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动态 分析与借鉴汇总
美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美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及其借鉴意义[摘要]学分制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学分制模式也最具代表性,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分制的经验对我国学分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学分制在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中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指出了它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学分制借鉴[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学分制起源于德国,推行和完善却在美国,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显著特点,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被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学分制首先在美国建立并得以推广,是与美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多元政治体制的国情以及美国人强调张扬个性、倡导“个人本位”的思想密切相关的。
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制联邦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行政机构,大学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给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推行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
分析美国学分制发展及其特点,借鉴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学分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高校学分制的产生及发展学分制是科学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产物,它的最初形式是选课制。
哈佛大学是选课制的发祥地,也是学分制的发祥地。
其倡导者哈佛大学校长,美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学家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1iot)是选课制的积极推行者。
选课制的建立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向现代化大学转变的最重要标志。
它使学生从被动的教育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获得了自由发展自身特长与兴趣的权利。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大部分高校逐步从选课制发展成为自由度较大的学分制,学校不规定修业年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需求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课程,自由安排学习进程,自由选择任课教师。
学分制首先在美国得以推广,是与美国实行市场经济、多元政治等体制的国情分不开的[1]。
美国高校教学实施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高校教学实施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经验及启示【摘要】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在美国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分析了美国高校教学实施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经验及启示。
首先介绍了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重要性和美国高校教学的特点。
然后从学科交叉课程设置、跨学科研究项目推动、知识融合的实践案例、多元化的教学团队构建以及跨学科实习经验分享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
最后总结了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推广必要性,教育模式革新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的高校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教育模式的革新和发展。
【关键词】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美国高校教学、跨学科研究、教育模式革新、教学团队构建、实践案例、实习经验分享、教育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重要性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重要性体现在多方面。
学科交叉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领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知识融合能够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更为完整和深刻的理解。
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和变化。
推动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在高校教育中的实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 美国高校教学的特点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美国高校注重学生参与和互动,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小组讨论、实践教学、个性化学习等。
