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小卷
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之“断句和文化常识”练习小卷

新高考语文文言文之“断句和文化常识”练习小卷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
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
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1.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出句读字母。
人A欲B自C见D其E形F必G资H明I镜J君K欲L自M知N其O过P 必Q待R忠S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弑,杀、杀死,古代专指臣下杀死君主,是专用词汇不能用于普通百姓。
B.再拜,古代礼节,拜两拜,表示恭敬;也做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若纵之不已”与“沛公已出”(《鸿门宴》)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D.西域,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
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
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
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
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
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节选自《说苑·君道》)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诚A天子也B何C居之深D远E而见F我之明也G岂可H欺哉顷之,使客复来。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虾蟆,会州人。
世为保甲射生手,与兄禄大俱以善射应募。
兴定初,禄大以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进官一阶,赐姓颜盏。
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
又射一人,矢贯两手于树,敌大骇。
城破,禄大、虾蟆俱被禽。
夏人怜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
朝廷闻之,议加优奖,而未知存没,乃特迁禄大子伴牛官一阶,授巡尉职,以旌其忠。
其后兄弟谋奔会,自拔其须,事觉,禄大竟为所杀,虾蟆独拔归。
上思禄大之忠,命复迁伴牛官一阶,遥授会州军事判官,虾蟆遥授巩州铃辖。
会言者乞奖用禄大弟,遂迁虾蟆官两阶,授同知兰州军州事。
是年冬,虾蟆与巩州元帅田瑞攻取会州。
虾蟆率骑五百皆被赭衲,蔽州之南山而下,夏人猝望之以为神。
城上有举手于悬风版者,虾蟆射之,手与版俱贯。
凡射死数百人。
夏人震恐,乃出降。
盖会州为夏人所据近四年,至是复焉。
甲午春,金国已亡,西州无不归顺者,独虾蟆坚守孤城。
丙申岁冬十月,大兵并力攻之。
虾蟆度不能支,集州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以击攻者,杀牛马以食战士,又自焚卢舍积聚,曰:“无至资兵。
”日与血战,而大兵亦不能卒拔。
及军士死伤者众,乃命积薪于州廨,呼集家人及城中将校妻女,闭诸一室,将自焚之。
虾蟆之妾欲有所诉,立斩以徇。
火既炽,率将士于火前持满以待。
城破,兵填委以入,廛战既久,士卒有弓尽矢绝者,挺身入火中。
虾蟆独上大草积,以门扉自蔽,发二三百矢无不中者,矢尽,投弓剑于火自焚。
城中无一人肯降者。
虾蟆死时年四十五。
土人为立祠。
(节选自《金史·郭虾蟆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B. 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C. 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D. 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兴定”,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还有王公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进学斋记张耒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 之B. 其C. 则D. 以(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D(2)B(3)A(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9文言文小卷

9上3单元《岳阳楼记》练习一、解释加点字含义。
1、谪.守2、越明年.....3、百废具兴4、增其就旧制.5、属.予作文以记之6、予观夫巴陵胜状..7、横无际涯.8、朝晖.夕阴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前人之述备.矣11、然则..北通巫峡12、日星隐曜.13、山岳潜形..14、薄.暮冥冥15、去国.怀乡16、春和景.明17、沙鸥翔集.18、宠辱偕.忘19、此乐何极.20、尝求.古仁人之心21、微.斯人,吾谁与归.二、翻译句子。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默写《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练习一、《醉翁亭记》选自,作者是,他是(朝代)家、家,字,号,晚年又号,之一。
“唐宋散文八大家”包括唐代的、,宋代的、、、、、。
二、解释加点字含义。
林壑..临于泉上..而深秀翼然..尤美蔚然名.之者谁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颓然..乎其间已而..夕阳在山树林阴翳..太守谓.谁三、翻译下面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四、默写《醉翁亭记》。
《湖心亭看雪》练习一、《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他是(朝代)家,字,号,浙江山阴人。
二、解释加点字含义。
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余舟一芥.三、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四、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___更: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___是: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___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五、默写《湖心亭看雪》。
高中语文言文专练45套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一)(六)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
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宦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众工。
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仗,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本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委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裴封叔之第.②吾指使而群工役.焉A.①门第②劳役B.①住宅②驱使C.①住宅②操作D.①门第②操作2.选出下列句子“焉”字分类正确的一组( )①愿佣隙宇而处焉②余往过焉③吾指使而群工役焉④莫敢愠焉⑤吾收其直大半焉⑥无进退焉⑦梓人左持引,右持杖,而处中焉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⑦/⑤⑥C.①②④⑦/③⑤⑥D.①②④⑥⑦/③⑤3.下面五个句子都含“工”字,其中与其它四个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吾指使而群工役焉B.将求他工C.委群材,会众工D.凡执用之工不在列E.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4.下面句中的“莫”,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舍我,众莫能就一宇②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③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④物莫能近乎此也A.①与②相同B.②与③相同C.①与③相同D.③与④相同(七)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全国甲卷地区适用)(二)(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全国甲卷地区适用)(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今有羿、逢蒙①、繁弱②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
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
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
汤尝约.于郼、薄矣,武王尝穷于毕、裎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
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
至于亶父,邑吏皆朝。
宓子贱令吏二人书。
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
吏甚患之,辞而请归。
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
”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
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
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微二人,寡人几过。
”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
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
