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惩戒

批评与惩戒
批评与惩戒

批评与惩戒

[摘要]:赏识教育与家庭的宠爱,使教师与家庭对学生只有表扬迁就,而忽视了惩戒教育,同时无形中削弱了教师的批评权,致使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当代教育。片面的教育使学生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批评,要均衡的对学生开展教育。各种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批评是惩戒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之一,教师的批评权在当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合理的使用并提倡使用好批评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主题词]:批评惩戒教育赏识教育平衡发展

[背景]:

1、广东一13岁小学生因上课和同学讲话被老师批评后不满,为了解恨回家拿菜刀到课堂把老师给砍了;某校高一男生上课时看小说被老师批评后跳楼身亡;近年来,孩子被批评,离家出走或自杀等极端行为时有发生,老师批评学生招来学生、家长的报复的事件层出不穷。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说重了,不能骂、更不能打。北京某小学的学生,一次在体育课中受伤,其家长竟反映老师有问题,要求学校开除老师,并将老师告上法庭。

2、新华网北京2009年8月23日电:针对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明确:“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又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位负责人指出,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规定》的出台,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符合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需求。

3、2009年教师节当天,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回应人们对“教师批评权”的争议时表示:教师不敢批评学生就是渎职,广大老师应该打消顾虑。

一、当今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

首先,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非常娇惯,甚至百依百顺。这使得一些孩子经不起批评、受不了挫折。有些孩子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一两句,就会想不通,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残、跳楼等极端行为,这样一来,无形中就使得老师不敢再批评,唯恐引火烧身。其次家长过度维权,学校息事宁人。班主任老师批评学生,原本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让学生本身的错误行为得到矫正,但是孩子受到批评后,家长去找到学校帮孩子理论,甚至投诉,有些家长听信孩子夸大的言词到学校做出过激言行,甚至找到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往往会从息事宁人的角度,无原则地批评班主任和老师,让老师道歉,还有学校将家长和学生投诉作为考评师德的重要指标,有些老师担心因批评得罪学生而丢掉职位,久而久之,班主任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索性做起“老好人”来。再次,师生关系异化。受经济社会大潮的影响,师生关系从先前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深情厚谊异化为“我给你钱你教我知识”的商品交换关系,尊师重教的风气渐行渐远。

在冷静客观分析后,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当今的少年儿童缺乏的不是赏识教育,而是惩戒教育。试想,教育一味的表扬、鼓励、宽容、赏识、“哄”,又怎能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呢?

二、用辩证的思想看待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它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之一。没有赏识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只有赏识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教育过程既是成长的过程,既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更是积累人生经验和人生感悟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鲜花和掌声,更要有荆棘和嘘声;既要享受和风细雨,又要感受电闪雷鸣。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都是鲜花和掌声为伴,必然要经历荆棘和坎坷。只有让他们从小受到全面教育,及早做好心理准备,才能健康成长。现在很多的教育管理者极力提倡赏识教育,过度强调青少年保护问题,视学生为上帝;甚至不管学生做了什么,对不对,总是先赏识后最多再委婉的教育,整个过程都是在微笑赏识对待学生,让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可能懂得并且体会到过错及过错的后果呢?不得不说这有违教育人的规律。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都不乏有惩戒手段的。早在一百年前的中外教育就不说了,现代的像发达国家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一样推行惩戒教育。大家都知道,韩国《教育处罚法》对违纪的学生的处罚规定得非常明确,女生打小腿5下,男生打小腿10下,并对处罚用具的材质和尺寸都有具体规定,让老师和学生都心中有数;如新加坡还一直保留着“残忍”的鞭刑(当然我们也不提倡这样的提法)。

前段时间我批评了高三年的一个学生,迟到了不喊报告直接进入教室。结果他不但不向全体同学道歉,还反问:不就是迟到吗?其实老师都不说,就我特别。如果我也不去批评,从表面看,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尊重,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但从更深的层面上进行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其实不然。我们反对过去那种教室对迟到的同学当中责难、呵斥、罚站等不尊重学生的过激行为,但是否要反对到不含报告就推门而入的程度。试想,某个学生迟到了,当其推门而入时,分散了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已对教师及其他同学造成了妨碍,无论迟到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学生都应从尊重他人的角度向教师及其他同学做出解释,并诚恳道歉,否则,被这个迟到的学生妨碍和影响的教师及其他学生会不会产生不被人尊重的感觉,这又被所提倡的“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如果这时我们给予惩戒教育一定比赏识来得好。

三、直视惩戒教育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老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须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可见,教育中实施惩戒是必要的。

(一)什么是惩戒教育

一言以弊之,是指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没有惩戒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中国青少年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戒”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戒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简单的制止某种错误行为,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形成正确品行,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当前,以表扬、赞赏为特征的赏识教育成为一种教育“时尚”。诚然,从带有惩戒色彩的传统教育过渡到以赏识为鲜明特征的新型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和管理理念。然而,赏识教育无节制地泛滥却带给我们的教育另外一种危机——惩戒教育的缺失。那么惩戒教育又能起到什么作业呢?

