此在衔接手段上有所不同。

四、结论关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在共性和差异上的表现。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和语系中的篇章衔接规律,为英汉语的翻译和交际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他抬起头来,见她一只手捂着胸口站 在那儿时,他的目光非常平静,甚至非 常和蔼。(翟象俊 译)--少
• 汉语物主代词的省略(他的,-的)
• As she spoke, she watched the muscles in his forearm flex when he shifted gears.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照应等,也可利用重复、回环、平行结
构等修辞手法来实现,还可以利用词的 搭配和语义联想来实现。
• 照应 reference
• 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 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 指代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 应关系。照应是语篇中某一成分和另一 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的相互解释关系, 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在结构上更 加紧凑,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
• 他 双手插进 口袋,然后耸了耸 肩。
• He put his hands in his pockets and then shrugged his shoulders.
•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 揣起保单, 拉起 车,几乎要哭出来。(老舍《骆驼 祥子》)
• Xiangzi’s hands were shaking even more violently as he tucked the guarantee away and pulled his rickshaw out, feeling ready to burst into tears.
•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笑。可巧 黛玉的丫鬟雪雁来给黛玉送小手炉。 《红楼梦》
• Daiyu had been smiling rather cryptically as she cracked melonseeds. Now her maid Hsueh-yen brought in her little hand-stove.
英汉语篇比较研究
• 语篇手段的组成 • 连贯coherence • 衔接cohesion • 语篇参照 intertextuality
• 衔接(Cohesion),也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 话中几个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存在联系。中 联系可能存在于段落或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 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语篇的“有形 网络”
• 何兆熊(1986:26):在英语中,代词 前指是正常的、无标记形式;而在汉语 中,零式前指是正常的、无标记形式。
• (胡壮麟,1996:65-66):汉语使用 零式指称远比英语为多,并且由于汉语 是意合语言,零式指称不受句法限制。
• 汉语对第三人称代词的原词复现
• 潘文国,1997:350:英语倾向于使用 代词等替代手段,而汉语倾向于使用原 词复现等重复手段。
• 解净收起图说:“大家出车吧,中午休 息的时候再看 ,就贴在这里。”(蒋 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 Xie Jing folded up the diagram and said, “Now get moving. I’ll paste this up here and you can have a look at it during the midday break.”
• 连贯(Coherence),是指以信息发出者和接 受者双方共同了解的情景为基础,通过逻辑推 理来达到语义的连贯。—语篇的“无形网络”
• 语篇参照(Intertextuality),是指文章的 类型、语篇表层体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的总体特 点及其行文格调和文体特征。
• 衔接和连贯功能多由词来完成,表示时 间、空间、因果、推论、转折、对比、
• 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 人似的自动掀启。(《枣核》)
• When it (the car) was three or four meters away from the garage, its door automatically opened as if it recognized it他换档时 前臂弯曲 的样子。
• …when he looked up at her, something in his gaze stopped her dead on the threshold. (Gone with the Wind)
• ……当他抬起头来看她时,他目光中却 有某样东西使她一下子愣在了门槛上。
• 照应的分类
• 前指照应(anaphoric reference,也称 回指照应):所指对象位于上文
• 后指照应 (cataphoric reference,也称 下指照应):所指对象位于下文
• Halliday& Hasan(韩礼德和哈桑) • 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 • 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 • 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
• 人称照应:他,他们,她们
• 罗选民(2001:221):(人称照应)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是使用第三人称单复 数形式。
• 王灿龙(2000:228):在现代汉语系 统中,人称代词‘他’是使用频率最高 的对应语之一。
• 英语语篇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高 于汉语。
•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
• He looked up at her as she stood there, hand on heart, looked quietly, almost in a kindly way. (Gone with the Wind)
• 汉语省略作主语和宾语的代词 • 零前指zero anaphora •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 买这座大
房子时,孩子们还在上着学,如今 都成 家立业了。(《枣核》)
• My friend looked somewhat ill at ease when he told me this: At the time when he bought this big house, his children had all been at school. Now they had their own homes and jobs. (张培基 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