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四章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古典美术【95】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古典美术【95】亚洲美术印度美术公元前6世纪佛陀的诞生给印度思想界带来了巨大变化。
不过在美术史上的重大影响还在于佛陀逝世200年以后的孔雀王朝(MauryaDynasty)。
该王朝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其第三代英主阿育王(Asoka)是一位虔诚的佛教拥戴者,又是最初统一广阔的印度次大陆的君主。
阿育王在国内各地建造了佛教构筑,存留至今的遗物中,特别值得介绍的是阿育王石柱。
目前印度还留下了这种石柱14座左右,保存比较完整的仅仅一座。
这种石柱分打磨得很漂亮的柱头和柱身两部分。
柱头刻着钓钟状的莲瓣。
莲瓣之上制作了象、母牛、狮子及马等动物圆雕。
这些动物圆雕高约1.5米至2米,创作得十分真实生动并富于厚重的迫力。
《阿育王石柱》此外,作为孔雀王朝美术必须提及的是圆雕石刻神像。
帕特拉博物馆藏的药叉女神像及加尔各答博物馆藏的药叉神像作为婆罗门教的礼拜对象,表现得较为粗放而质朴,让人感到那一时代率真的民众情感。
《持拂药叉女》《孔雀王朝石雕》公元前184年孔雀王朝结束,代之以巽加王朝(巽伽王朝SungaDynasty)。
从巽伽王朝的遗品中,如桑奇和巴尔胡特佛塔(帕尔芙特多波),(Stupa佛塔)雕刻里可以看到印度传统手法得以发挥。
多波乃收纳佛陀遗骨、遗发、遗齿的建筑物。
当时的印度主要以砖石将多波构筑成向下的半圆球形式,在其周围修筑栏J及石门,再在石造栏J及石门上创作浮雕,这成为当时流行的风尚。
这些浮雕的主要内容为佛传故事及本生故事,在装饰多波的同时对参拜者给予形象的视觉影响。
这些佛传故事及本生故事浮雕中,对佛陀形象常常用塔、莲花、法轮、菩提树、金刚宝座等等形象来进行象征性的描写。
佛塔以及栏J、石门的构筑及浮雕以帕尔芙特(Bharhut)和桑奇(Sanchi)多波群为其精华。
《巽伽贵族》《持栏夜叉》《巴户特浮屠》《桑奇大塔》《桑奇佛塔北门背面第一横梁》《桑奇塔门支撑的女药叉》来自民间信仰的守护神药叉(Yaksa)和药叉女(Yaksi)在桑奇@多波门栏雕刻中不乏极为优秀的作品。
古印度艺术

开孔:所谓开孔即门和窗的形式,一般是尖拱、 马蹄拱或是多叶拱。大门上有巨大的凹陷空间, 称为伊旺,它为建筑带来虚实浅深的立体感。
纹样:伊斯兰式纹样堪称世界之冠,无论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 几何纹样还是文字纹样都有匠心独运之处。特别是它开创的几何纹 样,并列、对称、交错、连续、循环等各种方式形成两方或四方连 续的构图,变化无穷。
黄金:象征活跃在宇宙中, 而金脸则代表梵天在创造 宇宙时是处于活跃状态的。
四张脸:四大皆空。
一、佛教建筑 二、伊斯兰教建筑
三、印度教建筑
四、婆罗门建筑 五、耆那教建筑
六、印度古建筑文化
七,印度的现代建筑文化
一 佛教建筑(公元前300年~公元320年)
这种原始的木质和土砖建筑,就目前尚存的最早建筑来看,主要有 三种形式:住人的洞穴、凿出的布道讲经的石洞、佛塔。这几种神 堂都是为了供大量信徒聚会而设计的。布道石洞的主要形式和细部 沿袭了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原型。佛塔为半球状的坟墩,其四周则有 一条供信徒举行祭典仪式时行走的道路,印度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桑 奇佛塔。佛庙是石结构的神堂,其外部大多覆以丰富的雕饰物。
人说建筑可以抽象地表达力量,那么伊斯 兰建筑,就是伊斯兰教教徒信仰力量的好表 达。而清真寺,就是伊斯兰建筑的最突出代 表。 一般来说,清真寺的中心是一座有巨型穹 顶的集中式形制大殿,周围有若干小穹顶环抱, 大殿前有一个开阔的广场,尖塔矗立四边。大殿 用石柱撑起,柱头和天花板之间的结合部以及大 殿门窗都广泛应用着各式发劵,最为人熟知的是 马蹄形发劵和花瓣形劵。
穹顶有很大改进,清真寺、陵墓多以 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角有体 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立面设有尖券 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