(二)惩戒教育有什么作用

如果表扬与赏识是抚慰人的心灵的阳光,那么批评与惩戒就是照耀人的心灵的镜子。所以,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为惩戒可以让人从小懂得什

么叫做责任,长大以后他才能变得坚强。

1、惩戒教育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负责的教育

能够让孩子从小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挫折,只有孩子体会到挫折感后,在挫折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否则将是一种虚荣;才谈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尊重教育,没有欺骗的教育。其实,孩子一直在赏识环境中成长起来,并不是说真的都无法分辨是非对错,而是已经习惯了别人的赏识,即使知道自己错了,还是喜欢仍然接受别人的赏识与鼓励,将来受到真正挫折后失去鲜花和掌声时,一定会回过头来责怪当初老师没有给予挫折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长的点滴都会给将来留下莫大的影响。赏识应该建立在对的行为上,不要对错误的行为也用赏识去教育,只会扭曲学生的心灵。让我触动非常深的现在班上一个学生,在文理分班时分到我班上,而且还是班委,但是错误不断,课堂说话玩手机等,几次找他聊,最后没办法批评了该生的行为。结果,她对我非常不满,非常情绪化。后来几次找他谈心,终于开口说出了心里话,以前在高一年另外一个班上,同样的表现,老师一直都是赞赏,从未批评。我惊讶了,不禁要问:这种过度的宽容与赏识,表面上师生非常和谐欢快,一时让领导、家长、学生非常满意,那么将来没有了这种环境,他会一直“优秀”吗?

所以,学校教育是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做准备的。学校要使学生明白如何处理与他人、集体及社会的关系,懂得个人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学校中的合理惩戒就是从一个侧面告诫学生,只有节制自己的言行,将来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学校通过合理的惩罚告诫学生,学校中有规章制度的存在,社会和国家有法律的存在,违反规章制度、违反道德和法律规范,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从而使学生树立纪律观、道德观、法律观、所以说,合理的教育惩戒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世界上成功的人都是挫折感最强的人。

2、有助于重塑师德尊严,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氛围

有句话说得好:“拥有人格和尊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拥有人格和尊严的社会新生代;拥有人格和尊严的社会成员,才能支撑起中华民族的人格尊严。”现在,中小学普遍推行学生评教制度。这种做法能快速反馈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本无可厚非。但是有的学校经常采用突击式测评、找学生问话等方式来了解、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以此来给教师施加压力;不但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侵犯了广大教师的人格尊严。教师上课如坐针毡,这样的教学绝不会是高质量的,也绝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心境,而只会给教学造成混乱,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如今,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这样的一个荒谬真理:“学生在你手中受伤了,在上级面前你永远没有道理。”教师因此不敢放手去教育和管理学生,而有些学生却找到了“治老师”的方法,更加明目张胆地戏弄、欺侮甚至殴打教师。君不见教师被打得头破血流的事时有发生吗!面对如此屈辱,教师人格和尊严一扫而光,还何言教育他人,又怎敢再去管理学生!学校,就像一位自私护短的母亲,在家长和上级面前展示的全是风和日丽、平安和谐的景象。于是乎,一方面,个别学生作业不做,教师难以教育;上课影响他人,教师不敢批评;错误屡犯不改,教师不敢找家长来沟通;另一方面,学生成绩不佳,结论常常是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学水平低;出了安全事故,教师也常常是顶枪口的第一人。今日中国的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不要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甚至连做人的尊严都被损害了。

3、惩戒教育具有矫正过错,使学生学会负责。适当的惩戒可以使学生明确

是非观念,以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一般而言,我们的受教育者年龄较小,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这一时期的他们往往不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其行为的偏差和不妥。如果青少年表现出了不恰当的行为,就需要教育者给予恰当、明确的惩罚,使受教育者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能改正错误。那么这些不当的行为可能会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以致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恰当的惩戒是必要的。合理的惩戒是使学生学会负责的重要手段。学生由于自己的错误言行受到了惩罚,他就会深刻体悟到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那些事情是不该做的;哪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逾越了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与惩戒教育相比,赏识教育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学会负责。但在一个学生身上,总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通过惩戒使学生从缺点和错误中吸取教训,往往其体验更深刻,也更能促使他去深刻反思,从而真正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4、惩戒具有激励教育的作用。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总希望自己超越别人,当遭受惩戒时,就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奋发向上。在一群孩子中,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其中一个孩子做错事情了,老师去批评做错事的这个孩子,指出不对的地方;那么其它孩子虽然没有被批评,但同样受到教育,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才能做好。同时,这本身也等于在表扬没有被批评的同学,起到激励引导作用。再如1920年,美国的一个男孩,踢球时踢碎了邻居家的昂贵的玻璃。他的父亲在替他还钱后让他靠劳动补上这笔钱。从此,小男孩一边刻苦读书,一边辛勤工作。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时说:“它使我懂得什么叫责任。”幼年周恩来如果不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也不会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西游记》中的唐僧若不是经历过诸多的艰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恐怕也不会取得真经。由此可见,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佛乱其所为”也是不无道理的。

5、惩戒具有警戒的作用。惩戒可以起到一般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通过惩戒违规者,可以对学生起到警戒的作用。比如,当你告诫火不能随便触摸时,他或许不信、或许因抵制不住跳动火苗的诱惑而偷偷地去触摸,结果带来的是灼烧之痛,这种痛会使孩子刻骨铭心,使他不再随意触摸火。再如,前些年有个美国的留学生在韩国由于乱涂汽车被罚鞭刑,结果连美国总统都出来说情还是没办法,后来这个美国学生回到美国,回忆起这件事时说,给他心灵带来永久巨大的震撼。

6、惩戒有利于个体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

人要生存下去,离不开社会;社会要存在下去,离不开制度,离不开制度对人的言行的要求和规范。学生只有在学校中习惯了制度,在走上社会之后,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制度。纪律既是对人的言行的限制,又是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保证。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惩戒,旨在使他明白,某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逾越了就要受到惩罚,从而使学生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7、惩戒有利于学生感受到真实生活

