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艾德娜与安娜之叛逆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冰雪奇缘》是一部备受瞩目的迪士尼动画电影,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更显其重要性。
本文从安娜和艾莎两位主角入手,对她们在影片中展现出的女性特质进行深入分析。
姐妹之间的关系也被赋予女性主义的解读,探讨了爱情观念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思考。
通过对影片主题和情节的解读,揭示了《冰雪奇缘》中蕴含的女性主义主题。
结合以上内容,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冰雪奇缘》中女性形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以及女性主义在动画电影中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个角度审视,《冰雪奇缘》也许能为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启示,引领我们更多地思考和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关键词】女性主义、《冰雪奇缘》、电影、女性形象、安娜、艾莎、姐妹关系、爱情观念、主题、情节、积极影响、发展前景1. 引言1.1 介绍《冰雪奇缘》电影背景《冰雪奇缘》是一部2013年由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电影,故事灵感来源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雪女和雪狗》。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寒冷的王国阿伦黛尔,讲述了两位王国公主安娜和艾莎之间的冒险故事。
安娜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观的年轻女孩,而艾莎则是一个拥有冰雪魔法的女巫,因为她的魔法失控而导致整个王国陷入冰封之中。
影片在上映后迅速获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好评,不仅因为其精美的动画和动人的音乐,还因为其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女性主义思想的探讨。
《冰雪奇缘》通过安娜和艾莎这两位勇敢、坚强的女主角,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价值。
影片还探讨了姐妹之间纯真而又复杂的关系,以及对爱情观念的重新思考。
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和主题呼应了当代社会对于女性平等和自主的追求,影响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1.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重要性在《冰雪奇缘》这部动画电影中,通过女性主义的镜头审视女性角色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片中的安娜和艾莎两位主要女性角色在塑造上的不同。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这些角色形象背后的性别观念、权力关系和社会期许。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看凯特•肖邦的《觉醒》宋付霞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摘 要: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长篇小说《觉醒》是一部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妇女文学崭新时代的到来。
小说谈及了一位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心路历程,包括精神觉醒和性觉醒。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女主人公艾德娜自我意识觉醒与困惑的过程,并结合对一些象征和意象的分析,揭示她渴望自由、追求独立人格的内在精神。
关键词:凯特·肖邦;《觉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者简介:宋付霞(1990-),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114-02凯特·肖邦(Kate Chopin, 1850-1904) 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被誉为“美国女性的先驱者”。
[1]1899年,她的长篇小说《觉醒》(The Awakening) 问世,在当时美国文化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它描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鼓励女性摆脱男权社会的桎梏去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
因此,不仅被一些评论家和报刊杂志大肆抨击,认为它伤风败俗,而且图书馆不予收藏,视其为禁书。
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觉醒》和它的作者凯特·肖邦才被重新发掘并得以重见天日。
法国评论家西里尔·阿纳翁(Cyrille Arnavon)于1953年率先将其译为法文,认为它运用写实主义手法坦诚严肃地描写了婚姻和性的问题,足以媲美《包法利夫人》。
[2]另外,挪威人佩尔·赛耶斯特德(Per Seyersted) 在1969年为凯特·肖邦作传,以崭新的角度诠释了书中“女性对自我的肯定与追求”。
[3]如今,它已经被公认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标志着女性主义文学新时期的开始。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40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8 910 11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 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一-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以实玛利是谁一-《白鲸》与康德哲学 中西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渊源 美国广告语中的会话含义研究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浅析英语动物类习语的翻译 比较研究广告中中美文化差异《三国演义》中带数字的词语翻译研究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12 13 Femi nism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学习策略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从功能派目的论角度看商品说明书的英汉翻译 Christ Love in Uncle Tom ' s Cabi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 ?