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

第二十一章 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
第二十一章 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

第二十一章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

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的主体,是当时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

一、边际效用学派的产生及发展

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创建、发展的。此学派以欲望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以边际分析为方法,

主观评价价值与其他经济现象。主要包括以门格尔、庞巴维克

和维色等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以杰文斯、瓦尔拉斯为代表的

数理学派和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

(一)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渊源

效用价值的思想,在近代大致与劳动价值思想同时出现。

代表人物:17世纪英国的巴尔本、18世纪中叶瑞士伯努里、意大利的加利安尼。19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劳埃德被认为

是明确以边际效用来说明价值决定的第一人。爱尔兰的朗菲尔德、法国古尔诺较多使用边际分析方法,是数理经济学的鼻祖。德国的屠能也使用了边际分析方法,戈森被视为边际效用学派

的直接奠基人。

效用价值论在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卡图(Cato)和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

17世纪下半叶,英的尼古拉·巴尔本(Nicholas Barbon)

明确提出来“一切商品的价值来自商品的用途;没有用的东西

是没有价值的,正如一句英文成语所说,它们一文不值。”

18世纪意大利的费尔南陀·加利阿尼提出了效率和稀缺性价值原理。用效用和稀缺共同说明商品的价值。

重农学派的杜尔阁;法国的孔狄亚克。

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威谦·福斯特·劳埃德;爱尔兰经济学家芒梯福特·朗菲尔德,对效用价值思想做出了明确的表述。

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安东尼·奥古斯丁·古尔诺是数理经济学的鼻祖。

法国工程师朱尔·杜普伊

19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戈森

上述提到的人都可称为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和奠基者。

(二)产生及发展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同时但又彼此独立系统阐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为边际效用学派奠定了基础。

80年代以后,边际效用学派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三)方法论

边际效用学派主张采用抽象演绎法,其特征是(1)注重心理分析;(2)强调个人主义;(3)强调边际和数学分析。

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含义

边际,就是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个变量增加或者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其它变量增加或者减少的单位,表现的是一种极限的趋势。

用数学公式表示:△u/△x△x→0

效用,就是指物品的用处或者一件物品的用途。比如,面包,以效用价值论观点看,就是看面包的用处,有用处,就证明这个面包有价值。

商品有用就有价值,没有用就没有价值。效用是一种主观的评价。

边际效用价值论整体的概念是,用边际效用价值的大小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所谓的边际效用指的是增加消费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是多少。

边际的概念就是增量的比。

效用价值论是一种把价值的起源归结为商品的效用或者它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的理论。

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的主要基础,是以个人主观欲望及其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效用为中心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及孤立抽象分析方法构成的经济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反对古典经济学中比较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当然也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以及当时的其它价值论。

三、加利阿尼的效用和稀缺性价值原理

1、加利阿尼的时差利息论的萌芽:他赞成借贷取息,但认为要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借贷在时间,地点上的分离,意

味着风险,应该对其支付报酬。利息即“贴水”。

2、这一观点对于以后观点的影响:这种观点是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的先导。

四、孔狄亚克的价值论观点及其对于后人的影响:

法国的孔狄亚克认为,价值来自需求和欲望,取决于物品

的效用和稀少性,并随需求强度及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动。他也

强调了货币价值会随人的感觉而变动的情况。

他认为:价值来自需求和欲望,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少性,也强调了货币价值会随人的感觉而变动的情况。后来的萨

伊也强调和拥护效用价值论,不过萨伊没有明确提出效用价值论。

五、威廉·福斯特·劳埃德的观点:

19世纪30年代,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劳埃德;另一

个是朗菲尔德。

英国经济学家劳埃德明确以边际效用来解释商品价值决定

的第一人。他对斯密的价值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价值就是“对

所占有物品的估价”,而这又总是同物品的“特殊效用”有关。所谓“特殊效用”,是指人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物品效用的主

观心理感受。劳埃德还看到了这种“特殊效用”会随着人的欲

望不断被满足而递减。他认为,归根到底,价值一词无非是指

心理的感受,它总会在被满足的欲望和未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

边际上表出来。“价值并不表示某个商品的内在性质。它是一

种心理感受;它随着影响这种感受的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被感受之物的内在性质却没有任何变动。”可以说,劳埃德

