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形态学

合集下载

《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详细内容(1)

《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详细内容(1)

《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详细内容(1)《舞蹈形态学》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舞曾呈现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但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历时态的线性演进中,往往有着可在共时态的聚合面上被加以归纳的共同性。

这种深匿于不同舞蹈文化类型之表象下的'共同性',或许正是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中所要提示的文化精神。

"。

"踏歌"这种歌舞形式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并躯同行,它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著名的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上,三人为从,五人为伍,连臂投足,踏地为节的形象已向我们展示了古老踏歌的勃勃生机《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葛天氏之乐,三从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阕",更向我们详尽说明了春秋以前踏歌的具体表现形式。

经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踏歌"达到鼎盛终渐衰落。

今天的"荷花奖""踏歌"以优美的轻歌曼舞,深深地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

1.《踏歌》的舞蹈形态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

舞蹈形态学心得体会5篇

舞蹈形态学心得体会5篇

舞蹈形态学心得体会5篇舞蹈形态学心得体会(精选篇1)期末临近,学习体育舞蹈已有一学期,虽然只有短短一学期,但却深感体育舞蹈是一门融合了体育与艺术、健与美高的一项新兴起的体育项目。

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里的一种高雅活动。

体育舞蹈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气质,塑造良好体型,锻炼意志,提高学生社会能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女学生。

随着时代进步,我们对追求健美的体格、美丽端庄的姿态、匀称和谐的形体、举止潇洒的风度非常重视。

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是我们的心理需求。

集形体美、音乐美、服装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可以使我们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出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参与体育舞蹈要求依着整洁,风度大方,养成文明礼貌的风尚、习惯,这也是我选择这门课的原因,我希望借此提升自己的品格,培养优雅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体育舞蹈并不像普通的体育课只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课上气氛融洽,大家在节奏明快、旋律悠扬、热情奔放的音乐节奏下进行体育舞蹈训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塑造完美体形、培养良好气质和增强乐观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功效,同时它还能使我们的心理得到平衡,疲劳得以消除,体质得以增强,学习精力和效率得以提高。

体育舞蹈内涵丰富、风格各异,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能使人在增进友谊、陶冶情操、娱乐身心诸方面受到有益的锻炼。

这种集体育、音乐、舞蹈、服装于一体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给我们大学的体育教学注入了生机。

然而,体育舞蹈的教学与普通体育教学形成了极大反差,足以引起我们对体育舞蹈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的思考。

就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体育舞蹈。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它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符合人的身心需要的本质特征,更有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感情和团结群体、陶冶情操等独特的功能。

我们学会体育舞蹈将有助于思想交流和增进友谊,也有助于个体参与群体,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从而增加了获得各种有益信息的机会,也丰富了社会健康的文化生活。

2.从舞蹈形态分析到舞蹈形态学

2.从舞蹈形态分析到舞蹈形态学

地理位置和语言体系是最重要的两个要 素——相对于“舞蹈”这一核心物而言, 前者属于自然环境,后者属于社会环境。
舞蹈形态特征提取的任务不是精确地描述 某种舞蹈的原型。它既不是概括舞蹈总体 印象的宏观分析,也不是对舞蹈的各个局 部进行“解剖”的微观分析,而是旨在确 认舞蹈形态特征的中观分析。 舞蹈形态的中观分析分为三个层次,即舞 动、舞目、同形舞目类群。
2、决定舞蹈形态的自然生态 与社会生态
舞蹈生态学研究的不是作为生态学对象的 舞蹈而是作为舞蹈学对象的生态。 舞蹈生态学看重的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 象——核心物与环境的关系。它首先是一 种生命的存在方式而后才是生命存在的意 识方式;与舞蹈作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 命存在的意识方式相对应,舞蹈形态的制 约环境有侧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别。
关注:
其一,某一舞蹈形态在其原始发生时形成 的形态特征,往往成为制约这一舞蹈形态 演进的深层机制。 其二,某一舞蹈形态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 各个时期的主导形态特征,往往会沉淀下 来,构成这一舞蹈形态在一定时期的全部 丰富性。 关键是要建立起舞蹈文化传播格局的模型。
主题内容、艺术法则、地理位置、宗教信 仰、民族分布、人种类属、传统文化、语 言体系等要素。
3、舞蹈形态的历史演进 与文化传播
在时间上要有历史演进线索的考察,在空 间上要有文化传播区域的考察。 舞蹈形态学的学科建设,关注微观、具体 的“舞蹈形态分析”只是一个方面;它还 应以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以联系的而不 是孤立的、以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来 揭示舞蹈形态的历史演进规律和文化传播 格局。
成为“舞蹈”的人体动态,既有人的自然 动态,也有人的非自然或反自然动态。非 自然的人体动态是对人体自然动态的规范 化和典型化,其间包含䙽人对自我身体动 态的意识修正;反自然的人体动态则更是 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是经过自觉操练的人 体超常动态。