惩戒教育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需要。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应该使学生适应现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与赞赏,遭遇失败与惩罚。生活世界的这两种境遇投射到学校教育中,就表现为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存。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我们重新审视并呼唤惩戒教育是与新课改中教育生活化的理念相一致的。同时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而,在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下,惩戒教育作为一种需要,其存在是现实的。当一个人走向社会后,非常残酷的事情就出现了,没有人来奖励、表扬、激励、赏识你了,所以,越优秀的孩子走向社会障碍就越大。而要适应,就要从小适应惩戒的教育手段。

(三)如何把握好惩戒教育的度

并不是说惩戒教育有作用,就一惩到底。孩子的心灵毕竟是稚嫩的,而惩戒并非是体罚。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的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行知先生先给足面子,不当众批评,而是把犯错的男生单独叫到办公室,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先表扬他,而不是批评。逐步地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整个批评过程让男生觉得“孩子,你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这种教育方式是惩戒教育的完美版,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永远要学习的范例。

1、惩戒教育是以爱为中心,是师德对孩子的影响,应要直指孩子的心灵,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性的批评中扬蹄奔跑。只要惩戒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之以望、使之受益,都是老师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和流露防方式,那我们的惩戒教育是成功的。

2、惩戒要明确,应该严肃认真地告诉孩子,你哪儿错了,以及改正的机会在哪里,而这条对的路将使孩子最终走向社会变成一个有用人。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古代的皇子其实也是受过非常严格的惩戒教育过来的。

老师的批评权带给了我们什么呢,他又说明了什么,在这里不去讨论。但我们都明白惩戒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只想说请不要让悲剧重演,教育重在育人,重在培养能力,重在引导,当教师首先必须把握好航向,这样才能完成使命。在过度强调赏识教育之后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要面对学生的适度惩戒教育,在赏识孩子的同时,还要有恰当的惩戒,只有这两者结合了,才符合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苏顺新《略说教育绿色惩戒》2010-4-30 远程教育

孙海栋《直视教师的批评权》2011-3-6 西山集团论文集

幼儿教育中的惩罚艺术

幼儿教育中的“惩罚”艺术 摘要: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幼儿行为非常有效的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几下、不让幼儿参加活动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教育是一门艺术。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急需做理论上的清理,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理性的、全面的认识。作为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惩罚,许多教育理论和幼教工作者都对它的教育意义都有着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和肯定。笔者就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坚持科学的“惩罚”艺术原则、恰当运用“惩罚”艺术的做法等方面论述了对幼儿实施的惩罚教育。把握好惩罚的艺术,充分信任了解幼儿,给幼儿充分的成长空间,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孩子的能力会更棒。 关键词:幼儿;惩罚的艺术;惩罚的含义;惩罚的原则;惩罚的做法

在对我校幼师生进行幼儿园实习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情景:幼儿调皮捣蛋,教师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得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一个过于“活泼”的孩子,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夺或索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和文具用品之类的东西,导致班上一系列的哭闹事件时常发生。作为一名新教师,“耐心的诱导”、“榜样的示范”是她们的首选之策,然而,待这些策略用过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处理方法不大奏效。于是教师就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惩罚措施,比如站墙角、站厕所、打屁股、不让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等。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当前对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的提法越来越热,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幼儿,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一味的使用赏识教育而不倡导执行惩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这些“问题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孩子让家长和老师都头痛不已。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来审视我们所否定的惩罚教育,让惩罚教育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急需做理论上的清理,以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理性的、全面的认识,找到惩罚中的合理成分,合理而恰当运用惩罚,达到教育幼儿之目的。 一、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 在心理学学习理论中,惩罚其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不进行适当的惩罚不符合科学原则。所谓惩罚教育实际是通过批评、责罚、处分等手段使犯错误的人产生相应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反映,从而产生自律内驱力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 惩罚教育应以尊重爱护幼儿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幼儿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惩罚应以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让幼儿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自然后果,达到使幼儿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鼓励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不要把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虽说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包括社会、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把两者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等同起来,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

浅析艺术批评的价值与作用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words (3) 一、了解艺术批评 (3) (一)艺术批评的概念 (3) (二)批评与评论的区别 (4) (三)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的区别 (4) 二、艺术批评的特点 (4) (一)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 (4) (二)艺术批评具有艺术性 (4) 三、艺术批评的功能与价值 (4) (一) 艺术批评的功能 (4) (二)艺术批评的价值 (5) 四、结语 (7) 参考文献 (7)

浅析艺术批评的功能与价值 摘要:艺术批评是以理性活动为特征的科学分析、论断活动。艺术批评是艺术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艺术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开展正确的艺术批评,可以帮助艺术家总结创作经验,提高创作水平;可以帮助艺术鉴赏者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地鉴赏艺术作品;还可以使各种艺术思想、创作主张、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相互交流和争论。 关键词:艺术批评;功能与价值;批判 Abstract:the artistic criticism is rational activity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cientific analysis, judge activity. Artistic criticism is the main method of art, is the "struggle megabite on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policy in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art activities. Carry out the correct artistic criticism, can help artists summary creative experience, enhance creativity level; Can help art appreciator raise appreciate ability, appreciation of art works correctly, Still can make various artistic thought, create claims, artistic genre, artistic style of interaction and debate. Keywords:art criticism, Function and value, criticism 前言 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和把握到的,这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优秀的艺术作品,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鉴赏。 一、了解艺术批评 (一)艺术批评的概念 艺术批评 (Arts criticism)是艺术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指根据一定的思想立场和美学原则,以艺术理论为指导,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并依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特别是艺术作品所作的理论上的鉴别、分析和评判活动。 (二)批评与评论的区别 批评与评论从字面上看意思相近,但在实质上完全不同,它们的区分不

惩罚要讲究艺术.