康普生的悲剧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14 15 16 17 1819 20 Primary and Secon dary School Level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31 3233 3435 3637 38 39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Oscar Wilde ' 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口译中的简化与增补 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 《简爱》与《呼啸山庄》女主人公比较分析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 Bertha Is Jane:A P sychological An 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 称呼语中的语码转换解析 Biblical Ideas on Wome n and Sex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 高低语境交流模式对国际商务谈判模式的影响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On the Sufferi ngs of the Protag oni sts in Wilde 英文商标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s Jane Eyre '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83 84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垮掉的一代”没有垮一一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 licati on in En glish Readi ng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浅谈商务谈判语言的特点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A Fem inist Readi ng of Virgi nia Woolf and A Room of One《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本为例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翻译的跨文化研究汉英道歉语回应之比较双重文化下的文化选择——解析电影《刮痧》中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危机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白鲸》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一-以某中学为例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一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 ' s Lover浅析《他们眼望上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An An 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 nt in Peking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辞的中译本比较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 ing Strategy for En glish Young Lear ns从美国刑侦剧《犯罪现场调查》看讯问过程中合作原则的违反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试析托尼?莫里森《爱娃》中的魔幻现实主义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 's Own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谈呼啸山庄的复仇主题A Study of Tran slati on of Chin ese Idioms with Numeral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Shylock ' s Tragedy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 ‘ Ls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s Web“San”EBWhite ' s Charlotte98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114 115116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An An 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写作的真“趣”一一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A Brief Study of An ti-female Bias in En glish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分析赫索格与玛德琳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解读索尔贝娄的《赫索格》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国际贸易中常用支付方式下的风险及其防范《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蝇王》中的人性因素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A Comp arative Study of the Aus picious Culture in Weddi ng Custom betwee n China and the'UrbervillesWest124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125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26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169 170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美国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应用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与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幽默解读视觉文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一一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An