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 工艺美术

合集下载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古典美术【95】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古典美术【95】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古典美术【95】亚洲美术印度美术公元前6世纪佛陀的诞生给印度思想界带来了巨大变化。

不过在美术史上的重大影响还在于佛陀逝世200年以后的孔雀王朝(MauryaDynasty)。

该王朝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其第三代英主阿育王(Asoka)是一位虔诚的佛教拥戴者,又是最初统一广阔的印度次大陆的君主。

阿育王在国内各地建造了佛教构筑,存留至今的遗物中,特别值得介绍的是阿育王石柱。

目前印度还留下了这种石柱14座左右,保存比较完整的仅仅一座。

这种石柱分打磨得很漂亮的柱头和柱身两部分。

柱头刻着钓钟状的莲瓣。

莲瓣之上制作了象、母牛、狮子及马等动物圆雕。

这些动物圆雕高约1.5米至2米,创作得十分真实生动并富于厚重的迫力。

《阿育王石柱》此外,作为孔雀王朝美术必须提及的是圆雕石刻神像。

帕特拉博物馆藏的药叉女神像及加尔各答博物馆藏的药叉神像作为婆罗门教的礼拜对象,表现得较为粗放而质朴,让人感到那一时代率真的民众情感。

《持拂药叉女》《孔雀王朝石雕》公元前184年孔雀王朝结束,代之以巽加王朝(巽伽王朝SungaDynasty)。

从巽伽王朝的遗品中,如桑奇和巴尔胡特佛塔(帕尔芙特多波),(Stupa佛塔)雕刻里可以看到印度传统手法得以发挥。

多波乃收纳佛陀遗骨、遗发、遗齿的建筑物。

当时的印度主要以砖石将多波构筑成向下的半圆球形式,在其周围修筑栏J及石门,再在石造栏J及石门上创作浮雕,这成为当时流行的风尚。

这些浮雕的主要内容为佛传故事及本生故事,在装饰多波的同时对参拜者给予形象的视觉影响。

这些佛传故事及本生故事浮雕中,对佛陀形象常常用塔、莲花、法轮、菩提树、金刚宝座等等形象来进行象征性的描写。

佛塔以及栏J、石门的构筑及浮雕以帕尔芙特(Bharhut)和桑奇(Sanchi)多波群为其精华。

《巽伽贵族》《持栏夜叉》《巴户特浮屠》《桑奇大塔》《桑奇佛塔北门背面第一横梁》《桑奇塔门支撑的女药叉》来自民间信仰的守护神药叉(Yaksa)和药叉女(Yaksi)在桑奇@多波门栏雕刻中不乏极为优秀的作品。

外国工艺美术史5古代印度

外国工艺美术史5古代印度

四、金属工艺
• 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风格上:精致典雅、 古朴大方,特别是在神像的造型上做到 雅、俗结合。
小结
• 1、宗教性 • 2、丰富性 • 3、象征性 • 4、神秘性 • 5、官能性 • 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各 种石制工具,之后不断的传承发扬,佛 教的诞生,使得石工艺有了质的转变, 石工艺开始占据为宗教服务的地位。
阿育王狮子柱头


砂石,高2.1米,约公元前273年,现收藏于印度 萨那拉特考古博物馆。 印度是四大东方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化、希腊 文化和中国文化并列为古代世界三大文化体系。 印度的艺术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大约 5000年左右的历史,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独 具特色,又自成体系,对亚洲其他各国的艺术均 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持续的外族入侵、复杂 的人种和宗教的更迭,印度的艺术也体现出错综 复杂的意识内容,经历了一个风格演变的过程。 由于宗教在古代印度的特殊地位,所以印度的艺 术本质上基本是宗教的。在伊斯兰教传入以前, 古印度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之后,印度 美术被分为佛教美术和伊斯兰教美术。公元前 322年,印度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建立起来,历 史上称为孔雀王朝。到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 育王时代,佛教被尊为国教,佛教美术因而也日 趋繁盛。阿育王修建了大量的建筑物以铭记战功 和宣扬佛法,其中包括大量的独石纪念碑式圆柱, 这些圆柱顶部柱头都是用单独完整的岩石雕刻而 成,明显是将波斯、希腊雕刻法与本国传统结合 的产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阿育王狮子 柱头》。
一、概述
• 史学界把印度河流域的上古文明统称为哈 拉帕文化(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 年之间,基本上是一种青铜文化)。
二、陶工艺
• 哈拉帕陶器独特的风格:形态抽象,造 型夸张,在古拙质朴的形象中蕴涵着强 劲有力的气韵。 • 古代印度陶工艺中有这种“写意”手法, 从而形成了古印度独特的风格。