惩罚要讲究艺术 时下,赏识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为许多教师所接受。的确,赏识教育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因此,整个学校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我承认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时时赏识,事事赏识,总觉得不太合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经常在上、下班时的路途中,看见园林工人在给路边的小树苗修枝,那枝条“嚓、嚓”的裂断声,显得格外刺耳。我想,这些小树也知道痛感的话,一定会觉得疼痛的。但我知道,小树只有这样一次一次的修剪,才能长的树型美观,枝干粗壮,根深叶茂。 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赏识与惩罚。假如把小学生比做小树苗的话,赏识教育就相当于给予小树苗阳光、雨露、养料。惩罚教育相当于给小树苗修枝剪叶。小树苗要长成有用之才,离不开阳光、雨露、养料,也离不开园林工人的修枝剪叶。而小学生要健康成长,则要求教师在他们有了进步、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表扬,在他们有了缺点、犯错误时,给予批评惩罚。两者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大力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级作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曾经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我们面对的是(7-13)岁的小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控制行为能力比较差,情绪容易波动,思想意识尚未定型。往往容易犯错误。当孩子有错误的时候,做教师的要巧妙而艺术的应用惩罚,这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么,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教育呢?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在惩罚教育方面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楷模。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王友已经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过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哭了,后悔地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面对这个打架的学生,陶行知采取的形式是奖励表扬、实质是批评惩罚,巧妙的将批评渗入表扬,将惩罚融入赏识之中。他没有用大道理说教,而是在民主、平等尊重的良好氛围中进行。用四块糖奖励他诚实、正直等优点,通过良性的刺激,将其产生要不改就对不起老师的“情感迁移”的效应。真可谓“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这种惩罚的技巧是成功的、有效的、是我们教师值得借鉴的。

家庭教育中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

家庭教育中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 惩罚,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下面为你整理了家庭教育中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方法一:打手心 打骂孩子固然是不适当的管教方法,但是巧妙的利用就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可以在孩子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与孩子讨论用废旧的报纸制作一根警醒棒,并让孩子了解制作它的原因和用途。在处罚孩子的时候,不要什么都不说直接打孩子手心,而是要问他自己错在了哪里,只有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处罚才能奏效。平时也可以将这个道具放在家里比较显眼的地方,起到提醒孩子的作用。 方法二:罚坐 孩子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在家中找一张离家人活动的区域较远的椅子,也不要太远,免得不知道孩子正在做什么。当宝宝不乖的时候,可以让他坐到那张椅子上去,告诉他到了一定时间才能起来,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设置时间长短如果孩子提前站起来了,那就要重新计时,他必须从来再来一次。 方法三: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

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例如事先准备好一列家务清单,罗列出3~4个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扫地或者把玩具分类收拾好等等,那么孩子就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将会招致哪种后果。 方法四:暂时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如果孩子不听话,可以暂时的“剥夺”他的一些权力和要求。但是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惩罚孩子最科学的10个方法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的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

班主任的批评要讲究艺术

班主任的批评要讲究艺术 小学生思想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主要靠外力的强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在他们身上要求独立的气质向日趋明显,但是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弱,情绪波动幅度大,情感丰富而变化强烈。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违悖心理的过失是难免的,就算是各方面表现优良的学生,有时也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可能产生越轨行为,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对于表现在学生身上的过失,班主任免不了对学生进行批评,以促使学生醒悟和悔过,但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浅谈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批评。 人都是有自尊的,相对来说,学生的自尊或虚荣心会显得更强烈一些。当我们当众发现了学生的某种错误的言行和举动时,不宜在任何一个公共场合进行点名批评。因为在公共场合下批评,往往会伤他们的自尊心,令他们难堪,甚至导致一些学生从此一蹶不振,消沉下去,若想再弥补就困难了。 我班就有一位典型的后进生李某。他因为自由散漫惯了,学习不认真,成绩不好,坏毛病多,在同学之间经常闹不团结,自制能力差,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常因一点小事与同学吵架,甚至打架。课堂上吹口哨,扰乱课堂纪律,甚至顶撞老师,师生都很讨厌他,说他是一匹害群之马。我作为班主任也很着急,他每犯一次错误,我都时找他到级室刘道理,在周会上频点他的名,以达到在班中以儆效尤作用。甚至在自习课上一点点空余时间都抓住教育机会,时

