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导师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导师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导师信息

黄维平

[编辑本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黄维平,1962年生,安徽枞阳人。1986年吉林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分别于199 6、200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

05年晋升为教授;共招收研究生40余名,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

教学科研工作经历:1986.07—1993.06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心实验室从事软件开发工作;1993.07—2000.09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教研究室从事计算机原理、接口等教学工作;2000.09始,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中心从事网络技术开发、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经历:2000.09—2003.12,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2000.09始,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计算机信息安全、数据库工程。

承担研究生课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Java技术)。

技术特长:多年从事校园网的建设、开发和技术管理,具有现代网络技术设计的经验;熟练掌握网络系统应用开发,熟练掌握Unix、Linux系统和Oracle、Sybase、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发,长期从事Java技术的J2EE(Struts+Spring+Hi

bernate)项目开发。

社会兼职: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理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理事;《计算机

网络技术》编审。

姚国清

基本情况:姚国清,男,汉族,1964年6月生,浙江绍兴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

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教授(2006年),硕士导师。

学习经历:1984年浙江大学地质系遥感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

教学科研工作经历:1987年7月至1995年2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系任教。1995年3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任教。

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

E-mail:

先后承担的主要课程:

本科生课程: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开放课),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基础,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开放课),Windows NT操作系统

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nix系统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程序设计

招收计算机应用、数字图像处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硕士生。

姚国清所从事的科研项目

1、1996--1998 成像光谱方法技术开发应用研究

2、1997--1999 光谱匹配分析与矿物指数二维填图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

3、1998--2004 航天地面应用中心数据预处理软件设计与开发

4、2001--2003 成像光谱方法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

5、2003 双星探测计划地面应用中心数据处理软件,国际合作项目(欧空局,中科院)

6、2003--2004 卫星图象三维处理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

7、2004--2006 机载成像光谱数据预处理系统(863计划)

8、2005--2007 干涉雷达地表形变监测技术系统研究与开发,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

9、2006 绕月探测计划地面应用中心数据预处理软件(嫦娥一号)

10、2006--2007 卫星遥感数据目标识别与可视化显示

11、2008--2010 航空高光谱遥感实用化软件(国家863计划项目专题

姚国清所发表的论文

[15] 姚国清,母景琴“D-InSAR 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地学前缘》,2008年,第15卷,第4期

[14] 母景琴,姚国清“干涉雷达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国土资源遥感》,2007年,第3期

[13] 卢亿雷,姚国清“基于eXtremeDB和主动式B/S模式的实时监控系统”《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6期

[12] 梁志坚,田东风,姚国清“Windows CE机卡分离数字电视原型系统的实现”《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5期

[11] 梁凤林,姚国清,李杨“雷达干涉图像的仿真”《教师教育与管理》,2006年10月[10] Yao Guoqing, Chen Zhun, Wang Mao“The New Triangulation Simplify Algorithm of TIN”《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 Virtual Reality》(CGVR'06,Las Vegas,Nevada,USA)

[9] Yao Guoqing, Duan Jianhua, Mu Jingqin“A New Algorithm of Phase Unwrapping”《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IPCV'06,Las Vegas,Nevada,USA)

[8] 姚国清,母景琴“OMIS-I图像系统几何校正”《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6年,第20卷,

[7] 母景琴,姚国清“基于噪声估计的雷达干涉图像滤波方法”《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6年,第20卷,

[6] 李姗姗,姚国清“基于MVC架构结合XML的工单系统”《信息技术》2006年,第2期

[5] 姚国清,陈准,梁凤林“基于点删除的TIN简化算法改进”《国土资源遥感》2005年,第3期

[4] 何勇强,姚国清“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的成像光谱数据分类方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增刊