古印度艺术

古印度艺术

开孔:所谓开孔即门和窗的形式,一般是尖拱、 马蹄拱或是多叶拱。大门上有巨大的凹陷空间, 称为伊旺,它为建筑带来虚实浅深的立体感。
纹样:伊斯兰式纹样堪称世界之冠,无论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 几何纹样还是文字纹样都有匠心独运之处。特别是它开创的几何纹 样,并列、对称、交错、连续、循环等各种方式形成两方或四方连 续的构图,变化无穷。
人说建筑可以抽象地表达力量,那么伊斯 兰建筑,就是伊斯兰教教徒信仰力量的好表 达。而清真寺,就是伊斯兰建筑的最突出代 表。 一般来说,清真寺的中心是一座有巨型穹 顶的集中式形制大殿,周围有若干小穹顶环抱, 大殿前有一个开阔的广场,尖塔矗立四边。大殿 用石柱撑起,柱头和天花板之间的结合部以及大 殿门窗都广泛应用着各式发劵,最为人熟知的是 马蹄形发劵和花瓣形劵。
泰姬陵建筑的艺术水平很高,集中了印度、中东及 波斯的艺术特点。整座建筑体形雄浑高雅,轮廓简洁 明丽。由于它坐落在具有一片常绿的树木和草坪的陵 园内,在碧空和草坪之间,洁白光亮的陵墓更显得肃 穆、端庄、典雅。
穹隆:伊斯兰建筑造型的主要特
征是用大小穹顶覆盖主要空间。纵 断面为椭圆形。7世纪初伊斯兰教 兴起后,继承这一传统并于8世纪 初出现了双圆心尖券,尖拱和尖穹
古印度藝術 埃及藝術 部落藝術(非洲)
Powered by
目錄
古印度藝術
埃及藝術
部落藝術(非印度的文明起自印度西 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它 最早的史前藝術,一般 稱「印度河文明時代(約 公元前2300~前1750年) 的藝術」。據考古學家 們發掘,作為印度史前 文明的曙光,最遠可上 溯到新石器時代後期, 即銅器與銅石並用時代。 印度的藝術是其文化的 重要組成部份,有大約 5000年左右的歷史,它 內容廣泛,形式豐富, 獨具特色。