比较早地提出了后来被充分发挥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某些基本

思想。

六、芒梯福特·朗菲尔德的观点

爱尔兰经济学家朗菲尔德几乎与劳埃德同时对古典劳动价

值论提出挑战,但二人不同。朗菲尔德认为决定供求的是生产

成本和效用。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的“边际成本”,即在最不利的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成本。他还由此引申出

类似于后来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的观点。

他在分析需求方面时,提出了类似于边际需求的观点。他

把“一个人愿意并且能够为该商品支付的数额,或是他不愿意

没有该商品,从而放弃该商品对他所提供的喜悦的数额,”称

为“需求强度”。他认为“需求强度”会因人因价格而异。

他以客观意义解释价值,把价值等同于交换价值。认为,

价值决定于供求,决定供求的是生产成本和效用。在分析需求时,提出了类似边际需求的观点。

七、戈森的商品“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相等规律”。

19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对以前的效用价值论加

以综合,提出了较完整的以消费者心理感觉为基础的价值论。

戈森被视为边际效用学派的直接奠基人。他在1854年发表的《交换规律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准则》中提出戈森定律:

第一个是“效用递减规律”也称为戈森第一定律,人的某

种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第二个是“边际效用相等规律”,也称为戈森第二定律:为使享乐达到最大化,每个人可

在各种享乐间自由选择。但当他的时间不足以使其享乐完全达

到饱和时,他一定会首先满足各种享乐的一部分,使得在他中

止享乐时,每一单位享乐量是相等的。这实际是一种资源配置

的方式。

主观效用价值论。他认为,价值即数量有限的效用;效用

和价值是物品满足人享乐的能力,所以是主观的,相对的。价

值量随物品提供的享乐量而定,并且随物品数量增加而递减,

当各边际价值相等时达最大。

但戈森并未得出边际效用决定价值的结论。他也没把价格

决定因素归结为效用,相反,价格变动是引起消费方式变动,

从而引起效用变动的条件。总之,尽管戈森的理论还未达到后

来那样全面和成熟,但他却为边际效用价值论提供了有力的基

础和启发。

戈森把自己的理论发现比之于哥白尼的伟大发现,不过当

他在世时,其上述理论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发现了它以后,才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被命名为“戈森定律”,成为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渊源和基础。戈森

本人也被奉为边际效用论的先驱和奠基者。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下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阶级

斗争也进一步发展。对资产阶级统治较大的威胁是,无产阶级

群众运动的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新的

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相对抗,以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

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边际效用学派适应了这种形式,美、法、奥诸国几乎同时出现了边际主义的系统性著作:英国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法国瓦尔拉斯的《纯粹政治经济学要议》、奥地利卡尔·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他们各自独立但又几乎同时提出了系统的大致相同的边际效用论。奥国学派和数理学派即由此发展而来。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目录 [隐藏] ? 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通俗解释 ?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论解释 ? 3 需求规律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4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普遍性反思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通俗解释 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另一种解释方法:你开了个小作坊,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两个人相互推托依赖,都希望自己偷偷懒、省省力,于是效率变成了4.5件/天,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2则实例。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这样,消费者为了购买一定数量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取决于他从这一定数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的数量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样,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所以,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论解释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很多种。 心理或生理的解释 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效用不断累积,新增加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19世纪的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克纳通过心理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并命名为韦伯——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这一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反证法 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则假定消费者可免费取用某种物品时,消费者对其需要量都将无穷多。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消费者对任何一件物品的需要都会在某一点上停止。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总效用最大,而边际效用为零。 资源配置说 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且可按重要性分成等级。消费者随着获得该物品数量的增加,会将其逐次用到不重要的用途上去。这本身就说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水,按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别由饮用、洗浴、洗衣、浇花等多种用途。水很少时,它被用作最重要的用途如饮用。随着得到的水的量的增加,它会被逐次用到洗浴、洗衣、浇花等相对越来越不重要的用途上。这说明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可置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正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才存在着如何使稀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问题。所以边际效用递减假说在经济学中很重要,它与后面要讲到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边际成本递增,被看作是资源配置理论的两大支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作为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