An alysis of En glish Pronun ciati on Teachi ng in Eleme ntary Schools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A Pragmatic An alysis of Oxym oron in Advertis ing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一一《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对《觉醒》的女权主义解读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论《欲望号街车》中的两姐妹的角色塑造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The Otherizati on of China in The Woma n Warrior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英语形容词的翻译《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美中传统文化对于其家庭教育的影响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An Analysis of Hamlet ' 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关注耐心教育一一浅谈《差不多是大人的人》中黑孩子的叛逆心理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The Relati onship Betwee n Character and Dest iny: An An alysis of Sense and Sen sibility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DOTA 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老友记》中言语幽默的修辞学思考 A Con trastive Study of Polite ness Principle in En glish and Chin ese A Study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Students Speaking in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187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 ‘ s PrOctel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 sfield Park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浅析《不存在的人》中主人公的觉醒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Moder 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 ng Heights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An 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 ess Communi cati on Failure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180181182 183184 185 186 188 189 190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199200。
从精神分析法论艾德娜的悲剧根源

从精神分析法论艾德娜的悲剧根源作者:周佳宝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01期摘要:凯特·肖班的《觉醒》作为饱受争议的女性主义经典之作,具有多种视角解读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的精神分析法出发,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解读艾德娜觉醒失败的根源,认为艾德娜的悲剧源于她内心的矛盾挣扎,自我无法调节其与本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这种矛盾则来自于她对自我追寻、对女性主义认识的不彻底性,对独立和自由的误解;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在女性主义觉醒初期对女性主义潮流的探索。
关键词:自我追寻;本我;超我;矛盾;根源一、简介《觉醒》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出版于十九世纪末期,美国女性主义萌芽时期,是一部饱受争议的女性主义经典之作,塑造了一位与传统女性截然相反的女性艾德娜的失败的觉醒之路。
《觉醒》内涵丰富,可从多种视角解读,学界对《觉醒》的研究大多以女性主义视角为中心,探讨艾德娜的觉醒之路、意象、作者的矛盾心理等,极少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艾德娜的觉醒失败根源,例如,邓治、彭凌的《艾德娜自性历程的心理原型分析——重读凯特,肖班的》,利用荣格的心理原型批评理论分析艾德娜失败的自性历程,十分新颖,具有启发意义。
少数作品提及艾德娜的心理意识,但并未系统研究阐述艾德娜的心理跟其悲剧之间的深层次原因。
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的三重结构”分析艾德娜的矛盾内心,解读其悲剧具有切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分析维度。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三重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三种力量冲突的结果,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受本能的驱使,遵循“享乐原则”,尽最大努力使原始欲望和冲动获得满足,长期积淀在自我之中。
超我是外部世界在人内心的反映,表现为人人都必须遵循社会道德准则这样一种意识,即良心。
这三重人格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超我是本我的压制者。
本我的意识被唤醒后,会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如果获得解脱的本我如果再次被超我强行压制,便会产生精神困顿。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冰雪奇缘》是一部备受关注的迪士尼动画电影,不仅在影片质量上获得了普遍好评,更在社会议题和深层文化内涵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意义。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影片中的女主角艾莎和安娜。