古印度艺术

古印度艺术

开孔:所谓开孔即门和窗的形式,一般是尖拱、 马蹄拱或是多叶拱。大门上有巨大的凹陷空间, 称为伊旺,它为建筑带来虚实浅深的立体感。
纹样:伊斯兰式纹样堪称世界之冠,无论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 几何纹样还是文字纹样都有匠心独运之处。特别是它开创的几何纹 样,并列、对称、交错、连续、循环等各种方式形成两方或四方连 续的构图,变化无穷。
黄金:象征活跃在宇宙中, 而金脸则代表梵天在创造 宇宙时是处于活跃状态的。
四张脸:四大皆空。
一、佛教建筑 二、伊斯兰教建筑
三、印度教建筑
四、婆罗门建筑 五、耆那教建筑
六、印度古建筑文化
七,印度的现代建筑文化
一 佛教建筑(公元前300年~公元320年)
这种原始的木质和土砖建筑,就目前尚存的最早建筑来看,主要有 三种形式:住人的洞穴、凿出的布道讲经的石洞、佛塔。这几种神 堂都是为了供大量信徒聚会而设计的。布道石洞的主要形式和细部 沿袭了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原型。佛塔为半球状的坟墩,其四周则有 一条供信徒举行祭典仪式时行走的道路,印度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桑 奇佛塔。佛庙是石结构的神堂,其外部大多覆以丰富的雕饰物。
人说建筑可以抽象地表达力量,那么伊斯 兰建筑,就是伊斯兰教教徒信仰力量的好表 达。而清真寺,就是伊斯兰建筑的最突出代 表。 一般来说,清真寺的中心是一座有巨型穹 顶的集中式形制大殿,周围有若干小穹顶环抱, 大殿前有一个开阔的广场,尖塔矗立四边。大殿 用石柱撑起,柱头和天花板之间的结合部以及大 殿门窗都广泛应用着各式发劵,最为人熟知的是 马蹄形发劵和花瓣形劵。
穹顶有很大改进,清真寺、陵墓多以 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角有体 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立面设有尖券 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
理石装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四章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四章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 此外,婆罗门教、耆那教、 印度教的神像制作亦相当 盛行,梵天、毗湿奴和湿 婆等神像的制作随处可见, 证明此时工艺美术对宗教 几乎处于全面服务的地位, 由此不难看出宗教信仰对 其他文化的影响力。《舞 蹈的湿婆》(图 4-11)是 最常见的金工作品。
• 除上述工艺之外,古代印度的编织工艺、木工艺和珠宝工 艺也是相当发达且闻名于世的。其特有的金银色的精致织 物(如缀有金属线装饰的锦缎)和色彩丰富的棉布,以及 纱丽服(妇女包头裹身或披肩裹身的服装)的工艺制作、 装饰纹样和设色都极具特色。木制的盒子、箱子、面具、 容器、家具及乐器等,特别是经过漆饰彩绘或金属镶嵌、 包边的木制品,都有独特而辉煌的成就。
• 古代印度陶工艺中的这种“写意”手法,一直影响着以后 的陶艺发展和风格形成,成为印度陶工艺的优秀传统。
• 至孔雀王朝时代,陶器的制作技术和表现题材都有很大的 发展。此时除了历史上有过的土红色或黄赭色陶器外,还 有白色、浅黄色的制品问世。
• 随着广泛的应用和商业贸易的需求,带有动物或神像纹饰 的陶器开始流行,特别是各类动物或神像形状的器皿极为 盛行,这种势头一直保持到贵霜王朝时期。常见的造型有 大象、牛、狮、羊、鹰等,陶器规格大小不一,大者有1 米多高,小的不足2厘米,反映出工匠们优异的陶艺技能 和开阔的设计思路。另外,各色釉陶此时亦十分普遍,特 别是绿釉陶器的制作格外时兴,《人面鸟身绿釉陶壶》即 为典型代表作。
贵霜王朝时期, 金属工艺的制作 掀起了一个新的 高潮。随着宗教 艺术的大力发展, 金属工艺在祭器、 神像以及其他装 饰性物品上的应 用显得格外重要。 特别是佛教工艺 中的舍利容器, 在此期获得了空 前的进展。《金 制舍利容器》和 《伽腻色迦王舍 利容器》即为例 证。
• 笈多王朝时期,金属工艺 在各种宗教艺术中皆扮演 了重要角色。但此时金属 工艺的制作,主要体现在 各种祭器和神像方面,当 然,在金属的冶炼、铸造 和加工技术上较之前期有 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制 作大型作品方面,表现出 相当的实力和技艺。

哈拉帕时期印度陶器工艺美术浅析

哈拉帕时期印度陶器工艺美术浅析

哈拉帕时期印度陶器工艺美术浅析作者:陈麒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摘 ; 要:雅利安人的入侵而终结哈拉帕文化。

在此期间哈拉帕文化发展出了灿烂的历史,制陶工艺更是尤为发达,制作出了很具特色的陶制印章,哈拉帕时期的陶器工艺美术是古印度文明的重要载体,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做了简要梳理与介绍。

关键词:哈拉帕文化;印度;陶器;陶制印章;彩陶;陶俑中图分类号:K866.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072-01哈拉帕文化期是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德拉威人创建的,由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入侵而终结,考古发现了两个大规模城市哈拉帕城与摩亨佐-达罗城。

从两个遗址来看,哈拉帕文化应当是相当兴盛发达的。

造物早已突破了工具,实用器物的第一需求,已经出现了许多制造精美器物。

轮制陶器特点已相当鲜明,烧制出来的器物表面光滑,色泽鲜亮。

一、陶制印章哈拉帕文化最具有特色的就要数摩亨佐-达罗出土的陶制印章了,哈拉帕陶制印章共计出土2000余枚,印章中刻有象形文字,人物纹、动物纹,几何纹等内容,切印章内容排版美观,通常包含一个主要纹样,如动物纹样牛、羊为主体,四周环绕象形文字,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具有较高的形式美。