西方经济思想史-第五章边际效用学派

第五章边际效用学派 第五章边际效用学派 一、概述 二、奥地利学派 三、英国的边际学派 四、洛桑学派

一、概述 1、边际革命的产生 2、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 3、边际效用学派概况 一、边际革命的产生 ?19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的威廉·杰文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和法国的莱昂·瓦尔拉斯各自独立又几乎同时发表了三部具有相同理论倾向的著作(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1871年发表了《国民经济学原理》,英国的威廉·斯但利·杰文斯在同一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理论》,法国的里昂·瓦尔拉斯在1873年拿出了自己的《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这标志着创建以心理分析和边际分析为主要特征的边际效用学派的诞生。 ?他们的理论和方法极大地改变了古典经济学以来的价值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开辟了道路。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把这次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大变动叫做“边际革命”。所谓“革命”,不外指两方面的变化:一是指经济学的研究从强调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强调消费、需求和效用; 二是指为引进高等数学这一分析工具——微积分学打开了大门,从此开始了近代经济分析的新时代。

?边际效用学派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基础。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边际主义经济学的思想萌芽,19世纪前半期出现了边际效用论的一批先驱者,他们都为边际效用学派的产生提出了思想来源。19世纪数学、生物学及物理学的辉煌发展,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不少新的启示,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出现的新现象为边际分析提供了广阔的客观经济条件。 2、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 ?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巴尔本(1640—1698)是近代较早论述商品价值由效用决定的经济学家。他在《贸易概论》(1690)一书中讲到,一切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它们的效用,而商品的效用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或欲望。 ?意大利经济家费迪南多·加里安尼(1728—1787)于1751年发表的《货币论》一书中较早地把效用同稀少性联系在一起,从而为边际效用分析打开了道路。 ?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边沁(1748—1832)提出所谓效用,是指物品能使人获得幸福和避免痛苦的能力。同时提出了幸福(也即效用)的递减法则,认为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财产上所获得的幸福量越少。杰文斯正是依据边沁的哲学原理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外貌很漂亮的人,当你第一眼见到她时,你觉得她特别漂亮,当接触久以后,慢慢这个感觉也就不怎么强烈了。相反,一个外貌难看的人,随着你长期的接触,你慢慢也会觉得他也并难看。正如俗语所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虽然我们也常常说这句话,但是却很少思考其中所隐含的道理。其实这句俗语揭示了生活中一个有趣的规律,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说随着个人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消费的数量越来越多,新增的效用量是逐渐下降的。换句话说,就是随着我们对某一件事物接触的越多,这件事物给我们带来的作用在逐渐的降低。 为了更好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这里先解释一下效用和边际的概念。效用就是消费一种商品和服务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比如吃一个苹果,你就得到物质的满足;看一场电影,你得到精神的放松;去美容院,你也享受了美容服务。那什么是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边际就是"最后的",或者"新增加的"意思。边际效用就是最后增加的效用,即消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时,最后新增的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比如工人已经生产了一百个产品,计划生产再生产下一个,这新增的一个产品所带来效用就是边际效用。你打算吃了十个馒头,边际效用就是你吃最后一个馒头给你带来的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的规律。这里举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说一个饿汉三天没有吃东西,走进了一家小吃店。买了一个馒头吃了,感觉还是有点饿,再吃了一个,还是感觉没有吃饱,一直吃到第十个馒头总算吃饱了。这个饿汉就感叹道:“早知道吃这第十个馒头就饱了,我直接吃这第十个馒头就好了。”这饿汉之所以会闹笑话,其实就是因为他不明白边际效用递减的道理。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馒头时,感觉馒头是天下最美味的食品,这个馒头带来的效用肯定是最大,但随着馒头吃的越来越多,每个新增的馒头边际效用在减少。特别是当吃到第十个馒头饱了的时候,如果再吃一个,这个馒头给你带来效用就会更低。这时你不仅不会觉得馒头是美味,而且会感觉难受。因为这时这个馒头给你带来就是负效用了。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边际效用不是递减的,那可能馒头你会一直吃下去。其实不仅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随着我们收入的增加,每个新增一单位货币收入给我们带来效用也是递减。比如一个人在月收入一千元时增加100元所带来的效用就要大于在月收入一万元时增加100元所带来的效用,如果你把这100元捐给贫困者,这100元给这贫困者带来的效用就会更大。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举一个经典的问题: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日常生活中水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宝贵,没有水,我们根本就无法生存。而钻石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为什么水这么便宜,而钻石这么昂贵?可能我们会回答,物以稀为贵嘛,因为生活中钻石比较稀缺,而水比较丰裕。但如何接下问,那为什么“物以稀为贵”呢?恐怕很多人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了。其实这就涉及到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生活中由于水比较丰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以至于最后新增一杯水的边际效用比较低,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规律精品

