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ì)乐乎?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士为知己者死。

(5)酒逢知己千杯少。

(6)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则。《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伯牙与子期不分阶级心灵相通的真挚情谊,是“知音”一词最动人的注解,令人感动不已。且文章虽是文言文,但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三:一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三是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2.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间对这个挂失已有了一定了解,并且本文就词句而言接近白话文,学习容易理解,但就课文内涵和意蕴而言还显得玄妙。因此,我准备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了简单的教学课件,下载了《高山流水》的音乐,便于学生学习、感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高山流水”风景图顺势引出图画《伯牙鼓琴图》,顺势导入新课(出示图片);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则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拈须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让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乐是什么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善鼓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

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学生分享“朋友”的诗句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解题导入: 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 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著名乐师伯牙擅长弹琴) 二、读文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较迟疑,应该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什么意思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 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 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大家集中注意力,看会不会点到你的名字。 4.谁愿意单独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赏文识句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过几遍文章之后,想必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同学们认为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谁来翻译这句话的意思? 2.那我们首先来看看文章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现“善鼓”的句子。 (明确:志在登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教案 (1)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2.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等,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谈话导入,解题质疑 1.创境导入: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我们能受到美的熏陶。艺术可以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可以是一幅生动的画,也可以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一起感受艺术的魅力。(出示课件) 2.解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强调“弦”的读音,指名学生说说“伯牙鼓琴”的意思。 3.预习反馈交流。 初步了解:(1)伯牙和钟子期其人;(2)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4.明确学习内容及方法。 师:本课只用了7个字就展现出伯牙和子期之间高尚真诚的友情,这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你想通过哪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预设:利用书中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 今天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一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自悟。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字准句顺),学生通过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反馈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全文)指名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师生合作画出句子朗读的停顿符号。指名学生范读。 (2)学生按照句子的停顿和节奏解放练习读。 (3)齐读课文。 四、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1.理解含义。组内交流,突破“念”“志”意思,区别理解“善”字的例外含义。 2.指名反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伯牙善鼓琴》教案

《伯牙善鼓琴》教案 初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善、阴、卒、辄等,说说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是如何“善”听的。 能力目标:根据课文文字浅近的特点和课后练习的要求,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古文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用心去交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我用鲁迅赠给好朋友瞿秋白的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导入课文,随后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师生一起走进列御寇和《列子》。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三)结合注释,把握文意 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志:志趣,心意。 3、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 5、若:好像 6、洋洋:盛大的样子 7、所念:心中想到的 8、必:一定 9、得:领会,听得出10、之:代词或是结构助词"的“11、阴:山的北面 12、卒(cù):通“猝”,突然。13、援:拿,拿过来14、鼓:弹15、操:琴曲名。 16、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17、逃:隐藏。 18、逃声: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逃,逃避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

伯牙鼓琴 教案

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的友情。 4.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体会知音之情,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3.引出课题。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而在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三、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鼓琴”的意思。 (预设答案:弹琴。) 2.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3.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谁呢?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学生自学,弄懂课文意思。 5.师: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6.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是知音呢?(学生再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PPT出示。 ----师生分角色对读。在读中理解“善哉”的意思。(“善哉”表示赞叹) ----理解知音: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心意相通即为知音。 ----引导学生想象:在遇到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子期为知音呢?(表面的,肤浅的。别人听不懂他的琴声,而子期能听懂,最能明白伯牙心中所想……) -----若你是伯牙,遇到子期前后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2.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会如何来赞叹呢?PPT出示课件,学生讨论,试填练习。

《伯牙鼓琴》优秀教案1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人教 (部编版) 21.《伯牙鼓琴》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陈琪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海鸥与老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第二章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第八条;第四章法律责任中的第三十一条。 过程与方法 继续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在师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因为老人对海鸥的爱,所以海鸥以爱回报老人,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要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海鸥对老人之间深厚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海鸥与老人之间的浓厚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对重点句、段的品读,深入地讨论、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你们和李老师一起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那份无私的爱。其实,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这节课我将和你们一起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是我到村小上的一堂公开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堂课将由我带领他们去学习】 二、研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出示研读要求(小黑板出示),学生齐读。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说出课文中哪些部分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怀? (2)勾画出你最感动的部分,想一想这些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设计意图:目的明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动手动脑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学生自由学习课文。 3、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学习所获。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交流: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预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词语在语句中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教案