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扮演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批判性思考。
2. 注重实践与应用:美国高校教学强调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许多课程都会设置实习或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3. 鼓励学科交叉:美国高校鼓励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学习和研究,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领域的视野。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

当今 全 球 急遽 变化 。美 国作 为 全世 界 最 大 的发
达国家 ,最先掀起 了信息技术革命 ,率先进入了知
识经 济时代 ,高 等教育 展现 出 的优 势也 令世 人 瞩 目。 但 是 ,与 世界 其 它 国家 一样 ,美 国 的高等 教 育也 面 临着质量 问题 的 困扰 。2 纪后 半 叶 ,美 国高 等教 0世 育领域 中的质 量 问题 引起 了人 们 的高 度关 注 。成立 于 18 的 “ 国高质量 高等教 育研 究小 组 ”就提 94年 美 出美 国高 等教 育 的根 本 问题 是 教 育质 量 问题 ,高等 学 校 要 全力 以赴 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进 入 2 世 纪 以 l 来 ,对 高 等教 育质 量 的诉 求 依 然是 美 国政 府 、学术
高 教 探 索
21 0 0年第 1 期
H i he g r Edu a i n c to Ex o 理及 其借鉴 冰
陈 小尘 胡 弼成
摘 要 :美 国高等教 育在 2 0世 纪后 半 叶 出现 了诸 多的质量 问题 。这 些 问题 引起 了全 关从 上 至 下的 关 注和
重 视 学 术研 究 给 教 师 带来 的多 方 面 的好 处 ,使得 美 国教 师 追 求 “ 职 自由” 之风 愈 刮 愈烈 ,最 基 本 的 教
15 年 累计达 5 9 96 4. 6万人 。此时 ,美 国社 区学 院如 雨后春笋般 的大量涌现就无可厚非了 ,其他的大学 也扩 大 了 招生 数 量 。 当 时 ,维 护城 市 社 会 的 秩 序或
思考 ,也 使 高等教 育质 量 管理提 上 了议 事 日程 。 美 国 高等 教 育 质量 管理 有 其 基本 特 征 :外部 监督 主 体 的独 立 性 、高校参 与质 量管理 的竞 争性 、质量保 障体 系的不 断完善和认 证 工作 的 经常化 等 。借鉴 美 国高等教 育管理 的
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措施及其效果分析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措施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
本文将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教育改革。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改革的重点包括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推行素质教育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国内高校在国际上也取得了较大的声誉。
然而,中国的教育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教育负担过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等问题。
美国是另一个具有重要教育改革经验的国家。
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提高教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推行项目化学习等。
美国的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多元智能。
这些改革措施使美国的教育体系更加灵活多样化,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然而,美国的教育改革也存在问题,比如公共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均衡等。
另一个受关注的国家是芬兰。
芬兰的教育改革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个性化发展。
芬兰取消了大部分的标准化考试和家庭作业,减少了学生的学业压力,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芬兰的教育改革措施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芬兰的教育水平也一直名列世界前茅。
然而,芬兰的教育改革也面临着人才流失和教师素质下降等问题。
日本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子。
日本的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日本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推行德育教育、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大学自主性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绩,但也面临过度竞争和学业压力过大等问题。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措施各有特色,但都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经验,借鉴其中的优点,同时也要考虑自身国情和教育特点,不断探索适合本国的教育改革路径,以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新世纪美国大学发展走向及其对中国大学改革发展的启示——以哈佛大学为例

美 国大学教 育在世 界上享有 盛 誉 。 哈佛 大学 在学 术研究 和人 才培养 方面 久居世 界领先 地位 。 建校 至 今 , 已为美 国和世界 培养 了众 多的杰 出人 才 , 中包 括 7位 美 同总统 、9位诺 贝尔 奖得 主 以及数 以 万 她 其 3 计 的 成功 的 企业 家 和管 理者 . 美 国 的政 治 、 济 、 技 、 对 经 科 文化 和 高 等 教育 的形 成 与发 展 产生 了重 大影