理石装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
8 (第1-4章)外国工艺美术史作品说明_2[83页]
![8 (第1-4章)外国工艺美术史作品说明_2[83页]](https://img.taocdn.com/s3/m/4da9bbac763231126fdb110e.png)
几何纹双耳陶瓮 (局部) 葬礼图(哀诉) 雅典 公元前8世纪
耶波鲁博斯之盘 东方纹样式 公元前600年左右
黑纹式双耳陶罐 雅典 公元前6世纪后期
乳形陶杯 黑纹式 公元前530左右
醉酒少年与少女 红纹式 布里戈斯作 约公元前480年
香 油 小 瓶
公 元 前 4 世 纪彩源自纹 式兽 面 纹 青 铜 方 鼎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 古代埃及工艺美术
美 尼 斯 王 征 服 三 角 洲
帕哈特普墓室浮雕
玻璃鱼形容器
黑 顶 陶 器
鳄鱼纹彩陶钵
黄 金 王 棺
黄金拖鞋
公 主 金 冠
雪花石内脏壶
雪 花 石 灯
雪 花 石 瓶
公 元 前 14 世 纪
睡 莲 纹 玻 璃 杯
玻璃首饰 公元前15世纪
彩 绘 鸵 鸟 纹 陶 罐
新 石 器 时 代
青釉河马 第十二王朝
彩 绘 酒 瓶
第 十 八 王 朝 至 第 十 九 王 朝 初 期
黄金耳坠
有翼圣甲虫形的胸饰 第二十一王朝
木 椅
国 王 的 头 部
新 王 国 初 期
蛇 王 之 碑
王 朝 时 代 之 前
胸佩 第十二王朝
木 椅
鹰 头
羊 形 把 手 银 罐
翼狮与牡鹿
第三章 古代波斯工艺美术
翼狮形黄金角杯
人物纹八曲长杯
植 物 纹 提 花 手 织 物
狮纹金杯
石 雕 女 立 像
山 羊 纹 彩 绘 陶 杯
陶制嘴壶
动 植 物 纹 样 织 物
植 物 纹 提 花 手 织 物
天青石国王像
人 物 纹 银 杯 2
人 物 纹 银 杯 1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四章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 除上述工艺之外,古代印度的编织工艺、木工艺和珠宝工 艺也是相当发达且闻名于世的。其特有的金银色的精致织 物(如缀有金属线装饰的锦缎)和色彩丰富的棉布,以及 纱丽服(妇女包头裹身或披肩裹身的服装)的工艺制作、 装饰纹样和设色都极具特色。木制的盒子、箱子、面具、 容器、家具及乐器等,特别是经过漆饰彩绘或金属镶嵌、 包边的木制品,都有独特而辉煌的成就。
• 古代印度陶工艺中的这种“写意”手法,一直影响着以后 的陶艺发展和风格形成,成为印度陶工艺的优秀传统。
• 至孔雀王朝时代,陶器的制作技术和表现题材都有很大的 发展。此时除了历史上有过的土红色或黄赭色陶器外,还 有白色、浅黄色的制品问世。
• 随着广泛的应用和商业贸易的需求,带有动物或神像纹饰 的陶器开始流行,特别是各类动物或神像形状的器皿极为 盛行,这种势头一直保持到贵霜王朝时期。常见的造型有 大象、牛、狮、羊、鹰等,陶器规格大小不一,大者有1 米多高,小的不足2厘米,反映出工匠们优异的陶艺技能 和开阔的设计思路。另外,各色釉陶此时亦十分普遍,特 别是绿釉陶器的制作格外时兴,《人面鸟身绿釉陶壶》即 为典型代表作。
贵霜王朝时期, 金属工艺的制作 掀起了一个新的 高潮。随着宗教 艺术的大力发展, 金属工艺在祭器、 神像以及其他装 饰性物品上的应 用显得格外重要。 特别是佛教工艺 中的舍利容器, 在此期获得了空 前的进展。《金 制舍利容器》和 《伽腻色迦王舍 利容器》即为例 证。
• 笈多王朝时期,金属工艺 在各种宗教艺术中皆扮演 了重要角色。但此时金属 工艺的制作,主要体现在 各种祭器和神像方面,当 然,在金属的冶炼、铸造 和加工技术上较之前期有 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制 作大型作品方面,表现出 相当的实力和技艺。
2(第3-4章) 外国工艺美术史.(1)[26页]
![2(第3-4章) 外国工艺美术史.(1)[26页]](https://img.taocdn.com/s3/m/e2a8abde8762caaedd33d47c.png)
简答辑要
★2. 简述古代波斯金属工艺的艺术特色。
