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 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 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 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

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重难点提示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

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田:本义是田猎,后转为农业。《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兎走触株,折颈

而死。”《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左传》“宣子田于首山。”

甲骨文:“王大令众人协田”;“王其田于昼,禽大豚”。《说文》:“田,陈也。树谷曰田。从囗十,千百(阡陌)之制也。”

14、饿:《说文》“饥也,”“饥,饿也。”《正字通》“饿,饥甚。”《论语》“伯夷叔齐,饿

于首阳之下。”本篇“灵辄饿”。《孟子》“民有饥色,野有饿莩。”《韩非子》“家有常业,

虽饥不饿。”李绅《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仓颉篇》“饥,馁也,腹中空也。”

饥、饑为二字,说文“饑,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饥。”

15、宦《说文》士也。当为家奴。

16、介:本义是“夾”。《左传》“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汉书》“道里辽远,人

物介绝。”《周颂?思文》“无此疆尔介。”后来写作“界”。《豳风?七月》“以介眉寿。”《礼记?檀弓》“子服景伯为介。”《左传》“楚公子围聘于郑……伍举为介。”《左传》“以求介于

大国”。《汉书》“欲介使者权诛嘉等。”

《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

《水经注》“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

《后汉书?朱晖传》“乡党讥其介”。

《国语?吴语》:“受而介福。”

《孟子》“不以三公易其介。”

《书经?泰誓》“若有一介臣。”

《礼记?曲礼》“介者不拜”。

《大戴礼记》“介虫三百六十,而龟为之长。”

《战国策》:“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17、“亡”,本义逃亡,逃跑。

《左传》“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史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又:“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左传》“亡不越竟(境)。”

《庄子》“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左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8、“越”,本义越过。本篇“惜也,越竟乃免”。柳宗元《断刑论》“必使为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赏。”《齐晋案之战》:“射其左,越于车下。”

19、“讨”,本义声讨。本篇:“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泰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商君书?更法》“讨正法之本。”

20.\'赵盾弑其君\'

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三、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

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

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

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

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

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

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

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

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四、古文翻译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重敛赋税来粉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以

取乐)。(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杀了厨师,(把尸体解了)放在篓中,让宫女

抬着经过朝庭送出去。晋国大臣赵盾、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向宫女询问厨师被杀

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和士季)打算进宫规劝晋灵公。士季说:\'我俩

要是一同进行规劝,他若不肯接受,就没有人再去进谏了。\'士季前进三次到了檐下,灵公才理睬了他。灵公抢先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头,但很难能有个好结尾。\'像《诗经》所说的,能够真正改

正错误的人太少了。您若能改正错误贯彻始终,就连整个晋国也可以永远安固了,岂只是

群臣能有所依赖。《诗经》上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说的就是周宣王能接受大臣规劝改正错误。您能够补救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虽然说改)还是没改。赵盾又多次进谏。晋灵公对赵盾的劝谏非常反感,于是就派鉏麑去刺杀赵盾。

一天早晨,鉏麑潜入(赵府),(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已经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坐在那里闭目养神。鉏麑退了出去,自言自语地感慨:\'(他在家里还)不忘恭敬国君,真是晋国百姓的好官。我杀了百姓的好官,就是不忠;放弃国君的命令,就

是不信。在不忠不信中占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季九月,晋灵公请赵盾(进宫)饮酒,暗中埋伏下武士打算在宴席上杀害他。赵盾的车

右提弥明发觉了这件事,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陪侍国君饮宴,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节了。\'于是提弥明扶着赵盾走下殿来。灵公忙唤猛犬追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同猛犬搏斗了一阵把它打死。赵盾(愤愤地)说:\'废弃忠良豢养恶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用!\'(提弥明保护着赵盾,)一边打一边往外走,结果提弥明为伏兵所杀。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休息在桑树浓密的荫凉处。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得很,赵盾

问他生了什么病,灵辄答道:\'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送给他东西吃,灵辄却留一

半不肯吃。问他这是为了什么,灵辄说:\'我在外谋差事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赵盾让他把食物全吃了,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装在口袋里让灵辄带回去。后来灵辄做了灵公的武士,(在这次事件中,)灵辄把兵器倒过头来挡住其他武士,掩护赵盾脱了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我就是饿倒在桑林里的人。\'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什么也没告诉就走了,

宣公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赵盾的同族赵穿在桃园地方杀掉了晋灵公。赵盾往外国避难尚未

走出晋国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死了他的国君晋灵公。\'把这一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解释说:\'不是这样。\'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而不过国境,回朝以后又不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那么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叹息说:\'唉!\'我怀念祖国反而自找忧患\',这两句诗大概说的是我啊!\' 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

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太可惜了,赵盾如果走出国境,就会避免弑君的罪名了。\'

五、分析

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提示(要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

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

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

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译文: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

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

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

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

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

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

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

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

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

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

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

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

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

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

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读解

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

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

桀的宠姬妹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 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