时提醒他,希望他不要再氏犯错误。可经过大半年的教育,他还是老样子,有时甚至变本加厉,见到我也是怒目圆瞪。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找他谈了那么多,讲了那么多的道理,却毫不作用呢?正当我愁眉不展的时候,却在他的一次周记上发现了症结所在——“我讨厌老师总是叫我去级室,总是在班上点名批评,当着那么多的老师、同学,我多没面子啊!”找到原因之后,我也反省了自己的做法确实伤了他的自尊。于是我对症下药。一次班活动,我发现他独自一边玩,我便故意接近他,假装与他漫无目的与他闲聊,最后问他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或许他想不到我会这们问他,他眼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于是,我顺势表明以前用那样的教育方式伤害他的自尊心表示歉意,希望他能谅解。接着我和他谈了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并指出他平时顶撞老师,欺负同学其它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经过这次谈话后,他违纪的行为收敛了许多,偶尔犯错我都及时找他谈话。渐渐地,他的恶习消失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在期末统考中,他的三科总分成绩进入班前十名,还获得了学校的成绩进步奖。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作为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切记避免在公共场合下进行,这样,犯错误码的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又达到了教育目的。使他内心那种难以定性的感情一跃而成努力向上的激情。 二、在真诚的交谈中批评 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一旦发现,切忌简单粗暴地立即加以指责,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还会产生对抗情绪。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一、判断题:参照学习活动的特点,请判断如下陈述的正误,并对您的判断做出分析说明。 1、对于那些在学习中经常犯错,还“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需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让学生加大练习来克服学习错误。(×) 分析:让学生加大练习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使其更加讨厌学习。2、简单地夸奖未必是对学生积极的反馈,中肯而具体的批评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 分析:简单的夸奖会让学生以为老师是在敷衍,恰当的批评会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3、为了在教学中保持开放性,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预设。(×) 分析: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4、班杜拉通过实验发现观察学习并不一定通过模仿行为表现出来。(×) 分析: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5、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需要精讲多讲,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跑偏”。(×) 分析:过多的讲解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恰当的提醒才会让学生铭记于心。 6、所谓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分析: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作用。 7、尊重个别差异就是要相信“行行出状元”。(√) 分析:尊重个别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也是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只要尊重个别差异,就会产生尊重的方法,就会在备课中想到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差异的群体,就会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差异学生的感受,就会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就会得到更大程度提高效率。 8、练习曲线是一条不平滑的曲线,表明学习进程是匀速的。(×) 分析:是曲线说明学习过程存在变化,不是匀速的。 二、讨论与分析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善学。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浅谈批评的艺术方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浅谈批评的艺术方式 浅谈批评的艺术方式 批评是教育工作中经常运用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增强自控能力,转变学生行为习惯的“特效药”,如果说表扬是给幼苗施肥、浇水,那么批评则是给幼苗整枝除虫。如何实施批评才能起到最佳期的效果,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研讨的问题。恰当的批评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让你的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取得明显的成效。否则,可能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激起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应慎重采用批评方法,做到态度要诚恳,感情要真挚,必要时,也可以严厉些,但要注意把握批评的角度。要区别批评对象的个性特点,尽量创设批评时的激励情景,讲究批评的艺术。在这里,我简单谈谈这几年教学生涯中的几点见解。

一、鼓励——巧妙的批评 有些学生是自尊心强,爱面子,对于这一类学生不可从正面提出批评。而要婉转地从侧面绕一绕,即寓批评于鼓励励中,采用巧妙地鼓励,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码而又不丧失自尊,从而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徐特立说过“对犯错误的学生要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中去批评他们的坏处。“例如,我们班里的一位优秀生,他喜欢上科技课,玩四驱车。上语文课,他也拿起四驱车玩个不停,我找他来谈话:“你热爱科技,喜欢改装四驱车,这是好事,老师也赞赏你。要是你在语文方面也能这样用功,那就更好了,相信你是能做到的……老师没有声色俱厉地直接批评使他很感激,也很渐愧。后来这位学生对语文也下了苦功,写了许多有关科技的小论文,获得了学校一等奖。这样貌似鼓励,实是批评的方法较之训斥和责备,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二、提醒——善意的批评 面对性格倔强的学生,切忌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训斥和指责。应该以诚恳的态度,热情的关怀去帮助他们,适时地给予提醒,言语要饱含深情,蕴藏期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感到教师的善意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如:有一位学生,他家庭经济不好,父亲患病,母亲下岗。可是受不良风气影

班主任的批评与惩罚艺术

班主任的批评与惩罚艺术 平时在办公室,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感叹:"我都不知跟他说过多少次了,可还是……"也时时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在教师的办公桌旁,立着一个或几个低着头的学生,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说着,学生要么一声不吭,要么一个劲地点头。当然也有人会发出几声抽泣、掉下几滴眼泪,可是当他或者他们一走出办公室门,马上就恢复了"英雄本色"。看到这一幕,做老师的只能是一声长叹。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难做,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说的话在学生面前如此苍白无力?为什么书本上读到的一次谈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就从来没见过呢?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就会发现。批评,和表扬一样。也是教师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如果用之得当,就能促进学生认识并改正缺点、错误,有效地把他们引导到学校和社会所要求的轨道,反之,则不但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导致教育的失败。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务必讲求批评的艺术。 1、注意批评的场合 批评场合的不同,常常会影响到批评的效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如果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的表现通常是:铁青着脸,一言不发,甚至还冲着老师翻白眼。而当老师只是个别批评学生时,这个学生的表现会是另一种样子:低着头,小声诉说着自己的过错。努力请求老师原凉。很显然,后者的效果要好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十分重视自身在同龄群体中的形象,把同龄伙伴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态度更为重要,而且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还有着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这就是他们喜爱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而不愿在他(她)们面前受到批评。所以,一个教师如果在同龄伙伴面前,对某个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学生就会认为老师不给自己留面子,使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就会固执起来。有些批评本来他们完全可以接受,而一旦在众多的同学面前,在公开场合中,他们就会拒不接受,甚至与老师发生争执、顶撞。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特别是在批评一些年龄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时,应注意避免在公开场合中,尽量多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2、对于不同的学生,批评时应区别对待,批评的方法要具有针对性。 批评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初犯错误与屡教不改的人、男生女生等,对他们采取的批评方式应该有所差异,而对于其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的不同,批评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到良好的效果。 3、掌握批评的分寸 做事总得有"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往往就会带来相反的作用。教师在批评时,必须掌握一定的分寸:这样才能有所收效。 首先,防止批评"过火"。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脱离客观的实际,把学生身上的缺点和所犯错误有意识地进行夸张、渲染,以此想给学生以更大的刺激,促进其改正,殊不知,过火的批评、脱离实际的批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带来消极的作用。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并督促其改正。 其次,控制批评的惯性。在对学生的批评中,还存在着一种现象,这就是批评的惯性:一个差生。由于其身上固有的一些缺点,给教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样不免就常常要受到批评,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他的批评也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使得其时时总要受到批评,而表扬则与之无缘;有时他取得了进步,教师也会由于这种心理定势,而对此视而不见,不能给予肯定、赞扬;而有些确实与之无关的问题,却由于这种心理定势,而去批评他。这样只能使其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因而教师对他的批评、教育也必然是无效的。 再次,避免重复批评。对学生过多地批评,特别是重复批评,会使学生厌烦,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尽力减少批评学生的次数,努力避免重复批评。他们往往是准确地把握学生所犯错误的关键,明确地提出批评,