答题要点: ⑴在前波斯时期的埃兰王国时代,波斯的金属工艺就相当成熟了。这时的银器造型单纯、装饰典雅。 ⑵埃兰王朝末期至米堤亚王朝初期,青铜工艺的造型风格和装饰特征是在古朴浑厚之余,又有活泼
的气韵。此时的金银工艺品虽不是金属工艺的主流,但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此时盛行的动物纹黄 金杯最有典型意义。
论述专项
★1. 论述古代波斯金属工艺的成就,并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 古代波斯的金属工艺是世界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波斯各王朝时期的贵金属工艺制
品,不论在造型、装饰及制作工艺上,还是在功能的设计上,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为古代西亚的金属 工艺谱写了灿烂的篇章。
(1)埃兰王朝时代,波斯的金属工艺就相当成熟。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时候,这里已经出现了造型 单纯、装饰典雅的银器,现藏于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的制作于公元前30世纪左右的《人物纹银杯》便 是例证,杯壁的两侧分别装饰着一个女性人物形象,一侧为立姿的(图3.11),另一侧则是坐姿的(图 3.12)。整个装饰体现了一种古典美的特质,同时也反映了埃兰工匠的审美水平和制作技艺。
⑶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金属工艺大发展。此时大量的金银制品,造型生动,做工精致,豪华典雅, 充满宫廷艺术气息和享乐主义色彩。这时的金属工艺制作的特点是动物形态与器皿完美结合,以翼狮形 角杯为代表。
⑷萨珊王朝时期,波斯金属工艺复兴,以银制工艺品为代表。这时金属工艺的特点是优雅细腻、华 美精致,带有古典主义色彩和浓郁的宫廷气息,以八曲长杯为代表。
(2)强烈的造型意识。波斯工艺美术注重造型的重要性(图3.17),不论是什么材质的制品,皆以 造型为本,精益求精;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制品造型,也都全力以赴。巨大的建筑装饰和精巧入微 的工艺品具有同等重要的造型意义。因此,波斯工艺美术中反映出的造型意识精深而博大、生动而壮美。
外国工艺美术

1、约5万年前,除了原始的石斧之外,还有尖状器、刮削器的出现,此期称为“中期旧石器时代”。
2、大约在5万年至1.5万年之前的“晚期旧石器时代”,人们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图腾”崇拜。
3、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这意味着农牧业的出现。5000年至3000年之前之一阶段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罗马式工艺美术1发展于11世纪,成熟于12世纪上半期它首先出现于法国然后遍及所有不受拜占庭艺术影响的欧洲国家.2金属工艺的制作风格主要是以平面化自由化处理形象占主
导地位3罗马式家具的主要特色是素朴无华的装饰风格.它们大多以薄木雕刻作为装饰手法并且延续了古代家具的某些风格.4纺织工艺,主要作品是在贵族的府邸与教堂中悬挂的壁毯,无论在技术还是数量和规模上,这一时期的欧洲纺织工业都有巨大的发展.代表作:贝叶挂毯.罗可可形成的生产时间、背景、风格艺术特征、形成因素或原因:
现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1、传统风格——现在人使用现代材料,表现传统工艺美术的造型与装饰风格,追求怀旧情思和复古意趣。2、装饰风格——强调工艺美术作品的装饰功能,忽略材质肌理的展现,但实用功能依然占有主要比重。3、现在风格——强调工艺美术作品的材质肌理本身的美感效果,同时考虑到实用功能,但忽略装饰性的表现。4、前卫风格——无视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功能,强调单纯的“美”和“刺激”,强调“视觉冲击力”和工艺家个性的表现,有意改变作品材质肌理的感觉。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中世纪美术【96】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中世纪美术【96】亚洲美术尽管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然而占印度全人口的80%以上的却是印度教徒。
