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
技术一般属于物质文化。
科学器物、工具等也属物质文化之列。
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知识成果,才属于精神文化。
科学技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于人类文化的整体之中,构成一个有机体。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不能不把它和其他文化区分开来,这便要找出它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自然界,并通过自然界实现自我的外化,这便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自然,或现在一般说的“人工自然”、“第二自然”。
这是人创造的,属于人的,属于人类的自然,这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及其成果。
二、科学技术文化的自然性。
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断地作用于自然,也就是人的价值目标外化,通过自然界这个载体,实现人的目的性和人的存在价值。
然而,自然界并非俯首听命,任人摆布,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不断地作用于人。
在这种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铸造了人类文化,其主体是科学技术文化。
自然科学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的质料和运动,科学技术文化既没有内容,也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内容上说,它具有自然性。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客观实在性。
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营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一个可直观的外在世界,成为人面临的客观世界的一个实在的部分,并成为人再次对象化的对象世界。
四、科学技术文化具有理性。
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智能,也就是人的理性的批判能力。
无论是经验理性,还是近现代的实验理性,都是科学技术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
科学理论、科学思辨纯粹是在理性世界中游弋,即使科学技术物质成果,也是人类的心智的结晶。
情感的东西,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已被生产实践所清洗,部分地被分化到宗教中去了,正是在这里,科学和宗教发生分野。
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中国会计文化探索连载之3文化与科学,都是人类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其成果都属于人类意识和精神的范畴,是精神世界的内容,不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01什么是科学,科学有哪些特点科学是人类对客观存在共同的意识,也叫真理。
就是全人类都认可的真正的道理。
科学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科学适合全人类,不分种族、民族。
比如,地球有引力、从高楼上跳下来会摔死;电能打死人,火能烧死人,水能淹死人。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男女老少,不分肤色与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低、贫穷还是富裕、高官还是平民,统统适用。
其二,科学适合全球所有地区、所有地域。
比如,艾滋病、乙型肝炎、新冠肺炎疫情会传染人,不论你生活在什么地区,都会受到传染。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传染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1亿多人受感染,数百万人死亡,是科学规律,不是文化现象。
其三,科学适合各个时代。
所有人都要吃饭。
粮食可以吃,石头、木头不能吃。
粮食需要种植、管理、收割、晾晒、碾打,然后制作成馒头、面条、米饭、点心等才可以吃。
再加点蔬菜、肉类、鱼类,吃了才有营养。
所有人都会生病,生病需要打针吃药,严重的病还要动手术。
社会上就必须有医生、有医院、有药品、有医疗器械、有手术室等,病才能治愈。
科学还具有以下五个附加特点:其一、科学可以用实验验证,结果会立竿见影。
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节目,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证明社会上的很多说法是真是假。
其二,科学答案唯一,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没有模棱两可之说。
其三,科学能写入教科书,供大家学习使用。
比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哲学等;其四,科学适合普及推广、国际学习交流、国际竞赛。
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物学奖、经济学奖,就是科学的国际竞赛结果。
世界数学大会、物理学大会、心脏病学大会,就是科学界的国际学习交流。
为什么不能召开世界语言文学大会、世界历史大会、世界信仰与道德大会?因为没有统一标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科学发展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如何

科学发展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如何在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中,科学发展与文化传统始终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科学发展以其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而文化传统则作为一种深厚的根基,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价值观念。
那么,科学发展与文化传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科学发展为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学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知识、技术和观念,这些不断丰富着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通信领域,从古代的书信传递到现代的互联网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和传播文化的方式。
互联网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交流和分享彼此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同时,科学发展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传统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还原和解读历史文化遗产,深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
科学的分析和检测技术还能帮助我们保护和修复珍贵的文化古迹和文物,使其得以长久保存,传承给后人。
然而,科学发展也给文化传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普及,使得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市场,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
此外,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
文化传统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会影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思维。
在某些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可能促使科学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注重实用和功利的价值观可能会引导科学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应用技术的开发。
而且,文化传统中的经验和智慧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许多传统医学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经过科学的验证和提炼,成为现代医学和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虽然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可能不再被视为直接的科学理论,但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方式对科学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一种紧密联系的关系,它们把人类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地联系起来。
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所以存在着某种发展模式,并不断地交互作用,相互扶持。
一方面,新技术的引入,给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新的落脚点,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効豫不决和不懂技术是没有出路的,新技术和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磨合,使得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得到升华提高,形成新的文化弹性和文化深信。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给了今天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式一个全新的模型。
传统中国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即“礼仪庄重”,这也是现代互联网技术一直追求的,也是现代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
比如,在网络社区中,很多在线互动形式,以及软件程序的操作流程,都是以从容与文明的态度来对待的,这种文明的态度是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借鉴而来的。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它们在历史上的共同发展,使得其紧密结合起来,互相影响,使中国文化与其它国家的文化有了较大的不同。
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文明实践空间,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活跃起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古代中国成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影响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1],物化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