五岁而言其要。
”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
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而舍之。
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
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
所舍者小鱼也。
”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
使民暗行,若有严刑在旁。
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
’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
”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
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
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于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
诚也。
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
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
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
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0(1)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0(1)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
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
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
事亲以孝闻。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
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大喜。
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与郡人来乞师,谓真卿曰:“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今清河,实公之西邻也,仆幸寓家,得其虚实,知可为长者用。
今计其蓄积,足以三平原之富,士卒可以二平原之强。
公因而抚之,腹心辅车之郡,其他小城,运之如臂使指耳。
唯公所意,谁敢不从?”真卿借兵千人。
代宗嗣位,时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乃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
真卿上疏曰:“臣闻此语已来,朝野嚣然,人心亦多衰退。
何则?诸司长官皆达官也,言皆专达于天子也。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
”其激切如此。
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上从之,初见希烈,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
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
希烈遽以身蔽之,而麾其众,众退,乃揖真卿就馆舍。
希烈既陷汴州,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日:“老夫耄耋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
”兴元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德宗诏曰:“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B.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小卷
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8分)
投知己书
[宋]张耒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当其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也,盖虽欲自掩而不可得。
昔伯牙之所好者琴耳,钟子期坐而听之,而伯牙不能藏其微情。
夫伯牙之情,岂与琴谋哉?惟其专意一心以事其技,故意之所动,默然相授而不自知也。
某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
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
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
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计其安居饱燠①,脱忧危而解逼仄②,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
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某素于其身无有其一。
故虽出仕四方,而门单族薄,执版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凌侮。
其穷愁困塞有不可胜言者,又岂独此哉!
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
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
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
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
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长歌恸哭,诟骂怨怒,可喜可骇,可爱可恶,沛然于文,若有所得。
某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之臣,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
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
则某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公亦念之耶?
(选自《张耒集》,有删改) 【注释】①燠(yù):暖。
②逼仄:窘迫。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逆:违背
B.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矜尚:夸耀
C.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暴:显露
D.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不腆:谦辞,浅薄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①执版趋拜以见大吏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①其穷愁困塞有不可胜言者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①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②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写给朝廷某官的一封书信,文中就“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的观点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阐述,并直截了当地向某官表达了提携自己的愿望。
B.借伯牙鼓琴而子期知音的典故,说明技艺的精湛在于专注。
当人真正达于专注的境界,就会“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使创作者与接受者有不期而遇的情感交流。
C.作者自陈遍历生活的艰辛折磨,遍观古今文章,“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认为文章写作有舒忧慰藉的功能,困穷之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发愤创作。
D.本文语言朴实,风格平易。
作者认为文章是生活体验的真实表现,要注重对个人主观感受的抒写,体现了对文学真实性的重视和对充实自然的文风的倡导。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
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2)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8分)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
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
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然而非所敢望也。
[注]①漘:(chún)江边。
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
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
③睎:仰慕。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刺史府门败:冲毁
B.假部使者府以居假:借用
C.旦则复出营职营:谋生
D.落其华而收其实落:抛弃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克支其欹斜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易穷饿而不怨潦水尽而寒潭清
C.假部使者府以居斧斤以时入山林 D.而不害于学见笑于大方之家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
B.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C.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将来“归伏田里”,抒发了他“分享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
D.第四段,交代作记时间,目的是为了增强了“记”的真实感。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