浅谈教学过程适当的“惩罚”

浅谈教学过程适当的“惩罚” 苏志翻 惩罚教育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学生。惩罚教育要注意及时、有度、得法和维护学生尊严。 当人们把“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的经念歪了的时候,如今,许多教师可以说是谈“惩罚”色变,他们认为“惩罚”学生就是碰师德修养的钉子,就是踩教育行风的高压线。其实,现代的许多教育专家都赞同这样的说法——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无论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看,惩罚都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席之地。它可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情感上引起痛苦和羞愧的内疚感。适度的惩罚对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同样也很必要。 我们既不能将惩罚作为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也不能将惩罚视为洪水猛兽。教师在不损害学生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学会适当的、正确的、艺术性的运用惩罚,做到罚之及时,罚之有度,罚之有方,罚之有异,深入内心,触及灵魂,这样的惩罚是绝对有教育意义的。 惩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惩罚应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个措施首先必须确实必要,其次要有一个“度”,应该行之有效。在这个强制过程中,惩罚是为了爱,要“让爱做主”。我们在惩罚学生时应该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

一、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 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由此可知,正常的教育确实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 鼓励是一种教育,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现在学校教育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生家长都极力提倡爱的教育、赏识教育。总希望通过教师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来培养具有充满爱心、品格好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下一代。但是,仅有爱的教育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罚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学校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体和未来社会的导引形态,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包括惩罚在内的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学校不同于社会的一般构成,它与其他社会构成的区别就在于它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的学校不能仅仅复制现存社会,还应具有导引年轻一代创建更加进步和健康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取向的功能。因此,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 一,惩罚教育的本质 1、什么是惩罚? 惩罚,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认识和行为的一种评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王黎明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第53中学,河北唐山) 【摘要】教师批评学生,是出于爱护,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心理很强烈,不但不接受批评,而且还 自暴自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必须对症下药. 【关键词】批评施言语言 一 ,教师批评学生的三点艺术 1.要因人施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选择适当语 言.比如对小学生,要考虑到他的接受能力,应尽量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将 一 些大道理用浅显通俗,饶有趣味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对中学生甚至大 学生,也用儿童语.自然是不伦不类的.就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其 个性心理不同,有的学生内向较敏感,有的学生外向较粗心大意,教师对他 们施教的语言也应有所不同. 2.要因事旌言.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恰当地选择 和组织话语.如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老师不能不明事由,劈头盖脸 地进行批评,而应该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把握学生思想脉 搏,使其认识到,即使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迟到是不对的.教师在认真分析 原因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进行教育,学生才能心悦诚服. 3.要因时麓言.要抓住引发学生思想转变的时机,见机而言,因势利 导,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教育时机一般有三种情况:问题爆发之前,即苗头 期;问题冲突之中,即高潮期;问题发生之后,即尾声期.教师要菩抓苗头,