[3] 王卫兵,关春怡,姚国清“导纳血液循环自动检测仪的程序实现”《医疗设备信息》,2004年,第5期

[2] 何勇强,姚国清“用于成像光谱数据特征矿物识别的人工神经网络结构研究”《国土资

北邮导师简介

这是我以前到处搜刮来的,自己看看吧。 唐老师是中国网通集团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总共,兼职导师,硕士只有两个名额,博士有一个名额, 05年上院线的4个人都要了,06年,竞争比较激烈分比较高,07年上院线的4个,唐老师只有两个名额,要了两个,并且帮另外两个同学调剂到其他导师那里.08年,只有一个报考唐老师的上线,唐老师接受了一个调剂的. 其实所谓的方向,都是遇到什么做什么,并非那么死. 如果跟唐老师读研的话,运营商的各个方向,只要有兴趣,老师都会尽量给你实习的机会. 另外,如果能找到更好的实习机会或者出国,唐老师一定会积极鼓励的. 往年: 大宋(含宋梅)老师 350+ 刘杰老师350+ (这些年有刘杰老师偏高大宋老师走低的趋势) 老邓院长那320(招不满的情况下就另计了,会择优收一些调剂) 张校长(含王卫东老师) 320 新来的刘元安院长(含唐碧华老师)没有往年参考数据,前电院四小龙分低不了吧呵呵 新来的继教的老师没有参考数据不详 吕奶奶(依每年看情况不详) 光方向(不详) 写在前面的话:整个暑期都泡在北邮人考研版上,发现很多同学对与考研问题不断,但问题的重复率也很高,因此对此稍做整理,方便同学考研解惑,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注:以下问题及其答案大部分都是在版块内搜集的,如有错误欢迎大家纠正 因为北邮院系改革,而且很多老师都没有到位,因此报考专业可能出现变化,一切以即将出的09招生简章为准

Q:北邮的研究生报考时给其他学校不一样,要先报导师,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 A:08时的计算机,使用的是报导师组(就是选定一个专业方向)的方式。如果考上了,那么复试就是在导师组内复试,调剂也优先考虑组内调剂,不行才会考虑组外调剂。 Q:北邮是否有专业课辅导班?如何报考? A:北邮本校是没有专业课辅导班。所谓的通原辅导班是由外面辅导机构所办。海文和北邮合作的专业课辅导是李莉,李宗豪讲,是北邮代课老师。但是在下特此声明,命题的老师不会也不可能出来讲课的,这是不允许的。 Q:该什么时候联系导师啊? A:保研的现在研究;考研的在报考前考虑一下,实际加紧联系就在出成绩那段时间了。 Q:请问院系重组对研究生学院有什么影响? A:暂时未知,有消息及时通知 Q:北邮计算机今年复试是不是要上机? A:08头一年上机,明年应该还会有 Q:08年电院分数线是多少?其他学院呢? A:电院320 信院305 计科300 电子300 Q:非应届毕业生一定要去北邮参加研究生考试么? A:答:不需要,各地有考试点 Q:信息工程院的密码学怎么样,专业课是考高等代数吗? A:信号通原数学都行,只有专业,导师到时候再分配 Q:电信工程院有哪些牛导? A:在外界看来电院最厉害的是三大牛导:张平王文博杨大成 Q:北邮考研有歧视吗? A:没有。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老师一律平等对待,好好考好初试。 Q:北邮哪个老师做嵌入式的比较牛? A:邝坚 Q:复试的时候导师主要以什么作参考?导师比较看重什么?比如项目经验,学校? A:每个导师看中的方面都不一样,无法回答。好好过了初试再去费心复试的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复试应试攻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复试应试精华&复 试攻略 复试综述 休整了一个寒假,快要迎来复试了。在出分之前大家要充分做好准备。不要等复试名单下来在做准备,那时候就有点晚了。 首先明确地大的复试要考什么?一共考2~4项目,分别是笔试(有的专业不考笔试,也有的专业要考两门笔试),听力,面试,体检。跨考的同学需要加试1~2门专业课。复试一般要一周的时间。 1、审核材料 2、体检 3、复试笔试一 4、复试笔试二(有些专业要考两门笔试) 5、加试(跨考的有) 6、听力 7、面试 复试前的一些“准备” 复试之前需要和老师当面见一次,建议早去2天,提前约老师见次面。有的老师报名的人数太多,如果你的初试成绩不是很高,老师会建议你换一个别的老师,不要在他那里浪费时间了,这个不是说有什么内幕的。因为初试成绩在综合成绩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与其在他那里费劲,不如换一个不太火的老师,有个学上。老师也是为你好,如果他提出让你换个老师,你可以询问一下哪个老师还有剩余名额,或者征求一下能不能让老师引荐一下。这样求个稳妥。如果老师没说