艾莎作为女王,不仅有着令人艳羡的外貌和魔法能力,更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不愿意被拘束在传统的女性角色中,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决心去改变命运和捍卫自己的权利。
她所表现出来的自我解放和对自我认同的追求,与女性主义理念中对女性自主和自由的追求密切相关。
与艾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娜,她是一位活泼可爱、勇敢善良的女孩,她在整个故事中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和寻找真爱。
安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她没有等待王子的拯救,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勇气去挽救姐姐和王国。
她的形象给人一种清新可爱、坚强独立的感觉,与传统女性形象中的柔弱和依赖有所不同。
除了艾莎和安娜外,影片中还有其他一些女性形象值得关注。
比如安娜的朋友奥拉夫,她是一只聪明机智的雪人,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一个自由、乐观、不受限制的形象,她不断的解放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这种形象也与女性主义的坚定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理念相契合。
在影片中,女性角色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情感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都与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她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柔弱、依赖的“公主”,而是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世界的力量。
影片中也有不少反面角色,比如安娜与艾莎的父亲国王,以及安娜的未婚夫哈恩斯。
他们代表了传统意义上男权社会中对女性自由和权利的限制和束缚。
特别是哈恩斯,在影片中以雄霸的姿态试图阻止安娜和艾莎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他占有和控制的意图使得他成为了一位典型的反女性主义形象,也成为了安娜与艾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障碍。
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冰雪奇缘》所传递的女性主义观点和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觉醒》的多元主题分析

《觉醒》的多元主题分析摘要:《觉醒》是一部带有多元化主题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爱情的向往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其中涉及道德和制度、女权和爱情等等。
同时,《觉醒》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批判意识,对《觉醒》的多元化主题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得出其多元化主题如下:女权意识的觉醒;女性独立的觉醒;自然主义视角。
关键词:《觉醒》;多元主题;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02-02引言《觉醒》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同时,《觉醒》也是凯特?肖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凯特?肖邦出生于1841年,19世纪的主要时代主题就是外部社会运行机制与女性内心生活之间的不和谐,顺从和反抗之间的不和谐,以及自由与传统之间的不和谐,这一切的一切都奠定了时代的基调,同时也激发了女性对美好生活以及独立自由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女权思想显得顺理成章。
封建伦理和道德的约束以及女性权利意识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凯特?肖邦的创作主题和创作风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凯特?肖邦的文学创作之路,使她成为美国第一代从事妇女文学创作的南方女作家,其中《觉醒》是凯特?肖邦在1899发表的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距今已经超过百年,而且这部小说已经成为美国许多学校的教材,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和主题的深入性与多元化。
一、关于《觉醒》的主题《觉醒》主要是围绕女主人公艾德娜的生活、爱情以及艾德娜的自我救赎展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格兰德岛,这座小岛是当时法国后裔的避暑胜地,艾德娜有两个孩子,丈夫对她不错,生活也相对富足。
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划分,女主人公艾德娜处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有身份,有地位,同时也有一定的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鼓励她敢于追求独立和自由,给她精神上的觉醒奠定了基础――只有在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都得到相应的满足时,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从而促进女主人公艾德娜自身的觉醒。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觉醒》中的艾德娜

切 以男性价 值观 为准 绳 的社会 里 ,列 昂认 为艾 德娜 是他 敢地 为 自己而 活 。当 她 向罗 伯特 表 示 :“ 不再 是 丈 夫的 财 l 。 】 ( 的时 候 ,这 无 疑 是她 的 自我 宣 言 , 的附 属品 。在他 眼 里 ,艾德 娜作 为母 亲 , 就应 该 照顾 好孩 产 ,任 他 处 置 ”l 子 ,否 则她就 没 有任 何的价 值 。面对 丈夫 的指 责 ,艾 德娜 她 只想成为 自己,不想 成为 别人 的附属 。
《 觉 醒 》是 1 9 世 纪末 美 国著 名女 作家 凯特 ・ 肖邦 的代 抗她 的丈 夫 ,追求 随心所 欲 的生活 ,不 愿为 丈夫 和孩 子而 表作 。小说 描写 了女 主人 公艾德 娜 的女性 主体 意识 觉醒 的 生活 。 故 事 。l 9世 纪 末 的 美 国 ,男 权 文化 氛 围浓 厚 , 女 性传 统 ( 一) 追 求 自由、独 立,实现 自我 的性 别角 色根深 蒂 固 ,认 为 “ 真正 女人 ”必须 “ 虔 诚 、贞 艾德 娜 的觉醒 中起 到重 要作用 的人是瑞 兹 。瑞兹 是个 洁 、服 从 、温 顺 。 ’ , I I 】 O P 6 o ) 于 是 ,女 性成 为 了男 人 的 附 属, 蔑 视传 统、 崇 尚自我、 为艺术 而活 的 女性 。她 凭 借 自 己卓
一