伯牙鼓琴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3)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3. 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叙述故事:《伯牙学琴》(配乐出示相关的图片) 2、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呢?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配乐。 6、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7、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8、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因为钟子期死了)(板书:钟子期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课件出示句子]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2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二则》中的其中一则。《伯牙善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前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二、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卒( cù)逢暴雨乃援( yuán )琴舍(shě)琴辄(zhé)穷其趣 2、划分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 鼓:弹奏卒:通“猝”,突然洋洋:盛大的养子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援:拿,拿过来穷:穷尽舍:停止逃:隐藏 4、一词多义 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

伯牙善鼓琴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伯牙善鼓琴 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8日星期日备课人:冯洁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能借助注释,正确翻译文章。 2、掌握“善,卒,辄”等重点文言实词,能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 础上,背诵全文。 3、体会文中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志趣相投,彼此信心想通的情 感。培养正确的、高尚的友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音》插曲 二、自主学习,译出课文。 作者、作品;重点字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三、合作交流,解答疑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 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四、展示交流,师生合作。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五、堂清检测: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 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伯牙鼓琴 教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ì)乐乎?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士为知己者死。 (5)酒逢知己千杯少。 (6)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教师板书:伯牙鼓琴)

二、整体感知,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回想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 (2)借助文下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可以看图理解。 (5)小组讨论。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四、质疑探究 1、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伯牙、钟子期。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人教版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

(封面) 人教版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 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3、当堂背诵本文。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认识列子:列子,名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一自主预习 1、我须知道 列子,名(),相传(),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伯牙善鼓琴》选自()。 2、我需掌握给加点的字注音 善哉()兮()卒()援()舍琴()辄()...... 3、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要求:用笔划出文中你认为的重点词句,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 善鼓琴》的故事。

二、合学探究 1、同桌相互朗诵并给于评价。 2、小组翻译课文,疑难的词句做好标记。 3、组长带领组员积极讨论并做好记录, (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6次。前面的两个“善”是善于、擅长 后面的四个“善” 表示感叹:好啊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对知音,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何为“知音”,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4)、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人教版九年级(下)课外必备古诗文《列子一则》其中的一篇。《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列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从主旨上看,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与朋友交重在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学生分享“朋友”的诗句 教师分享“朋友”称呼及来历。还有一种朋友被称为“知音之交”,那么,什么

是“知音之交”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题目中的“善”字在本文其他的句子中也出现过,意思是否一样?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充分地诵读了课文,回家也练习了朗读。谁愿意为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呢?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清楚了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是谁呢?各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伯牙如何“善”鼓,而子期又如何“善”听? 钟子期能够从伯牙的音乐之中,感知他的心意,他们彼此通晓音律,凭靠音乐来传递情感,并由此成为好朋友,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那这样的朋友称之为? 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结合文中伯牙、子期的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和同学、朋友相处? 一年之后伯牙寻访子期,看到子期的墓碑,在子期的墓前破琴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写出你想说的话,表达对子期的情感。形式不限,可以仿写现代诗歌、也可写文言诗文。100字左右。 围绕这学期的教研主题“研学案的使用----目标分解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每课一得写作提示。即使在文言单元也要坚持这样的训练,学完《陋室铭》学生仿写铭文格式,给自己的卧室、文具盒等做了铭文。学完《爱莲说》学生以 “爱说”为题仿写文章。本课的的拓展训练,设置想象内容,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人的“知音”,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题“知音难得”。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音难觅的感慨。 【学情分析】 《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环节】 一、解题导入: 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谁还记得“善” 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 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著名乐师伯牙擅长弹琴) 二、读文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较迟疑,应该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什么意思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 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 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大家集中注意力,看会不会点到你的名字。 4.谁愿意单独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赏文识句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过几遍文章之后,想必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同学们认为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谁来翻译这句话的意思 2.那我们首先来看看文章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现“善鼓”的句子。 (明确:志在登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请三位同学翻译这三个句子。 “霖雨之操”和“崩山之音”是在什么情况下所作 (明确:“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谁来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