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

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

病入膏肓,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

以诛灭九族。 至今想起这些,依然让人不寒而栗、切齿痛恨!天子和庶民一样都是人,说不定智商还很低,凭什么就可以骑在千万人的头顶上为非作歹、作威作福?他们凭什么

就能比百姓聪明能干。具备当“领袖”的才能,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什么天才的话,多半也

没有那些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骄横得不可一世的“天子”们的份儿。 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那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

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自己

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 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 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

刺秦临行前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

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 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1

《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 安化二中谭文淼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2.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

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1.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2.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点拨: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点拨: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点拨: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点拨:且,连词,一边……一边。

古诗晋灵公不君翻译赏析

古诗晋灵公不君翻译赏析 文言文《晋灵公不君》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 文】晋灵公不君(1) 。厚敛以雕墙(2)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3) ,杀之,置诸畚(4) ,使妇人载以过朝(5) 。赵盾、士季见其手(6) ,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 ,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 ,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 。'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 。” 犹不改。宣子骤谏(13) ,公患之,使锄麑贼之(14) 。晨往,寝门辟矣(15) ,盛服将朝(16) 。尚早,坐而假寐(17)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19) ,伏甲(20) ,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1), 趋登(22) ,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 ,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24) 。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25) 。初,宣子田于首山(26) ,舍于翳桑(27) 。见灵辄饿(28)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29) ,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30) ,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31) 。”使尽之,而 为之箪食与肉(32) ,置诸橐以与之(33) 。既而与为公介(34) ,倒戟以 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 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 。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6)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晋灵公不君》精编教案三

《晋灵公不君》教案三 教学参考 1118 0755 《晋灵公不君》教案三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重难点提示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晋灵公不君 选自《左传》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

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汇编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汇编 导读:《晋灵公不君》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板书字词)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 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理解课文: 1、文章标题“晋灵公不君”,纵观全文来看,晋灵公君“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贪婪)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荒唐)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 翻译 文言知识 晋灵公不君 选自《左传》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免费下载】晋灵公不君 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 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重难点提示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 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见教材P28)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 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 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 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 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 ④反不讨贼反-返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左传-晋灵公不君》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左传|晋灵公不君》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孰, 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①、士季②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③,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能补过,袞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乎,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节选自《左传》) 【注】①赵盾:晋国正卿(首席大臣)。谥宣子。②士季:晋大夫,名会。③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子骤谏急切 B.贼民之主,不忠刺杀 C.宣子田于首山打猎 D.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迎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问其故而患之其我之谓矣 B.公嗾夫獒焉今近焉 C.弃人用犬,虽猛何为问何故 D.请以遗之置诸橐以与之 7.下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赵盾“良大夫”形象的一项是(3分) A.①三进,及溜。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①尚早,坐而假寐。②倒戟以御公徒。 C.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D.①弃人用犬,虽猛何为!②惜也,越竟乃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从朝廷经过。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05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准确全面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梳理晋灵公的“不君”和赵盾的“良”,在对比阅读感受《左传》叙述艺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文章中赵盾形象的把握,感受他“忠君,敬业,爱民”的士大夫形象。教学重点:在准确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体会良臣赵盾为何背负“弑君”罪名。教学难点:探究“春秋笔法”在本文怎么鲜明体现。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晋人秦人围郑”,勇敢的烛之武让我们感受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超的谈话艺术的力量;“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左传》又给我们还原了怎样的历史真相呢?下面大家再次在理解的基础上齐声诵读《晋灵公不君》,看看文中哪些内容是《春秋》中所没有提及的。 二、创设情境 师:大家读的很整齐,难读的字把握也读的比较准确。在《春秋》上只有一句话“晋赵盾弑其君夷皋”,那文中多了哪些内容? 生:文中具体描写了晋灵公的不君和赵盾的良。 师:晋灵公不君中“君”指“君道”,那他不行君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加以概括,并指出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厚敛雕墙——贪婪

弹人取乐——荒唐 滥杀厨师——残暴 敷衍士季——狡猾 谋害赵盾——昏庸 (师:前三项比较容易找出来。晋灵公不君后“:”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后面,引起下文的分说。如果仅仅是厚敛雕墙,弹人取乐,滥杀厨师,这能被原谅么? 师:文中士季引用是《诗经》里的话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师:士季又借用《诗经》的话:衮职有阙,惟中山甫补之。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这一句又是什么意思? 生:周宣王有过失,只有中山甫能匡救君过;您能改正错误,那您的君位可以保全。 师:从上两句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感到如果仅仅是冒号后面的三项,晋灵公的荒淫行为可能会被容忍,但是他改过了么? 对士季的进谏,他态度上“三进及溜”,结果上“犹不改”来表明他的无心改过。 对赵盾的进谏,又是“患之”“伏甲,将攻之”“嗾夫獒”。不仅不改还试图谋害赵盾。 小结: 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充分的判定,晋灵公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晋灵公不君》精编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参考 0831 1302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简介《左传》《史记》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 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反不讨贼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第一段,生质疑,师生释疑。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的? 提示: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残暴,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