次 ,她 曾告诉 拉 提诺 ,“ 会 放 弃无 关 紧 要 的东 西 ;我会 为孩 子们舍 弃金 钱 ,舍弃 我 的生命 ,但是 我不 会为 他们 舍 艾 德娜 就像 “ 在 看一件 遭 到损 害 的有 价值 的财产 ”【 2 在 弃 自我 州 ’ l ( 哪’ ,这表 明她 已经抛 弃 了传 统的女 性角 色 ,勇
忍。但是 小 说也体 现 了强烈 的女权 主义 思想 ,艾 德娜为 了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作者:郭诗祺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22期摘要:《冰雪奇缘2》的回归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热议,故事结局中双女王的人物设定也引发了观众的讨论,迪士尼公主们迈入了“独立自主”的新纪元。
这种人物设定变化和近年来国际社会上持续发酵的女性主义热潮有紧密的联系。
本文以《冰雪奇缘》为例,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试析作品中主要女性形象的构建和变化,探究由女性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时代多元化价值观。
关键词:女性主义;影视文化;多元化1 《冰雪奇缘2》中女性形象的突破2019年11月22日,《冰雪奇缘2》在北美和中国内地同步上映,引爆了全球票房:在北美,该电影预售48小时内创下历史新纪录,更是斩获首周末1.27亿美元的不俗成绩;在中国内地,则收获了高达3.73亿元的首周末票房成绩(数据来源于新浪新闻与猫眼专业版)。
故事主人公艾莎和安娜在电影里克服重重困难不断突破自我,而故事外《冰雪奇缘2》的票房成绩则捷报频传,无论是这部优秀续作中两位女性人物形象的突破,还是迪士尼公主电影再次创下的佳绩,都十分惹人注目。
《冰雪奇缘》系列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对两位主要女性角色的塑造,艾莎与安娜勇敢无畏的形象深入人心,完美体现了新时代社会女性对独立自强的追求。
2 从迪士尼电影女性形象嬗变看女性主义发展作为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的最新力作,回顾逾80年的迪士尼公主电影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在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37年第一部公主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温顺善良的白雪公主到2019年再次登场的魅力强大的艾莎与坚强果决的安娜,迪士尼公主完成了从“被拯救者”到“领导者、开路者”的蜕变,这种嬗变历程与现实社会中女性在近一个世纪中不断争取自主权的轨迹不谋而合。
而荧幕内外女性形象的变化都与女性主义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尝试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冰雪奇缘》系列作品中两位女性角色的构建,借此探讨女性主义的发展对影视文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艾德娜与安娜之叛逆女性形象陈凤兰(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07)摘要: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分析叛逆的艾德娜与安娜如何摆脱传统女性角色的心路历程,以深入认识已婚女性寻求爱情和实现自我所面临的困境。
艾德娜与安娜叛逆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凯特·肖邦和列夫·托尔斯泰对女性博大的人文关怀和深切的期待。
关键词:艾德娜;安娜;叛逆女性中图分类号:I 5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343-(2010)03-0225-04An Analysis of Edna and Anna as Rebellious Women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CHEN Feng -lan(Basis Department,Fujia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llege,Fuzhou 350007,Fujian)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how Edna and Anna rebelled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roles imposed by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on them so a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lemmas which married women have to face on their way to pursue their love and self-fulfillment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The creation of their rebellious images embodied Kate Chopin and Leo Tolstoy's great humanitarian concerns and expectations towards women.Key words :Edna ;Anna ;rebellious women文学作品始终是作家的精神肖像,作家创作一个人物,总是凝聚着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命运的看法和思考。
在艾德娜·庞特里耶和安娜·卡列尼娜身上,同样体现了凯特·肖邦和列夫·托尔斯泰对女性博大的人文关怀和深切的期待。
艾德娜是肖邦以崭新的角度栽种的一朵孤独的小花,她的叛逆形象诠释了女性对自我的肯定与追求。
安娜是托尔斯泰精心采撷的精神之花,她大胆追求爱情,是托尔斯泰心目中的一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真实灵魂。
虽然艾德娜和安娜的个性和追求存在差异,但作为寄托着作者无限情感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人生境遇与叛逆形象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寻求爱情与自我的过程中,她们一步一步地脱离社会、离开人群、“离经叛道”地反叛传统社会加之于身上的角色定位;她们的世界越变越小,虽然是心所向往的,却无法与现实妥协,其女性性别身份都被置于批评的边缘地带,被置于悲剧冲突的正方。
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对这两个叛逆女性形象摆脱传统角色的心路历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深入认识欧美不同国家中已婚女性寻求爱情和自由所面临的困惑、觉醒、挣扎与超越。
一、道德秩序的叛逆者(一)颠覆“好女人”形象父权社会都将女性忠贞作为衡量好女人的一个重要标准,“父权文明把女人奉献给了贞操”。
[1](P430)女人必须是贞洁的,对已婚女子来讲就是忠实于自己的丈夫。
但对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安娜和艾德娜来说,她们俩虽然拥有一个富足的家庭、显赫的婚姻,但都蔑视世俗成见,敢于向这一观念发出挑战,大胆追求滋润身心的婚外恋情。