【关键字】建议、方法、条件、质量、运行、问题、有效、合理、保持、发展、建立、提出、研究、措施、规律、位置、关键、需要、环境、资源、能力、方式、规模、增量、水平、反映、增强、分析、吸引、把握、丰富、满足、严格、管理、服务、教育、调整、创新、提高、规范、结合点、内心、规范化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规律 刘娟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基地班2013级 摘要:“边际”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是不仅是在经 济学中,而且在生活中边际效用也表现出一定规律。一般说来,边际效用有 递减的趋势,但是否边际效用一定是递减的呢? 关键词:边际效用,概念,规律,例证 一、引言 “边际”及“边际分析”自提出之日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直发展到今天,并且已经由最初的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发展成为各个行业生存运作的关键词,例 如农业中有关小麦的边际效用和种植方法规范化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边际效用的研究 等等。总之,对于边际效用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讨论层次,而是与我们日常的生 活息息相关。 此外,利用对边际效用的分析对于提高企业生产利润,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方面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在另一方面,在抽象层次上,日常生活人们做事的方法、对事物的 认知也可以用边际效用的规律加以解释。这也是撰写此论文的主要原因。同时,每当我 们想到边际效用时,总会认为其必定是递减的,但事实上又有没有例外呢?如果有例外, 那么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既然有了例外,那么边际分析还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方 法去分析各个行业的运作吗?在下面的章节中将会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并 且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以最普通的视角试着解释自己所理解的边际效用的规律。 二、有关边际效用的基本概念 一般认为,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发端于瑞士数学家伯努利有关货币边际量效用变化现象的观察。而“边际”或者“边际量”是指“当一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时,另一 变量的变动率”[1]。用公式表示为: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简单地 说,就是一种变动量,例如学习时,时间是一种变量,习得的知识量又是一种变量,此 时的边际可以指当学习时间增加(减少)一个单位(比如一个小时),习得的知识量相对 于时间变化的增加(减少)量。而“效用”就是一种主观心理的满足,一种达成欲望的 能力,在经济学中就是指消费者消费商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理论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效用论 一、解释概念 预算线:指表示在既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可以购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最大数量组合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费品的增加,消费者从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量的组合。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边际替代率递减: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商品而愿意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的递减的。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个均衡点时,对该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总效用的增加量。 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二判断 1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水平是无差异的。× 2.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固定常数时,表明两种商品是完全互补的。×

边际效用与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与边际替代率递减本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但在国内的很多经济学教科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说法,“边际效用递减推出边际替代率递减”或“边际效用递减隐含边际替代率递减”。事实上,这种观点是曲解了这两个概念。 首先,我们考虑这两个概念,边际效用递减是指消费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持续增加消费某种商品,带来的效用增加额是递减的。而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消费者放弃了一定数量某种商品,但又要维持效用不变,所以必须要增加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的情况下,后者增加量与前者减少量的比率。而且,这个替代率是递减的,即边际替代率递减,反映在两种商品的图形上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递减(绝对意义上)。 很明显,两个概念有很大区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中改变的只是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因而效用是改变的;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中改变的是两种商品,但保持了效用的不变。其实这两个规律是经济学依据经验对消费者作出的行为假定,是不能被证明的,更不能互相证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最经典例证就是“饿人吃包子”了;边际替代率递减其实是与偏好凸性假设相联系的,意思就是消费者