幼儿舞蹈的基本知识汇总(形态+动作+舞步)

幼儿舞蹈的基本知识汇总(形态+动作+舞步)

幼儿舞蹈的基本知识汇总(形态+动作+舞步)幼儿舞蹈的基本形态一、基本体态1.基本站姿身体直立,头要保持端正,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收腹提臀,立腰拔背,提胯直膝。

2.基本坐姿双腿盘坐,膝盖下压,腰椎垂直于地面,肩胸放松,双手腕自然搭于膝盖上,沉肘。

二、基本手形1.掌(兰花掌)拇指与中指指根相靠拢,虎口收紧,五指挺直并上翘,形似兰花。

2.拳(空心拳)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捏住,其余二指弯曲的靠拢,形似半握拳,小指在弯曲中稍与无名指错开。

3.指式指式虽然并不经常运用,但在某些特定姿态下也甚为重要,它可将精、气、神贯穿于指尖而形成阳刚且具有内涵的气质。

(1)单指(一指):食指伸直翘起,拇指与中指弯曲着圈回捏在一起,无名指与小指弯曲着错开向中指靠拢。

(2)双指(剑指):食指和中指挺直、贴紧、上翘,拇指与无名指、小指成圈状。

三、基本脚形1.勾脚踝关节松弛,脚后跟往远处蹬推,脚趾与脚面呈一个平面。

2.绷脚脚做向下弯的动作,脚背顺脚尖方向往远往下绷到头,脚尖、踝关节与小腿呈一条直线。

3.撇脚在勾脚的基础上做,由脚尖主动带动向外撇开踝关节,脚跟尽量往前转开。

4.㧟脚在绷脚的基础上,脚尖带动脚踝向里内摆。

四、基本手位(一)站立准备位双手保持兰花手,手背贴于腰部后下方,双手指尖靠拢,手指指向斜下方。

(二)基本位1.山膀。

(1)手臂的外形呈长弧形,平抬于体侧与肩同宽,展开度与胸平。

(2)沉肩、松肘、推手,手臂从肩关节到指尖似一条长弧线不断向外伸展。

(3)手心向外,不可扣腕,整个山膀的着力点应在兰花手中指关节处。

2.按掌。

手臂的外形呈圆弧形,由兰花掌跷撑,按在身前,位置约在胃的高度,沉肩、圆肘。

3.托掌。

(1)手臂的外形与山膀基本相同的长弧线,位于头的前上方,由兰花掌跷推撑住,手心向斜上方。

(2)沉肩,肘尖打开向旁,压肩与推手,形成上下相反的感觉。

4.提襟(1)手臂的外形是长弧形,肘略架起,手在跨旁,如提衣襟的状态。

(2)手腕微向里扣,肘微向前,沉肩。

舞蹈形态学

舞蹈形态学

孙颖对古典舞的定义
我国古典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宋、元以 前是宫廷乐舞,其艺术价值和成就较高的 又主要是女乐。女乐的乐舞伎人自古以来 一直处于奴隶地位,身、艺均为供贵族玩 乐的消遣品……美色、技艺成为古典乐舞 发展的审美标准和存在价值……
孙颖对古典舞的定义
戏曲和舞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戏曲 吸收舞蹈和舞蹈在戏曲中的发展都是有条 件的……中国古典舞蹈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之一的宗教舞蹈,大多带有原始巫术宗教 的痕迹,作为祭祀仪式散存民间并濒于淘 汰;具有较高成就的宫廷舞蹈又逐渐衰落 而终于消亡;同时戏曲舞蹈又高度发展起 来,所以不易于理解其本体与变体之间的 关系。
舞蹈形态学
渤海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
绪论:审美、艺术与舞蹈形态学
T·门罗的审美形态学 M·卡冈的艺术形态学
舞蹈形态学的学科构成
上编:舞蹈历史文化形态学
舞蹈历史文化形态学是舞蹈形态的“历史 研究”。历史的舞蹈形态,是以具体的而 非抽象的、实感的而非想象的面目呈现在 我们眼前的。 以舞种为单元来进行形态分析,是舞蹈形 态“历史研究”的认识起点。换一句话来 说,我们的舞蹈历史文化形态学,是以舞 种形态风格的历史演进和文化内涵的分析 构成。
第一章: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
“中国古典舞”不是一个在中国舞蹈的历史 传承中沿续下来的内涵确定、外延明晰的 概念。 因此,要考察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 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界定我们对中国舞蹈 之“古典”的理解,与之相关的便是指出 在中国舞蹈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可以被认为 属于中国古典舞范畴的种种舞蹈文化类型。
第三节 身韵:中国古典舞形态的 当代建构
从戏曲与芭蕾的维谷中走出
在课堂与舞台的界河上架桥
将功能与风格的训练贯通
使技术与理论的建构同步