让你换个老师,那就是你的初试成绩他还是挺满意的,只要复试别出太大的失误就基本差不多录取了。一些火爆的专业除外,如去年的三矿3:1的复试比率也是历年未见的,希望今年情况能够对大家有利一些。 另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你在私下约见老师的时候,老师可能就专业课的知识问你几个问题,这个都是可能的。有些老师很在意专业课能力,提前会考核你一下。我认识的一个同学,考得分数挺高的,就是在私下提前见老师的时候,老师问他的几个问题都没有准备,来了个措手不及,最后被调剂了。倒是另外几个初试考得不高,但是专业课挺扎实的同学被录取了。 再有一个见老师的目的就是征求一下老师算不算跨考,因为考生是否为跨专业由导师来界定,有些在跨考边缘的学科,老师一念之间就可以少考一科。所以考前找一下老师是必要的,稍微恳求一下老师,可能就会少考一门,何乐而不为呢。也可以和老师联络下感情,让你给老师留个好印象。复试之前要再填一次报名表的,是纸质的,时间院办会公布,到时候论坛也会同步更新。那个时候可以选择换别的导师,填表的时候写新的老师名就行,就是同一个方向的不同老师。 复试之前填表那里还有一个选项,就是问你愿意不愿意调剂到专业硕士,这个大家一定要填愿意。这个是每个人都要填的,不是填了愿意就一定会调剂找专业硕士。我有一个同学去年考了340+分,就是复试的时候填的不愿意,最后没考上工作去了。相反考了290+的同学调剂到专业硕士,现在研一在读。有同学说专业硕士是不是自费啊,我这里澄清一点。自费公费和你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没有任何关系。学硕也有自费的,专硕也有公费的。就地大的一个普遍规则是,用初试四科的成绩排名,确定你是专硕还是学硕;用初试前三科成绩排名,确定你是公费还是自费。地院的情况比较特殊,要综合初试、复试、是否跨考等多种因素来确定的。 综上,如果你复试前见一面老师,不论是不是他收留你,你都占得了先机。谁看谁知道,一般人我不告诉ta。 笔试不是鄙视 笔试是复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考察你对该专业课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个小时,闭卷。具体的考试科目在下边这两个帖子,选择你擅长的即可。其实出的题目都是很简单的,没有那么可怕,这个笔试没有初试那么难,好好看书没有问题。一些科目在初试中也有出现,比如“综合地质学”“C 程序设计”是初复试都考的科目,可以参考一下初试的真题。 2012年研究生各学院复试通知及复试名单汇总 听力如何不打酱油 听力,满分100分,40分钟,要自备收音机。题型和6级的一样,长、短对话,短文,没有复合式听写。说是考40分钟,其实20分钟就听完了,题型和题量都和4、6级相当。建议考前用四六级的听力模拟几遍。另地大的广播的效果不是太清楚,大家要有心理准备,频道是是FM86.7,可能会听得不太清楚,也有可能会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一览 表 1.岩土与工程地质系 导师姓名职称 导师 类别 性 别 出生 年 招生专业及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唐辉明教授博导男1962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及防护工程 岩土体稳定性、数值模拟、地质灾害治理tang 殷坤龙教授博导男196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及防护工程 滑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岩土体稳定性 研究 yink 项伟教授博导男195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工程xian 晏鄂川教授博导男1969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理与利用,滑坡监测与 信息化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演化过程描 述与模拟 yecy 余宏明教授硕导男1952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地质灾害分析研究、预测、防治,水利水电 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 yuh 方云教授硕导男1955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动力学,岩土文物保护dsz@ 刘佑荣教授硕导男1955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体力学,岩土工程liuy 冯晓腊教授硕导男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软土工程特性,城市工程地质fdgs 邓清禄教授硕导男1962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deng 林彤教授硕导女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软土地基处理,地基基础工程,地质灾害预 报与治理 linto 李云安教授硕导男1965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地基基础岩土工程,滑坡灾害地质工程,地 面变形环境工程 liyu 谭松林副教授硕导男1957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城市环境岩土工程,软基处理,地灾评估tans 王洪兴副教授硕导男1957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hxw 滕伟福副教授硕导男196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地灾评估teng 唐朝晖副教授硕导女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公路岩土工程,环境岩土工程zhta 简文星副教授硕导男1967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滑坡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滑坡的监 测、模拟、预报与防治技术研究,环境岩土 工程,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wxj 胡新丽副教授硕导女1968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斜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防治工程设计及效 果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及治理工程 设计 hux 吴益平副教授硕导女1971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治理、GIS在岩土工程 中的应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ypw 马淑芝副教授硕导女1974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土测试技术,水岩耦合数值分析及工程应 用 jhbm 贾洪彪副教授硕导男1969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体结构网络面模拟,地灾评估jhbm