喜欢多样化的消费,而不喜欢极端情况,即只消费一种商品。 那么为什么很多教材都会犯这个错误呢?我们知道 边际替代率可以表示成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MRS= -MR1/MR2。于是,很多教科书上就说,当我们增加第一种商品的消费时,我们要减少第二种商品的消费,于是M R1减少,而MR2增加,所以MRS递减(绝对意义上)。 乍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其实这是典型的逻辑错用。我们分析MR1,在这里,第一种商品的消费增加了,但同时第二种商品的消费减少了,那么MR1是增加还是减少我们不得而知(事实上,判断MR1增加还是减少是判断这两种商品是互补品还是替代品的一种方法)。同样,对MR2也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从数学角度很好理解这个问题,MR1和MR2都是关于X1,X2(两种商品分别的消费数量)的函数,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条件下,我们保持其中一种商品消费数量不变,比如X2,那么递减的边际效用即d MR1/dX1 <0。而在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规律条件下,X2可以看作是X1的函数,那么MR1对X1求导就应考虑全微分了,所以正负也就不一定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可参阅数理经济学教材)

简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006年第1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No .1,2006 总第69期 Journal of the Second N orthw est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Gen .N o .69?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05-12-12 作者简介:王容昌(1944-),男,河北泊头人,宁夏石嘴山市委宣传部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简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王容昌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委宣传部,宁夏石嘴山753000) 摘 要:文章首次提出“效用”的量纲是“需求强度”,从而使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到数学上的证明。 边际效用递减是一个具有公理性质的经济学规律,它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消费者、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都应当了解这一规律,减少经济活动的盲目性。 关键词:边际效用递减;需求强度;科学决策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83(2006)01-0098-03 一、边际效用递减的含义 首先说“效用”的含义。效用是指物品满足需要的程度。说某物能满足需要,面包能吃饱肚子,衣服能御寒,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所讲的使用价值概念。如果考察使用价值物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需求,这就是指物的效用。肚子饿了,吃一个面包和吃四个面包感觉肯定不同,也就是说“效用”不一样。经济学起源于对财富的研究,效用就是财富的量的标志,因而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效用”与“使用价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重要差别的概念。 再说“边际效用”。“边际”是指增量的边界。肚子饿了,面包需要吃到第几个为止?那个停止消费的临界点就是边际。处在临界点上的那个产品,例如,能够吃饱肚子的最后一个面包,就叫边际产品,边际产品的效用就是边际效用。经济学对效用的研究,重点不是研究总效用,而是研究边际效用。每个边际产品效用都是不一样的,研究边际效用就是研究效用是怎样变化的。边际效用递减就是边际效用变动的趋势,是指随着某物品供给的增加,边际产品的效用呈下降趋势。 理解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困难在于如何度量效用。物理学上对时间的度量有“年”、“月”、“日”、“小时”、“分”、“秒”等尺度,也叫“量纲”。效用的量纲是什么呢?许多经济学者认为,效用是人对物的主观评价,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也没有说效用的量纲是什么,这就难免使人怀疑“效用”概念能否成立,边际效用递减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客观的规律。的确,我们无 89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中国有个民间笑话,有一个人在外面干了一天的活回家,肚子很饿,他的老婆已经为他做好了馒头。他抓起一个就吃,吃了没饱,再吃一个。随着他一个一个吃下去,直到吃了7个馒头,方才饱了。这时他懊悔地说:“早知如此,我一开始就吃这第7个馒头就好了。”在他看来,前面6个馒头都是白吃了。 或许听了这个笑话的人一定会忍俊不禁,被故事中的话逗得哈哈大笑,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前面6个馒头垫底,光吃最后一个馒头是不可能吃饱的。这个故事在我们看来只是个笑话,在经济学家看来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哲理——边际效用原理。 “边际”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导数,即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两个变量改变量的比。“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特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动量。在上文的故事中,馒头的效用依赖于馒头的数量。当馒头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它带给人的总效用在逐步增加,但每个馒头所带来的效用的变动量——边际效用却有所不同。虽然这几个馒头的大小、质量都是相同的,但事实上,这个人吃的7个馒头中,第1个馒头的效用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因为他那个时候最饿,也最需要馒头,吃了它就可以免于被饿坏甚至是饿死。而第2个馒头的作用已经略微减小了,后面吃下去的馒头一个比一个的作用小,最后一个的边际效用已经为零。如果再吃下去,撑坏了肚子撑出病来,就会引起总效用下降,那个馒头的边际效用就是负值了。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事物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发生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作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我们知道一块土地上的庄稼收成的产量,除了客观因素以外,主要是受到农民往这块地施加肥料的影响,也就是,产量随着施肥量而变化。农民刚开始开垦土地时,由于地广肥稀,或许第一次向土地施肥所能增加的产量不大,以后第二次、第三次的施肥会较大地增加产量。但是到了一定的拐点以后,再继续施肥,总产量仍然会递增,但增加的速度却变慢了,即它的边际产量开始转为递减。如果再施下去,土地的边际产量会越来越小,直到一定的界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非常重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特点: ①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 ②的大小,与消费数量的多少反向变动。由于欲望强度有限,并随满足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消费数量越多,越小。 ③是特定时间内的效用。由于欲望具有再生性、反复性,也具有时间性。 ④实际上永远是正值。虽在理论上有负效用,但实际上,当一种产品的趋于零时,具有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变更其消费方式,去满足其他欲望,以提高效用。 ⑤是决定产品价值的主观标准。价值认为,产品的需求价格,不取决于总效用,而取决于边际效用。消费数量少,高,需求价格也高;消费数量多,边际效用低,需求价格也低。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是递减的。 通俗解释 举例说明 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 另一种解释方法:你开了个小作坊,你一个人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等问题,于是效率变成了8件/天,但是平均算下来,实际上每个人每天产出商品是4件,,每个人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这就是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2则实例。 生理解释 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这样,消费者为了购买一定数量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取决于他从这一定数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的数量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是递减的,这样,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所以,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理论解释 心理或生理的解释 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