在赛 奇 教授 的悉 心指 导 和安 排 下 , 制定 了详细 的学 习 与调 研计 划 , 修 了 “ 同 教育 的政 治性 ” T e 我 选 美 ( h P lis f oic Amei nE u ai ) 程 , 图书 馆 、 物馆 、 t o r a d ct n 课 c o 到 博 阅览室 查 阅了大 量 的数据 资料 和参考 文献 , 还专
根据 中组 部和 国家外 专局 的培 训 要求 。 为 “ 作 哈佛 大学 访 问研 究学 者 ” 我 和 陕西 省委 常 委 、 务副 , 常 省长赵 正永 同志 、河南 省副 省长徐 济超教 授一起 来 到哈佛大 学肯 尼迪政 府学 院 学 ,时 间是 2 0 0 7年 8
1
月2 6日至 2 0 0 8年 1 1 月 5日, 导教 师是 亚洲 中心 主任 、 指 中围问题 研究 专 家赛 奇 ( to yS ih 教授 。 An n a ) h c
第3 0卷 第 4期
V o . 0 No. 13 4
临 沂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RNA L F Ln INO RM AL 0 O Y UNI VERSI TY
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及经验借鉴研究

丛Hale Waihona Puke 届圈美 国高等教 育 评估 制 度及 经验 借 鉴研 究
对提 出 申请 的大学 进 行预 备访 问 ; 3) ( 大学 根据 认证 机 构 的 标 准 进行 自我 评 估 并 形 成 书 面 自评 报告 ; 4) ( 由认证 机构 制定 的 兄弟 院 校 在 参 考 该 大 学 自评报 告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自己的意 见 , 5) 证机 构会 同校 外专 家 ( 认 在 对 大 学 自评 报 告 及 相关 资 料 进 行 检查 的 基 础 上 ,组 成 考 察 团 对该 大 学 进 行 实地 考 察 ,写 出考 察报 告 ; 6) ( 被评 大学 校长 提 出 对 考察 报告 的 申述意 见 ; 7) ( 认证 机 构的 高 等 教 育 机 构 裁 定 委 员 会 对 大 学 的 自评 报 告 、 考 察 团 的考 察 报 告 、 大 学 校长 的 申述 意 见 进 行审 查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作 出相 应 决 定 ;( 大学 根据 认 证机 构意 见限期 作 出整 8) 改措施 ; 9) ( 认证 机构 重新 审查 。 2】 【 ( ) 评 估 功 能 三 在 美 国 ,一 所 合法 、完 整 的 大 学 必 须 分 别 经 过 注 册 办 学 与 认 证 两 道 独 立 的 程 序 ,也 就 是 说 ,一 所 大学 即使 获 得 了有 关 部 门的 设 置 认 可 , 如果 未 能 通 过 相 应 的大 学 认 证 机 构 的认 证 ,也 不 能 成 为 一 所名 副 其 实 的 大 学 ,因 为 只有 通 过 相 应 的 大学 认 证 机 构 认 证 的大 学 才 能 获 得 联 邦政 府 资 助 的 资 格 ,其 学生 也 才 有 获 得 联 邦奖 学 金 的 资 格 。 因此 ,美 国通 过 认 证机 构来 组 织 实 施 高 等 教育 评 估 ,从 而 造 成社 会影 响 以 控 制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 体 现 了社 会 控 制 效 应 。一 方面 ,评 估 促 使 高 等院 校 不 得 不 通 过 各种 途 径 提 高 其 办 学 质量 , 以取 得 在 高 等 教 育界 立 足 的 一 席 之地 ;另一 方 面 ,高 等 院 校 通 过 参加 评估 ,能 切 实 获 得 政 府 支 持 、社 会 承 认 的 好处 ,以 使 自身 在 院 校竞 争 中取 得 优 势 ,这就 是 高 等 院 校 主 动 争取 “ 要 评 ”之 重要 原 因 。 我 ( ) 大 学 排 行 四 大学排行( / g al sa d rt g ) c l e rr  ̄ n ai s oe k n 也 是 美 国 高等 教 育 评 估 制 度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在 美 国 ,从 事 大 学 排 行 的媒 体主 要 有 Ⅸ 国新 闻 与世 界报 道》 时 代 周刊》 金 美 、《 、《 钱 等 ,其 中 比较权威 、 比较知名 的是 《 美 国 新 闻 与世 界 报 道 》 ,每 年 一 次 对 大 学 进 行 排 名 ,它 的 权 威 性 不 仅在 于 它 以 教 学 质 量 为标 准 ,更 在 于 它 采 用一 套科 学 的 方 法 对 大学 进行评 估 ,即以 “ 内基分类 法 ”为 卡 基 础 ,不 论 公立 、私 立 ,均 划 分 为 4 个 层 次 、8 个 类 别 ,再 进行 分 类 评估 。 美 国 高等 教 育评 估 制 度 形 式 多样 , 评 估 文 化 发 达 ,高 等 院校 参 与 评 估 的 自觉性 较 高 。 联 邦 政 府和 州 政 府 一 般 不 直接 参与 高 等 教 育 评估 活动 ,但 它们 通 过 各 种 方式 对 评 估 活 动施 加 影 响 ,从 而 使 高 等 教 育的 发 展 符 合 国 家和 公众 利 益 ,满 足 政 府 和社 会的需要 。 二 、 美 国 高 等 教 育 评 估 经 验 的借 鉴 在 分 析 了美 国 的 高 等教 育 评 估 制 度 与 实 践 后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一 个 完善 的 高 等 教 育 评估 体 系应 该 包 括 三 个 层次 :一 是 高 校 内部 的 自我 评 佶 体 系 ,侧 重于 对 教 学 质 量 的保 障 与 监 控 ;二是 官方 或 非 官 方 的 权 威 评 估 机 构 ,兼顾 对 教学 过 程 的 监 控 和结 果 的 评 价 ;三 是 集 科学 性 、 多样 性 和 权 威 性 于 一体 的 民 间评估 机 构 ( 中介机 构 ) ,侧 重于 结 果 评 价 ,注 重社 会 大 众 对高 教 的 满 意 度 。上述 美 国的 高 等 教 育评 估 制 度 都较 为 成 熟 、 完 善 ,亮 点 频 现 ,在 评 估 实 践 中 发 挥 着 积极 的作 用 ,对 我 们 的 启示 也 是 多 层面 的。 ( ) 科 学 定 位 政 府 角 色 , 积 极 转 一 变 政 府 职 能 国情 不 同 ,高等 教 育 的 管 理体 制 也 各 异 ,政 府 在 高 等 教 育 质量 保 障 体 系及 教 学 评 估活 动 中扮 演 的 角 色和 发 挥 的作 用 也 各 不 相 同 ,但 是 政 府对 于 高 等 教 育评 估 的 主 导 ,应 该 更 多 的是 政 策 的 、法 制法 规 的 引 导 ,如 将 评 估结 论 作 为 政 府财 政 拨 款 的 依 据 、制 定 有 关法 规 与 政 策 ,使评 估 工 作 有 法 可 依 、有章 可循 ,从 而 主导 高 等 教 育 评 估 的 发 展 方 向 ,等 等 ,而 非直 接 的 行 政 领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l世纪初 期 , 国的工商 业获得 了极 大 的发展 , 9 美 社会 对教 育 的需求越 来越 倾 向于专 业化 。大学 中各 种