但由于对印章文字的解读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确定制作如此细腻精致的印章具体作用。

实际上,印章不仅有陶制,也有天青石、象牙、铜等其他材质印章,虽然制作的工艺不尽相同,但风格特征相同,应当说是具有相同的意义,材质的不同并不是区分高低贵贱的标尺。

二、彩陶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精美的彩陶制品,彩陶制作工艺相当于我国的黄河上游仰韶文化期以及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期,但不同的是我国彩陶要早于印度2500余年。

古印度的制陶工艺发达,轮制陶器技术成熟。

彩陶是在陶质素坯上上一层红色泥釉,再用深色线条刻画纹样。

纹样题材包括动物纹,如牛、羊、鱼、鹿(没有马),植物纹,如花瓣纹、卷草纹,几何纹,如折线纹、波浪纹。

印度的民间工艺品和饰品

印度的民间工艺品和饰品

印度的民间工艺品和饰品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和饰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这些工艺品和饰品代表了印度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印度丰富多样的文化。

一、纳瓦拉特里工艺品纳瓦拉特里工艺品是在印度瓜廖尔市兴起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通常是由黄铜、白铜或玛瑙等材料制成,并经过精细的雕刻和彩绘。

纳瓦拉特里工艺品的主题多样,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自然景观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用于宗教仪式和庆典的重要物品。

二、钻石刺绣钻石刺绣是印度宫廷艺术的瑰宝,起源于17世纪的莫卧儿帝国。

这种工艺以其华丽的钻石镶嵌和精美的金线刺绣而闻名。

钻石刺绣通常被应用于服装、配饰和家居装饰等领域,给人以奢华高贵的感觉。

这些工艺品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场合展示出了印度的独特魅力。

三、木雕工艺品木雕工艺品是印度民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工艺品通常是由椰壳、花生壳和檀香木等材料制成,经过雕刻和抛光等工艺加工。

木雕工艺品的主题广泛,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动物形象等。

这些工艺品以其生动栩栩的形象和精细的雕刻而备受赞赏。

四、嵌花瓷器嵌花瓷器是一种独特的印度陶瓷艺术,起源于莫卧儿帝国时期。

这种工艺品通常使用白色瓷器作为底材,通过刻画花卉和植物纹样,再以深色颜料填充,形成鲜艳亮丽的效果。

嵌花瓷器以其精美细腻的花纹和独特的色彩而著称。

这些工艺品被广泛用于宫廷和贵族家庭的餐具和装饰品中。

五、珠宝首饰珠宝首饰是印度传统饰品的代表。

印度素有“珠宝王国”的美誉,其珠宝制作工艺精湛,设计独特。

印度的珠宝首饰通常使用黄金、白金和纯银作为主要材料,配以宝石和珍珠等饰品。

这些珠宝首饰不仅在印度国内深受欢迎,也远销世界各地,受到国际消费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印度的民间工艺品和饰品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印度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工艺品和饰品不仅仅是物品,更是印度人民智慧和美学追求的结晶。