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介绍网络教育报名专业:

报名专业相关的主干课程: 1、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专科) 测量学、结晶学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及古生物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矿床学、遥感地质学、地质矿产调查

2、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专升本) 资源地质学、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矿山地质、地质学基础、结晶学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及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勘查、矿田构造学、区域成矿学 3、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专科) 测量学、水力学基础、水文地球化学、工程水文学、水文统计分析、水文学原理、水文地质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工程力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专升本) 环境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统计分析、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构造地质学、GIS原理与应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5、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科)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原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测量学、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监理 6、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专升本) 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高层建筑施工、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建设法规与合同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桩基工程及其检测技术 7、岩土工程技术专业(专科) 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建设法规与合同管理、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学、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桩基工程、建筑工程概预算 8、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升本)

岩体力学、土力学、弹塑性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原理、地基处理、基础工程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工程CAD基础 9、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专科)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事故分析、安全人机工程学、燃烧与爆炸学、机械安全工程、现代检测技术、失效分析、锅炉压力容器安全 10、安全工程专业(专升本)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燃烧与爆炸学、现代检测技术、机械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过程设备与控制、通风与防尘工程、断裂与疲劳、工业卫生概论 11、法律事务专业(专科) 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概论、民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概论、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商法学、合同法学、劳动法 12、法学专业(专升本) 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学、企业法、知识产权法、环境保护法学 13、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科) 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统计学、西方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经济学、金融学、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创业管理、组织行为学 14、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 管理学、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件 中地大京发〔2004〕106号 关于授予江永宏等1632人学位的决定 经2004年6月24日校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查,决定授予江永宏等1632人学位。具体名单如下: 一、授予江永宏等42人理学博士学位;贺学海等73人工学博士学位。 (一)理学博士(42人) 江永宏王刚亢宇郑骥代明泉吴六灵 王文和志军詹朝阳刘翠李德胜段焕春 刘为付刘云华赵欣白云来张龙张汉成 贾宝华于俊吉白峰燕长海郭福生刘成东 印建平向运川李纯王支农韩东昱康明 邓小万吴琳李国彪张海军杨胜雄徐守余 藏文栓王明明程捷王永彭轩明赵志中 (二)工学博士(73人) 贺学海张德强刘立才张戈李向全傅鑫谊

刘圣伟张宗贵张于喆鲍荣华孟旭光王俊明 唐子军余辉龙崔刚焦志峰刘鹏程陆建林 张文才周东升杨勇袁选俊邵先杰杜刚 王江王玉满高兴军刘计国肖坤叶武晓春 赵明毕研斌王建东唐俊伟王立志廖群山 孟元林纪云龙齐金成王德仁周新桂陈永峤 汪功怀蒋飞虎丁国生王家亮朱庆荣赵新民 蔡毅胡小平柳忠泉徐善法薛良伟谭绍泉 郭志宏于长春王玉学罗小明李明娟吴亚东 张聿文马水龙刘浩军覃世银梁向前刘招伟 连建发孙维连李惠娣崔康平陈翠柏张宏达 石健 二、授予鞠野等92人理学硕士学位;李鹤等162人工学硕士学位。 (一)理学硕士(92人) 鞠野贾庆庆赵海云王雪梅李灵全李楠 李春华李耿贾世银孙磊冯晓燕刘燕 沈战武文智慧常有军庞宁余化崔振民 刘翠王雪莲丁秋霞冯武威苗世顶王丽娟 林智辉李秉海孙华肖树青陈华英张昌能 周延彪傅渊慧陶林王效平钱纁赵俊香 刘艳青郭莉唐金荣雷知生李建东左力艳 靳玄烨晏国龙刘金辉刘建清陈军元李志红 李海英高建飞梁凤华吕慧卿高亮邓建业 李红娟陈晓林张凤琴刘典波谢瑞永梁勇

2017-2018考研经验,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拟录取师兄教你怎么选导师定方向