雅利安人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印度西北部以来直到现在,一直保持着民族宗教传统的连续性。
古代印度曾经有过佛教美术的全盛期,而印度教美术的造形活动直到公元5世纪左右才真正开始,到中世纪前期才逐渐取代佛教美术而成为印度美术的中心。
印度教诸神作为表现自然界各种威力的象征,有许多多臂多面的和奇怪姿态的造型,以激烈的动感和力量为其特征。
印度教的雕刻与佛教雕刻相异的是以一种跃动而柔和的线条去塑造轮廓,达到富于肉感性、神秘性,怪异性的趣味。
笈多时代静谧的内在的佛教雕刻接受了印度教神像的跃动的多臂多面造形样式的影响,逐步走向了密教化。
印度教的许多神妃成了佛教中的天部诸神及菩萨,如梵天(Brahma)的神妃萨拉斯瓦蒂(Sarasvati))成了辨财天;维修奴(Vishnu)的神妃拉克湿密(Laksmi)成了圣观音;难近母(Durga)女神成了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索观音等等,还有其他姿势各异、多面多臂的观音造形。
这对中国、日本等密教美术造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婚礼》公元8世纪中叶,由哥帕拉(Gopala)建立了帕拉王朝(PalaDynasty),帕拉朝历代王热心保护佛教,使佛教在东印度的比哈尔、奔嘎尔等地区得以延续发展近400年,使印度佛教美术展现了最后的光辉,并给予尼泊尔、西藏、东南亚诸地区佛教美术以重大影响。
帕拉朝雕刻以密教像为多,传统的释迦佛也制作了不少。
以佛传的场面表现礼拜尊像为其特征。
佛传的各场面都有特定的印相,同时在释迦像周围根据不同场面关系,概要地表现出一些人物,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
佛传场面常被限于八相。
中央为降魔成道独尊,周围有诞生,猕猴奉蜜、三十三天降下、醉象调伏、舍卫城神变、初法转轮、涅槃等画面很小的七相,即所谓释迦八相图,那烂陀的一尊释迦八相图即为其代表。
《古印度美术》课件

雕塑艺术
宗教雕塑
古印度宗教雕塑丰富多样,包括 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不同宗 教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以 其细腻的雕刻技巧和深刻的象征
意义而著称。
石雕艺术
古印度石雕艺术历史悠久,如阿 旃陀和埃洛拉等地的石窟雕刻, 展现了古印度人对石雕艺术的精
湛技艺。
陶器塔陶器等,以其独特的造型和
古印度美术对中国古代绘 画和工艺美术的影响
古印度美术对中国古代绘画和工艺美术产生 了影响,如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风格 就受到了古印度美术的影响。同时,古印度 美术的装饰图案和雕刻技艺也对中国的工艺
美术产生了影响。
THANKS
古印度美术中的场景与情节也具有象 征意义,如净土变相图、本生图等,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与情节 来表达深刻的宗教哲理和人生智慧。
05
古印度美术与其他文化的交 流与影响
古印度美术与希腊罗马文化的交流
希腊罗马雕塑艺术对古印度雕塑艺术的影响
古印度雕塑艺术在希腊罗马雕塑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 点,如注重细节和表情的刻画,强调人体的曲线美和动态美。
古印度美术对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古印度美术也对伊斯兰文化产生了影响,如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图案 就受到了古印度美术的影响。