艾德娜嫁给丈夫礼昂·庞特里耶纯属巧合,就像很多其他天命注定的婚姻一样。
婚后,富足但乏味的生活,贤妻良母的角色,忙于生意而忽略了她的情感需要的丈夫,都使艾德娜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抑郁之感,隐隐叫她整个人都很痛苦。
“她只是想一个人痛痛快快哭一场,而不是特地要坐在那里怪怨丈夫,或感慨命运何以一步步引她至此”。
[2](P7)自从认识了罗伯特·赖脖伦,激发了她的爱情火花,那被埋葬多年的自我,开始逐渐苏醒过来,这些是她先生庞特里耶所不可能做到的。
从收稿日期:2010-04-10作者简介:陈凤兰(1974-),女,福建莆田人,助教。
2010年6月第27卷第3期三明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ING UNIVERSITYJun.2010Vol.27NO.3此,她再不愿意因循先生及社会的要求而扮演箴言中的贤妻,她“开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跟着感觉走,全然不管星期二的会客日,不回拜扑空的访客,也不再徒想当个完美的女主人,只是随心所欲,来去自如,在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率性而为”。
[2](P71)在艾德娜内心深处,她幻想着有一天能同罗伯特生活在一起。
可罗伯特毕竟是父权社会的产儿,所以摆脱不了传统包袱的他最终选择了临阵逃避,不仅使艾德娜得不到那狂热而刚刚苏醒的自我所求的爱情,还给她带来了锤心的痛苦。
后来,花花公子厄络宾撩起她的情欲,让她初次意识到自己的欲望,并进而了解自己才是本身在这方面的主宰,但她却不爱他,不愿意当他的情妇。
“在这诸多袭击她的冲突感中,并没有羞愧或悔恨。
是些许隐隐作痛的遗憾,遗憾那使她狂热的并不是爱之吻,也遗憾将生命的甘泉递到她唇际的不是爱情。
”[2](P105)艾德娜追求婚外恋情,先在心灵上,继而在肉体上背叛了丈夫,从根本上违反了父权社会的妇道准则。
和艾德娜一样,安娜也大胆地追求理想爱情。
安娜出身贵族,按照贵族和宗教的婚姻制度嫁给了卡列宁。
卡列宁虚伪冷酷,醉心仕途,是个十足的做官机器,而安娜热情善良,生气蓬勃,但她那生气却在婚后被压抑了。
托尔斯泰通过伏伦斯基的眼睛描绘安娜,“在她脸上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
[3](P89)虽然如此,安娜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对爱情依旧怀着模糊的憧憬。
随着当时西方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思想浸透,以及伏伦斯基的热切追求,感情丰富而又有个性的安娜终于觉醒了:“我不能再欺骗我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
”[3](P393)爱的意识一旦觉醒,就一发不可收。
从此,她疯狂地、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伏伦斯基,她大胆地向卡列宁摊牌:“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
……您高兴怎样对付我就怎样对付我吧。
”[3](P290)伏伦斯基的追求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乐趣了”[3](P182),而安娜对伏伦斯基的爱情,正如她自己讲的:“我好像一个饥饿的人,得到了食物。
”[3](P262)为了合法的婚姻,安娜要求离婚并带走儿子。
结果,不仅卡列宁不同意,而且按照当时教会规矩,她的丈夫“在世也是不能再结婚的。
”[3](P574)但这些因素都未能阻止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勇于正视向她投来的世俗目光的安娜追求爱情的决心,正如她所叫道:“哼,我要冲破它,冲破它!”[3](P394)她断然放弃离婚的要求,撇下卡列宁父子,义无反顾地同伏伦斯基一起出国了。
爱,终于驶出了心灵的避风港,阴差阳错的婚姻,找到了改正它的爱情。
此时,安娜感到了“不可饶恕的幸福”,她“浑身充满生的欢乐”,[3](P624)人性得到了舒张,激情获得了淋漓的渲泄。
这种非法的爱之结合,表现了安娜反抗没有爱情的婚姻和对真爱的追求。
(二)质疑圣洁的、无私的母爱母亲角色历来是父权社会所歌颂的对象:她圣洁慈爱、无私无我。
在托尔斯泰和肖邦的小说中,安娜和艾德娜两人都颠覆了母亲在人们心目中“应有”的形象,展现给我们是圣洁无私的另一面———风流自私,但这或许也是母亲本来就有的另一面。
她们在婚姻与家庭中都坚持忠于自我,决不会为了丈夫或子女牺牲自我。
换言之,妻子与母亲的角色并没有埋没她们本来的“我”。
艾德娜不是“妈妈型的女人”[2](P9)。
她丈夫责怪她不够细心,对孩子常常那么疏忽。
她视孩子为负担、视母性为枷锁,心中充满“对自然之道强烈且公然的反抗”[2](P140)。
尽管如此,艾德娜还是爱她的孩子们,他们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但不应该认为“可以连她的躯体和灵魂都占有!”[2](P147)也就是说,她绝对不会为小孩放弃自己,拒绝把人母的责任与女性自我实现自动地等同起来。
“我可以为孩子放弃金钱,放弃生命,但是不可以放弃自我。
”[2](P59)为了不以丈夫和孩子来定义自己,拒绝再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她决心离家出走,去追寻和实现自我。
和艾德娜一样,安娜也是爱她的孩子。
然而无情的社会既扼杀了安娜母子之情,又窒息了母女之爱。
儿子谢辽查是安娜生命中的精神支柱,她对儿子真挚的母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但她那被唤醒的激情却使她对儿子的母爱黯然失色,正如她在结束生命前所想道:“我以为我很爱他,并且被自己对他的爱所感动。
可我没有他还不是照样生活,我拿他去换取别人的爱,在爱情得到满足的时候,我对这样的交换并不感到后悔。
”[3](P1014)安娜为了觉醒的爱情舍弃母爱是对父权社会所尊重的贤妻良母典范的挑战,同时也是作者对不合理的封建贵族婚姻制度的最有力的批判。
但是母爱不允许她忘记儿子,她心中始终充满了对儿子深深的内疚。
而与伏伦斯基所生的小女儿安尼,更增添了她无限的痛苦。
孩子是可爱的,天赋的母女感情也是深切的。
最初安娜努力把自己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转给这个在安娜最痛苦的境遇下所生的小女儿身上。
后来,随着对伏伦斯基爱情的失望,安三明学院学报第27卷226--娜违背自己的母性不去爱她。
“她倾注在她身上的感情还不如头生孩子的百分之一。
”[3](P725)其实,这一特点又恰恰体现了母爱是有条件的,往往取决于母亲的具体生存现实。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母亲对小孩的态度,取决于她的整体处境以及她对此的反应。
”[1](P579)(三)不做“家中天使”在父权社会里,男性习惯于把女性幻化为“家中天使”,安娜和艾德娜为了追求自由,追求自我,摆脱父权社会的束缚,毅然不做顺从的“家中天使”。
为了抛开对丈夫的忠贞,艾德娜就得同时抛开他对她的施与,所以艾德娜毅然离家出走:带走属于她自己的东西,从座落在漫步大道上那栋代表权势、地位、礼仪规范的豪宅搬到了用自己的私房钱租下的、属于她自己的“鸽楼”。
鸽楼虽小但可以自由自在地飞进飞出,她不再觉得自己是丈夫“可以任意或留着或丢弃的财产之一。
我自己会选择我想要的”[2](P138)。
同时,她也下决心除了自己之外永远不再属于其他任何人。
她跟赖斯芮芝小姐说:“我相信我一定会很喜欢这样子的安排,会喜欢自由、独立的感觉。
”[2](P99)此时的艾德娜决心要做一个对生活有翼望、有要求、有欲念、有思想的个体。