个人简介 笔者从普通一本考上北邮自动化,介绍下个人经验,希望对准备考北邮的学弟学妹们有帮助。 谨慎选择导师 先说下前期准备工作,北邮报考模式和大部分学校不太一样,是导师小组报考,报考初期就确定你的导师,而且复试中导师的权重极大。所以选导师比较重要,一方面决定你上了研究生之后干什么,还有就是决定了 你考不考得上。 北邮出了成绩之后主要需要关心你在你的导师组里面的排名,这样就会出现有的组爆满而排名偏低,有的组人少就会偏高的情况,爆满的组就需要预面试。考前充分了解你想报的导师对考上帮助很大。 认真准备初试 复习阶段就不多说了,数学考个差不多,英语政治保过线,控制工程基础说下。 北邮用的虽然不是胡寿松那本但是其实东西是一样的,就是自控,范围我们这年是1-6章,范围很小,但是不要轻敌,有的题目简单,也有比较难的题目,比如校正部分的题,个别题目计算量挺大的,所以范围小也要好好复习的。 积极联系导师 初试完了之后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从出成绩之后要动起来。 首先要联系你的导师,这个很重要因为你录不录取基本就看他了。如果觉得打电话唐突的话,最好的方式是发一封邮件,介绍你的初试成绩和个人信息,突出自己的能力。你发了邮件有的导师会回复,要积极回应。 但是可能大多数导师不会给你答复,这个时候也不要灰心,至少导师知道有你这么个人了。报辅导班的同学可以让专业课老师帮你介绍,效果会更加好。

最重要的是国家线出了之后,正式的录取工作也就开始了,要开始积极联系导师,尽快弄明白你的情况,如果确定能进复试那就好好准备复试就可以了,如果老师让你找调剂那么就要赶快行动起来,越早找越好。 总之,考北邮前期要了解好信息,不要报坑了。然后就是初试成绩没分啥都不行,无论预面试还是找调剂分数都是非常重要的。北邮真的很火,真的性价比很高。 祝后面的学弟学妹考研成功!

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大院系简介及20092011年分省录取分数统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大院系及2009-2011年分省录取分数统计 一、地学院 07060地质学基地班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地质学专业成为全国4个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重点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学校对“基地班”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如高额奖学金、专用计算机室、享有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图书阅览等待遇。其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重视培养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基地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创新型、研究型,毕业生将有90%左右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通过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输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理科基地实行分流—补进的动态优秀人才选拔模式,补进时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拔。 0706地质学类(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本专业学生掌握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技能、物质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及基本的地球科学实验和鉴定技术,学习地球化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掌握环境及地球化学、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资源环境规划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能。面向地矿、能源、环境、国土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 070601地质学(地质调查,工科培养,面向行业就业) 本专业学生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数理基础、计算机与外语实用技能及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毕业生能成为科研机构、地勘部门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的专门人才,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其它相关领域对地质学人才的需要。 二、资源学院 0801地矿类(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 1996年经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批准创办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是为适应地球科学发展和实现全球找矿战略需要,探索培养适应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宽口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是我国地质工科面向现代化、国际化高级工