基数效用论与叙述效用论的区别与联系

)基数效用论与叙述效用论的区别与联系 具体不清楚,书上58 )均衡价格的形成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图2-4中,假定D曲线为市场的需求曲线,S曲线为市场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与E点,E点为均衡点,在均衡点E,均衡价格P=4,均衡数量Q=400.显然,在均衡价格为4元的水平。消费者的购买量和生产者的销售量是相等的,都是400单位,也可以反过来说,在均衡数量为400的水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是相等的,都为4元,因此,这样一种状态便是一种使买卖双方都感到满意并愿意持续下去的均衡状态 ) 供给,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比那栋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公积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 解释谷贱伤农

在图2-24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1的位置向右平移到S2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原先的P1下降到P2。由于农产品的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和OP2E2Q2的面积之差 类似的,在歉收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数量的减少的幅度将小于由他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总收入量增加。在图2-24中,只需先假定农产品的歉收使供给曲线S'的位置向右移至S的位置,随后便可以具体的说明这种与丰收年份相反的情况了 ) 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长期均衡的条件,形成(画图说明)

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分析

第2编 消费者需求理论 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分析 3.1 复习笔记 1.效用、总效用及边际效用 (1)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物品中所感到的满足。 (2)总效用是指某一消费者在特定期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取效用的总和。 (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每增加(或减少)1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或减少)的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用来解释需求规律的一种理论观点。作为经济学的一个规律,它断言消费者消费的某种物品的数量的变化与相应的消费者主观心理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这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稳定的(而不是偶然的)数量关系。它是在考察总结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出的一个理论命题。当然,它的有效性要以假定人们消费行为的决策是符合理性为其必要前提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为: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特定商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将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用数学语言可以表示为:0dX dTU MU >=,和22dMU d dTU d TU ()0dX dX dX dX ==<。 对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生理上得到的满足或心理上对重复刺激的反应就递减了。另一种解释是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再假定消费者把用途按重要性分成几个等级,当他只有一个单位的物品时,作为有理性的人之理性的行为,他一定会将该物品用于满足其最重要的需要,而不会用于次要的用途上,当他可以支配使用的物品共有两个单位时,其中之一会用在次要的用途上;有3个单位时,将以其中之一用在第三级用途上,如此等等。所以某种消费品之一定数量中的最后一个单位给消费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提供的效用。 3.消费者均衡及其条件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决定如何将货币分配于各种消费品上,即决定买进哪些消费品,每种消费品的数量各多少,以使得花费一定量货币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极大值。 (2)消费者均衡条件 ①假定 a 消费者的嗜好与偏好是给定的,就是说,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是已知和既定的; b 消费者决定买进两种消费品X 和Y ,X 的价格P x 和Y 的价格P Y 是已知和既定的; c 消费者的收入M 是既定的,还假定他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这两种商品。 ②数学推导 要求消费者均衡也就是在家庭预算限制条件下求解效用函数的极大值问题。 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分别为: (,)X Y TU U X Y P X P Y M =+=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X Y Z U X Y M P X P Y λ=+-- 使偏导等于零: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价值论概述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依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边际效用价值论被用来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它还提出了市场价格论,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效用论者是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的: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于是,物品的边际效用,从而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并称之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主观价值论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显然,效用论者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1]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并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大则价值大,反之,价值则小。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主观价值论,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因而是错误的。 不过,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某些具体理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首先,边际效用价值论探讨了效用(即使用价值)的本质。对于使用价值,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有用性”(即效用)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未作深入分析。而杰文斯则指出:物的效用就在于对人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虽然这样解释不见得全面、深刻和规范,但毕竟对“效用”的本质作了探讨,因而是有价值的。 须知,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所以经济学必须高度注重对“人的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效用”的研究。 其次,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提出以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评价来测定商品的价值大小的观点完全是荒谬的、唯心主义的。但却不能否认,人的主观心理评价是测定使用价值即效用大小的基本标尺。在这一点上,绝不是唯心主义的,而是唯物主义的。因为,人的需要可以