《晋灵公不君》翻译

《晋灵公不君》翻译 晋灵公不行君道。增加赋税来往墙上涂饰彩绘。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弓并以次为乐。厨师炖熊掌因为不熟,被杀后,放于畚(植物枝条编成的筐篓器物)中,命人用车装着经过朝廷。赵盾,土季看到厨师的手,问明原因后担心灵公无道杀人的事。准备进忠言,土季说:“劝告而不接受柬言,就没有人继续向您进柬了。”我(土季)先去劝柬,如果不行,你再去。(土季)往前走一步,伏地行一次礼,这样走三次,来到檐下,灵公先是假装没看见,后来不得已才理睬他,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会改掉的。”土季恭敬的行礼后说:“谁不犯错误呢!知道错误而进行改正,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了。诗中说‘没有哪个事没有开始,但很少有终。’如果您象这样,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很少。你如果能够有始有终,则国家社稷进而稳固,岂仅仅是群臣有所依靠。又比如‘周宣王有了过错,只有仲山甫来弥补。’如果您(天子)能够补救过失,您的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仍然不进行改正。宣子多次进柬。灵公讨厌赵盾,谴使刺客杀赵盾。早晨,寝室的门打开后,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看时间还早,和衣闭目养神。刺客退出后,感叹说:“不能不恭敬啊,百姓的好官,杀一个好官,是不忠;不完成天子的命令,是不信。在这不忠不信中占有一样,不如死啊!”撞槐树自杀了。 在九月的秋天,晋灵公赏赐赵盾喝酒,埋伏的兵丁准备将其击杀。赵盾的车右提弥明知道后,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侍灵公饮酒已经超过三杯,再多将有失礼数了。”就扶者赵盾走下殿堂了。晋灵公呼唤猛犬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同猛犬进行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废弃忠良,用猛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呢。”一边打一边出去,提弥明为赵盾而死。 年初,赵盾在首山打猎,住在翳桑。见到了饥饿的灵辄,问他得的是什么病,说:“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吃完饭后,留下了一半。问他为什么,说:“给贵族做奴仆三年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在,现在离家近了,留下的一半给她吃。赵盾让他都吃了。并且该他预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放在口袋了给了他。不久做了晋灵公的甲士”把兵器倒过来挡住了灵公的卫兵们。使赵盾免于受害。问他是什么原因,说:“翳桑的那个饿人。”问他姓名住处,不肯把姓名住址告诉给赵盾,就走了,于是逃亡了,因为他是晋灵公的卫兵,不能再呆下去了。 宣公二年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院杀了灵公。赵盾出奔还没有走出晋国,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说:“赵穿杀了君”。要宣示给别人看。宣子说:“不一定”。对话说:“你是正卿,逃亡不出国境,返回朝廷后不讨伐杀死国君的人,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说“呜呼!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了后患。大概就是指我这样的人说的吧!”孔子说:“董狐,是一个好的良史,只述事实。赵盾,是好的正卿啊,只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啊!可惜,没有避免了弑君的名号啊!”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及武士们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中所体现的叙事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和自由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探究人物形象及文化思想和叙事艺术,品味春秋笔法蕴含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史学家那种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导入课文:<<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今天带上你们的好心情,跟我出发一起去探讨它的叙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一.<<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左传>>则记言记事也写人,这篇文章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那么主要人物是谁?(晋灵公、赵盾)他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不君,古之良大夫也)现在我们一起来分组探讨两个题目.见幻灯片 1.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 师建议:分组朗诵课文,边读边用笔划记信息.

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原文回答 2.用自己的话概括性格特点 生回答后小结如下,见幻灯片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 犹不改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晋侯饮赵盾酒,公嗾夫獒焉 贪婪荒唐残暴不君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而患之,将谏.宣子骤谏 宣子未出山而复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敬君敬业敬民 古之良大夫 二.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之外,还有武士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他们是鉏麑,提弥明,灵辄,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结合原文说.学生自由回答. 思考:塑造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分解:先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物是什么典范或代表?见幻灯片 鉏麑:义仁信

晋灵公不君 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及注释,做得读得顺,能翻译,并思考全文写了哪些意思,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一、导入: 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如《左传》、《史记》 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转》和《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另一种认为它是单独的著述,与春秋无关,原因有三:一是两者记载的时间下限不同。前者纪事起于公元前722年,终于前464年。后者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二是《左传》中的有些内容在《春秋》中并无记载,而《春秋》中的有些记载在《左传》中又没有解释;三是

(完整版)高二语文《晋灵公不君》翻译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晋灵公不君精品教案--高中语文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板书字词)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 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理解课文: 1、文章标题“晋灵公不君”,纵观全文来看,晋灵公君“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贪婪)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荒唐)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着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nń)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