往往苗头期是理想的教育时机.教师在苗头期内,与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谈话,层层递进,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如:孙老师发现班上一名男生有早恋 苗头,连续找他谈了三次话.第一次在充分肯定其长处的前提下让他自己谈优缺点,该男生回避了敏感问题.几天后的第二次谈话中,孙老师明确 表明了早恋不好的观点,征询男生的意见,并问:"你觉得咱们班有早恋的同学吗?"对老师的探查,该男生用模糊的语言回答:"不知道,可能有吧.也可能没有吧."第三次谈话孙老师则开门见山:"今天就想谈谈你的事.直 截了当地了解其交朋友的情况并针对性地正面说理.男生在老师许诺保密的前提下,从头到尾地讲述了其交朋友的经过,并接受了孙老师的"让感情冷冻一下""应广泛地与同学们交往"的建议.这位男生感谢老师的信任和理解,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学习上. 教师要教育学生,使学生心服口服,有时也可采用循循善诱的攻心战 术来引导他,使学生在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身上还存在着不少缺点,这样学生就能谦虚接受批评了. (下转第127页)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赵悦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中学,河北玉田) 新课程标准提倡研究性学习,而主体参与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喜于成功的良好思维 品质.因此,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培养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我认为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 ,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 给学生创造一个适于探究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学中自主探讨, 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亲历运用已有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累方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教育离不开惩罚,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但惩罚是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则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创新的艺术,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定能给教育增添别样的风采。 1.参与式惩罚--别出心裁 老教育家孙敬修老师是这样惩罚学生的,他看见几个小学生摇一棵小树,孙老沉思片刻,走过去把耳朵贴在了小树上。孩子们莫名其妙,问他干什么。孙老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它的命根快摇断了。"孩子们听了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孙老继续说:"那么我们去拿铁锨和水桶好吗?"孩子们飞快地拿来了水桶和铁锨,孙老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以后,孩子们还当上了小树的"卫士",为小树培土、浇水。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的,教育的实质是师生双方共同体验、一道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我们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我们同样要与学生共同分担失误的痛苦。实际上,在学生犯错误时,他们的自尊心很敏感,心灵很脆弱,他们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宽容、指导和帮助,这时如果我们能和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共同参与、一同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良策,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境界。 2.自然式惩罚--别具一格 有这样一则故事: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没问题。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拉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也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教育是一种引导、启发和感悟。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教育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和探究到的道理,才能长久地留在心里。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相信学生,又要多给学生创造自我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升华理性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真正"解放"学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3.体验式处罚--别有洞天 澳大利亚有几个少年放火把森林烧了,烧死烧伤很多人和动物。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是,让他们挨家挨户去道歉,安慰受伤者及其家庭,这就是对孩子非常负责的做法。他们去道歉时看到被大火烧伤的人,触目惊心,终身难忘。这种惩罚的方式是人性的,既不伤及孩子尊严,又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浅谈批评的艺术性运用

浅谈批评的艺术性运用 后进生是指班级中思想品德方面表现较差或学习成绩较差或二者皆有的学生他们人数不多但在班级中的影响很大。因而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首先要有防范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其次要了解后进生的心理活动特点用客观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他们。转化过程中班主任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批评必不可少。进行批评教育时注意抓住批评时机选用适当的批评方式合理使用批评用语就会消除后进生的心理戒心缓解学生事发后的不安心理与冲动不止的情绪为达到真正教育目的做好前提准备。讲究批评的艺术性运用往往事半功倍。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转化工作时批评时机选择的恰当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产生改正错误的决心。所谓批评时机就是什么时候批评。常言道:‘打铁须看火候’。批评也要把握时机早了晚了都不行。批评早了条件不成熟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还可能出现僵局批评迟了就会事过境迁失去意义使错误发展。怎样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呢?(1)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了解学生摸准批评对象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比如当一名学生在劳动中(或其他方面)受到表扬时给他指出学习上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即使比较严厉他也容易接受;而当一名学生在有关个人荣辱上受到刺激或在学习中受到挫折心情沮丧缺乏前进信心时对其批评即使不重也不会有好的效果。(2)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注意时间性。从现代的心理学、生理学

来看晚餐前的四时至六时一天的疲劳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已达到了顶峰于是焦躁不安思考力减弱。由此下午四时至六时是不宜批评人的时间。只要时间允许尽可能避免在被批评者疲倦、不安时批评他。(3)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有时甚至是灵感。九五年下半年我教初一三班并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强化教育时有幸选择到一次恰当的批评时机利用这次时机为强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当时有这么一天我较早地来到班里发现学生张某不经他人同意就把他人的课本、练习册借给其他班的同学结合其他同学的反映我当即决定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教育。如何进行呢?我乘其将他人的课本等东西拿出教室之际来到他的桌前把放在课桌上的数学课本、练习册拿起然后放到讲桌上等铃声一响学生就座时我宣布上课并让全体学生打开课本此时张某发现自己桌上的课本没有了便着急起来东瞅瞅、西望望我见状叫起张某问道:“张某你在干什么呢?”张某答道:“老师我的课本不见了不知谁给拿走了真是也不经我的允许就拿走太不象话。”我借机诱导他“你知道拿你课本的人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哪一条吗?”他沉吟了一会儿道:“违反了‘未经他人允许不得私自动用他人物品’这一条。”此时我认为批评教育的时机已到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同学们对不起老师今天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未经张某同学同意私自把他的课本拿走了。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关条文在此特向张某同学道歉对不起。希望

奖励和惩罚的艺术

“奖励与惩罚”的艺术 时下,赏识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为许多教师所接受。的确,赏识教育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因此,整个学校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我承认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时时赏识,事事赏识,总觉得不太合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经常在上、下班时的路途中,看见园林工人在给路边的小树苗修枝,那枝条“嚓、嚓”的裂断声,显得格外刺耳。我想,这些小树也知道痛感的话,一定会觉得疼痛的。但我知道,小树只有这样一次一次的修剪,才能长的树型美观,枝干粗壮,根深叶茂。 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赏识与惩罚。假如把小学生比做小树苗的话,赏识教育就相当于给予小树苗阳光、雨露、养料。惩罚教育相当于给小树苗修枝剪叶。小树苗要长成有用之才,离不开阳光、雨露、养料,也离不开园林工人的修枝剪叶。而小学生要健康成长,则要求教师在他们有了进步、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表扬,在他们有了缺点、犯错误时,给予批评惩罚。两者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大力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级作用。 孙云晓教授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和脆弱的教育。这几年来,我不断的在教学

中自己摸索了一套合理的惩罚模式。这种方法的宗旨就是围绕“五育” (德育惩罚法、智力惩罚法、美育惩罚法、体育和劳动惩罚法、写三书惩罚法。这是前面智力惩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叫写作惩罚法。)原则,对孩子的错误避重就轻,因势利导,让孩子在五育发展的同时,作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的错误潜移默化的得到纠正。 奖励是一门艺术惩罚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有句话说得好:“高明的教育惩罚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运用好惩与罚,量体裁衣,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适合的惩罚制度,真正让适合教育贯彻 落实到每个班级,针对每个学生找到适合的教育模式。