反过来,文化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2]。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作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1.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或社会化即经过人或社会加工改造过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狭义的文化就是指精神文化,它包括精神领域的一切,如思想、意识、感情、意志、信仰、能力等人的主观活动及其成果。
在此,我们取文化的狭义理解,文中的"文化艺术",主要指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媒体文化,和各种类型的文学、艺术(合称艺术)。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相互关系。
一、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关系(一)科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个方面,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科学追求普遍化的、高度概括的客观知识,这同以情感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方式完全不同。
通常,艺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而科学则以"抽象思维"为特征;艺术主要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性和直观方面,而科学则主要侧重理性方面。
然而,这些区别并不意味着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界限不可逾越,也不能否认它们具有深刻的共同性。
事实上,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无论是科学概念还是艺术形象,都是现实的概括和能动再现。
无论是科学成果还是艺术作品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二)科学技术对艺术的作用科学技术对艺术的作用和渗透是整体的,其影响所及,不仅在具体的艺术领域随处可见,而且对于艺术理论也起了改造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用于艺术主要是通过以下兰条渠道来实现。
1.科学技术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丰富艺术的内容和主题科技劳动者的科学实践活动是社会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
随着社会的科学化和科学的社会化,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加需要通过艺术来折射、反映科学知识、科学活动和科学家,同时,科学也必然要向艺术渗透,从而丰富、发展它们的内容和形式。
如何理解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如何理解科技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领域。
科技是指应用科学知识来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方式,而文化则是指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共同传承和创造的价值观、信仰体系、艺术表达、行为规范等。
科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促进并共同塑造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如何理解科技与文化的关系,并分析其互动的影响。
一、科技促进文化的创新与传播科技的发展为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科技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载体。
例如,数字化技术使得文化内容可以以更快、更广的方式传播,大大提高了文化的传播效率和范围。
其次,通过科技的应用,艺术家和文化创作者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和创作。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创新科技拓展了艺术表达的边界,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科技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更便捷地被消费者所获取,同时也给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变革和创新的压力。
二、文化塑造科技的方向与应用文化对科技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科技的发展方向。
科技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根据社会和文化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例如,某些国家或地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在科技研发上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方向的投入。
同时,文化的创新和变革也需要科技提供相应的支持。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存和虚拟展示等工作。
三、科技与文化的互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和文化的互动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文化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方式,推动了文化的多样化和全球化。
同时,文化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智慧和灵感,激发了创新的动力。
科技和文化的互动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包容和融合。
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可以弥合文化的差异,扩大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空间。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进行交流和互动。
初中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知识点汇总

初中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知识点汇总科学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对科学和文化的理解。
以下是初中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知识点的汇总。
1. 科学和文化的定义- 科学:科学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的知识体系。
它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追求客观和精确,并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 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精神财富,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习俗、艺术、语言等。
2. 科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贡献文化: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繁荣。
科学的发现和创新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如科技产品、医学进展和交通工具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 文化影响科学: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对科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信仰体系可以改变人们对科学问题的看法和研究方法,影响科学的方向和动力。
- 科学与文化的互动:科学和文化相互作用,科学在文化中起到解决问题、增强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的作用。
同时,文化的需求和挑战也为科学提供了研究的动力和方向。
3. 科学与文化的共同性质- 目标性:科学和文化都追求对世界的了解和理解,试图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探索性:科学和文化都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探索,试图回答各种问题和现象。
- 创造性:科学和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产物,通过对现有知识的整理和创新,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科学与文化的差异- 研究对象:科学注重对客观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追求普遍性和客观性;文化则关注人类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艺术等非物质领域。
- 方法论: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假说,追求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文化则依赖于人类的创造力和主观判断,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 知识类型:科学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和系统,追求具体、可观察的知识;文化的知识更加主观和抽象,包括宗教、哲学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姓名:秦双学号:201420899
专业:肿瘤学院系:解放军307临床学院摘要:探索科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文化?文化和科学的关系?科学属于文化吗?科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系统?等等,这样一些引人注目的问题的搜索在当前的科学和文化界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关键词:科学文化
一文化与科学的概念
要论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必须先理解文化、科学的概念。
首先,文化与科学都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
词典解释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些著名的学者也对文化提出看自己的见解。