第一章基本形态基本舞姿

第一章基本形态基本舞姿

第⼀章基本形态基本舞姿第⼀章基本形态基本舞姿第⼀节基础的站⽴要求舞蹈是通过⼈体的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常⾔道,⼯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要找到⼀个必要的⼿段。

作为舞蹈基本功训练,⾸先就要解决将⾝体从⾃然状态转变为⼀种符合舞蹈表现需要的⾮⾃然状态。

要解决舞者的基本形态,站⽴是形态中的基础。

俗话讲:⼀戳,⼀站,⼀伸⼿,便知有没有。

站⽴的形态是显现是否经过专业训练的⼀个标志。

作为基础的站⽴要求,主要是针对头部、颈部、肩部和躯⼲⽽进⾏规范。

头要保持端正,颈部要保持垂直,肩部下垂,肋腹内收,提臀拔背,直膝沉跟。

⾝体是在对抗和⽭盾中保持均衡和谐的挺拔。

第⼆节⼿、脚的基本形态在舞蹈的整体动作中,⼿和脚是最有特征的部分。

特别在东⽅舞蹈中更强调⼿与脚动作的细腻,动态的丰富以表现出它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典舞⼿的形态分为指、掌、拳。

兰花⼿:⾷指⾄⼩指逐⼀伸直错开,中指突出,⼩指微翘,拇指与中指相贴呈兰花状。

(图1-5)⼥形拳:五指在蜷曲的状态下,拇指与⾷指相贴,⽆名指与⼩指逐⼀错开贴于中指。

(图1-6)⼥形指:拇指与中指相贴呈圆形,⾷指伸直上翘,⽆名指与⼩拇指相错弯曲贴于中指。

(图1-7)勾脚分为半勾和全勾,是通过指关节和踝关节做曲的动作⽽完成。

(图1-8)绷脚是通过指和踝关节做伸的动作⽽完成。

(图1-9)撇脚在绷脚的状态下,踝关节向内横摆。

(图1-10)在勾脚的状态下,踝关节向外横摆。

(图1-11)第三节头、⼿、脚的基本位置⼀、头的基本位置头的动作在舞蹈中有两个作⽤。

⼀是传达感情。

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现出不同的情趣。

如:低头似思索、歪头显活泼、抬头呈盼望。

它具有独⽴的表现作⽤;另⼀⽅⾯,头在旋转与翻⾝中产⽣动⼒与速度,使技术动作达到完美。

头位置的规范性在与⼈体整体动作的配合中使动作完整⽽和谐。

所以,头的训练好与坏直接影响技术动作的质量和情感的表现。

头的位置共有11个。

分为正中位、中上位、中下位、左侧中位左侧上位、左侧下位、右侧中位、右侧上位、右侧下位、侧倒位、旋转位。

舞蹈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笔记

舞蹈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笔记

第一章舞蹈的本质和审美特征舞蹈是以人体本身为物质材料,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得人们内在的深层的精神世界,以生动具体可被感知的舞蹈形象来表达舞蹈创作者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

是一种时间性与空间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舞蹈表现性是舞蹈艺术的本质属性。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语言表现主题情思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情感是其艺术特长。

舞蹈在表现人多方面的复杂情感及其所达到的细腻、强烈程度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

舞蹈艺术形象离不开人体动作造型的具象性,所以不论什么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特点,但是这种再现是饱含表现性的再现,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

第二章舞蹈的艺术特性舞蹈动态性是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

因为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动作是舞蹈的创作者与观众交流的媒介,舞蹈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人们对舞蹈进行的审美感知活动都需要通过舞蹈动作得以体现。

由于舞蹈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所以舞蹈的动态性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空间范围内表现为舞蹈的造型性,在时间范围内表现为舞蹈的节奏性。

舞蹈节奏性是舞蹈艺术特色之一,舞蹈艺术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舞蹈与音乐紧密结合的纽带。

节奏是构成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符合一定运动规律的、节奏化的动作才可能成为舞蹈动作,而且只有合乎节奏的舞蹈动作才能使人们从中体验和感受舞蹈艺术特有的韵律美。