《古印度美术》课件

《古印度美术》课件

格。
古印度派系
雕刻艺术
古印度的雕刻艺术以寺庙和洞窟为载体,展现了雄伟的建筑和细致的雕刻技艺。
印度教艺术 ️
印度教艺术以其丰富多样的神话和宗教故事为主题,传达出神圣和宗教崇拜的情感。
佛教艺术 ☸️
佛教艺术表现了佛陀及其教导的形象,强调内心平静和智慧的追求。
古印度艺术作品
《摩揭陀史》浮雕
大笠塔雕刻
《古印度美术》PPT课件
古印度美术展示了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艺术品的壮丽之美。让我们深
入了解古印度美术的概述和特点。
古印度美术的历史及特点
1
多元文化影响
2
宗教与哲学
古印度美术受到古老的印度文明、希腊东方
古印度美成了独特的艺术风
表达出深邃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2
传统与现代融合
现代古印度艺术家在作品中融入当代元素,展示出创新与传统相融合的美。
马米亚玛苏塔的壁画
这些细致的浮雕展示了古印度历
大笠塔寺庙的雕刻被认为是古印
马米亚玛苏塔壁画是佛教壁画的
史和文化,生动刻画了古代人物
度雕塑的杰作之一,展示了印度
杰作,通过色彩和细节展现了精
和场景。
教神话和传统故事。
湛的艺术技巧。
古印度艺术的传承
1
影响至今
古印度艺术对当代印度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融合了现代艺术的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神秘性。古老而富于哲理的宗教,赋予印度 工艺美术以神秘性,这种神秘性来自工艺制作中 的繁缛精致的纹饰,和变化多端的线条,以及抽 象意味的造型和含蓄的色彩效果,但极端的单纯 形式也是神秘性的来源之一。
5、官能性。对生殖的崇拜及对性的直观表现, 是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另一特征,这一点,主要 反映在建筑装饰纹样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上。从 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特征带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 对人的歌颂或将神赋予人的品格,表现和赞美人 体,歌颂人的生命,都表明了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中流露出来的这一特质。
(三)、历史文化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 史前期 (前2500 年前) 哈拉巴(印度河)文化时期(前2500—1500年)
2、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 贵霜王朝(前150—公元300) 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
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
手工艺:拉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铜器,这表明古印度人 已经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的加工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美妙绝 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见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 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染缸的发现表明 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高 度发达。
3.从题材内容上, 佛教雕刻最先是从传统的泛神论宗 教的自然观出发, 以药叉的健康活泼的人体、树木、 藤萝、动物等为题材来表现佛教的象征观念和生命轮 回意识; 后来, 则以各种佛陀的造像为中心。中世纪的 印度教雕刻艺术则以极富动感的、性感的人体, 甚至 以多肢体、多面孔的人体形象或人兽交织的形象来表 现创造之神和生命崇拜的理念。
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 城市文明。印度的远古文明的遗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 区发掘出来,所以通常称古印度文明为“哈拉巴文化”; 又由于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 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 心,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
建筑: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
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有的隔出许 多大厅和房间,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而一些小房间则根本 没有排水设备。这说明社会上已有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已 经存在依靠剥削而养尊处优的统治者。
文字:主要留存于各种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这些
古印度