O.H·焦耶夫、Jl.几.切利泽认为“文化是道德和美学性质的精神价值的总和”。
H.C.兹洛宾、几.H.科甘等则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创造性基础”,科学无疑是文化现象。
但Io.M.洛特曼、H.几.萨夫兰斯基认为“文化是人类使用的符号系统的总和”,科学并非文化的要素,因为科学的本质不是符号系统(虽然科学要用某种语言进行论述)。
文化还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还有着它自己的构成要素,它的形态类别分为两类:第一类文化的范畴为:①智能文化,包含科学、科学、技术、知识等;
②物质文化,包含房屋、器皿、工具等。
第二类文化的范畴为:①规范文化,包含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
②精神文化,包含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
那么,何为科学呢?词典解释说,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称之为科学。
科学是发展中的知识体系,它与一切文化现象的区别在于,科学的内容是客观真理,即科学知识的内容并不取决于人和人类。
这种知识揭示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特性和关系。
文化与科学他们就好比光与电,犹如一对孪生子,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二科学在文化体系中影响作用
科学体系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对整个社会系统和其他子系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科学是人类创造的客观知识,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属于文化系统知识的智能水平。
正如贝尔纳所言“由于科学变成物质文明的自觉的指导力量,它应该越来越渗透到一切其他文化领域中去”。
一般来说,当科学系统的影响作用于文化系统的时候,首先做出社会互动反映的是文化的器物层次,其次,才会逐步涉及到文化制度层次,当文化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层次也随之发生变化的时候,文化变迁的社会过程也就发生了。
在文化系统结构内部,当其中科学技术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它总是通过科学技术思想的物化表现出来。
在刚开始的时候,这种科学技术因素在文化系统中的变化,首先反映出来的是为了有用,或者是为了方便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所以,当科学技术从文化系统结构的内部通过科学技术思想的物化而作用于文化本身的器物层次时,科学通过技术作为中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为人类文化的进步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便利。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影响仅仅只停留在这一个层次上,尽管文化的器物特征更新了,但是整个文化传统,整个文化的深层结构却没有或者很少得到更新。
所以,要使文化发生更新与变迁,还必须使科学技术的影响与渗透更深入一步。
科学技术的影响作为文化系统内部的因素作用于文化的制度层次时,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物化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如保障科学技术成果推广与运用的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工厂企业的技术革新制度等。
中国历史上“商鞍变法”的流产,“戊戌维新”、“庚子变法”的失败所造成的人头落地等等,都反映出文化对制度变革的强烈反抗。
文化对制度变革的这种强烈反抗性,一方面是来自于文化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保守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定的制度,同时又总是和一定阶层人们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从而造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社会效应,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保守势力。
当文化的反抗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文化传统就会得以复归。
科学技术影响与渗透深入的第二步是让这种影响作用于文化的行为规范层次。
人们的行为规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它主要表现为民俗与民德;另一种为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它主要表现为法律与条令。
两类行为规范的形式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
直接接受价值观念的制约。
例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价值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成为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但是,仍然有不少的父母在干涉子女的婚姻,同样也有不少社会势力在阻止人们的自由恋爱,这都说明了行为规范“守旧”的顽固性。
当科学技术的影响深入到文化的价值观念层次,引起文化的价值观念层次变化的时候,这种科学技术的影响同时也就开始作用于文化的行为规范层次了,这样的一个社会过程,主要的还是通过在新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来实现的。
比如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试管婴儿测试成功,在人们的传统道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紧随其后的是离婚率上升, 并日益作为一种行为规范逐渐地被社会所接受,所有这些表明,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同时,也开始影响文化行为水平。
三、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科学发展进程
任何时代的科学都离不开它所在的文化环境,离不开它所处的文化氛围。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曾指出“科学不是一个独立变量,它受到其外部环境的有力影响,而且一般说来,它的发展是因为文化接收了它的统治思想”。
以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法律等社会制度为载体的组织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社会制度对科学发展的载体作用,不仅表现为它制约着科学发展的方向和应用的程度,而且表现为它影响着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先进的、民主的社会制度推动科学发展,落后的、专制的社会制度阻碍科学进步,最终成为科学发展的桎梏,这一点早已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证明。
在漫长的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科学发展缓慢,几乎停滞;而随着西方近代社会的发端,民主制度的建立,近代科学获得迅猛发展。
精神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系统的特质和内核,是维系科学系统存在并推动科学系统演化的文化环境。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社会建制系统,始终受到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审美意识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氛围的制约,其中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发挥主导作用。
任何时代科学家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的选择和判断、研究成果的发现和应用,都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古代哲人受直观、思辨的整体文化价值观影响,导致古代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近代科学脱离哲学独立发展,与近代学者追求实证的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传播,与现代人热衷民主和开放、勇于进取和创新的文化价值
观紧密相连。
无数历史事实充分证明,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尤其是精神文化环境的保证。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成为科学精英辈出、科学实力雄厚、科学水平先进的世界强国。
三一次科学与文化的对话
1984年10月,在苏联科学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举行过一次“科学与文化”的学术讨论会。
200名专家学者讨论了广泛的课题, 如:当代科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现代科学研究的特征;个人在科学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发现的社会文化决定意义;科学与价值等。
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r.伊万尼茨基指出,科学始终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
B.库普佐夫指出,当今的科学是“大科学力”。
从事科学活动的人数与本世纪初相比,增加了50倍。
这次学术讨论会十分注意分析个人能在科学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无论是作为一种人类认识成果的知识体系,还是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体制,都是整个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系统与其文化系统母体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科学系统具有特定的文化功能,对文化系统产生明显的作用和影响;同时,科学系统又受文化系统的制约,以文化系统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殷华成.科学与文化关系新论.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
【2】吕乃基.论科学与文化.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
【3】吕乃基.文化对科学的制约与引导效应.江苏社会科学.1995(3).
【4】王兴成.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苏联学者观点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86.
【5】洪咸友. 略论文化与科学的互斥与互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
【6】黄楠森.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北京社会科学,1997(4).
【7】李汉林.论科学与文化的社会互动.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