舞蹈的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二者在舞蹈作品中相辅相成。

舞蹈造型性是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

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美感形象必须通过提炼和美化了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符合造型艺术审美规范要求的人体动作和姿态表现出来,所以说舞蹈是一种动态的造型艺术。

舞蹈的造型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二是指舞蹈队形、画面的造型。

舞蹈虚拟性是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

由于舞蹈在创作中,以比拟和写意的手法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概括提炼而产生舞蹈动态形象,它调动和引发出观众的联想从而使其得到审美感知。

舞蹈形态学

舞蹈形态学

舞蹈形态学一.填空1.舞蹈语言建立在程式化的人体动作中(从日常生活可靠性的观点来看),这些动作由于自身‘装饰/旋律’的和‘节奏/音调’的结构而获得较高的情感表现力。

2.我们认识到,体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逐渐成为舞蹈教育的主干,舞蹈历史文化形态的教学奖成为一种舞蹈文化史的知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显的至关重要;对舞蹈家人文精神的建构上升到显著地位。

3.我国上古巫乐的舞蹈形态特征:一是来源,即“拨其穂”的体态烙印;二是形态,即“两袖舞”的动态表现;三是功能,即“事无形”的价值取向。

4.神韵强调胴体作为人体运动的力源,强调“以腰为轴”,所以,神韵最基本的动作元素,就是从腰的“划圆”运动中提取的“冲、靠、含、腆、移”等。

二.名词解释1.审美形态学:是透过“形态”的表象,研究一定时代物态化了的文化心理结构。

2.“佾”是舞蹈行列,每佾8人,即王用64人的舞列,士用16人的舞列。

这说明周代礼乐舞蹈的形态随用乐者的地位不用而有异,也可以说森严的等级制是周代礼乐舞蹈在形态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3.神韵:是外部身法和内部神韵的合称。

4.东方舞:又称“肚皮舞”因舞者裸露腹部并夸张腹部的运动。

5.插舞:这是芭蕾中特有的一类舞蹈表现,它多用于舞剧中的庆祝场合,与剧情的推进无关。

插舞本身具有多种形式和不用性质,有些有独立情节,如《睡美人》用插舞演示“灰姑娘”、“小红帽”等民间故事。

可以认为,插舞是在古典芭蕾进入它的终结形态后的插人物。

与动作6.情节舞蹈:这种舞蹈主要用来表达情节,说明舞剧的故事;往往以特定的手势代替语言,以表情帮助展示剧情的发展。

7.“三节六合”:三节:以手臂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腿来说,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以整个身体来说,头是梢节,躯干是中节,下肢是根节。