实用科 目 增多 , 对古典的 自由教育产生 了非常大的影响。12年 , 88 耶鲁教授们发表< 88 < 2年耶鲁报告》 维 1 , 护古典 自由教育 , 反对大学的功利化倾向。第二年 , 在支持耶鲁报告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 了“ 通识教 育”G nr d ct n , ( ee l ua o )用来表达共 同科 目的学习。这时 , aE i 谈到的通识教育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 而是对 自由教育 的维护。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专业教育 , 只是单独进行 自由教育是不符合
科教 学培 养方 案 中都基 本遵 循着 “ 识教 育基 础上 的宽 口径专 业教 育 ” 通 原则 , 且设 置 了通识 教 育平 台和 并 专业 基础 教育 平 台 , 以此 来 贯彻 通识 教育 的 基础性 和 专业 教育 的 宽 口径 原 则 。纵观 大 多数高 校 的课程 设
置和培养方案 , 很多高校 只是借用 了通识教育这个概念而 已, 并没有实质运行通识教育课程。因此 , 对美 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演变追溯和其结果的利弊分析 , 非常有利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改革。
“ 油 高校 通 识 教 育 的 目标 及 实践 模 式 研 究 ” 题 组 石 课
( 大庆石油学院人 文科 学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 3 8
[ 摘
要] 世界 高等教育 中实行 通识教 育起源 于美国, 美国大学教 育和通识教 育是 紧密联 系在一起 的。通识教育在 美国
大学教育 ef  ̄了曲折 的发展历程 , ea, 其演 变体现 了通识教 育从 不完善走向完善 的过程 。对其演变和利弊 的分析研究 , 有利
美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 : 美国; 高等 师范教 育 ; 趋势 ; 鉴 借
中 图分 类 号 : 6 0 9 3 G 4— 5 .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64 20 )6—06 0 10 2 1 (0 8 0 0 8— 3
我 国高等师范 教育起 步较 晚 , 其面 向基础 教育 , 基础 为 教育服务 ,主要任务 是 培养合 格 的基 础教 育师 资。基础 教 育包括学前教育 、 学教育 和 中学教育 ( 初 中和 高 中两个 小 分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6期 总第 10期 7
黑 龙江高教 研 究
H i n j n ee rh s n Hi e d c t n e o g a gR sac e g r u ai l i o h E o
No 6 2 8 . 00 s ra . .1 0 e i1 No 7
阶 段 制 均 为 三 年 ) 长 期 以来 , 传 统 教 育 观 念 的 影 响 , 学 。 受
发 了全美 教育改革 文件 《 国 20 美 0 0年 : 教育 战略》 提 出了美 ,
国教育改 革的 4项 “ 教育 战 略” 6项 “ 和 国家教 育 E标”, 1 以 迎接 2 世 纪的挑战。19 1 93年 , 美国克林顿政府颁布 了< oo < o 2 年 E标 : 国教育 法》, 出了新 的全 国教 育改 革计 划 。同 1 美 提 时 ,0世纪 8 2 0年代 以来 , 界各 国致力 于 “ 学为 大众 ” 世 科 的 E标 , 1 相继 试行各种类型 的“ 学 、 术与社会课 程”, S S 科 技 即 T 课程 , 主张在学校教育 中强调科学 、 技术与人 类社会 的关 系 , 特别是科学 、 技术 在社会 生产 、 活和 发展 中的应 用。所有 生 这些 , 都对美国的师范 教育 改革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目前 使 美 国高等师范 教育 发展呈 现出 以下趋势 : 1 强调教 师是一 () 种关系 国家生存 与人 民生活的事 业 , 提高教师 的地位 ;2 强 () 调严格 保证 和提高 高等师范 教育 的质 量 , 2 为 1世纪 培养 合 格教师 ; 3 强调教师是一个终身事业 , () 职前 教育 与在 职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研究生统计
2008 年,美国有273.7万学生在读研究生课程,包 括研究生和第一专业课程(first-professional programs );其中110万为男性,占总数的41%; 160 万为女性,占总数的59%;就读全日制研究生 人数占总数的54.5 %,就读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数 占总数的 45.5%。 在公私立高等学校就读的研究生数各占50%。 预计到201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为340万名学生。
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动态 分析与借鉴
周满生教授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主要内容
一、美国高等教育简况 二、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动态 三、分析与借鉴
一、美国高等教育简况
(一)美国教育行政体制
美国的教育行政实行高度地方分权 制。根据宪法第十修正案:“教育 管理的权力在州”。1979年成立 联邦教育部,主要任务是收集统计 数据,资助教育和研究,管理部分 联邦教育费用等。
高等教育多样化及办学特色
多样化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显 著特点。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学校类型多样。第二,在同一类型 学校中,不同学校也往往能够针对各 自不同的具体条件和当地的社会需求, 做出反映,办出特色。第三,学生构 成多样。第四,经费来源多样。
学校类型多样
从办学属性上看,美国高校可以被分为三类:公 立、私立非营利和私立营利。从颁发学位方面看, 有副学士、硕士、博士以及侧重实用的专业学位。 从办学层次方面看,有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四年 制的本科学院和重视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型 大学。在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多数高校属于 大众型,具有开放录取学生的特点,少数属于精 英型,引领着美国乃至世界学术及高等教育的发 展方向。
公、私立教育体制