北邮导师:陈俊亮教授的故事

首页机构简介最新消息校友视线校友名人录校庆活动专栏各地校友会校友捐赠校友登录注册校友查询校友论坛 北邮校友总会>> 知名教授录 成功秘诀:持之以恒———陈俊亮教授的故事 作者:王英柏 在新千年的第一个金秋收获季节,迎来了北京邮电大学建校45周年华诞。这次校庆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活动就是纪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叶培大教授执教60周年。在北邮人的心目中,叶培大教授既是一位高风大智、诲人不倦的师长,更是一位皓首穷经、风度翩翩的学者。这里讲述的正是这位步入耄耋之年的长者的故事。 一、艰辛辗转的求学之路 叶培大1915年出生于上海南汇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叶时茂是前清秀才,毕业于犹太富翁哈同所办上海神州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曾做过几个月的挂牌律师;嗣后,就是做私塾、小学及中学的国文教师。他擅长国画,以绘画为副业,在江南略有名气。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家庭妇女,没有文化,沉默寡言,终日只知为儿女操劳,是个典型的东方善良女性。生不逢时的叶培大,幼少年时代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家庭经济原本不富裕,加上人丁多,三兄弟两姊妹,就只能供他一人上学。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尤其是受父亲的训谕和熏陶,使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光,总是废寝忘食,勤奋苦读。12岁那年,即以高小毕业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家乡新场镇小学,并在父亲的坚持下专程赴申投考,一举及第,考入上海民立中学。当时的上海民立中学,注重英文,尤以众多的毕业生考取邮务海关而出名。校址在上海大南门,是一所贵族中学,学生大都是一些殷实富有家庭出身的子弟。教师大部分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从初三起即有英美教员任课,即便中国教员从初三起也完全用英语授课,连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课程用的都是英文教材。尽管学校的学费很贵,每年要花300元,由于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很看重这所学校,还是惜子舍财,坚持到底。但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叶培大参加全上海市中学会考,名列前茅,荣获甲等。 初中时期的叶培大,一度受进步文艺的影响,喜爱文学,想做一个文人,当文学家。课余常写些小品和短篇小说投给《上海新闻报》、《浦东日报》等副刊,曾常有诸如《人力车夫》、《玫瑰花》之类的习作见于报端。但到高中时,又觉得学文没有出路,转而立志学工,以报考国立大学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毕业后先屈身于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学了一年。除把全部力量花在数学、物理、化学3门功课上外,迫于生活,每天晚上还要为两位张姓中学生补习两个小时的物理、数学课,每月从中得到20元酬金,作为生活补贴。1934年夏,叶培大报考国立大学如愿以偿。在天津北洋工学院电机系念书时,深知能够入大学很不容易,经济上既不宽裕,政治上更无靠山,只有靠“书包翻身”,以技术学术为求进阶梯。于是为了个人前程,比以往更用功,埋头图书馆,大学头3年6个学期始终都考第一,最后一年获得奖学金。这年夏天,正当四年级分派到江苏无锡戚墅堰电厂实习,卢沟桥事变爆发,毕业实习只得半途而废,直接返回南汇新场老家。9月底接到北洋工学院通知,要在西安上课。由于当时正规交通已经瘫痪,只得雇乘一只小船到上海,取道南京,经武汉辗转于10月底到达西安。在西安仍是埋头苦读,但心绪难于安定,效率很差。尤其中间西安形势吃紧,全校又迁至陕西城固县上课,成立西北联合大学。在大学最后这一年,虽然仍考第一名,但自我感觉实际收获不大。 叶培大在大学期间,个人求学深造的欲望比中学更强,一心想毕业后报考官费出洋。为此,毕业后一直在工作之余努力准备功课。特别是在南京广播电台工作期间,听到有消息要招考留英留美生,于是更加积极准备,黎明即起念无线电、电信网络、电工基础等,每天看英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关于申请提前毕业的有关规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关于研究生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的 暂行规定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及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学位[1997]54号、教学[1998]11号、学位办[1999]7号)精神和我校的有关规定(中地大京发[1997]70号、中地大京发[2005]125号等),我校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为了规范研究生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的管理制度,保证培养质量,现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对我校研究生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问题暂作如下规定: 一、申请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 (一)凡比正常毕业或申请学位时间提前半年进行学位论文答辩者,均属于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 (二)硕士生学制为2—3年,原则上不办理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主要为入学前参加过硕士课程进修和提前取得学分者,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1.5年。 (三)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以同等学力入学者不办理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入学前参加过博士课程进修和提前取得学分者,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四)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含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提前答辩和申请学位,要求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入学前参加过硕士课程进修和提前取得学分者,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二、申请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研究生须具备的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

的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二)申请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研究生要求:硕士、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前具有学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前具有硕士学位。 (三)已按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学完全部课程,各门必修课程的考试成绩均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其它课程考试及格或考查通过。 (四)完成了国家和学校规定的所有培养环节。 (五)毕业(学位)论文已经完成。并且,在学期间表现出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领域内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作者署名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下同]在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者(须有相应证明)。 (2)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者。 (3)攻读学位期间与学位论文工作有关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获得技术专利(有获奖证书或专利证书者),并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者。 2、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者。 (2)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刊物或学术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者。 (3)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学位论文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或论文获奖者。 3、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提前申请学位,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学期间,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或会议文集上发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2篇或2篇以上,其中至少有一篇为第一作者,并在作者第一署名单位或脚注上注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在学期间,参加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学位论文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或论文获奖。