古印度美术对中国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对古印 度美术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对古印 度美术产生了影响,如佛教雕塑和壁画等方 面都受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影响。
详细描述
古印度美术通常指的是印度次大陆古代文明时期的艺术形式,包括雕塑、绘画 、建筑等。其特点包括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工艺技巧、独特的造型语言和深 刻的象征意义。
古印度美术的历史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佛教的诞生,古 代印度工艺美术的性 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石工艺也处于服务于 佛教的地位,于是, 用各种石材制作的舍 利容器,祭器、石垣、 石碑和建筑装饰用石 板,以及各种神像等 应运而生,并得到大 力发展。《滑石舍利 容器》(图4-6)便是 一件典型的初期佛教 时期的石工艺作品。
• 在毗普拉夫瓦还出土了一件公 元前3世纪的石工艺作品—— 《水晶石舍利容器》,器身总 高不过9厘米,但造型设计和 制作技艺十分出色,蕴含着现 代工艺的风采。容器通体透明, 在球体造型的上端是鱼形装饰, 打破了容器整体对称、呆板的 状态,给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节 陶工艺
• 出土文物表明,在公元前 30世纪时,印度的陶工艺 已相当发达。在印度河流 域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 的陶工艺制品,其中有造 型生动、充满生活情趣的 土陶雕塑,也有造型简括、 纹饰美观的实用器皿。它 们不仅是古代印度悠久历 史的忠实见证者,也是印 度河流域上古文明最典型 的代表作品。
• 通常被称为“释迦牟尼”(Sakyamuni)或“佛陀” (Buddha,意即“觉悟者”),简称“佛”。
• 公元前4世纪末,孔雀王朝(Maurya,约前324—前187) 取代了摩揭陀的难陀王朝(Nanda,约前364—前324)。
• 公元1世纪,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Kushan,1—5世 纪)在中亚兴起,不久即侵占了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石工艺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 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工艺作品 来看,这些公元前30世纪至 前20世纪的石制品,已显示 出印度艺术的古朴而浑厚、 带有一定神秘主义色彩的风 格特征。《舞蹈的男人体》 (图 4-4)和《红褐色石男子 躯干》,皆为哈拉帕出土, 两件作品都不过10厘米高。
在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 的稍大一些的冻石工艺 作品《男子头像》和 《男子胸像》(图 45),制作精良,刻画 细微,不失为此时的经 典之作。
• 在哈拉帕出土的陶器中, 有很多地母神像的陶俑, 具有独特的风格。《陶塑 母神像》(图4-1)即体现 了上述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哈拉帕文化遗址,还出土了 5000 多年前 的陶制玩具,它们虽然尺寸不大(不足 10 厘米高),但造 型奇特,形象别致,表现手法大胆而夸张,着实令人喜爱。 在摩亨佐-达罗出土的约4500年前的一批陶制玩具中,已经 有了经装配组合后由人工牵引而活动的玩具,其设计匠心 和制作技艺十分令人惊异。《陶制活动玩具》(图4-2)便 是其中一例。
• 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石 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 石工艺以红砂石为主要材料, 进行大型作品的制作,一般都 作为纪念性石柱、石碑装饰和 宗教(主要是佛教)建筑的装 饰,如石垣、窣都婆(Stupa, 即佛塔)天门(塔门)的装饰 等。雕刻工艺十分精湛,整体 设计异常出色。其中阿育王的 狮形石柱头(图4-7)和桑奇 佛塔的石工艺装饰,最能代表 这一时期石工艺的艺术成就。