艺术
一、概述
“印度”(India) 古代波斯人称之为hindu 西方人称之为India 中国译作《史记》——“身毒”
《汉书》——“天竺” 《大唐西域记》——“印度”来源于印度河(Indws)
(一)自然环境
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得名于它西北部最大的一条河流——印度河。它 是人类文明的发样地之一。 它位于亚洲东南部,为一个大半岛,由于半岛很大,也称为“南亚次大 陆”。 古代印度就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理总称,大体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 加拉三国的领土。因此,这里所讲的印度古代史,主要是巴基斯坦、印度 和孟加拉三国的古代历史。
△耆那教Jaina(胜利者的宗教)胜利者/完成修行的人
尼乾陀子创立、故译有:尼乾外道 公元前6世纪—5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故自称是最古老 的宗教。 基本教义: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苦行主义。 特征:①不杀生 ②实行苦行主义 ※五戒①不杀生 ②不妄语 ③不偷盗 ④不淫 ⑤无所得 ※三宝 ①正智(认识真理) ②正信(信仰真理) ③正行(实践真理) 公元1世纪 分为两派 ①天衣派(裸体)②白衣派(穿白袍)
(四)宗教
△吠陀教Veda
约公元前20世纪雅利安部落的信仰演化而成、信仰 多神,自然物象均被幻化为神。
△婆罗门教Brahman源于吠陀教公元前7世纪形成。
信仰多神,突出三神 梵天Brahma——创造之神 毗湿奴Vishnu——保护之神 湿婆Shiva——毁灭之神 三大主神 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 认为:达到“梵我同一”即可使人获得解脱。
6、韵律性。许多工艺美术作品都反映出印度艺 术所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造型夸张、纹饰活泼, 线条富于动感,对比强烈。尤其是装饰纹样中所 表现出来的节律和韵味,给古代印度工艺美术注 入了清新、活泼、典雅、瑰丽的风韵。
建筑装饰
特点:注重建筑的外部装饰,主要是宗教建筑, 全面装饰,装饰精致,像雕刻和工艺作品。 风格:装饰繁缛、对比强烈、层次丰富,纹饰生 动活泼
其他
木制乐器Βιβλιοθήκη 卡拉修霍性爱神庙卡拉修霍性爱神庙
卡拉修霍性爱神庙
卡拉修霍性爱神庙
卡拉修霍性爱神庙
卡拉修霍性爱神庙
金属工艺 特点:祭器(神像、舍利容器等)生活用具 风格:精致典雅、神像造型优美、富于世俗情调 ※货币
佛陀足印
湿婆舞神
二、科技、文学、工艺美术
文学方面
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
哲学方面
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
自然科学方面
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 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 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 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 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 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 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 澳洲人。 从公元前三千年起,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 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 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 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 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 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 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印度海岸线虽长,但天然良港有限,在西海岸 和半岛南端有较多良港,便于海外贸易。这也是 那些地区海上贸易开展得较早和较繁盛的一个重 要原出。
(二)民族
南亚次大陆人种复杂,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一般认为印度人口中有六种民族因素:
尼格力陀人(Negrito,身材矮小,肤色较黑)、 尼格罗人(Negrioid原始澳大利亚类型人)、 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3000BC、 北印度人(也叫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蒙古人(Mongoloid)、 北欧人(也叫印度-雅利安)2000BC。
文字符号有象形的,亦有几何图案,至今尚未成功译读。成 为一个谜:到底是土著文明呢,还是外来文明?
哈拉帕文化遗址特点 发达的城市文明 青铜器时代 农业、畜牧业为主 印章文字 盛行赌博 神秘消亡的原因:河流改道,外族入侵,气候干旱
印度河文明的特点 缺乏大的变革缺少大型的公共纪念物 军事力量不发达, 武器落后 王权不发达,商人的纯利润高,口头契约制度
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 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 度河和恒河平原(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 拉河冲击而成);温德亚山以南是德干高原。
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 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 历史的主要舞台。
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 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 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 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 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3、象征性。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 文化现象,它是由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道 德规范。但宗教又是从主观精神出发,要求信仰 者按照宗教戒规行事,并为此创造出符合这种主 张的形象来象征教义的永恒与万能。古代印度工 艺美术所反映出的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精神和 象征形象,比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似乎有更 大的神秘感和隐喻性。
古印度建筑遗存的 雕刻艺术 (印度安得拉邦、 卡纳塔克邦)
三、总结
1、宗教性。古代印度工艺美术可以说自始至终 充满着宗教色彩。宗教性可算作是其工艺美术最 突出的特性。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证实了这样一个 规律,即古代印度的工匠们将宗教作为工艺美术 创作的动力,并通过工艺美术创作来加强对宗教 的信仰。
△佛教Buddhism
乔达摩·悉答多(后被人尊称释迦牟尼)创立于 公元前6世纪。 特点:文化色彩浓厚,典籍浩瀚,教义庞杂。基 本教义都是围绕解决人生痛苦的主体而展开。 释迦(族名“能”) 牟尼(寂静、仁、儒、忍) 佛陀(觉悟者) ※教义: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密宗 法义等。 ※大乘佛教Mahayana(北传) 神与偶像、普渡众生,世俗化、仪式的繁琐化。 ※小乘佛教Hinayana(南传) 原始佛教的教义,自救,不承认神的存在,不崇 拜偶像。
•佛教艺术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建筑、雕塑、绘画。 •早期佛教艺术象征阶段的美学特征【孔雀王朝、 安达罗王朝、巽伽王朝时期】 第一, 借物而言意, 主体赋予自然的或日常的 事物以特定的审美的符号含义。 第二, 表现对象时追求审美意象性。 第三, 原始审美思维对佛教象征艺术的潜在影响。 第四, 在建筑物及其外部的装饰上具有严格、完 整的形式美。 •佛教艺术成熟期的美学特征【贵霜王朝(1- 3 世纪) 和笈多王朝(公元320- 600 年) 时期】 第一, 从象征走向写实, 从写实走向意象。 第二, 从追求表现肉体的健康完美、精神上的 勇猛精进, 变为追求表现肉体的匀称优美、线条 流畅简明和精神上的圆融自如, 及禅定状态的宁 静淡泊、自由无拘的境界。
△印度教Hindu(新婆罗门教) 教徒占总人口之83% 约4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 民间信仰演化而成。 8、9世纪逐渐形成现代雏形 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同,信多神、突出三神 ※特点:对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进行 崇拜
印度教雕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 形象的多样性、象征内涵的多重性和强 烈的动感。 第二, 多肢多头的意象性形象。 第三, 印度教雕刻具有突出的装饰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