北邮导师

大家可以参考下,估计这个定了简章也快了 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原所在学院所在学院 物理电子学任晓敏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 物理电子学俞俊生电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电路与系统陈萍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路与系统蒋挺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路与系统李绍胜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路与系统刘瑞芳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路与系统田辉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路与系统谢远生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路与系统张陆勇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路与系统赵成林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路与系统周正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陈晓东电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陈雪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高攸纲电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高泽华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顾畹仪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黄辉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黄永清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纪越峰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李莉电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李青电信工程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李书芳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李蔚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李秀萍电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林金桐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刘爱群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刘元安电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陆月明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乔耀军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任晓敏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沈平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孙咏梅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唐雄燕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田慧平电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伍剑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徐坤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叶培大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张杰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张民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张小频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与光电子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我国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学校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也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点击下图可直接进行访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1、学校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我国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学校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学校前身是1952年由北大、清华、天大、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为现名,分北京、武汉两个独立办学实体,分别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教育部撤销大学总部,使京汉两学区成为实质上的两个相对独立办学机构。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2、师资力量 学校自组建以来,培养和拥有一大批地学大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际地质学界知名学府。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成为中国地质教育的排头兵。从地大走出的4万余名毕业生中,有24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2003年3月,我校校友温家宝出任 x国务院总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教职工12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00余名,高级职称教师350余名,博士生导师130余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名、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计划7名。现有本专科生8690余名,硕士生2110余名,工程硕士1100余名,博士生1150余名,留学生110余名。 3、学科设置 学校现有15个院(系、部)、5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就业前景如何推荐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就业前景如何推荐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底蕴深厚,历史沿革系京汉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建校以来,地大人锲而不舍、开拓创新,用智慧与汗水,用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地大辉煌的乐章,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毗邻光谷,环境优雅宜求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

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133496平方米,建筑面积772426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272192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56443平方米。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目标远大,地球科学创一流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完成了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变。全校师生把“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正是在这一远大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事业正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空间广阔而深远。 师资雄厚,办学实力呈强势 学校拥有一支研教并重、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30人,专任教师159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148人,教授390人,副教授450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

北邮网络教育学院导师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导师简介(2009) 勾学荣教授硕士生导师 女,1953年12月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系电子交换专业,2001年获得挪威大学管理硕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北邮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校信息化建设委员会委员,北邮网络教育学院分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信息与通信系统学科和教育技术学学科硕士生导师,创建了通信网络研究室,有实力较强的研究梯队,正在从事下一代网络(NGN)协议实现,终端技术实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取得重大成果,申请发明专利4项。 从2003年开始,作为新兴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负责人,在发展北邮远程教育事业,开展网络教育,申办新型学科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创建了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近年来在研重大项目有:下一代网络(NGN)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十五攻关”作业与考试工具,”国家十五攻关”职业培训示范工程”,教育部”虚拟实验系统”,基于宽带IP网的跨城域的远程教育系统(国家八六三)等。 宁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女,1962年生,吉林长春人。现在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任教。 一九八三年大学本科毕业以来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自一九九八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硕士后,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并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开发,先后参加完成了国家“863”九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两项,部级项目两项及其它横向多个项目,其中一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0132040)的研究。 先后发表了“光纤接入网双纤自愈环的保护分析”,“光纤用户接入网的可靠性研究”等多篇文章。从1995年至今,一直从事接入网技术与宽带多媒体接入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指导工学硕士研究生多名。 现已发表的“光纤用户接入网的可靠性研究”一文已被收入“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之中,并被多种出版物引用。 孙学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女,1959年1月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主攻方向为光纤通信,同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在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任教。 近期主要参加教育部设立的职业培训示范工程项目和校级下一代网络有关接入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等项科研工作,上述课题主要涉及宽带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等方面,充分反映了技术发展的趋势。 张玉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女,1964年11月生。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任教于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近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参加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频谱效率多址码宽带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致力新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跟踪研究宽带信息网络、移动通信网、宽带无线Internet、移动IP 等新技术,移动通信系统和应用的研究。参加的科研项目有:“下一代网络(NGN)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十五攻关“作业与考试管理工具”,同时主持或参与了一些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毛京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女,1960年2月生。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业教研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一直从事通信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生名师讲堂 应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广才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博士,将于11月9日来我校做学术报告。具体时间地点安排如下: 主题:同位素水文研究进展 主讲人:庞忠和 时间:11月9日下午14:00-17:45 地点:19楼235 主讲人简介: 庞忠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主讲“同位素水文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同位素地球化学家和同位素水文学家。研究方向:1)水文同位素与水循环研究;2)水文地球化学与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3)水文地热学与水热耦合过程研究。直接参与了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监测网设置、数据库管理与大尺度水循环研究。1993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5获诺贝尔和平奖(Nobel peace prize)集体奖(作为IAEA成员);2007年获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水岩相互作用之友”称号。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的论文10余篇。建立的地热化学温度计-FIXAL方法,为国际同行广泛采用,单篇被SCI引用28次。对