私立教育在美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一直 与公立教育处于并存状态。20世纪公立学 校处于优势地位,90年代以来,公立学校 私营化趋势明显。在高等教育阶段,私立 高校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一些私立 大学学术质量高,处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 金字塔的顶端。
公、私立教育体制
美国公立、私立学校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办学经费 来源的不同。公立学校的资金主要来自地方、州 以及联邦政府财政拨款。私立学校的资金主要来 自学费,以及一些非公共部门如宗教组织的捐赠 和慈善捐款等。但是,近些年来,公私立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之间的界线变得比过去模糊 了,公立高校提高了学费水平,私立高校也从公 共渠道获得一定的经费资助。
学生构成多样
在学生构成中,除了18-22岁传统年龄的学 生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属于非传统学生 (包括没有获得高中毕业文凭、中学毕业 后没有马上进入高校、非全日制、已婚学 生等),后者约占四分之三的比例。80% 左右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从事某种工 作。一半学生是非全日制学生。
办学体制灵活性
美国高校的学分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 使得学生可以有较大的选择学校和专 业的自由,可以在不同学校和不同专 业之间变动。在入学时,学生可以同 时申请几所学校,并从中做出适合自 己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 跨校选修课程,可以转学。
(第二)典型的分权治理
美国是典型的高等教育分权型国家。 根据美国宪法,教育(包括高等教育) 属于各州管理的事务,联邦没有权利 决定教育事务。因此,美国没有一个 统一的国家教育模式,50个州各自决 定自己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模式,形成 了各州的特点。
案例: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
上世纪60年代,加州根据自身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求以及可能的条件,制定了高等 教育“总体规划”(master plan),将本 州高等教育系统划分为加州大学、加州州 立大学和加州社区学院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虽然加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于其他州高 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影响,但是加州本身的 特点使得加州高等教育模式具有不可复制 的特性。因此,美国其他州高等教育发展 模式,与加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不完全相 同。
美国高等学校分类
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从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在校生结构、本科生特征与 学校规模和设置五个维度,把美国高校分 为博士/研究型大学、硕士学位授予院校、 学士学位授予院校、副学士学位授予院校、 专业高等教育机构和部落院校,从而概括 地表现美国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类 型机构的主要特征。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 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特殊的历史进程决定了美国高等教 育制度的基本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特点是“自下而上” 自发形成的,而不是“自上而下”政府设 计形成的。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美国 高等教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秩序。因此, 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容易出现学校 之间的攀比和趋同现象。
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有限作用
第一次是1862年的赠地法案(Morrill Land Grant Bill),促进了公立高等教育 的发展。第二次是1944年的退伍军人权利 法(GI Bill of Rights),资助退伍军人接 受高等教育。第三次是在上世纪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和之后开始的对于大学研究活 动的资助,以及在60年代民权运动中开始 实施的学生资助。在联邦政府历次影响高 等教育过程中,都是采取间接资助的方式, 而不是直接资助方式,结果是促进了而不 是限制了学校之间的竞争 。
美国的学校管理
美国各州设教育委员会(由民选或州长任命的社 会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制定教育政策。下设教 育局,负责教育政策的执行。公立中、小学的日 常管理权在学区。学区设学区委员会(由民选社 会各界人士组成),负责制定政策,雇用学监负 责政策的实施。根据2005~2006年的统计数字, 全美国共有14,166个学区。 高等学校一般由校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 具体的行政职权在校长。
美国高等教育简况
2007年,美国共有6,463所高等院校, 其中提供学历教育的 4,276所(包括四 年制2,582所,两年制学院1,694所; 公立高校1,693所,私立高校2,583 所),非学历教育机构2,187所。
高校人数与毛入学率
2008年,美国高等学校本科在校生1636.7 万人,其中男性学生6 70.7万人,占学生 总数的43.2%,女性学生930万人,占学生 总数的56.8 %;全日制学生 1025.5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62.7%;部分时间制学生 611.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7.3%。 预计 2019 年,美国高等学校本科在校生1899.5 万人。 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