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柏姆·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产生背景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队伍中迅速传播,而为资本家辩护的种种经济学说,诸如成本论、效用论、节欲论等等都纷纷破产。奥地利学派以主观唯心精神来“改造”传统经济学以便对付马克思主义的意图,受到了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 主要代表作: 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维塞尔的《自然价值》(1889),柏姆-巴维克《资本与资本利息》中的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第二卷《资本实证论》(1889)。此外,柏姆-巴维克的《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也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奥地利经济学派研究内容 奥地利经济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和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它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 奥地利经济学派把社会现实关系中的“经济人”,抽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主观主义的个人消费心理学。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例如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时,这杯水只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器,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奥地利学派承认这是主观价值,并认为经济学上讲的价值就应该只指这种主观价值,市场价格无非是根据这种主观价值所作的估价而形成的。 奥地利经济学派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论,门格尔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它们各自提供的效用的报酬;维塞尔则把它们当作补全财贷价值中各个组成要素的价值“归属”问题;柏姆·巴维克则以现在财货的边际效用估价高于未来财货的“时差利息论”解释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 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特点: ①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 ②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消费数量的多少反向变动。由于欲望强度有限,并随满足的增加 而递减,因此,消费数量越多,边际效用越小。 ③边际效用是特定时间内的效用。由于欲望具有再生性、反复性,边际效用也具有时 间性。 ④边际效用实际上永远是正值。虽在理论上有负效用,但实际上,当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 趋于零时,具有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变更其消费方式,去满足其他欲望,以提高效用。 ⑤边际效用是决定产品价值的主观标准。边际效用价值认为,产品的需求价格,不取决 于总效用,而取决于边际效用。消费数量少,边际效用高,需求价格也高 ; 消费数量多,边际效用 低,需求价格也低。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 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 的。 通俗解释 举例说明 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 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 边际贡献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 其二阶导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 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 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 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 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编辑]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原理 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下,当开始增加消费量时,边际效用会增加,即总效用增加 幅度大,但累积到相当消费量后,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若边际效用仍为正, 表示总效用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平缓;消费量累积到饱和,边际效用递减至0时,表示 总效用不会再累积增加,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若边际效用减为负,表示总效用亦会逐渐减少。 一般而言,消费者偏好某物而未能获得,或拥有數量不够大时,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大 增(边际效用增加);但拥有數量足够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增加幅度逐渐平缓(边际 效用递减);拥有數量太多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反而感觉厌惡(边际效用减为负且继续递减, 累积之总效用因此,亦减少)。在正常狀况下,消费者拥有足够數量而边际效用递减后,会将 有限资源配置转移以满足其他欲望,不至于消费同一商品过量到感觉厌恶。 [编辑]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复习过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特点: ①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 ②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消费数量的多少反向变动。由于欲望强度有限,并随满足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消费数量越多,边际效用越小。 ③边际效用是特定时间内的效用。由于欲望具有再生性、反复性,边际效用也具有时间性。 ④边际效用实际上永远是正值。虽在理论上有负效用,但实际上,当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零时,具有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变更其消费方式,去满足其他欲望,以提高效用。 ⑤边际效用是决定产品价值的主观标准。边际效用价值认为,产品的需求价格,不取决于总效用,而取决于边际效用。消费数量少,边际效用高,需求价格也高;消费数量多,边际效用低,需求价格也低。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通俗解释 举例说明