如何奖励和惩罚孩子

如何奖励和惩罚孩子 一、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高尔基说过: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老母鸡的爱,不是艺术,也不是智慧,只不过是一种生物的本能。人,不同于动物,人是有有高度发达的大脑的社会性的人,所以,我们家长对孩子的爱绝不能像老母鸡,让孩子在生物本能的支配下成长。孩子的成长,应该体现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教育的艺术性和智慧性。 家长教育的艺术性和智慧性的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对孩子的奖励和惩罚 当中。 但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掌握这种艺术和智慧。一般有两种表现,一是崇尚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这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但有些父母片面理解赏识孩子、尊重孩子的理念,毫无原则地夸奖孩子。以为不给半点批评就是尊重和赏识,甚至在孩子犯一些错误时也一味姑息迁就。结果孩子受不得半点批评,到学校后,学校的老师也不敢再去批评惩罚孩子。为此,教育部还专门下发文件,强调批评学生是老师的权利和职责。 而另一些家长却更多的使用惩罚,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相信“不打不成材”的理念,把惩罚等同于体罚,把体罚等同于大打出手。过分严厉的责骂和体罚,只会让孩子的错误演变为心理上的创伤,甚至还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 一个被夸奖和奖励太多的孩子,慢慢的在他(她)的身上就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品质,比如: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善于合作、耐挫性低,心理素质差、不懂得欣赏别人、嫉妒、埋怨身边的人等等。 一个被批评和惩罚太多的孩子,在他(她)身上也会有一些不良的品质,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是变得胆小、退缩、自卑、不合群、孤僻、自我毁灭;一类是变的攻击性强、破坏性强、撒谎、不信任任何人,并呈现出反社会倾向。 所以,我们提倡对孩子既要奖励,又不要忽视了惩罚。这样才是合理的教育。为什么呢? (一)整个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的奖惩体系上的

浅谈批评的艺术

浅谈批评的艺术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心理刺激素,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和一种教学手段。恰当使用批评的语言,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事物总是辨证的。“直来直去,直言不讳”形容一个人心底坦荡,待人真诚,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优点,即使对对方有所冒犯,也会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而得到谅解。可“直言”并非处处适用,事事可行,如在批评的时候如果语言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产生,梳远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本文试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批评学生的手段。 一、正确理解批评的涵义。 教育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批评既然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应如此。批评不是解恨发泄,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扫除障碍,而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呼唤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批评应该像习习的春风,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只有从老师口中道出的批评是出于真心关怀,学生才会乐意接受。 记得有一次我带领同学们去野外采集,排着队准备穿过一条乡间的公路,这时,小伟的水瓶掉到了路中间。一时性急,竟忘了看路,正想直奔过去,这时有一辆拖拉机急速驶来,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冲过去拉住小伟的衣服,把他拉回了公路边。我心有余悸地对小伟说:“小伟,怎么搞的?太危险了,差点吓死我!来,拉着我的手,我们过一会儿去检。”孩子感激地一笑,乖乖地由我护送到对面。老师的关怀犹如春风深深感染了学生,收到的当然是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二、批评要情感投入。

批评与惩罚

批评与惩罚 这篇文章,是根据国内著名特级教师的演讲、著作和讲话整理出来的从教心得,对一个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 1、善待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出现错误后是孩子最容易丧失自信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并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特级教师李烈) 2、让学生自己“认错” 学生犯错误不承认,是个棘手的问题,教师说服批评甚至训斤,往往收效不大,学生依然如故,有的甚至变本加厉。学生做错了事,有时还并非是学生的错,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也允许他沉默,可是我们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往往没有耐心听完学生的申辩,或不做调查就不分青红皂白、痛加训斤,直训得学生不声不响,才以为达到教育目的。其实,不允许学生申辩,非但不能奏效,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产生一些不良心理。自尊心和耻辱感是促进学生产生自我教育愿望的直接情绪因素,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和耻辱感才会自爱、自重,做了错事才会自责。因此,教师的职责也在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利用他们的耻辱感进行正面引导,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又保证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价值,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 3、善意“忽视”不良行为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4、善于委婉地劝诫 批评学生的过错,一定要事实确凿、批评得恰当中肯,孩子才能消除抵触情绪,才能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认识错误,产生自责、肉疚的心理,为改正错误打下思想基础。批评的言辞、态度一定要适度,要符合孩子的承受能力,如果违背适度原则,只凭主观愿望进行批评,很可能因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 5、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 若是你当众宣布学生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对其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 6、巧用个别谈话 有些学生,在师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作用下,“装样儿”也能装十天半个月,之后,一些问题就开始暴露了。这时的谈话,我丝毫不流露出早已了解了他的过去,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很不错”的学生,现在出现了错误,我总是先诚恳地讲述他开学以来的种种优点,然后再指出他的问题,提去批评和希望。这样的谈话使学生感到“我在老师眼里并不是差生”,感到“开学以来的努为没有白费,我是个好孩子,克服了老师提出的缺点会更好”;这样的个别谈话起到了“加油”作用,并且在师生间建立起了信任感,孩子会更爱自己的老师,也会更爱听老师的话。(著名特级教师李烈) 7、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 惩罚,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要的惩罚,是让一个人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剂。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固然对树立信心有好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他也会禁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担责任。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