“六合分”为“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

“外三合”是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三.简答题1.戏曲舞蹈的主要形态体现在4个方面:1、美化生活动态与动作逆向起动;2、虚拟故事场景与动作程式表现;3、描述曲辞意象与动作追随语言;4、介绍人物身份与动作服从行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戏曲舞蹈形态中沉积的历史文 化精神
首先,戏曲舞蹈形态中沉积的历史文化精神是我 们民族的运动时空观;其次,由于这种独有的运 动方式是发生或者说是寄附于人体之上的,在戏 曲舞蹈形态中还会沉积我们民族的人体审美观。 舞蹈不单纯是一种“运动”形态,更是一种“审 美”形态,而这种运动的审美,一方面是基于人 体的审美,一方面又是改造人体的审美。 由于对人体在“形”上的限制,中国古典舞很注 意对内蕴之“意”的开拓,使其表现追求“意生 象外”的境界。
根据中国古文字“象其形,指其事”。 “舞”是以一个双手持物的人来标示的。 舞、巫、無的关系:巫的本领正是能事無 形,其手段则是舞。在这里,巫是主体, 是对象,舞是联结主体与对象的手段,巫、 無、舞,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因而这三 个字,不仅发一个音,原本也是一个形。 “舞”作为一种中介物,使主体(巫)和 客体(無)逐步分化,舞者自身的动作形 态及其行为指向的明朗化是通过那一“活 动”所完成的“认知建构”。
三、汉代女乐的舞蹈形态
其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
其二,是“动赴度顾应声的机迅体轻”。
其三,是“交长袖眄般鼓的轶态瑰姿”。
四、唐代燕乐的舞蹈形态
“燕乐”又称“宴乐”,周代时指宴享宾客 的乐舞;唐代燕乐是广义的“燕乐”,指 宫廷中所用俗乐总称。 唐代燕乐舞蹈的形态特征: 其一,是“举宏音颂盛世的大曲结构”。 其二,是“轻回雪惊游龙的洒脱舞风”。 其三,是“率万邦朝长安的文化功能”。
孙颖对古典舞的定义
所谓古典舞,主要是指历史上为贵族服务 的宫廷舞蹈,指被宗教利用成为一种祭祀 形式的宗教舞蹈,指曾走上商业舞台、在 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舞蹈形 式……戏曲舞蹈是城市经济发达、表演艺 术商品化之时由职业艺术家创造的古典戏 曲中的一部分古典舞……中国古典舞蹈的 继承和发展主要是从戏曲舞蹈开展起来的。
二、周代礼乐的舞蹈形态
周王朝的确立,在政治上是封土建邦而文 化上是制礼作乐;可以说,制礼作乐是周 王朝巩固其政治上封土建邦的成果而采取 的文化措施。 从来源上看,周代礼乐舞蹈的特征是“统 六代为一朝的天命在兹”;从功能上看, 其特征则是“以祭以享以祀的分乐而序”。 关于周代礼乐舞蹈在形态上的特征,一是 “且秦且歌且舞的综艺形态”;二是“正 乐悬序舞佾的森严等级”。
《辞海》的定义 辞海》
“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或代 表性的”。 “古典”不仅是一种实体存在而且是一种 价值取向。 任何“古典”,其“典范性”都可视为当 代人对古代传统的历史性评价。
第一节:中国古典舞形态的历史演进
上古巫乐的舞蹈形态
周代礼乐的舞蹈形态
汉代女乐的舞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态
唐代燕乐的舞蹈形态
一、上古巫乐的舞蹈形态
第二节 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的 终结形态
本世纪50年代初“中国古典舞”的重建, 主要是以京、昆等戏曲舞蹈为直接母体; 另外戏曲艺术在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不仅十分借助于舞蹈而且使舞蹈得到 了充分的完善。 戏曲舞蹈是集中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和 审美意识的舞蹈形态。
一、舞蹈在戏曲中的功能与戏曲舞 蹈形态
舞蹈形态学
渤海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
绪论:审美、艺术与舞蹈形态学
T·门罗的审美形态学 M·卡冈的艺术形态学
舞蹈形态学的学科构成
上编:舞蹈历史文化形态学
舞蹈历史文化形态学是舞蹈形态的“历史 研究”。历史的舞蹈形态,是以具体的而 非抽象的、实感的而非想象的面目呈现在 我们眼前的。 以舞种为单元来进行形态分析,是舞蹈形 态“历史研究”的认识起点。换一句话来 说,我们的舞蹈历史文化形态学,是以舞 种形态风格的历史演进和文化内涵的分析 构成。
第一章: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
“中国古典舞”不是一个在中国舞蹈的历史 传承中沿续下来的内涵确定、外延明晰的 概念。 因此,要考察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 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界定我们对中国舞蹈 之“古典”的理解,与之相关的便是指出 在中国舞蹈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可以被认为 属于中国古典舞范畴的种种舞蹈文化类型。
孙颖对古典舞的定义
我国古典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宋、元以 前是宫廷乐舞,其艺术价值和成就较高的 又主要是女乐。女乐的乐舞伎人自古以来 一直处于奴隶地位,身、艺均为供贵族玩 乐的消遣品……美色、技艺成为古典乐舞 发展的审美标准和存在价值……
孙颖对古典舞的定义
戏曲和舞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戏曲 吸收舞蹈和舞蹈在戏曲中的发展都是有条 件的……中国古典舞蹈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之一的宗教舞蹈,大多带有原始巫术宗教 的痕迹,作为祭祀仪式散存民间并濒于淘 汰;具有较高成就的宫廷舞蹈又逐渐衰落 而终于消亡;同时戏曲舞蹈又高度发展起 来,所以不易于理解其本体与变体之间的 关系。
第三节 身韵:中国古典舞形态的 当代建构
从戏曲与芭蕾的维谷中走出
在课堂与舞台的界河上架桥
将功能与风格的训练贯通
使技术与理论的建构同步
第四节 中国古典舞形态的深层理 论思考
中国古典舞形态的本体论思考
中国古典舞形态的系统论思考
中国古典舞形态的意象论思考
在持“纯舞蹈”观念的舞者看来,“戏曲 舞蹈”作为舞蹈而言是不彻底的。 中国戏曲舞蹈作为戏曲这一综合形态中唱、 念、做、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 “做”(手段)和“打”(把子功与毯子功)来 行使“演故事”的功能的,并在行使其功 能时发展和完善了自身的形态。 主要形态:1、美化生活动态与动作逆向起 动;2、虚拟故事场景与动作各式表现;3、 描述曲辞意象与动作追随语言;4、介绍人 物身份与动作服从行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