• 古代印度陶工艺中的这种“写意”手法,一直影响着以后 的陶艺发展和风格形成,成为印度陶工艺的优秀传统。
• 至孔雀王朝时代,陶器的制作技术和表现题材都有很大的 发展。此时除了历史上有过的土红色或黄赭色陶器外,还 有白色、浅黄色的制品问世。
• 随着广泛的应用和商业贸易的需求,带有动物或神像纹饰 的陶器开始流行,特别是各类动物或神像形状的器皿极为 盛行,这种势头一直保持到贵霜王朝时期。常见的造型有 大象、牛、狮、羊、鹰等,陶器规格大小不一,大者有1 米多高,小的不足2厘米,反映出工匠们优异的陶艺技能 和开阔的设计思路。另外,各色釉陶此时亦十分普遍,特 别是绿釉陶器的制作格外时兴,《人面鸟身绿釉陶壶》即 为典型代表作。
第四章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学习目标
1.熟悉古代印度的基本概况。 2.掌握古代印度陶工艺的基本状况、特色和主要作品。 3.掌握古代印度石工艺的发展、特色和主要作品。 4.掌握古代印度金属工艺的发展、特色和主要作品。 5.掌握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 6.掌握印度工艺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第一节 概 述
• 至笈多王朝时期,古代印度进入中世纪历史的辉煌时代, 工艺美术大力发展,陶工艺作品无论是实用器皿,还是玩 具、小型雕像或各种神像,在印度各地均有制作。总的艺 术风格和工艺特征表现为:浓郁的装饰情调,优美的古典 形式,强烈的色彩表现;同时,作品中也不乏宗教气息。
• 之后,陶工艺又不断涌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制作技术, 如蓝釉陶器的大量生产,以及在彩绘陶制品上镀金,使之 更为豪华精美、新颖别致。
从摩亨佐-达罗出土的一 件约公元前25世纪的 《彩纹陶器》(图4-3) 可以看出古代印度陶器 特有的造型与装饰风格: 庄重典雅,饱满大方, 古朴浑厚。
• 瘤牛的形象,也时常出现在哈拉帕文化的陶工艺作品中, 不过,这类作品主要是在摩亨佐-达罗被发现的,其制作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5世纪至前20世纪期间。
• 公元320年,摩揭陀王国的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了笈多 王朝,首都华氏城。这是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它标志着印度的奴隶制度趋于解体,封建关系开始形成。
• 之后,笈多王朝不断对外扩张,建立起地域广阔的帝国。 旃陀罗·笈多二世时代(约380—413),王朝达到鼎盛 状态,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梵文文学、建筑 雕刻,以及工艺美术和绘画等均有显著成就。之后,帝国 逐渐衰落,5世纪中叶,白匈奴人不断入侵,王朝的中央 政权逐步丧失,内部分崩离析,疆土日蹙,仅限于摩揭陀 及其邻近地区。6世纪末,王朝衰微。
•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 了一些青铜文化遗址。其分布的范围很广,东起德里附近, 西至伊朗边境,北抵西姆拉丘陵南麓,南达坎贝湾东岸, 有城市和村落数百处,其中以哈拉帕(Harappa)和摩 亨佐-达罗(Mohenjo-Daro)两座城市遗址的规模为最 大。由于哈拉帕文化遗址的发现在前,故史学界常把印度 河流域的上古文明统称为“哈拉帕文化”。
• 哈拉帕文化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至前1750年之 间。从考古的文物中得知,它是一种典型的青铜文化。
• 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北印度各国互相争战,从割据争 霸逐渐趋向统一,史称“列国时代”。
• 佛教的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Gautama Siddh tha, 约前 565—前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