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另一种解释方法:你开了个小作坊,你一个人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等问题,于是效率变成了8件/天,但是平均算下来,实际上每个人每天产出商品是4件,边际效用递减,每个人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2则实例。 生理解释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这样,消费者为了购买一定数量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取决于他从这一定数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的数量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样,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所以,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理论解释 心理或生理的解释 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效用不断累积,新增加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19世纪的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克纳通过心理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并命名为韦伯——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这一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反证法 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则假定消费者可免费取用某种物品时,消费者对其需要量都将无穷多。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消费者对任何一件物品的需要都会在某一点上停止。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总效用最大,而边际效用为零。 资源配置说 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且可按重要性分成等级。消费者随着获得该物品数量的增加,会将其逐次用到不重要的用途上去。这本身就说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水,按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别由饮用、洗浴、洗衣、浇花等多种用途。水很少时,它被用作

经济学中用边际效用解释宝石和水

经济学中用边际效用解释宝石和水 摘要消费是人类社会中的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之一,经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私人消费支出要占到新创造财富总额的60%以上。这样巨大的消费支出花在数不清的商品和服务上,反映了数十亿消费者的选择。为什么购买这些商品和服务而不够买其他商 品和服务呢?这与欲望和效用有密切的关系。 消费者行为出发点是欲望,而归宿则是欲望的满足,即效用。 正文宝石的用处极小而价格昂贵,对生命来说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便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水是我们的生活所必需。我们从消费水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消费如此大量的水,以至于它的边际效用递减到极小。 至于钻石,相对于水来说,总效用很小,但由于我们购买和使用的钻石,数量非常少,钻石的边际效用很高。 价格与总效用无关,但与边际效用有关。在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和他们面临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他的支出在各种商 品之间的分配,必须使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都相等 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水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很低的价格水平,而钻石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很高的价格水平。 通常我们认为水对生命来说是重要的,所以它应该具有很高的价值,另一方面,宝石对生命来说不重要,所以人们应该认为她的价值比水低,但是,即便水能够提 供效用,它还是比宝石便宜的多。 从需求供给角度讲,水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提高或降低价格对需求没有影响,宝石是非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大,提高或降低价格对需求影 响很大。 又因为大家的需求量不同,宝石与水的供求也不同,宝石稀少,满足不了人们的奢侈欲望,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 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上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 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 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有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 费者欲望的能力,而边际效用则是指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 的满足程度。 总效用指从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全部满足或效用。边际效用指多消费一单位物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消费一定数量的物品的总效用等于各单位的边际效用的 总和。一个世纪以前,经济学家们在分析效用时,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 规律指出,随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越来越多,他从中得到的新增加的边际效用量越 来越少 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知,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逐步下降趋势的。商品的需求价格 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 消费量的逐渐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个规律指出,随着个人消费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