我国及亚非拉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地热能源开发利用产生了较大影响。关于我国北方干旱区的水资源水环境研究,为生态保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与IAEA的全面合作,建设了碳-14样品制备和高精度氚样品制备系统以及氟利昂(CFC)测试系统等新的实验装置,与原有稳定同位素实验室实现有效结合,使同位素水文学实验能力到达国际同类实验室的较高水平。担任《Hydrogeology Journal》中文摘要编辑负责人;《Geothermics》顾问编委;《Greenhouse Gases:Science and Technology》顾问编委。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研究生记学术报告一次!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院2011.11.8

北邮计算机学院导师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北京邮电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全院现有教职工12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8人,副教授2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1人。学院内设8个教学科研中心,拥有全校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有三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融入各个学科领域,计算机网和电信网的发展和融合已成为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努力,成为近年来校内发展最快的学院,并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形成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在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成果转化方面业绩显著。尤其在通信软件、智能网、网络管理、宽带通信网、数据挖掘、多媒体计算、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并有一批著名的教授。 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部委以及国防方面的重点项目,有5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了鉴定和验收,1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承担国际前沿领域的探索性课题;出版专著、教材50多部,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800余篇。面向信息产业,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院硕士生的培养方案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设置,即扩大学生的专业面,又保持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特色。培养目标是具有通信技术背景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的高级计算机应用人才。多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深受国内外计算机网络公司、计算机软件公司、通信设备公司和运营公司的欢迎,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大部分工作岗位的年薪超过10万元人民币。 200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全校率先试点改革:考生报名时只报学院,不报导师,考生入学后第一学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交流,相互了解,使学院更方便帮助学生调剂研究方向和导师,从而避免考生盲目报名带来的许多问题,使合格的考生可以选择到符合自己意愿的研究方向。 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通信软件、计算机网络、模式识别、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多媒体计算机技术、CTI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宽带通信网(A TM,IP)、智能网技术、网络管理技术、数据网接入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 部分导师简介如下: 陈俊亮, 教授,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两院院士,博士导师。他一直从事通信领域的科研与教学。曾主持纠错编码在数据通信中的研究与开发,程控交换的研究,参与DS-2000与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研制等。九十年代倡导并从事智能网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网,交换技术,通信软件,容错计算技术等。目前承担的项目经费总计约150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导师信息

黄维平 [编辑本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黄维平,1962年生,安徽枞阳人。1986年吉林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分别于199 6、200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 05年晋升为教授;共招收研究生40余名,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 教学科研工作经历:1986.07—1993.06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心实验室从事软件开发工作;1993.07—2000.09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教研究室从事计算机原理、接口等教学工作;2000.09始,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中心从事网络技术开发、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经历:2000.09—2003.12,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2000.09始,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计算机信息安全、数据库工程。 承担研究生课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Java技术)。 技术特长:多年从事校园网的建设、开发和技术管理,具有现代网络技术设计的经验;熟练掌握网络系统应用开发,熟练掌握Unix、Linux系统和Oracle、Sybase、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发,长期从事Java技术的J2EE(Struts+Spring+Hi bernate)项目开发。 社会兼职: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理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理事;《计算机 网络技术》编审。 姚国清 基本情况:姚国清,男,汉族,1964年6月生,浙江绍兴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 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教授(2006年),硕士导师。 学习经历:1984年浙江大学地质系遥感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 教学科研工作经历:1987年7月至1995年2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系任教。1995年3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任教。 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 E-mail: 先后承担的主要课程: 本科生课程: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开放课),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基础,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开放课),Windows NT操作系统 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nix系统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程序设计 招收计算机应用、数字图像处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硕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